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回复: 0

文化自信视角下文化产业的思想理路与创新路径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67
发表于 2022-2-1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文化自信视角下文化产业的思想理路与创新路径
□齐骥,张笑天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争更加尖锐,大国博弈明显升温,新的国际形势与冷战结束后“文明冲突论”一同被植入学术视野,为重建文化秩序带来新命题、构成新挑战。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充分认识培育文化自信和发展文化产业双向互动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创新时代消费供给,夯实文化精神支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时代,只有全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形塑并壮大国际话语体系,建立健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才能更加坚定国家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对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产业;文化价值;文化治理体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p4)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文化自信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又是新时代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核心。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通过对文化的自觉认知、反思、批判和认同等机制,彰显文化主体性批判、扬弃、认同的社会实践过程,逐步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2](p24)。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既不是简单回归过去的传统和满怀复古情结的留恋,也不是接受全盘西化和对未来方向的迷失,而是立足于当下的现实,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基点[3](p13),全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形塑并壮大国际化影响,建立和健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寻求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价值归宿。

一、文化自信视角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核心
(一)培育文化自信和发展文化产业双向互动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建设为纽带,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在中华文明孕育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优秀的文化文明形态,历经了多重革命磨难并经历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洗礼,因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宝贵的文化给养和精神财富,是构建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核心,为文化产业的思想创作、内容生产、精神提炼、内涵塑造提供沃土。

回顾历史,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和文明,思想深远、博大精深,既构成了国家文化自信的底色,也流淌着国家文化治理的基因。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思想传承,具有丰富的精神基因和厚重的历史优势,构成了新时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容支撑,使文化产业能够被传统文化濡养滋润,对多元文化兼容并包,在不断吸纳和创新中丰富自身,强筋健体。

综观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解放的先进思想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还以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为支撑,与中国革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具有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认知基础和根据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迭代创新,文化产业在促进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和激发消费市场内生动力等方面,成效显著,融合创新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数字文化业态,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的文化产业、繁荣的文化市场,又进一步为塑造国家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发展支撑。

放眼全球,中国全领域的合作为建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动力。近年来,不管是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还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和为贵”的发展理念传递到“地球村”的每个角落,中国始终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拓宽朋友圈,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已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节点。面对当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全方位外交的开展,应对当下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拓展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坚定战略定力和耐心,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对坚定国家文化自信,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自信是繁荣文化产业的支撑
文化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和确信,这种对文化的理解主要基于狭义的文化价值与内涵,是指知识、价值、观念和思想等抽象的精神性存在[4](p11)。这充分说明,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文化食粮,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以文化自信包容多元文化可以展现中国气度,为文化产业多样性提供素材。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文化所具备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以及其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胸襟,兼收并蓄的融合创造智慧,实为中华文化纵贯古今的血脉基因。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则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取自于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智慧,浸染着中华民族历史复兴的光辉,为文化产业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给养。这些体现文化自信的要素资源,是文化产业精神生产的来源,它们涵盖中华民族诗词歌赋、服饰餐饮、礼仪医药、国宝国粹和历史文明所创作和创意出的文本、符号和内容,一旦与创意、科技和知识产权相融合,便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并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受众的价值观。

立足“中国梦”赋能文化发展可以夯实基底,为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提质扩容。“中国梦”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等维度有机结合,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国家、民族、社会与个人的多维发展是“中国梦”的旨归[5],“富民梦”“强国梦”与“复兴梦”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完美、完善的“中国梦”的构想。这不仅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和缘起,也是新时代中国民众以文明为起点,以文化共识为方向,以文化参与为方式,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根据《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7—2018)》发布的调研数据,在2500名有效受访者中,约六成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受到动摇。另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中美经贸摩擦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另有超过半数的中国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将超越美国持有信心[6](p21)。2018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连续多年超过60%。近20年来,对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从近40%下降到目前约15%[7]。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人民所创造的革命文化,以及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的先进文化,为文化自信筑牢根基,并在发展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辉煌,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文化消费创造了机遇,拓展了市场。

