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
韩喜平 崔伊霞 王晓兵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工具,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反映国家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应该而且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对此,通过坚定理论自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建设;形成学科良性互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革新学科范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和重组等,我们要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理论学科领航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1]“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呼唤思想和理论的时代,也一定是能够产生思想和理论的时代。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承担起领航的职责,这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并且努力践行的职责和使命。
一、新时代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2](p.3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以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给那些既想独立又想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解释中国之治、从实践上探索强国之道、从思想上破解世界问题、从文化上形成示范效应,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步伐。
(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增强自信心和影响力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及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文化进步既依赖于经济发展,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是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对世界感召力的因素,而且人类社会越现代化,文化与社会科学的作用越突出。按照西方哲学家福柯的理解,人类进步、文化发展,生活形态被越来越多的文化符号型构得愈加复杂,话语权作用逐步扩大。[3](p.458)其实,言必称希腊、汉唐盛世、启蒙运动、资本主义文明、明治维新等,更多是从文化角度突出其发达。[4]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也体现在许多成功案例之中。一战刚结束,参加巴黎和会的凯恩斯就清晰洞见到经济思想和政治视野必须建立在超越于民族国家这一计算单位之上,必须建立以区域为计算单位,甚至以全球经济系统为计算单位的全新思想前提。从而,他提出了自认为更合适的处理战后德国问题的方案,并发出警告:谈判中协约国一方提出的对德国处以巨额赔款的惩罚方式,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其后未久即爆发二战,证明了凯恩斯的远见卓识。①参见[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张军、贾晓屹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176页。思想视野直接影响行动方向,而行动后果则肇始于原初的思想格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意味着话语权的扩大,当今世界特别强调国家主导的话语权问题,今天中国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自然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形成中国理论必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理论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重大理论问题必然是重大现实问题,理论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形成和发展的,而社会变革与发展又不断向理论提出新要求,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能够改变世界更是由于它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致力于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而后经历社会主义初期探索,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0 美元,居民平均寿命达到77 岁,2020 年要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成就背后的内在逻辑一定有理论,而且理论一定是立足中国国情、破解中国问题、解释中国实践、推动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其具体内容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历史、实践、理论、制度等多方面深入阐述,从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视角展开研究,在阐释中国发展方案的同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1]
(三)解决发展问题需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5](p.11)哲学社会科学就是一方面要把人类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归纳、总结、抽象而上升为理论,再经过运用验证而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导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我们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抓住重大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
具体而言,首先要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贯穿新发展理念、改变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如何解决地方债务,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如何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安全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同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为解决世界经济低迷、环境恶化、资源告急、分化严重等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还面临发展滞后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多年来,我们的理论在概念、框架、方法、风格等方面深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以致“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水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2](p.338)这就要求我们尽快补齐短板,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系统化的学术思想。
(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工具。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正是建立在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基本理论,不断认识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哲学社会科学不但需要总结、提炼中国之治的宝贵经验,担负起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的重要历史任务,而且要为解决现代化强国建设历程中的问题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问题探索方案。况且现代化强国本身就包含软实力的强大。所谓软实力包括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是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强起来的社会总是要求社会科学强大、话语权强大。奴隶社会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封建社会时期阿拉伯国家、中国的唐宋盛世、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等莫不如此。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p.11)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信理论的力量,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
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且首先需要战略视角的统合,或者说要有一个领航学科。从中国发展、世界视野、时代要求来看,新时代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一)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定有一根本理论作为领航理论
所谓理论领航,就是要提供构建哲学有机体的基础逻辑,即提供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立场、基本假定、基本原则等,更为通俗的说法就是立场、观点、方法。其他学科都以这种基础逻辑的有机结构,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系统解释,通过解释来实现主体的自我认识和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价值判断。当然,领航学科是可以发展变化的,也就是托马克·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谓“科学革命”,就是新的“理论范式”代替旧的“理论范式”。在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特别是自由主义,一直指引哲学社会科学,也就是说自由主义思想之于西方,并不仅是甚至不是在具体某个学科理论中的体现,而是以一种思想范式影响、支配和覆盖各学科,西方自由主义的指引是以《蜜蜂的预言》中“人是自私的基本假定”开始的,并逐步在经济学上以理性经济人假定构建西方经济学范式,直到现在的新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以这一基本假定构建了选举民主的规范性政治学理论。
回顾20 世纪西方两位重要的思想家罗尔斯与诺奇克的思想交锋不难看到,虽然《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是一本重点针对并驳斥罗尔斯《正义论》的著作,但从深层来看,两者均是在自由主义思想框架下完成的。两位学者观念的不同仅在于作为思想前提的基本核算单位不同。罗尔斯从制度出发,以制度来保障正义,诺奇克则强调极端自由主义从个体出发的权利保障所形成的制度。罗尔斯的重心在于强调再分配对于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而诺奇克则唱反调,他的思想重心在于强调再分配对于个体权利的侵害引致的各种后果。①参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54—90 页。[美]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278页。诺奇克与罗尔斯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自由主义框架内自由和平等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从这个西方学术思想领域的实例不难看出,自由主义作为西方主流思想,并不仅是其中的某一个流派,而是解释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过程的理论,试图破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因此在整体上发挥作用,形成了包罗甚广的思想体系。同样,在管理学中,赫伯特·西蒙与政治学家德怀特·沃尔多之间的争论也体现出这点,②参见[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52—70页。虽然立场各异,一些观点针锋相对,但他们最终的思想框架都是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上的,进而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的破解方案。
