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0|回复: 0

艺术的日常生活化与艺术生产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67
发表于 2021-9-23 13: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艺术的日常生活化与艺术生产
——美国中镇民间艺术家的艺术生活研究
□李烨鑫

(湖北民族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林德夫妇在印第安纳州曼西市进行田野调查并撰写系列学术著作,开启了“中镇”研究热潮,也使得中镇成为了解美国社会的窗口。“中镇”当代民间艺术家的艺术生活,其日常生活化特征及其表现维度是:社交的艺术化、休闲的艺术化以及艺术的市场化。民间艺术家将艺术融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艺术生产,并形成彰显阶层特性的生活方式。因为曼西处于美国经济发展的“铁锈带”,经济衰退导致艺术日常生活化的主体逐渐局限在社会中上阶层,而底层民众鲜有享受艺术的机会。

[关键词]美国中镇;民间艺术;日常生活;艺术生产

一、研究缘起
曼西市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林德夫妇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起点。20 世纪20 年代,他们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曼西市(Muncie)作为田野调查点,并将之命名为“中镇”(“Middletown”音译为“米德尔顿”)。中镇是美国典型小城社区,当时的居民约为3万人(2019年约7万人),曾经是美国传统工业发达地区,但在20世纪初逐渐没落。1924年,林德夫妇在写给曼西市民的一封信中,把这座城市定义为“一个典型的健全的美国小城市”,侧面反映了选择曼西的原因。1929 年,他们在第一本学术专著《米德尔顿: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的“绪论”部分进一步提出选择中镇的原因是:“旨在同步研究美国的一个小城市纵横交织的复杂生活趋向。严格地说,典型的城市是不存在的,但我们本项研究所选择的城市具备多数社区共同的特点。”[1](p10)典型和健全都是相对而言的。曼西这座城市虽小,但各种制度和关系比较健全,具有小而全的特征,因此更有利于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调查。从整体上来说,美国社会的核心在中小城市,而不是现代化大都市。随后,社会学家纷纷涌入中镇开展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丰富成果。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1937 年林德夫妇出版的另外一本专著《转变中的中镇:文化冲突研究》(《Middletown in Transi⁃tion: A study in Culture Conflicts》),展示了文化冲突下中镇的变迁。20世纪70年代,卡普勒、巴尔等继续开展研究并形成新一波高潮,出版了《中镇家庭》(《Middletown Families:Fifty Years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虔诚的人们》(《All Faithful People: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Middletown’s Religion》)等专著以及大量学术论文。1979 年,电影人皮特拍摄了中镇相关纪录片并在一些媒体播出。进入21世纪,中镇研究的代表作是拉希特等所著的《中镇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Middletown》)。这本书的亮点是改变了以往仅仅以白人为研究对象的局面,增加了非裔美国人及其社区相关活动。

这些多维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立体的中镇形象,全面展示了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镇居民的谋生手段、家庭状况、教育情况、闲暇时间、社区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层面的情态。在《米德尔顿:当代美国文化研究》一书中,林德夫妇将曼西生活分为六个领域:谋生、家庭、子女教育、闲暇时间、宗教活动以及社区活动。他们把艺术活动放在“闲暇时间”这一章,认为曼西“具有大量的本地艺术活动以平衡其产业活动,这种艺术生活有着自身的特色,不是那种由大学向社区输出音乐和讲座的大学城的那一套”[1](p15)。这就说明了林德夫妇所关注的也是民间的艺术活动,而非学院派的精英艺术活动。在《利用闲暇》这一章里面,林德夫妇论及的艺术活动有演讲、文学、舞蹈、音乐以及美术等。在20世纪20年代,中镇居民很重视艺术,建立了各种社团和俱乐部来普及艺术。但是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美术的流行度要低一些,仅属于“特权女性”。她们成立画室或者俱乐部来进行艺术创作、作品展览或者售卖活动。《转变中的中镇:文化冲突研究》一书的第7 章《消费休闲》记录了中镇20世纪30年代的特色民间艺术活动:公园的公共舞蹈培训节目、园艺[2](p248-251)等。此时,中镇居民艺术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公立学校的艺术作品,‘艺术’还意味着女子俱乐部的报纸阅读,偶尔举行的演讲活动以及本州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展”[2](p287-288)。中镇居民的艺术生活范围是比较宽泛的,不仅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甚至还包括园艺、手工编织等多种形式。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中镇居民对于绘画艺术的兴趣明显增强,作品质量也明显提高,某些艺术家的作品甚至还被送到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参加展览活动。波尔州立大学于1980 年成立了中镇研究中心,集合一批研究人员开展中镇相关研究工作,这为中镇研究的持续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镇研究中心的杜瓦勒教授、康诺利教授撰写了很多文章,继续开展当代中镇研究。中镇逐渐成为美国中小城市的代名词,也成为考察美国社会的一个窗口。

