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回复: 0

数字文旅产业的逻辑与转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67
发表于 2021-9-16 13: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数字文旅产业的逻辑与转型
——来自贵州的经验与启示
刘 洋1,肖远平2

(1.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数字文旅产业具有独特的物理特征、典型的产品特征、显著的经济特征及特殊的市场特征。内容数字化的生产和数字化内容的应用是数字文旅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帕累托最优。研究发现,贵州数字文旅产业的模式和路径是创设一套标识体系,明确两条发展主线,实现三个主体转变,确保四个角色协同,推广五种融合模式。研究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多元应用融合、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可成为数字文旅产业的破题之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文旅产业;发展逻辑;转型路径

数字文旅产业依托旅游禀赋,围绕文化资源,创造文化价值,传播文化内容,销售文化创意,实现文化旅游全领域的数字化重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互嵌的全球化进程中,5G通信、AI技术、量子信息、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变革,内容数字化的生产和数字化内容的应用业已成为数字文旅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帕累托最优。

一、引言
2019年8月,2019数字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认为数字文旅时代已经到来[1]。同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在2019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新型业态蓬勃兴起,特别是数字文旅产业表现突出,成为优化文化和旅游供给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数字文旅产业是数字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创意性、引领性、低消耗、可持续的鲜明特点,具有转方式、调结构、促消费、扩就业的独特作用[2]。

事实上,伴随数字技术的变革升级、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及网络支付习惯的养成,数字经济加速了产品和市场从形式到内容的结构性变化,传统文旅产业面临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数字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模式的变化,催生出众多新的文旅产业业态以及新的模式结构。用户网络支付习惯的养成,是数字产业和云数据产生的基础,数字化的各种资讯和内容产品加速了相关产业的联动,实现了数字文化产品消费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越多,促进文旅产品的供给便越多;另一方面,文化消费的增加,代表着出行和游玩的意愿增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快速数字化和移动化的展演场景,数字成了文旅生活的重要元素,在不断地“连接”与“互动”中再现了自然和社会生活网络场景,数字文旅产品在市场占领了一定地位,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呈现,文化旅游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更迭升级亟须提上议程[3]。

必须注意的是,数字文旅的高效落地绝非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行政式命令,而是企业、学界、民众、地方政府的多中心共治逻辑。具体来讲,地方政府“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施政成为数字文旅发展的主导力量,民众就地脱贫奔小康的经济利益导向成为数字文旅发展的核心力量,学者关于旅游业和文化符号的深度研究成为符号创作者们生产创意符号的根源[4](p18-20),“文化原生性”“文化多样化”“文化异质性”的资源禀赋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旅游业后发优势的绝佳支撑[5](p204)。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和大旅游战略,文化旅游总收入明显增长,2010年旅游总收入1060亿元,2018年旅游总收入9400亿元,增幅786.79%,年均增幅87.42%,已呈现出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态势,以打通边界与资源转变的发展理念,探寻后发地区数字文旅产业的转型与逻辑,可成为数字文旅产业裂变与融合的重要理论参照[6](p125-131)。

二、数字文旅产业的基本特征
数字文旅产业包括数字文旅内容与数字文旅产品,数字文旅内容通过文本、语音、图(影)像等呈现,数字文旅产品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数字文旅内容的整合与应用[7](p16-23),具有独特的物理特征、典型的产品特征、显著的经济特征及特殊的市场特征。

(一)数字文旅产业的物理特征
本研究组前期发现AIS患者两侧椎旁肌的肌容积和脂肪浸润率不对称[4],本研究结果提示两侧椎旁肌中与骨骼肌再生相关的miRNA表达存在差异,推测在应力或青春期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两侧椎旁肌的miRNA表达发生改变,异常表达的miRNA通过调控特异性靶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肌细胞生长发育和其他功能的变化,导致两侧椎旁肌收缩性能出现差异,最终引起侧凸的出现或加重。miRNA在AIS患者两侧椎旁肌中差异表达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解释其介导椎旁肌不平衡改变的作用机制。

可复制和传输快。可复制性是数字产品的普遍特性,由于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与高额的初始投资相比较,因复制成本的低廉,可为产品的生产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源于文化旅游销售视觉财产和文化符号的特殊性,非法复制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或限于数字文旅实体产品。此外,数字文旅产品通过网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跨地域交换或者共享,诸如多端实时互动可实现即时购买和即时获得的超快体验。

