|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 B C B B 6-10 B D C B D 11-15 B B B B B
16—20 B A C A D 21—25 D B B C C 26—30 A B A C A
31—35 B C D C C 36--40 A B A C C 41—45 B B D B C 46—50 B C B B A
51—55 A B A C A 56—60 C A B B A 61—65 C B C C A 66-68 A A B
二、多项选择题
⒈ A B C ⒉ A B C ⒊ A B D 4. A B C 5. A B C D
6. A C D 7. A B C 8.C D 9. A C 10 A B
11 A B D 12A C E 13 ABC 14 ABCD 15 ACD
16 ACD 17 BCD 18 ABD 19 A B C D 19、ABCD 20、ABCD
21、 ABCDE 22、ABC 23. ABCD 24. ABCD 25、BCD
26. ABC 27.BCE 28 ABC 29 ABC 30 ABCD
31 BCE 32 ABDE 33 ABD 34ABDE 35BCE 36ABC
37 ABCD 38A B CDE 39 ABC 40ADE 41ABD 42. ABCE 43.AD 44. BCD 45. AC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1) 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
(2)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消灭了资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解决。
(3)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错误。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是:首先,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也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还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 这种观点没有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2)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典型的教条主义。
(3) 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5.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错。
1) 意识不是一般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6.为表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就应承诺放弃武力。
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基于此,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如果外国势力蓄意干涉中国统一,如果出现“台湾独立”,我们将用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捍卫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可能有两个:一是资本主义前途,二是社会主义前途。
(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因此资本主义会有所发展。
(2) 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的,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这就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3)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及国际条件的有利,都保证了社会主义前途的实现。
8.世界统一于存在错。
1) 该命题是折中主义命题。2)世界统一于物质。
9.“一国两制”的实质是一个国家并列存在两种制度。
祖国统一后,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实行三个不变,即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一国两制”是容纳了复合制国家某些特点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它既不同于联邦,更不同于邦联。
10.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正确。所谓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是指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具体表现在:
1) 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是物质过程,即 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生活过程。
3)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结合点,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不能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不能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 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1) 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都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2) 在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又有软弱性、妥协性一面。
(3)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13.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错误。
次命题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最终决定作用。
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
14、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和冲击这个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简答题
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4)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
(6)这个革命的目的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社
会制度。
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有哪些?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是扬弃。
3.如何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更大的紧迫性。这一结论是正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清醒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消灭压迫和剥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消灭贫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需要。
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1)经济改革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2)经济体制改革弥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今天我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这个偏差的弥补。(3)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都解放了生产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相符合。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和验证,用客观的标准——实践的客观效果检验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这一问题,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理解,即要承认实践标准是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绝对的;第二,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做出检验,这也是绝对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发展的,因而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第二,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6.简述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实行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条件。
8.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历史唯物论还从实践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深层次的论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 劳动实践是人类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四,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含义和重大意义?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总结性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一, 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确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其中,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
第二,它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第三,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扫除了思想障碍。
10.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4)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
(6)这个革命的目的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社
会制度。
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11.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决定自然、社会各种事物的存在,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肯定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否认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部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具体要通过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作用表现出来。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斗争性对推动事物的发展有重大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作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的。因此,只有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才构成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
12.什么是“三权分立”?为什么说它不适合我国国情?
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三个不同机关行使,三个机关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三权分立”反映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形成的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关系。由于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议行合一制度,它不应该也不需要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13.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
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
对资方人员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量材使用,适当照顾”,把企业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1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内容、对象和作用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它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而在人类认识史上把哲学变成了一门严密而完备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的实践性。它第一次把实践引入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15、“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涵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构想包含以下基本点:①一个中国。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 ②两制并存。祖国统一后, 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 ③高度自治。祖国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 它不仅不同于其他一般省区,也不同于现有的各经济特区。它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持财政独立;自行制定适合于特别行政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教育等政策;同各国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继续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 ④和平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政府不作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五、分析题
1.毛泽东怎样论述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有何现实意义?
