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回复: 0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需求与...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2-3-7 12: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需求与新路径
孙红蕾,陈 静,郑建明

摘 要 “健康中国”战略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新的生长点。文章在阐述“健康中国”战略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衍生的新需求,进而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新的空间。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健康 健康服务

0 引言
近年国际社会对健康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国际社会健康政策导向逐渐转为以健康为中心[1],健康社会化与社会健康化成为大势所趋和世界潮流。2016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健康”理念,要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2]。同年10月,国家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在于共建共享,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基本方略。“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健康服务这一新命题应运而生,其意义在于凸显公共文化服务适应“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营造健康文化环境,促进公共文化持续发展。本研究首先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健康中国”发展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剖析“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新的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公共文化健康服务发展的路径,为我国公共文化健康服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健康中国”战略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
1.1 “健康中国”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空间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既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也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我国公益性服务的主体,有责任承担起建设“健康中国”的任务,推动“健康中国”发展。虽然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如怎样使提供的健康信息兼顾权威性与通俗易懂?通过何种方式共建公众健康文化氛围?如何使国外先进健康文化与我国社会文化情境相结合?健康文化建设应采取怎样的发展路径与举措?但这些问题也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扩大了研究与实践的边界。

1.2 公共文化服务是“健康中国”的助推器
我国许多公共文化机构在健康服务业务拓展方面开展了探索性实践,如增加在线培训、组织读书分享会、开展义诊活动、开设健康中国系列讲座[3]。已有实践成果表明,在促进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引导公众参与健康活动、传播公共健康信息等方面,公共文化机构因为长期与公众互动、拥有大量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相对于其他机构有更强的亲和力[4]和可靠性[5]。而相较于政府健康宣传部门与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文化部门在提供健康信息服务时具有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的优点[6]。因此,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能力在健康知识教育、健康理念传播、健康信息保障、健康心理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助推器。

1.3 “健康中国”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契合性
(1)实现全民共享。“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缩小城乡间、地区间、群体间的基本健康服务差异,重点关注农村和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并对健康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高度重视。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同样注重基本服务的公益性、公平性与均等性,关注基层与农村基本文化服务的健全与完善,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不仅在总则中规定保障对象的范围是“全民族”,明示要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强化对弱势群体的帮助,还对老少边穷地区人口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问题给予特殊关注,为其保障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求对各群体、各地区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进行保障。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等“健康中国”战略中的要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全民系列”研究如火如荼[7]。因此,从目标视角分析,“健康中国”战略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2)突出社会服务功能。到2030年大幅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性战略目标[3]。在“大健康”理念下,健康服务不再是单维度的专业医疗服务,而是既包括传统专业医疗服务,又包括健康素养提升、健康文化教育等健康促进服务的多维度、社会性基本服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各种服务活动的总称[1]。基于此,推动健康服务发展就是要强化“健康中国”战略的社会服务功能。反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同样观察到这一鲜明的特征,如《宪法》第22条第1款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从根本法上明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为人民服务”[8]。因此,从社会功能的视角分析,“健康中国”战略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2019年,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对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倡导,并在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到2022 年实现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加快推广;到2030年基本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路线。无独有偶,公共文化服务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坚持通过多种方法来引导公众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比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开发制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作品,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这些指导意见正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文化领域的投影。因此,从发展导向视角分析,“健康中国”战略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具有同质性。

(4)强调多元主体参与。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三大健康行动指导文件相继颁发,对行动主体的规定突出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的重要性,要求加强跨部门协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人人尽责尽力的良好局面。与之相似,在过去10余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参与主体逐步由单一的政府转向多元主体[9],多元主体是何、为何以及如何参与等研究主题受到广泛关注[10]。因此,从参与主体视角分析,“健康中国”战略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2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需求
2.1 公众的健康需求
健康需求不仅包括传统的生理型需求,还包括个人或组织在不同生命周期为维持或提高健康存量而产生的精神需求与社会需求[11]。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公众的健康需求将日益多层次化并对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人口健康模式转变、健康风险加剧、人口结构变化所衍生的大量健康需求将会加大健康服务供求的不对称性,使公众健康需求满足难度日益提升[1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给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需将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纳入其战略发展决策中,通过跨组织合作与同行协作等方式,结合自身在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经验、服务设施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条件有计划地开展健康实践,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2 公共文化的全周期服务
“健康中国”战略以“全民健康”为根本目的,立足于“全生命周期”着力点,建立面向“全人群”的从胎儿到生命结束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模式,以不同生命阶段的健康核心问题与关键影响因素为依据,强化健康干预[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与研究集中在对“质”与“量”的提升方面,很少从时间维度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行探析。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服务“全周期性”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社会参与力量,需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实际发展的情境知识,对公众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文化问题及其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确定优先服务方向与领域,为公众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服务。

