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回复: 0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非遗化编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8-22 17: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非遗化编码”
侯小琴,张德胜

(武汉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运用口述史方法,考察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编码规律,将研究聚焦于十多年来传统武术民间传人的国际传播活动,发现“非遗化”编码是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新理念,契合了新时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得到提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编码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思维,将传统武术国际传播“非遗化编码”定位于“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离散地洐生传承与跨文化调适”,探寻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传统武术;国际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码

传统武术,是指民国以前就已发展成熟且理论和技术体系较为完善的武术(李守培等,2015),是中华民族生产劳动实践形成的优秀文化结晶,蕴含着厚重的中国文化精神。2006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四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咏春拳等代表性项目在内的36项传统武术项目。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传统武术被寄予厚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国典籍、中华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多年来,传统武术国际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及交流障碍向西方解释传统武术文化;二是长期以来武术国际推广中礼仪简化、内涵淡化、规则标准化思维导致传统武术的民族性与文化性被削弱;三是如何破除国际社会存在的“文化入侵”及“中国威胁论”观点。

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1932-2014)在其代表作《编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中运用符号学揭示受众解读意义与主导意义输出之间的互动性,发现了传播过程中解码与编码相较确实存在的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机制,推翻了以多元主义解释传播结果、崇拜传者轻视受众、回避体制性因素的传统认识,确立了严肃研究受众的取向(陈力丹等,2014)。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其实践的背后应建立起实现编码与解码且映射不同国家社会现实的机制,考察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的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发现“非遗化编码”是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新的理念。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非遗化编码”,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尊重传统武术的文化特性,将武术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层面、技艺层面、物质层面的要素进行整体的、有序的传播,使传统武术得以在海外活态传承延续,且能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实现传统武术的现代调适、发展与创新,实现传统武术在国际社会的离散地洐生传承。

1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常见编码形式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突出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能动性,突出受众,关注解码,是霍尔传播理论最具价值之处。受众对编码者试图传递意义的解码具有动态性、多义性和变化性。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既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从编码理论考察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可以发现影视传播“功夫片”编码、项目推广“标准化”编码、武术表演“舞台化”编码、孔子学院“课程化”编码是传统武术跨文化传播中的常见编码形式(表1)。

表1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常见编码形式
Table 1 Common Coding Form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agenumber_ebook=94,pagenumber_book=92
1.1 影视传播“功夫片”编码
自20世纪初,开始出现功夫片以来,中国传统武术就被电影电视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搬上荧幕,被世人所熟知。具有武打片雏形的电影《定军山》的拍摄,掀起了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影视拍摄热潮。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拍摄的《唐山大兄》《猛龙过江》《精武门》等电影,将中国武术推向了世界,使外国受众对中国武术产生了强大的好奇心。在“功夫片”编码传播中,中国传统武术体系里阴阳、五行、八卦、道、气、中医学、气功学等都有所涉及,中国导演何平曾称“功夫片是华人对世界电影的最大贡献”(曾杨,2015)。改革开放以来,当好莱坞电影以摧枯拉朽之势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世界电影文化中占据主导位置时,有不少外媒指出中国功夫片是少数可能与之抗衡的电影类型。

1.2 项目推广“标准化”编码
在探索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武术一直在借鉴日本与韩国在国际社会推广跆拳道、相扑等运动的做法,将一些武术项目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以适应国际传播。为适应发端于西方文化土壤的奥运会,中国武术也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如组织攻关、改革和编制适应奥运会比赛的竞赛规则、奥运会武术设项方案以及完善技术体系等(郭发明等,2018)。2012年,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提出“把武术标准化建设提升到战略地位,全面推进各项武术标准化工作”,由此,武术的标准化发展在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

1.3 武术表演“舞台化”编码
传统武术套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及表演性,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武术套路项目表演是展现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民国时期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在推动武术国际传播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其组织中国武术表演团参加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真正向世界传播的开始”(邱丕相等,2002)。此后,伴随外交活动出访的武术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武术的国际知名度。

