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回复: 0

话语的“江湖”突围:时评隐喻建构的价值呈现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9-25 19: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话语的“江湖”突围:时评隐喻建构的价值呈现
——基于对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的研究
□张瓅尹,李沁柯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摘 要] 在“个体人”的存在意义和能动价值空前凸显的现代社会,以及媒介内容全面浸染个体生活的全媒体生态里,时评的内容生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话语尴尬。从价值理性的诉求上,作为新闻产品的时评理应肩负专业主义语境下的舆论引导和现实关照,但专业媒体评论严肃端庄的话语基因在传播力上已然式微。非专业媒体评论话语张扬,爆款频出,但在流量和利益的驱使下价值底线屡屡失守。时评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大量使用隐喻的话语表达,将小说情境与时事热点相结合,进行意义建构和价值呈现。借助细分市场和受众的认同倾向心理,在时评“江湖”独树一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众话语偏好和议题言论引导的结合。对其文章隐喻的提炼和分析发现,在价值呈现、舆论引导和受众情绪调动上,隐喻都呈现出了强大的共情效果,不失为新闻评论话语的一种突破。但在借鉴其认知与情绪勾连作用的同时,也应警惕隐喻使用中源域的脸谱效应和过度的情绪共振。

[关键词] 网络时评;隐喻;共情;六神磊磊读金庸

时评作为新闻评论中针对性最直接、时效性最强的一种文体,在中国近代的传播图景中一直敏锐地随着新闻评论消长的规律在言论领域升沉起伏。线性传播时代,新闻评论借由生产主体的限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和智力保障,为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提供了价值判断和精神文化支撑。使舆论这种大众关于现实社会及各种社会现象所持有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得以有一个价值正确的生发根基,继而对社会现实产生言论观照。

技术赋权的全媒体传播生态在冲击线性新闻言论生产模式的同时,也使得言论的质量和价值站位产生了偏差和难控性。“反客为主”的移动终端使用者——“个体”的人,从不同维度撕裂、影响和重构着社会舆论场,自媒体运营成为新的潮流。但从价值理性和现实关切的角度讲,这种变革使得时评在庞大复杂的生产主体中显得忸怩不安。一方面,传统媒体机构及其新媒体平台仍然倚靠在相对逼仄的言说空间,话语范式的革新难以与时俱进。固守严肃端庄的评论文风,使其很难迅速走进全媒体浸染下大众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自媒体在流量崇拜及其所带来的实利驱使下,无度迎合市场和受众,追求话语出位和眼球效应,缺乏价值考量和智力沉淀。

因而,能将二者较好兼顾的自媒体自然容易成为全媒体语境下言论传播的亮点。本次的研究对象——“六神磊磊读金庸”,是于2014 年创建的发布原创文章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其特点是借金庸小说人物和故事情境评说时事热点、谈论社会议题。每篇文章十万加、部分时评过百万的阅读量,用数据印证了其较大的传播力。其中评说时事类文章从阅读量、点赞量及评论量来看,热度最高。本次研究的标的即限定于其时事评说类的文章。

这类文章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运用了金庸小说中大量的人、物或情境形象来做隐喻。人都倾向于接受自己熟悉或者认同的领域,认知隐喻学本身对此有过研究。但具体到时评文章,隐喻化的话语表达使其实现共情的强传播效应成为现实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又如何在受众心理层面实现情绪调动和价值引导,尚需通过细致的文本梳理和话语分析来呈现。

一、研究方法和语料选择
(一)研究方法
认知隐喻学是跨越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它涉及对隐喻现象的描述和利用隐喻达到的认知效果。在借助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同时,重点采用了查特里斯-布莱克(Charters-Black)的隐喻批评分析的理论研究方法,对样本文章中涉及的隐喻进行细致解读,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建构和价值呈现。

