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回复: 0

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研究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67
发表于 2021-9-24 12: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研究
□吴传清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摘 要] 优化创新生态是全面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从创新主体、创新支持、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四个维度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份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上游地区,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较高,贵州和云南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最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中游地区增长速度最快,上游次之,下游最慢。优化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需要完善“五链”协调机制、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配置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和科技型企业创新保障机制。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长江经济带;熵权法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背景下,创新生态逐步成为现阶段和未来产业与科技型企业提升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优化创新生态是全面提升企业创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效路径。科技型企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支撑载体,是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我国重点推进的国家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GDP均占到全国40%以上,是我国经济活力中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型企业为中心,建立创新生态评价体系,研究长江经济带11 省份创新生态发展现状,培育发展先进产能,优化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加快科技创新。

关于科技型企业的内涵界定,学术界众说纷纭。Shearman 和Burrell(1988)认为科技型企业是以从事高技术产业为主要经营领域的各类技术类企业,创新水平较高[1](p87-99)。史竹琴(2017)指出科技型企业是指依靠某一项科技成果或尖端技术而设立的企业,具有高成长性,未来收入预期较好[2](p23-25)。李恩平等(2017)认为科技型企业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源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企业[3](p123-126)。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定义为:依托较多的科技人员去从事科学技术研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产权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结合以上所述,科技型企业一般具备以下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以技术创新为主;以科技型人员的创新为基础;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为现实企业生产水平,主要生产科技类产品及服务。

关于创新生态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创新生态的内涵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吕玉辉(2011)、胡晓辉、杜德斌(2012)等对创新生态的内涵进行了研究[4](p15-17)[5](p36-40);史竹生(2019)、邵云飞、王玲杰(2020)等从创新生态视角对国内外不同地区创新生态现状进行了比较实证研究[6](p163-165)[7](p1-8)[8](p39-46)(见表1)。

关于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研究,学术界主要从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的构成要素和创新生态评价进行研究。在创新生态要素构成方面,林仁红(2015)认为创新生态要素包括科技金融子系统、科技人才子系统、技术市场子系统、外部人才子系统等[9](p77-83)。刘雪芹(2016)将企业创新生态分为基础体系、运行支撑体系、演化引导体系三大要素[10](p77-83)。段杰(2020)将创新生态核心要素分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11](p91-99);关于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相关学者通过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对不同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评价研究(见表2),主要运用能值分析、DEAHP 模型、熵值法、Topsis法、层次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地区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进行评价研究。

不同学者围绕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创新生态环境的提升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核心,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如微软、谷歌、阿里巴巴等公司依赖创新生态的建立和完善,其创新产品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程度较高,通过技术创新来生产满足需求的创新产品,实现企业创新发展。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即指: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各创新组织组合为系统要素载体和创新环境要素(基础设施、政策、文化等)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通过整合人力、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实现创新要素集聚,获取创新优势,为创新生态的各个主体带来价值创造,最终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二、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指标选取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
表1 “创新生态”相关研究文献总结

pagenumber_ebook=80,pagenumber_book=79
表2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相关文献

pagenumber_ebook=81,pagenumber_book=80
表3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pagenumber_ebook=81,pagenumber_book=80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从创新主体(创新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创新支持(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创新资源(高校和科研机构)和创新环境(经济、自然、创业和法制环境)等层面构建省域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涉及4 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见表3)。

侧重从省域比较的视角,研判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水平。相关数据源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以及EPS 数据库、各省市统计年鉴等。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度量:

1. 创新主体。主要从科技型企业主体角度来度量长江经济带创新生态发展水平,主要包括创新企业(高科技产业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新投入(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高科技产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数、RD人员全时当量、高科技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RD 经费内部支出、RD 经费投入强度)和创新产出(高科技产业专利申请数、高科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高科技产业出口交货值)3个二级指标共14个三级指标。

2. 创新资源。衡量不同省份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基础水平,主要包括5 个三级指标:高等学校个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高等学校RD从业人员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和教育经费等。

3.创新环境。度量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水平,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外商直接总额、GDP输出值和二、三产业占比)、创业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额)、法制环境(政府创新政策数量)和自然环境(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和电力消费量)4个二级指标共8个三级指标。

4. 创新支持。从企业创新资金来源角度来度量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水平,主要有财政支持和金融机构资金支持2个三级指标。