(二)数字文旅产业的产品特征
高度模块化。源于元数据的设置方式和底层数据的丰富性,为目标客户快速获取有效数据和搜集实效数据成为数字文旅产业交互服务和个性服务的目标导向,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模块化的差异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实现指定源内容依据标准转换为本地目标内容,诸如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黄鹤楼、数字黄果树等数字文旅产品的成功范型。

双向互动性。源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向需要,网络两端或多端的信息沟通和对话成为数字文旅产业的基本特征。诸如虚拟旅游、智慧旅游和数字旅游的嵌合,通过“发送信息——接收应答——反馈信息——作出解释”的实时互动实现服务。限于数字文旅产品的供需矛盾,即时的双向互动产品大多是专属定制,仅对规定个体产生价值,但随着个性化需要的高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互产品或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显著时效性。数字文旅产业高度依赖时效,产品的时效性不仅决定产品本身的时间依赖,消费者也可决定产品是否为时间依赖型产品,这种现象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信息需求的时效性,如果能及时获得这一信息,则该产品具有价值,而超过了对信息需求的时间段,信息于消费者而言则不具价值。诸如平均效用递减的影片、电视剧等数字文旅产品,会随着播放次数以及投放市场时间而效用递减。

(三)数字文旅产业的经济特征
非排他性。数字文旅产品的非排他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产品交易的非排他性,同一数字产品可以被无数次的交易,并且每次的交易成本几乎为零。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同一数字产品可以被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消费,且产品价值和效用不会受到影响。诸如数字黄鹤楼中AI照片合成,可供多人使用,合成的照片并不因为使用人数的多少而发生质量和内容的变化。

消费偏好。消费者购买数字文旅产品由自我偏好和推荐算法共同引导。一方面,消费者因娱乐需求、商务需求、教育需求等要求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另一方面,生产者根据流行度算法,内容推荐算法,关联规则算法、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模拟推荐算法或混合推荐算法实现精准服务投送。

高附加值。附加值是经济主体创造出来的产品价值。在产品原有的价值基础上,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新的价值。体现在数字产品上,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意所创造的附加值。这也是数字文旅产业的重要特征,例如文旅游戏推出后,消费者通过选择游戏人物,开始体验游戏,生产商则会不断升级人物道具装备、服装、技能,以这种高附加值的特性,获得高于游戏本身的利润。

(四)数字文旅产业的市场特征
产品虚拟性。数字市场首先是一个买卖市场,买卖双方通过这一市场进行数字产品的交换,凭借数字技术获取信息。由于数字产品并非实体产品,所以具有虚拟性特征[8](p50-56)。传统产品的交易平台是有形的,而数字产品的交易平台是无形的,买卖双方在特定的数字化环境中完成交易行为,当网络不存在的时候,市场也会随之消失。由于搜寻成本较低,数字市场呈现出透明特征,数字产品的阶段价格都会被搜索到,这种完全透明的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取信息。

规模无限性。数字市场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由于互联网没有界限,具有市场规模无限性的特征,网络无限的时空范围为数字市场提供了广阔的交易空间,没有地域、文化、国界的边界,可实现自由交易。网络是一个由一系列接入标准定义的开放系统,数字市场建立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系统之中,必然就有了进行开放市场交易的技术基础,只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市场进入规则和交易规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市场。数字市场就是信息传递和处理传递的数字化过程,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成了交易的技术支持。

三、贵州数字文旅产业的模式与路径
贵州省是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通过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区块链等数字经济的制高点,构建了数字文旅产业生态。具体来讲,通过创设一套智慧旅游体系,以两种数字文旅融合思路实现三种旅游资源转变,以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开启数字文旅深度融合五种模式。

(一)创设一套智慧旅游体系
创设一套文旅智慧平台。数字文旅智慧平台以智能化、快捷性的方式为旅游者提供游前、游中、游后服务,是实现数字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获取文旅大数据底层数据的重要载体。旅游者出行前,可通过智能平台查看贵州文旅产品及相关配套服务,提前做好出行规划和掌握目的地基础文化信息;旅游中,可通过平台扫码、人脸识别等多种方式入住酒店、乘坐公交、进入景区、购买产品、咨询求助,同时数字文旅智慧平台根据旅游者偏好及旅游目的地特色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信息,推送文旅产品;行程结束后,还可继续享受商品购买、信用评价及退换货服务。文旅智慧平台全过程参与旅游者行程,旅游者全过程依托文旅智慧平台,文旅智慧平台成为绑定文旅产品与旅游者的核心枢纽。

