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回复: 0

威慑与防御:北约对俄罗斯“抵近钳制”的北极拐点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12-24 12: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威慑与防御:北约对俄罗斯“抵近钳制”的北极拐点[1]
肖 洋

【内容提要】布鲁塞尔峰会进一步强化了北约与俄罗斯的战略对峙。为进一步挤压俄罗斯地缘发展空间,北约在俄西部和北部地区进行军事部署,从南北、东西两个维度对俄罗斯进行纵横式“抵近钳制”攻势,推动传统防区与新兴防区的地缘链接。“纵钳”重点攻防以波罗的海-黑海国家为核心的中东欧地区,“横钳”重点攻防以巴伦支海-白令海为核心的北极航道端点地区。研究“抵近钳制”攻势,有助于深入解析北约安全策略的变化,揭示欧亚安全格局的发展趋向。北约实施“东西夹击、南北合围”的战略布局,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渐闭合在北极地区的围堵链条,使得俄罗斯陷入“三面受敌”困境。但是,北约缺乏全面围堵俄罗斯的能力,也无法有效应对俄北极军事化的反制措施,以及阻止俄北极大开发战略施行。北极将是北约围堵俄罗斯的力竭之地,亦是俄突破北约地缘钳制的最佳选区。

【关键词】北极安全 北约 俄罗斯 抵近钳制 北极航道

冷战后北约仍是一个蓄势待发且实力强大的传统军事集团,是美欧共同主导全球安全秩序的工具。近年北约对俄罗斯的地缘挤压在乌克兰危机后愈演愈烈,这不仅影响到俄欧关系稳定,同时也使北约的战略布局与内部凝聚力面临新挑战。2020年6月14日的北约布鲁塞尔峰会已明确将俄罗斯列为北约的首要遏制对象,号召欧美成员国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来自俄罗斯的安全威胁。2021年6月15日,北约布鲁塞尔峰会将加强内部团结的《北约2030:为新时代而团结》(NATO2030:United for a New Era)作为会议焦点,呼吁各国加强集体威慑能力与防御态势。北约布鲁塞尔峰会决定加强在北欧和南欧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种南北合纵的地缘攻势,已经证明了北约对俄“抵近钳制”攻势正在逐步实施,将对欧亚地缘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问题在于,北约对俄罗斯的地缘围堵是否存在战略缺口?俄罗斯能否开辟新的反制路径?这都是理解当前国际安全大棋局演变的关键所在。

一、北约对俄“抵近钳制”的基本轮廓
北约对俄“抵近钳制”源于其自成立之初就长期坚持的集体防御理念,是一种重要的西方战略思维,既强调战略威慑能力,又强调战略反攻能力。“抵近钳制”的概念内核是指:将己方战略力量尽可能抵近敌方边境地区布防,从两个主攻方向压缩敌方的地缘战略空间,在军事地图上呈现出形同夹击猎物的蟹钳。该战略旨在通过盟友体系和集体协作,迫使敌方多线作战,从而降低军事物资和战略力量的集中度,不仅削弱敌方发动攻势的后勤保障能力,而且将敌方拖入长期战略对峙的泥潭,最终通过消耗战和地缘封锁促使敌方社会经济崩溃,实现不战而胜。因此,它是一种攻守兼备、步步为营的稳健型战略,既不贸然突进,也不消极防御,而是根据地缘安全形势变化,逐渐收紧对俄罗斯的地缘包围圈。其实施条件包括两方面:敌方总体处于战略守势、己方进攻能力和意愿较强。乌克兰危机爆发至今,北约对俄罗斯即采取“抵近钳制”攻势,重点扶持俄罗斯西北、西南及东部邻国对俄进行地缘围堵,最终迫其实施本土防御。

“抵近钳制”战略对北约意义重大,其理论体系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强调北约成员国的协调行动,相互配合。由于北约成员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军事装备能力、兵源储备存在巨大差异,无法构建对俄全线防御包围圈,只能选择在重点区域进行布局,而这些重点区域的划设又与俄国防地理核心区高度重合。为了将对俄围堵防线连接成一个整体,北约设置了两道防线,第一道是前沿防线,即将北欧、东欧、南欧三个区域打造成一体化的防区,在战略地理上形成面向俄经济政治重心的“三明治”型进攻态势。即以挪威、丹麦为核心的北欧防区负责在巴伦支海实施军事行动,阻挡俄海空军进入北大西洋;以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为核心的东欧防区,则遏制俄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海空军调遣,构建必要的防御网和反攻措施;以土耳其为核心的南欧防区,则阻挡俄黑海舰队,以维持双方在乌克兰的角力平衡。第二道是后备防线,即将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作为牵制俄军力调动、为前沿防线国家提供增援和物资生产支持的战略保障力量。美-加负责对遭受俄罗斯攻击或发起军事进攻行动的欧洲盟友给予空中援助和后勤准备。由此可见,北约以东欧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延展的“一体两翼”作战体系,不仅是钳制俄罗斯对欧军事挺近力量的重点区域,还是袭扰俄核心经济圈的前沿地带,构成了基于北约盟友体系整体军事资源的防御网络结构。[1]Timothy Choi,“Maritime Militarization in the Arctic:Identifying Civil-Military Dependencies,”Arctic Yearbook 2020,2020,pp.2-4.