(二)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直接目的是得到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综合评价结果,判断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而各指标权重会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主要根据原始数据信息所提供的信息量来确定指标权重,而主观赋权法更多是根据主观上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来确定指标权重。结合两者特点,采用客观赋权法——熵权法[12](p32-36)评价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水平。

使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可消除确定权重的人为主观因素。根据熵值大小,即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可计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利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将数据进行标准化。数据标准化采用的公式为:

正向指标:

pagenumber_ebook=82,pagenumber_book=81
其中,Zi为数据标准化值,Xi 为数据原始值,Xmax 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大值,Xmin 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小值。

其次,利用熵权法公式计算指标客观权重,先计算各指标熵值,然后计算各指标权重,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最后,为了全面、科学和客观掌握省域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在获得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系数的基础上,应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将评价指标值和权重系数“合成”为省域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值。记为:

pagenumber_ebook=82,pagenumber_book=81
其中,xi为第i 个省份的创新生态发展绩效评价值,zij 为标准化后的数据,wj 为熵权法算出的权重。

三、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评价
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严谨性,在实证分析时没有将法制环境指标纳入其中。表4 展示了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结果。从表4可知,长江经济带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实现了快速提升。

(一)创新生态发展水平整体评价
从长江经济带创新生态整体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高于长江经济带以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且和长江经济带以外地区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加大,体现出长江经济带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增长速度较快。2013—2018年长江经济带创新生态发展水平由2013 年的0.95 上升至2018 年的1.49,增长率为56.8%。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创新生态发展水平来看,各地区创新生态发展水平都呈上升趋势,且上中下游地区差异明显,下游地区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中上游创新生态发展水平。从增长速度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排名为:中游>上游>下游,上、中、下游增长率分别为57.1%、71.2%和50.3%,中游地区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增长较快。

从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创新生态发展水平来看,下游地区的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在长江经济带排名前三位,分数都在2以上,上游地区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较低,其中贵州和云南两个省份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最低,不到0.5,需要借助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通道的契机提高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从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增长速度上来看,江西和湖北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增长率分别为85%和71%,增长率较高。湖南和安徽的创新生态排名分别从2013年的第15名和14名上升到2018年的第12 名和10 名,实现了快速的上升。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都实现了逐年增加,表现出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之间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具有强省份集聚效应,拥有先发基础优势的江苏、浙江等省份在前期拥有更多的大型先进企业、高素质人才、雄厚的资金和创新的技术,创新资源实现持续集聚。从全国来看,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中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四川和安徽6个省份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占据全国前十名,占比超过50%。

表4 2013—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结果

pagenumber_ebook=83,pagenumber_book=82
注: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排名为全国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测算结果整理。

(二)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分类评价
1. 创新主体。从长江经济带创新主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而言,长江经济带创新主体发展水平整体保持平稳上升态势,优于长江经济带以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2013—2018年长江经济带创新主体发展水平由2013年的0.69稳步上升至2018年的1.03,增长率为49.3%。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创新主体发展水平比较而言,上中下游地区差异显著,特别是下游地区与中上游地区创新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下游地区发展水平超过了中上游发展水平之和。从增长速度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排名为:中游>上游>下游,上、中、下游增长率分别为64.5%、78.6%和39.7%,中游地区创新主体发展水平增长速度较快,具有后发优势,较易引进先进技术,下游地区则具有先发优势,持续引领长江经济带创新主体发展水平。

从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创新主体发展水平来看,差异显著,且未有收敛迹象。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创新主体发展水平在长江经济带排名前三位,3个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长江经济带比重达57%,东部沿海地区创新主体集聚效应明显。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在长江经济带中都占据较高比例,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和四川的创新主体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十位,引领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水平,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主体利用高效化。上游地区的贵州、云南创新主体发展水平排名靠后。

2. 创新支持。从长江经济带创新支持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而言,长江经济带创新支持发展水平高于长江经济带以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创新支持发展水平比较而言,上中下游地区创新支持水平呈稳定的梯度递增格局,上游地区最弱,中游地区较强,下游地区最强。上游和中游地区差异较小,但差距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下游地区创新支持水平远远高于中上游地区。从增长速度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排名为:中游>下游>上游,上游地区不论从创新支持水平或增长速度来看,都低于中下游地区。

表5 2013—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评价结果

pagenumber_ebook=84,pagenumber_book=83
注: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评价排名为全国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测算结果整理。

表6 2013—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支持评价结果

pagenumber_ebook=85,pagenumber_book=84
注: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支持评价排名为全国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测算结果整理。