语料库能在量化的基础上实现精确化和客观化,基于语料库的隐喻分析方法,“借助语料库检索和统计工具,以分析大量真实的语言数据为基础,对表层语言隐喻进行描写,总结其规律和模式”[1](p14)。利用语料库工具在大量的真实语料中识别隐喻,通过语料库功能搜索关键词来统计词频,并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解决了研究中依靠直观感受、脱离现实语境的流弊,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本次研究运用语料库词频统计工具及隐喻理论的研究方法,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数据来佐证观点,减少研究过程中的主观预设倾向。

(二)语料选择
“六神磊磊读金庸”这一自媒体公众号自2014年创办至2019 年2 月28 日23 点59 分,共发布了480篇推文。考虑到研究样本数量及质量因素,笔者截取了从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2月28日的302 篇原创文章①该公众号自2017 年以来,推文质量和数量有了明显的上升,受众关注度也相应提高,故截取了自2017年以来自本研究正式开始前的作品。,并对文章按照前文提到的类别进行归类统计得出:单纯读金庸作品类文章151篇(占比50%),评说时事类文章62篇(占比20.5%),其他杂文89 篇(占比29.5%),其中评说时事类的文章是我们研究的重点②该公众号文章话题较为随机,除了时事类,还有诸如文艺评论等其他类别。为了呈现时评在社会价值观念导向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其中时评类的文章。。鉴于笔者使用的语料库词频统计工具的字数上限是10 万字,所以笔者在62 篇样本文章中选择了从2017 年8 月18 日到2019 年2 月28 日的50 篇、共计9 万多字的文章作为研究样本。由于每篇文章是相对独立地对不同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在62 篇文章中按发布时间进行抽样的方法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利用语料库词频统计工具,对每篇文章进行词频检索,并通过人工识别剔除非隐喻词频,挑选出其中的原型隐喻进行具体分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选用词频统计工具和人工隐喻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拓展了文本中的隐喻研究维度,消解了直觉、内省和预设带来的偏差,使之更为客观、规范。

二、话语分析及结果呈现
(一)理论起点——概念隐喻及其语用意图
最早研究“隐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三个阶段”[2](p173-176)。回顾传统的隐喻研究脉络,西方最初的隐喻研究诞生于古典修辞学的母体之中。此后的两千余年,隐喻的各种理论研究和探索囿于修辞学的范畴,仅将隐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的修辞格来探索。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新批评派创始人查理兹(I.A.Richards)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布莱克(Black)在索绪尔(Saussure)结构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把隐喻从修辞学的扁平视域中抽离,将其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提升到语句表象进行考察,正式提出隐喻的“互动论”。

但是真正把隐喻研究带进认知科学领域,全面研究隐喻在概念体系中作用的是语言哲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他们在1980年合著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将“隐喻”引入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活动,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认为我们思想和行为依据的概念系统以隐喻为基础。概念隐喻是莱考夫与约翰逊隐喻研究的核心观点,属于认知隐喻学的重要组成,也是笔者在此研究中所用的主要理论。它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指明隐喻勾连起两个概念的对照,是用已知来诠释未知,常用目标域(target domain)和始源域(source domain)来描述,两者之间是映射关系(mapping)。目标域是隐喻所描述的体验,始源域是我们用来描述体验的手段,通常抽象的经验是用更具体的经验来描述的[3](p125-130)。

21 世纪以来,研究者对认知隐喻学的探索不断深入,开始寻求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研究的契合性。2004年,查特里斯-布莱克提出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即通过分析文本中的隐喻使用情况及其概念映射方式,进而揭示其中所隐匿的语用意图和意识形态”[4](p32-37,22)。批评隐喻分析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隐喻识别,抽取样本文章通读细读,辨别语篇中是否含有隐喻表达及映射关系,挑出隐喻原型;第二步隐喻阐释,借助语料库工具进行词频统计,并依据语境确定源域和靶域的认知关系,确认候选隐喻并分类;第三步隐喻解释,结合文本语境和社会背景具体分析,解释该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内涵。所以隐喻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更能通过意识形态建构来刺激用语双方的情绪表达,实现价值判断引导和情感劝服作用。

