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回复: 0

马克思美学思想与当代美学研究之反思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12-21 12: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马克思美学思想与当代美学研究之反思
赖大仁 李婕婷

[摘要] 我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自有其时代特点。由此引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美学及其与当代美学研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如何看待当代美学研究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马克思美学的精神特质与现代性品格主要体现在它的“人学”特质、“实践”基础、审美自由和审美解放的价值理念以及审美批判精神。引入马克思美学思想对当代美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是值得着重探讨的问题:一是应当如何看待当今的后现代美学转向,以及当代美学何以成为真正的美学研究?二是当代美学研究应当秉持什么样的审美价值理念,以及将美学理论和人们的审美实践引向何方?三是如何看待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无人美学”问题?四是在当代美学研究多元开放格局中,如何看待艺术(文艺)美学研究的地位和意义价值?总体而言,应当把马克思美学精神融入当代美学研究并使其起到主导性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美学;当代美学;理论反思;审美自由;审美解放

马克思美学思想具有独特的意义价值,而且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到新时期以来兴起的实践美学研究,都可以看出它的深刻影响。不过从近段时期当代美学发展的某些趋向来看,情形似乎变得有些复杂起来。一方面,在当代社会多元开放的文化语境中,后现代美学转向的趋势愈益明显,其美学观念和价值理念都与现代美学传统渐行渐远,跟马克思美学思想之间显然更加疏离;另一方面,则是有些当代美学研究虽然也会用到马克思美学思想资源,但也往往只是某些词句上的运用或者表面上的理论阐释,有的或许还是一种策略,即有意无意与马克思美学套上一些关系,借以提高声誉和扩大影响。从这些现象来看,不仅容易遮蔽和消解马克思美学精神及其思想意义,而且不利于当代美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马克思美学思想本身,重新理解和思考马克思美学的精神特质及其当代意义,并以此为基点对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理论反思,由此获得应有的理论启示。

一、我国当代美学发展及其引出的问题
我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几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美学大讨论,其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特性问题,形成了“四大派”之间的争论。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认为美是客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于这些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性,客观的美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引起我们的美感,而正确的美感正是根源于客观事物的美。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则认为美是主观的,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美还是不美,人们感到事物美是取决于人的审美态度,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和审美价值判断。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不能简单地说美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应当说美既在“物”也在“心”,处于“心”与“物”之间,是心借物的形象以表现情趣,因此应当将美的客观性与美感的主观性统一起来理解。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论”在客观论基础上引入了社会性维度,认为美的对象既具有客观性,但又并非对象的自然属性而是包含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是“人化自然”的结果。这种观点后来也被称为“实践论”,并不断得到新的阐发。这个阶段的美学研究与讨论,主要是在“认识论美学”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深受当时唯物主义哲学观影响,于是持主观论或偏于主观性的美学观点便被归入唯心主义而受到批判,而客观论和社会论的美学观点则更多得到肯定。尤其是李泽厚这一派的观点,由于引入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显得既正宗又新潮,因此得到更多认同而影响更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美学研究与讨论再次形成热潮。一方面,美学研究在思想解放浪潮推动和引入西方美学的影响下,开始走向多方面的美学探讨,各种各样的美学命题、美学思想观点和主张,如自然美学、社会美学、生命美学、文艺美学等都纷纷提出来加以讨论,从而推进了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在这一新的美学热潮中,“实践美学”的讨论显然处于比较突出的地位,引起了更多关注并且产生了更大影响。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在各个学科领域,“实践”问题都被特别凸显出来了,美学研究也同样如此。与此同时,实践美学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进行讨论。当时哲学界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认为以前都是在唯物反映论的基础上理解,现在应当从实践唯物主义来理解,与此相联系,同样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解为实践美学。这样一来,20世纪50年代影响甚大的“社会论”美学,也就顺理成章地转换成为“实践美学”命题,原来偏重从“人化自然”观点出发的讨论,也就转换到以“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主要命题的讨论,把许多著名美学家都吸引到这场讨论当中来了。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相呼应的。随着实践哲学和美学讨论的展开与推进,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于是又带来了关于主体性哲学与美学的讨论,把美学中的存在论、审美论、人生论等问题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而这些又与文学界关于“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文学审美论、文学活动论等话题的讨论彼此呼应,其影响十分广泛。当然,随着讨论展开实践美学本身又发生分化,出现各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向。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段时期,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再次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被认为是又一次“美学复兴”。其中有各种不同的现象,一是从前两次美学讨论承续而来的各种美学主张进一步分化演变发展,比如从原来的实践美学,分化形成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生存论美学等,其他如生命美学、人生论美学等也不断有新的阐释与拓展。二是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美学主张及其理论探讨,如环境美学、自然生态论美学、生态存在论美学、生生美学、休闲美学、消费美学、生活美学、认知美学、神经美学、心理美学、符号美学、实用美学、超越美学、乐感美学、否定主义美学、身体美学、后人类美学等,可谓层出不穷、应有尽有。三是对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的研究也得到全面展开与深入开掘,从美学史、美学思潮研究到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研究等,不断出现新的探索。四是当代美学界的学术讨论也显得比较活跃,其中不乏各种美学理论和美学观点之间的冲突与争论。比如,一些新近出版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著作,把中国当代美学各种派别的美学理论纳入其中进行评述,围绕这些认识评价是否合适和恰当的问题,学界也有不少争论。又如,关于实践美学的讨论,不仅有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以及与生活美学之间关系等问题的讨论,还有对于实践美学是否属于或者能否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讨论而提出的质疑。再如,近期比较引起关注的是,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批评有些当代美学理论是“无人美学”,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各相关派别的美学理论家纷纷做出回应,拒绝接受“无人美学”的批评,并且努力阐释其美学理论的合理性和当代意义价值。诸如此类的讨论乃至争论,如果不要走向相互攻击的门派之争,而是站在学术立场上进行学理性讨论,这就有利于推进美学事业发展,而且这也应当说是当代美学繁荣兴盛的一个标志。