2.3 公众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将健康素养界定为“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对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目标进行明确规定“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13]然而,根据《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18年)》,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是17.06%,其中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3.72%[14],提升公众尤其是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刻不容缓。“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以积极姿态参与公众健康素养培养。究其原因,一方面文化因素对于健康素养有重要影响,如对主流文化适应度低的移民更倾向于通过和他们有着相同文化和语言的健康工作人员那里获取信息[15];另一方面,健康促进是全社会责任[16],公共文化机构作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助力公众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2.4 战略制定融入健康发展理念
文化发展之路上,理念先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对文化战略具有巨大影响。《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发展应以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等新发展理念为基本理念。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将健康发展理念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战略,在追“质”保“量”的同时,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究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适应力与社会效益等成为公共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3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路径
3.1 探索公共文化健康服务模式
(1)服务主体的协作化。公共文化健康服务是一项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参与的复合型社会性活动,不仅涉及行政管理机构、医疗卫生部门、公共文化机构、医药企业、非政府公益性组织等多行业的交叉融合,还与单一行业内不同部门间的协作互动有密切关系。要确保公共文化健康服务最优化,首先要实现服务主体的协作化。通过跨组织合作与跨部门协作的方式,推动公共文化健康服务中不同行业间、不同部门之间在资源、技术、人员、信息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通过协作把单一主体的服务优势整合成整体性的健康服务优势。有些国家将具有医学背景的馆员作为健康信息服务的开端,在借助这些专业人才对公众健康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公众转介最适合的医护人员,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健康服务[10]。

(2)服务供给的系统化。公共文化健康服务并非是“健康中国”战略下提出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惠民活动,因此服务供给的系统化非常重要。国外在健康实践上早于我国,发展中尤为关注系统规划,代表性案例如英国图书馆馆长协会对公共图书馆健康服务的定位、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优先领域等进行明确规定[17]。而回观我国,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如公共图书馆,通过健康讲座、健康展览、健康知识培训等方式面向公众开展健康服务,然而,相关实践多是根据公众兴趣点展开的短期的、被动的临时性活动,缺乏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健康服务的长期系统规划与保障举措[1]。因此,在公共文化健康服务供给中,需加强顶层设计,对服务供给目标对象、内容、周期、形式、参与机构、优先领域等进行系统规划,从而保证公共文化健康服务长期可持续进行。

(3)供给资源的通俗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资源建设以均等化和基本化为主导,在专类资源建设上缺乏深度挖掘,虽然已有部分公共文化机构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健康服务,但多基于已有资源而展开。而且相较于其他服务而言,公共文化健康资源通常会涉及到较多的医学专有名词或复杂晦涩的药物概念,这就导致公众即使获取到所需的信息或服务也很难理解其具体含义、明白如何应用,进一步制约了公共文化健康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因此,“健康中国”战略下,公共文化机构在加大公共健康资源建设,提升供给数量与质量的同时,应关注资源内容易读性和易懂性,了解公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习惯,通过提供相关概念解释、图片参照、应用案例、音频视频解说等方式使专业知识更加通俗化。

3.2 开发公共文化服务循环系统
要实现公共文化的全周期服务,需依循“以终为始”的理念,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系统、服务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环环相扣、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循环系统,使有限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全方位的资源系统。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上,取得喜人成绩,资源总量与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资源整合与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公共文化全周期服务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然而,当前公共文化资源建设中多以绩效为导向,虽然已有大量研究与实践对区域间资源配置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但是不同领域间资源配置结构还较为失衡。而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循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势必要提高不同领域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共治共建共享的方式弥补资源建设中的短板,加强对资源缺失领域或是资源建设薄弱环节的投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文化资源系统,为服务系统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开发提供支持。

(2)全周期的服务系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周期服务尤为重视,明确提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就公共文化领域而言,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全周期化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同生命周期的服务流程和具体环节的透明化。虽然公共文化服务历来重视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但在一个网购手机也要求全程了解手机的生产、包装、运输、配送全过程的时代,对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同“生命”阶段的信息透明化不仅可以促进系统间的信息流动,也有助于强化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二是分析公众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对各个阶段的服务进行设计,如对老年人开展专家义诊,对新生儿父母开展育婴知识讲座。

(3)全民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政府与社会力量,而其中的社会力量不仅包括公益性组织、企业等,还包括其他社会组织与普通公众。政府参与可通过政策法规制定、战略策略设计等方式对公共文化实践进行支持;组织层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可通过跨部门合作、同行协同配合等方式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的人、财、物等进行最优化配置,建设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循环系统健康运行的社会支撑网络;而个人层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可为公共文化服务循环系统的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在公共文化实践中提升自身公共文化素养,对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估,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与政府、组织层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建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

3.3 构建公共健康服务智慧云平台
随着公共文化实践深入,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初具规模。除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外,北京云、上海云、江苏云等31个地方公共文化云平台亦相继开通,大多数平台的健康服务栏目为公众的健康素养提升产生了较大助力。但相较于国外,我国在公共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多以商业网站为主,虽然含有大量有用的健康信息,但广告嵌入、推销倾向等严重制约了平台服务的客观性和权威性[18]。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牵头,构建公共健康服务智慧云平台势在必行。

