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回复: 0

“互联网+”思维驱动下的高等院校学科分馆空间再造的实...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2-22 2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互联网+”思维驱动下的高等院校学科分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探索
——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外国语学院分馆为例
□张晓雁*
摘要 阐述“互联网+”思维对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影响,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外国语学院分馆的空间再造为例进行分析,探索建设的思路,分析成效和影响,以期为业界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图书馆空间 学科分馆 空间再造 “互联网+”
现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气息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种说法: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例如,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商城=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那么,互联网+传统图书馆=?
事实上,对新环境极其敏感同时适应能力极强的图书馆一直在路上,努力思考并从未停止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2018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大会刚刚在马来西亚落下帷幕,在随后发布的《全球愿景》中,IFLA明确指出:在“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必须更新自身的传统角色,必须改善服务和馆藏、改进服务措施,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1]。
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资源高度数字化、网络化,云计算、大数据风生水起,移动阅读大行其道,这些都对图书馆传统藏阅服务环境提出了更高、更个性化的要求。传统以藏为主的图书馆空间正转变成一个以读者交往为核心的学术交流空间,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重新被肯定和重视。在这种大环境下,空间再造应运而生。
1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必要性
20世纪末,以著名情报学家兰开斯特(F. W. Lancaster)为代表的一批人认为:随着无纸化社会的来临,图书馆将走向消亡。诚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读者对纸质图书需求的降低造成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连年下降。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2012—2016年,纸质图书外借量以6%-10%的速度下滑(见图1)[2]。但是,在实际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纸质图书借阅率在下降,另一方面读者的到馆率却在提升。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外国语学院分馆(以下简称“北大外院分馆”)为例,自2014年新图书馆正式运行至今,读者到馆率连年递增。2018年1-9月到馆人次达4168人次,超过了2016年全年到馆人次[3]。

图1 北京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年度外借量
“互联网+”环境下,读者到馆率的提高正是图书馆空间资源被充分利用的体现。现今,图书馆界已经达成共识:空间资源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它不是图书资源的附属产物,而是一种完全独立的重要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其服务读者的作用完全可以媲美图书馆的传统文献资源。在一些专业化的学科分馆,这种作用更加得到凸显。正如吴建中馆长强调的:人、资源和空间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图书馆的“三要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张甲也认为处于动荡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深度改革不可避免,而空间再造是其标志性改革[4]。
2 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与实践
空间再造概念从1989 年起就已经被图书馆界所关注,但图书馆同行特别是国内图书馆界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则是近几年才开始。对空间再造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也表明:我国关于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在2013 年之后每年的发文量都在27篇以上,2016年达到52篇。除了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从虚拟空间的再造,延伸至多样化物理空间的再造。从偶然性的空间再造发展至有计划的、调研充分的、系统性的空间再造。除了理论研究,案例研究也不断增多[5]。
在上述理论研究指导下,国内多家图书馆都投入到空间再造的建设热潮中。在公共图书馆中,大连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体验区、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深圳图书馆的数字体验空间“爱来吧ILIB”、嘉兴市图书馆的数字众创空间等都是空间再造的成功案例。高校图书馆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也从未停止空间再造的步伐,不断开辟新的空间满足读者的需求,空间的建设成果各具特色。
