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回复: 0

商代官员的仕宦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67
发表于 2021-10-5 21: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商代官员的仕宦*
——由戍嗣鼎新释引发的探讨
王 进 锋

[摘 要] 出土于安阳后冈圆形坑的戍嗣鼎是一件有铭的商末重器。它的器主是戍嗣,是以“职官名+族名”的形式来称名的。鼎铭中过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宗”的“width=15,height=15,dpi=110”,实际是“宰”字;是戍嗣担任的新职务。戍嗣的职务从之前的“戍”官变动为“宰”官,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商代官员仕宦问题的探讨。商代的官员在入仕、升迁、贬谪、罢黜和职务变动方面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商代官员仕宦的灵活性提醒我们,需要对商代官制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新评估。

[关键词] 商代官制;安阳后冈;圆形坑;戍嗣鼎;仕宦

出土于安阳后冈圆形坑的戍嗣鼎,是商代末年的一件重要带铭青铜器。它是认识该圆形坑和相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从前期研究成果来看,很多学者对戍嗣鼎进行了考释和研究(1)如郭沫若:《安阳圆坑墓中鼎铭考释》,《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第1~5页;赵佩馨(裘锡圭):《安阳后岗圆形葬坑性质的讨论》,《考古》1960年第6期,第35~36页;刘克甫:《安阳后冈圆形葬坑年代的商讨》,《考古》1961年第9期,第500~501页;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2页;王子超:《河南出土商周金铭研究》,《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第74~79页;王辉:《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5页;杜金鹏:《安阳后冈殷代圆形葬坑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7年第6期,第76~89页;谢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第191~193页;等等。笔者曾以本文参加了2019年9月在浙江大学举行的“古代文明与学术的关系”研讨会。期间,承蒙谢明文先生提出了多处修改意见,会后谢先生又向笔者提供了几种资料,为本文的完善提供了便利。谨致谢忱!,整篇铭文的含义基本明确,但是其中仍然有个别字词让人困惑,如“戍嗣”的称名形式、“width=15,height=15,dpi=110”究竟是何字何意。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根据相关材料,对戍嗣鼎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我发现整篇铭文透露出了一则有趣的信息:戍嗣担任的职务,从之前的“戍”官变动为“宰”官。“由点到面”地,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对商代官员仕宦的关注。

所谓“官员”,是指在各级政府部门里任职的有一定级别的人员。“仕宦”即“仕途”(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6页。,一般指仕进之路。笔者在此借用了这个概念,但所界定的内涵比其通常的含义略宽泛。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入仕,即没有担任官职的人员变成官员;第二,已经任职人员的职务变化,具体来说又包括:升迁、贬谪、职务变动(3)此处的“职务变动”指官职的平级流动。另外,在殷商时期,有些官员的职务变化,实在看不出究竟是升迁还是贬谪。为了更准确地讨论问题,我们在此把看不出升迁或贬谪的官职变化也归为“职务变动”的范畴。、罢黜、致仕。

过去有很多学者研究商代的官制(4)如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03~522页)第十五章“百官”,分“臣正”“武官”“史官”三类对商代的多种职官进行了探讨;王贵民《商朝官制及其历史特点》(《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107~119页)分商王朝廷五个部门职官、地方政权长官、地方基层官吏“族尹”三个层面对商代职官进行了研究;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334页)分“侯”“甸”“男”“卫”“邦伯”对商代的外服职官、分“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百姓里君”对商代的内服职官进行了讨论;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53~470页)第十一章第二节“殷正百辟和殷边侯甸”专门关注了商代的内服和外服职官系统;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03~930页)第二编第四章“殷官职”以“多某”为线索,对商代内服职官的名称和职责进行了揭示;王宇信、徐义华《商代国家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6~569页)第七章“商王朝的职官制度”,专门关注了商代的官制;等等。在学术史回顾方面,宋镇豪、刘源《甲骨学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276页)第七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服与外服二重官僚体系”,对前人关于商朝官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到的回顾与点评,从中也可以看出过去学者们往往关注的是静态的问题。,他们考察了官职名称、种类、体系、职责范围等问题。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也存在看不到官员前后职务变化,忽视官职与官职之间关系的弊端(5)近几年,有一些论著出现了动态地关注商朝官制的意味,如拙作《殷商时期的小臣》(《古代文明》2014年第3期,第35~53页)认为商朝的“小臣”是一批后备人员,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担任不同的官职;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537页)考察了很多商代人物整个一生的事迹,从中可以看出有些人是有着职务流动经历的。但总体来说,这些论著都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有所兼及,因而聚焦性并不强。。因此,我们考察官员的仕宦,一方面可以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深化商代官制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路径(6)有学者指出,当前的制度史研究中存在把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抽象成干涩枯燥条文的不足,并指出了解决办法,认为可以从“问题意识”、作为“过程”的制度史、作为“关系”的制度史等方面来推动,从而走向“活”的制度史研究(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第99~103页)。客观来说,这种不足在商代的官制研究中也是存在的,其所提出的方法对于推动商代官制研究也是有效的。虽然,关于后来历史朝代里官员迁转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于商代的研究却为数寥寥。在这种情况下,从仕宦的角度来研究商代官制,可谓是把商代官制研究推向灵动的一次尝试。。