武术表演“舞台化”编码是提前编排好且具有程序化的一种理想化技法体系,是一种对“技击臆象”化了的技术动作组合。武者对套路演练的各种招式及动作结构中,无不映射出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对武术套路动作结构编排的整体构思和完美演绎,同时,也体现了武者在演练中寄托于身体的艺术化技击的理想诉求(李斌等,2016)。

“舞台化”编码理念驱动之下的武术表演推动了传统武术的国际传播。我国曾多次组织功夫表演团到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表演,通传统武术表演使世界各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武术练习中,为中国武术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杨佳淇,2019)。中国武术的出访表演不仅能够传播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更是我国与其他各国交好的一种途径。

1.4 孔子学院“课程化”编码
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各地孔子学院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武术教学,开设武术课,举办武术讲座,进行武术表演,在夏令营中开展武术学习活动。从最初的武术表演到现今的武术课堂,孔子学院使国际社会对武术的认识不再是电影里的刻板印象,而是对武术的本质和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2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常见编码形式存在的问题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强调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受到了生产者或者受众的知识框架、生产关系和技术设备的影响,而且受众可能对文化产品的意义进行多种解读。霍尔认为,编码和解码的符码并不一定是完全对称的,二者的不对称性会对信息造成一定的“扭曲”和“误解”(熊蕾,2008)。霍尔提出,作为信息接收者的解码者,因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不同,对传播的信息会有霸权模式解码、协商式解码和对抗式解码3种解码模式。在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常见的编码形式中,传统武术拳种被“改良、创新、异化”,表现形式被“游戏化、简单化、规范化”,使西方体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理念、传承方式和核心部分的影响相对较大,西方受众对传统武术的解码也存在误读。

2.1 “功夫片”编码导致的“费解”或“误读”
由于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导致在“功夫片”编码过程中对武术中最能吸引眼球的部分进行大力包装和推广,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主人公飞天遁地,隔山打牛,一招可杀百人的虚夸场景,且通常特意凸显武术中的打斗、搏杀等暴力场景。武术作为技击格斗的功能被无限放大,技击格斗成了武术的重要标签,很多人对武术形成了刻板印象,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被外国公众误读和曲解。随着电脑特技被不断植入电影,不断刷新着武打片给观众的视觉震撼,使中国电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受众对武术产生“误读”(李牧等,2016)。此外,电影对传统武术的“功夫片”编码,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武术的传播远比历史教科书对传统武术的阐释更加清晰、生动。年轻一代在观看这些影片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将其视为一种文献资料或历史证据,把影片中的画面当作历史本身的忠实模仿而加以感知。影视传播“功夫片”编码建构起来的受众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认识徘徊在“现实”与“虚构”中,对传统武术的认同与定位显得模糊。

2.2 “标准化”编码淡化传统武术文化内涵
在西方体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里,“标准化”理念将中国传统武术认同为运动项目,参照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发展传统武术,而忽略传统武术的其他文化特性。在这一发展道路上,传统武术出现了身份的模糊和话语的缺失,并逐渐走向了边缘。从目前来看,标准化推广这一举措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标准化把握不当,有可能会影响武术的文化传承,甚至使武术走向“异化”。中国传统武术体系及思想异于他国体育、他国身体文化的特性才是其民族特色价值所在,中国传统武术“承担着中国文化在体育领域的民族文化自我识别的角色”(王岗等,2005),其文化特色一旦被淡化,中国传统武术将面临彻底被西方文化融解甚至灭亡的危险境地。

2.3 “舞台化”编码异化传统武术本质
武术表演是将武术动作呈现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从表演层面来说,武术的招式都有其源头可寻,且风格各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满足舞台表演观赏性需求,传统武术套路在编排层面不断朝着“高、新、美、难”发展,然而在一些海外民族志研究中,国外武术俱乐部成员普遍认为套路表演不是武术。尽管舞蹈化了的武术套路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武术技艺化的文化表现形式,但这一构成武术文化重要内容的结构性存在难以获得他者的理解和认同。