(三)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
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刻反映出文化持久而深沉的发展特性,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文化产业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也使民族精神得到代代守护,更使文化自信得以不断提升。

承载着正确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是强化民族认同的载体。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这足以说明文化价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之大。优秀的文化产品所标榜的文化精神、传达的文化价值,往往对民族认同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可否认,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消费者价值观的塑造和消费理念的引导作用明显,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根据调研数据,在互联网消费平台上,占据全国12%人口比例的90/95后消费者,消费占比超过人口占比2倍以上[8]。作为“天猫国际”跨境进口最大的消费群体,90/95后在我国跨境消费的占比,从2013年的14%增长至2018年的45%[9]。这充分说明,文化价值的认同往往依附于文化产品,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是传递民族认同、加强文化自信的载体。年轻一代受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和全球化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显著,与此同时,文化对消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深刻,对价值观塑造和国家自信的影响作用长远。只有繁荣文化产业,创作出更多弘扬优秀价值观、传达文化正能量、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才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

夯实文化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产业价值逻辑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毋庸置疑,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更有底气。中国之治的文化精神源自传统,成于实践,在党的国家治理演进中日益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首先,中国之治从来没有照搬西方经验,也没有盲目复制成功模式,而是着力于探索一条适应本土、启迪全球的国家治理道路。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是坚持全球眼光,秉承世界经验的改革,更是坚守历史传承,秉持文化创新的伟大探索。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之治的文化精神发轫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憧憬,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真情表达和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信念笃定。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理路
(一)面向美好生活: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是有效载体。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期盼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产业在内容、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等方面不断融合创新,创造了新经济,产生了新供给;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中不断开拓创新,盘活了新资源,集聚了新人才;文化产业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价值中不断提升价值,延伸了产业链,满足了新需求。文化产业的思维方式使博物馆、图书馆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历史街区、工业遗产成为文化创意集聚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成为“两山理论”试验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成为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创业者和受益者,文化产业为人民幸福夯实了基础。

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生新的发展动力。文化产业和实体经济融合,以文兴业,促进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精准对接,实现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业态融合;文化产业和平台经济融合,以文塑云,催生出云演出、云直播、云录制、云展览、云综艺、云带货等新兴业态,丰富了文化体验形式和消费模式;文化产业和生态经济融合,以文赋境,打造出一系列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态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公园,生动呈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文明价值和传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了更高层次、更深内涵的“美好意蕴”,也能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美求乐不断升级的现实需要,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衡量标尺。也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从人民中汲取智慧,从民族精神中挖掘瑰宝,从而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正是依托这些优秀文化资源创作的精品力作、建设的文化公园、塑造的文化空间,凝聚了文化意蕴,凝练了民族精神,构筑了时代美学,提升了生活品质,推动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在继承中创新,在学习中超越,以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佳作力作,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加了文化认同,提高了文化软实力。

(二)面向数字语境:发展虚拟文化产业
数字语境下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自信夯实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科技创新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着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和演进。数字互联环境下,科技创新引领了诸如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文艺创作、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催生了诸如新媒体、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博客、播客、微博、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基于虚拟空间的文化渠道快速蔓延,5G、VR、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云演出、云博览、云旅游、云直播、云综艺、云端音乐会、云游博物馆等大量新业态不断出现,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大批注重创新传承,体现文化价值,文化内容精湛,制作水平精良的数字文化精品力作,催生了一大批引领时代、领衔行业、创新驱动的独角兽企业,也使一大批传统文化空间不断更新、升级换代、推陈出新,极大增加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总值,快速推动了文化内容生产比重的提升,更加坚定了全球视野下中国文化产业的文化自信。

