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回复: 0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9-4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
黄海燕

(上海体育学院 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438)

摘 要:研究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总体认识、瓶颈制约以及推进路径,研究认为:体育产业具有明显的支柱性产业特征,包括产业规模增长空间大、产业需求弹性高、产业关联性强、就业带动能力突出,是典型的新经济、软产业。但目前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体育参与程度较弱、市场机制作用未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发展亟待升级、体育治理体系尚需完善、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人才匮乏等。依据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主题和主线,并从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市场主体、体育消费、空间布局5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重点实施路径。

关键词:体育产业;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消费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提出体育产业到2035年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这是首次从政策层面回答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指向,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将体育产业定位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所谓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它具有发展规模大、技术密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经济效益好等特征(马晓燕等,2005)。

体育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需求弹性大、覆盖领域广、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成长性和可持续性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同时,体育产业既有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硬实力,也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的软实力,在助推经济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及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体育产业具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与市场力量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各种体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渐迈向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导逻辑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经济、软产业。但目前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急需探索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现实路径。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目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制约,为推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 对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认识
1.1 体育产业规模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从产业发展态势看,2006—2018年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增速远超全国GDP增速,尤其是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46号文”)发布后,体育产业增加值及增速大幅增长,正式进入大发展时期,呈现井喷发展态势。

从产业发展轨迹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韩国十分类似,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韩国体育产业起步阶段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主要以运动鞋和服饰生产为主,但随着90年代初《国民体育振兴五年计划》pagenumber_ebook=5,pagenumber_book=3pagenumber_ebook=5,pagenumber_book=3等诸多产业政策的发布,韩国国内体育市场迅速成长,体育服务业蓬勃发展并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到2017年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4.3%,同时,韩国体育产业发展轨迹沿循“前快后慢”的产业发展规律pagenumber_ebook=6,pagenumber_book=4。若按照韩国体育产业各阶段增长速度测算,到203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8万亿元。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以2019年GDP数据为基期计算,到2035年我国GDP总量将接近200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4%。

pagenumber_ebook=6,pagenumber_book=4
图1 2006—201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及GDP增速
Figure 1.Sports Industry Added Value,Growth Rate and GDP Growth Rate from 2006 to 2018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官网。考虑到价格因素的影响,采用名义GDP增速进行比较。

从体育产业GDP贡献度看,体育产业也将成为经济贡献率较高的产业。为更加深入、稳健地测算体育产业的GDP贡献度,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建立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GDP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得出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灰色预测模型GM(1,1)检验结果
Table 1 Test Results of Grey Prediction Model GM(1,1)

pagenumber_ebook=6,pagenumber_book=4
结果显示,两列数据的原始序列级比均在pagenumber_ebook=6,pagenumber_book=4范围内,可用于GM(1,1)建模。从结果来看,发展系数a的绝对值均小于0.3,预测精度等级达到一级,可用于中长期预测。结果显示,到203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58%。结合2种预测方法,可以预见到2035年,体育产业将具备较高的经济贡献率。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体育产业规模的上升空间依然较大。据Plunkett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2018年美国体育产业总值达5 397亿美元,约占当年GDP比重的2.6%,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约为电影产业的9倍;另外,2016年美国户外运动产业消费支出达8 870亿美元,已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引擎(Outdoor Industry As‐sociation,2017)。2012年德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9%(黄海燕,2019),而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仅占当年GDP的1.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仍具有巨大的上升潜力和发展空间。

1.2 体育产业需求弹性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体现出人民群众的需求已从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生活性需求转化。人民消费需求将日益多元,从物质消费、必需品消费、发展消费向舒适消费、健康消费、快乐消费延展。体育产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体育消费具有内容健康性、素质塑造性、过程激励性及参与动态性等特征,能够促进身心健康,观照高层次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相契合。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 000美元时,居民进入精神文化消费的旺盛时期。据国际健康、运动与健身俱乐部协会(International Health,Racquet&Sportsclub Association,IHRSA)发布的2018年美国健身俱乐部消费报告显示,2017美国健身行业创造了超过300亿美元的收入,健身房共吸引了7 030万人到店消费,美国的健身房会员人数达到6 000万以上,每5个6岁以上的美国人中一定有1人是健身房会员。我国目前正处于此阶段,居民体育消费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体育已经从公共服务领域向个性化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方式也逐步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以马拉松为例,近年来全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和参赛人数快速增长,不少马拉松赛事参赛名额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居民体育需求的不断丰富使得体育消费也愈加多元化。2018年“双11”期间,根据各大电商的销售报告显示,体育消费占总额的3%左右,其中垂钓用品、冰雪、骑行运动、露营、攀岩、马术等运动用品增长最快,表明体育消费呈现总量增加、结构多元、水平提升的态势(经济日报,2019)。随着各运动项目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围绕运动项目形成的产业链条将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发挥更为核心的作用。

产业需求弹性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对于产业发展态势具有很强的指示功能。需求收入高的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的市场需求也会迅速上升,拉动产业的快速增长。具体公式如下:

pagenumber_ebook=6,pagenumber_book=4
其中,ΔQi/Qi为产业i的需求增长率,ΔU/U为同期全国人均GDP增长率。由于产业的需求量很难获得,本研究参考闫星宇等(2010)、杨水根等(2014)用产业总产出(总规模)的增加量予以代替,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2013—2017年体育产业收入需求弹性均大于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体育产业需求不断扩大,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表2 2012—2018年体育产业需求收入弹性
Table 2 Demand Income Elasticity of Sports Industry from 2012 to 2018

pagenumber_ebook=7,pagenumber_book=5
注:数据来源于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中国统计年鉴》。