(二)话语分析——源域与靶域的共情
笔者对50 篇样本文章进行分析,挑选出每篇文章中使用较多的词频,在剔除非隐喻词频后,对剩下的词频进行隐喻归类。根据这些隐喻在不同文章中的具体意指和出现的频率,将其大致分为7 类主要原型隐喻:48个小说人物隐喻、27个社会身份隐喻、20 个教派隐喻、18 个江湖隐喻、17 个侠士隐喻、10个魔鬼隐喻和8个动物隐喻。笔者将利用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对这些隐喻进行细致解读,分析“六神磊磊读金庸”时评的别致表达以及写作背后蕴含的社会肌理。

1.小说人物隐喻

例:你看李莫愁,一路都在伤害无辜、杀小孩子,还偏偏喜欢讲自己凄惨的故事,恋爱失败,男朋友变心。(2019年1月9日,《对小孩下手的人渣,不用听他背后的故事》)

该句中,李莫愁为始源域(源域),新闻事件中用手锤打伤20 个孩子的嫌疑人贾某为目标域(靶域)。隐喻通过人的联想和推理,把具有相似性的源域概念投射到靶域上。李莫愁曾为情所伤,便报复社会以此泄愤;贾某是某小学聘用的维修员,因工作合约到期不再续签而打学生来宣泄情绪。“六神磊磊读金庸”在评说这个新闻事件时运用“李莫愁”这一人物隐喻原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激发情感共鸣,无形中赋予贾某“李莫愁”的人物特征,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把对李莫愁的认知转移到贾某身上,点燃读者对贾某这种行为的愤怒情绪,以期达到读者与作者间的情绪共振效果。

小说人物隐喻是“六神磊磊读金庸”时评文章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在50 篇样本文章中均有涉及。利用小说原型人物的脸谱化性格,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隐喻映射,以拿到进入舆论情绪场的“通行证”。映射对象可能是新闻事件中的具体人物,也可能是某一群体。借由隐喻的关联性作用,在幽默风趣的表达中巧妙地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特别是对金庸迷而言,熟悉的人物隐喻原型可以带来对故事情节丰富的记忆联想,使其更容易加深对新闻事件的价值理解和情绪传递。文章的传播力也在这种共情传播中得以实现。

2.社会身份隐喻

例:列车可设一个“牛必人专座”,谁觉得自己全车最牛叉、是道上大哥的,谁就去坐。(2018 年8月29日,《好想看孙博士占龙哥的座,龙哥别钟某的顺风车》)

始源域(源域):牛必人;目标域(靶域):高铁占座男孙某

新闻事件中,孙某在高铁上强占他人座位还恬不知耻地说些轻蔑挑衅的言论,该事件经由网络扩散后引发众人愤慨。“六神磊磊读金庸”在文中运用“牛必人/大哥”的隐喻化表达来指代孙某,称其为制霸江湖的“牛必人”,反讽其蛮横霸道不讲理的行为。通过趣味性讽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读者的愤怒情绪,在引导读者思考的同时发挥“降火”作用。

社会身份隐喻向读者呈现的是一种社会身份的归属及认同。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层次、思维判断方式会影响认知过程中的身份识别,即同类或非同类,并且对于同类会展露积极的情绪,对于非同类会更加消极。“六神磊磊读金庸”在对文章谋篇布局时隐喻的选择与使用,主要是服务于自身的观点表达,发挥隐喻中的凸显与遮蔽作用。凸显矛盾双方的社会身份及强弱关系对立,遮蔽事件自身的个性化因素,抨击恶霸权势,为遭受不公者鸣不平。故而读者会在“六神磊磊读金庸”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对弱势一方采取积极情绪,实现自我身份建构与认同,“六神磊磊读金庸”也能凭此获得更多忠实追随者。

3.教派隐喻

例:金庸笔下的邪教、魔教如果肯干这种事,钱肯定赚得哗啦哗啦的。(2018 年12 月27 日,《金庸写的黑帮邪教,也不卖假保健品坑人》)

内蒙古凉城也有一个昆仑派,里面也有一个何太冲,把人民警察当他的家丁。(2018 年4 月15日,《跨省抓捕和跨省抓科普》)