总体而言,自从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以来,我国当代美学的变革发展,在每一个阶段都自有其时代特点,每个阶段的美学研究都要适应时代变革发展的要求,着重讨论它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这种变革发展的总体趋向,是从比较单纯的认识论和本质论美学,走向动态发展的实践论和价值论美学,然后再走向以功能论为主要导向的多元开放的美学形态。随着这种变革发展,美学研究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复杂,人们的美学观念也越来越走向多元开放,由此当然就会引出许多值得我们进行理论反思的问题。在这诸多理论问题中,笔者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代美学研究与马克思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二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而这两个方面又是密切相关的。就前者而言,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地位,许多理论研究往往都要跟马克思主义扯上一些关系,这样才比较时髦或者保险,其实美学研究也是如此。第一次美学讨论中各派都力图借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依据,其中客观派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社会派则强调“人化自然”是直接来自马克思美学理论,等等。新时期美学讨论中,曾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称之为现实主义美学、人类学美学、生产论美学;在实践美学讨论中,也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称之为实践美学,这些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1世纪以来的美学研究可能情况更为复杂,各种攀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马”学派的理论混而不分,有意无意地把某些“西马”理论当作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进行阐释;也有的把自己所喜欢和推崇的某些美学理论随意贴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标签加以推介;还有的把自己的美学研究尽可能跟马克思主义美学挂钩,借此获得更好的声誉和影响,其实这些做法都很不严肃。笔者以为,对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应当直接称为“马克思美学”,而不需要另用别的名称来加以指称和演绎,任何别的命名及其阐释都有可能导致曲解或误解。进而言之,对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研究阐释,也不能只是依据马克思的某些具体论述,把随意摘录出来的某些片段字句如“人化自然”等当作一个美学命题来理解和阐发,而是应当联系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及其美学思想逻辑来理解,从而准确把握其根本的美学精神,并且思考它在当今时代的思想启示意义。就后者而言,当代美学研究虽然看似热闹非凡,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和隐忧也确实不少,值得认真反思和辨析。以下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二、马克思美学的精神特质及其意义
首先需要指出,马克思并非像康德、黑格尔这样专门的美学家,也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不能否认马克思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与他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交织在一起,因此不能单独抽取出来,按照某种既定的美学模式和美学观念加以阐释,而应当将其置于马克思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之中来理解,这是与其他美学理论研究的不同之处。其次,马克思美学思想显然与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相关,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如果说西方古典美学的特点在于关注美的事物(对象)的特性,以及着重探讨“美本身”是什么的问题,是一种本体论或本质论、认识论的美学探索路径,那么现代美学的重心则是从美的对象物转向审美主体的人,美学问题也相应从“美”转向“审美”,成为一种主体论、审美论和价值论的美学,它把人的审美自由和审美解放等问题充分凸显出来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也具有这样的突出特点。再者,马克思的理论学说虽然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产物,但它的根本精神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也是向未来社会开放的,马克思美学思想同样如此,正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与当代美学发展联系起来思考其意义价值。

