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9|回复: 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中国南海话语权的提升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0-8-16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中国南海话语权的提升
张玉强
【内容提要】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南海问题在传统岛礁归属、海域划界声索争端基础上,日益表现为对话语权的争夺。中国在南海区域的话语权还比较弱,不利于南海问题在中国主张的制度框架内解决。究其根源,中国海洋实力相对不足、传统南海话语体系认可度不高、南海话语传播能力较差、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政治信任度较低、域外大国的话语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南海话语权的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中国提升南海话语权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我们需要在这一倡议下,不断提升我国在南海区域的海洋实力;以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核心,形成新型的南海话语体系;以推进相关国家的合作交流为契机,大力提升我国南海话语的传播力;努力消除南海周边国家的顾虑,打造政治信任新格局;以更为开放的视野,回应国际社会的话语影响和质疑。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 中国话语权
南海由于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在21世纪的海洋时代,愈发表现出其独特的地缘战略优势和资源开发价值。然而,长期存在的南海争端却影响着南海的有序开发和本地区的稳定发展。南海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关乎国家海洋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关乎新时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的构建。对于如何解决南海问题,多年实践证明,“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在现实中演变为‘中国搁置争议,他国自主开发’的事实”。[1]岳文典:《浅析南海问题的性质转向与战略应对》,载《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6期,第41页。而使用海上强制力量,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下实施起来有悖潮流,而且也与中国的一贯主张相违背。相较而言,制度路径很可能成为解决南海问题的主流思想。那么,在制度构建过程中,中国的影响力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国家利益和南海区域整体利益纳入到未来的制度框架内,这需要提高中国的制度构建能力,其核心是中国南海的话语权。当这种话语权比较强大的时候,在有关南海问题的制度建构过程中,中国就可以主导和协调南海周边国家的价值导向、话语体系和参与行动。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在南海区域的话语权还比较弱,发挥不了海洋大国应有的作用,更不利于南海问题在中国主张的制度框架内解决。对于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升中国的南海话语权,理论界也未给出更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方案,这是应该重视并努力加以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南海话语权弱化问题及其研究不足
话语权可以理解为说话的权利和权力。[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57页。对于话语传播的受众而言,它表现为一种话语权力,即话语影响力和控制力,“话语是权力,人们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3]Michel Foucault,“Orders of Discourse,”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Vol.10,Issue 7,1971,pp.7-30.这样话语就可以成为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拥有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说话者在某一领域内就某一话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话语权被看作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和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表达自己主张的自由和影响力,表现为他国对于该主张自觉地听从,从而形成舆论主流,推动国际价值观和制度体系的变革。在采用传统政治军事等手段解决国际问题日益不合时宜的背景下,国家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作为软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话语权,依托议题设置能力、制度创设能力、舆论导向能力可以使一个国家以多元的方式掌控国际事务。这样,话语权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主权国家对话语权的争夺也随之日趋激烈。
海洋话语权是话语权在海洋领域中的应用,是国际话语权内涵向海洋的延伸。因而,海洋话语权可以界定为,国家主体以维护自身海洋权益为核心,在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处理全球海洋事务、解决国际海洋纠纷、开发国际海洋资源的过程中,表达本国立场和观点,达到他国认同与追随的权力。追求和争夺海洋话语权,最终目的是获得本国在国际海洋秩序中的主动权,并以自身见解和主张去引导国际舆论,形成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海洋环境。在中国谈海洋话语权,必然绕不开南海问题及南海话语权。随着国际政治环境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南海问题在传统声索争端基础上,日益演变出了一些新的态势,集中表现为对话语权的争夺。2016年中菲“南海仲裁案”就显示出各国在南海问题上对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但在当前南海地区海洋话语权争夺的态势中,中国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从现实看,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1)在南海问题解决中,中国的主张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遵从。中国过去在南海维权的话语体系中,一直强调维共同开发原则,结果反而处处受到掣肘。结果导致现在除东沙群岛外,其他几大群岛与周边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争议。除了西沙群岛由中国完全控制,中沙群岛存在与菲律宾的黄岩岛争端,南沙群岛形式最为混乱,中国只控制了7个,其他国则一共抢占了45个。