始源域(源域):邪教/魔教、昆仑派;目标域(靶域):权健集团、鸿茅药酒集团。

教派是金庸武侠小说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武林中人集结成的团体,有完整的组织和共同的目标。“教派隐喻”在“六神磊磊读金庸”的文章中常用来映射新闻事件中的组织机构或团体,尤其是暗讽社会强势团体的霸横及恶行。通过隐喻,将这种直接定义或者表达会显得枯燥复杂的概念赋予形象化的勾连,读者通过对“邪教、魔教” 的故事记忆,更能够体味新闻事件中这些强势团体凌驾于公德法律之上,肆意损害公民利益,甚至对他人实施迫害的罪恶行径。这对强化表达效果、呈现愤慨情绪起到了巧妙的作用,也能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给读者思维认知暗示,希望读者理解隐喻载体所承载的情感,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情感认知趋同。

4.江湖隐喻

例:一时间,江湖言必称大叔,老鱼跳波瘦蛟舞。(2019年1月20日,《绝情谷主吴秀波》)

可是事情并没有完,江湖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原来江湖水这么深。(2017年12月7日,《周至县人民医院原来是个武林门派》)

始源域(源域):江湖;目标域(靶域):吴秀波事件、周至县医院事件

“江湖”这个词在样本文章中共出现104次,在不同新闻事件或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暗示,但最关键的还是用来映射社会风气。与人物或教派不同,“江湖”是由各色人等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关系组成起来的一种抽象存在的“环境”。这种“环境”影响着社会人对于社会风气、公序良俗乃至公德法制的直接感知。

特别是对于社会敏感话题,用“江湖隐喻”来映射政治社会,表达出文章对权力机关不当行径的揭露和批判。这些财势成就的霸权、公权力为私利所左右的社会邪气就是一个混沌江湖。

当然,“江湖”本身所映射的只是一个虚拟空间,它可能乌烟瘴气,也可以聚集侠义之气,这主要取决于虚拟空间中矛盾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不论作何隐喻,“江湖”经由武侠小说的延伸已然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在给予读者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调动读者的情绪,拓展读者的感受维度。“六神磊磊读金庸”的“江湖隐喻”,利用江湖世界的武侠生态与现实世界的通达性,借江湖外衣言说他人不敢言说之观点,言辞犀利、酣畅淋漓,在激情抒发自己见解的同时,建构起与读者心理共生共情的“江湖”。

5.侠士隐喻

例:只要在关键环节、抉择时刻,选择了倒向正义和良心一边的,那就是侠客。(2018 年11 月10 日,《好人尿毒症,祸害活千年》)

崔被说成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侠客”,“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2018 年6 月9 日,《强行民族魂》)

始源域(源域):侠客;目标域(靶域):聂树斌冤案平反的关键人物郑月成、崔永元

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侠士”,常形容江湖上有侠义之气的人。上述语句中不惧万难为聂树斌沉冤昭雪的郑月成,无疑做了侠义之举。作者以痛心小说中正义的侠客不得善终来表达对郑月成当前遭遇的愤慨惋惜,对比恶人能够逍遥法外甚至官运亨通来表达强烈的诘问和谴责。

“侠士隐喻”在“六神磊磊读金庸”的文章中往往呈现的是正面形象,这亦是公众对社会上侠士和英雄的敬重与期望。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5](p475-480),“侠士”便属于积极的、容易获取民众认同的对象,特别是当“侠士” 与民族大义、社会正义相结合时,“侠”之形象则更加崇高,更具美感。“侠士隐喻”让读者在感叹江湖侠士的凛然壮阔时,发挥隐喻的移情作用,缩短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让“勇敢、正义”的价值理念鲜活于纸上。

6.魔鬼隐喻

例:对待别人是野兽心,对待自己是玻璃心,对别人的痛苦轻描淡写,对自己的辛酸反复舔舐……变态喜欢讲故事,那也罢了。(2019年1月9日,《对小孩下手的人渣,不用听他背后的故事》)

