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帮助中心知识拓展客服QQ 515224986
扫码加微信
《哲学原理原著》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
2.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应。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
一关系。
4.    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
5.    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6.    联系的内涵
一、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 在的结构性。
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间接,内部&外部,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7.    发展的内涵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不可战胜:
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二,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合理的、仍然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新内容
8.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关系: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的积累质变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引起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9.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5)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11.为什么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1)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时间。离开空间、时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2)另一方面,空间、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12.如何理解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既指社会发展趋势、方向上的前进,也指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进步和提高
社会进步的表现
1)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物质生产领域的进步
2)社会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革命变革上
3)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本身的发展上
4)社会进步还体现在作为社会主体——人本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上

二、案例分析题
1.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1)材料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原因。
1)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礼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既存在斗争性,又存在同一性,是对立统一关系。  
2)礼治和法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单纯的法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文化昌明开放有利于国家治理,文化精神衰退则国家治理相对颓废。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在礼治与法治的对立中把握统一,“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三、论述题
1.   运用社会意识的原理,说明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绝对依赖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其一是指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对其起阻碍作用
其二是指社会意识有时能够预见到社会存在未来发展趋势,对人们的实践起指导作用,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从质上看,应该区别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性质,即是促进还是阻碍
从量上看,应该把握它影响社会发展进各的程度、范围、久暂等
三、社会意识的功能
第一,认识的功能
第二,评价的功能
第三,调控的功能
第四,创新功能
运用以上原理加以阐述。
2.    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其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人口因素: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物质生产方式:即劳动方式,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不同:个体意识&群体意识
按照不同层次: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反映经济阶级关系)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
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
制度和特定阶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有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有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3.试述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类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进步力量;反之亦然)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试述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贯通(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
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
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实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地位会有所不同,
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
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与个性之中。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5.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我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第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以至破坏的作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导致了二者之间既相适合又相矛盾的状况,矛盾的连续产生和不断解决,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性运动。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一, 从服务方向上看 
第二, 从服务方式上看
第三,第三,从服务效果上看  
(6)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建立、性质、内容、形式和发展变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6.如何理解人的价值?怎样才能实现人的价值?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1)人的价值就是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即能创造价值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人自身既是目的又是工具,因此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个人自身目的的实现和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大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潜在价值到现实价值转化过程。缺乏一定的条件,人的价值目标就不能实现,甚至会出现负效应。要实现人的价值,价值目标的确定具有决定性意义。无视社会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不仅不能实现价值目标,反而可能损害他人和社会。    
(3)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是自我价值尺度和社会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自我价值尺度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尺度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大小。在这两个尺度中,社会价值尺度是最根本的尺度。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显示人生的意义;若想占有价值必先创造价值;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以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状况为条件,是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前提的。在社会存在分裂或弊端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离和矛盾,但从社会发展总趋势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4)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要倡导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时不断满足个人的正当、合理的利益和需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只讲个人需要和满足,无视社会利益和需要;只讲自我价值,不讲社会价值,不惜牺牲和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以满足个人私欲,把他人或集体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或工具。这种价值观在认识上极具错误,在实践上十分有害。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9-8-12 22: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明星用户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3-29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