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回复: 0

发展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与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构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67
发表于 2021-12-20 13: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发展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与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构建
郭熙保

[提 要] 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微观化把发展经济学研究引入歧途。发展经济学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法是长期动态演变方法,主要研究思路是结构性和综合性分析。西方发展经济学无法解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是历史的呼唤,时代的期盼。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南,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框架。

[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时代背景;理论框架;新发展理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持续的高速增长,迅速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在世界经济史上创造了一个伟大奇迹。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西方学者对此无法给出正确的回答。这就需要我们中国经济学家根据中国的实践来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创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责任,正如习近平(2001)同志曾经指出的,创建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这是历史的呼唤,时代的期盼。

一、发展经济学的本质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微观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其显著标志是随机对照实验方法(RCTs)的流行,已成为当代发展研究的主流。随机对照实验方法被誉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场革命,即所谓的“实验革命”。美国三位经济学家因为创立了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在201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这个方法的学术地位达到了顶峰。学术界对RCTs方法的赞誉很多,当然也有批判。(Thorbecke,2019)

RCTs方法是一种评估微观发展项目实施效果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确很重要,对于评估一项政策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但是RCTs方法是一种技术,而不是理论。它没有抓住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核心问题,把它誉为是对发展经济学的一次革命,使发展经济学进入全新的时代,有些言过其实,甚至是误导性的。它把许多年轻学者引导到去做微观问题研究,热衷于田野试验,而不是关注和思考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使发展经济学研究走入歧途。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质上具有宏观性、动态性、结构性和综合性特征。

1.发展经济学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研究领域。

发展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原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宣告独立,这些国家在政治上虽然独立了但经济仍然贫穷落后,如何发展经济就成了这些国家关注的重点,需要一门理论来指导它们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运而生。可见,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要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贫困的根源,以及找出跳出贫困陷阱的解决办法,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扶贫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我国持续的高速增长带来的财富增加,为减贫脱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我们能够取得反贫困成功的最重要经验。当然,这不意味着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不是发展经济学关心的问题,而是说它不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把发展问题等同于反贫困问题是对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严重偏离和误导。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研究微观化,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基本上是针对某部分人群,譬如贫困者、儿童健康、教育、妇女权利等。总的说来,微观分析成为主流,以至于发展的真正问题被遗忘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化倾向是因为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提不出更新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而转而研究微观领域的问题。的确,发展经济学研究需要微观基础,需要关注农户、家庭、企业和社区等微观个体行为的问题,甚至可以作为发展问题分析的起点和基础(例如以传统农户行为作为研究起点),但正如宏观经济学研究要关注消费者和投资者个体行为一样,发展经济学以微观个体行为为分析基础,并不改变发展经济学属于宏观经济研究的本质属性。

2.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方法是长期的、动态的、演变的方法。

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都是长期的、动态的问题,如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劳动力转移、技术进步、工业化、城镇化等都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变化过程。短期问题只有影响长期趋势才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关键动力因素,早期发展阶段的发展动力因素不同于中期发展阶段,中期发展阶段的发展动力因素也不同于后期发展阶段。因此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根据发展阶段的转换适时调整,否则经济就会停滞不前。如果随着阶段的转换,战略调整不及时,就会陷入长期停滞状态。以RCTs方法为代表的田野实验研究基本上是针对特定项目绩效进行评估,不适合进行动态、长期和演变的分析。它缺乏长期的、动态的演变方法所要求的基本要素。

3.发展经济学主要采取结构性分析思路。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差异。发达国家已经现代化了,各个部门发展比较平衡,生产率水平相差不大,所以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就假定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部门。发展中国家最明显的结构特征是二元性,在制度结构、文化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方面都存在着现代与传统的二元结构特征。发展经济学抓住了产业结构方面的二元性特征,把国民经济划分为现代的工业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把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个现代的工业经济,也就是工业化过程,并与之相伴的城市化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机制,以及各部门平衡协调发展的条件,提出适当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当代发展经济学主流理论基本上很少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而是以个人、家庭、社区为研究对象,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没有多少联系。