(2)在南海划界依据上,中国的法理依据受到质疑。对于南海划界,中国采取“断续线”(也称“九段线”)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但遭到多方质疑。美国国务院发布了研究报告《海洋界限:中国南海海洋主张》,质疑南海“断续线”的性质。[1]U.S.Department of Defense,“Limits in the Sea:China Maritime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2014-11-5.也有美国学者妄称,在西沙和南沙的主权归属上,越南比中国具有更强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而菲律宾(阿基诺政府)更是单方面就中菲南海争议提起仲裁,公然挑战中国主张的划界依据,尽管最终演变成一场政治闹剧,但国际上对南海“断续线”法理依据的质疑声音始终存在。(3)在制度建设方面,部分周边国家企图引入域外力量,将南海问题推向国际化。南海问题本来属于区域内问题,应以周边国家的共同对话来解决。然而近年来越南和菲律宾等国,为了降低中国在区域问题的话语地位,积极寻求和美国等域外大国的对话和合作,希望借助于国际力量制约中国的南海权益主张。在这一问题上,郑永年曾指出:“不论中国是否愿意承认,南海问题正朝着多边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郑永年:“南海局势升温,中国如何找回输掉的话语权”,和讯网,http://opinion.hexun.com/2015-10-30/180230623,gtml。(4)在国际舆论中,经常出现所谓中国破坏南海稳定的言论。在2012年“黄岩岛事件”中,中国对南海维权显示了强硬的态度,在之后的南海“981钻井平台事件”以及中国开展一系列岛礁建设行动中,中国表现出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将维权与维稳结合起来,实现了二者的动态平衡。但是,中国的合法维权行为,却经常遭到美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无端指责,称中国无视国际法,并意图单方面改变南海地区现状,破坏南海地区稳定。如美国国防部于2015年8月21日发布《亚太海上安全战略》报告,炒作中国南海岛礁建设活动,渲染中国军事威胁,呼吁各方停止填海造岛。[3]U.S.Department of Defense,“The Asia-Pacific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Achieving U.S.National Security Objective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2015-8-21.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中国在南海的话语影响还十分有限。
南海话语权弱化及其提升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关南海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性研究。一些学者从海洋话语权重要性出发,强调了应该重视海洋话语权建设问题,如有学者从功能作用方面指出,海洋话语权“不仅是应对紧张的国际态势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可行性选择”。[1]王琪、季林林:《海洋话语权的功能作用、内容表征与建构路径》,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6页。另一些学者则强调要提升海洋话语权,他们通过对南海“981钻井平台事件”分析指出,“这一事件折射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不足,也表明中国亟需提升和构建海洋事务的话语权”。[2]孙凯、吴昊:《关于构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思考——以南海“981钻井平台事件”为例》,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23页。另一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升南海话语权的问题上,呈现多视角的特征。如有学者认为提高南海国际话语权“需要中国政府、学者、媒体在信息的发布、话题的建构、观点的论证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协同合作”。[3]邵先成:《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3期,第18页。还有学者基于中国外交在维护和确保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作用,提出应灵活运用多个外交场合,培训海洋外交人员,组织国际法学者赴国外锻炼,加强与他国专家交流,完善海洋规则的方案等建议。[4]金永明:《海洋强国建设中的外交创新及话语权问题》,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2期,第95—102页。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南海话语权提升的相关研究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一是专门针对南海话语权的研究还不多,由于南海特定的区位并涉及特殊的历史、政治问题,其话语权构建和提升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二是对南海话语权存在弱化问题有一定共识,但对其根源还缺乏系统分析。虽然部分学者指出了中国南海话语传播能力不足、美国对海洋话语权控制等因素,但仍未形成系统的研究结论;三是在南海话语权提升的研究上,虽然呈现多视角特征,但目前针对南海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了政治学、传播学的视角,从话语主体、传播平台、国家外交、海上力量等层面来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海话语权提升的视域和思路。未来应更多跳出南海看南海,并从其他视角来思考南海话语权提升问题。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南海话语权弱化根源的基础上,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这一时代背景为视角,对如何提升南海话语权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
二、中国南海话语权弱化的根源
