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回复: 0

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67
发表于 2021-10-1 2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吴立广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上海,200438

摘 要 虽然台风一词已经家喻户晓,但是300 多年来关于台风的词源众说纷纭。通过收集和分析古今中外关于台风词源的资料,得到两个结论:(1)台风词源的争议出现在16 世纪后期平托《远游记》出版以后;(2)欧洲一些学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台风”源自希腊语的说法,也没有给出“台风”在阿拉伯语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语言中来自希腊语的证据。相反,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虽然飓风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占主导地位,但是台风的早期叫法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沿海方言中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台风一词在中文里有自身独立的演变过程,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颱”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颱”和“颱风”。

关键词 台风,飓风,词源,历史沿革

1 引言
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台风”在当今信息时代家喻户晓,它的威力和造成的灾害经常见于各种媒体的报道。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虽然古今中外已经有不少文章进行了考证,但是300 多年来仍然众说纷纭,甚至研究台风的专家也经常不清楚哪种说法正确。归纳起来有下列5 种说法:(1)“来自台湾的风”,所以叫台风(王存忠,2006;刘亚平,1989;Hirth,1880);(2)来自古希腊语“旋风”一词,阿拉伯人借用这个词称呼在中国沿海遇到的台风(王存忠,2006;刘亚平,1989;Renaudot,1733);(3)来自英文“typhoon”一词的音译,而英文“typhoon”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旋风”(王存忠,2006;竺可桢,1921);(4)来自广东话的“大风”(王存忠,2006;刘亚平,1989;Walter,1898);(5)源自福建方言(闽语)(李荣,1990,1991)。为了厘清台风的词源,在查阅了古今中外可以获得的资料基础上,梳理了台风一词各种说法的历史沿革,希望可以对台风的词源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在必要的时候“台”和“台风”分别采用繁体“颱”和“颱風”。

2 台风词源在西方的争议
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中国南海风力强度达到12 级风的热带气旋,人们也经常将该地区达到8 级风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无论是中国或是国外的文献资料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历史上台风特指在中国近海活动的热带气旋,当然由于当时缺乏仪器观测,不一定与现在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台风完全一致。英国出版的《牛津英文词典》和美国出版的《韦伯英文词典》是两本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英文词典,其中关于台风(typhoon)的词源有两个①牛津英文词典:Late 16th cent.:Partly via Portuguese from Arabic tūfān(perhaps from Greek tuphōn "whirlwind");reinforced by Chinese dialect tai fung "big wind".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 ... ion/english/typhoon
韦伯英文词典:Alteration(influenced by Chin-Guangdong-daaih-fùng,from daaih big+fùng wind)of earlier touffon,from Arabic tūfān hurricane,from Greek typhōn violent storm.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typhoon:(1)来自阿拉伯语tūfān,而阿拉伯语tūfān 又来自希腊语tuphōn;(2)来自广东话的“大风”。阿拉伯语tūfān 和希腊语tuphōn都有“旋风”和“猛烈风暴”的意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rry Emanuel 教授是国际著名研究热带气旋的专家,在他的专著中也认为台风一词可能来自希腊神话中的怪兽“提丰”(Emanuel,2005)。

台风词源的争议发生在1560 年之后,即葡萄牙人平托撰写的《远游记》在欧洲出版以后(姚京明,2003),之前欧洲语言中是否有称呼台风的专有名词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文献记载,后面提到的一些欧洲文献也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在《远游记》中平托描述了在中国近海遇到风暴的经历(Henry,1663),当地人告诉他遇到的是听起来像“tufaǒ(台风)”词,英文版《远游记》中翻译为“tufaon”(图1)。随着《远游记》各种版本的相继出版,客观上使欧洲人对影响中国近海的台风有所了解,也开始试图解释台风一词的意思。第一个试图解释台风词源的是西班牙籍的天主教宣教士那瓦雷得(Domingo Fernández Navarrete)(Hirth,1880),中文名字叫闵明我,他1657 年来到中国,逗留长达20 a,活动地区主要在福建,在1676 年写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台风”来自中文“东风”的发音。在后面将提到,闵明我的这种说法与宋朝袁文在《瓮牖闲评》的说法基本一致。

pagenumber_ebook=193,pagenumber_book=1066
图1 平托“远游记”英文版封面(左图)和关于台风(Tufaon)来自中文的描述(右图)
Fig.1 The English cover of Pinto's "Farward Journey"(left)and Chinese description of typhoon(Tufaon)(right)

