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帮助中心知识拓展客服QQ 515224986
查看: 766|回复: 0

福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八)

[复制链接]

2976

主题

1

回帖

595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5954
发表于 2021-3-18 13: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福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FAQ(八)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们的文化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应当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着力塑造社会主义的新人,要塑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我们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要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使其创作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要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增进不同学术和艺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扬民族文化,不仅是指古代文化,而且重点是发扬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发扬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既要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以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同时,还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不断扩大优秀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外国,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既要学习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又要抵御外来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和渗透,努力维护和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也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也会沉渣泛起。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日益激烈,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各种腐朽落后文化借以滋生的土壤。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内涵和根本任务是相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与良好的环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根本上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一般由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组成。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积极应对来自文化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共识、保持社会认同、促进社会统一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第三,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给人以知识,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会大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增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和持久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帮助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激发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们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要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的觉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2.为什么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价值的多元并存中形成价值共识,确立得到多数社会成员“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思想文化的统一性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时期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1.新时期为什么要重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形成,还存在着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抓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就是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的、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的、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就是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发扬光大,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生产力是经济和文化及其相互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人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加强宏观管理、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推进集团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我们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怎样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二是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三是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是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五是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六是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七是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本内容由易百网整理发布
网址 www.openhelp100.com
QQ 51522498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2-25 02:19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