(一)中国海洋实力的相对不足,降低了南海话语的影响力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但却离不开其硬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将自身的话语观念上升至世界话语,则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实力。因为在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今天,国家的硬实力就是无形的话语权。美国之所以在海洋领域有强大话语权,能够左右国际海洋秩序,就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海洋经济实力和海军力量。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虽然2017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已经增长到7.76万亿元人民币,但海洋经济总体上开发利用层次不高,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徘徊于9.3%,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占比一般在20%以上。同时,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占比不高,对深海、极地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尚存不足。[1]傅梦孜、陈子楠:《发展蓝色经济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载《光明日报》2019年3月18日。这些问题和不足,决定了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还很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海洋话语分量。同时,我国的海军力量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想拥有全球性的强国地位,海军虽然不是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2]刘新华、秦仪:《现代海权与国家海洋战略》,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73页。虽然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但海军建设依然是一个国家海洋主权维护以及国际海洋实力象征的重要环节。因此,中国海洋实力,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和海军实力上的相对不足,直接降低了中国在南海的话语影响力。
(二)中国主张的传统南海话语体系,未能很好契合周边国家现实需要
国家话语权的实现离不开其对外所持有的一套话语体系,它是该国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上展现和发挥的载体。从内在看,国家意志、价值观和国家梦想决定着话语体系的基本面貌。外部看来,则表现为这个国家所设定的重大议题以及参与国际事务讨论时持有的一系列方案和语言表达。建国以来,我国在南海的话语体系一直服从于国家整个外交战略,在奉行和平共处的基本话语理念下,经历了从“主权宣示、有限自卫”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再向积极宣誓、捍卫主权的发展变化。新时期中国也在极力主张和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达成。虽然我国不同时期的南海话语体系都体现了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利益需要,也有利于实现南海区域的稳定,但这些话语体系并未很好地与周边国家的现实需求对接起来。其原因在于:一是南海周边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其主要目标,中国传统的南海话语体系并未给出很好的回应和满足;二是无论中国提出怎样的南海方案,都是基于南海问题谈南海发展,但作为涉事方,都会被周边国家潜意识认为是在争夺南海资源和利益;三是在南海问题国际化的趋势下,南海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在现有政治框架和主权观念下解决非常困难。[1]巩建华:《南海问题的产生原因、现实状况和内在特点》,载《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第144—147页。因此,中国围绕着南海主权形成的南海话语体系,即使做出了部分让步和牺牲,也未能得到周边国家的广泛认可。
(三)中国的南海话语传播能力较差,制约着南海话语权的提升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国家话语权问题,更多集中在传播能力方面。中国南海的话语传播能力,涉及到话语传播主体、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和因素。但我国在这三个方面都还存在一定能力弱项,导致中国南海话语传播能力还较差。首先,在话语传播主体方面,我国仍然以官方性质的政府主体为主,国内学者对南海问题的研究关注度和参与性存在明显不足,海洋领域的社会组织也普遍处于失声状态,导致未能形成发挥本国各类话语主体优势和多主体合作的格局。其次,从话语传播平台看,媒体是最主要的传播平台,其主要特征是对话语权的建构能力。[1]Brand,Alexander,“Contested Media Power Media in North-South Relations through the Prism of Discursive Constructivism,”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l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Town &County Resort and Convention Center,San Diego,California,USA,March 22,2006.http://www.allacademic.com/meta/100583_index.html.我国在向国际社会传播南海话语的主要媒体平台是有着浓重官方色彩的新华社和CCTV。尽管这两家媒体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发布的信息权威且时效性强,但因其官方背景,使得外国民众对我国的南海话语信息存在着一种不信任感。同时,在美国高度控制全球媒体的时代,我国南海话语媒体渠道利用的效果也十分有限。美国实质掌控“全球80%的新闻和75%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2]Ibid.,“而以华语为载体的信息量仅占全球信息总量的5%左右”。[3]江涌:《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载《红旗文稿》2010年第5期,第4页。最后,在话语传播方式方面,我国主要采取的仍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展海上军事演习、组织学术研讨会以及领导人出访等传统方式,受众往往集中在相关国家的政府与学界,很难对该国的一般民众产生影响。同时还缺乏从传播对象角度出发,用对方喜欢和容易理解的方式达到传播目的。
(四)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政治信任度较低,影响其对中国南海话语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南海周边各国对华的防范与猜测心态有所上扬。同时,我国对海洋利益和南海权益越来越重视,受南海诸多争议事件影响,被迫提升了南海军事力量以及岛礁的建设能力,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海行动的猜测与怀疑。正如有学者分析称:“东盟认为政治自信、经济强大的中国既可以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稳定因素;也可能成为对外咄咄逼人的强权国家,不仅将清算历史旧账,而且在南沙问题上可能采取强硬措施。”[1]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下,南海周边国家普遍对中国采取两面态度:即在经济上依靠中国,寻求与中国合作或利用中国-东盟合作的平台,获取最多的经济利益;而在政治上,疏远和制约中国,表现为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为代表,积极同域外大国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借此増加自己在南海地区的分量,并试图制约中国。这些言行直接影响了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信任,也间接影响了它们对中国南海话语的认可和支持。