制作一套全域旅游地图。大旅游战略为打造多样化数字文旅产业链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发展导向,旅游景点的增加亟须创设一套全域旅游地图。全域旅游地图应当涵盖地域内所有旅游景点、地理信息及配套公共设施,为方便散客出行,地图还应收录各地区观光巴士信息,包括线路、起止时间、站点等,并附交通示意图,地图反面须印上贵州主要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市外办、市台办、市公安局、市旅游局电话,同时附上市旅游局网站和微信、微博。为提升景区服务质量,解决用户游览障碍,景区可依托各类型媒介开发自助导览系统,旅游者可依托多种媒介自助查询景区电子地图,了解景区卫生间、餐饮摊点、旅游商品销售点等服务信息,旅游过程中,可通过导览系统,点击自己所处景点,收听导游语音讲解,也能及时收到景区的热点推送,包括天气预报、景区热点消息等,游览结束后,可一键导出游玩攻略,方便在朋友圈、QQ空间、微博快速推送。

建构一套多维宣传体系。通过举办“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歌唱大赛、舞蹈大赛、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创设旅游文化品牌。音乐可成为数字文旅融合的排头兵和急先锋,也应成为多维宣传体系的核心维度,通过品牌型、服务型、休闲型、体验型的民族音乐提升地方形象和宣传地方品牌。同时,传统媒体及自媒体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平台,通过形象大使选拔赛、最美景点赛、特色美食锦集等参与式的宣传手段,打造“微博+微信+网站+线下活动”的立体宣传模式,形成从外而内、自下而上的多中心宣传机制。通过开展论坛、研讨会、文化旅游博览会、推介会,持续制造舆论热点,掌控舆论主导权,增强宣传工作影响力。

(二)两种数字文旅融合思路实现三种旅游资源转变
明确大扶贫+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大扶贫+文旅融合”是指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旅游服务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兜底,推动旅游业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实现旅游业就地安置居民就业,确保扶贫靶向精准,扎根村户。创造就业机会是精准扶贫最精准和最长效的措施,考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公共基础环境相对薄弱,但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文旅融合有极大开发潜力,不仅可以集聚人流、物流、信息资源和资金,也可实现资源向农村倾斜,达到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为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必须明确政府以顶层设计精准导向,企业以资金输入精准帮扶,群众以人力输出自我造血,协调解决开发前期人力、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难题。同时,必须充分考量各地区旅游狂欢化的发展模式,坚决避免文旅发展的一锤子买卖,坚决反对文旅融合的同质性。

明确大数据+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大数据不使用以往随机抽样的办法获取信息,而是对数据资源的全范围采集和全领域分析,文旅融合的大数据是实现旅游者、旅游服务提供者、旅游目的地文化持有人信息均衡的重要手段。大数据能够在旅游者出行前掌握旅游目的地基本信息,帮助旅游者整合碎片化信息,初步形成旅游期待,同时,地理信息的追踪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全行程的服务推送,出行时间的不同意味着不同的旅行路线,诸如贵州夏季旅游通常考虑镇远古镇、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等,冬季旅游则会选择韭菜坪、息烽温泉、荔波万亩野梅等。不同的群体出行,其路线也不同,老年群体会选择一些自然风光景区,青年群体会选择较刺激的游乐景区,女性群体会选择购物较多的景点,大数据则会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策略的匹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采集与汇总均是无感进行,不会对旅游体验造成不利影响,旅游服务提供者、旅游目的地文化持有人和政府部门可通过不断层累的信息即时调整营销策略,提供文旅产品,更新服务模式。

文化持有主体转变为旅游形象大使。文化持有主体掌握地域发展历程、人文资源和特色技艺,对地域文化持有浓厚情感,任何旅游形象大使都不及文化持有主体亲自宣传更具影响力。文化持有主体可以是地域内政府官员、人民教师、农民群体,亦可以是参与地域建设的企事业单位,他们以推介员、参与者和体验者的身份以自媒体手段推介地域文化、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参加各级各类宣传活动,不仅可以将地域内有限资源高度整合利用,亦可成为与OTA(在线旅行社)协调发展的强力支撑。

艺术创意创作转换为旅游产品。文化旅游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强调通过文化资源开发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以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促进旅游商品的开发。文旅融合可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总结、提炼和创作,把其中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且旅游者感兴趣的东西转化为旅游产品,而非商户去批发市场,批量引进常规的、无意义的小商品,造成旅游者审美疲劳,排挤冲动型购买行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核心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40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154项。因其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涉及地域内诸多族群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是历史的“活化石”,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一旦转化为文旅产品,就可以因其垄断性、原始性、神秘性、商品性、纪念性、操作性、保值性特点,形成一种非凡旅游业态,从而对接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人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体验观赏外,亦能拓宽文旅融合领域,拓展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所衍生的旅游产品,极大地丰富旅游业态,增加旅游者群体,实现旅游者来源的多元化。