2.4 孔子学院“课程化”编码遭受“中国威胁论”质疑
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武术国际传播,一定程度上被西方社会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侵略”和“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版本,遭遇了“他者”的“对抗性解码”。从编码与解码的双方地位关系上看,“对抗式”解码是一种主动选择,具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性表征。因此,“对抗式”解码表面上是对传播信息意义的一种解读方式,其实质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情绪的反映(胡正强,2016)。

3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非遗化”编码
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复杂而立体的传承语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存在3种主要的传承路径,即原生地原生传承、原生地次生传承与离散地衍生传承(黄龙光,2017)。以武当武术在欧洲的离散地洐生传承为样本,对在欧洲进行武术传承活动的武当第十四代传人游玄德(中国籍)、第十五代传人游理宗(欧洲道教协会会长、中国籍)、第十六代传人游微成(意大利道教协会会长,意大利籍)、第十六代传人游微林(德国武当道院住持,德国籍)进行了口述史访谈;对联络到的21名在欧洲进行武术传承活动的武当代表性传人进行了网络访谈和问卷调查(包括16名中国国籍传人和5名欧洲本土人)。所访谈的5名海外籍人士均为武当武术民间谱系认同的第十六代武当传人,其服务对象亦针对当地各行各业的民众,主要是教授当地民众练习武当太极拳和养生功法。在武当武术的国际传播中,他们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表2)。在访谈数据的分析阶段,采用了人类学的深描方法(thick description),通过对中外不同国籍口述史受访者会话细节的分析,解释受访者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意识形态等深层意义。

表2 受访的武当代表性传人情况
Table 2 Interviewees of Wudang Inheritor

pagenumber_ebook=95,pagenumber_book=93
3.1 传统武术“非遗化”编码的特征
3.1.1 理念核心——强调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

保持东方文化身份,在尊重他国文化的理念之上不迎合西方的竞技体育标准,武术国际传播呈现出“非遗化编码”特征,是近十多年来民间组织在传统武术国际传播中出现的新理念。武当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武当山地域文化长期氤氲滋养下,元明时期武当道人张三丰通过道教内丹术与其之前习得的少林武术有机结合而开创的蕴功法、套路、格斗三位于一体的一种养生技击并重的拳术,它包括由张三丰创立以及经过历代尊张三丰为祖师且有明晰传承谱系的拳师改良完善的各种流派的单练与对练的拳种、器械等传统拳术(龙行年,2011)。武当武术深受中国道教思想影响,形成了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武术体系。2006年,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当武术名列其中,极大地增强和鼓舞了民间传人的文化自信,促使民间传人在国际传播活动中强调传统武术的文化特性,将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实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的离散地洐生传承。

欧洲道教协会在武术的传播方面更专注于传统武术的民族性与文化性,如西班牙道教联会、德国道教协会、意大利道教协会成立时,会长宣言内容突出了传统武术的民族性与文化性:“协会致力于传播道教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丹道养生术、内家十三桩、气功、导引吐纳术、武当太极拳、医术;还将组织翻译道教经典,将《道德经》《清静经》《早晚功课经》等翻译成所在国文字。”武当武术教学活动注重武术的文化属性,传承方式也保持传统的身体直观示范、口传心授等。历经十多年传承过程,武当武术得以融入欧洲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拥有固定的传承群体和比较稳定的文化空间。

3.1.2 结构体系——基于文化共享的习武群体

武术传人在传承谱系内收纳海外武术传人,外籍传人进一步在欧洲当地建立武当道院与武当会馆,在海外形成了武当武术文化共享的习武群体。武当武术国际传播以武当传承谱系和欧洲道教协会机构为基础,进而发展各地武当会馆及道院,从而形成体系化的代际传承机制和明晰的组织架构。在这样的结构体系中,传统武术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处世哲学、传统礼仪、养生方法甚至生活方式等,才能在海外得以整体建构和传播。