总的来看,马克思美学的精神特质与现代性品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美学的“人学”特质,即以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为中心,把美学建立在历史唯物论的“人学”基础上。如上所述,西方现代美学已经把关注的重心从物(对象)美的方面转移到人的审美活动方面,马克思美学更加凸显出这一特点。如果说其中有所不同,就在于那些现代美学理论往往从抽象化和先验性的人与人性出发来讨论人的审美问题,表现出各种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而马克思美学则是从历史唯物论的“人学”视野来看待美与审美的相关问题,具有更为深厚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马克思美学关注的重心在于人与对象在现实中所构成的审美关系,即对象何以能够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人作为审美主体又何以能够进入审美状态,并且获得审美感觉和生命体验。在这种审美关系中,显然人是问题的中心,这里具体关涉到:一是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显然不能归结为人的先验或自然本质,而是需要从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生成与丰富发展才能得到说明。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不仅作为人类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需要从这样的历史进程来解释,而且作为审美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也应当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二是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也显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而是包含着特定的社会现实关系。马克思说:“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2)“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3)只有立足于此,才能够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4)。三是人的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从而确证人的本质和意义价值。马克思说:“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是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5)他以人的耳朵和眼睛对于对象的审美感觉为例,来说明:“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91、190、191、192、191、1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审美关系的异化,并且确证着人本身的异化。四是审美与人的自由解放。正因为人的审美活动不是自然发生的,而且还会出现审美关系的异化,因此就必然带来人的审美解放和争取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总之,马克思的审美论在根本上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过去有人说马克思哲学与美学属于“唯物”主义,嘲讽其只见“物”不见“人”,这显然不是误解便是歪曲。恰恰相反,与那些先验论和抽象化的人本主义相比,马克思哲学与美学正是建立在历史唯物论基础上的最深刻的“人学”理论学说。

其二,马克思美学的“实践”基础,即以“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为基本命题和理论基点,把美学建立在实践论的基础上。笔者以为,把马克思美学笼统称为“实践美学”未必合适,因为这难以全面涵括其思想内容,但重视它的实践论基础则还是理所应当的。跟那些先验论和自然论的美学不同,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一切包括审美现象在内,都应当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解释。与审美活动相关有几个主要命题:一是关于“自然的人化”,主要指通过人的自然界生成及其生命活动展开,自然界的事物从作为“物自体”转换成“为人”的存在物,成为人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即成为人的生命活动所依存的对象。在人的生命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不仅成为人的认知研究的对象,而且也可以成为人的审美感受的对象,这样就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人们的自然审美现象。二是关于“人化的自然”,主要指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改造自然界,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各种各样的实践创造活动,这在根本上来说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种实践创造活动既合规律性也合目的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3、162、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实现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人们所有社会实践活动所包含的审美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合理解释。三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其中就包括艺术审美活动,而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也包含艺术掌握的方式,从而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也包含着艺术生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艺术创造就其本质而言应当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就像古希腊艺术表现出人类童年时代纯真的天性,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流露出诗人春蚕吐丝一般的天性那样。(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5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无论是人们的艺术审美创造还是艺术审美欣赏,其实都是人的生命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实现和确证方式。四是还应该看到,劳动实践不仅具有如上所说的积极方面,此外在某些条件下还会出现异化现象。马克思以深刻的洞察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其中包括艺术生产和审美关系的异化等,从而把美学思考引向现实批判和审美解放。

