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帮助中心知识拓展客服QQ 515224986
查看: 1010|回复: 0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复习题答案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19-8-12 22: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复习材料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   2.D   3.D 4. A  5.C   6.  7. B  8.A   9. A  10.A
11.B 12.B  13. D14.B  15.B  16.C 17.B 18.B  19.A            20.D  21.C 22.C  23.  24.A 25.B   26.A  27.A 28.B  29.A  30.B 31.B  32.C  33.B 34.D 35.D   36.C   37.A 38.C  39.C
40.D  41.B  42.B 43.A  44.B  45.  C
二、多项选择
1.ABCDE 2.BC   3.ABCD  4.ABD 5.AB  6.ABCDE  7.ABCD 8.ABCDE  9. ABCDE   10.BCDE 11. AC  12. BE  13.ABC 14.BC  15. BCD   16. ABD   17. ABC  18.ABD  19. ABCDE  20.ABCD  21.AC 22.CDE  23.ABD  24.ABE 25.ABE   26.BCD  27.A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
2、道德修养:指人们在思想品质、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也是道德上的自我教育。
3、安时处顺:这是庄子提出的处世原则。“安时”是要求不择时而安,不择地而安,不择事而安。安于自然,则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处顺”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在顺从。
4、三不朽: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就是在德行、功业、语言著作等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
5、安时处顺:这是庄子提出的处世原则。“安时”是要求不择时而安,不择地而安,不择事而安。安于自然,则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处顺”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在顺从。
6、中民之性:是董仲舒性三品中有情欲衽,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的一种,只有它是真正可以称为性。
7、慎独  就是个人在独处而无人监督之时,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不起丁点坏念头,都不做丁点违背仁、义、礼的坏事,即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上不欺天,下不欺人,永远做到问心无愧。
8、廉洁:指不贪财货,立身清白,主要是对为官者提出的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为官者不因财贿而出卖良心和原则。
9、圣贤君子,是中国传统社会向来倡导的理想人格,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道德理想或道德上的完美典型 。千百年来 ,它成了一种价值目标,既是统治阶级用以规范人们社会生活,把人们的行为引导到本阶级需要的范围内的典范标准,又是人们寻求自我完善,追求内心的真善美的理想范式。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的道德传统和人伦理念的国度里,理想人格的确立,无疑有着巨大的道德魅力,它作为一种道德向导,指引和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向这个价值目标努力。
10、内圣外王:由道家提出后来成为儒家的人生理想,“内圣”指塑造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界,“外王”即在人生过程中充分展示善良本性,达到至善。
11、太和是儒家提出的一种观念 ,太和即大和,也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达到这种状态,万物乃得利而中正
12、、静则清明:处世时能赢得敬爱,同时又能静心养性,就一定能求得自己善的本性,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13、内圣外王:由道家提出后来成为儒家的人生理想 ,“内圣”指塑造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    界(1分),“外王”即在人生过程中充分展示善良本性,达到至善
14、文质彬彬:“文”指人的外表文饰、教养,“质”是人内在固有的道德品质,“彬彬”是文、质的协调配合,文质彬彬是言谈举止与内在品质达到统一。
15、三戒是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指的是少之时戒色,壮之时戒斗,老之时戒得
16、安时处顺:这是庄子提出的处世原则。“安时”是要求不择时而安,不择地而安,不择事而安。安于自然,则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处顺”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在顺从。
17、文质彬彬“文”指人的外表文饰、教养,“质”是人内在固有的道德品质,“彬彬”是文、质的协调配合(1分),文质彬彬是言谈举止与内在品质达到统一。
18、孔颜乐处: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四、分析题(简要分析以下原文,每小题5分,共15分))
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①这表达了张载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强烈使命感。
②提倡立大志,立远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只有把个人志向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志向和理想才有    真正价值 。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体现了孔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
②孔子把义和利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③孔子强调义,但并未一概贬斥求富求利。
④对于可求与不可求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仁义礼信的要求。
3、存天理,灭人欲 :答:“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4、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答:①这是儒家提出的“三不朽”说,指一个人在德行、事业、语言和著作三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
②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主要是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意义上来说生命的影响与不朽。
③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不朽说,没有超出“三不朽”的高度。
4、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作,民复孝慈。
答: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5、知与行,功夫须著并列。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答:①这话表明了朱熹在知行论上的观点:知行相须,知行互用。
②首先,知与行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其次,知与行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6、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这强调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重要作用(1分),尤其是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②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围绕着你转,拥护你的统治
