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2|回复: 0

芬兰校园反欺凌项目KiVa:内涵、路径及其启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19-12-29 1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芬兰校园反欺凌项目KiVa:内涵、路径及其启示

摘要: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芬兰政府及芬兰教育部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芬兰教育部和文化部资助下,由芬兰图尔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投入开发,于2006年开发和实施了KiVa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对该项目进行系统介绍,涵盖项目提出的背景、项目的活动形式与运行方式等。KiVa项目的特色集中体现为积极唤醒旁观者对欺凌事件的反应,通过情景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校园欺凌事件,通过民主调解的方式让学生积极面对校园欺凌事件,从而达到消除校园欺凌的目的。KiVa项目在成立校园反欺凌项目组、开发KiVa课程、提升教师应对校园欺凌能力、家校合作等方面能够对我国中小学产生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芬兰; KiVa项目
KiVa项目是由芬兰教育部于2006年与图尔库大学心理学系和学习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和实施的。“KiVa” 全名 “Kiusaamista Vastaan”,在芬兰语中的意思是 “对抗霸凌”,同时,这也是个双关语,它的发音与芬兰语的“善良”接近。芬兰校园反欺凌项目KiVa将霸凌视为一种群体现象,包括预防霸凌行为的一般性行动和聚焦个别案例的针对性行动,通过关注旁观者的角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解决“恃强凌弱”的方法。该项目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解决欺凌问题为着力点,旨在通过善良教育、外界干预、旁观者的辅助等方式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以民主调解为主导,让反欺凌项目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可。
一、KiVa项目的基本情况
(一)KiVa项目的提出背景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危及学生身心的攻击性行为,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心理都产生着不良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始,芬兰学者就已经对校园欺凌问题广泛关注,芬兰政府更是于2003年第一次通过立法的形式在《芬兰基础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保护学生,以防暴力、欺凌和骚扰发生”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005年,芬兰教育与文化部 (Fin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设立学校福利委员会 (School Welfare Committee),以期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反欺凌项目。2006年,芬兰图尔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得到芬兰教育部和文化部的资助,KiVa项目得以开发和实施。KiVa项目主要针对提供综合教育的学校,即芬兰学校系统的1-9年级,这些学生的年龄在7-15岁之间。2006年-2009年是KiVa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主要工作为该项目启动开发;第二阶段始于2009年,即普及阶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9年KiVa项目获得了欧洲犯罪预防奖 (European Crime Prevention Award),2012 年获得最佳社会政策项目奖(Social Policy Award for Best Article),并于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四次获得芬兰国家奖(National Awards)。到目前为止芬兰90%的综合性学校都注册实施了这项计划,并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学习实施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降低了校园欺凌的发生率。[1]
(二)KiVa项目的活动形式
KiVa项目包含 “一般性行为”与“针对性行为”两种方式。“一般性行为” 主要针对全校学生而言,旨在通过一些预防性课程的授受从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预防性课程主要包括KiVa计划提供的三个单元的课程,以及为1年级、4年级学生量身设计的反欺凌网络游戏和针对7年级学生设计的名为“KiVa 街”的在线学习网站。“针对性行为”主要是在欺凌事件发生后,对象为欺凌者与受害者,其目的在于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针对性行为”是由学校KiVa团队和任课教师一起实施的。KiVa团队的主要成员包括具有丰富的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经验的教师、拥有专业心理辅导能力的心理咨询师、具备安全侦查能力的安保人员等。每个KiVa团队由三名教师(或其他学校人员)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任课教师一起通过个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处理已经发生的欺凌事件。其中一到两名小组成员要对受害者和欺凌者开展系统的跟进行动,除此以外,任课老师需选取2-4名同学跟进,以鼓励他们支持受欺凌者。[2]总的来说,KiVa项目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在欺凌未发生时防止欺凌受害,二是在欺凌发生后进行干预。
(三)KiVa项目的运行方式