1718 年,也就是闵明我解释台风为中文“东风”发音后40 多年,德国的东方学者Eusèbe Renaudot(1646—1720 年)对这个说法提出质疑(Renaudot,1733)。为了更好地理解Renaudot 的观点,首先要提到《苏莱曼游记》,这是阿拉伯人关于唐代时期中国、印度、南洋诸国最早的著述之一,作者已经不详,第一卷大约成书于公元851 年,书中主要记录商人苏莱曼的经历,因此书名叫《苏莱曼游记》,第二卷成书于916 年前后。这本书在1983 年中华书局重新翻译出版时定名为《中国印度见闻录》(阿拉伯人无名氏,1983)。Renaudot 在1718 年出版了一本对《苏莱曼游记》注释的书(图2),在对《苏莱曼游记》中海上龙卷风注释时,他认为这种龙卷风与希腊语中的pagenumber_ebook=194,pagenumber_book=1067(旋风)”是同一种天气现象。他进一步认为,之所以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把影响中国近海的风暴称为台风,是因为阿拉伯人借用古希腊语pagenumber_ebook=194,pagenumber_book=1067(旋风)”一词。Renaudot 的这个观点一直影响到现在,已有300 多年,这一点可以从西方英文词典和Emanuel 教授的专著(Emanuel,2005)中得到印证。从图2 可以看到,Renaudot 的原文除了从发音和拼写方面认为台风来自希腊语外,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根据网络资料①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sèbe_Renaudot,2020 年8 月3 日检索。,他虽然是著名东方学者,但是没有到过中国的记录。当时对欧洲人来说,阿拉伯半岛就是东方,而中国被称为远东地区,佐证是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博士论文(Chu,1924),他1918 年在哈佛大学完成的毕业论文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题目是“远东台风路径新的分类方法”。

pagenumber_ebook=194,pagenumber_book=1067
图2 Renaudot 注释的“苏莱曼游记”书的封面(左图)和关于台风的注释(右图)
Fig.2 The cover of the book "Suleiman's Travels" annotated by Renaudot(left)and notes on typhoon(right)

德国汉学家卡尔·希姆莱(Carl Himly)认同Renaudot 的说法(Hirth,1880),在1875 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注意到印度洋沿岸国家语言中基本上都有“台风”类似的说法,他认为平托在21 a 的航海生涯中,与阿拉伯和印度等国家居民有很多接触,平托可能在与这些国家的人接触中知道台风这个词,而不是平托书中所说的从中国人口中听到的。虽然找不到希姆莱文章的原文,可以推测他的这种观点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欧洲人认为《远游记》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纪实游记(姚京明,2007),其真实性一直受到后人的质疑,平托也被说成是“说谎者”。其二,希姆莱对起源于汉代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可能不太了解,这条持续了2000 多年的海上贸易通道(司徒尚纪等,2015)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从《苏莱曼游记》到闻名于世的郑和七下西洋也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阿拉伯人也可能从中国人口中听到台风一词。关于阿拉伯语中台风的词源,网络词源字典中明确指出来自广东话“大风”(图3),并分别给出了德文和拉丁文的参考文献,虽然台风来自广东话“大风”也不合理(后面将讨论),但是至少说明阿拉伯语中台风一词可能来自中文,而不是希腊文。

今天能够在浩瀚的古籍中追溯关于台风词源的争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裔汉学家Frederick Hirth 博士的论文(Hirth,1880)。根据资料,Hirth的中文名字叫夏德,先后就读德国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等,1869 年获得博士学位,1902 至1917 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方研究院主任,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胡适曾是其学生。他于1870 年(清同治八年)来华在厦门海关任职,1880 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台风词源的论文,对台风的各种词源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夏德不同意Renaudot 关于台风一词来自希腊语的说法,认为台风一词来自福建沿海方言。