但是,目前国内空间再造研究与实践多集中在综合性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背景下,对于高校的学科分馆,特别是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案例研究几乎是空白。笔者曾亲自参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大外院)分馆空间再造的服务实践,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空间再造案例,进一步梳理了专业性学科分馆空间再造的观点。本文虽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仍希望对转型期的专业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3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科分馆空间再造的建设思路
3.1 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读者对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服务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例如阅读、自习、交流、研讨、小型会议、文化展览、休闲、新技术体验、影音欣赏、培训等。对于外语语言学科专业图书馆的读者而言,还包括同声传译、录音录像、戏剧表演、写作中心等特殊的专业需求。
因此,图书馆在进行物理空间再造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读者的这些多样化需求。实际上,国内外很多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案例,都越来越注重功能区域的多样化设计。在区域设计中,除了借阅区域之外,融入了更多的不同区域设计,如信息共享空间区域、个人研究室、小组研讨室、媒体研发试验中心、3D 打印区域等。
3.2 创新性
罗杰·列维安(Roger E. Levien)在“面向未来:21世纪公共图书馆战略愿景”一文中提到:图书馆应该成为“信息、知识、艺术媒介以及娱乐的创作场所”[6]。在这种创新性理念的指导下,国内外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纷纷付诸实践。例如,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了颇具创意的冥想区、站立阅读区和席地而坐区,这些空间的设计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图书馆的传统印象。同时也满足了目前“90后”“95后”,甚至未来“00后”大学生对图书馆时尚化、多元化的需求[7]。
除了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空间设计,一些高校图书馆还通过新颖的、创新性的空间表现形式来凸显图书馆的新形象。众所周知,日本人热爱阅读。调查显示,日本人的人均读书数量约40册/年。日本高校图书馆更因空间设计的高颜值、高格调,被网友称为“别人家的图书馆”。例如,位于秋田县的国际教养大学图书馆,整体设计风格以“书的古罗马椭圆形竞技场”为主题。大量使用秋田杉,使整体空间充满生机勃勃的气息。书架内侧也做了巧妙的设计,可以作为书桌使用,坐下之后视线刚好不会被过往的人吸引注意力,可让你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再如金泽(Umimirai)图书馆,被称为日本最美的公共建筑。图书馆外墙表面分布着约6000个小孔,柔和均匀的自然光透过这些包裹着空旷阅览室的巨大“穿孔”照入图书馆内部,每个角落都渗透着柔和的光线,让读者感觉宛如置身野外,视野宽阔,无比自由[8]。
3.3 因地制宜
对于一些新建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已经规划设计了完整全面的服务空间。但是,对于一些老旧图书馆的后期修缮,以及类似北大外院分馆这类高校学科分馆,其馆舍本身位于整个学院大楼的部分楼层。这类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设计时,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楼宇整体情况,设计更多符合读者需求的服务空间。例如,北大外院分馆在设计读者入口时,根据电梯间位置,摆设实木桌作为隔断。同时安装图书防盗仪、通道闸机等设备,有效地将入馆读者与学院进楼师生做区分,在满足读者入馆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书刊资料的安全性。
3.4 不能脱离图书馆传统服务核心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是以书刊借阅、收藏为核心。在进行空间再造时,不能脱离或违背这一传统服务核心。正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肖珑研究馆员所言“图书馆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社会服务机构,在社会飞快发展、信息更新频繁的今天,其历史感的体现尤为重要,因此应该依然重视、尊重图书馆的传统,为藏书和围绕着藏书开展的各类服务保留空间,并对这类空间重新进行布局、设计方面的改造和创新,保留图书馆的‘书文化’核心服务功能”[9]。
图书馆空间再造既要为以传统借阅、藏书为核心的各类服务保留空间,又要超越历史功能,为“互联网+”时代下的读者提供文化环境,增加大量单纯用于服务的空间。同时,在保留传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要注意对传统服务空间进行优化重组,根据读者需求调整传统服务空间在图书馆整体空间中所占的比例。
3.5 注重特色、差异发展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的“服务性是由它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图书馆总是依附于它的母体存在。如大学图书馆是依附于大学而设立的,因此大学这一母体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为教学与科研服务”[10]。同理,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也不能从所属图书馆的性质剥离,应该具有地方或学校的特色。
对于公共图书馆,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再造是非常重要的。国内的一些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广州图书馆“立足本土、面向地方、服务市民”,在发展多元化空间服务的同时,更以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为己任。其相继开辟的广州人文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州之窗”城市形象推广厅、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等空间再造服务区,完美体现了这一宗旨[11]。
在高校中,具有本校特色的图书馆也不在少数。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开辟的浸润式阅读体验中心“邺架轩”以及位于图书馆“李文正馆”的互动体验空间“清华印记”[12],都是希望寻找新媒体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恰当结合点,通过人、媒、数据的互动,孕育不一样的知识和服务,以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