一 安阳后冈圆形坑与戍嗣鼎“戍嗣”“宰”新释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后冈发现了一座圆形坑(编号为HGH10)。经过1959至1977年间的三次发掘,圆形坑情况基本清楚。它为圆口直筒形,口径2.2米,底径2.3米、深2.8米。坑壁经拍打平整光滑,坑底夯实,坑口盖一层夹杂碎陶片的红烧土块,坑底垫一层夹杂碎陶片的黄土(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这个圆坑似乎不是事先精心营建的,而更像是当场仓促建造的。

坑内分上、中、下三层,埋葬了很多人骨和随葬品。这些人骨有男有女,有成年有儿童,有些人骨上有残缺或刀痕或捆绑痕。关于这个坑的性质、人被埋的原因以及坑内人员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指出:

形成于殷代末年、仓促间落成的特殊墓葬——后冈葬坑,埋葬的可能是商周牧野之战中死难的……人员,其中包括……主官及其家属,可能还有卫戍人员、仆从等。他们是死于国难而非犯罪;因是高级官员,得以享受较多随葬品;情况紧急不容全礼,因而匆匆埋葬,致使墓穴简陋,无有棺椁,尸骨凌乱(8)杜金鹏:《安阳后冈殷代圆形葬坑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7年第6期,第86页。杜先生认为被埋的这批人是“商都国宾馆有关人员”,戍嗣是“国宾馆主官”,笔者不太赞同。关于这批人员和戍嗣的身份,见下文论述。。

这个解释贴近现实场景和史实,可信。可见这个圆形坑是一个特殊的墓葬,其中埋葬的人骨属于商朝一方,他们是在商周牧野之战中死难的。这些人是主官与家属的关系,可能还包括卫戍人员、仆从。他们死难后,可能是被其他商人,也有可能是被攻进商都的周人当场挖坑埋葬的。

对于这个葬坑以及相关问题更深入的认识,需要依赖该坑中出土的、有长篇铭文的戍嗣鼎。它的铭文内容为:

丙午,王商(赏)戍width=15,height=15,dpi=110(嗣)贝廿朋,在闌。width=15,height=15,dpi=110用作父癸宝width=15,height=15,dpi=110。唯王width=15,height=15,dpi=110闌大室,在九月。犬鱼(《集成》2708,商代晚期)(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88页。文中简称《集成》。。

之前很多学者对这篇铭文进行了研究。当中绝大多数问题已经比较清楚,但是仍有个别地方存在困惑,如器主“戍嗣”的称名形式、“width=15,height=15,dpi=110”究竟是何字何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首先看“戍嗣”称名形式。

戍嗣鼎铭文“戍”后“贝”前的字形,少数学者认为是“嗣子”二字的合文(10)如郭沫若:《安阳圆坑墓中鼎铭考释》,《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第1~5页;赵佩馨(裘锡圭):《安阳后岗圆形葬坑性质的讨论》,《考古》1960年第6期,第35~36页;王辉:《商周金文》,第23~25页;董艳艳:《商代金文语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第49~50页。,多数学者认为是一个字,隶定为“width=15,height=15,dpi=110”(11)如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第11~12页;谢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第192页。。按:商代金文中有“戍铃”(戍铃方彝,《集成》9894)、“戍甬”(戍甬鼎,《集成》2694),“戍”后都是一个字。两相对读,戍嗣鼎中的该字形还是以后一种说法,即隶定为一个字妥当。《说文》:“嗣……孠,古文嗣从子。”(12)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大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70页。该字与“嗣”的古文字形相近,所以应读为“嗣”(13)严志斌将该字径直读为“嗣”(氏著:《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89页),是正确的。。

经学者统计,商代的“戍某”达31个(14)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第189,189、408页。。其中“戍”是职官名,而“某”在多数情况下有地名、族名、人名与之对应,所以其是族邦之名(15)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516页;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第189页。。商代金文中还有如下的内容:

戍width=15,height=15,dpi=110无寿作祖戊彝(无寿觚,《铭图》9840,商代中期)(16)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90页。文中简称《铭图》。。

其中“戍width=15,height=15,dpi=110无寿”是器主的名字,“戍”是职官名,“width=15,height=15,dpi=110”是族氏名(17)商周金文中有族氏名号“width=15,height=15,dpi=110”,如width=15,height=15,dpi=110父丁爵铭文“width=15,height=15,dpi=110”(《铭图》7811,商晚周早)就是族氏名号。,“无寿”应当是私名。据之可以知道,商代的“戍某”实际是有私名的,只是在通常情况下,私名都没有被记录下来,而“某”往往是他们的族氏。“戍嗣”的称名形式与“戍某”相同,如此看来,“戍”也是职官名,“嗣”是族邦之名。