夏德在论文中提到,当地(福建)的气象专家认为台风的意思是“来自台湾的风”,但是夏德不认同这种说法。在1922 年上海徐家汇气象台的刊物《报风要则》中也提到这种说法:昔人或作台风以是风最多于台湾也(周明德,1992)。冯爱珍(2006)指出,繁体字台湾的“臺”与台风的“颱”不是一个字。另外,“台湾”作为地名在明朝才有。后面将会讨论“颱”的由来,台风词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因此,台风是“来自台湾的风”的说法可以排除。

pagenumber_ebook=196,pagenumber_book=1069
图3 2020 年8 月网络查询的阿拉伯语台风词源(https://en.wiktionary.org/wikipagenumber_ebook=196,pagenumber_book=10692020 年8 月3 日检索)
Fig.3 The etymology of Typhoon in Arabic searched on the Internet in August 2020(https://en.wiktionary.org/wikipagenumber_ebook=196,pagenumber_book=1069retrieved on 3 August,2020)

夏德在论文中还提到一个名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arrison,1782—1834 年)的英国人,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清朝时来到中国,在华逗留25 a,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马礼逊注意到在雷州半岛台风被称为“飓母”,认为台风来自广东方言“大风”。这可能是最早关于台风来自广东话“大风”的说法。另外,1898 年剑桥大学Skeat 教授编撰的“英文词源词典(第三版)”也认同马礼逊的观点。夏德认为广东话中“大风”是一个非常普遍意义的词,不是特别用来称呼台风的词语。后面将会讨论到,广东话有专门称呼台风的名词,不把台风叫作“大风”。因此,台风是来自广东话“大风”的说法也基本排除。

另外,从英文“typhoon”拼法的演变(周明德,1992)也可以看出台风不是直接借用古希腊神话中“提丰”的一种英文拼法(Typhon)。从1560 年平托提出“tufaǒ”开始到19 世纪末的300 多年时间中,先后出现过Touffon、Tuffon、Tufon、Tuffin、Tuffoon、Tayfun、Tiffoon、Typhawn、Tyfoong、Typhoon、Toofan、Tiffon、Touffan、Tyfoon、Tuphan。1839 年美国出版的《Journal of Franklin Institute》中提到1835 年8 月5—6 日影响澳门的台风,台风拼写为“tyfoon”,而1861 年出版的James Pollard Espy 的《The Philosophy of Storms》中再次提到这个台风时用“typhoon”。图4 是收藏在上海市气象局气象博物馆中手绘的1879 年7 月31 日台风流线,当时的徐家汇观象台对这个台风给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法语台风拼写为“Typhon”。从英文台风拼法演变可以看到,这些拼法的读音与中文台风的读音相似,虽然在演变到typhoon 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希腊神话中的“提丰(Typhon)”拼法的影响。

pagenumber_ebook=197,pagenumber_book=1070
图4 徐家汇观象台手绘1879 年7 月31 日台风流线(上海气象博物馆原件翻拍)
Fig.4 The Xujiahui Observatory's hand-painted streamline drawing of the typhoon occurred on 31 July 1879 is preserved in the Shanghai Meteorological Museum(Remake of the original from the Shanghai Meteorological Museum)

3 中文“台风”正式代替“飓风”
从西方对台风词源的争论可以看到,来自广东话“大风”一说基本被排除,阿拉伯语中台风一词也可能来自中文。现在的问题是台风一词是不是源自希腊语,而在西方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发现有说服力的依据。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从台风一词在中文中的演变来说明。首先介绍一下中文的“台风”正式代替“飓风”的过程。

台风作为一种主要生成在热带洋面上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从古到今一直存在,对沿海地区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不管怎么称呼它,都会受到沿海居民的重视,严重的灾害也会被记录在案,这一点可以从温克刚主编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得到印证(温克刚,2006)。很多气象工作者参与了这套按照省份撰写的大典工作,查阅了包括各种地方志在内的大量典籍资料,其中沿海省份都包括了必不可少的台风灾害。根据这套资料,关于台风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392 年(晋太元十七年)影响温州的一次台风。由此可见,中国早在公元4 世纪末就开始有台风的记录,对台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台风”和“飓风”之类的叫法。