20世纪末以来,中镇的丰富性也逐渐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首先是1999年5月,林德夫妇的第一本专著《米德尔顿:当代美国文化研究》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发行。接着,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开始研究中镇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高丙中教授选择美国中西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小镇进行田野作业的预调查,开启了海外民族志研究的新篇章[3](p200-208,64-73)。在康诺利教授的帮助下,一批研究者到达美国中镇,开展研究工作。夏学銮从社区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等角度比较了中镇和江村研究的异同[4](p128-132)。梁文静的系列文章研究中镇的志愿者和慈善机构,还研究了中镇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过程。其中一篇文章以中镇的慈善机构(仁人舍)为例,阐明中镇市民志愿活动的日常化[5](p200-209)。韩成艳从中镇市民作为家庭成员的宠物狗出发,认为狗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审美、道德、经济等多重意义[6](p208-216)。王立阳以一个中镇中产阶级家庭为例,阐明了美国人民的生命危机和阶层危机[7](p129-140)。这些文章多从微观层面出发,关注中镇的日常生活,以小见大。这些文章对笔者产生启发,也选择了从日常生活入手,研究中镇民间艺术家的艺术生活。中镇是美国社会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民间艺术家及其活动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有利于了解当地人民最真实的艺术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两国人民对于“艺术家”这一概念的认知存在差异。在中国,艺术家指在某一精英艺术领域成就特别突出的人才,但是在美国,它不仅包括学院派的精英艺术家,还包括民间没有受过专业教育而从事艺术活动的人。而且,这些民间艺术从业者还自称为“艺术家”,这与中华民族一贯谦逊的作风也是迥异的。笔者专门就这一问题询问过中镇研究中心的康诺利教授,他解释道:“艺术家”一词通常指在大学接受培训以从事美术的专业人士,但在广义上也指把艺术作为休闲活动的人们。而实际上,这两部分人群也存在重叠和交叉的部分。但是,毫无疑问,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是分明的。因此,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民间艺术家主要指当代把艺术活动当作休闲活动的人群。林德夫妇辩证地将曼西市民分为生产阶层和经营阶层,前者经济条件比后者要差很多。市民如果还在生活漩涡中苦苦挣扎,则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进行艺术活动,更不能实现艺术的日常生活化。因此,是否具备闲暇时间是进行民间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从现实际遇来说,2018 年8 月,笔者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州曼西市波尔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工作。笔者到达美国之后认识的第一位美国人就是一位民间艺术家。而且,曼西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小城市,其日常艺术活动相对丰富,也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学实证的方式来探寻中镇民间艺术家活动的真实状况,分析其特征及局限,并进一步研究其隐含的社会文化信息。