1.3 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强
体育产业横跨第二、三产业,产业门类丰富,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同时,体育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融合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特征,能够与其他产业产生极强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跨产业融合和产业间联动2个方面。跨产业融合是指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横向拓展产业链,扩大体育产业空间,推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体育产业可以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产业之间打破产业边界形成联动效应,通过各自产业链的交叉、渗透与重组,进一步产生兼具相关产业特性的新兴体育业态,如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医疗康复、智能体育、体育会展等。产业间联动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的外部性上,尤其以体育赛事为代表,一场赛事的举办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零售、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的联动,体现出极强的关联效应。

本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传媒、住宿和餐饮、零售业的关联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以2008—201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比较序列,以同年国内游客总花费、传媒产业总产值、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零售业商品销售额4个指标作为比较序列,进行初值化变换,计算出体育产业与所选4个产业的具体关联度。结果显示,体育产业与所选4个产业的关联度均超过0.7,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表3)。

表3 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灰色关联度
Table 3 Grey Correlations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pagenumber_ebook=7,pagenumber_book=5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1.4 就业促进作用大
体育产业具有强劲的吸纳就业和带动就业能力,能够促进就业增长。一方面,吸纳就业能力强劲。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443.9万人,若按照全国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与个体经营户的比例(2.57∶1)计算,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个体经营户约为172.9万人,总就业人数达616.8万人,体现出体育产业强劲的就业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带动就业能力突出。2017年英国体育产业为其他行业带来了超过60万的就业岗位,占2017年英国总就业人口的1.9%(江小涓,2018)。竞赛表演产业因其强外部性、门槛相对较低和劳动密集度高的特征,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通过赛事不仅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还能在吸收剩余劳动力、消解非自愿性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为促进本国的就业和再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表4所示,2012年澳大利亚、德国、英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体就业比重均在3%以上,澳大利亚更是达到了5%(张建辉 等,2017)。根据2006—2018年体育产业就业数据,本研究测算了2035年我国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如表5所示,考虑到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可能存在的非线性的增长趋势,分别采用二次、指数、灰色预测以及标杆法进行预测。其中,标杆法的预测过程如下: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受到知识、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体育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12年第二次欧洲体育经济价值研究数据,按照当时1∶8的汇率计算,德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为47.56万元/人,法国为54.81万元/人,西班牙为45.78万元/人;而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仅为16万元/人,但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劳动生产率参照上述发达国家的水平,保守估计若以50万元/人的劳动生产率计算,那么到2035年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可能达到1 908万人。因此,随着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门类广、层次多的产业体系,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场馆服务业、体育培训业等业态的就业潜力将充分释放,也有助于缓解由结构性失业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表4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就业情况
Table 4 List of Employment in Sports Industr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pagenumber_ebook=8,pagenumber_book=6
注:数据来源于2017年《国际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表5 2035年体育产业就业人数预测
Table 5 Forecast of employment in Sports Industry in 2035

pagenumber_ebook=8,pagenumber_book=6
1.5 体育产业是新经济、软产业
新经济是指具备高人力资本、高技术投入、轻固定资产投入特征,能够保持相对快速且持续的增长,并符合中国未来资源禀赋结构与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经济业态。而从广义上说,凡是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相关,并相互作用的经济都属于新经济。体育产业符合新经济特征。一方面,体育产业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居民休闲理念和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利好政策的频出,体育产业一直增长迅速,远高于国家GDP的增速。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韩国、德国等国家体育产业占GDP比重均超过3%,是符合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经济业态(黄海燕等,2019a)。另一方面,在体育产业与新技术及相关产业日益融合的作用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随着知识进步和技术革命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更加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体育产业的知识经济烙印将更加明显。如以5G、大数据、VR/AR/MR、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场景愈发多元,催生出智慧体育旅游、线上健身、云上办赛、在线培训、智慧场馆、VR观赛、体育数字融媒体等一批智慧体育新业态和新产品,体育产业自身的创新和融合能力进一步展现,新经济特征持续凸显。

表6 2018年我国“三新”统计分类中体育产业部分内容
Table 6 Part of the Content of China's "Three New"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s in 2018

pagenumber_ebook=8,pagenumber_book=6
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

同时体育产业也是以软投入和软价值为主体的软产业。从软产业的内涵可以看出,产业发展方式具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特征,产业内容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产业价值链环节以产品创意、研发、设计、推广、营销等为主体的这一类产业都属于软产业的范畴(滕泰等,2019)。从体育产业性质角度,它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和观赏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具有资源消耗低、经济和环境效益好的特征(黄海燕,2018b)。从分类业态的角度而言,即使在相对较为传统的体育制造业领域,近年来安踏、匹克等公司已经开始了制造业软化的过程,将公司的发展重心转移到设计、研发、品牌等软价值的创造过程中,遵循“软性制造-软需求-软价值”的转变思路。体育服务业更是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软需求为目标,主要通过思维创造的方式大力开发诸如赛事IP等软资源,这些都是软产业的典型特征。