从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创新支持发展水平比较而言,沿线11 省份创新支持发展水平省际差异显著,不同年份的创新支持水平呈波动趋势。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创新支持水平在长江经济带排名前三位,在全国分列3、4、5 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省的财政科技支出占长江经济带比重达到52%。江西省创新支持水平排名上升最快,2013—2018 年从第25 名上升到第12名,创新支持水平快速提升。上游地区的重庆、贵州和云南的创新支持水平较低,而且不同年份的波动较大。

3. 创新资源。从长江经济带创新资源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而言,长江经济带创新资源发展水平整体保持平稳上升态势,优于长江经济带以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2013—2018年的增长率为30%,较低于全国31%的增长率。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创新资源发展水平比较而言,上、中、下游地区差异不是很显著,呈收敛趋势,具体排名为下游>中游>上游。从增长速度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排名为:上游>中游>下游,上、中、下游增长率分别为48.6%、26.3%和25.0%,上游地区创新资源增长速度较快。

从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创新资源发展水平来看,江苏、湖北、和四川创新资源水平最高,江苏省创新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一位,而上海的创新资源2018年仅排名第11位,说明上海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产出较低,需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和培养提高上海市整体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贵州、云南和重庆的创新资源发展水平排名比较靠后,创新资源较低。

4. 创新环境。从长江经济带创新环境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而言,长江经济带创新环境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都高于长江经济带以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创新环境发展水平比较而言,上中下游地区创新环境发展水平呈稳定的递增格局,上游地区最弱,中游地区较强,下游地区最强,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差异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从增长速度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排名为:中游>下游>上游,增长率分别为45%、41%和27%。

表7 2013—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资源评价结果

pagenumber_ebook=86,pagenumber_book=85
注: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资源评价排名为全国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测算结果整理。

表8 2013—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环境评价结果

pagenumber_ebook=86,pagenumber_book=85
注:长江经济带11省份科技型企业创新环境评价排名为全国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测算结果整理。

从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创新环境发展水平比较而言,11 省份的创新环境发展水平省际差异显著。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创新环境水平在长江经济带排名前三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数量为695个,占长江经济带整体的35.5%。安徽、湖北和四川的创新环境发展水平排名上升较快,分别从2013的第16、15 和17 名上升到2018 年的第12、9 和11 名,创新环境发展水平增长率分别为36%、59%和50%。贵州和云南的创新环境提升水平较低,排名发生了大幅度下滑,分别从第23和22名下降到第28和25名,增长率仅分别为4%和14%。中西部重庆、成都、武汉等中心城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处于快速上升期,产业链条和创新生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内部市场主体规模较小,但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税收、落户等政策,创新环境方面得到优化,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推动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快速提高。

针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水平的现状,长江经济带要实现创新生态的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需要完善货币财政政策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可通过运用财政资金转移降低税收水平,通过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科技研发活动,推进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2)协调区域发展。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需要建立良好合适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实现不同层次地区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提高资源的合理最优配置水平,增强集聚的外部扩散效应,促进经济良性整体发展;其次要加强产业、区域间联系的强度,促进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最后要根据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合理定位各省市分工,避免各省、市之间产业结果趋同造成浪费。(3)完善人才政策。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促进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的相互交流,加强资源互通共享。(4)实现投资多元化。积极鼓励民间多元资本,培育提高风险投资群体数量,同时要充分利用全球金融市场和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各种资本的投资,加大对于风险投资的力度。(5)加强技术创新。逐渐形成技术创新合作互助网络,各种技术创新的资源通过网络化联系实现快速资源共享和流动,完成整合和优化配置,多种不同机构的相互交流能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实现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产业效能。

四、优化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讲要靠创新。“十四五”时期,提升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提高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发展水平。

(一)完善“五链”协调机制
加强长江经济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统筹”,围绕主导产业,长江经济带要完善产业链、健全人才链、优化政策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形成“五链融合贯通”的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促进全链式产业链创新。加快长江经济带产业链创新,提升全链式产业链创新水平。完善创新全流程接力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不同省份跨区域的生产体系建设,以不同地方区域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为主要载体,体现人才价值资本、技术、数字等要素的市场化,形成产业链配套体系的集聚化和价值高端化。

二是沿产业链整合创新资源。重点对长江经济带产业重要的核心技术进行识别;引导创新资源,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以完善长江经济带全产业链为目的,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科技研发中心、企业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