二、作为日常生活的艺术:中镇当代民间艺术家的艺术活动
日常生活是人类可以眼见的真实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和源泉,也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层,但是在传统哲学中并没有日常生活的地位。它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正式进入学术领域是从列斐伏尔、卢卡契、赫勒等开始的,列斐伏尔认为一切哲学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觅得,他说:哲学中的抽象定义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答案,当哲学家转向现实生活,他们就可以抽象出一般概念,所以一些独特的活动都来源于其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丰富性[8](P95)。他还认为日常生活不仅对个体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他说:日常生活与所有的活动都有着深刻的联系,当然也包含着差异和冲突;它是所有活动的交汇点和纽带。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形成了各种关系的总和[7](p97)。可见,学术研究也逐渐从宏大叙事向生活世界靠近。卢卡契进一步用一句名言生动阐释了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样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9](p1),这进一步启动了日常生活与众多学科之间的关系研究。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研究中镇的民间艺术活动,不仅可以了解民间艺术发展状况,还可以探究中镇乃至美国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的情况。笔者通过阅读文献以及一年多的观察、体验、人物访谈以及归国后的线上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感受到中镇的民间艺术家很活跃,其艺术活动也开展比较频繁,并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下面分别从民间艺术家受教育的情况、创作动机、艺术传播方式等方面对当代民间艺术家及其活动进行描摹,力求以“局外人”的眼光客观地表达真实的状态。

从受教育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镇民间艺术家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但是受过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他们绝大部分从波尔州立大学毕业,校友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艺术联系和社会交往,更易产生良好的团队效应。这些因素为艺术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并培养了良好的艺术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鉴于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他们年幼时就学习了很多艺术门类。如现年70 多岁的农场主贝蒂,1967 年毕业于波尔州立大学,虽不是艺术专业毕业,但是既会弹钢琴、小提琴,还会画画,艺术素养较高。她家原有400 多英亩土地,出售100多亩,还剩280余亩自己经营。因为是机械化作业,一般情况下男主人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只是在农忙时节,其子女来帮忙抢种抢收。农作物基本不愁销售,在播种之前就已经签下订单。总起来说,农场收成不错,即使遇到天灾等不可抗因素,保险公司也可以根据其购买的险种进行赔付。所以,贝蒂具有较充足的条件按照自身喜好进行艺术活动。当然,贝蒂只是中镇众多民间艺术家的代表之一,其他民间艺术家也具有相似的家庭环境或者经济基础。

艺术家要进行艺术创作,除了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创作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创作动机和创作热情。中镇民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不带有功利性,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当然,这也是建立在良好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从年龄上来看,他们大多数在60岁以上,已经退休并具有退休金或者其他固定收入。当笔者多次以不同方式询问艺术创作原因的时候,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纯属娱乐(Just for fun)。当然,身处消费社会,如果艺术作品能带来利润,他们也是不拒绝的,因为这也是自身价值认同的一种方式。如现年69 岁的罗瑞曾经在波尔州立大学学习过艺术,但并未以此为职业。她养育了三个儿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并独立生活。她在退休前协助丈夫做房地产等相关事务,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因此,退休后的她有足够的条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擅长绘画,创作出大量作品,并出版了三本儿童绘本:《小菜一碟》《凯蒂,等一等》《够了!》。这些绘本所使用的图片都由她自己创作,主要以她6岁的孙子、邻居家小孩等作为主人公,描述儿童眼中的世界,具有童真美和较强的生活气息。中镇民间艺术家对艺术的热爱还集中体现在民间乐队及艺术家身上。中镇富有代表性的乐队主要有以下5支:怀旧乐队、美国家乡乐队、小调舞蹈队、中印度长笛合唱团以及曼西交响乐团。美国家乡乐队已经成立了30余年,成立之初有60余名成员,能够演奏各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为中镇居民奉献了上千场免费公共音乐会,深受中镇居民喜爱,为本地的艺术生活增添了色彩。当然,他们也参加一些庆典活动以获取一定报酬。从数量上来看,中镇民间乐队的数量远远赶不上中国,这与两地人口基数的巨大差别有关系。再者,因为各个社区都分布有艺术家,日常可以自行组织艺术活动。这些民间艺术家的共同特征是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基本都属于中产阶级及以上,因此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将艺术日常生活化,或者说将日常生活艺术化。

