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 年二次革命①二次革命,又称讨袁之役、赣宁之役、癸丑之役。1913 年初,宋教仁准备通过组织国民党内阁来制衡袁世凯。袁世凯不甘坐以待毙,命人于1913年3月20日国会召开前夕暗杀了宋教仁。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动员起兵讨袁。而另一边袁世凯则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势力。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告独立,拉开“二次革命”序幕,此后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上海等地纷纷独立,加入讨袁队伍。但事与愿违,最终讨袁军战败,“二次革命”宣告失败。被镇压后,袁世凯野心勃发,不断强化个人权力,1915 年甚至准备称帝。此前学界对袁世凯二次革命后的集权行动研究颇多,但都集中于其在北方的活动②既有对袁世凯的集权活动的研究集中于其在北方解散国会、竞选总统、预谋称帝等,代表性著作有: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第2 编[M]//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2 卷(1916—1920).北京:中华书局,1987;陈志让.乱世奸雄袁世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7;陈伯远.窃国大盗袁世凯[M].北京:新华书店,1949;黄毅.袁氏盗国记[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张海鹏,主编、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6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等。,忽略了其对南方的布局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变化的研究③长江流域主要涉及的外国势力是英国与日本,对1913 年到1915 年期间中、英、日三方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对“二十一条”、一战参战问题、是否承认袁世凯称帝等事件的探讨,相关研究汗牛充栋,但既有研究并未注意到袁世凯利用汉口重建在长江流域的布控对中、英、日三国关系的影响。。派杨度担任汉口建筑督办是袁世凯布控南方的重要步骤④以往研究多认为杨度在民初因未能入阁,故袁世凯给予汉口建筑督办这一闲职作为补偿,实际上杨度就任此职对二次革命后袁世凯逐渐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建立起的集权统治具有重大意义。,汉口在辛亥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重建大权在民初被各方势力觊觎。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派杨度掌管汉口重建以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为解散国会后的集权统治营造稳定局面,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中、英、日三国的关系⑤以往对汉口重建研究多将其简单视作城市重建,探讨其在重建过程中的市政改革、借款交涉、对汉口的重大意义,但并未注意到汉口重建与袁世凯巩固统治以及国际关系的重要关联。参见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1930 年代汉口的市政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参见方秋梅.民国初年的汉口重建借款计划[J].武汉文史资料,2011(5);方芃.民初汉口重建借款问题研究[J].江汉论坛,2010(12)。。利用英国外交档案⑥英国国家档案馆与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部分FO 档案,本文主要运用已经出版的机密印刷件《英国外交文书:外交部密档中的报告和文件》第一部分E 系列《亚洲》第15 卷《中国和即将到来的欧洲战争,1913—1914 年》(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1,Series E,Asia,Volume 15,China and the Approach of War in Europe,1913-1914,Bethesda 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94),本文标注中简称BDFA。、时人回忆录、人物全集、报刊等史料,以汉口重建问题为切入点,深入考察袁世凯在长江流域的布局,以及中、英、日三国为此发生的合作与纠葛,从另一视角解读袁世凯统治瓦解的原因。
稳定住北方的局面后,袁世凯开始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首先借汉口重建之机与英国进行借款谈判,增强双方的合作以巩固长江流域的稳定。对英国而言,此时亟须加强对湖北的控制以打破日本对长江流域的蚕食。为此双方迅速进行了汉口重建借款的交涉,英方承担此借款的是伦敦三妙尔公司(Samnel and Co.London)。
但英国舆论对借款条件却颇有啧言,认为过于偏袒中国,建议在利息上做部分调整。《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评论道:“合同就像中国农商部与美国红十字会签订的灌溉淮河的四千万贷款一样不公正”[40](p18)。但同时英国舆论也充分肯定此借款将极大促进英国在长江流域的贸易发展,“不论如何,合同对英国在华公司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如果贷款成功,那么汉口重建工作将开启……工程结束后汉口将成为扬子江流域第一商埠”[41](p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