KiVa计划包括在班级和学校一级提出的一般性行动和针对性行动,两种活动形式的运行方式各有特色。KiVa计划的一般性行动提供的课程主要针对6-9岁、10-12岁和13-14岁的儿童,课程的最佳授课时间分别为1年级、4年级以及7年级,分为三个单元,课程的三大议题包括:群体对欺凌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情心在打击欺凌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减少学童欺凌行为的实用策略。具体运行方式如下:整个学年的KiVa课程课时为10节,每节时长为90分钟,授课内容主要是从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比如情感、人际关系中尊重的重要性、群体压力、欺凌以及它的机制和后果等)出发以提高学生对旁观者在欺凌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增加旁观者对受害者的同情心,并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策略来支持和保护他们受害的同伴。KiVa课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讨论、小组作业、角色扮演练习以及播放关于欺凌的短片等。除此以外,KiVa项目组还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差异提供专为配合课程中提出的主题而设计的电脑游戏及网站。KiVa项目组通过设计项目标志,配备专门的课间督导员背心,张贴关于KiVa项目海报等各种举措辅助KiVa项目的有效开展。KiVa项目组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广泛的教育教学材料,向家长及时发送关于欺凌的信息、建议及指南,通过互联网和虚拟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学习媒体。KiVa计划的一般性行动所提供的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孩子认识什么是欺负行为,什么不是欺负行为,以及当他们看到欺负行为时该如何回应,并通过关注旁观者(目睹欺凌事件的同学)的角色为我们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途径。它在关注旁观者的同时,强调了旁观者的作用,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来增强旁观者的同理心、自我效能,并努力支持受害的同龄人。[3]KiVa计划的针对性行动的运行方式主要表现为:当校园工作人员注意到欺凌事件发生时,在第一时间对欺凌者和受害者进行一系列单独的讨论,立即制止欺凌行为。KiVa团队针对欺凌者和受害者的明确行动,制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芬兰,校园欺凌的每例个案都将通过学校的反欺凌小组和受影响学生之间的一系列个人与团体的讨论来处理,通过丰富多样的材料、使用互联网和虚拟学习环境等多种形式来保障。[4]KiVa团队在对教师培训和指导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KiVa提供的教师培训和指导不是提供指导原则或理念,而是具体阐述了欺凌的复杂的社会动态,强调欺凌过程中旁观者的重要性,并清晰地定义了欺凌。教师培训为课程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指导,使教师的行为保持一致,从而提高了实施效度和信度。[5]此外,除了团队及时发现的霸凌行为以外,学生也可以主动向老师报告。当学生发现有凌霸行为危及自身或同学时,可以申请召开一次KiVa会议,会前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填写表格的形式描述事情的经过,并利用课余时间邀请高年级的同学参与会议协助解决问题,会议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霸凌问题之策。
二、KiVa项目的特色分析
(一)唤醒看客,对抗凌霸
KiVa项目拥有十分坚实的研究基础,它是基于芬兰的研究团队和世界各地的其他研究人员数十年的研究所提出的,该项目的研究表明:那些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受害者的同伴旁观者在目睹欺凌行为时的反应,对于维持或结束欺凌行为至关重要。[6]与许多反社会行为不同的是,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和同伴一起度过,很多欺凌事件都发生在学校,并有相当多的同龄人观看。同伴的行为,如表现出认可的微笑、直接的暴力刺激、或是通过非语言暗示的微妙的积极反馈都会使欺凌者有所回报。这类行为往往都会促使欺凌者受到行为鼓励,强化他们的暴力行为。因此,唤醒旁观者的行为是KiVa项目解决恃强凌弱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该项目最大的创新点之一。KiVa是一项基于研究的反欺凌项目,它以参与者为角色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欺凌行为被视为一个群体过程。正如克里斯蒂娜·萨尔米瓦利(Christina Salmivalli)所言,欺凌者如若受到旁观者的吹捧,他们的欺凌行为往往是受到强化的,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置若罔闻或是加以制止,则会降低欺凌者的兴趣。[7]因此反欺凌不仅要着眼于欺凌者与受欺凌者本身,对旁观者的关注也必不可少。不同于其他侧重于班级活动的干预,KiVa项目干预的焦点是旁观者对欺凌事件的反应,它的目的是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帮助受欺凌者。KiVa项目致力于关注旁观者,他们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受欺凌者,增强旁观者的同情心和自我效能感并端正其对欺凌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提高他们保护和支持受害的同伴的意识。[8]同时,对旁观者的关注也有利于降低欺凌者所获得的社会回报,从而降低他们欺负他人的动机。