(1)平台功能的定位。“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健康服务智慧云平台定位于面向全社会的健康咨询平台、健康信息获取平台、健康知识交流平台、健康教育培训平台及健康服务平台,兼具权威性、通俗易懂性、丰富性、安全性、公益性及易用性等。基于微观视角,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公众的健康意识,满足公众的公共健康需求,缩小城乡之间的健康信息鸿沟、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水平,实现全民健康;基于宏观视角,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弥补公共健康服务平台缺失,对网络健康信息进行有效监管,改善整个社会的健康生态。

(2)多源数据的融合。公共健康服务智慧云平台建设的最大难点在于对多源多维异构健康数据的整合与利用。而要解决这一难题,需满足两个基本诉求:一是,多源健康数据融合与揭示需综合考虑公众的现实需求、理解能力、理解习惯、服务形式偏好等,在保证内容权威性、安全性的同时,兼顾易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对多模态、多源头、多维度数据进行高度集成,将不同揭示深度的数据智慧化,使其转化为可关联、可认知、可利用、可预测的数据组织形态,对结构化、非结构化与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融合。

3.4 研制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评价体系
将健康发展理念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顶层设计最直接的路径就是识别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评价的基本构成要素,设计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评价体系,通过为有关机构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案制定提供评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健康程度的标准和参照,将健康发展理念融入公共文化实践。

(1)健康度评价的理论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评价的基础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3个层面:①明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的概念解析为理论建构起点,厘清概念内涵与外延,分析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评价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需采用的研究方法。②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以社会信息学理论、组织健康理论、第四代评价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相对成熟的理论作为基础,批判性吸收这些理论对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评价理论建构有益的理念与方法。③通过文献调研及对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数据的分析,了解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研究与实践现状,剖析当前不同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模式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优势特征,归纳一般规律,进而提炼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评价的理论建构要素,探究要素间的逻辑关联。

(2)健康度评价的基本标准。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评价的基本标准是经过参与主体协商后而产生的,为了使公共文化服务健康水平评估获得最佳秩序,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为基础,从健康视角对服务绩效、社会效益、组织健康水平、参与主体健康水平等作进一步要求与细化,以明确健康度评价中应坚持的基本规范和参照系。具体而言,虽然不同地方社会文化情境不同,采用的地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存在差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开展的动机、形式、态度等各不相同,但均围绕《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而展开。因此,可通过参与主体间的协商,对在不同评价标准下所共有的与公共文化健康发展相关的基本规范进行析出,探究不同地区特有的健康指标的可能性,进而整合成健康度评价的基本标准,并进行推广,为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度的评价提供标准规范。

4 结语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政策的变迁紧密相连,主动服务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现实问题。“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反映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概念,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新问题,引发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新途径,还有助于抛砖引玉,引起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为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引领,推动公共文化领域成为”健康中国”战略融入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样板。

参考文献

[1]周晓英.健康服务:开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领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1-11.

[2]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EB/OL].[2019-09-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20/c_1119425802.htm.

[3]金燕,张启源.我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8(2):24-31,23.

[4]邓胜利,付少雄.公众健康信息素养促进中的图书馆参与:驱动因素、国外实践及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8(2):5-13.

[5]张静仪,张敏.国外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18(2):14-23.

[6]王培林.健康信息服务驱动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基于《英国NHS图书馆质量评估标准》的分析与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18(2):32-39.

[7]张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相关学位论文研究述评(2007-2018)[J].图书馆建设,2019(5):36-43,61.

[8]柳斌杰.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文化立法的思考[J].中国人大,2016(10):8-10.

[9]韦冉.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7.

[10]李少惠,王婷.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行动逻辑和行为策略——基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政策执行考察[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19(5):61-69.

[11]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M].孙牧虹,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24.

[12]张蕾.从“共享共建,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看国民的健康需求[J].人口与发展,2018(5):6-8.

[13]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2019-10-16].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201907/e9275fb95d5b 4295be8308415d4cd1b2.shtml.

[14]《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18年)》发布[J].上海医药,2019,40(17):33.

[15]GOODALL K T,NEWMAN L A,WARD P R.Improving access to health information for older migrants by using grounded theory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ir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d digital technology use [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2014,23(6):728-738.

[16]田向阳,程玉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

[17]潘玲.英国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及其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启示[J].河北科技图苑,2014(1):3-5.

[18]钱旦敏.新市民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型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New Demands and New Paths

SUN Honglei,CHEN Jing,ZHENG Jianming

Abstract Healthy China Strategy creates new growth points for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China.After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y China Strategy and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w demand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and proposes the new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in hope of extending the horiz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China.

Keywords Healthy China;public cultural service;public health;health service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07:37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