另外,在空间再造设计时,还需要注意图书馆不应以面积大小论英雄、藏书多少论高低。与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相比,一些高校学科分馆,虽然面积小、藏书少,但在空间再造方面能够结合本身特点、学科专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学科特点的高品质空间服务,同样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4 北大外院分馆空间再造的实践
北大外院分馆文献资源丰富,收藏25个语种藏书近30万册、中外文现期期刊417种、音视频单体资料7000多件。新图书馆于2014年投入使用,馆舍使用总面积约3000m2。主体空间位于北大外院新楼地下一层至地下三层,同时开辟了顶层露台作为图书馆咖啡书苑。
图书馆在设计之初即考虑将情境学习、构建要素等外语学习环境理论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内容结合起来,重新整合旧馆馆藏各类型资源。经过为期一年的试运行,又结合楼宇实地情况和师生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调整部分服务空间布局。
4.1 因地制宜,调整部分服务空间布局
4.1.1 更改原有设计方案,建设密集型书库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地下三层原来设计为停车库。考虑北大外院分馆未来藏书空间的发展,在学校基建部门以及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将车库改建为密集书库。改建工作充分考虑地下三层位于楼宇最底层,承重要求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改建后的密集书库总容量720.5m3,可存放约15万册藏书。这一藏书量与地下二层1100m2的主书库藏书量相同,为分馆未来馆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1.2 开辟符合专业需求的学习交流空间
在整体空间再造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从语言学习的五大要素,即学习情境、资源建设、语言学习工具、互动交流平台、专业教师参与等方面加强建设,设计语言专业学习所必需的一些实体空间。
(1)同声传译室。语言专业的学习需要一些特殊的学习工具支持,其中同声传译教学系统、戏剧表演专项训练是必不可缺的两项。“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能力,“译”是语言切换能力。在培养学生双语切换能力方面,北大外院分馆特别开辟的同声传译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译室由35个语音座位、10个译员间、1个发言席、1个主控台组成,辅以投影,形成完整的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教学、训练和测试系统。
(2)戏剧表演室。戏剧表演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对象国家社会和文化的有效手段。北大外院分馆开辟的戏剧表演室占地约250m2,配备专业舞台音响及灯光设备。可全程自动跟踪录音录像,供教学检查、教学反馈和教学资料的收集。
(3)听力考题录音棚。从语言专业需求出发,同时考虑试题保密因素,在分馆地下二层较为隐蔽的位置设置语音听力考题专业录音棚。录音棚采用全隔音装修,配以不同档次的录音麦克风以及高端录音声卡、话放、压限器、调音台、专业监听音箱等,为学院各语种专业教师进行听力考题录制提供高品质服务。
(4)电子辞典体验区。2015年,北大外院分馆接受日本卡西欧公司捐赠多台各语种电子辞典。其中的一部分电子辞典和图书一样,面向全校师生提供通借通还服务。同时,还开辟了电子辞典体验区,供师生体验使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5)写作中心。写作中心面积约200m2,设有学习座位100个 、SEEWO触控一体机多台,同时配备可移动式隔断随时可以根据学生规模拆分成不同的写作小间。
(6)小组讨论间。面向本院师生提供小组讨论间,为读者提供舒适开放、灵动自由、集思广益的交流共享空间,方便师生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讨论间内布设SEEWO触控一体机、可拆分会议桌等。
(7)咖啡书苑。由于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学院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国外生活和学习的经历,回国后对咖啡吧的需求非常大。为此,北大外院分馆特别在新楼顶层开辟咖啡书苑。极目远眺、景色宜人,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成为学院重要的师生学习共享空间之一。
4.2 提供空间再造的衍生服务(UnLibrary)
UnLibrary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09年IFLA米兰会议上,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提出的一个UnLibrary项目。在英文中,un是代表否定意义的单词前缀。因此有专家认为, UnLibrary即“非常规的图书馆”[13]。 “互联网+”时代下,除了借书,图书馆还可以干什么?UnLibrary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当前,国内外图书馆都在身体力行地改变着图书馆给人以传统“读书、学习之馆”的固有印象,逐渐利用自身的空间资源优势和学术文化氛围提供更多“与书无关”的事情……
在北大外院分馆空间再造的实践过程中,也衍生出一些新的服务形式与内容。这些服务充分依托于馆舍现有空间,“图书馆搭台、读者唱戏”,似乎是和传统流通阅览服务无关,但却深受师生欢迎。
(1)教师个人新书发布会。一些专业教师将个人新书发布会现场放在北大外院分馆举办,效果显著。一方面教师对整体活动非常满意;另一方面分馆也起到了宣传展示的作用。例如,2016年,北大外院波斯教研室某教授译著的《〈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校注》一书首发式在北大外院分馆举行。包括伊朗驻华大使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首发式。各领域专家在参加新书发布会的同时,也对北大外院分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留下来深刻的印象,纷纷拍照留影、赞不绝口。