(五)域外大国的话语干预是中国南海话语权弱化的外部因素
出于对南海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巨大经济利益的考量,以及遏制中国快速崛起的意图,美国以及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插手南海事务,其中以美国最具代表性,不仅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部署,还通过加强与域内国家合作和军演等活动,加剧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如就在菲律宾准备扩建中业岛机场之际,美国不仅与菲搞联合军演,而且宣布要向菲提供价值约4,0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2]“面对中国压力,美国与菲律宾扩大军事同盟”,《纽约时报》网站,http://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60413/c13philippines。同时,西方国家凭借发达的媒体技术,掌握了大量的话语传播渠道,并主导着国际舆论秩序和走向。他们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等具有冷战思维的言论,诬蔑中国为南海稳定的破坏者,指责中国是南海航行自由的妨碍者,在南海地区制造紧张气氛。如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外交政策》上发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多次提到海上通道安全和南海问题,矛头直指中国。[3]Hillary Clinton,“America's Pacific Century”,Foreign Policy,Oct 11,2011.这些政客试图把中国塑造成不遵守国际海洋秩序的霸权国家,极大损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影响了中国的南海的话语地位。“当前,海洋话语权被美国等西方海洋大国垄断,中国被限制在传统海洋强国制定的规则牢笼中,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对海洋话语的垄断能力投射到南海地区,便呈现出了美国主导,中国‘挨骂’的局面。”[1]张尔升、裴广一、陈羽逸、李雪晶:《海洋话语弱势与中国海详强国战略》,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2期,第134—146页。因此,面对西方主导的话语霸权语境,尤其是面对美国对南海问题的话语介入,要改变我国南海话语弱势状况,必须正视和解决域外大国的话语干预和指责。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增强中国南海话语权提供了新视角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周边外交的新框架,更是具有全球视野和格局的重大战略。从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内容看,重点是布局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两条海上通道。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2]“央视发布权威‘一带一路’版图”,观察者网,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4_13_315767_s.shtml。由此可见,海上丝路的两条线路都必须经过南海。因此,南海是海上丝路的关键地理空间节点,成为中国沿海港口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当然,中国重视南海主要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非要控制世界。正是由于南海在海上丝路倡议实现中的重要地位,理论界更为关注如何更好解决由南海问题造成的诸多障碍,以保障海上丝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反而忽视了海上丝路倡议作为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发展的新机遇,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南海话语权,更好解决南海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为此,我们要更多从海上丝路倡议的视角去审视和解决中国南海话语权提升的问题。
(一)海上丝路倡议有利于提升中国南海话语权的硬实力
海上丝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中国未来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持,成为中国提升国家海洋实力的重要基础。首先,海上丝路面向的是全球,涉及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以及沿线亚非欧数十个国家,海域广阔。我国在实施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通过打造如此广阔的海上经济通道,将为我国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造海上贸易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从丝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相关国家产业类型丰富,优势产业涵盖农业、制造业、旅游业、服装纺织业等各个行业。同时,这些国家大多在交通、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如越南“每100平方公里只有铁路0.8公里;道路建设不完善,国道658座桥梁中有173座桥梁需要重建才能安全通车;道路运输效率低,运输车辆平均时速只有35公里”。[1]阳阳:《海丝合作下的越南交通基建需求与舆论态度》,载《南海学刊》2016年第2期,第35页。本着产能合作和优势互补原则,中国与它们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最后,在推动海上丝路建设的过程中,国际海洋合作是主线之一。中国通过与沿线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技、港口建设、海上生态保护上的广泛合作,既有利于扩大中国海洋经济规模,也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国海洋产业存在的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当中国海洋经济实力不断夯实以后,随之海军力量以及海洋话语等软实力也就有了提升的现实基础。
(二)海上丝路倡议有利于创新南海话语体系
中国需要寻求新型的南海话语体系,海上丝路倡议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一是海上丝路倡议并不是针对南海问题提出来的,而是基于更为广阔的世界经济背景,很好绕过了南海主权这一传统南海话语体系的核心关注点,更多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视角来思考中国的南海话语体系,实现了跳出南海看南海的可能;二是海上丝路倡议主张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承和平、合作、和谐的新型海洋观,致力于建构新型的海洋伙伴关系,这超越了传统的海洋同盟体系,有利于创新中国南海话语的理念。这种话语理念更容易得到南海周边国家的认可和欢迎;三是海上丝路倡议可以更好地带动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海上丝路倡议是对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现实促进,有助于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朝着更加紧密的方向发展,有助于中国与东盟在各方面产生新的合作空间和合作共赢的增长点,也可为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有益尝试。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满足南海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和利益增进现实需要,为中国南海话语能在周边国家引起共鸣,提供良好的话语切入点和内容。