其次来说“width=15,height=15,dpi=110”是何字何意。

鼎铭中的“width=15,height=15,dpi=110”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读为“宗”(18)张亚初主编:《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5页。,王辉(19)王辉:《商周金文》,第23~25页。、新版《殷周金文集成》(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第1388页。、严志斌(21)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第189,189、408页。同。李学勤释作“宔”(22)李学勤:《试论新出现的width=15,height=15,dpi=110方鼎和荣仲方鼎》,《文物》2005年第9期,第59~69页。。《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隶定为“width=15,height=15,dpi=110”(23)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第11~12页。,老版《殷周金文集成释文》(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2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页。、董艳艳(25)董艳艳:《商代金文语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第49~50页。、杜金鹏(26)杜金鹏:《安阳后冈殷代圆形葬坑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7年第6期,第86页。同。这些学者对字形辨识和文字释读有差别,但是他们对于“在闌width=15,height=15,dpi=110用作父癸宝width=15,height=15,dpi=110”一句的句读和“width=15,height=15,dpi=110”含义的认识却高度一致,都认为应标点为“在闌width=15,height=15,dpi=110,用作父癸宝width=15,height=15,dpi=110”,将“width=15,height=15,dpi=110”和“闌”连读,并将“width=15,height=15,dpi=110”看成是宗庙、宫室类的建筑(27)杜金鹏的观点与绝大多数学者有些差异,他认为该字“作室内有悬物状,悬物之形,有如‘朋’字结构,疑是阑之一室(房间),为物资藏储之处”(氏著:《安阳后冈殷代圆形葬坑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7年第6期,第86页)。或释为驻守(28)李学勤疑将该字读为“驻”,认为戍是在外武将暂留商都。见氏著:《试论新出现的width=15,height=15,dpi=110方鼎和荣仲方鼎》《文物》2005年第9期,第59~69页。。

按:金文中“宗”字很常见(29)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3~534页;严志斌:《商金文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页。,从“宀”从“示”。“示”字形作两横笔或一横笔下有一竖笔或一竖笔中有一点。作两横笔时,竖笔通常情况下不穿过横笔;极少数的情况下会穿过下部一横笔,但不会穿过上部的横笔。竖笔下部两边各有一撇、一捺(见下表)。本篇铭文中的这个字,竖笔穿过了上部的两个横笔,其下部还是一横笔,而非一撇、一捺,与“宗”字形差别甚大,当不是“宗”字。这个字的下部与“主”差别也很大,应不是“宔”。而有学者将这个字隶为“width=15,height=15,dpi=110”,实际是认为此字不识。

鼎铭文字与“宗”“宰”字形对照表

width=689,height=202,dpi=110
①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501页。文中简称《合集》。

其实,这个字应当和商代金文与甲骨中的“宰”(30)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525~526页;严志斌:《商金文编》,第184页。是一字。金文中的“宰”字,其下的“辛”部,通常情况下上部为空心,下部两横笔或一横笔呈弯曲状,但也有呈平直状的。特别是金文中的“辛”字,有时上部的空心也呈实心状(见上表)。戍嗣鼎铭文中的“width=15,height=15,dpi=110”,上部是一横划;而古文字中倒三角形写作一横非常常见。该字竖笔略呈弯曲状,也与多数“宰”字的竖笔相似。所以,这个字就是“宰”字(31)谢明文也曾将该字看成是“宰”字,并举了甲骨文中的“width=15,height=15,dpi=110”作为证据[谢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第192~193页],可谓卓识。只是谢先生将其看成是“一种处所或机构”,与笔者的看法不同。。

这个字读为“宰”后,它就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宗庙、宫室类的建筑了,而当和宰甫卣(《集成》5395)、宰椃角(《集成》9105)、宰丰骨刻辞(《合集》35501)中的“宰”一样,是职官名。“宰”应是戍嗣所担任的新职务。当时的情形应当是:器主之前担任的是“戍”职,但可能在获得戍嗣鼎所记载的赏赐的同时,他被任命为“宰”。所以在他铸造的青铜器中,就把自己的职务记录了下来。

“宰”在鼎铭中,不像多数学者认为得那样连上读,而是应该连下读,作为“用作父癸宝width=15,height=15,dpi=110”一句的主语,所以“在闌宰用作父癸宝width=15,height=15,dpi=110”一句应标点为“在闌,宰用作父癸宝width=15,height=15,dpi=110”。在商周金文中,“用作…宝彝(‘彝’或作‘鼎’,或作‘簋’,或作‘盘’)”句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省略主语,但也有不省略主语的时候,如:

侯赏攸贝三朋。攸用作父戊宝尊彝,启作綦(攸簋,《集成》3906,西周早期)。

王亲旨盠,驹赐两……盠曰:“余其敢对扬天子之休,余用作朕文考大仲宝尊彝。”(盠驹尊,《集成》6011,西周中期)

王若曰:“师width=15,height=15,dpi=110……”余用作朕后男腊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师width=15,height=15,dpi=110簋,《集成》4313,西周晚期)。