数字语境下的文化产业迭代发展,助力中华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数字文化内容传播具有新形态、新传播、新产业和新价值等特点,开辟了全球文化交流互鉴的新路径,有力推动了本地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互动交融,有效塑造了国家形象,赢取了全球年轻人的信任,进而辐射更广泛的人群,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据海外数据机构Statista的统计,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文化娱乐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得益于国内市场的繁荣与活力,在数字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国际比较优势也逐步凸显出来[10]。从文化企业的角度而言,数字内容领域也成为文化出海的重点方向。例如在动漫游戏领域,腾讯出海游戏已覆盖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产品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大关,在海外新兴和成熟市场已形成极高的渗透率及品牌影响力;在网络文学领域,阅文集团已于2017年起推出海外门户起点国际(Webnovel),目前累计访问用户已超6000万,用户几乎覆盖全球,文化出海已渐成规模;在影视剧领域,《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等一批良心剧在海外大火,逐渐累积起口碑效应,代表着文化跨区域拓展被认可。一方面,中国成为全球数字文化领域新力量,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开启了深度融合之路。另一方面,中国数字文化内容的“出海”,使中国文化产业能更好地在全球舞台“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面向全球时代:夯实文化精神支柱
一是高效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鼓励体现传统风貌,彰显中国气派,凸显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根据调研数据①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文化消费课题组针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开展的专题调研。,2019年,我国71.4%的城乡居民认为应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62.6%的城乡居民认为促进文化消费应当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这两项数据分别居于调研的前两位,并高于城乡居民对提供更多免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期待(60.5%)。这说明,优质的文化内容供给,既是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期待,也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文化消费内容供给中,加强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扶持引导力度,加速传承历史风貌的文化空间的更新和改造,加快传递中华文明的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传播,从而为中国人民提供更为丰富多彩、弘扬主旋律、具有正能量的精神文化食粮。

夯实文化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根。当前,国际环境和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未来,不同文化思维和意识形态主导的全球治理逻辑变化将显现出更大的影响力。后全球化时代,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文化领域的全球发展秩序,重塑战略价值的全球治理结构,树立更加深远、更为持久的国家文化自信。一方面,要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发生的首要条件。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要充分了解、掌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要善于引导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从而形成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敬畏感,进而坚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11](p75)。另一方面,应辩证地认识到,文化自信是在明晰历史规律,把握时代潮流基础上辩证看待世界所形成的信念。文化自信不是凭借单纯主观的意志和想象即可树立的,究其根本,文化自信要在历史的纵向比较和时代的横向比较中,以及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的把握中才能确立起来[12](p37)。要坚定不移把握时代潮流,秉持正确的文化价值理念,这既是文化产业价值逻辑的初心,也是文化内容生产中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精神武器,在纷繁复杂的时代点亮“中国智造”的精神法宝。

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繁荣文化产业的创新路径
(一)全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也勾勒出中国文化产业系统化、集成化发展的基本轮廓。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愈加成熟,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民众对文化发展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社会对多元供给主体和多元治理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探索立足于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充分体现国家文化自信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递文化自信的文化产品是铸就中国梦的介质。文化自信源于实现中国梦的深层精神追求,而中国梦承接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政治理想,凝聚了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体现在文化发展上则表现为一种兼收并蓄的发展心态,一种理性客观的文化姿态,是在全球一体化中,对外来文化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否定排斥的态度。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弘扬优秀文化,融合科技力量,借力现代表达,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人民生产生活,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走出国门影响着世界人民重新认识中国。从舞剧《功夫传奇》在美国布兰森白宫剧院上映并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剧目,为美国中部人民了解中国打开了新窗口,到《鬼吹灯》《锦衣夜行》《全职高手》等多部网络文学出海,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图书吸引了国外出版方的关注;从借助国外著名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推介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海外文化阵地建设,到Confu⁃cian(儒家)、kungfu(功夫)、Taoism(道教)、I Ching(易经)、T’ai Chi(太极拳)、ti-tzu(笛子)、gaotie(高铁)、Pu-erh(普洱茶)等汉语词汇的“出口”,无一不是书写着一个真实的、进步的、多彩的现代中国。丰富的文化产品、多元的文化表达、鲜明的中国特色、独有的文化创造,正展现着中国文化自信的国家气度,成为铸就“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二是有效引导文化产品和服务出海,提高中国文化的解释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阐发中国梦的美好境界,展示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重要通道。要将文化政策向出海企业和项目倾斜,将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出去,以文化的力量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使中国文化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认同。要打造更多的对话平台,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合作交流和融合。要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民间交流,共同打造文化共同体,寻找同理同源的共同价值,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真正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3](p4)。