(三)海上丝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南海话语国际传播力的提升
我国南海话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离不开话语传播主体作用发挥、话语传播渠道畅通以及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首先,海上丝路倡议的推进,将会使中国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在丝路沿线结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通过与各国的深度合作和文化交流,他们将成为中国南海话语传播的重要合作伙伴。其次,海上丝路倡议的实施必然需要中国与各合作方,在政府、媒体、理论界、民间等各个层面的广泛交流,尤其是媒体合作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这有助于南海话语传播平台的丰富以及突破国内媒体作用的局限。中国媒体与其他国家媒体可以利用各种智能化媒体形态,在多平台、多领域开展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活力的深度合作、内容合作、广告合作、经贸合作。此外,海上丝路倡议也将推动中国传统话语传播方式的变革,如借助于海上丝路倡议,中国的话语传播主体不仅可以主动出击,引导议题设置,还可以在与多国的合作中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如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起的“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通过卫星传输技术,以及与目的地媒体合作运营的方式,利用对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真正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声音。这样的传播方式有利于我国南海话语向国际社会传播,也容易直达对方国家民众的内心。
(四)海上丝路倡议有利于提高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信任
海上丝路倡议实施首要经过的区域就是南海地区,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让各国人民更深刻了解中国的国家意志和价值观,增进周边国家对我国文化基础和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国体现了一种欢迎沿线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走向共同繁荣的和平道路的发展理念和大国责任。如曾与中国有着激烈岛屿冲突的菲律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贫富差距悬殊,就业率低下、穷困人口缺乏获得感。[1]Asian Development Bank,Philippines:Economy,accessed May 22,2016,http://www.adb.org/countries/philippines/economy.MarlenRonquillo.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杜特尔特政府视中国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合作伙伴,希望中国更多地向菲投资,帮助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此,杜特尔特政府积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杜特尔特总统也在多个场合与习主席进行沟通,这些都会增加周边国家与中国的政治互信。更为重要的是,海上丝路倡议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战略发展有诸多话语共同点。2015年底,东盟推出了《东盟共同体2025年愿景》《2025年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202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和《2025年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等发展规划。从其合作理念、目标和内容看,这些蓝图与海上丝路倡议有许多契合点。这样,依托海上丝路倡议的南海话语体系也更容易在南海周边国家得到政治认可和信任。
(五)海上丝路倡议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行动的误解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国外媒体的负面舆论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声音不断,而很多年来,中国却长期沉浸在自己构造的“和平崛起”的话语中,造成当前在南海地区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情况。海上丝路倡议的提出有助于改变这种局面,消除国际社会误解。首先,虽然这一倡议由中国率先提出,但完成这项工程并非一国之举,需要与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和努力。对此,中国欢迎沿海国家参加,而且不限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世界各国、地区组织、经济集团均可参与,只要愿意同中国合作的都会受到欢迎。其次,海上丝路倡议也可以更好解释我国南海行动正当性。例如,近年来关于南海岛礁的开发问题,尽管中国运用多种方式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国际社会,特别是南海沿岸国家对中国的指责和疑惧。[1]“The Philippines-China Arbitration Decision:Reactions from the MAP International Expert Panel,Maritime Awareness Project,”July 2016,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NBR) and the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USA (SPFUSA),pp.5,6.在海上丝路倡议下,我们可以赋予岛礁建设的新功能,如将岛礁定义为海上丝路的综合服务保障基地、南海开放的先导区、精品旅游区、交流合作平台等。这些都是海上丝路倡议推进的必备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也是中国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可以提供的对象所在。所以,在海上丝路倡议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等问题上,向国际社会增信释疑就有了现实可能性和充分依据。