其三,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自由”论,即基于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把审美自由和审美解放作为根本的美学价值理念。在西方现代哲学和美学传统中,一直都传承着崇尚自由解放的精神,康德和席勒都把艺术审美看成是一种“自由的游戏”,黑格尔也是把自由视为人的精神本质,并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9)黑格尔:《美学》,第1卷,1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马克思继承了这个传统,并把它建立在实践唯物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3、162、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他早期在另一处也说过:“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正由于此,人们才自由自觉地进行实践创造活动,包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从而在这种实践创造活动中实现和确证自己的自由本质。人不仅拥有一个现实世界,而且还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并从事精神生产,其中包括更多体现审美特性的艺术生产,人们在这个精神领域更充分地实现和确证自己的自由本质。因此可以说,审美的本质即自由,审美自由应当成为一切审美活动和艺术生产的价值目标。然而,如前所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现实关系扭曲,生产劳动包括艺术生产等都有可能发生异化,从而导致人的自由和审美自由丧失。这样就带来了人的解放的现实要求,这种现实解放包括人的一切现实关系的解放,当然也包括人的精神解放、审美解放。在马克思看来,“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3、162、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具体而言,“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13)。这样就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对象世界,同时也是“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4)。作为这种人的解放和全面占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也以审美的方式占有对象,在审美自由中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解放和审美自由也就成为实现人的解放和合乎人性地生活的重要尺度。

其四,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批判精神。毫无疑问,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学说都充满了批判精神,尤其是指向对于不合理现实关系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及其带来人的关系的全面异化进行批判,其中包括对各种异化状态的美学和艺术现象的深刻批判。一是从生产劳动的特性而言,本来应该是合乎人的自由本性的生命活动,是真正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自由劳动,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然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却产生了劳动本质的异化,“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90、189、158-1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把自由劳动的本质特性包括美学特性彻底扭曲了。二是从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而言,在那种被贫富对立扭曲的现实关系中,人既然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由本性,也就容易丧失作为人的审美感觉,所以就会出现忧心忡忡的穷人哪怕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无动于衷,经营矿物的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这就是人的异化所带来的审美异化现象。三是从艺术生产而言,本来是最能够体现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本质的审美创造活动,最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和人的生命本性、自由意志来进行创造,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切生产都成为商品生产、资本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艺术生产同样会被这样的生产关系所扭曲,从而成为资本所驱使的赚钱工具,丧失艺术所应有的自由本质和审美特性。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内容之一,就在于深刻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3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的现象,从而提出了艺术的自由解放与复归本性的理论命题。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社会现实关系不合理,一切事物都有可能发生异化,艺术和审美也不例外,既然存在不合理的现实关系和异化现象,就理应进行批判改造,这在美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仅从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来看,应当说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品格和特质是十分鲜明突出的,而且它也是始终面向未来开放的,无论哪个方面,它对于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及其理论反思,都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意义。

三、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之理论反思
基于以上基本认识,面对我国当代美学发展及其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现象,笔者以为,我们有必要引入马克思美学思想,对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理论反思。