第二,强调梯次防御、先发制人原则。由于俄罗斯仍拥有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临近的欧洲北约国家很难抵御俄大规模突袭战,因此北约始终坚持打造梯次防御体系,尽可能在临近俄罗斯的北约东欧国家实施多层防御,最大程度地迟滞俄进攻速度,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策略,在北欧、南欧两个方面进行配合性反击,打破俄作战部署,确保北约核心区安全。即以德国、意大利、挪威为核心的北-中-南欧地区。[1]需要说明的是:北约为了确保对俄罗斯产生可持续的战略威慑力,始终坚持第一时间进行核打击的先发制人核战略,以核威慑抵消俄罗斯的常规武器优势。北约对俄的梯次防御是一种积极防御思路,坚持分阶段、分区域实施从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的总体谋划,其核心在于强调北约集体安全的共存性和对战争进程的掌控度,按照西方战争思维和节奏来把控对俄攻防军事部署的主动权。

第三,强调北约内部团结和资源共享,以整体战争标准设置对俄地缘攻势。北约为了弥补常规威慑力量相对较弱的短板,大力发挥在尖端科技、经济规模、工业标准、国际传媒等领域的整体优势,将其作为对俄战略攻势的可持续动力。出于迟滞俄罗斯积聚力量发动对欧军事行动的考虑,北约利用俄罗斯综合战争动员能力中“军事强、民事弱”特点,在对俄进行正面地缘对峙的同时,还积极运用各类非军事措施,针对俄经济疲软、国际传媒能力不足等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非常规攻势。北约始终致力于通过实现军备现代化和联合军训的方式,建设一支结构较为平衡、能够高效实施跨区作战的军事力量,这种以整体作战标准来设计的军事现代化思路,本质上是试图以北约军事力量“质高盟友多”的优势,来抵消俄罗斯军事力量“量多地盘广”的优势,其措施是通过推广军事装备标准化、共享情报与技术信息、协调军事资源部署,以增强北约国家的内部凝聚力。[2]Peter Viggo Jakobsen & Jens Ringsmose,“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How NATO's Difficulties are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a Unifying Existential Threat,”Journal of Transatlantic Studies, 2018,Vol.16,No 1,pp.38-58.

第四,强调战略目标的多层性和战术目标的有限性。为了全面削弱俄罗斯,北约对俄“抵近钳制”遵循了全方位攻防作战原则,其战略目标包括:既要维护在北大西洋地区与俄罗斯的战略平衡,还要保护北约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安全;既包括常规武装力量的对抗,还包括核打击力量的对峙。为了增强对俄战略钳制的有效性,北约尽可能抵近部署导弹防御措施,制定高灵活性的作战计划,在军事和政治两个层面上产生威慑力。但在战术目标层面,北约则相对保守,其目标在于通过实施有效的威慑来阻止俄罗斯单方面发动战争,以维护北约在东欧地区获得的地缘收益。北约的目的是抓住一切能够压缩俄罗斯生存空间的机遇,灵活实施攻防策略,最终一步步蚕食掉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使其完全丧失反击的能力。

由此看来,北约之所以能够凭借冷战后的历次东扩,在乌克兰危机后能够对俄罗斯进行“抵近钳制”攻势,其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在于俄罗斯国力不振导致了对周边国家战略影响力的下降,更在于北约认识到唯有整合既有盟国的各种资源与优势,才能够稳固北约在军事领域的战略威慑力。这种基于综合战争的构思逻辑,北约对俄“抵近钳制”的战略目标不可不谓之宏大:从最高目标来看,是构建以北约国家为核心的全球军事体系;从中层目标来看,是进一步瓦解俄罗斯在欧洲地区的盟友体系;从基础目标来看,则是以塑造俄罗斯的“敌国形象”来增强北约内部的凝聚力,防止北约指挥联控体系的松散化。[1]柳思思:《欧盟绿色北极政策:理论依据与规范实践》,载《和平与发展》2016年第3 期,第99—110 页。总之,北约对俄“抵近钳制”攻势早已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思维框架,而是上升为地缘战略学的新高度,这也是我们理解北约未来运转方针、战略部署和资源配置的重要视角。

二、北约对俄“抵近钳制”的纵横式战略布局
北约对俄“抵近钳制”的地理选区,既有传统的军事要地,例如波罗的海和黑海沿线地区,还有新兴的地缘焦点地区,主要包括巴伦支海和白令海。地处“抵近钳制”攻势的前线国家,既包括“新北约国家”,如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等,还包括“老北约国家”,如挪威、丹麦、土耳其等。北约对俄罗斯地缘攻势的一个新现象是双方对峙防线的大幅北移,即从传统的黑海-波罗的海延伸到巴伦支海-白令海地区。这主要源于北极气候暖化,导致北极航道通航的愿景成为现实,以及俄罗斯强化北方舰队战略攻击能力的一系列举措。因此,北约对俄罗斯的“抵近钳制”攻势是与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演变同步布局,实施“东西夹击、南北合围”的纵横式战略布局,主要分为南北方向的“纵钳”和东西方向的“横钳”。