三是深入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布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是社会生产方式更新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引领。新时代,全球科技创新更加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4]。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一再表明,国家文化自信的构建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突出的文化竞争力,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核心技术竞争力的砝码,也是文化企业走出去面向国际市场的“命门”。要围绕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互联网革命、云计算创新等技术变革,在满足中国民众个性化、精准化的消费需求方面实现创新引领。要加强支持传统企业运用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创造遍布全球的、更富人性化和文化魅力的文化消费体验。

(二)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全球性文化交汇、交流与交锋,对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既可以给人提供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资源,也可能使人遭遇文化选择、价值取向的现实困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动、激荡、碰撞、消长之中,实现文化自觉,坚守文化安全,树立文化自信,既不盲目追捧西方文化,随波逐流,又能丰富文化视野,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也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首先,要科学引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消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消费层次也实现了跃升,进入到更加追求文化品质和精神需求的阶段。基于文化消费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必须施行分层引导、分类实施,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的价值呈现,凸显中华文明与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创新消费范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消费中的引导和扶持,将文化消费政策向出海企业和项目倾斜,推动更多富有中国特色、阐发中国风貌的优秀产品“走出去”,使中国文化被世界上更多的消费者认同、吸纳和感染。

其次,要鼓励彰显中华工匠精神的文化消费。长期以来,美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在全球产生较强影响力,得益于对文化品质的把控和对美国精神的植入。正如尼尔·弗格森在《文明》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凭借的是六大“杀手级应用”:竞争、科学、产权、医学、消费和工作[15](p322)。当代美国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种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消费驱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在文化价值的塑造和文化治理体系的建构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培育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回归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重建文化认同,重塑文化自觉。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文化精神和民族气派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16]。中国在近现代所经历的苦难和励精图治的探索,是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发展、挑战和成绩,也是彰显中国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品创作的来源。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文化消费的内生动力,也是工匠精神的孕育核心。习近平新时代,充分发挥文化精品力作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的作用,让传递中国力量、展现中国风尚、彰显中国精神的文化消费,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中国发展道路中的历史担当和文化作为。

此外,还应加强文化产业的配套服务,提振文化消费信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逐渐低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居民家庭负债率伴随房价高涨而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加之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增加了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抑制了中国居民的消费欲望,减少了消费需求,抑制了消费支出的增长。在这一语境下,应当布局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文化消费空间,发展以虚拟文化产业为引领的新型产业形态,同时,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我国居民提供有底、有质、有安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居民在美好生活中具有更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形塑并壮大国际话语体系
当前形势下,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一方面,在当前西方各种问题积重难返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国际社会强烈渴盼了解中国的经验。但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逐步加深,同时也存在不少误解,“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西方仍然在“唱衰”中国[17](p2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是面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和贸易摩擦挑战中,最具有公信力的文化诠释。