始源域(源域):变态;目标域(靶域):贾某这类拿孩子泄愤的群体

“魔鬼”“变态”这些语义鲜明的隐喻原型的使用,使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愤怒情绪及批判态度。与上文中“人物”“教派”“江湖”等必须存在于武侠小说情境中的隐喻不同,魔鬼隐喻可以跳出情境叙事,本身在大众认知中就呈现出恐怖邪恶意指,可增添文章的情绪感染力。此外,这类话题文章中不乏形象化、口语化、感染力强的语言表达,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快感,读者在了解新闻事件后产生的愤慨情绪能在阅读中得到释放。

7.动物隐喻

例:把自己的狗命、狗窝看得比天还重,还学完颜阿骨打天天巴望打仗。(2017 年12 月23 日,《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天天盼打仗?》)

始源域(源域):狗;目标域(靶域):以看热闹心态盼望打仗的人

动物隐喻在日常用语中常会涉及,很多词语已是习以为常的惯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狗”常作为一种卑劣的、不道德的、低贱的隐喻符号,如“走狗”“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词语。本句中把以看热闹心态盼望打仗的人的生命称为“狗命”。动物隐喻是现实生活在语言文化领域留下的痕迹,承载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的凝练感悟,动物隐喻的使用给文章点缀了更加鲜亮的情感色彩。由于“很多人类行为可通过隐喻从动物的特征和行为来理解”[6](p124),借用人与动物的内在勾连及动物的文化内涵来组织文本阐述观点,可以起到巧妙的移情效果。同魔鬼隐喻一样,动物隐喻亦不属于武侠词群,对一般受众有更宽广的辐射范围,且动物隐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能够增强作者与读者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情绪认同的可能性。

(三)隐喻的议题归属与价值呈现
为进一步洞悉隐喻建构的价值观念,在上述具体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对这50 篇样本文章的核心议题及读者的反馈留言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意识形态痕迹。

这50 篇样本文章的议题可大致分为5 类:社会民生议题23篇、政治议题5篇、体育议题5篇、文化娱乐议题6篇、其他议题11篇,不同议题占比如图1 所示。将7 种不同的隐喻类型与文章议题进行关联,呈现结果如图2所示。

可见,社会民生、文化娱乐和政治议题是该公众号关注比较多的话题。对于公众而言,这类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其相应的新闻事件也是大众普遍关注的,而事件背后的是非判断和价值表达能够在公共舆论空间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同时,这三类议题都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隐喻、社会身份隐喻和教派隐喻。这三类隐喻抽象出来,其核心实质都是金庸江湖“人”的标签或归属,用它们来关联新闻当事人或褒或贬的某些特质,能够在读者群起到“不言自明”“心领神会”的效果。其对丑恶不加掩饰的批判鞭挞,对善良、正义形象的巧妙对接,使隐喻与议题之间产生了积极的化学反应,增强了文字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对读者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了影响,进而增强了文章价值呈现的效果。

(四)受众言论反馈中隐喻的煽情效应
对这50 篇样本文章的读者评论进行分析(每篇文章选取前十条评论,共得到评论样本488 条)后,从态度反馈上看,读者评论的态度都比较鲜明,呈现出明显的赞同或者不赞同倾向。其中赞同作者观点的有460 条,占绝大多数,不赞成的仅有28条①由于微信具有用户留言可筛选功能,留言的显示由运营者在后台自行掌控,故而我们所研究的读者评论是经由“六神磊磊读金庸”主观加工过、透射着“六神磊磊读金庸”的意识形态痕迹,这是在微信公众号的评论留言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呈现赞同态度的样本评论中,其文本表达又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仍旧沉浸在隐喻语境中幽默风趣地表达观点;二是严肃认真地陈述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三是多用口语和符号来传达情绪化语言。其中,沉浸在隐喻语境幽默表达观点的读者互动反馈占据主要位置。各类评论及代表例句如下表所示。

