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回复: 0

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社会价值及实现路径分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9-17 17: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社会价值及实现路径分析
肖家杰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大学与校友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大学与校友共生共荣的重要前提。实现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既是大学与校友互动历史演进的必然归属,也是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营建大学—校友命运共同体,注重大学—校友互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交互,强调互动综合社会价值的良好实现是大学—校友良性互动的核心要义。大学与校友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自身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校友的生存与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繁荣。立足我国大学与校友互动的现状与问题,应从转变大学—校友互动的思想理念,加强互动技术与平台建设,拓展大学—校友互动渠道,健全校友工作的组织机构与相关制度等方面,营建我国大学与校友实现良性互动的思想路径、技术路径、行动路径与组织路径。

[关键词]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社会价值;实现路径

与校友积极互动是大学校友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大学—校友的良性互动,是大学—校友互动发展的必然追求,也是社会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对校友问题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以来,对校友问题的研究日趋重视,学者们围绕校友网络建设、校友捐赠、校友资源开发、校友服务、校友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但总的来看,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多重视实用功利,“缺乏对大学与校友之间关系互动以及相互依存关系的探讨,对这一关系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也缺乏解释力”[1](p55)。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阐述大学与校友互动的历史演进及良性互动的内涵出发,分析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社会价值,并立足我国大学与校友互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大学与校友实现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与校友互动的历史演进与良性互动的内涵
大学—校友互动是一个历史渐进演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校友互动的程度、形式、内容和广度等深受社会、经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政府、大学与社会三者关系变迁的深刻影响。实现大学—校友的良性互动,是大学与校友互动关系发展的必然归属,也是社会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西方大学与校友互动的历史演进
在西方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中,校友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积极与校友互动,充分开发利用校友的资源价值是西方大学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中世纪大学诞生时期,“同乡会”是校友开展活动,大学与校友互动的最早组织形态。学生与校友们通过“同乡会”获得必要的帮助与服务,维护自己的权益;参与大学管理、选举学监、任命教师、推选校长等[2](p115),校友广泛参与甚至主导学校的日常管理。这种互动状态随着大学的发展,影响力提升和规模扩张对财力需求的大幅增加,政府和贵族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优势影响大学的发展,介入日常管理而被打破。16世纪后,校友占较大比重的“全体大会”被大多由政府任命的人士、讲座教授、贵族组成的“评议会”所取代,大学与普通校友的互动变得相对狭窄与消极,部分校友凭借自身的财力与名望给大学捐赠,参与大学管理,维持着大学自中世纪诞生以来捐赠办学的优良传统。19世纪,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向美国转移的历程中,美国初创高校较好继承了欧洲古典大学重视校友的传统。19世纪初,一些“校友会”在“班级会”“同学会”的基础上成立,校友有了自己的专门组织。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和相关制度的健全完善,校友会在大学的发展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友选举校董或相关委员会成员、利用自己的力量影响政府有关大学的立法或政策制定、对大学的管理施加影响、提供建议等,大学与校友的互动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二战后至今是西方大学与校友互动的稳步发展时期。战后西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政府财力支持有限,加强校友工作以提升广大校友对大学的资助成为众多大学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的指引下,大学与校友互动的思想理念、相关机构与制度、互动形式与内容、互动技术与平台等都得到了稳步建设与发展。至21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学,发展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大学—校友互动特色:其一,明确大学—校友互惠共生的理念。不少大学校长,校友机构管理者将“互惠共生”作为开展校友工作的指导理念,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校长的Michael A.McRobbie明确指出:“大学与校友是一种双向互生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延续一生”[3](p14);其二,健全的校友工作机构与制度。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该校成立了包含校友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在内的专门校友工作机构。校友董事会负责政策制定与决策,由各专业领域的优秀校友组成。执行委员会向校友董事会负责,设执行主任1名,负责执行校友董事会的各项政策、决议,并领导校友会各具体部门的工作。校友会具体设置校友关系部、校友旅游部、校友刊物部、财务部等11个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员工规模高达125人。与之相应,该校制定校友捐赠资金管理、校友成就奖评选、校友福利等制度,为校友工作机构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其三,丰富多彩的互动内容与形式。大学组织校庆和校友联谊活动、根据兴趣组建校友俱乐部、给校友借阅图书刊物的福利、为校友争取购书购物租车住宿优惠、为校友与母校科技文化合作交流提供便利等等,大学与校友互动的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基本上有利于增进大学与校友利益和福祉的内容与形式都在考虑之列;其四,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打造高效便捷的大学—校友互动平台。大学建设了专门的校友网、校友网络社区、校友捐赠网络通道等。对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功能的积极利用,便利了大学与校友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了大学—校友互动的效率。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终生化、国际化的加剧,西方大学—校友互动除了延续上述特色之外,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管理者和研究者开始积极思考如何推动校友通过非捐赠方式促进大学发展和构建大学与校友之间的长久良性互动机制问题。如美国学者J.Travis McDearmon指出:“已有研究大多着眼于校友捐赠,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提升校友捐赠率,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校友为何要捐赠以及校友如何通过其他方式促进母校发展的内在过程鲜有提及”[4](p283)。