(一)纵钳
“纵钳”重点攻防以波罗的海-黑海国家为核心的中东欧地区,是北约遏制俄罗斯的传统防区。这是因为罗马尼亚、波兰等国作为北约东扩后的新成员,出于对美国和西欧大国的实力崇拜,为了换取“老北约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大多主动成为北约反俄急先锋。“纵钳”所依赖的支轴国家包括南北两个部分。

北部支轴国家是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与俄罗斯素有恩怨,恐俄反俄心理较为浓厚,因此积极支持北约增强在东欧地区的军力部署。[1]R.Tamnes and K.Offerdal,Geopolitics and security in the Arctic:Regional dynamics in a global world. London:Routledge,2014,pp.12-48.俄罗斯始终将飞地——加里宁格勒作为威慑北约、维护本国西部边疆的战略要地,因此,加里宁格勒也成为北约的心头大患。作为南北夹击加里宁格勒核心国家的波兰和立陶宛,互为犄角之势,不仅维持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本土的分离态势,还极力怂恿北约增派环加里宁格勒的军事武装,从而使得这块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唯一的军事前沿阵地,面临孤立无援的困境。[2]Özlem Terzi:“Contesting the European Union at the ‘Poles’: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contestation of the EU's presence in the Arctic,”Global Affairs, 2020,Volume 6,Issue 4-5,pp.399-410.因此,波兰成为北约在波罗的海遏制俄罗斯的桥头堡,其向北防范加里宁格勒,向东试图拉拢俄罗斯的重要邻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而后者已经倒向北约。因此,北约的整体安全利益与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的安全利益高度重合,而波兰等国携北约自重的战略冒险主义,其本质上是借助北约的集体防御机制来增强波兰等国对俄罗斯的战略反制信心。由于北约在波兰和立陶宛建立了地面军事力量,俄罗斯难以短时间内抵抗北约对加里宁格勒的闪电战,并有可能失去对该战略要地的控制力。2021年6月6日,16 个北约成员国和瑞典、芬兰等北约伙伴国,在巴伦支海举行“波罗的海行动-2021”军事演习,进行防空、反潜、扫水雷等演练,并在立陶宛实施抢滩登陆演习,此次演习针对俄罗斯的意味非常明显,反映出北约攻占加里宁格勒的战略图谋。

南部支轴国家是罗马尼亚-土耳其。乌克兰事实上的分裂状态,导致黑海地区成为北约与俄罗斯新的战略对峙前沿。随着北马其顿于2020年3月27日加入北约,北约的军事实力已经覆盖了除塞尔维亚之外的巴尔干半岛和以土耳其为代表的小亚细亚半岛,从黑海的西、南两个方向形成对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合围,其战略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发动常态化的地区冲突,搅乱俄罗斯西南边境地区的安全形势,为北约东扩寻觅候选国。近年来的乌克兰斯巴顿地区冲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都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俄罗斯的周边安全环境,目前外高加索三国基本都选择了亲北约立场,乌克兰也申请加入北约。二是实现“黑海北约化”,逐渐将乌克兰、格鲁吉亚拉入北约阵营和伙伴关系体系,将俄罗斯的影响力从巴尔干半岛挤回到本土。罗马尼亚不仅是北约构建西黑海防线的组成部分,还是对俄进行“抵近钳制”的重要国家。出于对俄罗斯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罗马尼亚几近无条件配合北约的战略部署,其甚至在《2020—2024 国防战略》中将俄罗斯定义为“侵略性”威胁,这是罗马尼亚自二战以来首次在政府文件中以这种敌国化的词汇描述俄罗斯。[1]Kamil Calus,“Romania's new security strategy,”Centre for Eastern Studies,https://www.osw.waw.pl/en/publik ... -security-strategy.罗马尼亚作为北约在黑海地区的枢纽型国家,多次要求北约将黑海列为重点防御区,并计划在未来20年内,投入25 亿欧元将康斯坦察附近的米哈伊尔·科格尔尼恰努(Mihail Kogălniceanu)空军基地建设成美军在南欧地区的多式联运枢纽。为了增强对俄罗斯的反制能力,罗马尼亚不仅一再扩大本土的美国驻军规模,而且将美军驻军形式从轮换制改为永久制,并与土耳其形成对俄罗斯的联合防线。可以说,经济增长乏力的罗马尼亚急于成为北约“东进制俄”的马前卒,是小国缺乏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土耳其作为扼守黑海-地中海交通要道的枢纽国家,其战略任务在于防止俄罗斯向地中海-中东扩张。土耳其作为地跨欧亚大陆的中等强国,具备扰乱和牵制俄罗斯西南边境安全的实力。因此,尽管土耳其与希腊等北约国家矛盾丛生,但仍是北约蚕食俄罗斯地缘空间的桥梁——向北联合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向南则威慑叙利亚、伊朗,从而阻碍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