其一,应当如何看待当今的后现代美学转向,以及当代美学何以成为真正的美学研究?应当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之美学,这首先就意味着每个时代的美学现象或审美活动是不同的,因而就会有不同的美学研究。从西方美学发展来看,古典美学时期大概主要是自然审美,所关注的主要是事物之美的形态与特性,着重探讨美是什么或“美本身”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建立起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美学。现代美学时期则主要转向了艺术审美,所关注的主要是人的审美问题,关涉审美自由与审美理想、审美追求与审美创造等等,而艺术创造和艺术审美显然更能够体现这种审美精神,因此艺术美学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20世纪后期以来被认为已进入后现代美学阶段,从总体趋势而言是转向了生活美学,所关注的主要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的生活化、大众化问题,而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也都被纳入这个美学系统中重新认识与阐释,呈现出美与审美泛化发展的特点。我国当代美学显然受到西方美学思潮很大的影响,近时期的后现代美学转向尤其如此。在引入国外“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并展开广泛讨论之后,生活美学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美学潮流,当今名目繁多的各种新兴美学,如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人生美学、休闲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身体美学、图像美学、听觉美学以及各种新媒介美学等,其实都与这种生活美学相关,或者说都可以归入这种新的生活美学潮流中去加以认识。这种后现代美学转向除了受到西方美学思潮影响之外,显然还有现实生活本身的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发展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了更好的现实基础,当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实际上也都具有某些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今的美学研究也就不再以传统的自然美、艺术美为中心,而是更多以生活美为导向,正因此,后现代美学转向以及生活美学兴起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然而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在于,后现代美学或生活美学何以成为美学?这种美学究竟研究什么样的美学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许多冠以“美学”之名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关涉多少美学问题,比如说,生命美学、人生美学之类往往重在关注和讨论生命哲学与人生价值等问题,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之类则重在关注和讨论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等问题,身体美学也重在关注和讨论身体实践与身体经验等问题,总之都是有关某个方面的哲学问题或社会学、伦理学问题的讨论,而并没有多少真正属于美学问题的研究,以至于人们不无嘲讽地说,此类美学研究是只有环境、生态、身体之类而没有美学,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所谓生活美学研究,只是重在对一些生活美化现象或者日常生活审美现象进行具体描述与阐释,似乎这些现象存在便是合理,并不需要、实际上也并没有提出什么真正重要的美学问题来加以讨论,这样就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描述,而不是真正具有美学问题意识的美学研究。如前所说,无论是古典美学对于美与“美本身”是什么的追问,还是现代美学对于审美自由与审美解放的追求,都有十分明确的美学问题及其美学理念,体现了真正的美学精神。那么,当今的后现代美学又将如何呢?比如生活美学(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美学形态)的基本出发点或逻辑起点在哪里?应当提出什么样的美学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探讨?进而言之,当今的美学研究究竟何为?这些问题现在似乎都还不甚明了,却又并非可以忽略不顾,值得引起关注与反思。以下有关问题的探讨便与此密切相关。

其二,当代美学研究应当秉持什么样的审美价值理念,以及将美学理论和人们的审美实践引向何方?与一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求真为目标、重在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有所不同,人文科学显然具有很强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美学研究则更是如此。比较而言,过去的美学研究价值理念相对明确和突出,比如古典美学崇尚和标举真善美,现代美学向往和追求审美自由,体现出一定时代的美学精神。如今的后现代美学显然更为复杂,其审美价值理念和美学追求形成越来越明显的矛盾冲突。这里仅就几种主要美学倾向略加分析。一是如生活美学之类的倾向,总体上偏于关注大众审美和日常生活审美,以感性生活及其审美快乐作为主要价值取向。这显然具有来自生活本身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条件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变成现实的生活美化和人生享受,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事实。生活美学应运而生,它把这种生活现象和人们的审美诉求转换成为美学形态进行理论探讨,一方面反映了生活现实,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它从过去那种精英化、贵族化、文人化、高雅化的美学传统中走出来,走向大众审美和日常生活审美,复归审美的现实意义,显然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就审美快乐本身而言,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追求人生快乐包括审美快乐符合自然人性。不过问题在于,生活审美化和审美快乐也有一个合理与适度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其本身的异化。德国美学家韦尔施针对现实中审美化的混乱现象,提出应当进行美学反思,“全面的审美化会导致它自身的反面。万事万物皆为美,什么东西也不复为美。连续不断的激动导致冷漠。审美化剧变为非审美化。由此观之,恰恰是审美的理性,在呼吁打破审美化的混乱。在甚嚣尘上的审美化当中,留出一些比较悠闲的审美领地,是有必要的”(17)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4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如果说马克思美学所关注的穷人和富人囿于生活现实的审美麻木是一种人性和审美的异化,那么,当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度泛滥也会造成审美疲劳,导致人性和审美的异化。当代生活美学不仅需要研究审美快乐的现象及其意义,同时也应当把审美化混乱带来的人性和审美异化作为重要问题纳入进来进行美学反思。二是如超越美学之类的倾向,一方面主要继承了现代美学精神传统,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过于执着现实和沉迷俗世的审美倾向。这种美学认为,审美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能过于沉陷于物质化、感性化和欲望化的美感体验,更不能以此作为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价值目标,审美的根本精神在于对现实生存的超越,将人们的生活引向“诗意的栖居”。这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是融合了人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感悟的精神升华,对于那些沉迷俗世欲望的人们而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救赎。这种审美价值取向不仅在现代美学传统中影响甚大,而且在当代美学中也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这里同样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今大众审美和生活审美已经成为现实的时代,是否仍然要在精神审美与生活审美之间划下一条鸿沟?过于强调审美的精神性、超越性、自足性和纯粹性,是否会导致远离现实而走向过于高远与虚无?这也难免会引起质疑,是值得进行理论反思的问题。三是如介入性美学之类的倾向,或许也可称之为“文化美学”,主要指向对当下社会文化问题的批判反思。有学者认为,当代美学发展日益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自足性美学,聚焦于美学体系内部而带有自足特性;另一种是介入性美学,倾向于介入当下社会文化问题,提供关于社会文化重要问题的思考方式,具有反学科性、锐利的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特征。论者主张应当面对当代世界之大变局而重构介入性美学。(18)周宪:《美学及其不满》,载《文学评论》,2020(6)。此种看法不无道理,这有些类似于前些时期讨论的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向,即从原来自成体系的封闭性文学研究走向开放性的介入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看来美学研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当今时代,主张美学研究走出自成体系和纯粹自足的象牙塔,走向介入社会文化问题,加强美学本身的反思性和批判性等等,无疑都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引起足够重视和努力开拓的。实际上,近二三十年来与文化研究同时兴起的各种形态的文化美学,便呈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向。不过这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就是像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那样,社会文化问题方面凸显出来了,而文学本身的特性、功能与意义价值却被有意无意地抛弃或遮蔽了,成为丢失了“文学”的“文学研究”,那么这种走向文化研究的介入性美学或文化美学,是不是也会导致丢失了“美学”而自我迷失呢?这个问题也是不能不引起关注和反思的。