(三)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开启数字文旅深度融合五种模式
数字文旅亟须“政府+旅游公司+文化持有人+旅游者”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数字文旅的底层逻辑中,文化持有人迫切期望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发展成文化产业,转化为精准扶贫的渠道,实现文化资源的变现[9],但他们又坚持传统,恪守禁忌,渴望保持民族文化的活态性和稳定性,他们掌握着当地旅游资源[10],同时也成为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数字文化的发展逻辑中,政府作为引导者,担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重任,起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业绩的直接表现是数字文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企业和社区作为经营者,在数字文旅中承担文旅产品生产、销售和流通并以此获取经济利益,企业业绩的直接表现是文旅产品的提供,即采用何种模式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玩得好、吃得好、住得好、消费得愉悦,社区业绩的直接表现是地域内文化持有人的文化持有的永续和持有文化的变现。旅游者通过资本交换文化符号与视觉财产,是文旅融合的经济源头,也是数字文旅持续发展的动力。数字文旅发展中,政府、企业、社区、旅游者形成四位一体格局,政府获取业绩、企业获取利润、社区获取发展、旅游者获取体验和愉悦,四者围绕各自目标,实现各自需求。

直接利用。直接利用这种思路适宜在原有景观风貌上,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打造成旅游产品的模式来发展旅游。这种形式是在最大限度保护文化资源的情况下的旅游模式,其特点就是拥有唯一性、本真性、神秘性,也是最吸引旅游者眼球的,能获取最大的旅游参与度。

整体提升。整体提升的方式,适合文化资源种类多的区域,通过突出一项特色文化资源,联动剩下所有文化资源协同提升,以原有资源为主,结合人造景观为辅,开发各种游玩项目,发展连片式旅游。如何开发、如何协同是此种模式的难点,找准资源主体是突破口。

还原再现。还原再现的方式,是对业已消亡的文化进行人工复原,这些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民俗、民间文学类和文化遗址,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原有民俗、民间文学进行可视化复原,以声音、图像、电影、动画等方式展现,增强旅游者的代入感,强化此种文化旅游模式的认同感。对文化遗址,可实行仿古再建或利用影像技术复原展示,让旅游者了解当地传统建筑样式,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市场凝聚力。

集中展示。集中展示主要将分散的旅游景点以园区、聚集区的方式集中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一般分散的景点,旅游者只会挑取几个感兴趣的进行游玩,剩下的资源必然就会闲置浪费,所以根据区域内所有文化资源集中打造一种产品模式,以主题园区的方式让旅游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当地的文化风情,但此种模式需要注意保护文化资源的本真性,避免对文化资源造成破坏,失去原有内涵。

主题附会。主题附会旨在先构想出某一种可行主题,整合资源附着在这一主题上,进行旅游开发。这种旅游通常是以展演、活动为主要形式。例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通过传说、节日的形式,在宽阔的广场或街道上相互泼水,以示祝福,同时也具有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作用。

四、贵州数字文旅产业的经验和启示
(一)加快数字文旅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骨干网络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基础。当前,我国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但部分偏远地区仍存在网络不稳定和信号较差的现象,城市社区无线移动网络高峰拥堵也未能完全解决。我国人口数量较大,无线设备享有量高,对服务器性能的要求较高,随着数据使用量的大幅度增长,为保障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持续提升服务器性能和扩展性。

鼓励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探索数字产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数字生产型设备的技术研发,突破建模工具、特效系统、交互引擎等基础应用的短板。鼓励数字文旅消费性设备的技术研发,保持应用终端、社交应用、数字娱乐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竞争优势,加快完善相关服务标准,大力推广使用相关标准。

完善数据监督管理平台。由于网络的无限性和开放性,加强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构建一套收集数据处理、整合和可视化为一体的数据监督管理平台。利用社交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利用先进的计算和储存技术,利用神经网络兴奋点的搜集技术,提升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等方式加强数据的流通和信息的共享。

加快信息技术多元应用。加强大数据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加强应用技术,提升数据的整合和应用效率。物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其技术强调的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突破物联网技术,研发各种以高效、节约、低耗为核心的应用技术,构建安全的管理体系,加强物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集中各龙头企业、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互联网企业协作建设数据中心,推动内容的分发服务在文旅产业中的运用。