③“为政以德”的思想为后来的政治家思想家研究这一问题开启了先河
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①这强调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重要作用,尤其是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②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围绕着你转,拥护你的统治。③“为政以德”的思想为后来的政治家思想家研究这一问题开启了先河。
8、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答:①这句话讲的是慎独,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之时,不起坏念头,永远问心无愧。
②慎独历来为人们所提倡和推崇,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自觉境界,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心底无私,心胸坦然。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答: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
10、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①这表达了张载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强烈使命感。
②提倡立大志,立远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只有把个人志向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志向和理想才有真正价值
11、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扎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答:这句话是庄子对他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批判,表明了庄子不分别义与不义的义利观。庄子认为天下每每大乱的原因就在于好智,即有所设定,有所分别,从而使人失去质朴之性,使人趋于虚伪。
②首先,知与行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其次,知与行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君子”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没有自己的意见。“和而不同”是“中和”的重要特征。“和”,是指保持矛盾双方的和谐。“同”,是指取消矛盾双方的差异。
14、.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扎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答:
  这句话是庄子对他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批判,表明了庄子不分别义与不义的义利观。庄子认为天下每每大乱的原因就在于好智,即有所设定,有所分别,从而使人失去质朴之性,使人趋于虚伪。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儒法两家的义利观有何缺陷?
答:①儒家重义轻利,把道德看成高于一切,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是对人的自然属性严重贬抑乃至抹杀,不利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产发展。②法家虽可弥补儒家义利观之偏颇,但其重利轻义、严刑峻法又导致人们自私贪婪,享乐主义泛滥。
2.如何才能做到善用毁誉和善待毁誉
答:善于运用毁誉,体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艺术就是要多称赞别人,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人。善于正确对待毁誉则是要求我们在毁誉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之不怒”。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
3.儒家的生死观
答:儒家认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生死变化是自然变化的常道、常理。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 人生的终点,善始善终,人道完成。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停止呼吸,对于正常的生命体来说,完成了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这如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 一个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一样,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客观规律。
4. 简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的关系。
答: (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学是哲学4.简述儒家的义命观。 
儒家的义命观可概括为尽性知命,或者说尽人力知天命。首先,一方面要克尽人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另一方面,如有不得要安之若命。其次,对道德修养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物质享受则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之若命。
5.试述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答:①人性是人之本性,指利欲之心和天生的有辨有知之能
   ②人的本性主要指人的利欲之心
   ③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④人性可化,能够加以改造
⑤改造的途径是“化性起伪”
6.简述韩非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答:(1)孟子提出性为“天之降才”。他认为人性是人的天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生的生命本能。二是天生的良知良能。
(2)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3)孟子强调应尽心知性知天。因为“四端”只是人性善的潜在状态,而要将人性善由潜在转化为现实,要成长为仁、义、礼、智四德,还有待于行为者的扩充和存养。
7.人生实践历程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答: 人生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律:
人生历程受社会关系制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发展方向和趋势;人
8.简介董仲舒的性三品论
答:①性者天质之朴,人性是天生的自然资质,只可教化引导,不可改换革除
②人有仁贪之性是由阴阳之气造成的,阳为仁,阴为贪
③人性有三品: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1分),这是由于阴阳比重不同9.简述“仁、义、礼”三者的关系。
答:仁是礼、义的精神支柱,礼、义是实现仁的途径。礼与义亦不可分,礼从理产生,理从义产生,义是根据行事所宜定的,合乎礼亦即合乎义,礼义之间有内在的紧密联系。
形成的
10.儒法两家的义利观有何缺陷?
答:①儒家重义轻利,把道德看成高于一切,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是对人的自然属性严重贬抑乃至抹杀 ,不利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产发展。
②法家虽可弥补儒家义利观之偏颇,但其重利轻义、严刑峻法又导致人们自私    贪婪,享乐主义泛滥
11.在儒家看来,君子有何特征?