(二)情境教学,认知凌霸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KiVa项目组通过模拟校园欺凌的场景,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提前置身于霸凌的场景中,帮助学生体会欺凌者对受欺凌者的伤害,以同理心去感受受欺凌者的无助。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情境,向学生讲授遭受欺凌时的正确应对措施,帮助学生提高防范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并将思考与发现的过程视为一种快乐的体验而不是被迫地接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率。此外,为了配合课程,KiVa项目组专门为学生设计的电脑游戏也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反欺凌的电脑游戏包含在小学版本的程序中,游戏主要包括五个关卡,每个关卡都包含三个元素:我知道,我能,我做。“我知道”这一关卡主要帮助学生获得新的信息,并测试他们现有的关于欺凌的知识水平;“我可以”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新的技能,并提供适当的欺凌情境促进学生模拟使用所学技能;“我做”指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以对抗凌霸。[9]KiVa为学生设计的反欺凌电脑游戏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情境,有利于加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为学生消化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带来了更便捷、高效的途径,也使KiVa计划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三)民主调解,驱除凌霸全角
基于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不健康的人、不幸的人,他们的愤怒和攻击可能是过去的生活经历的累积,他们可能会将仇恨发泄到清白的旁观者身上,他们的攻击行为有可能带有恶意、带有暴虐、盲目破坏、跋扈和残忍的味道。”[10]由于过去不幸的经历,欺凌者产生了欺凌弱小的行为。当欺凌发生时,教师与家长绝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措施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对欺凌者持有一种同情的态度,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关心、疏导,帮助他们走出不幸,引导他们以积极友善的态度面对世事。KiVa项目组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套标准的处理问题的规范,让他们可以对被证实的欺凌事件进行确认。KiVa小组的成员分别与受欺凌者和欺凌者会面,如果有不止一个欺凌者,KiVa小组将针对每个欺凌者举行附加会议,使得每个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有平等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对抗”或“非对抗”的方式是KiVa项目组处理问题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对抗性”的方法通常出现在情节较为恶劣的霸凌事件中,在各方商讨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地指出欺凌者在欺负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采取强制干预的方式与欺凌者进行交谈,防止他们就欺凌事件编造借口或隐瞒真相,并通过调停、和解、教育等方式,修复学生间的关系,就欺凌事件达成共识。在“非对抗性”的方法中,老师只是简单地陈述受欺凌者当前的困境,并鼓励受同学们信任的学生去帮助和支持受欺凌者,要求欺凌者、受欺凌者以及旁观者一同寻求解决问题之策以帮助受欺凌者走出困境。两周后,教师将与受欺凌者和恃强欺凌者进行后续讨论,以确定恃强凌弱的行为是否已经停止,如果必要,还将重复这一过程,或最终采取其他制裁措施。[11]整个处理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体验,尊重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话语权,鲜少出现停学、开除等 “以暴制暴” 的措施,以减少欺凌为目标,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安全、自尊和归属感。
三、启示
(一)成立校园反欺凌项目组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尚未形成专门的校园反欺凌项目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重担大多落在班主任、学生处以及教导主任的身上,而他们由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繁重以及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能力,面对校园欺凌事件往往选择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以期尽快解决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成立校园反欺凌项目组迫在眉睫。校园反欺凌项目组必须由一线教职工组成团队,包括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教师、具备校园安全侦查能力的安保人员、拥有校园问题处理经验的优秀教师,由学校聘请专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培训,以提高反欺凌项目组成员的工作能力,从而形成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团队。校园反欺凌项目组应重视反欺凌的宣传工作,立足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芬兰反欺凌项目的宣传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增加校园欺凌事件的曝光率,让学生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第二,借鉴KiVa项目情境教学的方式,中小学可以通过反欺凌主题班会的形式模拟校园欺凌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让学生提前置身于霸凌的场景中。通过这一形式帮助学生体验受欺凌者的无助,唤醒更多的旁观者。同时,教师可以结合霸凌情境,向学生讲授正确应对措施,帮助学生提高防范意识。第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反欺凌项目的宣传力度,如在校内张贴反欺凌的口号及宣传标语、开展主题征文活动、组织相关的演讲比赛、举办各类公德讲座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
(二)开发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的KiVa课程