另外,台风灾害还出现在史书和唐诗中。《旧唐书》中记载了一次影响广西的台风。这次台风灾害发生在公元816 年9 月广西容县,“戊申,容州奏飓风毁州城”。另外,唐朝著名诗人韩愈于公元819 年2 月12 日离开长安,5 月22 日到达广东清远县,在他的诗“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六”中,描述了遭遇台风的情景,“峡山遇飓风,雷电助撞捽”(Louie,et al,2003)。据统计(Louie,et al,2003),有16 首唐诗与飓风有关。

南朝刘宋时期的《南越志》中第一次对飓风的意思进行了解释。公元453 年南朝沈怀远被贬到广州,在广州生活了10 多年,撰写了有重要影响的《南越志》。这本书在元代已经绝版,但被不少后来的古籍收录引用,可以查到转载最早的是公元7 世纪初唐朝“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一和公元十世纪(北宋)的《太平御览》。沈怀远在书中记载:“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古代熙安是现在的广州或附近地区。可见,当时把台风称为“飓”或者“飓风”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台风影响时东南西北风向的变化,另外一个意思是台风带来的恐惧影响。

进一步向前追溯可以发现,台风在古籍中还被称为“旧风”和“黑风”。在西晋陈寿(233—297 年)的《三国志·吴书·潘浚陆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苍梧、南海,岁有旧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气则雾郁,飞鸟不经。据著名音韵学家和方言学家李荣(1990,1991)考证,“舊风”是广东一带方言对飓风的称呼,也叫“风舊”。

另外,在古代台风也被称为“黑风”。南北朝时期的东晋高僧法显在65 岁的时候(公元399 年),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新疆鄯善、乌夷(今新疆焉耆),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然后取道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达释迦牟尼的故乡,比唐朝玄奘法师早了230 a。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停留13 a 后,公元412 年,从海上搭乘来往印度洋和南海的外国商船回到国内。在他的著作《佛国记》(又叫《法显传》)中有比较详细的描写,《佛国记》除了记录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和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商贸交往,也记载了法显大师在南海遭遇台风的经历。

据《佛国记》记载,东晋义熙七年(公元 411 年)八月,在当时的中西方贸易中转站斯里兰卡,法显搭乘外国商人的大舶,“得好信风东下,三日便值大风舶漏水入”。因为遇到风暴和维修漏水大船,在海上漂泊一百多天才到达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法显在耶婆提国停留5 个月,转乘另一条开往广州的大商船。“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舶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一月馀日夜鼓二时遇黑风暴雨,商人贾客皆悉惶怖”。法显遇到的这个“黑风暴雨”是不是台风呢?

首先,法显遇到“黑风暴雨”的时候,船舶的位置在中国南海台风活动频繁的海域。法显阴历四月十六日从苏门答腊岛出发,在一个月(大约五月十六日)以后遇到“黑风暴雨”。《佛国记》中提到,船上200 多人,准备了50 d 的食品。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从苏门答腊岛到广州需要不到50 d,遇到“黑风暴雨”时,法显搭乘的商船应该行驶了一半以上行程,这时船到了南海中北部,甚至可能已进入台湾海峡。其次,阴历五月十六日相当于阳历的6 月中下旬。中国南海台风包括南海生成和从西北太平洋移入南海的热带气旋,活动季节主要集中在6—11 月。可见,法显的船行驶在南海上时,正是南海台风活动活跃期。

把台风称为“黑风”的说法,可以进一步在公元10 世纪的《太平御览》中得到佐证,其转载了《南越志》关于飓风的说法,《太平御览》中又写道:“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黑风”。《南越志》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当时外国人把台风称为“黑风”。法显撰写《佛国记》和沈怀远撰写《南越志》的时间相差几十年,当时广州又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因此,把台风称为“黑风”的记载是可信的。把台风称为“黑风”主要依据台风来临时的浓密对流云的特点。南京静海寺内的天妃宫碑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 年)为郑和第4 次下西洋归来时所立(图5),全名“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以纪念船队在航行中遇到台风时受到妈祖的庇佑,碑上提到“飓风黑雨”,与“黑风”一样依据了台风影响时的天气状况。直到清朝道光年间东莞人邓淳所著《岭南丛述》,仍然有“外国以为黑风”的说法,这说明直到清朝中国人认为外国人把台风称为“黑风”,不支持台风是外来语的说法。