pagenumber_ebook=160,pagenumber_book=159
图1 :50篇样本中文章议题占比分析

来源:笔者自制。

pagenumber_ebook=160,pagenumber_book=159
图2 :隐喻类型与文章议题的关联

来源:笔者自制。

pagenumber_ebook=160,pagenumber_book=159
可以看出,读者的留言反馈受“六神磊磊读金庸”话语表达方式的影响较大,不仅偏好于幽默戏谑的隐喻化表达,也呈现出较为直观的情绪化语言。“情绪并不是相互分离的、独立的实体,而是模糊交叉的”[7](p140-150),作者在运用隐喻引导读者认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读者的情绪,这种情绪又通过互动留言形式回溯到作者本身,构成传受双方共生共情的舆论场。“隐喻使用有助于培养交际者之间的亲密感,使得世界不再陌生”[8](p207),可见,这种移情确实勾连起了作者和读者,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受众的情绪,使受众的话语表达也变得痛快淋漓,与作者呈现相似的风格。

三、结论及反思
(一)隐喻的话语突围和社会观照
“六神磊磊读金庸”的隐喻写作借助“源域”,架构起了一个正邪分明的江湖场域,受众能够在其中对接自己的社会身份和价值站位,也能借由熟悉的脸谱和情节来理解评论构建的价值情境。在这个充斥着共情连接的场域里,作者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言说空间和话语权,相比泛化的价值说理要更加趣味、鲜明,富有感染力。读者也在这种氛围中被撩拨起活跃的情绪和表达的欲望,用随性坦率的语言进行反馈,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场域的黏性,使话语获得了较强的传播效果,不失为新闻时评价值引导诉求中一种话语的突围。

同时,这种江湖场域与现实世界是具有通达性的。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各种社会关系被符号化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恩怨与情仇的划分,它们构成了江湖世界内在的“道”。“平衡→不平衡→再平衡”是武侠小说叙述结构的普遍规律[9](p222—227),经历回环曲折后正义必然战胜邪恶,这是现实中“人”的普遍期望。回看现实语境,当各类新闻事件呈现出正义偏失、激起大众情绪时,他们正好可以在这个江湖场域中找到“出气筒”和“减压阀”,严肃是非逻辑的诙谐化、移情化、犀利化的表达,在纾解受众压力的同时,有助于受众理性感受现实中的众生世相和内在事理。这种隐蔽的意识形态呈现和激发,确实观照着社会价值判断。

(二)隐喻使用的警惕
隐喻使用在借助源域人、物、情节的同时,也在强化其脸谱效应。然而小说毕竟不是全部的真实,文学作品为了塑造人物、构设情节,会虚构、夸大描写对象的特质,使其获得鲜明的辨识度和读者明确的情感倾向,从而更好地抓住读者。现实世界中,人是多维而复杂的,个别新闻事件背后的事理也可能是有深厚的背景原因的,源域的适应性在这里显现出问题。

隐喻本身具有凸显与遮蔽的双重作用,“隐喻使受众聚焦某概念一个面向时,会忽视此概念的其他面向”[10](p10)。利用隐喻为读者建构江湖场域,凸显这个世界中热血沸腾、正邪分明的情绪效果的同时,却淡化了对事实本原的追溯,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读者的理性判断和认知。过度的情绪激发和共情影响,则有可能形成“哄客社会”意寓下的众人狂欢和情绪失控,反而对社会价值理性造成伤害。所以要警惕隐喻的凸显与遮蔽功能,协调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既展示语言表达的魅力又保持理性思辨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吴世雄,章敏,周运会,诸葛晓初.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模式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张全生. 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曹爽,Lakoff,Johnson.认知隐喻理论:阐释与讨论[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4]徐莹.国外批评隐喻分析:困境与展望[J].外国语文研究,2015(4).

[5]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6]Kovecses 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7]乐国安,董颖红.情绪的基本结构:争论、应用及其前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8]孙亚. 隐喻与话语[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9]周志高. 江湖世界:武侠小说中虚构的可能世界[J].江西社会科学,2015(1).

[10]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DOI编号] 10.14180/j.cnki.1004-0544.2020.12.017

[中图分类号] 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20)12-0154-06

作者简介:张瓅尹(1981—),女,湖北武汉人,新闻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李沁柯(1997—),女,湖北钟祥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梅瑞祥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23:28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