毛泽东指出:
(1) 党的建设问题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同党对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的处理联系在一起的。
(2) 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时,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塞维克化就前进一步。
(3) 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不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时,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塞维克化就后退一步。
党的建设加强了,党就能更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政治路线,即更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
现实意义:
(1) 今天,党建设也是同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联系在一起的。
(2)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就加强;背离这个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就会受到削弱。
党的建设加强了,就能更好地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属性。意识现象是物质的特殊产物和表现。世界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首先,客观世界是物质世界,要求我们办事情、想问题,必须从客观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实的反映客观实际。其次,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再次,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南,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如何正确理解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及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 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
效率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公平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如何合理分配问题。 效率优先即发展生产力优先,为兼顾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和贫富悬殊两种倾向。
4.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能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 这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的。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大工业)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之外,还具有许多特殊的优点。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这些压迫非常严重和残酷,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分布集中,便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三,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因而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决定这个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5.如何理解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粗放型经营是指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低,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即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求得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因此,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集约型经济指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高,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来求得经济的增长。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著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既是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深层矛盾 也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和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进程。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6.试述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然分为两步: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只有完成前一个过程才能去完成后一个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革命必须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
现实启示:
(1)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专政在中国行不通,这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因此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7.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伟大作用的唯物史观原理,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人们从事一切其它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即生产力的体现者,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质力量。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创造了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物质前提。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再次,人民群众也直接参与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首先,人民群众为社会变革创造了经济前提。其次,人民群众是直接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提出了树立群众观点的根本要求,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的根本原则,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应用于实际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传家法宝。它使我们党始终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它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必须认识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而不是对所有经济领域、所有地区的等齐划一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产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可以并且允许有所不同,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体现在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还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与我国不同水平的生产力相适应,在凝聚生产资金、吸纳劳动力就业、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增加税收、扩大外资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9.毛泽东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有何现实意义?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它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也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相适应的方面是主要的,相矛盾的方面是次要的。
这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毛泽东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
现实意义:
i. 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ii. 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不能混淆敌我。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人民民主。
10.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依据这个科学的认识论才逐步地形成了一条自己的科学的思想路线,那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生动、具体的体现。其一,科学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在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中,只有坚持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的正确思想路线,才能够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否则,离开科学认识论,思想路线就会失去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其二,正确思想路线又是科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因为科学的认识论产生于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实践本性的内在要求。人们从事实践活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工具,并把它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因此就必须使它转化为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可见,坚持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基础的思想路线,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党的这一思想路线从总体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在我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又是解放思想的必要前提。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保证,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具体表现,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才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我们要永远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光荣的历史使命。
11.如何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的。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没有这样一个生产力比较充分发展的阶段。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状况决定我们今天仍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还远没有比较充分地建立起来。
任何社会制度由产生到发展、成熟,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与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
12.试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及坚持这个原则的重要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其实质是坚持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
坚持这个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决定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是主要的,因此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否则,民族斗争就不能胜利。
坚持这个原则,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才有利于合作,否则就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
坚持这个原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环节。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保存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力量,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使之成为人民的胜利。
坚持这个原则,是为了反对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抗战开始后,党内出现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倾向。为了反对这种错误倾向,必须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13.论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它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 螺旋式上升。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呈现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表现出一定的回复性或重复性,也正是事物发展的这种周期性、回复性,使发展的道路是近似圆圈的螺旋,是有波浪起伏的曲线。然而,这种回复性是在新的、更高阶段上的回复,是形式的重复,而内容却发展了。所以发展的方向又是上升的、前进的。因为,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每一次否定都既吸收了前一阶段的积极成分,又舍弃了过时的消极的东西,并产生了新内容,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因而,发展的周期性不是简单循环,而是在更高水平上的新东西的形成。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螺旋曲线而上升,在波浪起伏中前进的。
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掌握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使我们 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向前发展,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实现,这是确定不移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同任何事物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前进中的困难,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顺利时不忘曲折,在出现曲折时更要看到光明。
14、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所说的“两个没有完全搞清楚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人们,我们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都是在于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我们已搞清楚的问题主要有:社会发展趋势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主观意愿而是客观规律;社会发展层次上,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制度上,社会主义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社会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占领导地位的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劳动人民由被剥削,被奴役成为国家主人。
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主要有: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如何同社会主义现阶段相统一,相衔接;社会主义的共性如何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何通过不同的体制体现出来;基础条件不同的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会有什么区别;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根本任务是什么等。
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搞清楚的是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定位,目标模式的共性特征。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是社会主义的国情特点,社会主义的具体运行方式、发展的具体道路等。搞清楚问题的客观存在,才有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追求,没搞清楚问题的客观存在,才出现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过程中的指导失误和曲折。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摒弃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改变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条主义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