2 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面临的瓶颈
2.1 体育参与水平仍需提升
目前我国的体育参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体育参与人口占比不高。2014年我国6岁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仅为33.9%,2018年美国6岁及以上人口体力活动活跃比例达72%(Physical Ac‐tivity Council,2018),2016年澳大利亚15岁及以上人口每周至少参与1次体力活动的比例达79%(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2017)。虽然各国测量体育参与水平的统计口径差异较大,抽样方法各不相同,数据选取时间也不统一,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体育参与人口比例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二是体育参与方式相对单一。我国居民参与的运动项目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健步走和跑步,而美国居民参与的运动项目更加多元,涉及路跑、水上运动、野营活动、钓鱼、轮式运动等户外休闲运动项目。运动技能水平不高、运动知识缺乏是引致我国居民体育参与方式相对单一的重要原因。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文化课,中老年人群的闲暇时间常用于社交、网络、影视、棋牌等娱乐活动,挤压和替代了大量体育运动的时间,这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居民体育运动技能的育成及运动知识的掌握。三是体育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发达国家,体育参与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体育社会组织,居民在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非常高。近年来,我国大力建设群众体育“六边工程”,身边的体育组织发展迅速,正式的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达2.5万个,自发形成的草根体育组织数量也达40~50万个(郇昌店等,2018),但相对于超过14亿的总人口数量以及大约4.35亿的体育人口数量,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仍就偏少,在促进体育参与的功能发挥尚未充分体现。

2.2 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体育产业自身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市场机制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释放市场活力的主机制,同时也是加速体育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体育行业中“强政府”的体制惯性和固化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一是体育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属性认识不足。整体上体育属于社会公共事业,但划分到各子系统中又往往具备部分的产业属性,对其双重属性的认识不清使市场机制很难介入(鲍明晓,2018)。如公共体育资源,既有为了保证公民享有公共体育权利的公益性质,同时也具备给城市、居民、企业带来外部效益的产业属性,而目前部分体育场馆设施对公益性质的过度保护,使能够为场馆带来经济效益的消费正向溢出受到抑制,反而造成闲置浪费。二是政府与市场的权能边界需进一步明确。体育领域中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较为凸出,一方面来自上述的属性认识,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对政府的“路径依赖”。职业体育作为市场化、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体育经济活动,应充分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NBA)是市场化运作的典范,它按照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市场化运营,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职业化改革虽已经起步,股份制、公司化、管办分离等多项改革措施初见成效,但目前地方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俱乐部自主管理和决策权力受限、运动员工资和转会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职业化、市场化改革仍将面临一定阻碍,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3 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待升级
体育产业本身具有关联性强的特征,能够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从而释放和扩大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不够清晰、成效尚未显现、融合程度不高。一是体旅融合有待升级。2016年携程《体育旅游报告》显示,20%的国外旅游总产值由体育旅游所产生,而我国的体育旅游市场份额不足5%,体育旅游整体资源开发率低、产业链尚需完善、人才缺口大,户外、冰雪等产业供给能力较弱,依然具备较大的挖掘空间。二是体医融合亟待提升。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体育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日益密切,但目前我国体医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1)受到职业资格认证壁垒和专业招生数量的限制,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匮乏;2)市场化程度不足,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运动健康促进中心、专业体育医院、运动处方门诊等服务机构明显不足;3)体医服务产品单一,目前主要提供的服务产品依然是以体质测试与监测及科学健身服务为主,运动治疗、运动康复、运动理疗、运动减重、运动养生保健等诊疗手段或运动健康服务依然较少;4)条块分割问题严重,体育与医疗卫生分别隶属不同部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行业间的分工协作存在壁垒,我国在顶层设计、体医融合服务平台构建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体教融合仍需深化。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体教融合已成为体育领域中的重点改革事项。这对青少年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育消费习惯的养成、体育培训市场的升级均具有重要意义。而现阶段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形成,青少年体育赛事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的程度不够,新兴运动项目的体育培训机构开办条件不明晰等,这些因素均制约了体教融合的深层次推进(王登峰,2020)。四是体科融合急需推进。随着科技手段的快速更新,大数据、VR、体感技术、区块链、智能穿戴等相关技术向体育产业加速渗透,为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动能。但目前相关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相较其他行业偏慢,智能体育等新业态缺乏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行业标准规范和人才支撑,使科技助力体育产业的作用偏弱,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还需进一步明确。

2.4 体育治理的社会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以政府、体育行业协会以及体育市场共同组成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能顺应国家治理的大趋势并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美国社会主导型的治理模式不同,政府在我国体育社会治理中仍处于绝对领导地位,但目前政府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尚没有把握明确,主要依靠政策与行政手段“自上而下”进行管理,这样的治理模式过于干预体育产业的发展,价值偏好容易导致公平性欠佳、对体育产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社会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从体育社会组织的角度分析,体育社会组织是联系政府、体育企业和体育市场之间的枢纽,虽然近几年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与占比都逐年增长,但体育社会组织参与体育治理的机制需进一步健全,组织数量缺口较大及人员基础薄弱,独立性不强,导致其协助政府的职能受到制约,顶层设计与实际执行存在“脱耦”现象。大部分体育社会组织存在一种“低层次”“依附式”的发展状态,在体育产业治理中并不能发挥重要作用。从参与治理的社会基础分析,美国的治理模式是以深厚的社会基础作为支撑,而我国受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社会治理的行政色彩依然浓厚,以社会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体育法治体系尚未建立,体育的社会治理缺乏稳固的制度安排、文化氛围和法治环境。