民间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不仅仅表达个人情绪,也积极进入传播领域。艺术传播是开展艺术活动的重要表现,更能促进艺术活动的繁荣。他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艺术传播。其一是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他们会将作品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这种方式的日常性比较明显。其二是通过个人组织和文化部门组织等多种方式售卖。中镇民间艺术家开展艺术作品售卖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以公共文化场所或者网络作为平台,进行专门的艺术品售卖活动。公共文化场所包括图书馆、剧院等。中镇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对中镇居民开放,并接纳普通市民的个人艺术品展览。2018年8月,罗瑞在曼西肯尼迪图书馆进行个人作品专场展览并售卖。她还利用亚马逊网站等网络渠道进行销售。2018 年10 月,罗瑞邀约几个画家朋友在曼西市民剧院举行售卖活动,并捐出一部分收入做慈善事业。2019年3月,包括罗瑞在内的七位民间艺术家在肯尼迪图书馆以“冬去春来”为主题展出14副美术作品并售卖。这些作品明码标价,价格范围在40—300 美元之间。2018 年9 月6日,中镇在市中心举行了“曼西市中心艺术漫步”的活动,集中售卖陶瓷制品、玻璃艺术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珠宝等民间艺术家作品,并有乐队现场演唱以助兴。

第二,结合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进行综合性售卖。这种活动除了售卖艺术品之外,还售卖其他各式各样的物品。2018 年10 月4 日,中镇举行了与万圣节相关的艺术漫步活动。这个活动在中镇市中心的空旷地举行,并连接周围的画廊、饰品售卖店等形成一个艺术漫步线路。这次活动除了售卖绘画作品外,还展示了南瓜雕刻艺术、陶艺、陶器以及手工编织等艺术样式。为了使市民充分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这次活动还设置了现场互动体验环节,如让市民现场免费雕刻南瓜、制作陶艺等活动。“YART”活动作为中镇原创的综合性售卖活动,也是艺术品销售的重要途径。“YART”是庭院艺术品销售(“Yard sale for art”)的缩写,原指以家庭住宅前院为销售场所的一种销售方式,因为几乎家家户户房子周围都有草坪,形成了很好的售卖场所。后来,这一销售活动的场所已经不再局限于庭院了。2019 年5 月2 日,中镇举行了2019 年春季YART 艺术漫步活动。这次活动没有在室外进行,而是在一栋大楼的一楼和二楼大厅进行。中镇文化中心也会定期举行一些艺术展,如中镇富有代表性的玻璃艺术、绘画艺术等。曼西的约克镇每周五下午在公园草坪举行农产品销售会,也有很多民间艺术品参与售卖。这些活动大多被冠以“艺术”的名号,而且艺术品经常和其他日用品混在一起售卖,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充分显示了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特征。无论是在公共文化场所、网络还是一些综合性售卖活动,其参与人数都比较多,因此与日常生活的契合度也比较高。

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一书的开篇序言中宣称:“美学这门学科的结构,便也亟待改变,以使它成为一门超越传统美学的美学,将‘美学’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来,诸如日常生活、科学、政治、伦理学等等。”[10](p1)这表明应该重新考虑美学不仅仅是哲学和艺术的问题,还应该包括日常生活。他这种多元化的态度扩大了美学研究的外延,从而建构起美学的新图景。这完全超越了黑格尔的古典艺术哲学范畴,在解构的基础上建构后现代的日常生活的美学观。中镇的民间艺术家通过艺术传播以及艺术品售卖活动,将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艺术的日常生活化,这是中镇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的最大特征。中镇民间艺术家的创作、售卖等艺术活动生动诠释了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近亲关系。

三、表征与局限:中镇当代民间艺术家的艺术生产
目前,中镇民间艺术家的艺术活动使艺术品不再因为带有神性的“灵韵”而被束之高阁,而是走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镇民间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发展,也实现了艺术的发展和生产。正如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所说: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1](p3)。无论是个体再生产还是社会再生产,对于民间艺术家来说,这些都可以称为艺术再生产。中镇当代民间艺术家将艺术日常生活化,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用丰富的实证研究将生活方式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他们认为生活方式不仅指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还包括生产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将日常生活和艺术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日常生活是民间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也是其创造性实践的基地。

中镇民间艺术家将艺术活动融于社交活动、休闲活动以及市场消费等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他们惯习化的生活方式。中镇艺术活动日常生活化的表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交的艺术化、休闲的艺术化和艺术的市场化。