(2)新生见面会。一些系所专业将新生见面会安排在北大外院分馆举办。一方面是分馆环境怡人;另一方面也希望同学们一入校就对学院分馆有一个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同时,分馆积极引导,一般在见面会后随即安排新生入馆教育活动。例如,2018年9月的“最美不如初相见”德语系新生见面会即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书法展、书展。北大外院分馆积极承担学院新楼文化建设的重任,因地制宜、利用分馆外围电梯间、楼梯间等区域长期举办各类书法展,为学院营造书香外院贡献力量。同时,配合学院各阶段活动和系所需求,积极举办相关专题书展。例如英语系莎士比亚书展、百廿校庆外院·人文库成果展等,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4)部分专业课课堂。北大外院一些学科专业课,如“俄罗斯报刊阅读”“泰语报刊阅读”“缅甸国情”等都将分馆部分书刊阅览区设为课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分馆藏阅环境优良、绿植环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获取资源便捷、授课效果显著。分馆也主动与相关专业负责人联系,在专业课后即安排相关资源培训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的文献收藏情况。
(5)影视访谈节目拍摄场地。北大外院分馆长期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免费提供场地,拍摄外国语言文学大师、学院知名教授等访谈类节目以及学院学生各类竞赛、社团活动等。
(6)各类型会议活动地点。充分利用自身空间资源优势,积极承办学术沙龙、图书馆界会议、工会讲座、团委读书会等各类型活动。例如,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在分馆以讲座形式探讨外语专业学科建设相关主题内容,就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7)学院外事活动接待重要场所。长期以来,北京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得到社会各界和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同时,语言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院各系所与一些驻华大使馆、对象国外资机构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因此,北大外院外事活动活跃、外宾参访频繁。而外院分馆因其促进两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以及怡人的藏阅环境、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外国语学院的客厅”、外事活动的重地。
4.3 空间再造带给北大外院分馆的变化
4.3.1 图书馆场所服务价值提升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场所的图书馆”(Library as a Place)成为图书馆界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已从传统单一的实体空间发展为实体与虚拟空间并存的格局:“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指尖上的图书馆”倍受青睐,移动阅读和数字阅读大行其道。在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下,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的价值曾多次受到质疑。而北大外院分馆的空间再造实践再次证明:信息时代,图书馆更需要挖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更可以发挥出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价值。空间再造后,北大外院分馆到馆读者未减反增,说明作为场所的图书馆深受大家欢迎。实际上,未来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和交流的场所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图书馆是一个交流中心,不仅仅是静态知识的交流中心,更重要的是动态知识的交流中心,是人和人的交流中心”[14]。
4.3.2 从推送服务转变为吸引服务
图书馆是非常热衷于向读者推送各类资源和服务的。传统模式下,以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小册子为主要方式;全媒体时代则更加多样化: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微视频、短信、Email、移动图书馆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空间再造给予图书馆人新的视角和启示:与我们主动进行的推送服务相比,空间再造服务通过对图书馆空间的塑造,直接吸引读者到这个空间来展示,进行思想和经验交流。这种吸引服务无论对读者还是图书馆,都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惊”和“喜”。
4.3.3 从服务读者转变为服务利益相关者
过去,图书馆把到馆服务对象称为“读者”,后来演变为“用户”,意指虚拟空间下使用图书馆的人或团体。现今“互联网+”时代下,国外图书馆文献普遍采用“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这一称谓。“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重要的是“它开拓了图书馆工作的视野,要求我们在服务与管理的宽度和深度上做文章”[15]。同时,图书馆应服务于所有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服务现有用户还需要“激活”潜在用户。
空间再造以及由此衍生的UnLibrary服务都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服务于“利益相关者”的案例,同时也成功地“激活”了潜在用户。以北大外院分馆的空间再造为例,类似新生见面会、外教专业课、电视台拍摄等活动往往是一个系所利用分馆空间举办后,经过口口相传,其他系所很快又会找上门来。遇上开学季或是学生社团活动集中时期,分馆甚至需要安排档期、排出时间表供各系所活动按时间段使用。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空间再造服务,师生们开始有了这样一个意识:图书馆不仅仅是借书、还书、上自习的地方,它还可以是“系所的舞台”“教师的工作室”“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在这里师生们差别性、个体化的学习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和尊重。这正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建设初衷。
实际上,从服务“读者”到服务“利益相关者”,折射出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它不仅仅是称谓上的创新,也标示着图书馆服务范式的转变。
4.3.4 读者满意度大幅提升、与系所专业师生关系更为紧密
通过空间再造实践,我们除旧布新、精心设计、专业布局,营造出绿植环绕、人书比邻、藏阅环境优良的整体氛围。同时基于现有空间资源提供各类UnLibrary服务,师生满意度大幅提升。有师生在班级微信群、专业课、分馆评估会等各种场合提到“院图(分馆)真是焕然一新了,在这里学习读书,完全是种享受!”“以前对象国的外宾来,总是发愁学院没地方可看。现在可好了,外宾参访哪里管?外院新楼找分馆!”