2.5 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不强
体育市场主体是实现体育产业长期快速发展的微观基础,也是体育市场经济的基本单元。自“46号文”颁布以来,社会力量充分涌流,体育市场主体迅猛发展,但总体上我国体育企业依然存在盈利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一是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在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激发市场活力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体育制造业中已有安踏、李宁等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但与耐克、阿迪达斯2家行业巨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体育服务业中,以上市俱乐部为例,国内顶级俱乐部的创收和盈利能力仍落后于国际顶尖水平(图3),尤其在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场馆服务等业态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表7)。二是我国体育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的问题,企业规模较小、盈利模式不清晰、抗风险能力较差、市场竞争能力弱,使我国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服务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整体效益较差。三是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受限。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体育服务类企业中,这类企业在创业初期投资回报周期长、上市相对困难,同时由于我国目前体育投融资渠道缺乏有效创新和监管,使得体育服务企业融资速度慢、规模小,虽然近年来私募基金和众筹等新兴融资方式为这类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补充,但从长远来看,依然缺乏稳定持续的金融支持。

pagenumber_ebook=10,pagenumber_book=8
图2 2019年部分体育公司营收和净利润
Figure 2.Revenue and Net Profit of Selected Sports Companies in 2019

注: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财报。

pagenumber_ebook=11,pagenumber_book=9
图3 2016—2018年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考试情况和健身俱乐部培训机构招收情况
Figure 3.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s for Fitness Coaches and Recruitment of Fitness Club Training Institutions from 2016 to 2018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表7 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的体育经纪机构
Table 7 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Sports Agency in 2019

pagenumber_ebook=10,pagenumber_book=8
注:数据来源于2019年福布斯体育经纪公司排行榜。

2.6 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需求的最终形态,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同时,体育消费作为生活型和服务型消费的重要内容,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以及支撑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体育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一是体育消费规模依然有较大增长空间。根据《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体经字〔2019〕13号)中“1.5万亿体育消费市场规模”的目标推算,2020年我国人均体育消费需达到1 100元左右,与文化教育娱乐等消费支出相比,我国体育消费的空间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表8中数据显示,即使在上海、江苏、深圳等国内经济水平较高、体育消费意识较强的省份,人均体育消费与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二是体育消费结构有待升级。我国体育消费依然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服务型体育消费占比依然不高。根据2019年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专项调查,服务型体育消费占比仅为44.7%,显著低于英国(74%)(Sport and Recreation Alli‐ance,2014),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体育消费结构仍有较大升级空间。三是体育消费观念有待改善。相较于欧美国家的户外休闲文化,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相对保守,加之经济下行压力使居民的收入预期持续走低,消费偏好趋向于住房和预防性储蓄,使居民的体育需求无法向消费端有效转化。另外,服务型消费中,受到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和体育消费观念的制约,文化、教育、娱乐的消费优先级也普遍高于体育,体育消费潜力亟待进一步释放。

表8 我国与发达国家人均体育消费比较
Table 8 List of Per Capita Sports Consumption i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pagenumber_ebook=11,pagenumber_book=9
注: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数据根据大使馆所提供材料整理;英国数据来源于英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数据来源于澳大利亚统计局官方数据;中国数据由2020年体育消费市场规模1.5万亿的目标推算得出;上海市数据来源于2019年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专项调查;江苏省数据来源于《2019年度江苏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统计公报》;深圳市数据来源于《2017年度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

2.7 体育产业人才较为匮乏
随着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从事体育产业活动的单位数量迅速增加。同时,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也随之暴露,通过对一些企业的跟踪和访谈可发现,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目前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黄海燕等,2014)。而随着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居民体育需求的逐步增长,体育产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旺盛,产业人才匮乏问题将成为体育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人才总量和结构2个方面。

从人才总量上看,体育产业规模扩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但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的历史性短板依然突出。一是体育产业的快速跃升急需人才支点,但由于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条件高,跨行业人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其供给短时间内满足不了体育产业发展需求。以健身行业为例,2016—2018年,虽然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教练人数和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人数均有所增长,但健身俱乐部直接去培训机构招收健身教练的比例不降反增(图4),表现出俱乐部对健身教练的强烈需求。二是虽然我国体育院校及综合类院校加快了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节奏,但受制于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产业结合不紧密等原因,输出的体育产业人才不能满足体育企业岗位需求,导致体育产业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加剧。

从人才结构上看,随着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赛事运营、体育旅游、大数据等人才需求急剧飙升,体育产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有高度关联性,又具有独特的行业属性,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行业背景要求较高,同时随着5G、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体育产业的全面渗透,对体育产业人才的要求更高。以体育赛事营销为例,营销岗位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营销、策划及执行经验,掌握企业品牌价值,还需熟悉体育赛事产业发展规律。而目前在体育产业人才队伍中,人才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突出表现为继承型、执行型人才多,开拓创新型人才少,以及专门人才多,爱体育、懂经营、会管理、能策划、可咨询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少。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国内首份《体育产业人才观察》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体育行业中,商业化和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人才,足球、网球、篮球相关专业人才以及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工程师十分匮乏,从事赛事运营、体育经纪人、体育营销、版权管理的体育产业人才仅占两成,近八成赛事运营岗位的招聘所需时间在1个月以上。

3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主题和主线
体育产业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在迈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道路上任务艰巨繁重。在今后和未来一段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新时代背景对它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离不开体育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自身转型的发展规律。因此,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厘清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特有的发展逻辑,明确其发展主题和主线。