由武当传人发起成立的欧洲道教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多年来,武当传人在欧洲申请成立了欧洲道教协会、西班牙道教联会、意大利道教协会、斯诺文尼亚道教协会、德国道教协会、法国道教协会等二十多家协会组织,在每个协会下又有若干武当会馆或武当道院。截至2019年底,欧洲道教协会已在欧洲设立约100家武当会馆和武当道院,分布于欧洲二十多个国家。这些在欧洲的会馆与武当道院的住持均为欧洲当地人,且被武当派收为谱系内传人。国内武当传承谱系内的武当传人有十多名长期在欧洲以这些武当会馆和武当道院为传习场所进行武术指导和文化传播。欧洲各地参与学习武当武术的当地学员达数万人,全欧洲学员中的武当道教信众、日常着道袍、习道家养生功的人数数以千计。

3.1.3 内容编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文化层级

当今活跃在欧洲的武当传人能够尊重他国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将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文、武、医、道、琴、棋、书、画作为武术文化洐生内容进行传播(表3)。

表3 武当武术国际传播非遗化编码序列
Table 3 Code Seque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Wudang Martial Arts

pagenumber_ebook=96,pagenumber_book=94
在欧洲本土学员中,一部分人通过学习武当武术进而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着中国传统服装、使用筷子、弹奏古琴、学习中国书法等成为他们日常文化生活内容。同样,有学者在美国康村进行的海外民族志研究表明,将武术与现代教育、中国哲学思想、养生保健需求、防身格斗功能等相结合,是获得外国民众认同与接纳武术的极佳方式。教育、健康、防身、宗教等内容是外国公众社会日常生活与中国传统武术紧密相关的“选项”。所以,武术的国际传播必须将这些议题纳入规划,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规则,并与其日常生活相关联,做到以武传文、以武健身、以武修身、以武防身的“武术+”,武术才能内化到当地的文化结构中(龚茂富,2018)。

3.2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非遗化编码”的优势
3.2.1 保持传统武术文化价值

16世纪,传教士进入中国的同时,《道德经》开始传入西方,被广泛地翻译研究,在翻译界掀起了经久不衰的翻译热潮,其中,德语译本最多,这展示了德国人对于《道德经》的认同。随着《道德经》译本的日渐成熟和完善,道教文化逐渐进入欧美等海外地区,并引起海外哲学家的深度共鸣。武当武术在欧洲的“非遗化编码”传播,借力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海外的影响,使武术文化所包含的佛道文化传播从“宗教化”阶段、“科学化”阶段发展为当今时代的“生活化”阶段。

“非遗化编码”在武术国际传播中保持了传统武术包含的道家哲学思想及礼仪。传承人认为,武当武术包含的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它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道学文献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为人类认识宇宙、了解生命科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武当传人表示,《道德经》中阐述的天地万物变化的真理朴素而精妙,其内容与当今世界保护生态、倡导人类和平和身心健康等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正好完美契合,道家思想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对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3.2.2 促成西方社会对武术“协商式解码”

在霍尔提出的3种解码模式中,霸权式解码指信息接收者完全受制于制作者的意图控制,接受制作者传播的意义,没有自己的独立立场和观点;协商式解码指信息接收者并非简单地完全否定或者肯定制作者传递的意义,而是在对传播内容解码的过程中投射进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与制作者形成一种协商格局;反抗式解码则是信息接收者理解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递的意义,选择从传播者的对立面去瓦解传播信息的意义。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非遗化编码”,在于武术传人通过习武共同体和民间交往整体、综合、真实、活态地传播了传统武术文化,实现了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的离散地洐生传承,且民间武术传人或团体更具有亲和力与建设性,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较好地补充了官方传播的不足,促成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协商式解码。外籍受访者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关系、文化传承师徒间的情感观念、崇尚人类健康和平等理念与编码者传递的意义作出了相一致的解读。