(二)我国大学与校友互动的发展历程
总体上看,我国大学—校友互动的演进历程可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前的自发互动,新中国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基于大学自身办学、大学与部分校友开展合作的需要,大学与校友开展了非广泛的互动活动。一些校友为服务于校友与母校自发地成立了校友会,彼时大学与校友的关系与互动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自发、松散性特征明显。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发展模式与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包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切,以往成立的校友会组织被清理、整顿、重组为社会团体,在这种背景下,大学与校友的联系与互动很少。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提倡解放思想,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入,政府开始放松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管控,逐步下放了部分权力,给大学更多的自治权。在学校的帮助和一些校友的努力下,一些大学重新成立了校友会组织。然而,由于这时期我国大学的办学经费仍然由政府所包揽,校友会的功能仅在于校友之间联络感情、追忆校园生活、组织校友故地重游等,大学—校友互动的内容狭窄、方式单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大学办学自主权逐渐增加,以及国家对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资源的积极鼓励,校友工作开始受到大学管理者和学界的普遍重视,期望通过加强校友工作以充分开发校友资源促进大学发展逐渐上升为一些大学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大学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校友工作机构,制定了校友工作相关制度。各地的校友分会纷纷成立,纵横交错的校友网络发展成型。“关系互动中的双方更为主动,学校的办学发展成为大学与校友维持关系,开展互动的重要驱动力”[5](p87)。但综观这一时期我国大学与校友的互动,仍存在缺乏科学的思想与理念指导,“大学—校友关系基本上还是以获取财务资源为导向的募捐—捐赠关系”“互动的实质是一种单项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远没有形成双向的良性互动”[6](p28);大学与校友互动程度低,互动广度与内容狭窄,互动形式单调匮乏;大学的校友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远不足以满足大学与校友开展良性互动的需要;存在大学—校友互动技术与平台的开发与设计欠缺,大学与校友互动效率低等问题。

(三)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内涵
从掌握的文献来看,虽然学界尚未对“大学与校友的良性互动”作明确界定,但已有学者从“共生共荣”“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对大学—校友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如有人认为大学与校友互动的初衷应定位于“促进大学与校友的共生共荣,打造大学—校友命运共同体为宗旨”[7](p62)。可见,大学与校友互动不应仅着眼于寻求经济价值,更应聚集产出具有良好效应的综合社会价值。同时,这种以“共生共荣”“命运共同体”为目的的互动,意味着大学与校友间的互动行动发起和实施并非自上而下,而是基于主体间的地位平等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基础。此外,大学与校友的互动必须服从于包括法律、法规在内的规则,受其约束并在这种约束下实施互动。基于此,可将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定义为:在国家相关法规的制约下,以打造大学—校友命运共同体,实现大学—校友共生共荣,并借此良好实现其社会价值为宗旨,大学与校友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各种内容开展的相互作用与交互活动。