未来一段时期是新时代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开端,经济社会的发展主题也在新的环境中逐渐演变为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围绕这一发展主题,体育产业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重点,实现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效率最佳化和价值最大化。

未来一段时期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迈向体育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着重突出制度创新,通过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等一系列供给侧改革手段,打通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堵点、痛点、难点,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潜能。

我国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这将迫切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为体育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造有效体育需求相结合为主线,畅通内循环、扩大内需,实现我国体育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原动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进程中,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应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造有效体育需求相结合”为主线。

3.1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是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高质量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提出的战略,是推动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战略。在此形势下,作为一种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体育产业连续10年以上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增加值从2006年的983亿增长到2018年的10 078亿,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是“46号文”出台以来,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质量稳步提升、产业基础愈发坚实、产业贡献日益凸显,体育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引导健康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和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创造新模式、产生新需求、衍生新业态,已经成为我国“五大幸福产业”和“六大消费领域”的重要内容(国家体育总局,2019)。可以说,体育产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总的来看,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旺、市场主体不成熟与盈利能力不强、产业人才总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体育产业多元功能的发挥。因此,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原有的发展理论体系、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急需调整和创新,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新审视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等问题。

所谓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体育产业高效率、高品质和可持续的发展。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标准,其次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及服务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一方面,当体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例如,到2035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要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以及产业基础等方面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否则就很难称得上是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又是相对的,是要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提出的各种目标和标准反而会出现各种问题,难以起到引领发展的作用。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质量和数量从来不是对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体育产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提出的,离开了数量,质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假设我国体育产业没有超过1万亿增加值的体量,2020年体育产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速大跌甚至负增长,那很难去追求体育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此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产业质量的提高在很多方面就体现为体育产业数量的增长。例如,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消费等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消费数量越大,说明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越好,体育产业的发展质量也就越高。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体育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市场在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体育无形资产等体育核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运动员商业开发权等各类具备交易条件的体育资源流转顺畅,配置高效公平。体育产权交易中心、体育金融服务平台等各类体育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完善,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体育资源要素,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体育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体育实体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更加协调。体育产品与服务品质持续升级,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向高端化发展。人才、知识、科技、品牌等优质要素对产业的贡献不断提升,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不断健全,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三是体育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升,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安全可靠,质量不断提高,能够满足国内外主流市场的需求。体育制造业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与体育服务业日趋融合。四是体育产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体育成为创新创业热土,体育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体育产业开发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整体能力明显提升。五是体育产业基础日趋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持续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不断提升,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大幅增长。体育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3.2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主线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体育产业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造有效体育需求相结合”为发展主线。这一发展主线既是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主线的继承,又是结合我国宏观环境变化对新一轮体育产业发展思路的丰富和完善(胡鞍钢等,2019)。贯彻落实这一发展主线将对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8年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准确把握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所谓“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体育产业供给结构对居民体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既强调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又关注人民的体育需求,既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着手眼前又意在长远,既包含具体产品和服务供给又包含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供给。总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都要求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一段时期,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引领下,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完善体育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做准需求评估,提高专业化、品牌化和个性化水平,逐步消除无效供给,减少低效供给,使有购买条件的潜在体育需求和低效满足的体育需求不断转变为有效满足的体育需求,努力实现从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转变,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发展除了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外,还要注重创造有效体育需求,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有效体育需求是解决居民体育消费不足、应对体育产品出口疲软、弥补产业发展短板的关键。从当前发展形势看,创造有效体育需求应着眼于国内的体育投资和消费需求。一是在体育投资需求方面。首先,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些短板,同时在疫情期间,很多体育场馆临时改建成方舱医院的做法,凸显出了体育场馆的多功能价值,为此,我们要争取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大基建”和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目录,特别是区县级体育中心、城乡社区体育中心和户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项目,从根本上缓解人民群众健身难的突出问题。其次,从当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现状和目标来看,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019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08 m2(国家体育总局,202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一指标的数值是我国的近10倍,即使按照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目标,到2035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才达到2.5 m2,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为此,体育相关部门应积极会同住建部、发改委等部门协商修改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和市级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标准,力争大幅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标准。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后,出口和消费恢复需要一段时间,为刺激经济发展,国家将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智慧基建。为此,应积极研究“新基建”投资给体育产业投资和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加大智能场馆、智慧场地设施、体育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的投资建设。二是在体育消费需求方面。首先,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进一步发展,体育数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我们要抓住科技应用带来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生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等全方位革新这一重大契机,创造有效体育需求,引领体育消费。其次,随着我国逐渐步入高收入国家,体育将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以重点人群为突破口,创造有效体育需求;要大力发展幼儿体育,研发适合幼儿不同年龄生长阶段的体育产品和服务;要抓住体育进中考甚至高考的契机,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消费;要关注“她经济”,创造更多时尚型的女性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要顺应人口老年化趋势,推动体育与健康融合,发展“银发体育经济”。此外还要顺应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等趋势,推动体育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力求创造更多有效体育需求。

