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回复: 0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价值评鉴与当代启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67
发表于 2021-9-9 12: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价值评鉴与当代启示∗
舒 展 郝睿琦

[摘要]1913年,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列宁发表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深入领悟这篇经典著作蕴含的价值,对新时代坚持“四个自信”有着重要意义。列宁在文中论证了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指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学说科学性的根本所在,马克思学说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获得了新证明和新胜利。正是通过批判错误思潮,列宁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正是在紧跟时代步伐的过程中,列宁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在实践中继承和推进了马克思学说。当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要坚持立场,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要守正创新,书写21 世纪马克思学说新篇章。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学说;启示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列宁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理论上,列宁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特点及发展规律,批判了修正主义、机会主义思潮,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p.323)和“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2](p.367)等新论断,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列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世界大战,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

1913 年3 月1 日,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 周年,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用唯物史观分析看待马克思学说自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前景,批评国内外非社会主义思潮,论述了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和马克思主义必将取得更大胜利的生命力。2020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进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再次回顾列宁这篇经典著作,深入领悟其蕴含的价值,对新时代坚持“四个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一、以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印证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
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开篇写道:“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3](p.1)在这里,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学说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唯物史观看待人类历史的进步和无产阶级的作用,这也正是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所在,即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旧社会掘墓人和新社会创造者的伟大历史作用,这是马克思学说通过回答“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继承“人类在1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3](pp.41-42)而达到的。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学说科学性的根本所在
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就已经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这些思潮都批判了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不公,都提出了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对自由、平等、公正的不懈追求。但由于历史观的局限,这些社会主义思潮“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更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3](p.47)因而只能驰于空想。

1919 年3 月,列宁在《启蒙》杂志第3 期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对《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关于马克思学说的科学价值进一步加以阐述。列宁认为,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表现在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前提下吸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3](p.45)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基础上,“严密地论证了并且彻底地发展了”[3](p.46)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物与物关系背后所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指出随着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思想置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来源和三大组成部分的分析,至今仍然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和学术渊源的经典表述。

列宁对马克思学说予以高度评价,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3](p.45)“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3](p.48)

(二)“马克思学说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获得了新证明和新胜利”
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列宁将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的世界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具体考察了马克思学说的命运。

第一,列宁把1848年到1871年称为“风暴和革命时期”。在诞生之初,马克思主义还只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种。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类似于民粹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他们不懂历史运动的唯物主义原理,不懂“人民”“正义”“权利”词句掩盖下的资产阶级实质。1848 年6 月爆发的法国巴黎工人武装起义,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4](p.153)列宁指出,资产阶级对六月起义的暴力镇压,表明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立日益加剧、不可调和。经过1848 年革命的战斗洗礼和检验,“一切关于非阶级的社会主义和非阶级的政治的学说”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3](p.2)马克思学说则以其鲜明的阶级性、彻底的革命性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本性”相契合,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日渐扩大,逐步掌握了领导权。马克思之前那些“喧嚣一时、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形式”,“已奄奄一息”。[3](p.2)

第二,列宁把1872年到1904年称为“为未来变革的时代作‘和平’准备的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3](p.3)当马克思主义从外部战胜了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杜林主义等对立思潮之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只好披上“马克思主义”外衣混入内部。而资产阶级采取社会保障法、实行普选制等举措,赋予了无产阶级一定政治权利,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使一部分人在议会斗争的胜利中和“安定”的条件下丧失了革命精神。

需要用实践才能证明机会主义的错误和危害,使人们在现实面前认清其实质。随着俄国1905年革命的爆发,以及其后几年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3](p.3)在亚洲出现,由此开启了第三个时期。

第三,从1905年俄国革命开始进入第三时期,接着土耳其、伊朗、中国也发生了人民群众的英勇的民主革命,打击了这些国家的封建势力及其所勾结的帝国主义,从此,“世界上的任何力量也不能恢复亚洲的旧的农奴制度”。[3](p.3)亚洲各国革命同第一时期的欧洲革命一样,“揭示了自由派的毫无气节和卑鄙无耻,民主派群众独立行动的特殊意义,无产阶级和一切资产阶级之间分明的界限”,也再次证明了“非阶级的政治和非阶级的社会主义”[3](p.4)根本不存在。亚洲的革命风暴使机会主义者对“社会和平”“民主制”的赞不绝口成为空谈,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在欧洲,垄断资本主义造成的经济、政治、军事危机,使所谓的“社会和平”如同一只随时有可能被引爆的“火药桶”。英国、德国等重新燃起革命的希望。