二、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社会价值
正确、全面认识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社会价值,对大学—校友互动各主体形成正确的互动理念,营建大学与校友之间持久、健康的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上看,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推动大学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实践来看,“校友资源与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8](p76)。积极开展与校友的良性互动,培育校友资源对大学乃至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其一,为大学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充盈财力资源。充足的财力资源,是大学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财力资源主要由政府单一提供,“公立高校尤其如此”[9](p39),大学办学财力来源单一,广泛获取社会财力资源的积极性缺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自主权逐渐增加,政府开始鼓励大学多渠道筹集办学资源。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开展与校友的互动,强化校友群体的归属感和角色认同,能有效吸收校友群体的财力支持,进而推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统计,1980年至2018年,中国大学累计接受国内外校友捐赠320亿元,其中,北京大学获捐赠总额30亿元以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捐赠总额20亿元以上,另有四所大学获捐赠总额在10亿元以上[10],校友对这些高校的财力资助,客观推动了这些高校的快速发展。其二,为大学建设与发展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持。大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优秀的师资、生源、治理参谋咨询人员,积极开展与校友的良性互动,能有效激活校友群体中的智力资源,对提升大学的师资和生源质量、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增强大学治理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杨振宁指导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并将其带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和重要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又如前湖南医科大学在合并到中南大学之前,积极争取校友——留美博士邓汉湘加入,使该校遗传学科得到了极大发展。类似例子,不一而足。其三,发挥传播大学精神、提升大学声誉的积极文化功能。大学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组织,其生存与发展必须扎根于社会、面向并最终服务于社会,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与认可。大学的声誉是靠一代又一代校友不断奋斗积累而来的,大学积极开展与校友的良性互动,营建起良性的互动机制,就能通过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社会各个领域的众多校友实现大学精神与声誉的传播,从而加深社会大众对大学的认识和了解。

(二)提升大学校友的生存与发展质量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p18)。人的生存与发展,根源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12](p220)。社会互动论的代表人物George H.Mead指出:社会组织是个体心智与自我的反映,个人自我和心智的发展来源于社会互动[13](p345)。大学与校友的良性互动,也是“创新、建构”互动关系的过程,大学与校友之间、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对校友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校友提供图书、再培训、创业咨询、职场建议、智力支持等,提升校友的知识积累、专业技能、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为校友个人或是校友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多成功机会,促进校友事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大学对校友的持续关注,对校友事迹的报道,相互关爱与互助项目的实施,购物、保险、住宿等联盟优惠消费服务,能有效促进校友归属感、成就感和认同感的提升,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满足;三是通过大学构建互动网络与平台,引导校友积极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沟通,参与各种校友聚会,社会、社区实践与公益活动,能有效拓展校友的人际交往空间,增加学习交流机会,更好实现校友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带动地方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对地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通过与校友的良性互动,带动、促进大学与地方的互动协作。高校具有丰富的,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势,具有雄厚的高层智力和科研优势,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具备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无疑是促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捷径。分布于各地的校友,一方面,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现状,优势与弱势有着比较清楚的了解,另一方面,他们对母校的资源优势也比较熟悉,因而,在高校与地方社会发展之间,校友可以扮演良好的“桥梁”与“纽带”角色,通过这种联结,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海宁市浙江大学校友,积极利用校友平台,为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牵线搭桥,多次把母校的先进科学技术引入该市生根开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其二,校友充分利用自身深厚的专业、学科背景、立足地方发展实际,积极建言献策。如复旦大学厦门校友,汇聚生物科技、教育、金融、疾病防控等专业的老、中、青博士在“服务于交流,服务于母校、服务于社会”的宗旨指引下,围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主题献言献策[15];其三,通过大学构建的互动机制,能有效促进地区之间校友间的联系、沟通、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带动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校友群体常驻各地区,分布在各个行业各个岗位,经过多年努力后,不少校友晋升到一定职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通过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经验丰富地区的校友交流、学习,不仅能立足实际找到有益借鉴,还能引来对口资源促进本地区的发展。

三、大学与校友实现良性互动的路径
大学与校友实现良性互动是大学—校友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营建大学—校友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有利于较好实现大学—校友互动的综合社会价值。立足我国大学与校友互动的现状与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个路径来营建我国大学与校友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思想路径:实现从工具性利用向共生共荣的思想转变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的行为通常受一定理念与价值观的支配,因而,树立正确的互动理念和价值观,是构建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础与前提。目前,我国大学在与校友互动上仍存在一些理念误区与价值偏差,一些大学领导、校友工作者认为,校友工作就是筹集办学资金,利用校友资源锦上添花,因此他们多只关注功成名就的校友,看重功利,忽视普通校友的价值。存在这些现象,一方面,固然受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与资源长期政府包办模式之影响,另一方面最根本的是,大学和校友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到与校友互动的社会价值,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社会价值对大学生存与战略发展的重要性。