(二)横钳
“横钳”重点攻防以巴伦支海-白令海国家为核心的中东欧地区,是北约遏制俄罗斯的新兴防区。冷战时期,美苏也在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过军事对峙,但北极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美苏在北极地区的战略部署多以防御性质为主,采取以节点城市为骨架的防御网。正是因为随着北极暖化速度的加剧,连接欧亚的北极东北航道已经开通,欧亚地缘安全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成为北极航道开发的最大受益国,同时也面临丧失北冰洋天然屏障呵护的风险,尤其是2007年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大幅缩小后,北极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迅速抬升,促使北约和俄罗斯同时认识到北极暖化带来的战略机遇。[1]Duncan Depledge,“NATO and the Arctic:The Need for a New Approach,”The RUSI Journal,2020,Volume 165,Issue5-6,pp.80-90.为了进一步遏制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军力扩展,北约选择了从北极东北航道两侧对俄罗斯北方领土进行战略挤压。北约对俄“抵近钳制”攻势的“横钳”所依仗的支轴国家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部支轴是美国和加拿大组成的北美防区。美国在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地区建立了弹道导弹防御基地,对俄罗斯产生抵近核威慑。同时,美国空军则沿着白令海峡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勘察加半岛进行抵近侦察,监控俄罗斯在北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活动,同时迫使俄罗斯不得不抽调军事力量驻守东部,陷入长期进行东西两线防御作战的“消耗战”陷阱。加拿大作为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北极大国,一直加强对北极领土的管辖能力和防御能力,并多次举办以北极领土防御为目标的联合军事演习。

西部支轴是挪威和丹麦组成的北欧防区。挪威作为最早颁布北极战略的国家,始终将自身定位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北极大国”。[1]俄罗斯与挪威存在195.7 千米的陆地边界(包括两国共有界河帕斯维克河的152.8千米),以及瓦朗厄尔峡湾的共有近海边界23.2 千米,挪威只在瑟尔瓦兰格驻军一个团,实施防御行动。面临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咄咄压力,挪威成为北约在巴伦支海与俄罗斯进行试探性抵近对峙的前哨国家,2021年2月26日,挪威国防大臣弗兰克·巴克延森(Frank Bakke Jensen)宣称“挪威是北约在北方地区的耳目”,并提出加强与俄罗斯接壤的北部领土芬马克郡(Finnmark)的军事基础设施。为了回应俄罗斯在挪威以北国际空域的战略巡航,加强北约对挪威的保护能力,3月8日,美国4 架B-1B型战略轰炸机在参加针对俄罗斯的“北极鹰-2021”(Arctic Hawk 2021)军演后,首次降落在挪威北极领土的奥兰德空军基地(Aurland)。[2]Thomas Nilsen,“Russian bombers met by NATO fighter jets over the Barents Sea,”Barents Observer,February 9,2021,https://thebarentsobserver.com/e ... -over-barents-sea.6月7日,由挪威皇家空军领导,美国和芬兰、瑞典空军参演的“北极圈挑战”演习(Arctic Challenge Exercise),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战斗飞行演习。[3]Swedish Armed Forces,“Arctic Challenge Exercise 2021,”https://www.forsvarsmakten.se/en ... nge-exercise-2021/.在美国的施压下,挪威放弃了实用主义的睦邻政策,而偏向于选择联美反俄的对抗路线。挪威是北约将俄罗斯围困在北冰洋地区的理想挡板,在挪威部署海空军事力量只是北约推动泛北极军事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在距俄罗斯边界仅25 公里的挪威瓦德索机场 (Vadso Airport) 部署了P-8“波塞冬”巡逻机中队和Globus-3 导弹预警雷达,同时还对被称为“北极之门”的格罗松德(Grotsund)港进行改造,以确保能够停靠美国核潜艇。可以说,北约之所以能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对俄罗斯进行试探性包围,既与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战略配合密不可分,也与挪威试图通过“引美制俄”来提高自身在北约北欧布防决策中的影响力息息相关。[4]Hilde-Gunn Bye,“Leaving its Arctic reluctance behind:the re-emergence of U.S.security policy focus towards the European High Nort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Norway,”The Polar Journal,2020,Vol 10,Issue 1,pp.82-1010.

三、北约在北极地区的防务能力短板
2021年5月20日,第12 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发布《雷克雅未克宣言》,重申北极理事会对维护北极和平与稳定的承诺。作为新一届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俄罗斯首次提出将军事议题列入北极理事会未来的议程清单,并提醒北约国家遵守《俄罗斯与北约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的基本文件》,这预示着北极理事会的议题将出现从非传统安全向传统安全拓展的根本性演变。[1]肖洋:《约束与突破:中国在北极理事会的规范性话语权提升路径探析》,载《和平与发展》2020年第1 期,第35—40 页。

俄罗斯在欧洲大陆超强的军事力量,使其北约邻国随时面临被俄军重兵压境的安全威胁,尤其让北约没有预料到的是,国力衰弱的俄罗斯,仍然有能力和决心通过发动突袭战来获得对北约前沿国家的战略反制。如今,北约对俄“抵近钳制”攻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阻止俄罗斯凭借其压倒性军事实力发起的“反钳制”作战。[2]Sybille Reinke de Buitrago,“Risk Representations and Confrontational Actions in the Arctic,”Journal of Strategic security,2019,Vol.12,No.3,pp.13-20.而防务能力薄弱的北极地区,正是北约对俄“抵近钳制”攻势的脆弱点。[3]Kristian Atland,“Interstate Relations in the Arctic:An Emerging Security Dilemma?”Comparative Strategy,2014,Vol.33,No.2,pp.145-166.