4.发展经济学注重发展的综合性分析。

发展问题绝不仅仅是资本和劳动要素的简单增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是现象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些要素增加和有效配置背后的制度与其他因素。例如,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资本极为短缺,如何筹措资本就是一个制度和政策问题,不同制度有不同的筹措方式,但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此外,仅仅关心资本积累也是不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而必须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和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在一个文盲人口占比很大的国家,无论通过外援获得多少资本,也是不可能导致经济持续增长的。在一个缺乏勇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和人际信任的社会里,创新被认为是标新立异而被人嘲弄,新产业很难发展,融资成本很高,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行,资本积累很低,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如,在一个高度集权的指令性经济中,没有个人发挥作用的空间,经济缺乏活力,再高的资本积累,也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因此,早期发展经济学只是关注资本积累是片面的。现在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社会制度和文化、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地理区位等都影响经济绩效和经济发展。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就必须进行综合性研究,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和地理因素纳入经济发展的分析中。以RCTs为代表的微观问题研究者,很少涉及一个国家制度层面的问题。其实,根据中国的发展实践,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制度变迁问题。

二、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时代背景
1.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经济成功之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绝对贫困问题基本消除,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史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如果考虑到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与东亚“四小龙”取得的“东亚奇迹”相比,“中国奇迹”可谓是一个神话。在这样一个大国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奇迹,这比“东亚奇迹”更加壮观,更加伟大。成功必定有成功的奥秘。中国经济成功的奥秘按照标准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功并没有遵循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所谓“华盛顿共识”。这就需要我们中国经济学者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来总结和提炼中国成功的经验,创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2.西方发展经济学没有为中高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南。

传统发展经济学是以陷入贫困陷阱状态的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提出的发展理论、战略和政策只适合那些低收入贫困状态的经济发展环境,如大推进理论、二元经济理论、起飞理论、两缺口模型等经典理论都是以贫困状态经济为前提条件的。当一个国家跳出贫困陷阱但还没有进入发达状态的时候,发展经济学的传统理论就基本上不起作用了。例如,通过提高资本积累率、通过出口鼓励、通过转移农业剩余和农业剩余劳动力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战略思路和政策主张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当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中高收入阶段,资本短缺已经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接近尾声,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资本积累和便宜的劳动力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失去了作用。因此,要推动中国经济从低收入和中低收入阶段的高速增长转变到中高收入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来发展和创新适合中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西方发展经济学并没有对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问题提出成熟的理论和战略。虽然有人提出了一个“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但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经济理论体系,而且还存在很多争论。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中国经济学家按照中国当前发展状况,提出适合中等收入阶段发展的理论。

3.西方发展经济学没有为大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西方发展经济学通常是以规模不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为研究对象,以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经验作为理论构建的实践基础,但对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研究不多。小型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不一定适合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人口和经济规模上的差异足以导致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经济第二大国,在世界经贸中举足轻重,与世界经济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也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大国地域广阔,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常态。大国经济在发展初期,必须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否则就难以发展起来,但这样就会出现城乡和区域发展在一定时期的不平衡,而在小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大国还存在着诸多规模经济效应,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可以做大做强,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科技攻关能力强。这些特征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发展战略与小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像中国这样大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概括、总结、提炼,构建新的发展理论。

扦插后的管理对于提高红豆杉的成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实际的环境温度及湿度进行准确测量,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湿、降温操作,真正的提高扦插的成活率。

西方发展经济学都是以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实施的发展模式、采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作为标准模式,认为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昨天就是后发展的贫困国家的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今天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并没有考虑过在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之外还有一条新的道路也可以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在过去四十多年中,中国经济迅速摆脱了贫困,跨入了人均GDP超万美元的中高收入阶段,在可见的未来将会进一步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个奇迹的取得并没有遵循西方经济学家设计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也就是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是前无古人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何取得成功,这需要我们中国学者来加以概括和总结(习近平,2020)。

5.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家当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向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的发展经济学寻求理论借鉴,并不仅仅是为了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上得到一定启示,受到某些帮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借鉴,能够在我们已经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哲学等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一门社会主义的发展经济学,这是历史的呼唤、时代的期盼,我们期望着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能够“花开枝头”“红杏出墙”(习近平,2001)。这是习近平同志对从事发展问题研究的中国经济学家的殷切期望,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就是响应习近平同志的号召。