实际上,大学与校友互动的过程,是大学教育与服务的延伸,是大学精神与影响的延伸,也是大学功能的拓展。大学与校友的互动,不应是只关注校友资源开发,追求大学短期利益的互动,而应是大学与校友“共生共长、共创共享”的互动;不应是只关注有地位、有名望,功成名就的校友,而应是坚持校友平等,注重以人为本;不应是首先考虑校友能为大学做什么,而应是首先考虑大学能为校友做什么。大学与校友的良性互动,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与校友的共生共荣,也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大学与校友互动应当树立的主导思想。

(二)技术路径:加强互动技术与网络平台建设
校友互动网络与平台是大学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特定的社交媒介体系,它既具有一般社交媒介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功能需求指向性更明确的个性特征。站在大学与校友双维角度,互动网络平台应具有方便迅捷的在线交流、信息共享和在线捐赠三大功能。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建设了自己的校友网,一些重点大学的各地校友会也建设了自己的网络平台,但总体上看,这些网络平台各自孤立,没有连点成网形成有机网络体系,当然也没有较好地实现其应有功能。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学一贯施行政府供给型的资源格局,对与校友互动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对这些平台的建设缺乏持续投入,在网络平台设计上缺少校友需求角度的考虑,服务功能单一,校友体验不佳,难聚人气。

为有效实现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综合社会价值,我国大学应考虑从以下方面加强互动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一是逐步拓展、丰富网络平台的功能,并整合校内外网络平台于一体。应将各地校友会系统和校内系统有机的关联起来,如在大学主页校友会链接里设置校友社区、各地校友会链接,在该链接里又可以按院系、按话题、分类讨论、校友服务项目区来设置相应的分板块,这样无论校内还是校外校友登陆,都能进入同一个网络互动平台。同时在服务的功能上,应努力开发更多提升校友生存质量、促进其发展的项目。如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与校友互动的经验,逐步开发图书借阅、电子期刊浏览、文献查阅、在职教育与培训、子女教育、大病与困难互助、联盟购物优惠等校友服务项目,增强网络平台对校友的价值与吸引力;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第三方新媒体如微信、腾讯等的优势功能,开发校友微信或腾讯社区、校友移动App。相对于目前大学的校友网而言,微信、腾讯等新媒体在个性化、社群化方面的技术更成熟,充分利用它们的这些优势,既能减少大学与校友互动的成本,还能弥补当前与校友互动的某些不足;三是以长远眼光做好学校相关工作与互动网络平台体系的有机衔接。如华中科技大学在新生入校获得学籍后,即可以学号申请能终身使用的,后缀名为学校域名的电子邮箱,其校园卡在学生毕业后自动转为校友卡,相关信息则被录入校友数据库。

(三)行动路径:多渠道并进推动大学—校友良性互动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大学与校友的互动方式,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参与式、活动式和网络平台式。所谓参与式是指大学吸收部分校友参与学校的相关管理,分担校友事务,如对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亲身加入、提供决策建议或相关信息支持,作为管理与协调人员维持地方校友会的正常运转并组织开展校友活动,作为桥梁与纽带促进大学与地方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参与式是提升大学管理质量,发挥校友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活动式,是指大学和各级校友会组织校友返校、联谊、校庆、旅游、优惠购物、关爱互助等活动,来加强大学与校友、校友与校友间的联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强化校友的角色认同和归属感。而网络平台式指的是大学与校友充分利用现代互动网络平台的功能优势,开展各种便捷的网络交流互动。