首先是社交的艺术化。民间艺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最终也成为民众日常社交的重要手段。从艺术的功能来说,艺术的主要作用是审美。除此之外,艺术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并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功能体系。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说,艺术可以作为桥梁来加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民间艺术家罗瑞也认为艺术是社会化的,她可以和很多艺术家朋友定期聚会,联络感情。比如他们会选取一些带有艺术氛围的场所开展派对,交流感情和创作心得。他们经常在波尔州立大学的艺术博物馆聚会,艺术家悉数到场,端着红酒饮料,吃着点心,谈论艺术。有时候,民间艺术家三五成群,在白河边,在公园里,一边进行艺术创作,一边畅谈创作技巧和心得。人作为社会的动物,社交是与社会发生关联的纽带。艺术的社交化使艺术在社会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艺术真正融入生活的重要表现。如果说生产阶层主要通过地理位置(如邻居)建立社会联系,而经营阶层则通过譬如艺术这种社交方式建立社会联系。艺术成为身份的象征或者符号,经营阶层通过它来表明自己的品位,从而在商业交往中获取一定的利益和筹码。

其次是休闲的艺术化。在西方学者眼中,休闲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肯尼斯·罗伯特在他的著作《闲暇时间》(《Leisure》)把“闲暇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用语来研究。他探讨了闲暇时间和人的其他活动的相互关系:休闲与社会,休闲与工作,家庭、社区与休闲。他认为闲暇时间、工作以及工业主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休闲是工作的直接产物,是为了在业余时间去享用它。在现代社会,休闲是随着工业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从历史角度来说,休闲是工业主义的副产品。”[12](p23)所以,工作和休闲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工作做好了,才有余力休闲。反过来,休闲又为工作补充能量。强调休闲和工作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强调休闲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林德夫妇在专著中用一章的内容去讲述中镇居民的闲暇时间,他们认为闲暇时间是除开严格安排时间的职业工作、做家务、上学和参加宗教社区活动之外的时间,如何安排这部分时间是以城镇物质环境和文化为条件的[1](p247)。具体来说,中镇民间艺术家的艺术休闲化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艺术作用的休闲化。这些民间艺术家把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其二是艺术创作时空的休闲化。这些艺术家创作的时空都是带有休闲化的特征,他们走出画室,在茶余饭后休闲化的氛围中进行艺术创作。

最后是艺术的市场化。中镇相关艺术部门和民间艺术家都在积极寻求艺术作品与市场的结合点,创建民间艺术家及其作品和市民交流的机会。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开篇就描述了西方社会日常生活的消费图景,并给“消费地点”下了一个定义:它就是日常生活,后者包含了日常行为举止的总和[13](p13)。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消费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刚好印证了波氏理论在中镇的适用性。笔者在中镇的文化中心、图书馆、节日活动、室内装饰乃至农贸市场等日常生活场景都可以看见艺术品身影。而且,艺术作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自身的商品价值,并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完成市场化过程。另外,一些文化活动也直接以向大众普及艺术为主要目的。如前文提到的“YART”销售就与社区活动结合,出售民间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并出售其他商品。市场化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联系的表现,这也反映了艺术活动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民间艺术的日常生活化是一个多维的构成体系,这三个方面还同时反映出其艺术生产性。民间艺术在社交化、休闲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其艺术生产的价值。艺术生产是生产形式的一种,但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受到物质生产的深刻影响,但是也对物质生产有反作用。民间艺术活动整体呈现出一种繁荣景象,这与教育体制、物质条件以及思想意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从美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在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重视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思想意识,而且付诸实际行动,这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艺术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中镇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公共教育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中镇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很多小孩可以选择不去公立或者私立小学读书,而是在家庭接受以监护人为主所进行的教育,这种方式被称为家庭学校(home school)。一般上到小学五年级,然后再去学校上初中。而进行家庭教育的监护人一般都个人素质比较全面,能够进行基础的艺术教育。中镇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艺术教育,艺术课程的地位和文化课程同等重要。因此,从幼儿园到12 年级的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镇的大学也承担了一些公众艺术教育的责任。比如波尔州立大学的美术学院定期举行美术作品展,邀请公众免费欣赏。他们同时也是中镇YART 销售的重要组织者之一。波尔州立大学的音乐学院也举行一些免费的,或者很便宜的音乐会,便于中镇居民欣赏。