3.2.3 厘清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理念定位

离散地衍生传承,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原生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脱离文化所属主体的社会生活,在或远或近的异地重置语境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活态传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编码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思维,“非遗化编码”理念将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定位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离散地洐生传承与跨文化调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离散地洐生传承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人们对文化的选择,也是传统文化面临当代社会文化传播交流的自觉调适。传统武术在国际社会的离散地洐生传承不同于立足于媒介的“文化传播”,其根本重在“活态传承”。

4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非遗化编码”体系建设
中国武术的现代改良、发展和传播,始终以“体育”或以成为“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为主题,却忽视了“中国武术”与“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在文化意义上的本质性差异(王岗等,2014)。因此,应该在思想上深化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在传播过程中注重武术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而不仅仅是以运动的武术进行世界展演(孟涛等,2013)。“非遗化编码”正是针对传统武术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应时而生,传统武术国际传播“非遗化编码”体系建设需从4个维度进行:体系基础——文化生态环境营造;体系核心——中华文化特质显性化设计;体系层级——价值观念、行为技艺、场所器物系统建设;体系结构——5W传播框架建构。

4.1 体系基础
传统武术“非遗化编码”体系基础建设在于营造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离散地衍生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来说,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需要传播者坚持本民族文化自信,坚守新时代中华文化立场;外部环境方面,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非遗化编码更多依赖于民间武术传人的国际文化交流,这就需要为民间外交营造良好的氛围。

赵刚等(2018)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因素分为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文化因素、市场因素和项目创新因素6个方面,根据丹尼森组织文化量表中4个特质(参与性、一致性、使命、适应性)和12个维度(授权、团队导向、能力发展、核心价值观、配合、协调与整合、愿景、目标、战略导向和意图、组织学习、重视受众、创造与改变),参考鲁平俊等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进而建构出体育非遗项目的组织文化生态环境三级指标,可以为传统武术“非遗化编码”体系基础建设提供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类文明发展遇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又作出进一步阐述:“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互鉴”理念既坚持文化自信,同时也理解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为达到消除相互歧视和误解,实现民心相通,武当武术在欧洲的“非遗化编码”传播,经历了道教神灵信仰祛魅的过程,在道家思想文化的传播中突出注重养生、倡导传统武术尚柔贵化的价值观。

4.2 体系核心
霍尔对“传播(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的理解受到人类学“交流民族志”思想的启发,其文化人类学视角突破了机械决定论式的传播观,转而将传播行为视为高度情景化的文化意指实践,是主体行动与结构相互构成的产物(黄典林,2016)。中国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源于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汲取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军事、文学、音乐等各领域的理论精髓,其技术体系和章法结构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以使中国传统武术适应时代,这是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所在。

“非遗化编码”将“传统武术传播”文化实践置于“国际”情景,其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中华文化特质显性化设计。编码的本质是按照一般的理论准则将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系统的组织,使其能够方便地被传播交流;编码的目的是提高知识显性化程度,实现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从隐性到显性,以便于传播、交流和共享。具体到武当武术在欧洲的非遗化编码,其体系核心所包含的“文、武、医、道、琴、棋、书、画”正是中华文化的显性符号,传播者文武艺医兼修,受众不仅习武,更是从学习《道德经》和汉字书法等日常行为来提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解。

4.3 体系层级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非遗化编码”的体系层级建设依据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包含的内涵及外延层次——价值观念、行为技艺、场所器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传统武术国际传播中的影视传播、项目化改造、舞台化表演、课程化教学,都只突出了其文化特性的某一个层级的局部特征,造成受众对传统武术片面化理解甚至误解。非遗化编码体系层所包括的价值观念、行为技艺、场所器物系统建设,利于文化整体特性的保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应该包括拳械套路、功法劲力、技法技理、训练方式、传承途径、武德礼仪、传闻故事、文化空间、拳谱文献、兵械实物共10个方面(周伟良,2014),可以为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层级编码建设提供参考。