跟“飓风”相比,台风在史料中出现较晚,从明朝开始,文献资料中开始出现“颱”和“颱風”。据李荣(1990,1991)考证,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潮州戏文刻本《荔镜记》所附之《颜臣》有“風颱”的说法。周明德(1992)认为,17 世纪80 年代中国台湾省人创造了“颱”字,现在看来“颱”字的创造至少可以提前到1566 年。

1688 年编撰的《台湾府志》中对台风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现摘录其中两段:“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常驟發,颱則有漸。颶或瞬發倏止,颱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大約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在这一段中,明确了颱主要在夏季影响台湾地区,与现在资料显示的台风活动规律一致。在另一段中则把颱进一步称为“颱風”,“十二月二十一日起,一日有風,應明年正月有大風,二日應二月,三月以至九月俱按日相應。或一日之間風作二次,則來年所應之月颱風亦二次焉;多次,則亦皆如此。記而驗之,無不應者”。可见,在1688 年“颱”和“颱風”已经可以交换使用了。

pagenumber_ebook=198,pagenumber_book=1071
图5 南京静海寺内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 年)为郑和第4 次下西洋归来时所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局部包含“飓風”照片(来自网络百度百科,2020 年8 月3 日检索)
Fig.5 "The monument of imperial Hongren Puji Tianfei Palace" partially contained a picture of "hurricane",was erected by the Emperor Chengzu of Ming Dynasty Zhu Di when Zheng He returned from his fourth voyage in the fourteenth year of Yongle(1416)(From the Internet Baidu Encyclopedia,retrieved on 3 August,2020)

但是,1716 年完成的《康熙字典》中没有收录“颱”字,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也可以看到“颱”替换“飓”的过程(温克刚,2006)。广东卷中最早记录影响香港的“台风”是“鸦片战争”后的1864 年,上海卷中1875 年以后上海台风灾害记录中基本都用台风代替飓风了,这两个地方用“台风”代替“飓风”应该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例如,上海卷中出现时间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建立一致。浙江和福建开始用“台风”替换“飓风”相对较晚,浙江卷中第一次出现在1911 年,福建卷首次在1893 年提到“台风”。由此可见,虽然“颱”和“颱風”在1688 年就出现了,但是广泛出现在官方记录中已经是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了。

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台风”正式替代“飓风”可能有3 个原因:(1)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渗透有关,法国天主教耶稣会1872 年12 月1 日起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正式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1879 年7 月31 日,上海遭受强台风的袭击,造成了巨大损失,第一任台长能恩斯分析沿海各灯塔站及周边各站的气象数据,预报了这次台风,并撰写论文“1879 年7 月31 日的台风”,这次台风预报拉开了中国天气预报的序幕。1882 年1 月1 日起观象台在中、西文报纸上发布天气预报,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用“台风”替代中国官方使用的“飓风”。(2)20 世纪初期,中国派往欧美学习的留学生学成回国,他们回国以后开始将飓风称为台风。1901 年梁启超在《饮冰室专集之三》(李荣,1990,1991):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形容太平天国运动时提到,“(陈)玉成纵横长江上游,起台风于豫皖湘鄂”。竺可桢先生1918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中用“typhoon”,他回国后从1921 年开始就使用“台风”一词,虽然在1922 年“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为“说飓风”(竺可桢,1922),但是他引用“台湾府志”的说法,认为“台风”来自英文“typhoon”的译音不正确。(3)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在此背景下,1937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语词典》收录“颱”和“颱風”,可以认为“飓风”一词正式被“台风”代替。

