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回复: 0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特征与评价指标体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67
发表于 2021-9-9 12: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特征与评价指标体系
汪青松 陈 莉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特征,提出要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体现为六个核心特征: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现代化强国评价问题一直是现代化研究中的共性难题。因此,指标体系构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评价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应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六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特征;评价指标体系


现代化包括广义现代化与狭义现代化。广义现代化通常指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采用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导致生产方式大变革,实现社会整体转型变迁的过程。狭义现代化通常是指二战以后,欠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采取措施加速社会发展的过程。伴随现代化进程,农业、工业、国防、科技、信息、城镇、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均发生变化,无论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都是发达的工业化。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各国不懈追求的目标。

罗斯托等提出,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确保持续的经济增长是现代化的关键。研究现代化的社会学学者通常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起源,现代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亨廷顿等认为,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政治现代化,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进步和不可逆化的过程,应倡导政治民主化、权力分解等。现代化的人文学代表英克尔斯等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它是现代社会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基石。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十大指标,为现代实证研究和量化评估开辟了新的思路。以布莱克等为代表的学者,则对现代化的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此外,国内学者也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界定了现代化。①参见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0—13页。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29—33 页。阿力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年版,第18—19页。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8页。杨多贵,牛文元,陈劭锋:《现代化理论与方法的新探讨》,《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等等。

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建成现代化强国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20 世纪20年代,李大钊、陈独秀等就提出,中国若要摆脱贫困、发展实业、增加富力,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1949 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要使中国逐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1954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1956 年,党的八大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章;1964年12 月21 日,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p.4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等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和新特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 年,党的十八大将现代化内涵进一步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千年大计的高度,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特征。从“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强烈现实意义。[2]


当前,世界正处在智能化变革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现代化强国标准的制定,必须反映现代化本质,符合国际通用标准,不能简单复制原有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发展的今天,用原来工业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现代化,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强国指标体系,既要吸收国内外比较分析框架下的既有成果,还要不断挖掘现代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刻内涵,揭示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核心特征。

第一,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强国的主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应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它是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经济体系,包括产业现代化、经济结构现代化、区域布局现代化等。因此,我们应建立以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和动态变化为出发点的现代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经济发展质量提到更高水平,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目标。[3]

第二,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受到尊重,民主法治得到加强,社会环境安全稳定,就能推动现代化建设,反之就会影响现代化进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政治现代化不能缺失。

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必须具备的两翼,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障和路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体现在人民的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权利;国家、政府和社会法治化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层面。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政治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最大优势。[4]

第三,文化现代化和文化软实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文化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实力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内容,那么,高度发达的文化就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内容。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民族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高度的文化影响力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渗透力和领导力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就是说,离开“文化强国”就不能称之为“现代化强国”。[5]

第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建立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改善民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增长和创新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许多方面的社会变革实现的,如社会分化与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治理得到改善,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等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让人民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朝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第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生态现代化是突出的短板。生态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以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生态革命。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第二次现代化是由知识革命引发的,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变,呈现出知识化、信息化、绿色、生态、全球化和多样化等特征。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美丽中国”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的提升和进步上,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基本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生态健康型的社会,不断迈向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新时代。[6]

第六,“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统称,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治理,还包括政府治理、政党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源头治理等,是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四化”之后的“第五化”,可称之为制度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出发,着眼于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重点阐述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7]“治理现代化”即“第五化”的形成和建立,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认识的全面提高。[8]


考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成果,离不开一套比较完善、科学的现代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现代化强国评价在世界各国持续展开,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探索中都取得了较大进步。然而,现代化强国评价问题一直是现代化研究中的共性难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化强国评价没有既科学又方便操作的衡量标准,即科学而可行的现代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大量实践表明,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是现代化强国评价的核心问题,现代化强国评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标体系的科学化程度,可以说,整个现代化强国评价就是以指标体系为依据而展开的,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科学且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就无法对现代化强国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指标体系构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评价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国外多数分析框架下,现代化评价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标准,定性标准包括“箱根模型”“列维模型”等;定量标准包括“布莱克标准”“英格尔斯标准”等。在国内分析框架下,现代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中国《社会指标》课题组的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和2016—2018 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的现代化指标体系(2003)。现代化强国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

国外现代化指标体系对现代化指标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国外现代化分析框架定性标准中,1960 年日本、美国和英联邦国家等30多位专家提出的“箱根模型”,涵盖了经典现代化的8 项标准,这8 项标准在定量研究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还比较笼统。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列维教授对“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了现代化社会的8 个特征,虽呈现出了现代社会的特点,但同样不够具体。