三、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思路、研究对象与理论框架
1.研究思路。

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当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一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基础。二是以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三是把中国国情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的国情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特征:即发展中经济、中等收入经济、大国经济、转型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学编写组,2019)。四是把中高速收入阶段的发展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以高质量发展作为研究目标。五是采用动态演进方法研究发展经济学。

2.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生产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该学科的应有之义(发展经济学编写组,2019)。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离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考察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虽然重点是研究生产力发展问题,但也要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把体制改革和政府的作用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虽然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也研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其研究重点还是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也就是研究经济体系中社会资源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例如,它重点研究一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如何转变为工业经济,也就是农业部门的资源和劳动力如何有效地再配置到工业和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变,最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差别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当然也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主要揭示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隐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而这种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更高层次的问题,主要是制度变迁问题,这种制度变迁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同时也对生产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可见,政治经济学也研究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关系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上层建筑是其研究的重点。而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力发展问题,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把蛋糕做大是它研究的重点,至于所有制和分配问题也很重要,发展经济学也要进行研究,但不是其主要研究内容。这意味着发展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有自个独特的研究领域、研究边界和研究重点,当然两者研究内容也有交叉,不可能截然分开。这里还需指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这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3.框架结构。

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应根据经济发展内在的逻辑结构来设计,而新发展理念涵盖了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方面,根据新发展理念来设计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应包括六大部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没有包括在五大发展理念中,但它是促进五个方面发展的动力机制。

(1)创新发展篇。这里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是创新,而创新是分阶段推进的,在发展初期主要是模仿为主,然后是模仿与创新并举,最后转到自主创新为主。这部分主要从要素禀赋角度讨论资本、人口、劳动、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要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动态变化,即从资本驱动型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从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当前,中国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科技进步源泉的创新是本部分的研究重点。

(2)协调发展篇。经济中各个部分平衡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在不同阶段,平衡协调的要求和途径是不一样的。这部分主要从经济结构转变角度考察,内容包括: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信息化经济转变,从工业驱动增长向服务业驱动增长转变;工业内部结构从轻工业优先发展到重工业加速发展转变,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从初级制造业到高级制造业的转变;在农业内部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向现代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初级产品生产到高品质产品生产转变;在服务业内部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转变,从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转变;从区域不平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平衡发展转变,从城市偏向的发展到城乡平衡协调发展转变。“四化同步”是这一部分考察的重点。

(3)绿色发展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要求。该部分主要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考察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即从资源能源消耗型、环境恶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这一部分以“两山论”为指导,重点探讨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关系是这一部分考察的重点。

(4)开放发展篇。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封闭的经济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这部分主要从国际角度考察经济发展问题,内容包括:从出口促进型、低附加值数量扩张型外贸发展方式,向进出口并重型和高附加值高端产品出口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从积极吸引外资的单向对外开放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向开放转变,从贸易投资领域开放向全方位、多层面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和全球经济治理。新发展阶段国内国际双向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这一部分讨论的重点。

(5)共享发展篇。减少分配不平等、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增长和分配之间的相互关系,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公平和降低分配不平等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

(6)制度变迁篇。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市场和政府的相互关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与作用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

以上六大板块构成了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前面四部分是研究生产力本身的发展问题,后面两部分是探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发展经济学编写组,2019:《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习近平,2020,《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第16期。

习近平,2001:《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兼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借鉴》,《福建论坛》第9期。

Thorbecke,E.,2019,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Doctrine,1950—2017”,in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dited by Machiko Nissanke and Jose Autonio Ocampo,Palgrave Macmillan.

THE ESSENC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O Xi-bao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Abstract: The micro-trend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misleading. Development economics was born to be macroeconomic. Its main research methods are long-run, dynamic and evolutional; its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structural and comprehensive. Western 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not suitable for explai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Constructing development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historical call and contemporary expectancy. The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guid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ards new development ideas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Key words: the essenc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new development ideas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5-1-8 12:14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