从我国大学与校友互动的实践考察,不论是互动的方式还是活动内容都存在诸多不足。从参与式来看,由于大学与校友互动的理念与价值观偏于功利,只注重有地位有名望、功成名就的校友,加之一贯“行政化”的管理氛围和开放性的欠缺,对现代信息媒介技术利用的不足,校友参与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互动活动来看,大学和各级校友会组织的互动活动贫乏,多限于校庆、院庆、成功校友报告、座谈会、联谊会等内容,基本从学校发展利益角度去组织设计,欠缺从校友与地方发展、树立公共责任意识和履行公共责任等方面的考虑。而从互动网络平台来看,大学也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功能的充分利用,各校友会自守一点,并没联结成网,其功能与内涵都过于单调,这不利于惠及广大普通校友,也难以发挥全体校友的真正价值。社会变迁导致人们关系互动的方式与内容发生了变化,大学应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与校友互动的有益经验,立足本土实际,创新互动的方式,丰富互动的内容,以推进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四)组织路径:健全校友工作组织机构与相关制度
健全的校友工作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是构建大学与校友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有效支撑与保障。我国大学校友工作起步较晚,校友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建设上尚存在诸多不足。从组织机构建设来看,主要问题是:一些大学缺少独立运作的校友工作部门,多挂靠院办、党办或发展规划处等,校友会的使命不明确,相关校友工作部门职责不够清晰,没有形成校、院两级的有机组织体系,对新媒体的利用不够,组织建设上的层次化与多元化不足;从制度上看,不论是常规性规章制度,还是专项性规章制度都建设缓慢。一些大学没有校友工作的长远规划,不注重校友档案和信息制度建设,对校友服务,校友资源如何开发、使用亦缺少科学的程序和制度规范。

当前,可以考虑从下述途径加强我国大学校友的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建设:一是立足于对大学—校友互动目的、社会价值的正确认识,明确校友工作机构的组织使命。明确的使命是组织生存与发展之根本,是凝聚向心力的内核所在;二是立足我国实际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独立运作、多层次、多样化的组织网络体系。可以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建立校友理事会作为执行机构,并按照工作内容与职责划分若干部门;设立监事会对校友会的财务收支状况、日常工作提供建议、履行监督;在大学二级学院一级设立专门的校友工作部门,形成校院两级校友组织结构体系。在此框架下,鼓励按地区、专业、行业、共同兴趣、共同身份、班级构建校友组织网络,以形成多样化的校友组织体系,弥补校友会体系的功能不足。三是稳步推进校友会章程、校友返校接待制度、校友基金和捐赠管理制度、校友活动开展及管理制度、校友服务产品开发、校友会表彰奖励、校友会理事与监事产生及工作办法等相关制度建设。只有充分做好上述方面,并相互协作,才能最终营建起大学—校友良性互动机制,也才能最终有效实现大学—校友良性互动的综合社会价值。

综上,良性互动是处理大学与校友关系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大学与校友互动的中外历史演进,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内涵与社会价值分析,旨在说明,营建大学与校友的良性互动,是大学与校友互动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属,也是一定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校友和地方社会发展的有效策略。诚然,实现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社会价值,须以营建并实现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为基础和前提。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与校友的良性互动营建,明确树立“大学—校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刻认识大学与校友良性互动的社会价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适应社会发展创新互动方式,加强相关机构与制度建设。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大学与校友的良性互动及其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志敏.大学校友问题研究:当代挑战与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14(6).

[2][瑞士]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第1卷中世纪大学[M].张斌贤,程玉红,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3]CHARLES H.WEBB.Handbook for Alumni Administrat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company,1988.

[4]J.TRAVISMCDEARMON.Hail to Thee,Our Alma Mater:Alumni Role Ident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Institutional Support Behavior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13.

[5]王俊.我国大学:校友关系的发展转型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6]罗志敏,李易飞.大学—校友关系发展的历史变迁[J].现代大学教育,2018(5).

[7]袁飞.美国大学与校友关系互动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6(4).

[8]何志伟.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关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

[9]马凤岐.对高等学校的第二轮放权: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10).

[10]艾瑞深校友会网.校友会2019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EB/OL].[2019-10-21].http://www.cuaa.net/paihang/news/news.jsp?information_id=13547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4]浙大校友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见成效[EB/OL].(2011-11-26)[2019-07-12].http://hnnews.zjol.com.cn/hnnews/system/2011/11/26/014495190.shtml.

[15]厦门有4000名复旦校友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EB/OL].(2014-02-16)[2019-07-20].http://mn.sina.com.cn/news/m/2014-02-16/174373994.html.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0.05.014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0)05-0132-07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湖北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政策研究”(2017GA02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重点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研究”(18D074)。

作者简介:肖家杰(1974—),男,湖北咸丰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梅瑞祥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3 02:29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