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帮助中心知识拓展客服QQ 515224986
查看: 443|回复: 0

吉大《护理学基础》第十五章faq

[复制链接]

2976

主题

1

回帖

595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5954
发表于 2021-2-9 09: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一、简述体热的散失的主要途径:
1、散热途径     
热的散失称为散热作用。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呼吸、排尿、排便也散发部分热量。由于散热作用的存在,才能使人的体温不至于无限地升高。而机体的绝大部分热量是经皮肤散失到周围环境中去的,其余的一小部分热量则随着呼吸、排泄等生理活动而散失。
2、散热方式
(1)辐射散热:辐射散热是指机体以热射线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是人体散热的最主要形式。人在安静状态下,大约有60%的热量是以此种方式散失的。辐射散热量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①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一般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两者之间温差越大,散热越多。②机体有效辐射面积:有效辐射面积越大,散热越多。
(2)传导散热: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这种散热方式必须有导热物体的参与,并与物体的导热率有关。临床上常采用冰袋、冰囊等为高热患者降温。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方式传到机体表面的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它相接触的物体,如床或衣服等。但由于此物质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体热因传导而散失的量不大。在人体散热中,传导散热大约占人体总散热量的3%。
(3)对流散热:对流散热是指通过空气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人体周围总是绕有一薄层同皮肤接触的空气,人体的热量传给这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流动(对流),便将体热发散到空间。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对流所散失的热量的多少,受风速影响极大。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也越多;相反,风速越小,对流散热量也越少。
(4)蒸发散热:人体的蒸发散热是指水分由身体表面和呼吸道蒸发时散失体热,蒸发1g水可散失2.4kJ热量。当环境温度为21℃时,70%的体热靠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散热,29%的体热则由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变小,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量减小,而蒸发的散热作用则增强。蒸发散热有两种方式:①不感蒸发:无论环境温度高低,从皮肤和呼吸道渗出的水分一直持续的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发称为不感蒸发。其中皮肤水分的不感蒸发与汗腺活动无关,又称不显汗。人体24h的不感蒸发量为400~600mL。其中一半是呼吸道蒸发的,另一半是由皮肤的组织间隙直接渗出而蒸发的。②可感蒸发:当环境温度超过30℃以上时,汗腺便分泌汗液,这种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称为发汗。发汗是可意识到的明显的汗液分泌,因此,通过汗液蒸发而散发大量体热的方式,又称为显性出汗或可感蒸发。发汗速度受环境温度和湿度影响。环境温度高,发汗速度就快。但当温度高、湿度大时,则汗液不易蒸发,体热因而不易散失。
在人体的四种散热方式中,前三种方式的散热,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温度差越大,散热量越多;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温时,唯一散热的方式就是蒸发。
二、简述体温的调节的机制
1、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可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存在于人体皮肤、粘膜和内脏中,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2、体温调节中枢
①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流量、竖毛肌和汗腺活动;
②通过躯体神经调节骨酷肌的活动,如寒战等;
③通过内分泌如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分泌活动的改变来调节机体的代谢率。
3、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节中枢如何将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这可以用调定点学说来解释,即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着与恒温器原理相类似的调定点,即规定数值(如37℃)。如果体温偏离此值,则由反馈系统将偏差信息输送到控制系统,然后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将体温调到该水平上。
三、简述影响体温的因素
1、昼夜差异:人的体温24h内的变动大约在0.5~l℃之间,一般清晨2~4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最高。这种昼夜的节律波动,可能与人体活动、代谢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关。
2、年龄:新生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调节体温的能力差,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变化;儿童由于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代谢率较低,血液循环变慢,加上活动量减少,因此体温偏低。
3、性别: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较高0.3℃。
4、饮食:进食后>空腹
5、运动: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加→体温升高
6、情绪:紧张激动→体温升高
四、简述发热过程及症状