首先,北约在北极地区的作战能力不足。一是极地作战武器装备部署不均衡。北极的北约国家存在本国北极战略、防御重点和国家实力的不同,在北极地区的武器装备部署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美国是最为强大的北约国家,已经基本形成北极集成性作战体系,具有能够与俄罗斯进行海空对峙的实力。加拿大为了有效应对俄罗斯的远程轰炸机和弹道导弹威胁,重点发展防空和反潜能力,并与美国共建北极防空防天预警系统。丹麦和挪威的地面部队不仅人数较少,而且缺乏能够在冰原地带作战的重型装备,因此选择与美军结盟,促使其战略轰炸机停靠在格陵兰岛和挪威北部基地。二是缺乏反制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实力。该舰队是北极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不仅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破冰船舰队,还下辖俄罗斯几乎所有的战略核潜艇,特别是“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是俄罗斯进行核打击的重要平台。俄罗斯北方舰队拥有两个战略攻防方向:以加拿大海域为主的北冰洋方向和以美国东海岸为主的北大西洋地区。随着北方舰队获得了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所有的海军基地和基础设施,能够无障碍通过巴伦支海到达波罗的海。无论是北欧国家还是北美国家,都缺乏新型的战斗机、大型抗冰型水面舰艇和海军基地,难以有足够多的水面舰艇和反潜机来抗衡俄罗斯超强的海军实力。三是难以发挥空中优势。虽然北约作战飞机具有数量优势,但俄罗斯在防空领域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俄罗斯已经沿西部边界严密布设了防空网,极大压缩了北约通过空中“抵近钳制”俄罗斯的安全空间。[1]Andreas Østhagen,“At Opposite Poles:Canada's and Norway's approaches to security in the Arctic,”The Polar Journal,2018,Vo.8,Issue 1,pp.163,181.

其次,北约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配合能力不足。北约没有独立的军队,其所有的军力部署决策都需要得到成员国的认可和执行,近年来北约内部缺乏协调配合而使得决策程序更为迟缓,在北约介入北极事务的问题上,相关北约国家的态度则不尽相同。挪威、冰岛出于本国北极防御能力较弱的原因,倾向于支持北约介入北极事务,以增强本国应对北极安全局势变化的能力。加拿大则担心北约非北极国家介入北极事务,会影响本国对北极西北航道的主权管辖,以及在北极大陆架划界问题上的权益申索,因此坚决反对北约参与北极事务。美国担心北约过度介入北极会引发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强烈敌意,特别是美国又缺乏参与北冰洋划界的国际法依据,因此对北约参与北极安全事务持中立立场,仅支持其在民事安全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利用北约的集体安全资源为本国北极战略服务。丹麦认为美国增加在格陵兰的军力部署有助于巩固美丹同盟,但也有可能加剧俄罗斯与丹麦的安全困境,同时丹麦担忧北约深度进入北极会让更多的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有可能加速格陵兰的独立化趋势从而危及丹麦的北极国家身份,因此丹麦在北约参与北极安全事务的立场始终呈现出左右摇摆、模糊不定状态。因此,上述国家在是否合作围堵俄罗斯、推动北约“北上”的分歧难以弥合,这也造成北约难以在北极地区形成对俄合围。[1]James G Foggo & Alarik Fritz,“X.NATO and the Challenge in the North Atlantic and the Arctic,”Whitehall Papers,2018,Vol.93,Issue 1,pp.121-128.

再次,北约对俄罗斯的试探性攻势面临被俄超强硬回击的风险。立体化核威慑力量是俄罗斯破解北约在北极地区试探性攻势的基础。北约对俄罗斯“抵近钳制”的纵横两轴虽然在俄罗斯西北部形成了对接,但从威慑成效来看,以挪威-美国(阿拉斯加)为核心的横轴,远未发挥有效钳制俄罗斯的效果,其在北极东北航道两端的几乎所有海空试探性攻势,都遭到俄罗斯坚决且超强硬的反击。正是由于北约国家迟迟难以在北极地区形成战略协同机制,俄罗斯才能以在北极地区的战略优势来化解在黑海-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压力。一是俄罗斯与美国在白令海峡形成防止军事摩擦升级的战略默契。美俄双方都无力单方面改变白令海峡的战略稳定态势,而采取以战略核威慑作为防止对方进行地面攻击的防御策略,形成白令海峡“无战事”,这也使得美俄都避免了“两线作战”。二是扩大在巴伦支海-波罗的海地区的针对性军事演习,展现出能够快速攻占挪威、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的实力,不给北约留下跨区域预警的时机。三是将科拉半岛作为对亲北约的芬兰、瑞典进行武力威慑的战略支点。就目前北约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攻防态势而言,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互为犄角,能够南北夹击北约对挪威-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的增援线,使之面临一旦与俄交战则面临外无援兵、内无补给的困境。此外,俄罗斯不断提升远程空中打击能力、恢复战略轰炸机常态化巡航、在抵近美国领海边界地区上浮战略核潜艇等方式,震慑美、加在白令海峡的空中袭扰。