4.4 体系结构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他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的5个基本构成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Lasswell,1948)。将拉斯韦尔这5个要素运用于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活动,分别对应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框架。

需要强调的是,“非遗化编码”体系建设并不否定多年来形成的影视传播“功夫片”编码、项目推广“标准化”编码、武术表演“舞台化”编码、孔子学院“课程化”编码。非遗化编码体系5W框架亦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纳入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系统建设。将已经形成的编码模式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在其中融入非遗元素和理念,建立完善传播体系,并鼓励扶持民间习武共同体参与武术的国际传播。

5 结语
在传统武术国际传播中,经常可见武当武术、少林功夫这些带有“地理标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认同符号”出现在海外社会,可以窥见,传统武术身份在海外的建构与认同是“国家在场”及市场主导双重影响因子的结果,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民间传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是民间武术获得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经济资本的有效途径。传统武术国际的民间交流可以增强不同国家(地区)人们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超越现实政治经济利益的友谊和合作。这种基于人类文明的共同理念的相互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也为国家间关系和国际合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于宏源,2019)。“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与构想从时代与哲学的关系上回答当代中国与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解决当代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思想(朱佳木,2017)。与新时代相呼应,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非遗化编码”理念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依据,开辟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国际传播路径,以此契合新时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深入展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得到更大提高,提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气。

参考文献:

陈力丹,林羽丰,2014.继承与创新代表作:研读斯图亚特·霍尔代表作《编码/解码》[J].新闻与传播研究,21(8):99-112,128.

龚茂富,2018.美国“康村”武术的海外民族志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2(6):69-73,81.

郭发明,赵光圣,郭玉成,等,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对外交流及启示: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2(5):72-78,86.

胡正强,2016.新闻传播中“对抗式”解码现象论析[J].现代传播,(10):42-47.

黄典林,2016.重读《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兼评斯图亚特·霍尔对传媒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5):58-72,127.

黄龙光,2017.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条路径[J],思想战线,43(1):150-155.

李守培,郭玉成,2015.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35(2):81-88.

李斌,陈振勇,2016.基于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武术套路跨文化传播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5(5):18-22.

李牧,谭广鑫,2016.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变迁及对武术传播的影响[J].体育学刊,23(1):36-40.

龙行年,2011.文化视野下武当武术与武当武术文化的定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5(10):83-86.

孟涛,蔡仲林,2013.传播历程与文化线索:中华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历史探骊[J].体育科学,33(10):78-88.

邱丕相,郭玉成,2002.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9(6):59-62.

邱丕相,罗玲娜,2013.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一文的述评[J].体育科研,34(1):47-49.

王岗,王柏利,2014.对中国武术发展“顶层设计”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40(12):9-14.

王岗,王铁新,2005.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熊蕾,2008.论广告符号的结构、逻辑与不对称性[J].武汉大学学报,61(1):117-122.

杨佳淇,2019.武术套路项目表演对武术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作用[J].中华武术(研究),8(2):23-24,52.

于宏源,2019.多元化和网络化:新时代民间外交发展研究[J].国际关系研究,(5:)3-18,155.

曾杨,2015.武侠影视对武术传播的影响[J].新闻界,31(10):42-46.

赵刚,宋娜梅,2018.体育非遗项目组织文化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30(1):25-33.

周伟良,2014.近十年传统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以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11(7):1-3.

朱佳木,2017.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意义: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11):5-10,159.

LASSWELL H D,1948.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Lyman Bryson[M].New York: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ding:The Concept Positioning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HOU Xiaoqin,ZHANG Deshe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oral history,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ding rule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and focuse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folk successor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the past ten years.It is found tha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ding is a new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which is in line with China’s all-round,multi-level and three-dimensional diplomatic layout in the new era,and enhances the international appe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ory and coding,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ink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and defines the“intangible cultural code”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s“the discrete inheritance and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o as to open up a new path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ding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 16:36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