一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传播战略的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6](p21-24)。要立足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变化,加强展示中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文化改革等各领域发展的精品内容供给,提升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加强中美贸易真实情况宣传,提高公众文化认知,激发文化自觉,创造文化共识。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智库加强对中美文化领域现实状况的分析和未来趋势的研判,举办学术论坛、发布研究数据,向公众公开中国文化发展成就,提升文化自信,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发展共识。还要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手段的创新和形态的丰富,全面深刻了解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部过程,在高校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开设文化产业通识课程,建立起对共同文化价值和文化取向上的成熟理性的文化自觉,树立现代文明视域下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是从文化的传播者、接受者和传播内容入手,以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品力作说服人,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内容生产打动人,以富有民族精神和区域禀赋的特色文化产品感染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中国故事,以生动的形式和优质的内容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美好生活场景,体现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书写中国人民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奋进故事;还需要我们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建立国际话语体系,自觉树立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有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传播中华文明,打造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尽管世界各国人民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但在情感抒发和表达上却有超越国界和民族界限的相通之处。要悉心选择那些符合国外受众心理认知的、激发起民族情感的故事,寻找与受众话语的共同点并尽力扩大共同点,以世人能够并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17](p27),产生“共情”的桥梁,消除信息传播方面的障碍。要推动全面多样的国际报道体系,打造更为开放的国际话语空间,通过加深中国社会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多样性认识,提高面向国际舞台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要加强基于文化交流的双边和多边对话与合作,构建长效传播机制。以文化精品、文化内容为核心,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全球布局、世界传播,以文化之力推动地缘政治的稳定性。提升跨文化沟通信任,打造和谐稳定的地缘政治传播秩序[6](p24),从而让中国公众产生较高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建立健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让我们不仅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推进国际大格局发展中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而且还深刻认识到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3](p2)。在此视角下,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共同文化价值和文化取向上的成熟理性的文化自觉,树立现代文明视域下高度的文化自信,既是应对新形势下中美关系的应然,也是建立健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必然。

为全球文化经济发展提供充满中华文明色彩、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方案”是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建设,不可避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文明为人类世界文明进步提供文化产品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的历史逻辑下,存在重重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道路的选择一度踟蹰在意识形态逻辑和市场经济逻辑的纷争中,在跨越“意识形态之坎”的过程中不断试错和创新,历经了产业快速发展和规模迅速扩张的阶段,正进入时空特征发生突变的深度转型时期。新时代中国国家文化自信建设,如何以完整的制度形态和制度系统,实现文化产业更好地参与全球表达,文化创新更好地赋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美好生活,为“人类对更好的社会制度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8](p475)提供重要的文化价值尺度和文明标准体系,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承诺和责任。

让世界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19]。文化自信仿佛一种酶,开启了以创新思维筑牢文化治理体系之基,以工具思维重构文化产业秩序之列,以跨界思维触发文化发展之力的先河;文化自信又好比一束光,以实现“国家文化治理”为方向,以重建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精神关系和精神秩序为两翼,围绕“政府、市场与科学技术化”三个维度的文化政策视角,通过主动寻求一种创造性文化增生的范式实现文化的包容性发展的永续动能,构建文化政策的“四梁八柱”;文化自信更是一把中国走向深度全球化的钥匙,它以文化公平和正义为前提,秉持文化生命形态运动自然选择的规律,以重建人与社会、自然的精神关系及精神秩序为立足点,更多地通过解释、描述或预测文化经济现象和问题,解决复杂背景下和变化语境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3]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5).

[4]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景俊美.文化自信与中国梦[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2019-04-15.

[6]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7~2018)[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9).

[7]王文.高度警惕国内恐美情绪,客观审视美国优劣短长[EB/OL].https://www.guancha.cn/Wan⁃gWen/2019_05_26_503151.shtml,2019-05-26.

[8]中国国际商会,德勤与阿里研究院.持续开放的巨市场——中国进口消费市场报告[EB/OL].http://www.sohu.com/a/272886239_498761,2018-11-02.

[9]CBNData,天猫国际.2018跨境消费新常态年轻人群洞察报告[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2019-01-09.

[10]文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彰显中国文化自信[EB/OL].http://www.wenming.cn/wmpl_pd/whkj/202012/t20201203_5873254.shtml,2020-12-08.

[11]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2(3).

[12]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13]任生德.突出文化战略定位努力推进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9-05-27(003).

[14]武卫政,赵永新,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N].人民日报,2019-02-18(001).

[15][英]尼尔·弗格森.文明:决定人类走向的六大杀手级应用[M].黃煜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6]习近平.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02).

[17]张子荣.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

[18]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9]《求是》编辑部.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6/16/c_1124628546.htm,2019-06-16.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2-28 09:06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