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的最后,列宁得出结论:“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的这三大时期中的每一个时期,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他满怀信心地预言:“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3](p.4)从1848 年到1913 年的世界历史,充分说明了马克思学说的强大生命力,也充分验证了马克思学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科学性。

二、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发展马克思学说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也告诉世人应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学说。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既表现为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又经过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检验,尤其是通过批判错误思潮和“自我革命”得到不断彰显。对此,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5](p.11)强调“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从各方面把这门科学(马克思学说——作者注)推向前进”。[6](p.161)

(一)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和必将取得更大胜利的生命力。但正如列宁在该文中所揭示的,马克思学说的胜利是在与一切非社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取得的。到了19 世纪90 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5](p.12)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但斗争并未停止,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严重分化,形成了左、中、右三派。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全面“修正”了马克思主义,如用新康德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用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学说的价值理论,认为垄断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大概会给资本提供根本消除危机的可能”。[5](p.14)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在左右两派之间调和折中,最终与右派合流,认为“政治自由、民主和普选权正在消灭阶级斗争的根据”,[5](p.16)无产阶级可以利用民主制、普选权逐渐扩大政治影响直至掌握政权,让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以列宁为代表的左派,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彻底批判了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在意识形态上,列宁指出,修正主义者只是亦步亦趋地“跟在资产阶级教授的‘科学’的屁股后面跑”,“用‘简单的’(和平静的)‘演进’去代替‘狡猾的’(和革命的)辩证法”,从而“宣扬一种比黑格尔唯心主义还要浅薄和庸俗一千倍的唯心主义”,甚至把宗教这种“人民的鸦片”竭力变成“对先进阶级的政党来说的‘私人的事情’”。[5](p.13)这显然是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给予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而无产阶级一旦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就会在精神上重新陷入被动,无法有效改造世界。

在经济上,列宁指出,修正主义者所依据的“经济发展的新材料”,[5](p.14)只是他们“对一些片面抽出的事实作肤浅的概括,而没有把它们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看”。事实上,“工业高涨和繁荣”只是表象,“不久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全欧洲失业人数惊人的增加”[5](pp.15-16)告诉人们:“危机的时代并没有过去:在繁荣之后,接着就来了危机。各个危机的形式、次序和情景是改变了,但是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修正主义者看好的卡特尔和托拉斯虽然生产联合起来,但“它们同时又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变本加厉,使无产阶级的生活更加没有保障,资本的压迫更加严重,从而使阶级矛盾尖锐到空前的程度”。[5](p.15)

在政治上,列宁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史和20 世纪初的俄国革命史反驳了修正主义者对“民主制”的幻想。他指出:“在‘民主制的’资本主义的自由下,经济上的差别并没有缩小,而是日益扩大。议会制度并没有消除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阶级压迫机关的本质,而是不断暴露这种本质。议会制度有助于教育和组织比先前积极参加政治事变的人多得多的广大居民群众,但是这不会消除危机和政治革命,只会在这种革命发生时使国内战争达到最激烈的程度。”[5](pp.16-17)回顾1871 年法国资产阶级与普鲁士侵略者勾结起来绞杀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资产阶级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和对多数人的专政。

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伯恩施坦背弃了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提出了“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修正主义公式。对此,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进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5](p.17)这是对修正主义实质的深刻揭示,是对修正主义本质的科学批判。

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列宁对机会主义者的言行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列举:“他们把为伟大的战斗准备力量的时期解释成放弃这种战斗。他们把改善奴隶的生活状况以便去同雇佣奴隶制作斗争解释成奴隶们为了几文钱而出卖自己的自由权。他们怯懦地宣扬‘社会和平’(即同奴隶制讲和平),宣扬背弃阶级斗争,等等。”[3](p.3)这些都是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必须与之划清界限。

(二)在紧跟时代步伐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列宁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将马克思学说教条化,“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6](p.16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经170 余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是因为它批判性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还在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坚持不懈地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鲜活的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和引领力。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面对这一新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世界各国理论家们纷纷进行研究。卢森堡着重研究了资本积累和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希法亭主要对金融资本进行了研究;考茨基则提出“超帝国主义论”,认为帝国主义只是一种政策,只要资产阶级改变该政策并联合起来组成国际垄断同盟,就能消除矛盾,开创持久和平的“新纪元”。

1916 年,列宁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及其历史趋势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根据帝国主义20世纪以来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垄断新表现,概括了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的实质和历史趋势,提出了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理论创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学说,有力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在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期间“凯歌行进”。