三是科学合理布局创新资金链条。把创新目标定位为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合理分配创新资金的有效使用,建立充分完善的资金链条。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创新机构,构建形成完整创新平台支持建设资金链条;同时,要积极调动社会各行业风险投资,围绕资金完整链条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二)完善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配置机制
一是加强高端要素培育。加强长江经济带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加强金融科技水平发展,鼓励长江经济带国有银行、民营银行和各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形成多元化银行创新实施体系。

二是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共同体。集聚长江经济带创新资源,加强创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全方面集聚人才、企业、产业等创新资源。长江经济带科技园区的升级快速发展,要结合自身现状和特点优势,以形成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要目标,在形成创新生态四类主要要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等投融资机构)的创新共同体中,形成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社区。

三是完善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机制。加大政府创新投入,促进部门协调,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对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推动创新生态快速发展,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高效配置创新生态资源。利用创新全产业链利用资源的融合与衍生特点,配合产业要素间的交叉,形成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一是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高校创新资源和技术成果水平,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将技术成果和企业产业链进行融合,使得科技成果能尽其所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高两方面融合效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和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

二是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提高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好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机制。加快推进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体系,分担科技型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系统风险。加强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支持。设立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提高资金支持和保障力度,为科技型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应用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托长江经济带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力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培育、产业升级等功能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原创性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的考核标准和机制,提升科研成果奖励水平,建立成果所有人的资金支持激励、金融配套激励等全链条的激励机制,全方位激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完善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核心地位。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实现,积极发展创新动能,提升产业基础创新水平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突出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决策者、投资者和组织者地位,在集聚产业创新资源、推动重大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中,加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合作,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切实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的导向作用。

二是搭建协同创新联盟或共同体。高校不仅要顺应企业技术创新的多样化需求,更要主动联系企业,在深入磋商中激发和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会同有关科研院所,探索合作举办技术研究院和专项研发中心,创造条件结成协同创新联盟或共同体。通过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委员会,发挥高校吸引企业家参与机制的作用,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研管理制度相结合,根据企业需求,精准承担技术研发项目,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机构发挥主动性的长效机制,在相同或相近领域的技术创新攻关上形成更大合力。

三是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资源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前沿技术手段,大力整合科技成果汇交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流交易平台等资源,按产业链汇聚融合研发创新资源,共建基于大数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服务平台。以产业知识图谱刻画创新生态中各要素及关系,以深度学习等感知智能技术挖掘并强化各要素间的对接,为创新生态的各线下参与方赋能,为技术转移人员、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其他服务人员提供辅助决策,孵化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集群,打造承载这些产业集群的空间实体,匹配与之相融合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各种创新生态要素的动态多维组合,演化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

(五)完善科技型企业创新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支持创新政策统筹协调。组织开展创新政策实时监控,对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现协调统筹机制,对新制定的创新政策进行及时严格审查。加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政策统筹协调,确保中央和地方政策之间能够相互支持和配合。

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推进长江经济带不同要素之间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按照绩效分类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科技经费支出的重要参考。对评价进行实时监控,定期进行修改和完善,探索实施政府、公众和社会组织等全方位参与的新型考核评价机制。

三是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创新环境的好坏对企业创新水平的高低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极大地鼓励企业创新,激发企业创新精神,让企业能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培养良好的创新学术文化氛围,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Shearman C,Burrell G.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industries:Some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New Technology,Work and Environment,1988(3).

[2]史竹琴.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3]李恩平,郭晋宇.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6).

[4]吕玉辉.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6).

[5]胡晓辉,杜德斌.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生态位评价研究:以浙江省11 市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2).

[6]史竹生.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安徽省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市场,2019(11).

[7]邵云飞,刘博.完善新经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OL].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 05- 06].https://doi.org/.10.14071/j.1008-8105(2019)-4020.

[8]王玲杰. 创新生态的中瑞比较研究[J]. 中州学刊,2020(3).

[9]林仁红,邹昭晞.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策略:以广东东莞创新平台为例[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17(6).

[10]刘雪芹,张贵.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的本质探源与范式转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0).

[11]段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路径及创新能力:基于与旧金山湾区比较的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2).

[12]陈战波,朱喜安. 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

[DOI编号] 10.14180/j.cnki.1004-0544.2020.11.010

[中图分类号] F424.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20)11-0078-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19BJL061)。

作者简介:吴传清(1967—),男,湖北石首人,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孟晓倩、尹礼汇参加了数据收集整理和论文写作讨论工作。

责任编辑 梅瑞祥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5-1-10 19:39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