王若曰:“扬,作司空……赐汝赤巿銮旂,讯讼,取width=15,height=15,dpi=110五锊。”扬拜手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余用作朕烈考宪伯宝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扬簋,《集成》4294,西周晚期)。

以上四篇铭文,在“用作”前都标明了具体的作器者。戍嗣鼎铭文中,在“用作父癸宝width=15,height=15,dpi=110”之前标明作器者“宰”,与这几篇铭文情形相同。与“宰用作父癸宝width=15,height=15,dpi=110”句式尤其接近的,是以下一篇铭文:

士作父乙尊彝。册。width=15,height=15,dpi=110(士作父乙方鼎,《集成》2314,西周早期)。

“士”应当是器主担任的职务;“册”也是职官名,可能是器主之前担任的职务;“width=15,height=15,dpi=110”是器主的私名。在这篇铭文中,职官名“士”是“作…尊彝”句式的主语;戍嗣鼎“宰用作父癸宝width=15,height=15,dpi=110”一句的用法与之相同。同时,士作父乙方鼎铭文器主之前担任的应当是“册”职官,现在担任的却是“士”官,前后职官见于同一篇铭文。戍嗣鼎的情形也与之相似。

像戍嗣一样,一人先后担任两个职务而两种职务又见于同篇铭文的现象,在西周金文中还可以找到其他例证,请看:

唯二月初吉丁亥,王在周成大室。旦,王格庙。宰朏佑作册吴入门,立中廷,北向。王呼史戊册命吴:“司width=15,height=15,dpi=110眔叔金。赐秬鬯一卣、玄衮衣、赤舄、金车、?桙1width=15,height=15,dpi=110、朱虢(鞹)靳、虎冟熏里、?桙1?凔5、画?欛、金甬、马四匹、攸勒。”吴拜?櫆#首,敢对扬王休,用作青尹宝尊彝。吴其世子孙永宝用。唯王二祀(吴方彝盖,《集成》9898)。

唯三年三月初吉甲戌,王在周师录宫。旦,王格大室,即位。司马共佑师俞,入门,立中廷。王呼作册内史册令师俞:“缵司width=15,height=15,dpi=110人。赐赤市、朱黄(衡)、旂。”俞拜?櫆#首天子,其万年眉寿、黄耇。?儢!在位,俞其蔑?椀r,日赐鲁休。俞敢对扬天子不显休,用作宝。其万年永保。臣天子(师俞簋盖,《集成》4277)。

在第一篇铭文中,“width=15,height=15,dpi=110眔叔金”即大白之旗和有五彩羽毛的旌(32)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第176页。。吴之前的职务是“作册”,在接受冊命之后,他的职务是“司width=15,height=15,dpi=110眔淑旌”。在第二篇铭文中,俞之前担任的是“师”职,在接受冊命之后主要职务是“缵司width=15,height=15,dpi=110人”。在这两篇金文中,器主的职务发生了变化,而他们前后的两个职务都记录在同篇铭文中。

戍嗣鼎中“戍嗣”是器主的称谓,“宰”是他所担任的职官。铭文前半部分用名来记录所受到的赏赐,后半部分用官职来表示作器的目的,应当是为了避免重复。这种现象也见于西周早期的小臣易width=15,height=15,dpi=110簋铭文,其内容为:

易width=15,height=15,dpi=110曰:“width=15,height=15,dpi=110叔休于小臣贝三朋、臣三家。对厥休,用作父丁尊彝。”(《集成》4042,西周早期)

此处的易width=15,height=15,dpi=110就是小臣,其中,易width=15,height=15,dpi=110应是他的名,小臣是职官名。这篇铭文前部“曰”的时候用人名,中部受赐的时候用职官,应当是为了避免重复。

在史实和礼仪场景方面,可以与这件器物相印证的是同样为商末器物的宰椃角。其铭文内容为:

庚申,王在闌。王各(格),宰椃从(33)谢明文将宰椃角中的该句标点为“王格宰,椃从”,并认为“宰”是“跟宰杀牺牲或跟祭祀有关的场所”,盖器的器主是“椃”而不是“宰椃”。谢先生的主要理由是,若标点为“王格,宰椃从”,那么“格”“后面则没有地点宾语”[见氏著:《商代金文的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第511页]。按: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在荣簋“荣格,王休赐厥臣父荣瓒”(《集成》4121,西周早期)、訇簋“王在射日宫,旦,王格,益公入佑訇”(《集成》4321,西周晚期)中有类似的句式,“格”后面都没有地点宾语。另外,商代金文中“宰某”的例子甚多(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第189页),“宰椃”应是这类称名方式中的一种。所以,笔者在此暂不采用谢先生的标点和理解,仍然采用传统的标点法,具体见上,并将“宰”看成是“职官名”。。赐贝五朋,用作父丁尊彝。在六月,唯王廿祀羽(翌)又五。width=15,height=15,dpi=110册(《集成》9105)。