中镇的公共服务部门也肩负着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如图书馆一般都针对不同年龄开设不同艺术课程,为普通大众免费提供艺术教育。以曼西公共图书馆为例,它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开设不同课程:成人项目、年轻人项目、儿童项目以及家庭项目等。曼西另外一个重要的艺术公益机构——基石艺术中心也承担着大众艺术教育的重要职责。基石艺术中心的前身是1998年创立的非营利组织——曼西艺术中心。2005 年,曼西艺术中心与社区艺术和建筑基金会合并,命名为“基石艺术中心”,它切实提供了一些免费的艺术教育课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即使是一些收费课程,费用也相对较低。成立于1950 年的曼西交响乐团也定期举行一些免费的音乐会及音乐课程,如名为“音乐在移动”的活动就免费为小学生体验小型室内乐团的魅力;开放式排练活动邀请市民免费观看乐队的排练活动。曼西艺术文化委员会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艺术联盟,也是曼西市政府的艺术合作伙伴,主要从艺术方面促进本市经济发展。它主要给中镇居民提供公共艺术教育服务,主要服务方式是将中镇所有的公共艺术作品搜集整理出来,面向大众进行介绍和推介。

另外,还有一些文化活动也向大众普及艺术。如前文提到的YART 活动,一年举行两次,分别是春天和秋天,其开办宗旨就是使普通人可以享受到艺术。在艺术品销售活动中,主办方特意要求所有艺术作品的价格都限定在40 美元以下,以防止价格过高而普通市民消费不了。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展示和销售艺术品,还设置了现场互动环节,观众的参与度很高,从而建立普通民众参与艺术制作的渠道。所以,普遍的良好艺术氛围和自身有意识的艺术修养,促使艺术和生活融合。再加上普通市民普遍都受到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这更为艺术培养和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中镇的历史上,艺术联盟还曾经主办每年一次的家庭美术作品展览。如在1894 年,展出了32 副油画、20 幅水彩、7 幅素描习作和粉笔画、14人的刺绣和针织作品、21人的古董、14人的中国画和3人的木雕[1](p275)。

中镇还有一些社群组织或者画廊为中镇民间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提供交流平台。如Madjax就是一个社区组织,因为拥有较大的室内空间,便于很多艺术活动在此举行,比如2019 春曼西YART 活动就在此举行。他们也会定期举行一些艺术沙龙,研讨艺术。一些民间乐队也免费为民众提供音乐服务。如前文提到的美国家乡乐队为中镇居民提供的免费表演,为中镇居民带来了良好的艺术体验。曼西的另外一支乐队——回忆乐队,主要演唱一些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歌曲,所以深得老年人喜欢,他们也定期举行一些免费的演唱活动。

第二,较好的物质条件为艺术日常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良好的经济基础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首先是这些民间艺术家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具有较好的物质条件,支撑着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其次是当地政府提供了一些公共场所,比如公园、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场所。林德夫妇的中镇研究也明确表示,艺术活动仅限于精英阶级。艺术在精英家庭中高度普及,并被看成是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也是集中在经济条件偏好的家庭和个人。

第三,平等享用艺术的自觉意识是艺术日常化的思想根源。曼西民间艺术家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艺术的权利,并在日常生活中为之努力。无论是市民个人,还是很多艺术活动和艺术机构,都有使普通民众享受艺术教育的自觉意识。如2019 年春季YART 艺术品展销会的开办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艺术。基石艺术中心也明确表示其开办的目的是为所有人提供获得艺术的途径,并为社区带来高质量的生活和场所。