4 浙闽方言中的“台风”说法
“颱”和“颱風”是从浙江和福建方言逐步演变而来。1716 年出版的《康熙字典》关于“飓风”的词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沿革线索,关于飓风这样写道:“飓风者,具四方之风也,常以六七月发,永嘉(现在浙江温州)人谓之风痴”。前面三句与《南越志》一致,最后一句没有出现在《太平御览》的摘录里。这一句特别说明在浙江南部永嘉称呼台风为“风痴”。据李荣(1990,1991)考证,在明朝内阁首辅朱国祯撰写的《涌幢小品》中写道:其风之来,狂暴而喧逐不止,故谓痴。《康熙字典》中的这句话最早可以追溯到1162 年南宋毛居正编撰的《增补互注礼部韵略》(图6)(王美苏,2010),说明“风痴”的说法至少始于南宋,距现在已经有800 多年了。

“风痴”或者“痴风”早在宋、元两代已被华南、华东航海者普遍使用。宋朝袁文(1119—1190 年)在《瓮牖闲评卷三》写道:“闽中泉、福、兴化三州濒海,每岁七八月多东北风,俗号痴风”。通常,闽语中有倒置词一说,把来自浙江南部永嘉的“风痴”说成“痴风”不难理解。同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闵明我把“台风”解释为东风了,因为他1657 年来到中国主要是在福州附近活动了20 a。为什么《瓮牖闲评》中把台风说成多东北风?这可能是影响福建的台风多来自台湾及其北面洋面,当台风来临时,在福建首先遭遇到的是东北风。当然,这有待进一步的史料佐证。

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 年)徐兢奉命出使高丽,在高丽国都开城逗留一个多月,回国后把所见所闻写成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中写道:“方其在洋也,以风驱为适从。若或暴横,转至他国。生死瞬息。又恶三种险:曰痴风,曰黑风,曰海动。痴风之作,连日怒号不止,四方莫辨。黑风则飘怒不时,天色晦冥,不分昼夜。海动则彻底沸腾,如烈火煮汤。洋中遇次,鲜有免者。”清朝劳大舆曾任永嘉县教谕,1651 年在《瓯江逸志一卷》中写道:“温州自夏徂秋,常观云以候风,一日之间,风稍息,则雨大倾,雨稍霁,则风复作,谓之风痴。”由此可见,把台风称为“风痴”主要根据其风向飘忽不定的特征。

根据李荣(1990,1991)考证,台风在广东、福建、台湾三省的闽语叫风颱,在温州、台州、象山都说风痴。闽语风台与吴语风痴同出一源,但是风痴出现时间早于风台,地区也比风台广,因此闽语风台来自吴语风痴。在周明德1992 年撰写的《台湾风雨岁月》中提到,闽南方言“痴”“呆”“筛““臺”“颱”发音大致相同,他出生在台湾省台北县,从事气象工作38 a,对闽南方言比较了解,也认为“台风”一词的由来与风痴有关。关于“颱”字的出现,1688 年编撰的《台湾府志》中提到,“考六书无颱字,所云颱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旋舞如筛,因曰风筛,谓飓风筛雨,未曾曰颱风也臺音,筛同颱,加风作颱,诸书承误”。因此,风台应该来自吴语“风痴”,从地域上浙江和福建相邻,这种联系是比较合理的。根据前面的讨论,可以确定从“风痴”到“风台”不迟于1566 年。考虑到《瓮牖闲评》中的“痴风”说法,平托在福建沿海遭遇台风的年代,台风在当地有“风痴”和“痴风”两种说法,平托听到的是“痴风”或者“台风”的发音。

pagenumber_ebook=200,pagenumber_book=1073
图6 《钦定四库全书》中南宋毛居正《增补互注礼部韵略四》中“永嘉人谓之风痴”的记载
Fig.6 The record of "Yongjia people call it wind idio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Mao Juzheng's 《Additional Notes to the Ritual Department》 in 《Imperial Catalog of the Four Treasuries》

前面提到,国外词典认为台风来自广东话“大风”,夏德认为广东话中“大风”是一个非常普遍使用的词,没有特别用来称呼台风。李荣(1990,1991)考证认为,粤语中把台风称为“风舊”,“风飓”和“舊风”,与飓风读音相近,可能出于“风飓”和“飓风”。“旧风”在西晋《三国志·吴书·潘浚陆凯传》中有记载,这说明在粤语中很早就有称呼台风的专用名词。因此,国外词典认为台风来自广东话“大风”是不正确的,也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其颱风在广州叫打风舊,而在浙江温州、台州有打风痴的说法。