答:①文质彬彬的人格;
②重义轻利的素质;
③安贫乐道的风范;
④自强不息的精神;
⑤坦荡宽容的品性。
12.评述庄子的生死观
答:①庄子对生死态度最为达观,认为生死本无质的区别,同于一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不必悦生而恶死
②死生之变如春夏秋冬四时之行,是自然的变化而已
③庄子的生死达观对居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因而贪生恶死者是尖刻的嘲讽,对无力改变现状和命运者是自我解脱的精神自慰剂   
13.简述儒家提出“德治为本”的主要依据。
答:理由有三:(1)道德是国家的根本,是长治久安的基础。
(3)道德是获取民心的良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道德能成人之美。
14. 简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的关系。
答:(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
(2)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3)人生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答:第一,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教育者不能只用言教,只进行道德说教,而自己不带头遵照道德的要求去做,这样的教育者是不会教育好人的。教育不仅要用言教,更重要的首先要求教育者自己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第二,因材施教。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在能力、志向、爱好、品德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实施道德教育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第三,循序渐进。这是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地逐步地进行,才能达到目的。道德教育亦复如是。道德知识的增长,道德觉悟的提高,理想人格的养成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这样才能教有所成。
第四,寓教于乐。这是一种良好的富有成效的教学形式或方法。即通过音乐在娱乐中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的教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们的性情,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这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一贯主张和运用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
2、请以你自身的体会谈谈对传统道德中“夫和妻柔”的理解
答: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夫妻道德,儒家把夫妻关系列为“三纲”之一,认为夫妻关系本于天地之德,它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和风教的淳朴。儒家认为夫妻之间应该夫义妇顺、夫和妻柔。此外,夫妻之间也不仅是卿卿我我,而需患难与共,相互砥砺,这是传统夫妻关系之精华所在。
3、试述孟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1)孟子提出性为“天之降才”。他认为人性是人的天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生的生命本能。二是天生的良知良能。(2)孟子提出人性本善。(3)孟子强调应尽心知性知天。因为“四端”只是人性善的潜在状态,而要将人性善由潜在转化为现实,要成长为仁、义、礼、智四德,还有待于行为者的扩充和存养。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答:善于运用毁誉,体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艺术就是要多称赞别人,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人。善于正确对待毁誉则是要求我们在毁誉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之不怒”。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
5、试述慎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1)慎独就是个人在独处而无人监督之时,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不起丁点坏念头,都不做丁点违背仁、义、礼的坏事,即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上不欺天,下不欺人,永远做到问心无愧。
(2)“慎独”是历代志士仁人努力追求的修养境界,这种境界也感召着今人时时处处坚定自己的内心信念,坚固自己的良心、道义尺度,即便是独处一地,无所监督时,也以自己的道德意识约束自己的人生行为,做一个表里如一,有真正修养的人。
(3)慎独思想对我们今天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讲要改善社会风气,要反腐倡廉,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人的心灵,因此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这个革命,不是武装斗争和阶级斗争,而是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良心,使人们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做到不欺人、不欺天,也就是要做到无愧于党、国家和人民。只有靠人的觉悟和慎独,道德才是有价值的,社会也才会有希望。
6、试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及社会学的关系。
答:(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人生哲学与伦理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研究人们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提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哲学则主要研究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人生中各种重大问题,人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一个总的方法。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密不可分。
(3)人生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注重对社会形态、社会模式的考察和探究,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其范围极其广泛。其中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人生哲学思想又会直接影响和指导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7、联系实际,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处理好义利关系?
答:(1)市场经济与仁义道德不能对立,应求统一。首先,市场经济并非万能。围绕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并不适合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其次,经济学的功利原则告示出经营者应与道德同行。再次,“市场需要道德的支持”。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2)坚持“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第一,正视物质利益在社会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第二,把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第三,提倡在不同的利益追求发生矛盾时,作出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选择,强调国家、人民、个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唱好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在全社会提倡“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导向,必须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互相联系。
8、如何才能做到善用毁誉和善待毁誉。
善于运用毁誉,体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艺术就是要多称赞别人,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人。善于正确对待毁誉则是要求我们在毁誉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之不怒”。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06:33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