尽管这些条件为艺术的日常生活化提供了条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中镇的民间艺术家都是中产阶级及以上人民,普通的下层人民所占比例较少,因为他们还处于为了生计而奔波的阶段。中产阶级以上人群都有带薪或者不带薪的假期,但是中产阶级以下人群很少有这样的闲暇时间。所以,这些阶层的人们很少出现在中镇目前正在活跃的民间艺术家群体中。也就是说,中镇民间艺术家的艺术日常生活化,也仅限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中上层居民。林德也说过:在1890年代左右,艺术活动仅限于经营阶层,被看作是具有普遍价值的事物,而生产阶层比经营阶层至少要落后一代人的时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得归咎于目前曼西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曼西地处美国经济发展的“铁锈带”(rust belt),“铁锈带”指美国五大湖附近、曾经以发达的重工业(汽车、钢铁、化工、采矿等)著称的地区(包括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等地),但是在近现代因为经济结构改变而逐渐衰落。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中镇也经历了与其他“铁锈带”城市相同的遭遇,大量工厂关闭或者撤出(如福特中镇公司、通用汽车中镇工厂以及博格华纳中镇工厂等),大量工人失业,步入了“去工业化”的时代。虽然它尝试着“再工业化”以恢复经济发展,但效果不佳14(105-128)。中镇的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是中镇文化的一个现象,也是中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与此同时,它还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和窗口,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文化事项。

四、结语
中镇民间艺术家将艺术融于日常生活,这是他们艺术化的一种生活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活方式不仅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标准,而且与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反映生产方式,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马克思曾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5](p82)。所以,我们从中镇民间艺术家的艺术生活这个具象活动中可以识别经济条件、物质基础、文化特征等众多信息。鉴于不同的生产方式,作为社会中上阶层的民间艺术家享受着艺术化的生活,艺术成为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底层民众则较多地陷入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繁杂,从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正如高丙中所说:“生活方式的一致形成地位群体,地位群体以生活方式的认同为内部凝聚和外部排斥的机制。”[16](p61)

把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艺术的追求目标之一。正是通过艺术的日常生活化,才能逐渐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而且这里的“人”应该是“总体的人”。但是,就中镇目前的民间艺术发展情况来看,他们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中镇民间艺术家试图以艺术化的生存方式来解决生活困境,也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中镇的艺术发展要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化的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整个美国社会来说,艺术的日常生活化的梦想也只能在中上阶层群体中实现。而对于中上层阶级来说,随着经济的衰退,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就是他们对于物化世界的一种反抗。与此同时,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彰显自身主体性,试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反抗现实的途径。个体在物化社会受到太多束缚,只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艺术的方式寻求精神的栖息地。他们想要把这种自由尽量展现出来,但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艺术活动也仅仅限定在特定阶层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S.林德,海伦·梅里尔·林德.米德尔顿:当代美国文化研究[M].盛学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Robert S.Lynd and Helen Merrell Lynd.Mid⁃dletown in Transition:A Study in Cultural Conflicts[M].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1937.

[3]高丙中.近距离看美国社会:石河镇田野作业笔记·预调查篇(上、下)[J].西北民族研究,2008(1)(2).

[4]夏学銮.中镇和江村:中外社区比较研究:费孝通社区研究探微[J].学习与实践,2008(7).

[5]梁文静.作为日常生活的志愿参与:美国中镇仁人舍的involvement案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3(3).

[6]韩成艳.从个体的爱到共同的善:美国中镇宠物狗的社会生活[J].西北民族研究,2014(4).

[7]刘立阳.生命危机与阶层危机:对美国中镇一个中产阶级的个案研究[J].美国研究,2020(2).

[8]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1:Introduction)[M].Moore John,trans.London:Verso,1991.

[9][匈]卢卡契.审美特性:第 1 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杨,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1]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2]Kenneth Roberts.Leisure[M].Longman Group Limited,1970.

[13][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梁文静,彭祎飞.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对美国中镇的个案研究[J].美国研究,2020(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述略[J].社会学研究,1998(3).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0.10.017

[中图分类号]J02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0)10-0142-08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08420150)。

作者简介:李烨鑫(1981—),湖北巴东人,文学博士,湖北民族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梅瑞祥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5-1-10 20:04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