17 世纪后期已经有“颱”和“颱风”的说法,虽然《台湾府志》比平托的《远游记》晚了100 多年,但是《荔镜记》只晚了6 a。也就是说,平托在遭遇台风时,福建沿海一带已经有“颱”甚至“颱风”的说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平托遭遇台风是可信的。但是,还没有文献资料证明在1688 年《台湾府志》成书之前有“颱风”的说法。因为“颱风”与“痴风”在闽南语中读音相近,从“痴风”到“颱风”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荷兰汉学专家施古德(Gustaaf Schlegel,1840—1903 年;2018)认为平托不可能从福建或广东的向导那里听到过台风一词是没有道理的,可能原因是施古德不了解台风在浙闽一带方言中的演变过程。李荣还注意到,吴语和闽语词汇中顺序交换并不少见,例如,风舊可以叫舊风,飓风可以叫风飓,风台可以叫台风。

5 总结
从3 方面梳理了古今中外能够查到的与台风一词来源有关的文献,图7 是对台风一词历史沿革的总结。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到2 个结论:(1)关于台风词源的争议出现在16 世纪后期平托《远游记》出版以后,特别是Renaudot 在1718 年出版了《”苏莱曼游记”注释》以后,到现在已经302 a 了;(2)欧洲一些学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台风”源自希腊语的说法,也没有给出“台风”在阿拉伯语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语言中来自希腊语的证据。同时,如果这些国家语言中“台风”来自希腊语的话,并且通过始于汉代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台风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古籍中应该有记载,古籍中只有外国人把台风称为“黑风”的记载。因此,现存的文献资料不支持台风从希腊语,经过阿拉伯语,再到中文的传播线路图,虽然台风在英文中的演变受到希腊语影响的可能性存在。

pagenumber_ebook=201,pagenumber_book=1074
图7 台风一词在中外历史沿革示意
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erm "Typhoon" at China and abroad

虽然飓风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在20 世纪初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促进在官方语言中“台风”代替“飓风”。从公元453 年(宋)怀远被贬到广州到1937 年《国语词典》的出版,这段时间有近1500 a。而在沿海方言中台风一词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台风一词在中文中有自身独立的演变过程,时间长达800 多年。从时间上来说,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颱”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颱”和“颱风”。葡萄牙船队在闽语地区遭遇风暴,被告知叫“痴风”或“颱风”。来往中国和欧洲的船队通过印度洋,把“台风”一词传播到印度洋沿海国家和欧洲,在欧洲语言文化环境中进一步演变,最后在19 世纪后期演变为现代英语的“typhoon”。

文中主要讨论了中文“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也提到了英文“typhoon”一词的历史演变。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反映了中国悠久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反映了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和欧洲国家交往的悠久历史,很多信息散布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之中,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充实。

致 谢: 感谢浙江省气象局王东法高级工程师、温州市气象局郑锋高级工程师的宝贵建议。参考的一些古籍文献来自世界各地图书馆影印的网络版本,有一些没有包括在参考文献中,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阿拉伯人轶名.1983.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汶江,黄倬汉译.北京:中华书局,163pp.Akhbār Al-Sīn Wa'l-Hind.1983.E.Renaudot:Anciennes relations des Indes et de la Chine de deux Voyageurs mahometans wui yallèrent dans le neuvième siècle.Mu G L,Wen J,Huang Z H,trans.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163pp(in Chinese)

冯爱珍.2006.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科技术语研究,8(4):58. Feng A Z.2006.The derivation of the word "Typhoon".Chinese Terminol,8(4):58(in Chinese)

李荣.1990.台风的本字(上).方言,(4):241-244. Li R.1990.The original Characters of "Typhoon"(Part 1).Dialect,(4):241-244(in Chinese)

李荣.1991.台风的本字(中).方言,(1):1-9. Li R.1991.The original Characters of "Typhoon"(Part 2).Dialect,(1):1-9(in Chinese)