    发热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发热持续期和退热期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在各种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为了与上移的调定点相适应,在中枢的调节下,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不断上升,形成体温上升期。表现为骤升、渐升,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2、发热持续期:当体温达到新的调定点水平时,散热与产热在高于正常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维持在比正常高的水平上。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快、深。
3、退热期:当病因消除,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时,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逐渐降回到正常水平。表现为皮肤温度降低、出汗。
五、简述高热患者的护理
1、观察病情:高热患者应每4h测量1次体温;体温降至38.5℃(口腔温度)以下时,改为每天测量4次;体温降至正常水平3d后,改为每天测量1次。
2、促进散热、降低体温:发热持续期,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及大动脉处用冰袋冷敷,或用乙醇擦浴等。必要时可给予药物降温,但须注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发生虚脱。采取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体温1次,做好记录与交班。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时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增多,使水分大量丧失。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一天应有2500~3000mL的水分摄人,以促使代谢产物排除,帮助热量散失。尤其是药物降温后,大量出汗,更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补充营养:高热时,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同时,分解代谢增强,能量消耗增多,易导致机体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因此,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宜少量多径,并注意食物美味可口。
5、增进舒适、预防并发症:高热患者由于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较虚弱,故应卧床休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加之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和粘膜溃疡,应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内感染;患者退热大量出汗时,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及床单,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着凉感冒。
6、加强心理护理:经常询问患者,关心了解患者的感受的安慰和支持,缓解其焦虑、紧张的情绪。耐心解释体温的变化,给予思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其焦虑、紧张的情绪。
六、简述测量体温的技术
1、测口温
(1)将体温计贮汞槽端斜置于患者舌下热窝处。
(2)嘱患者闭唇含住体温计,用鼻呼吸,必要时用手托住体温计。
(3)测量3min。
(4)注意事项:①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呼吸困难者不宜测口温。②如有进食、冷热敷,间隔30秒再测。③咬破体温表:清除玻璃碎屑,口服蛋清、牛奶,摄入粗纤维食物。
2、测腋温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露出腋下。
(2)如患者腋下有汗液,则以干毛巾轻轻擦干。
(3)将体温计置于患者腋下,紧贴皮肤,患者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
(4)测量7~10min。
(5)注意事项:①腋窝疾患、出汗较多、肩关节受伤、过度消瘦不宜测腋温。②如洗澡、腋部做冷热敷,间隔30秒再测。
3、测肛温
(1)为成年患者围好屏风。
(2)协助患者侧卧、仰卧或屈膝仰卧,暴露肛门区;婴儿可取仰卧位,以一手抓住其两脚踝部并提起,露出肛门。
(3)用棉签蘸润滑剂润滑肛表贮汞槽端。
(4)用手分开臀部,将肛表旋转并缓慢地插入肛门内3~4cm;婴儿只须将贮汞端插入肛门即可,并用手扶持固定肛表。
(5)测量3min。
(6)取出肛表后,用卫生纸擦拭肛门处遗留的润滑剂及污物。
(7)注意事项:①直肠肛门患者、手术、腹泻、心肌梗塞病人不宜测肛温。②坐浴,灌肠后间隔30min。
4、测量体温注意事项
(1)集体测温前后清点数目
(2)根据病情选择测量部位
(3)排除影响因素
(4)为婴幼儿、为重病人测量时护士应守护
(5)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监测或测另一部位作对照
(6)不慎咬破体温表要妥善处理
七、简述用冷、用热术的生理效应
1、增加机体的基础代谢率,使体温升高;
2、扩张局部血管,使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
3、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
4、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和活动度;
5、使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的伸展性增强、柔韧性增加;
6、降低关节腔滑液的粘稠度;
7、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八、冷热应用的禁忌
(一)用热术的禁忌
1、急腹症未明确诊断前
2、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
3、软组织损伤48小时内
4、细菌性结膜炎
5、出血性疾病
6、感觉功能损伤、意识不清的患者
7、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者
(二)用冷术的禁忌
1、局部血液循环明显不良
2、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性病灶
3、对冷过敏、心脏病及体质虚弱者均应慎用冷。
4、用冷术的禁忌部位:
枕后、耳廓、阴囊---冻伤
心前区---心率减慢、心律不齐
腹部—腹痛腹泻
足底---反射性冠脉收缩
本内容由奥鹏易百网整理发布
网址 www.openhelp100.com
QQ 51522498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12:34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