(二)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多元应用融合
产业融合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信息产业之间的交叉现象,属于技术范畴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渗透和应用过程中导致的创新过程。数字文旅产业的多元应用融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新兴技术融合数字文旅产业。将全息投影、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文旅产业中的系统、平台等融合发展,推进文旅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加快文旅产品的网络化进程,为新服务的培育提供数字基础服务。

数字技术融合实景演出。研发数字展演核心技术,改善游客视觉、听觉体验,如增加多语言有声吟诵,加强三维实境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舞台上的运用,打造观众沉浸式的观感效果,改变了传统的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将观众置于情境中,在视觉冲击下获得心灵震撼的感受。

数字技术融合动漫影音。借助数字技术,深入把握客户的细分标准,确立精准市场定位,进行文旅产品内容的差异化生产,发挥成本集约的优势。关注动漫IP矩阵的开发,不限于产品产业链的打造,而是培育IP产业链的形成,强调文化内容和品牌效应形成的传播链,以此催生出以动漫为核心内容的文旅业态,凝聚成数字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技术融合创意设计产业。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创意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将民族文化中的民族元素运用数字技术转化成为图案,并运用到文旅产品的设计中,赋予文旅产品以新的生命,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在景区建筑设计方面,可利用GIS技术对空间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地理特质,将建筑选址融入地域文化景观。

(三)提升数字文旅产业综合保障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了保障成果的及时转化,在产业链完整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培育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鼓励形成一批以高端软件和网络通信为基础产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文旅细分领域里强化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升级,如2019年5月中国联通携手深圳世界之窗旅游景区打造5G大型文化主题公园,5G时代的到来,是文旅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全息技术、VR、CR、AI等技术的运用,突破了原有旅游的局限。

优化相关政策。数字文旅产业与传统文旅产业的生产和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因而产业的监管和治理方式也不完全相同。为保障数字文旅产业的良性运行,应当及时对该产业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争取发展政策,资金扶持和项目配套。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引进民营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到成果转化的应用实践中。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数字技术领域人才,保证人才在项目资金、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无忧,并针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优化监管政策,针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规律,注重监管的动态性和针对性,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建立完善的监管政策。

保障网络安全。网络的普及为数字文旅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对大数据的了解程度不够,不当的操作会给线上支付、线上获取旅游数据带来风险问题,因此网络安全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建立风险感知系统,随时监测网络状态,感知网络运行中是否存在威胁,并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保网络运行安全。建立风险攻击检测系统,采用数据关联的方法,更新和优化检测技术,随时对各种信息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攻击就会采取防御状态,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防御作用。建立网络安全模式,为网络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有效预防数据丢失或被拦截。加强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网络安全意识,避免网络诈骗,保护信息安全,推动网络秩序持续健康发展。

五、余论与展望
智能制造和数据思维建构的新语境实现了数字文旅产业在技术变革下的范式转化,成为文化旅游、智慧旅游和虚拟旅游的新动能。一方面,数字文旅产业的发生学特征源于时空演进下多产业、跨领域的文化经济活动,达致以文化产品为点,文化景观为轴的点轴效应;另一方面,数字文旅产业的动力学特征源于变化秩序下经济活动激励和约束的强弱变化,达致内容数字化的生产和数字化内容的应用的深度融合。贵州数字文旅产业的跨越发展路径和时间,无疑是数字经济、文化旅游及文化产业在新语境下的新尝试。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发展必然分化和科技应用要求集成的二元对立已然成为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与文化股本创造性转化的实践困境,生产者和消费者联合产生创意、突破传统传统文化的代际更新难题或将成为数字文旅产业裂变与融合的重要理论参照。

参考文献:

[1]2019数字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大会暨《2019中国文旅融合数字创新发展报告》在晋发布[EB/OL].中国旅游研究院,2019-10-15,http://www.ctaweb.org/html/2019-10/2019-10-15-9-57-42523.html.

[2]班娟娟,王文博.政策技术双驱动文旅产业迎黄金时代[N].经济参考报,2019-12-25(002).

[3]黄永林.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21(008).

[4][英]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于光远.于光远经济论著全集(第8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6]刘洋,杨兰.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文化旅游产业链优化策略——基于“多彩贵州”的典型经验[J].企业经济,2019(8).

[7]黄永林.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

[8]范周.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1).

[9]肖远平.屯堡文化及其产业化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8(5).

[10]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文化经济学阐释[J].文化遗产,2018(1).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0.04.013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0)04-0104-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17ZDA164)。

作者简介:刘洋(1987—),男,湖北仙桃人,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肖远平(1965—),男,贵州大方人,通讯作者,贵州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申 华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5-1-10 23:22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