在国外现代化分析框架定量标准中,1966年,布莱克教授用10项指标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流动水平角度来表征社会发展的差距,这10项指标因其简洁和可操作而在文献引用中受到青睐,但在度量现代化进程问题上却未能成为有效工具。“英格尔斯标准”更多关注人的因素,人的指标占指标体系中大半,该标准量化度量直接,颇受欢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标准值偏低,缺少生态、环保、信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指标,且指标之间有交叉。

表1 现代化强国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框架

pagenumber_ebook=21,pagenumber_book=16
国内现代化标准体系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末中国《社会指标》课题组的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提出了包括科技、政治、文化、道德、精神、法制等多方面因素。《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评价指标体系,从“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两段法”出发,构建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信息化引入工业化。2003 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构建了现代化指标体系,通过反映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竞争力水平的5 个指数表征现代化的动力水平,通过反映集约化和生态化的2个指数表征现代化质量水平,通过反映公平化和全球化的2 个指数表征现代化的公平水平。《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对131 个国家的服务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指出目前中国服务业现代化指数在131 个国家中排第59 位。《中国现代化报告2017》提出,国民健康指标是反映国民在多方面处于完全幸福状态的指标体系;《中国现代化报告2018》主要聚焦产业结构,指出未来35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两次转型。

此外,陈劭锋、牛文元、杨多贵等学者提出,应设计一个“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以适应信息时代现代化进程新特点,显然,只考虑工业时代的现代化目标已经过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必须做出相应改变,呈现出信息时代特征。[9]何传启在对中国现代化的分析中指出,未来10年的重点应向生活质量、质量优先、六化协同、共享、绿色发展迈进。[10]

现代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内涵更加丰富、呈现的特征更加多样,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基础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六方面内容。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六大构建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现代化强国指标的选择必须客观真实反映现代化强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治理的特征和客观情况及各指标间的真实关系。一方面,指标不能过少,如果过少可能会导致涵盖面不足,出现信息遗漏或失真。另一方面,指标又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信息重叠或交叉,计算过于烦琐,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第二,系统性原则。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概念,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治理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标体系必须分类合理、层次清晰、内容全面,基于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赖关系,形成逻辑清晰、层次化和科学性统一的指标体系。既要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各子系统的状态,还要反映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每个指标彼此独立且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层次化的,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形成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标体系应能有效应用于实际分析,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有必要参考各种信息。过于抽象的分析概念不适于引入指标系统。

第四,代表性原则。所谓的代表性意味着我们在选择指标时应把握问题的本质,这是与评价效果有关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标体系的代表性,应尽可能准确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治理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可以比较方便地计算数据并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第五,现实性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标的设计必须能够结合当前实际,体现新时代特色,呈现出时效性和目的性。选定的指标既不过时也不能太超前。评价体系设计不能脱离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是要充分结合当前中国的宏观背景和发展现状,加强指标的时效性。

第六,可比性原则。在综合评价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各指标统一口径。指标体系应尽量采用国内和国际通用指标,并确保每个国家的指标所反映的内容在时间和范围上保持一致。[15]

按照上述原则,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标体系六个方面的指标不应混杂在一起,需要以特定方式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了具体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标体系各方面的水平,需要分类整理每个指标,按照上述指标体系六个方面内容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标体系分为六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还要包括自身的内部子系统,即再次对子系统中的指标分类。每个子系统都是一个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都是特定的指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可参见图1。

pagenumber_ebook=23,pagenumber_book=18
图1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发展XI、创新驱动XII 和生活质量XIII 二级指标,以及10 项三级指标。经济发展XI包括GDP增长率XI1、三次产业占比XI2、全员劳动生产率XI3 以及进出口增长率XI4。创新驱动XII 包括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XII1、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II2。生活质量XIII 包括人均GDPXIII1、互联网普及率XIII2、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幅XIII3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XIII4。[11]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人民民主XXV、依法治国XXVI。人民民主XXV具体指标包括:国家领导层是否按照法律有序更替XXV1;人民是否按照法律管理国家事务和各项事业XXV2;人民是否顺利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社会的各个阶层是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XXV3;国家决策是否遵循科学和民主化XXV4;各领域人才是否按照公平竞争方式,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XXV5;依法治国XXVI包括:执政党是否按照宪法的规定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XXVI1;权力运用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XXVI2。