最后,北极盟国对北约能否遏制俄罗斯北极军力的发展心存疑虑。坦白说,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的强国,其陆军已经重回重装化和集团军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北极作战指挥系统和装备后勤保障体系,目标在于通过重装大兵团发动高烈度常规战争,快速实现战略目标。反观北约国家在冷战后开始推动军备轻型化,作战方针也从常规的高烈度对抗转向非对称低烈度战争。目前,北约在北极地区的驻军都无力抵挡俄罗斯北极部队的攻势。虽然北约向波罗的海地区派驻了由两个装甲旅组成的“前沿增援战斗群”,但这不足万人的部队却部署在从爱沙尼亚到德波边界的1000 多公里的防线上。无论是挪威还是波罗的海三国,都由于缺乏战略纵深而难以实现“以守待援”的策略,因此在军力部署上也不敢过于抵近俄罗斯,这也使得北约无法及时掌握俄罗斯从北欧到东欧的军事信息并作出准确预判。正是由于缺乏北极作战实力,所以北约并没有做好对俄发动全面攻势的准备,其对俄“抵近钳制”的纵横双轴也没有均衡发力,而是采取“纵主横从”的策略。事实上,正是由于北约处于北极地区军事力量对比中的弱势地位,使得俄罗斯能够通过“以超强硬对抗强硬”的策略,一次次迫使北约对俄战略包围圈出现地缘缺口。北约向对俄“抵近钳制”的前沿国家派驻部队,促其去渲染“俄罗斯威胁论”,目的在于迫使俄罗斯多向分兵,为北约寻找并攻击其地缘弱点提供机遇。但波兰、罗马尼亚、挪威等国的军力过于弱小,无法单独抵抗俄罗斯的报复性回击,反而让这些国家怀疑北约联合指挥机制中存在“重美国,轻欧洲;重西欧、轻东欧”的战略资源投放倾向,担心一旦与俄罗斯交战,北约在无法对其施以援手的情境下,是否会选择将其抛弃而集中力量保障西欧和北美的安全。[1]柳思思:《差序格局理论视阈下的‘一带一路’——从欧美思维到中国智慧》,载《南亚研究》2018年第1 期,第1—4 页。

由此可见,北约对俄的“抵近钳制”在指导北约战略调整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北约通过不断塑造俄罗斯的“敌国形象”、渲染“俄罗斯威胁论”,重新构建了北约集体安全理念的实践路径,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完善内部决策和指挥机制、扩大域外影响力等方式来推动美俄、欧俄的战略竞争常态化。需要指出的是:北约对俄“抵近钳制”攻势在北极地区存在地缘缺口的原因,除了北约内部意见不统一之外,还与芬兰、瑞典这两个中立国的存在有关。瑞典和芬兰虽然奉行中立立场,但实质上奉行的是“慕强政策”,尤其是随着俄罗斯实力的衰弱,瑞典逐渐改变了在东西方国家间的平衡战略,而是日益倾向于与北约合作。如今,瑞典和芬兰开始推动国防战略转型,几乎年年参加北约举办的“三叉戟接点”(Trident Juncture)军事演习,并计划加入北约针对北极作战的“寒冷反应”演习。随着瑞典、芬兰与北约建立“军事合作常态化”,未来两国可能联合加入北约,从而为其最终合拢对俄包围圈奠定基础。

四、北极大开发与俄罗斯战略反制的空间保障
随着北冰洋暖化,大国纷纷围绕北极展开战略利益争夺,更使得俄罗斯面临失去北极冰雪屏障的安全风险,直接陷入到被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四个北约国家合围的困境。俄罗斯国力不振,无法与北约全面争夺地缘空间,但从目前俄罗斯采取“攻北救南、攻西救东”的策略,不仅弱化了北约从多方向“抵近钳制”俄罗斯的势头,还确保了俄罗斯内陆和北极领土的安全。可以说,北极暖化不仅给北约进一步围堵俄罗斯带来了地缘战略机遇,还提升了北极领土在俄罗斯国家安全中的分量,为战略反制北约提供回旋空间。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政府于2020年10月26日公布了《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与国家安全保障战略》(О Стратегиитратегию развития Арктической зоны России и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до 2035 года)[1]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26.10.2020 № 645“О Стратегии развития Арктической з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35 года”.http://publication.pravo.gov.ru/Document/View/0001202010260033.,正式拉开“北极大开发”战略的序幕。俄罗斯将北极地区作为反制北约的战略空间,从战略规划到政策落地包括5 个步骤。