其三,如何看待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无人美学”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如前所说,李泽厚先生在近期美学问题的讨论中,基于他的实践美学立场,既批评“当今流行在西方的‘生活美学’,便只是在日常生活的经验描述和现象解释中做出某种概括性的不成为理论的理论”(19),也指出“以生物本身为立场即完全脱离人类生存延续的所谓生态美学、生命美学以及所谓超越美学等等,大多乃国外流行国内模仿,较少原创性格,它们都属于‘无人美学’,当然为实践美学所拒绝”(20)李泽厚:《从美感两重性到情本体——李泽厚美学文录》,276、276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9。。论者的批评比较直率和尖锐,但就其提出的问题而言,涉及“美学是人学”或“人的美学”问题的认识,应当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有关派别的美学家从各自的角度对此进行辩驳,并且指出李氏本人的实践美学和情本体论等也同样存在缺陷,并没有达到对“人的美学”的圆满理解。(21)参见曾繁仁:《我国自然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兼答李泽厚有关生态美学是“无人美学”的批评》,载《文学评论》,2020(3);杨春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有人美学》,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这里的问题在于,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和判断某种美学“有人”还是“无人”呢?很显然,这并不是指审美是否与人有关,也不是说审美是不是对人有意义,而是根本在于对“人”及其存在意义的理解,需要进一步追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审美以及对人的存在具有怎样的意义?笔者以为,我们仍然可以从前述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得到启示,从而深入思考“有人美学”问题。其基本精神在于:一是基于人的自由本质来理解审美的意义,把追求审美自由和审美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合乎人性的生活作为根本价值目标;二是注重以实践为基础来理解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关注审美活动在人们生活实践中的状态及其意义,它能够对净化人心、美化人生和促进社会与人的合理健全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是对于一些虽以美或审美的名义出现但实质上导致人性和审美异化的现象,不能缺少应有的审美批判精神。如果说在马克思的时代,这种导致人性和审美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及其异化劳动,那么在当今时代,这种情形就显得更为复杂,其中既有社会文化机制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也有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审美价值观陷于迷误的原因。比如,有些人对物质化、感官化、欲望化、娱乐化审美现象的过度追捧,对审美快乐主义、审美消费主义、审美资本主义等有意或无意的推崇,或者反过来,走向近乎宗教出世观念的审美救赎论、审美解脱论、审美自然主义等等,都有可能引向审美迷误与人性异化,成为马尔库塞所说“单向度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无人美学”问题,引起美学界的讨论和理论反思,还是有必要和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四,在当代美学研究多元开放格局中,如何看待艺术(文艺)美学研究的地位和意义价值?如前所说,重视艺术审美是现代美学传统的一个突出特点,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对于艺术生产和文艺实践的论述也占有重要地位。而当今后现代美学的总体趋势则是转向了生活美学和大众美学,与这种美学现象的兴盛相比,艺术美学似乎有走向衰落的趋势。德国美学家韦尔施曾对“把审美限制在艺术上面”的问题进行反思,指出“凡是将审美的概念专门连接到艺术的领地、将它同日常生活和活生生的世界完全隔离开来的人,无一例外是在推行一种审美—理论的地方主义”(22),又说:“在审美意义的宇宙中,艺术当然是一块特别重要的领地。但它并不是仅有的一块领地。今天审美的热火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源自这个事实:审美和艺术的传统等式已站不住脚了,这个词的其他方面被推向了前台”(23)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31、3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他的意思:一是不能把审美限制在艺术上面跟艺术画等号,二是艺术在审美领域中仍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辩证观点是值得重视的。我国学界也有学者认为,我们的美学更应该深入探讨艺术中的美学问题,美学回归到艺术哲学,扩展其话语张力,特别是要深入地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学问题。其中反自律是当代艺术的根本特征,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当代艺术中的根本美学问题。传统艺术与美处于同一关系中,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均与美处于断裂之中。艺术与美的关系的变迁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为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演变。(24)彭修银:《美学研究范围的自律与扩展及当代美学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论者的这些看法都很有见地,这里不拟展开讨论。笔者更想强调的是,艺术(文艺)作为审美的高级形态,理应在多元开放的审美领域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样,艺术(文艺)美学也应当在美学价值理念和审美价值取向上,为审美实践活动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观念支撑。哪怕的确如上面学者所说,当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裂变,现当代艺术与美处于断裂之中,但也仍然需要我们直面现实去研究它,就像阿多诺坚持“否定的辩证法”和倡导“否定的艺术”那样,让其起到介入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还有,在当今的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中,似乎都存在一种重研究方法与技术操作而轻视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偏向,强化艺术哲学或艺术美学研究或许有助于克服这种偏向。伊格尔顿在其近著的开篇说,他的论证将主要落在“文学哲学”而不是人们所习见的“文学理论”上,因为在他看来,曾经一度十分流行的欧陆学派文学理论或文化研究,主要是一种比较随意散漫的应用性理论,而英美学派的文学哲学虽然显得比较保守,但更讲求技术专精,更重视被前者忽略不察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理论问题。(25)参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引言”,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我国当代美学和文论研究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描述和现象解释较多,在美学研究或文艺研究中比较讲究方法论和操作性,各种应用性与技术性分析也比较多见,而真正关涉到艺术与审美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关涉文学与人学、美学与人学等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则并没有更深入的探究,这无疑也值得我们进行必要的反思。