4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着力点
4.1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主要以体育用品的国际代工和加工贸易制造业为主,依赖外需以及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46号文”颁布后,进一步完善了体育产业体系成为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目标和实践方向。随着国内体育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基本构建了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导向,它是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潮流,并针对我国发展的现实矛盾作出的决策部署。现代产业体系打破了传统产业体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强调实体经济是产业体系的纲,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要素质量、结构以及各要素之间、要素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协同(盛朝迅,2019)。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处于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关键时期,体育产业发展面临“有业态、无体系”“有链条、不畅通”“有要素、不协同”等突出矛盾,制约了体育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和效率的提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未来一段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署,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从现行体育产业体系转变为面向未来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内涵上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先进的且面向未来的、基于新技术和新比较优势的、可持续的且具有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芮明杰,2018),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由改革和创新驱动的、动态演进的产业体系;二是高度开放的、体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的体系;三是数字化智能化的、低碳环保的投入产出体系,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体育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四是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跨界融合的体系,体育与健康、文旅、教育、养老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体育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更加凸显;五是产业组织体系是以各类平台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圈、大企业主导的生产服务协作网络,以及中小企业有序协同的组织体系。

为了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应充分发挥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实现体育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坚持创新引领。鼓励体育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支持其主导开展基础性和前沿性的技术创新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及品牌建设,培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体育企业。充分利用国内的巨大体育市场需求,抓住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以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为目标,发挥“需求引致创新”机制来诱导和激励体育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企业开发云赛事、云健身、云展览、沉浸式观赛、智慧型体育旅游等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模式。建设一批国家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点解决和突破一批“痛点、堵点、难点”和“卡脖子”问题。引导以传统体育产业集群形态为主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注重培育、完善和发挥其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功能。二是优化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构建体育金融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更好的服务体育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体育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体育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以及传统体育服务业向新模式、新业态升级的金融信贷和社会融资支持,重点支持以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为重点的智能体育经济。加大对世界级先进体育制造业集群培育的信贷资金投入,对一些技术领先、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体育企业给予积极和优惠的信贷资金扶持。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围绕体育产业重点领域,吸引和汇聚多学科跨界人才、高学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推动体育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体育人才队伍和体育人才智库,夯实体育产业人才支撑,释放人才红利。高度重视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退役优秀运动员发挥自身优势,在体育领域内自主创业。充分认识当前体育产业人才的社会性、多元性、流动性等特征,建立体育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形成多层级产业人才档案和跟踪机制。四是加强数字赋能。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体育供给方式、优化体育消费体验、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加强体育产业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领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鼓励体育企业积极参与企业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等数据要素化流程,提升体育企业数字化管理和营销水平,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支持体育传媒数字平台、数字化赛事、云上体育会展等以数据为核心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不断创新体育服务和产品供给。

4.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我国体育产业是伴随着体育体制机制改革而逐渐发展壮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不断适应市场经济改革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变化,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体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持续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尤其是近几年,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完善赛事活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关于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的实施意见》(发改体改〔2019〕1063号),稳步推进全国性体育协会脱钩改革,推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体育行业管理水平;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办发〔2015〕11号)和《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全运会赛事改革为龙头,改革竞赛管理体制;改革运动队训练体制,创新国家队管理模式,面向全社会跨界跨项跨区域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体育,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阻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弊端不断消除,体育产业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发展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要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根本上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完善产业治理体系,构建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环境。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产业政策精准到位的体育产业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体育产业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深化运动项目管理改革,加快推进运动项目的市场化发展方向,根据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对于“三大球”等具有较高群众基础的项目加大市场化、职业化力度;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与政府管理部门脱钩后自身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建设内部章程、组织制度,以及积极开展内部人员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起到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三是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体育产业目前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很多细分业态仍需要政策引导,同时又有很多问题亟需有效监管。为此:1)是要加快推进体育市场监管纳入文化、旅游、广电综合监管范畴,将体育执法纳入文化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进程,加强基层体育市场监管和执法的力量;2)细化监管举措,不断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优化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制度,加强研究新兴运动项目的安全风险和监管内容;3)是推进落实《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体育领域事中事后监管的若干意见》(体规字〔2019〕8号)等政策文件,积极构建以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为主要依据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4)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加快建立覆盖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等的行业信用体系,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市场监管机制。

4.3 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体育市场主体是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骨干和创新主体,要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主体。近年来,我国体育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14.2万个,截至2018年末,我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达到23.8万个,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1 498.2亿元,营业收入23 460.4亿元(国家统计局,2020)。从总量来看,仅2017年到2018年2年时间,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增长幅度达到67.6%。此外,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体育上市公司128家,其中,沪深股市18家、港股18家、美股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90家。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体育市场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上海为例,2019年上海主营体育产业的22 385家体育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有716家,仅占总数的3.20%。此外,体育市场主体亏损也比较严重,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数据显示,2016年1—9月,体育行业67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399家企业亏损,占58.8%,亏损总金额42.1亿元,较同期有所扩大,增亏12.1亿元(黄海燕,2018a)。

培育和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既是战略任务,又是当务之急。体育产业转型也好,高质量发展也好,主体是企业,基础是企业,实现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做支撑。一是要扶持国有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深化国有体育单位体制改革,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资产重组、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体育企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要积极培育具有较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体育服务类龙头企业。要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当促进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通过企业兼并、投资合作、流程再造等多种方式合理整合和优化体育市场主体,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体育资源配置优势、持续盈利能力、产业链完善、营销渠道多元的骨干企业。三是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园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依据自身资源条件优势,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归集相关体育企业入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鼓励企业间开展技术、知识、人才的交流互动,不断提升区域内体育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四是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体育企业的金融扶持。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规范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引导资金的扶持作用。鼓励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具有发展潜力、资质较好的体育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金融政策,拓宽体育企业投融资渠道。应适当降低体育服务类企业的上市门槛,搭建体育领域的金融交流平台,同时要尽快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体育企业投融资的监管力度,构建起相对完善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4.4 释放体育消费需求
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最终需求,是体育经济活动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对体育产业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发展迅速,呈现体育消费日益多元、消费主体更加广泛、消费种类愈发多样、消费层次日趋提升的发展态势,有效推动了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体育产业结构的完善。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的体育消费水平还较低,对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充分释放体育消费需求是当下急待解决的重要命题。要准确把握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和规律,促进体育消费扩量提质,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和示范城市,可以从以下需求端3个环节予以推进:拓展体育消费新载体、升级体育消费新场景和丰富体育消费新内容。