第一,提升北极常规部队的全面威慑能力。2020年3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国家政策基础》(Об Основа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Арктике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35 года)[1]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 от 5 марта 2020 г.№ 164“Об Основа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Арктике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35 года”.http://www.consultant.ru/documen ... 64259fbe47d16a565/., 宣布俄罗斯已经建成一支北极常规部队和岸基防卫系统,可以应对俄罗斯北极地区所面临的多种安全挑战。俄罗斯将从三个方面提升北极部队对北约欧洲国家的全面威慑力。一是建立北极军事行政单位。12月21日,北方舰队升级为独立军事行政单位,与俄罗斯既有的西部、东部、南部、中部四大军区平级,成为事实上的“第五军区”,从而拥有了跨军种指挥作战的权力。二是全面提升北极军事装备现代化。俄罗斯作为第一个设立北极部队的北极大国,近年来其军备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越来越多地在北极地区部署新型军事装备并进行针对严寒气候条件下的作战演练。俄罗斯北极部队的强悍之处突出表现在其武器系统的专门化、集成化和体系化,能够适应多种北极气候条件下的作战需求。例如隶属于北方舰队的第80 和第200 独立摩托化旅,就配备能在零下50 摄氏度作战的“托罗斯”装甲牵引车、T-80BVM坦克、Tor-M2DT 和Panstsir-SA 防空导弹系统、TRECOL 全地形越野车等。三是设置战役集群。俄罗斯注重提升北极部队各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完善空中、地面和水下军事行动的综合指挥系统。目前俄罗斯已经沿北方海航道建成8 个军事基地[2]8 个军事基地分别设置在:科捷利内岛(Kootelny Island)、斯列德尼岛(Sredny Island)、亚历山大群岛(Alexandra Land)、弗兰格利岛(Wrangel Island)、新西伯利亚群岛(New Siberian Islands)、施密特岛(Schmidt Island)、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Franz Josef land Islands)和千岛群岛(Kuril Islands)。,部署了经过防冻改装的S-300 战区防空导弹系统,“山毛榉-M2/M3”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和“道尔-M2DT”防空导弹系统,配合俄军的北极雷达网和北极摩托化旅,形成了强大的立体化防御体系,这些军事基地拥有完善的海空天一体化防御设施,能够快速集结并形成战斗力,一旦爆发北极战争,则能够实现接力式的“跳岛”支援。

第二,坚持“以核反击报复非核攻击”的核威慑战略。核武器是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基础,俄罗斯政府在对周边安全形势和外部威胁进行评估后,认为美国在相继退出《反导条约》和《中导条约》后,使得北约有能力通过常规战争而不是核战争来快速摧毁俄罗斯的关键军事资产。因此,为了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本国安全,俄罗斯政府于2020年6月2日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在核威慑领域的国家政策基础》(Об Основа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области ядерного сдерживания)[1]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 от 2 июня 2020 г.№ 355“Об Основа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области ядерного сдерживания”.https://www.garant.ru/products/ipo/prime/doc/74105990/.,明确规定了俄罗斯不仅在遭受敌方核打击时可以进行核反击,当敌方对俄罗斯及其盟友发动大规模常规化袭击时也可以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并在俄罗斯边境地区部署反导系统,设置先进的中远程导弹等装备,进一步震慑北约欧洲国家及其日韩等北约伙伴国。由于俄罗斯针锋相对的军事演习中也融入了核武器演练,这使得北约在北极地区的军事行动时刻面临遭受俄罗斯核报复的风险。

第三,在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为了威慑北约邻国,俄罗斯在北极边境地区开展了多次针锋相对的军事演习。例如2020年8月31日,俄罗斯海军为了应对美国在波兰举行的“欧洲捍卫者-2020”(Defender Europe 2020)军事演习,在白令海峡举行自苏联时期以来大规模军演,超过50 艘大型军舰和40 架飞机参演,其中包括多次导弹试射演练。[2]European Parliament,“Parliamentary Questions:Defender Europe 2020,”https://www.europarl.europa.eu/d ... 001664_EN.html.2021年6月8日,为了回击北约“波罗的海行动-2021”(Baltic Operations 2021)军事演习,俄罗斯北方舰队在巴伦支海举行了由20 艘水面舰艇和潜艇参加的军事演习,演习科目以阻止海滩登陆和打击敌方舰艇部队为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1]Naida Hakirevic,“NATO's largest Baltic drill celebrates 50th birthday,”Nanaltoday,https://www.navaltoday.com/2021/ ... tes-50th-birthday/.俄罗斯还在北极地区推行军民两用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民用基础设施的战备成效,这使得北约国家难以在北极地区长期开展与俄罗斯的战略对峙。