总的来看,马克思美学作为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主要面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以人的自由解放为理论基点和核心问题,一方面针对人与审美的异化现象而展开深刻的审美批判,另一方面着眼于人的合理健全发展而建构面向未来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以“人学”为内核的现代美学精神。如今的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后现代美学转向,可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某些新的美学异化现象,带来了某些审美价值迷乱和审美理想迷失,这无疑值得我们进行理论反思。把马克思美学精神融入当代美学研究并使其起到主导性作用,显然有利于促进我们的理论反思,从而推动当代美学进步。

Rethinking the Study of Marxist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s①
LAI Daren,LI Jieting

(College of Arts,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with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This development is defined by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one is how to understand Marxist aesthe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ntemporary aesthetic research and,the other,how to evaluate the study o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its orientation.The essence and the modern character of Marxist aesthetics lies in its humanistic approach,practical basis,idea of aesthetic freedom and aesthetic liberation,and aesthetic critical thinking.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ssential to apply Marxist aesthetics to evaluate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How should we view the current postmodern aesthetic turn? How ca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ruly become the study of aesthetics? What kind of aesthetic idea should contemporary aesthetic study adhere to? To which direction should contemporary aesthetic study lead aesthetic theories and people’s aesthetic practice? How should we view the question of "aesthetics without the human dimension"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study? And how should we define th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artistic aesthetic study in a polarized,open field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thinking of Marxist aesthetics into contemporary aesthetic study and let it play the leading role.

Key words: Marxist aesthetics;Contemporary aesthetics;Theoretical reflection;Aesthetic freedom;Aesthetic liberation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15:25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