4.4.1 拓展体育消费新载体

体育消费载体是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的空间基础。传统的体育消费载体一般包括体育场所、健身房等具有单一体育功能的消费场所。随着体育的外延不断拓展,体育与相关业态融合的力度不断加深,尤其是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9〕42号)明确鼓励老旧工业厂区、大型体育场馆等传统消费载体改造为商业综合体、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性的新型消费载体,突出特色和体验性的体育消费综合体不断涌现,成为体育消费群体的“新宠”。这些体育消费综合体,以体育为入口,链接商业、休闲、旅游等资源,提供体育+休闲+文化+商业的一体化服务,方便消费者的运动、休闲与社交需要,满足消费客群多样化的新消费需求。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等项目都将成为体育消费综合体发展的重要引擎。

因此,打造新型体育消费载体,是释放体育消费需求的重要方式:一是加快体育与城市公园、生态园林的融合力度,发展具有鲜明体育特征、社会力量参与程度高、体绿融合的体育公园;二是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布局运动休闲项目,配套商业、娱乐、休闲等内容,形塑体育消费体验需求生成场景,打造体育消费集聚区;三是多途径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一方面,应充分挖掘城市老旧厂房、船坞码头等建筑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城市特点,量体裁衣,布局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项目,打造时尚、特色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加快体育与商业的融合力度,以商业购物中心为载体,以运动为主要商品元素,配套运动服饰及装备、体验培训中心、儿童休闲游戏中心、康复中心、餐饮中心、休闲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集社交体验、时尚消费、家庭消费于一体的商业文体茂(MALL)。

4.4.2 升级体育消费新场景

体育消费场景是影响体育消费行为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体育消费的交易效率、信息成本和市场容量发生了极大改变,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体育产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体育产业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的线上消费习惯,线上体育场景开始脱离为实体场景服务的单一作用,逐渐形成了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独立产业链。如苏宁体育与阿里巴巴大文娱、PP体育与优酷体育、新英体育与爱奇艺等平台的合作,打破了原有的行业壁垒,实现了体育平台与泛娱乐平台的有效整合,拓展了体育消费渠道。同时,线下实体体育场景的消费体验也在不断升级,如杨浦体育活动中心与阿里体育、乐刻健身、尚体健康科技等优秀体育企业合作成立的24小时、自助式、智能化的杨浦区市民健身中心,不仅实现了体育场馆联合运营模式的创新,也大大增强了体育人群的运动体验。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运动场景也由户外转向室内,居家运动场景随之增多。

因此,打造更加贴近体育人群的消费场景,是有效促进体育消费提升的重要手段:一是提高体育消费的便捷程度,鼓励把体育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鼓励推行以拓展全民健身公共积分通付性功能的“数字化营销货币”等体育金融科技创新为代表的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黄海燕等,2019b);二是重视体育消费场景的社交属性,提高线上线下消费空间的交互性,激发消费者互相分享与重复购买,并鼓励在体育消费场景中设置适当的奖励机制,提升消费者的黏性和活跃度;三是把握特殊时期“宅经济”的发展机会,鼓励发展“居家健身”“客厅健身”“云健身”等新兴健身方式,搭建内容专业化、服务个性化的云健身服务平台、智慧体育APP以及智能装备,提供人性化的AI服务,促进居家运动空间向线上体育消费空间转换,提升体育消费层次和水平。

4.4.3 丰富体育消费新内容

体育消费内容是反映消费者偏好的“指示器”。当前我国体育人口稳步增长,体育消费内容呈现较为明显的群体聚类特征:一是女性体育消费人群显著增长,根据阿里巴巴大数据显示,女性消费者占比在2017—2018年期间提高了10%,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健身塑形、健康、网红经济等新消费领域,女性消费者的贡献巨大;二是国内运动品牌形象有所提升,2019年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在购买运动用品时,选择优先看重产品质量的人群中有83.4%的人选择了李宁,甚至超越了阿迪达斯和耐克,安踏则在看重实用性方面较为领先;三是小众体育爱好者异军突起,中高收入的体育人群不再局限于热门主流项目,将注意力集中于小众运动项目。天猫发布的《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19年有3 676.8万人购买过垂钓装备,攀岩的消费增长也达到了32%,体现出新兴运动项目的消费带动力。

因此,丰富体育消费内容,是有效促进体育消费提升的重要手段:一是充分尊重体育消费的市场差异性,以兼顾效率与公平为原则,鼓励企业围绕新业态、新需求,按照垂直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体育服务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同时补足区域性和群体性体育消费短板;二是聚力“三大球”和马拉松、自行车、冰雪等主流项目,重点推进冰雪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冰雪运动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建设一批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运动中心。大力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运动等新兴户外运动项目,在自然资源承载范围内加大对户外运动赛事的开放力度,打造有区域特色的户外运动产业;三是把握体育培训需求旺盛的发展机遇,聚焦青少年人群,发展培训俱乐部、培训营地,开展乒乓球、网球、游泳等99个运动项目开展体育培训活动以及体能培训、体育游学、冬夏令营、减肥训练营等活动,拓展青少年体育消费的增量空间。