四、关于中国南海话语权提升的建议
海上丝路倡议为中国提升南海话语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为广阔的平台。这需要我们紧紧抓住海上丝路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夯实中国南海话语权的基础,并重新谋划中国南海话语权的构建和提升问题。
(一)借助于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提升我国在南海区域的海洋实力
海上丝路倡议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格局,寻求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以海上丝路倡议的精神创新对外开放新格局,即落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推动与沿线国家在投资、金融、基建、科技、安全、救灾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在合作中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依托海上丝路倡议,促进南海区域合作平台上新台阶。未来,需要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一道,积极谋划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打造,并进一步加快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进程;三是在海上丝路倡议实施中,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产业合作。这需要积极鼓励我国沿海地区和涉海企业在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旅游业等领域,寻求在周边国家的产业合作机会。同时,也需要提供深化海洋产业合作的基础设施,构建海洋产业合作与磋商机制,提供海洋产业合作的保障条件。随着我国在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实力的增强,还要注重南海军事力量的发展。[1]孙凯、吴昊:《关于构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思考——以南海“981钻井平台事件”为例》,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26页。不断提高海军的现代化作战能力,一方面可为海上丝路建设提供更为安全的保障,另一方面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海洋实力。
(二)以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核心,形成新型的南海话语体系
海上丝路倡议对于南海区域而言,就是在多年营建的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基础上,再通过深化经贸合作,打造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中国倡议的亚太自贸区的逐步成型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不断展开,中国与整个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将会通过PCEP而进一步强化,这不仅将会对东亚地区的军备竞赛有所遏制,而且还有利于南海安全局势的稳定。[2]孙健中、徐亮:《主权争端下的南海安全局势及其走向》,载《和平与发展》2014年第6期,第51—64页。因而,在海上丝路倡议下,应积极围绕着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新型的南海话语体系。一是倡导南海命运共同体概念,凝聚南海周边国家的话语共识。南海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南海区域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和人海和谐的目标指向,有利于为南海区域结成利益共同体、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相互依存度提供话语共识。二是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引领,形成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话语内容。未来中国的南海话语内容,可以多围绕着如何共同推进南海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合作各方利益共赢等方面展开,不断提高中国的南海议题设置能力。[3]“中国与东盟南海磋商获进展或建立新热线”,参考消息网,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1031/547878.shtml。三是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背景,创新解决南海问题的新方案。中国应从推动南海经济一体化出发,提出双边、多边协商解决的思路,创新南海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以推进合作交流为契机,大力提升南海话语的传播力
针对当前我国海洋话语传播力不足问题,在海上丝路倡议推进中,应重点做好这样几方面工作。一是丰富南海话语传播主体。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海上丝路的范围,让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成为丝路沿线上的中国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朋友圈的力量把中国的南海话语和主张传播更好、更远。另一方面,摆脱单纯依靠主权国家这一话语传播主体的束缚,充分发挥各类国际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体群众对中国南海话语理念和内容的传播作用,不断丰富相关话语主体;二是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各种国际对话平台,阐述中国南海话语体系的内涵,宣传南海区域合作建设进展与成效,促使国际社会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点变为各国务实合作的探讨。同时,构建政府、民间、媒体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尤其是鼓励中国新闻媒体走出国门与南海周边媒体开展合作,向相关国家更好地传播中国的南海话语;三是不断创新话语传播手段和方式,在把握南海周边国家人们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努力探寻为他们所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来阐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南海话语内容和方案。
(四)努力消除南海周边国家的顾虑,打造政治信任新格局