第四,建立北极江海联运与陆海联运体系。《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与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远高于以往的北极开发政策文件,不仅具有明确的项目重点,还对相关地方政府设置了具体要求,其核心目标是将北方海航道及其沿线地区建成“全球海上交通走廊”,实现北极航道的全年常态化运营,从而推动全球物流网和供应链的北移。[2]Sergey Sevastyanov,“Russia's policy to develop trans-arctic shipping along the Northern sea route,”The Polar Journal,2020,Vol.10,Issue 2,pp.228-250.一是更新北极航道沿线军民两用基础设施。俄罗斯在北方海航道、巴伦支海、白海和伯朝拉河建立港口和海运基础设施,为过往商船和俄罗斯军事船舶提供补给、修船、仓储、搜救等服务。这些基础设施不仅能够为俄罗斯海军沿北方海航道巡航和相互增援提供后勤保障,还有助于吸引域外国家开发北极航道。二是扩充北极导航船队。俄罗斯将新建3 艘“领袖”级重型核动力破冰船,5艘2.2万吨级的轻型核动力破冰船、3艘水文测量船、16艘救援船和2艘导航船,并建立北方海航道海上业务指挥部。三是落实北极江海联运基建项目,建造适用于北极地区的人货混装船、建造港口集群和集装箱业务管理中心、疏浚白海-波罗的海运河、鄂毕河、梅津河、叶尼塞河等北极地区河流,兴建以白海为中心的铁海联运项目,以及转运港口和仓储基地。四是加强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立俄制高椭圆轨道卫星集群和航空港集群,确保北方海航道和北纬70°以北地区的卫星通讯畅通,同时建立一条跨北极海底光纤通讯线路,以链接北极地区大型港口和俄罗斯经济腹地。五是完善北方海航道国际合作与招商引资的政策体系,制定外国投资俄罗斯项目的统一规则。[1]Alexander Sergunin,“The Politics of Russian Arctic shipping:evolving security and geopolitical factors,”The Polar Journal,2020,Vol.10,Issue 2,pp.251-272.

第五,建立北极次区域发展规划。俄罗斯政府对位于北极的8 个州和卡累利阿共和国设置了有明确任务导向的经济发展规划,绝大多数与各州的港口基础设施相关,旨在通过北极航道开发带动北极次区域经济发展。这不仅意味着俄罗斯将北极开发的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同时也为这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重建北方海航道沿线基础设施。包括涅涅茨州的纳里扬马尔(Naryan-Mar)港、阿姆杰尔马(Amderma)机场、纳里扬马尔-乌申斯克(Usinsk)公路;楚科奇州的佩韦克(Pevek)港。二是建立物流枢纽。包括将楚科奇州的普罗维杰尼亚港 (Provideniya)建设成物流枢纽,亚马尔涅涅茨州的萨贝塔港(Sabetta)建设成LNG 货运终端,形成鄂毕湾海运通道;在萨哈共和国的季克西港(Tiksi)建立应急管理中心和水上搜救部。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迪克森港(Dikson)建设成煤炭和石油转运枢纽。三是新建北极铁路。建设鄂毕斯卡亚-科罗恰耶沃和鄂毕斯卡亚-萨贝塔铁路,英迪加(Indiga)到卡尔波格雷(Karpogory)的铁路。四是矿产开发规划。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新地岛建立铅锌矿原料中心,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建立西泰梅尔石油和煤炭工业集群。五是全面疏浚北极河道,发展江河联运。例如实现卡累利阿共和国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物流现代化,进一步缩短亚欧物流里程。

由此可见,俄罗斯在面临北约步步紧逼的形势下,其战略安全空间几乎被压缩到本土,在重振大国雄风的战略目标指引下,依靠苏联时代留下来的北极战略遗产,是俄罗斯反制北约“抵近钳制”的重要保障。正如广袤的西伯利亚成为苏联赢得卫国战争的大后方一样,今天的北极亦是俄罗斯最终突破北约四面围攻、开辟国力增长点的希望所在。可以说,在北约布鲁塞尔峰会没有彻底解决北约内部团结问题的现状下,北约在北极方向的对俄“抵近钳制”将收效甚微,俄欧双方将长期保持在北极地区的这种非对称均势状态,这也使得俄罗斯能够集中精力开发北极,巩固自身最后的安全边疆。

五、结语
北约与俄罗斯在东欧的对峙,并未改变其围堵俄罗斯的战略意图,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东部盟国的安全焦虑,“新北约国家”和“老北约国家”之间的互信不断下降,已经证明了北约的集体安全宗旨几近荡然无存,北约已经成为美国挑起欧洲盟友矛盾、操纵欧洲安全事务的工具。北极地区如今却成为大国地缘博弈的角斗场。在北冰洋地区,俄罗斯已完全陷入北约国家的包围圈,从国土防卫的视角来看,其北极大开发战略说是困兽犹斗也并不为过。然而,面临俄罗斯强大的常规作战能力和大幅降低核反击门槛的威慑姿态,北约未来的战略规划不得不直面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在北极的北约国家攻防能力皆弱,北约对俄“抵近钳制”何以为继?北约对俄攻势从来是步步为营、欺软怕硬的,每当俄罗斯选择声东击西和“以超强硬对抗强硬”的策略,北约对俄罗斯的“抵近钳制”就会戛然而止。因此,即便如今的俄罗斯陷入“只熊斗群狼”的窘境,也不能低估其有能力借助北极开发重开一片天地。毕竟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足够长的耐心和时间来积蓄力量,而北约对俄的威慑与遏制,不过是又一次的老生常谈且给东欧国家的“画饼充饥”。

【作者简介】肖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教授,博士,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21)04-0047-19

[1]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下北极经济发展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9BGJ076)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5-17】

(责任编辑:张晓青)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17:07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