4.5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着力推进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不仅是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产业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特征明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存在区域性差异,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着不平衡问题。长三角地区、海西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是我国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区域,2017年这3个地区6个省份(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福建、广东)的体育产业总规模总和达到15 218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比重的69.2%,增加值总和达到5 185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66.4%。与这3个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规模就明显较小。为此,在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进程中,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将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格局、拓展新空间。一是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中,积极培育我国体育产业的增长极。二是充分发挥城市群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要素集聚优势明显的特点,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的体育产业发展。三是以资源禀赋为依托,积极优化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布局,冰雪运动以东北、华北、西北为带动,深入实施“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山地户外运动形成“三纵三横”(太行山及京杭大运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丝绸之路、318国道、长江沿线)的空间布局;水上运动建设“两江两海”(长江、珠江,渤海、东海)产业集聚区;汽车摩托车运动打造“三圈三线”(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北京至深圳、北京至乌鲁木齐、南宁至拉萨)自驾路线和营地网络;航空运动合理布局“200公里航空体育飞行圈”。四是围绕“一带一路”和体育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布局体育产业发展,以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为目的,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建立以友好城市为主渠道的国际体育交流联盟,推进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体育的密切交流。支持北京、上海等打造全球体育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完善和布局与全球体育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会议与论坛举办、信息交流、机构入驻、服务贸易、人才与产权交易、奥林匹克文化与精神传承等功能。

参考文献:

鲍明晓,2018.构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新机制[J].体育科学,38(10):3-11.

国家体育总局,2019.迈向体育强国之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25-151.

国家体育总局,2020.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2020-11-02].http://www.sport.gov.cn/jjs/n5043/c968164/content.html.

国家统计局,2020.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数据公告[EB/OL].[2020-01-20].http://www.stats.gov.cn/statsinfo/auto2074/202001/t20200120_1724151.html.

胡鞍钢,鄢一龙,龙亮军,2019.“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J].求索,6:11-19.

郇昌店,张伟,2018.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草根动员与政府治理转型[J].体育科学,38(12):11-18.

黄海燕,2018a.我国体育产业新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J].体育学研究,1(1):13-20.

黄海燕,2018b.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2(1):20-26.

黄海燕,2019.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N].中国体育报,2019-09-10(001).

黄海燕,徐开娟,曾鑫峰,等,2019a.关于优化与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统计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55(4):14-21.

黄海燕,张林,姜同仁,2014.我国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措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3(3):1-5.

黄海燕,朱启莹,2019b.中国体育消费发展:现状特征与未来展望[J].体育科学,39(10):11-20.

江小涓,2018.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及支柱地位[J].管理世界,34(5):1-9.

经济日报,2019.体育产业正在“加速跑”[EB/OL].[2020-1-10].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10/content_5437761.htm.

马晓燕,骆玲,2005.基于支柱产业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J].财经科学,(5):134-140.

芮明杰,2018.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目标与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9:24-40.

盛朝迅,2019.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瓶颈制约与破除策略[J].改革,301(3):38-49.

滕泰,刘哲,张海冰,2019.新红利:赢在下一个四十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

王登峰,2020.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4(10):1-4,12.

闫星宇,张月友,2010.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6):75-84.

杨水根,徐宇琼,2014.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适应性选择研究:以湖南省工业战略产业选择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35(1):120-126.

张建辉,黄海燕,诺瑞德,2017.国际体育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2017.Aus play state territo‐ry participation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dults[EB/OL].[2020-1-10].http://www.ausport.gov.au/information.

OUTDOOR INDUSTRY ASSOCIATION,2017.The Outdoor Recre‐ation Economy[M].Washington DC:OUTDOORINDUSTRY.ORG.

PYHSICAL ACTIVITY COUNCIL,2018.2018 Sports participation report[EB/OL].[2020-1-10].http://www.physical activitycouncil.com/pdfs/current.pdf.

SPORT AND RECREATION ALLIANCE,2014.Sport and recreation in the UK-facts and figures[J].Sport and recreation alliance,[EB/OL].[2020-1-17].https://www.sportandrecreation.org.uk/policy/re‐search-publications/sport-and-recreation-in-the-uk-facts-and-fi.

pagenumber_ebook=18,pagenumber_book=16
Strategic Thinking on Promoting Sports Industry to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UANG Haiyan
Shangha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ports and Health Industry,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In-depth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existing bottlenecks and specific paths of sports industry to be a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sports industry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pillar industries,including scale growth space,high elasticity of industrial demand,strong industrial relevance and employment-led capacity,is a typical“new economy”and“soft industry”.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constraint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weak level of sports participation,insufficient role of market mechanisms,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need to be upgraded,the sports governance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weak competitiveness of market players,the low consumption level and lack of sports talents.Finally,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new tasks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in the future,the theme and main line of promoting sports industry to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re proposed.The study elaborat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from five aspects of the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institutional mechanisms,market players,sports consumption and spatial layout.

Keywords:sports industry;national economy;pillar industry;sports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20)12-0003-14

DOI:10.16469/j.css.202012001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5 04:08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