(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1]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坚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理论建设,一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作为底色和基调影响着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正如毛泽东所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7](p.1515)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殚精竭虑,希望找到中国的复兴之路,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到了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在革命时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提出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独立自主等理论法宝,毛泽东在1941 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8](p.795)1949 年共产党人接过的是一个被军阀混战、日本侵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蹂躏得满目疮痍的国家,但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面对崭新事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推动工业化发展,完成“三大改造”,调动全国人民积极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与巨大成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理论资源,这是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信心之源,更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宝贵基石。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且能够担负起领航责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根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关于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开放发展的科学体系,“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6]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发展前景。在人类思想发展历史和实践进程中,“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6]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中国正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是时代的呼声。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在自由主义引领下,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不断发展,物质财富获得一定增长,但问题一直很多,今天世界面临着生态污染、资源告急,分化严重、金融危机、恐怖主义、技术伦理、人工智能冲击等难题,原本倡导全球化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却要“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去全球化”。“世界怎么了”?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基本理论发生了偏差,确切地说是基本范畴和假定难以成立,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人类社会的新需求,整个社会更加需要新的理论,需要“范式”革命,需要新的治理理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不断深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承担起领航的职责。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成立之初,我们就明确这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而且要求它承担起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等任务。为完成这样的任务,国家给予了充分的政策、物质、人才的支持。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又明确要“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经过长达15 年的建设,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不断发展壮大,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80 多个,成果日渐丰富,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批有思想有影响的理论队伍,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践证明,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且能够担负起领航的责任。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举措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有学术分工的学科属性,更要超越特定的学术域界,担负起领航的责任,即真正落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此,至少要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努力。
(一)坚定理论自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建构中国理论,唯有提供属于自身的充满生命力和实践厚度的中国智慧,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历史已经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对此,我们必须坚定理论自信,要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9]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揭示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发展成果,发现中国之治的奥秘,从解决发展的突出问题中给出原因解释、方案供给;同时,立足时代变革趋势和世界矛盾焦点问题,提出中国方案,“真正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使命,在解答问题中更好地满足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作出经得起检验的创新成果”。[10]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力和话语权,尽快扭转“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1]的局面。当然,做好这一工作,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内在一致、本质相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学科的学术性、学理性和思想性、理论性、规范性建设,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分析框架和高水平的学理成果。[11]
(二)形成学科良性互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学科间的良性互动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赖以运行的基本存在形式,以资本主义霸权主义世界经济学的形成为例,古典西方经济学吸纳了历史学理论,形成了李斯特历史学派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正是在与社会学对于世界发展解释力的争斗中形成了边际效用价值论。马歇尔再一次综合创立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成为当今西方社会科学的基础,所以才出现了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一出现就对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促进了西方社会科学的近现代转型,批判性地开创了现代社会科学”,[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承担起领航作用,自然要与各学科展开交流,形成良性互动,面对相同和不同的问题,共同探讨,协同创新。不过这种交流讨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关系,构成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结合的学科系统。马克思主义为各学科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遵循,为各学科提供了研究基础、价值导向和检验标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问题、创新理论,产生了一大批很有思想的理论成果,改变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开放的,源于人类文明成果,源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它的发展当然是与实践、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的,而且“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6]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不断吸收、改造、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理论成果,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重要内容。
(三)革新学科范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哲学社会科学建构和重组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研究学科发展史可以看出,学科的分立及发展是近代分工的产物,在今天这个时代,单纯的分工模式已经不是全球化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适应模式,而且随着视野变狭窄和范式革新出现困难,特别是随着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利益最大化成为人行为的基础动机,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无法解释理想信念的最大意义,而且在西方世界还遇到了动力不足,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生态文明等新问题和新需求。这不是原来的单一学科能够满足的,必然要求学科的重组与再创。当然,任何一门科学在形成公认的范式前,都处于相互竞争的前范式阶段,一旦有一种科学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形成范式,则进入常规科学时期;通过竞争,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从而引发科学革命。[13]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哲学社会科学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从学科对于中国社会实践应当作出的贡献角度,还是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来看,都亟待进行一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范式革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各个学科自身的问题,发展各个学科,促进学科重组,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解释中国的社会发展,破解中国乃至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和重组的过程中,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思想前提和方法论指导的新学科,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未来样态。
[参考文选]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韩喜平.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10]韩喜平.以问题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J].知与行,2016,(8).
[1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起航”到领航[N].光明日报,2015-07-23.
[12]邹诗鹏.马克思学说对现代社会科学的积极建构[N].光明日报,2018-07-30.
[13]曾令华,尹馨宇.范式的意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本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ystem
(Han Xi-ping,Cui Yi-xia,and Wang Xiao-bi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important tool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The historical task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requires us to build a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a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ystem in a country reflects the level of its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a system in China should and must be guided by the discipline of Marxist theory. We need to enhance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Marxist theoretical discipline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scipline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Marxist standpoint and method to achieve benign interaction among disciplines, lea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China’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ystem with Marxist theory to innovate disciplinary paradigm.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20)2-0011-07
∗本文系中宣部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阶段性成果。
作者:韩喜平,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伊霞,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博士研究生;王晓兵,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澄 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