从这篇铭文可以看出,商王在闌地举行的活动,需要由担任“宰”职官的“椃”来协助;活动结束后,商王赏赐“宰椃”。戍嗣鼎中的情形与宰椃角相似,“戍嗣”受到赏赐,可能是因为他协助了商王的“width=15,height=15,dpi=110闌大室”活动。而他之所以能够协助商王,正是因为他担任的是“宰”的职官。

商代的戍官往往驻守在外地,而宰官往往在王都任职。戍嗣的器物埋葬在商都,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戍嗣最终担任的是宰官,而不是戍官。这反过来说明把“width=15,height=15,dpi=110”读为“宰”是正确的。

上文已经指出,戍嗣鼎出土于安阳后冈的圆形葬坑中。戍嗣应当就是该坑所埋诸多人员中的主官,因为他可以铸造铜器,而且还得到了商王的赏赐。戍嗣因为担任的是商王朝的宰官,所以会在牧野之战中,和其家属、卫戍人员、仆从一起为国尽力,结果全部战死。死后被当场挖坑,匆忙埋葬于圆形坑中。

综上,在周灭商的战争中,商王朝的某位主官和其家属以及卫戍人员、仆从等死难了。安阳后冈的圆形坑是其他商人(也可能是攻进商都的周人)当场挖掘来埋葬这些人的。该坑内出土的戍嗣鼎,其中戍嗣是器主,“戍”是他的职官名,“嗣”是族名,是以“职官名+族名”的形式来称名的;难识字“width=15,height=15,dpi=110”为“宰”字,是职官名,是戍嗣受到赏赐后被商王新任命的官职。戍嗣鼎的释读为深入认识圆形坑以及相关问题提供了依据。戍嗣就是圆形坑所埋诸多人员中的主官,因为他担任了“宰”这样的要职。他和家属、卫戍人员、仆从,在周人打进商都的牧野之战中战败被杀,之后被匆忙埋葬到圆形坑中。

安阳后冈圆形葬坑和戍嗣鼎铭所透露的诸多信息中,有一则特别值得关注,即:器主的职务由“戍”官变成“宰”官,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官员的仕宦现象。“由点到面”地,这引发了笔者对整个商代官员仕宦问题的关注。

二 商代官员的入仕、升迁、贬谪、罢黜和致仕
以下,我们将从入仕、升迁、贬谪、罢黜、致仕和职务变动六个方面,来探寻商代官员的仕宦。

从人生的历程来看,商代有些人最初并没有担任官职,后来却变成了官员。商王武丁的时候,曾求得贤能的辅佐之人:

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傅)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34)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2、94页。。

《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曰:“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常使胥靡、刑人筑护此道。”傅说最初为“胥靡”,应当没有担任官职,他之后成为成汤的“相”,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务。在傅说身上,实现了从非官员到官员的转变。《史记·殷本纪》记载了成汤时期女鸠、女房的故事,“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35)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2、94页。,可见二人曾被成汤知“遇”。《路史·后记十三下》对二人有更详细的记载:

桀俞自贤,矫诬上天,简贤附势,率遏众力,穷父兄,耻功臣,不任其遇。女鸠、女方,夏贤臣也,亦遂去之。贽既丑夏,三年复归于亳,遇诸北门,蝉连叹,知夏命之将坠也,乃遂相商(36)罗泌:《路史》卷二三后纪一四,明万历刻本。。

这段材料似乎可信。“遂去之”是指“鸠、房二人或被夏桀放逐”(37)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第206页。。女鸠、女房虽本为“夏贤臣”(即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但被夏桀放逐之后,职务应当随之被剥夺,只是一般的平民了。他们二人后来入商,被伊尹“遇诸北门”,再后来“相商”(38)《史记集解》引孔安国也谓“鸠、房二人,汤之贤臣也”(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95页),可见二人后来确实被任用。这也旁证《路史》的这段记载是有根据的。,从而成为商朝的重要官员。如此,女鸠、女房二人也实现了从非官员到官员的转变。商末,有一些身为逃亡罪人的“四方之多罪逋逃”(39)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页。“多罪逋逃”,孔安国解释为“逃亡罪人”。之人,获得了商王纣的信任,被“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40)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83页。孔安国的解释为:“用为卿大夫,典政事。”,即成为大夫、卿士之类的官员,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属于“入仕”的范畴。

商代有些已经任职的官员,在仕宦过程中获得了升迁。《墨子·尚贤中》记载:

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41)孙诒让:《墨子间诂》卷二《尚贤中》,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8~59页。。

此处的“庖人”“不是一项具体的劳作,而应是一个官职”(42)杜勇:《清华简与伊尹传说之谜》,《清华简与古史探赜》,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39页。。“相”也是官职,级别要高于“庖人”很多。伊尹从“庖人”到“相”,职务显然升迁了。在武丁时期的甘盘身上,可能也发生了类似的升迁情况。《竹书纪年》谓“(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43)沈约:《竹书纪年集解》,上海: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61页。;《汉书·古今人表》中也有“甘盘”,颜师古曰:“武丁师也。”(44)班固:《汉书》卷二〇《古今人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88页。甘盘在小乙的时候,似乎只是一名普通的官员,可能因为贤能,小乙安排他来教育武丁。到了武丁时期,甘盘的职务明显提升。《竹书纪年》记载“武丁……即位,居殷,命卿士甘盘”;《尚书·君奭》也谓“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孔传:“高宗即位,甘盘佐之。”可以看出此时甘盘已经成为一名非常重要的官员。商末的季历也有类似的升迁经历,《后汉书·西羌传》记载:

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45)范晔:《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70页。《竹书纪年》也谓: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页)。。

季历作为商代周族的领袖,本来只是一般的诸侯,后来因为伐戎有功,被商王太丁任命为“牧师”,职务更加重要,应是一种升迁。商末的费仲、恶来,可能本为级别普通的官员,但因为“善谀”“善毁谗”,很得商王纣的信任,于是“用费仲为政”“又用恶来”(46)关于费仲、恶来的事迹,见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106页。。此时他们担任的职务一定比之前的重要,也就是说费仲、恶来获得了职务上的升迁。

有的商代官员遭到了贬谪、罢黜。商末的九侯、鄂侯、西伯、箕子,本是诸侯或王子,担任的都是重要职务,后来却被商纣或“醢”或“脯”或“囚…羑里”或“又囚之”(47)关于九侯、鄂侯、西伯、箕子的事迹,均见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106页。,他们的职务应当随着惩罚被罢黜或贬谪。商容也曾被罢黜。《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48)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99、107页。;《韩诗外传》卷二有稍详细的记载:

商容尝执羽籥,冯于马徒。欲以伐纣而不能,遂去,伏于太行(49)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3页。。

以此来看,商容本是商朝的一位重要官员,因为反对商王纣被“废”(又云“去”),这实质上是一种罢黜。《史记·殷本纪》中有一段史料,可以旁证当时确实存在对官员的贬罢机制: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50)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99、107页。。

太甲作为商王,因为“暴虐”“不遵汤法”“乱德”,都会被“放之于桐宫”,那么,一般的官员,如果政绩不好、表现不佳或者对王不忠,完全有可能被贬谪或罢黜。

商代官员在年老的时候,还会致仕。所谓“致仕”,即交还官职,也就是退休。《尚书大传·略说》记载:

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51)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1~51页。。

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可见古代的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致仕。殷墟甲骨中有这样一条卜辞“王后我母娩”(《合集》21068),是武丁贞问其母的分娩之事。这说明“武丁为王的时候其父小乙尚在世……小乙年老的时候将王位让给武丁”(52)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第96页。。小乙在世的时候,就将王位传给儿子武丁,那么对于小乙来说就是一种退休。商王如此,官员亦然,《尚书·咸有一德》记载:

伊尹作《咸有一德》……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53)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65页。。

伪孔传:“告老归邑,陈德以戒。”伊尹“告老”,就是致仕的表现。《礼记·王制》记载: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54)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一四《王制》,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5页。。

孔颖达疏引熊安生云:“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庶老,谓士也。”从这则材料来看,商代的某些卿大夫、士会致仕。他们退休之后,政府分别将其养老于“右学”和“左学”。

三 商代官员的职务变动
商代官员的平级流动属于“职务变动”的范畴。另外,还有一些官员的职务变化,实在看不出是升迁还是贬谪。为了准确起见,笔者也将其归为“职务变动”。

从传世文献、甲骨、金文的记载来看,很多商代官员的职务发生过变动。在上文中,戍嗣的职务从“戍”官变为“宰”官,就是一种职务变动。臣辰职务的变化是另一则典型案例。请看以下几篇彝器铭文:

臣辰。佚。父乙(臣辰父乙尊,《近出》(55)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1页。文中简称为《近出》。628,商代晚期)。

小臣辰。佚。父辛(小臣辰父辛尊,《集成》5835,西周早期)。

唯王大禴于宗周,width=13,height=12,dpi=110width=15,height=15,dpi=110width=15,height=15,dpi=110京年,在五月既望辛酉。王令士上眔史寅殷于成周,width=15,height=15,dpi=110百姓豚,眔赏卣鬯、贝。用作父癸宝尊彝。臣辰。width=15,height=15,dpi=110。佚(士上史寅卣,《集成》5421、5422,西周早期)。

“臣辰”是商周时期一个史官世家的名号,它的得名源自这个家族一个名叫“臣辰”的祖先(56)王进锋:《金文所见商周时期的臣辰史官世家》,《考古》2013年第11期,第62~71页。。从第一篇铭文可以看出,这个家族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存在了,那么“臣辰”本人应当生活在较早的时期。在第二篇铭文中,“小臣辰”就是“臣辰”,可见“臣辰”曾经担任过“小臣”职官,他应是在商朝担任该职官的。第三篇铭文中的“width=15,height=15,dpi=110”,就是“作册”(57)唐兰:《作册令尊及作册令彝铭考释》,《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这种看法被学者们广泛接受,如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第2期,第46~51页,等等。。这篇铭文的作器者是士上、史寅,担任的都不是“作册”职官,其担任者只能是“臣辰”。臣辰担任“作册”的时期也只能在商代。臣辰担任“作册”和“小臣”职务的先后顺序不好判断,但无论谁前谁后,他的职务都发生了变动。口是职务发生变动的第三例商代人物。殷墟甲骨文中有如下几条卜辞:

癸未卜,口,贞:旬亡width=15,height=15,dpi=110(《合集》31442,何一)。

癸巳卜,口,贞:旬亡width=15,height=15,dpi=110(《合集》31446,何一)。

其比犬口擒有狐,允擒。兹用(《合集》28316,无名)。

width=11,height=11,dpi=110width=15,height=15,dpi=110犬口比屯日width=11,height=11,dpi=110。兹用(《合集》27751,无名)。

丁巳卜,惟小臣口以匄于中室。兹用(《合集》27884,无名)。

惟小臣口(《合集》27889,无名)。

以上第一、第二条卜辞中的口担任的是“贞人”职官。这两条卜辞是何一类卜辞,时代大致在祖甲晚期至武乙之初(58)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页。。第三、第四条卜辞中的“犬”是职官名。这两条卜辞为无名类卜辞。无名类卜辞在时代上有很多和何一类卜辞处于同期。所以,“犬口”和贞人“口”可能是一个人。第五、第六条卜辞均为无名类卜辞。有学者指出“小臣口”和“贞人”口是一人(59)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2册第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16~1117页;齐文心:《关于商代称王的封国君长的探讨》,《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第71~72页。。以上六条卜辞可以分为三组,一、二为一组,三、四为一组,五、六又为一组。这三组卜辞的先后顺序不好判断,即说不清口担任贞人、犬、小臣的先后顺序。但无论如何,口身上都有着较为复杂的职务变动。

商周鼎革之际,还有一些商代官员的职务以特殊的方式发生了变动。商纣之时,“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60)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108页。,大师、少师是商朝管理祭祀、音乐方面的官员,他们来到周王朝之后,应当被任命了官职。微史曾在商王朝任史官,他后来“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寓于周俾处”(史墙盘,《铭文选》225,西周中期(61)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第153~158页。此处简称《铭文选》。)。他在周王朝应当也被任命了一定的官职。宅曾在商朝担任“作册”(作册宅方彝,《西清古鉴》13·6,商代晚期(62)清乾隆十四年敕编:《西清古鉴》,影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台北:世界书局1990年版,第12~15页。),后来进入周王朝,被称为“作册度”(63)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238页。于省吾指出:“《尚书》度多与宅通,古文作宅,今文作度。作册宅,宅乃作册之名。命作册宅,犹言命宅为作册……《西清古鉴》卷十三·六页有作册宅彝……与此作册宅为一人。当无疑也。”(氏著:《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可见“作册度”和“作册宅”是一人。,继续担任之前的职官。灭商后,周武王“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三巫”(64)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页。,即将商朝的多个巫官带到周王朝继续任用。大师、少师、微史、宅、三巫这些人,本是商王朝官员,后来都到了周王朝任职。不管他们担任的是不是之前的职务,其职务都实质性地变动了。在商周更替之际,他们的职务变动,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生的。

说到商代官员的职务变动,以下两类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商代有些官员,职务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却从事本职以外的职事。作册般就是这样的情况。请看以下卜辞:

width=11,height=11,dpi=110width=15,height=15,dpi=110作册般width=15,height=15,dpi=110(width=15,height=15,dpi=110)耤width=11,height=11,dpi=110。大吉。

width=11,height=11,dpi=110每(65)孙亚冰:《论一版新见无名类卜辞中的“作册般”》,“古文字与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长春,2019年。。

上辞中的“width=15,height=15,dpi=110”意为芟除草木,“耤”意为耕种(66)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3~269页。。以上第一条卜辞就作册般芟除草木、开展耕种的活动进行占卜。一般认为“作册”是史官类的官员,但在这里却从事耕作的事务,明显是从事了本职以外的职事。

(二)商代还有一些官员在不同的场合,从事了不同的职事。width=15,height=15,dpi=110就是如此。请看下列卜辞:

癸酉,width=15,height=15,dpi=110示十屯。耳(《合集》4070臼,宾三)。

甲寅,犬见。width=15,height=15,dpi=110示七屯。允。

甲寅,犬见。width=15,height=15,dpi=110示七屯(《合集》6768臼,宾三)。

乙亥卜,width=15,height=15,dpi=110,[贞:]width=11,height=11,dpi=110width=15,height=15,dpi=110入width=11,height=11,dpi=110(《合集》4081,宾三)。

width=15,height=15,dpi=110入五(《合集》9226反,宾一)。

前三条卜辞的大意是外族人和犬族进贡,width=15,height=15,dpi=110负责检视进献的物品,耳、允记录,那么,width=15,height=15,dpi=110应在商王朝担任“贞人”职官。在后两条卜辞中,width=15,height=15,dpi=110要向商王朝入纳物品,他已经是外服首领。以上前三条卜辞应是一组,后两条卜辞是另一组。这两组卜辞的先后顺序不好确定,即width=15,height=15,dpi=110先在外服还是内服不好确定,但他身上的职事一定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背后应当是他职务的变动。并是另一位这样的人物,殷墟甲骨记载:

并示五十(《合集》12522反,甲桥刻辞,宾一)。

丙子,并示□(《合集》4393反,宾三)。

并示(《合集》16750反,宾三)。

并入十(《合集》17085反,甲桥刻辞,典宾)。

贞:并弗其以,有取(《合集》9105反,典宾)。

并□犬二十(《合集》2827反,宾三)。

并入□(《合集》9248,甲桥刻辞,width=15,height=15,dpi=110宾间A)。

贞:并来(《合集》4395,width=15,height=15,dpi=110小字)。

width=15,height=15,dpi=110并令省廪(《合集》33237,历二)。

典宾类卜辞的时代主要是武丁时期,部分可下延至祖庚之世;宾一类的时代是武丁中期;width=15,height=15,dpi=110宾间A类卜辞时代是武丁中期;width=15,height=15,dpi=110小字类卜辞时代是武丁晚期;历二类卜辞的时代是武丁晚期到祖庚时期(67)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第95~160页。。这些卜辞在时代上重合或前后相接,因而其中的并当是同一个人。在第一、第二、第三条卜辞中,并要检视甲骨。在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条卜辞中,他则要进贡物品。在第九条卜辞中,他要巡视仓廪。可见,并所从事的事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出现这两类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因为官员们的职务确实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职事的变迁;有的则是职务没有变化,只不过兼管了其他的事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多种事务的经历,无疑可以锻炼这些官员的能力。还有的则是因为商代的职官分工不明确,某个职官也会管理本该其他职官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日渐复杂的职务交叉,会导致官制的混乱和管理的不便,最终反而会促使官职的职务的逐渐明确化和分工的渐趋细致化。这应该是商代官僚制度在整个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阶段性特征。

四 结 语
周灭商的战争中,某位商朝主官和其家属以及卫戍人员、仆从等为国捐躯。安阳后冈圆形坑,是其他商人或者攻进商都的周人挖来埋葬他们的。坑内出土的戍嗣鼎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圆形坑及其相关问题。戍嗣鼎的器主是戍嗣,其中“戍”是职官名,“嗣”是族名,此人是以“职官名+族名”的形式来称名的。疑难字“width=15,height=15,dpi=110”是“宰”,是职官名,为戍嗣担任的新职务。戍嗣应当就是这位主官。

戍嗣的职务从“戍”官变成“宰”官,这是一种官员的仕宦现象。这一信息引发了我们对整个商代官员仕宦问题的关注。

过去,虽然关注商代官制的学者很多,但其关注点往往是官职名称、种类、体系、职责范围等静态的问题,缺乏动态的视角。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官员的仕宦问题,无疑能弥补前人的不足,并能为深化商代官制研究提供视角。从具体的人物实例来看,商代官员在仕宦生涯中,存在着较为灵活的入仕、升迁、贬降、罢黜、职务变动和致仕现象。

商代官员仕宦的有些方面,如致仕,是由自然原因导致的,但是更多的则是由现实政治推动的。商代的各级政府需要优秀的、忠心的官员在恰当的位置上任职,需要把不合适、不忠心的官员从特定的位置上赶走。这些会直接导致非官员的入仕和官员的升迁、贬降、职务变动和罢黜。

从现象看本质,商代官员的仕宦说明,现实的需求和变化推动了商代官制的发展,使其在较早的时期就呈现出灵动的色彩。这种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启发了以后历史时期里官僚制度的发展。

The Transfer of Officials in the Shang Dynasty:A Discussion Engendered by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Shusi Ding
Wang Jinfeng

Abstract:Shusi Ding (戍嗣鼎),unearthed in the circular pit of Hougang in Anyang,Henan Province,is an important ware of the late Shang dynasty.Its owner is Shusi (戍嗣),whose name cam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his “official position title” and his “clan name”.In the inscriptions of Shusi Ding,the character,regarded by most scholars as “zong”(宗),is actually “zai”(宰).It was a new position granted to Shusi by the king of the Shang dynasty and Shusi’s official position was changed from “shu” to “zai”.This phenomenon triggers our discussion on the transfer of officials in the Shang dynasty.The officials of the Shang dynasty were highly mobile in terms of taking office,promotion,demotion,dismissal and position change.The flexibility of the transfer of the Shang officials reminds us of the need to re-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fficial system in the Shang dynasty.

Keywords:Official System in the Shang Dynasty;Hougang in Anyang;Circular Pit;Shusi Ding;Transfer

[中图分类号] K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83-0214(2020)12-0005-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周时期的社会流动研究”(18CZS007)。

收稿日期 2019-09-18

作者王进锋,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200241。

【责任编校 徐 莹】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5-1-10 07:58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