为了消除南海周边国家的顾虑,进一步提升它们对中国的政治信任,以下三项工作需要重视:一是将海上丝路倡议与南海周边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在东盟层面更好对接东盟发展战略和蓝图。做好海上丝路倡议与东盟发展战略,尤其是一系列东盟共同体发展蓝图的对接,有助于东盟各国更加认可海上丝路倡议。另一方面,是对接好南海周边国家的发展战略,如越南的“两廊一圈”建设、老挝的“陆锁国”向“陆联国”转变、柬埔寨的“四角战略”、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马来西亚的经济转型计划等。让他们看到参与海上丝路倡议就是在实现自身国家的发展战略,奠定政治互信基础;二是真正落实中国政府对和平理念和合作项目的许诺。主要通过继续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高层互访和对话磋商,增进政治互信和深化合作共识,并落实好中国承诺的建设投资和项目,以一系列重要早期收获和相继落地的重大项目打消沿线各国的疑虑;三是通过人文领域的交流对话,消除彼此之间的错误认知,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国与周边国家应围绕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交流、国际教育等多个人文领域,实现交流合作,如互派留学生、开展学术交流等,同时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周边国家民众更好认识和了解中国,为提高政治信任提供文化和心理基础。
(五)以更为开放的视野回应国际社会的话语影响和质疑
随着,海上丝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将进一步走向国际社会。这有助于中国站在更广阔的舞台向世界表达自身的话语思想和内容。一方面,以海上丝路倡议实施为契机,在更广阔的国际关系领域,妥善维护我国的南海权益,对于他国损害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坚决予以回击,有效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国海洋问题的话语介入,同时对我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等活动,给予更为充分和合理的说明。另一方面,以海上丝路倡议为平台,加强同美国、日本、俄罗斯、欧洲等海洋强国的合作,进而通过大国互动,更好争取它们对中国南海话语的支持。如进一步推进中美在海洋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推动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和技术,共同参与“海运、航行及海事安全”“海洋环境”等涉海国际公约、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等。在其中积极发挥与自身相当的责任和作用,表达合法的海洋权益主张和建设性意见。海上丝路倡议扩大了中国的开放视野,可以在更广阔的国际关系领域,借助于国际力量推动南海问题有效解决和实现南海地区的稳定发展。
Enhancing China’s Discourse Power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under the“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Initiative
Dr.Zhang Yuqiang
Professor at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With the changes in the geopolitical landscape evolving,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s increasingly characterized by contention for discourse power in addition to those traditional disputes over islands and reefs.Presently,China’s discourse power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s relatively weak,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resolving the issue within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China has advocated.China’s weakness in discourse power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China’s maritime power is not yet adequate,its traditional discourse system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not broadly recognized,China is still rather weak in publicizing its discours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China’s neighbor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relatively low political trust on China,and major powers from outside of the region are making consistent discourse intervention and accus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The proposi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has provided both a new prospective and new thinking for China to enhance its discourse power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shall work hard under the initiative to constantly improve China’s maritime pow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create a new discourse system on the South China Sea by focusing on develop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strengthen discourse publicity by promoting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forge a new pattern in political trust by making efforts to mitigate the misgivings on the part of the neighbor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and respond to discourse influence and suspic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th a more open vision.
【作者简介】张玉强,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9)06-0070-17
【收稿日期:2019-09-02】
【修回日期:2019-11-15】
(责任编辑:李万胜)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5 02:32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