文化现代化包括文化生产XXI、文化传播XXII、文化消费XXIII和文化竞争力XXIV二级指标和18 项三级指标。文化生产XXI 包括文化投资比例XXI1、文化就业比例XXI2、人均文化增加值XXI3、图书出版种类/10 万人XXI4、日报发行/千人XXI5和电影产量/百万人XXI6;文化传播XXII 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份额XXII1、电视普及率XXII2、移动电话普及率XXII3 和人均文化贸易XXII4;文化消费XXIII包括人均文化消费XXIII1、文化消费比例XXIII2、文化产业比例XXIII3和人均文化商品进口XXIII4;文化竞争力XXIV包括人均文化出口份额XXIV1、人均文化商品出口XXIV2、人均文化服务出口XXIV3、人均文化投资能力XXIV4。[12]

社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贫富差距XIV、医疗卫生XV、教育水平XVI 和就业情况XVII 二级指标,以及10 项三级指标。贫富差距XIV包括城市高低收入比XIV1、城乡居民收入比XIV2和农村高低收入比XIV3。医疗卫生XV 包括卫生支出占GDP 比重XV1、平均预期寿命XV2。教育水平XVI 包括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XVI1、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XVI2以及高中毛入学率XVI3。就业情况XVII 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XVII1 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XVII2。

生态现代化不仅关乎我国社会的发展,更会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其内容包括污染控制XVIII、节能降耗XIX 和资源利用XX 二级指标和8 项三级指标。污染控制XVIII 包括地级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XVIII1、污水处理率XVIII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XVIII3。节能降耗XIX 包括万元GDP 能耗XIX1 和万元GDP 水耗XIX2。资源利用XX 包括耕地保有量XX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X2以及森林覆盖率XX3。

治理现代化是改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XXVII 与治理能力现代化XXVIII。国家治理体系具体包括:公共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XXVII1;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民主化XXVII2;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化XXVII3;国家治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XXVII4;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协调化XXVII5。治理能力现代化XXVIII 包括:治理理念的现代化XXVIII1;治理制度的现代化XXVIII2;治理结构的现代化XXVIII3;治理功能的现代化XXVIII4;治理方法的现代化XXVIII5;治理体制的现代化XXVIII6。

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遴选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指标包含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定量指标、少部分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是无法直接量化的指标,需要通过其他方式量化。例如,政治现代化子系统中,国家领导层是否按照法律有序更替XXV1、人民是否顺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社会的各个群体是否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XXV3、所有人是否按照法律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经管和文化事业XXV2、执政党是否按照宪法的规定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XXVI1、权力运用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XXVI2。治理现代化子系统中,公共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XXVII1、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民主化XXVII2、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化XXVII3、国家治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XXVII4、治理理念的现代化XXVIIII1等。需要说明的是,政治现代化子系统、治理现代化子系统包含的三级指标多为定性指标,在现代化强国实证分析过程中,定性指标一般均设定为正向指标,比较常用方法是专家打分法,打分区间一般为[0,1],分数越接近1,说明该指标实现得比较满意,效果较好,与此同时借助层次分析等级评价理论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实现政治现代化子系统、治理现代化子系统定性指标的量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标体系中的大多数指标是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和个别总量指标。这是因为,现代化强国的评价主要考察质量,适当考察数量和规模的影响。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不同,如果要比较不同国家现代化水平,每个国家的指标值必须具有可比性,指标体系不仅包含个别总量指标,如耕地保有量等,还包含相对指标,如GDP增长率、三次产业占比、全员劳动生产率、进出口增长率、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广播服务率、电视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等。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杨柳春,刘天星,钱七虎.科技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核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5).

[4]邓莉.公共性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J].江汉论坛,2017,(3).

[5]梁建新.文化影响力: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标志[J].理论与评论,2018,(5).

[6]欧阳军喜,王赟鹏.现代化强国思想:演进、特征及其意义[J].学术界,2008,(4).

[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9-11-06.

[8]孔新峰.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与科学内涵[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1).

[9]陈劭锋,牛文元,杨多贵.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测度[J].中国科技论坛,2001,(6).

[10]何传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1).

[11]万劲波,吴博.强化科技强国对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5).

[12]张晓云.社会理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基础[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0).

The Connotations,Characteristics and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Wang Qing-song and Chen Li)

The report of the CPC’s Nineteenth Congress reveals the main features of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and puts forward to build a prosperous,strong,democratic,civilized,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which is the overall goal of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basic connotations of a strong socialist modern state are reflected in six core features: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ecological and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The issue of evalu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 country has long been a common challenge in modernization researches.Therefore,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icator system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valuating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connotations of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the indicators of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should follow,we should establish a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the six aspects of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20)03-0013-08

作者:汪青松,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莉,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澄 宇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5-1-11 08:44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