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结尾处预言马克思主义定将在即将到来的历史时期获得更大胜利,历史已经证明,列宁的预想在此文发表后一步步化为现实,在经历了革命风暴时期的战斗考验和“和平”时期的力量积蓄后,新的极大的世界风暴不断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指引作用。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创……直至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在此后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虽然经历了曲折和挫折,但确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三、《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的当代启示
时隔百年,《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对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及其历史命运的评判,在今天看来依然有效。而该文所体现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精神,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依然具有深刻启示。

(一)坚定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并将在今后不断获得新证明,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7](p.382)

科学的信仰是激励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如果信仰迷茫、精神空虚,就很可能失去方向、误入歧途。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信仰,就是因为它追求真理、遵循规律、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是可以信、值得信的。从实践层面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胜利,就是因为始终坚定信仰,不断增强理论自信;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之所以从“改革”到“改向”而遭受挫折,正是因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丧失了理论自信。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都说明了坚定信仰、增强理论自信的重要性。因此,党的十八大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称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强调坚定理论自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8](p.34)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坚定信仰和理论自信的高度重视。

对于如何坚定信仰、增强理论自信,习近平提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第一,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学懂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信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跟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领悟其中蕴含的原理,同时还要全面了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总结经验教训。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者,首先应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如果没有这个内化和前提,就无法引导他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第三,只有在实践中达到主客观相统一,才能确证认识的真理性,更加坚定对真理的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如果没有这个归宿,马克思主义就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二)坚定立场,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
诚如《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所描述的,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马克思学说的诋毁或冒充,尤其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谷时期。一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很容易患“低潮综合征”,这是对历史的短视和辩证思维缺失所导致的。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9](p.6)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相继改旗易帜,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空前的低潮,跌到了谷底。一时间,“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谬论甚嚣尘上,“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思潮大肆传播,对此,马克思主义者不应患“低潮综合征”,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学说关于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既证明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警示了新旧社会制度更替的“两个决不会”。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武器,分析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诋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英雄的错误;分析和批判“历史终结论”静止、固化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分析和批判“新自由主义”鼓吹私有化的危害性;分析和批判“宪政民主”是资产阶级少数人民主的本质;分析和批判“普世价值”的抽象性和虚伪性。

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即人民立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各项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在实践中不断证明“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

低潮时期,虽然各种错误思想的传播力、影响力会有所增强,但真理正是在同谬误斗争中显示其正确性的,从而为社会主义新高潮的到来作更充分的理论准备。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革命低潮时“不气馁,不冒进,有作为”的态度,与那些“低潮综合征”患者泾渭分明,充分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坚持,必将为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三)坚持创新,书写21 世纪马克思学说新篇章
列宁在19 世纪和20 世纪的交汇期,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守正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尚未恢复到苏东剧变前的水平,但集聚着强大的有生力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两条发展道路长期而复杂的斗争和较量,正在发生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守正创新,续写21世纪马克思学说新篇章。

进入21世纪,随着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和矛盾进一步加深。为维护帝国主义国际垄断资本利益、维护不平等的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格局红利,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上使用经济制裁、军事威逼、政治分化等手段,打压社会主义国家和竞争对手,采取新殖民主义政策和逆全球化政策,进一步表现出新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和腐朽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世界舞台上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实践、制度等的创新,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翻天覆地的成就。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10](p.14)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武器就不会失效,“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9](p.163)的前途就不会改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坚决反对僵化、教条化,在坚持“老祖宗”的基础上敢于善于讲新话,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大文章接着写下去,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获得更大胜利。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On Lenin’s“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the Doctrine of Karl Marx”

(Shu Zhan and Hao Rui-qi)

Value Assessment and Contemporary Revelation:In 1913,Lenin released“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the Doctrine of Karl Marx”to commemo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Marx’s death.The value embedded in this classic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dhering to the“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in the new era.In his article,Lenin argues for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s doctrine,pointing out that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is fundamental to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s doctrine which has gained new proofs and new victories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It was by critiquing the wrong mindset that Lenin defend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and it was in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at Lenin innovatively developed Marxism and thus inherited and advanced Marxist doctrine in practice.Therefore,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w era,we need to strengthen our belief and the self-confidence of Marxist theory,maintain our stance and criticize all kinds of non-Marxist misconceptions,and keep innovation to write a new chapter of Marxist doctrin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20)03-0095-06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爱国主义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安全观教育研究”[2019CG0479]阶段性成果。

作者:舒展,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福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郝睿琦,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图 图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5-1-11 09:02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