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归纳体例特点的是-----------( ) (满分:3)
A. 段玉裁
B. 桂馥
C. 王筠
D. 朱骏声
2.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 (满分:3)
A. 地、休、甘、武
B. 炎、寒、贼、朱
C. 从、信、秉、亦
D. 莫、及、伐、取
3.“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满分:3)
A. “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 “无”与“勿”是古今字。
C. “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 两个“之”用法不同。
4.《康熙字典》中不科学的注音方式是 。 (满分:3)
A. 反切
B. 直音
C. 叶音
D. 读若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 (满分:3)
A. 譬喻
B. 代称
C. 并提
D. 互文
6.( )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满分:3)
A. 反切法
B. 直音法
C. 叶音法
D. 合音法
7.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 ),也叫正义。 (满分:3)
A. 疏
B. 传
C. 笺
D. 注
8.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 (满分:3)
A. 《经传释词》
B. 《词诠》
C. 《助字辨略》
D. 《古汉语虚词通释》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 (满分:3)
A. 君子引而不发。
B.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 五色令人目盲
D.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0.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满分:3)
A.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二、多选题:
1.以下对介词“于”的用法解释正确的是( )。 (满分:4)
A. “王坐于堂上。”——“于”表示“在”。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表示“给”。
C. “季氏富于周公。”——“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意思是“比周公更富有”。
D.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为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形式( )。 (满分:4)
A.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C. 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
D. 介词宾语前置。
3.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 (满分:4)
A. 散文
B. 韵文
C. 骈文
D. 诗赋
4.以下属于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的是( )。 (满分:4)
A. 響
B. 色
C. 江
D. 河
5.以下采用被动句式的有( )。 (满分:4)
A. 卻克伤于矢。
B. 道术将为天下裂。
C.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6.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 )。 (满分:4)
A. 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
B. 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
C. 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
D. 表示假设。
7.对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描述正确的是( )。 (满分:4)
A. 二者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
B. 二者都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C. “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
D. “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
8.以下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 (满分:4)
A. 吾
B. 我
C. 余
D. 予
9.近体诗的特点是( )。 (满分:4)
A. 句数固定
B. 押韵严格
C. 讲究平仄
D. 要求对仗
10.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大家及其著作是( )。 (满分:4)
A.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B.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C.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D. 王筠《说文句读》
三、判断题:
1.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2.古人读书时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3.“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4.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5.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后二书转注、假借,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三省六部,组成中枢机构。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7.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在一句是出现了“拗”之后,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格式,使诗句重新获得音律上的和谐,就叫“救”。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8.上古尊卑等级森严,尊封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称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实词的辞书。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10.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