另一方面,分馆馆员行政上隶属本院系的职工身份,使他们与师生读者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空间再造,系所专业师生到馆率越来越高,有位同学发帖戏称“感觉自己已然是院图的人了!上午的外教课在院图,中午的社团活动在院图,下午的沙龙还是在院图。”由此,分馆馆员有更多机会接触广大师生,更加拉进与系所专业的距离,与本院系师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深厚感情。
4.3.5 学校、总馆、学院三级领导重视、分馆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近几年来,北大外院分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教学、助力科研”的办馆理念。在藏书建设、空间服务、文化交流等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外语语言学科专业特色。除传统图书馆流通借阅业务外,通过空间再造提供的相关服务得到了学校、总馆、学院三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与旧馆相比,目前北大外院分馆运行各类经费保障有力。同时,各级领导还在空间、人员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强调“空间是一切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 [16]。从北大外院分馆空间再造及开展的UnLibrary 服务,我们切实体会到:在“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这个与时俱进、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不断变换着、调整着、甚至超越着人们对它的固有认知,“以新的、令人惊讶的姿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空间再造不仅赋予了图书馆事业生机和活力,也为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了的新思路,给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17]。
参考文献
1 IFLA全球愿景报告摘要[EB/OL].[2018-10-01].https://www.ifla.org/files/asset ... ort-summary-zh.pdf.
2 “寻宝图书馆资源殿堂,追寻北大人读书足迹”——2016年阅读报告发布![EB/OL].[2018-10-01].http://www.lib.pku.edu.cn/portal/cn/zhanlan/yuedu2016-1.
3 北京大学图书馆门禁统计[EB/OL].[2018-10-01].http://162.105.134.152/stat/.
4 馆舍空间再造 构建校园最美“第三空间”[EB/OL].[2018-10-02].http://www.caigou.com.cn/News/201606184.shtml.
5 刘小凤.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3):18-23.
6 Levien R. E.,杨华. 面向未来:21 世纪公共图书馆战略愿景[J].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11(8):6-8.
7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设冥想区[EB/OL].[2018-10-02].http://help.3g.163.com/16/1123/07/C6HRLJSU00964J4O_mobile.html.
8 讲真,日本的图书馆确实碉堡了![EB/OL].[2018-10-02].https://www.sohu.com/a/113388076_164753.
9 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20):5-10.
10 吴建中.超越与转型: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5-6.
11 黄妙贤.地方图书馆本土文化立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基于广州图书馆的实证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6(7):51-55.
12 校庆·精选 清华图书馆开启“清华印记”互动体验空间[EB/OL].[2018-10-02]. http://www.sohu.com/a/137071951_372409.
13 同10:74.
14 刘锦山,吴建中.建设第三空间强化社会参与[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1):3-7.
15 同10:10.
16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57.
17 王晔.从UnLibrary项目与创客空间建设看图书馆的转型与超越[J]. 图书情报工作,2014(4):24-27.
Library Space Renovation and Service Reconstruction Driven by “Internet+”—Taking the Library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t Pek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Xiaoyan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the service space of the library, and takes the space renovation of the Library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t Pek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deas of design and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The experiences could be drawn on by other libraries from this example.
Keywords: Professional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Internet+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20.01.007
**张晓雁,ORCID:0000-0002-5110-2686,邮箱:zhangxy712@pku.edu.c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19年3月26日
(责任编辑:关志英)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1 22:34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