刘亚平.(1989-07-05).台风词源考证.http://www.cma.gov.cn/kppd/kppdq ... 211_195489.html.Liu Y P.(1989-07-05).http://www.cma.gov.cn/kppd/kppdq ... 12-1211_195489.html

施古德.2018.Taifun(台风)词源.吴世旭,译.文化学刊,(1):35-38.Schlegel G.2018.Taifun(typhoon)etymology.Wu S X,trans.Culture J,(1):35-38(in Chinese)

司徒尚纪,许桂灵.2015.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热带地理,35(5):628-636. Situ S J,Xu G L.2015.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Trop Geograp,35(5):628-636(in Chinese)

王存忠.2006.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科技术语研究,8(2):58-63.Wang C Z.2006.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noun "Typhoon" and it's naming rules.Chinese Terminol,8(2):58-63(in Chinese)

王美苏.2010.清代入境中国东部沿海台风事件初步重建[D].上海:复旦大学,85pp.Wang M S.2010.A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typhoon event invading the coast of East China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ary:1644-1911[D].Shanghai:Fudan University,85pp(in Chinese)

温克刚.2006.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气象出版社,540pp.Wen K G.2006.Chin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ictionary.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540pp(in Chinese)

姚京明.2003.平托《远游记》中的中国形象.中国比较文学,(3):55-68.Yao J M.2003.The image of China in Pinto's peregrination.Comp Lit China,(3):55-68(in Chinese)

周明德.1992.台湾风雨岁月:台湾的天气谚语与气象史.台北:联明出版社,172pp.Zhou M D.1992.Wind and Rain in Taiwan-Weather Proverbs and Meteorological History in Taiwan.Taipei:Lianming Press,172pp(in Chinese)

竺可桢.1921.本月江浙滨海之两台风.申报星期天增刊,1921-08-28(2).Zhu K Z.Two typhoons on the coast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this month.Shun Pao Sunday Supplement,1921-08-28(2)(in Chinese)

竺可桢.1922.说飓风.科学,7(9):883-894. Zhu K Z.1922.Talk about hurricane.Sci China,7(9):883-894(in Chinese)

Chu C.1924.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Mon Wea Rev,52:570-579

Emanuel K A.2005.Divine Wind: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urrican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96pp

Henry C.1663.The Voyages and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Mendez Pinto.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rminius Vambery.Popular Edition.London:Unwin Brothers,464pp

Hirth F.1880.The word "Typhoon",its history and origin.J Roy Geograph Soc London,50:260-267

Louie K S,Liu K B.2003.Earliest historical records of typhoons in China.J Hist Geograph,29(3):299-316

Renaudot E.1733.Ancient Accounts of India and China by Two Mohammedan Travellers(9th Century).London:Sam Harding,423pp

Walter W S.1898.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3rd ed.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881pp

WU Liguang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8,China

Abstract As a well-known weather phenomenon,the etymology of typhoon has been debated for more than 300 years.Based on ancient and modern documents available all over the world,it is found that the debate on the etymology of typhoon started from the publication of The Voyages and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Mendez Pinto in the 16th century and that there is no convincing evidence for the Greek or Arabian origin of the word "typhoon".On the contrary,its origi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dialect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 although Jufeng (hurricane) was officially used for more than 1000 years.The word is pronounced as "Feng Chi" in Southern Zhejiang Dialect (Chinese Wu Language),"Chi Feng" in Fujian Dialect (Chinese Min Language),and then "Feng Tai" or "Tai Feng" in Fujian Dialect because "Chi" and "Tai" are pronounced similarly in Fujian Dialect.

Key words Typhoon,Hurricane,Etymology,Historical evolution

2020-08-07 收稿,2020-09-03 改回.

* 资助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7309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5051)。

作者简介: 吴立广,主要从事台风活动机理、台风活动气候变化和台风灾害评估及预报等方面研究。E-mail:liguangwu@fudan.edu.cn

吴立广.2020.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气象学报,78(6):1065-1075

Wu Liguang.2020.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word "Typhoon".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78(6):1065-1075

中图法分类号 P457.8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5-1-10 15:39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