KiVa项目在不同的国家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发相应的课程。例如,在威尔士,为促进KiVa项目等开展,KiVa课程被纳入其学校社会教育(PSE)计划,涵盖了超过50%的课程,成为威尔士个人和 PSE课程的重要内容。个人和社会教育(PSE)是威尔士州立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是所有关键阶段1、2、3和4年级(5-16岁)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全球化、性教育、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环境问题等几个方面。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基于学生的现实诉求,中小学应充分发挥自身开发校本课程和研发校本教材的权利,在原有的思想道德课程的基础上融入KiVa课程,形成适合我国中小学的KiVa课程。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KiVa课程是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KiVa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究者’的责任,这对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等;不仅要研究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 [12]KiVa课程的开发是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KiVa课程对学生进行善良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拥有同情心与同理心,拥有一个分享、合作与信任的学习环境;通过KiVa课程,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促进学生各尽其能,发挥优势,从而减少挫败感;通过KiVa课程,达到唤醒旁观者的辅助作用,从而影响旁观者对欺凌事件的态度和行动,促进旁观者旗帜鲜明地反对欺凌,支持他们的受害同伴。此外,中小学为促进教师参与KiVa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应定期给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KiVa课程开发中去。
(三)提高教师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能力
Annarilla Ahtola 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长期以来,人们在探寻校园欺凌解决之策的过程中,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如何提升学生的防范力以及健全校园防范机制上,而鲜有人去关注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在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与处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由此可知,提高教师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借鉴芬兰校园反欺凌项目组的成功经验,中小学应该向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旨在提升教师处理反欺凌事件的能力。在反欺凌能力提升培训中,着重向教师讲解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与此同时,学校应综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通过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心理学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师有效处理校园偶发事件的能力,避免校园霸凌的发生。在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方面,要努力引导教师树立平等公正的观念。公正作为一种美德,内在于教师个体自身,同时又是对待他善的个体善的品质,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公正对待学生的实践美德,它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全的公正观的形成。[14]教师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处理学生问题,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尊重,用关怀与爱化解学生的不满情绪、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提高教师的威望和公信力,有利于教师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引导教师对其处理欺凌问题能力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对KiVa项目的深入理解,提升教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信心。
(四)加强家校合作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在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指出:生物生态发展模型中与儿童发展直接相关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同伴,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微系统。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生态的各个子系统必须保持平衡稳定的状态,子女才能够健康成长。因此,校园欺凌问题的防范与干预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庭环境是孩子在校园欺凌中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美国学者詹姆斯·H.施瓦茨等人指出:“幼年暴露于严酷的、惩罚性的和排斥性的家庭环境的儿童,很可能在日后成为群体欺凌的对象。”[15]家庭环境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要努力优化家庭环境,建立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营造健康的家庭相处氛围,为孩子创建一个有爱的成长环境。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志存高远,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孩子的好榜样。鉴于家庭的重要作用,家校沟通就成为防范与消解校园霸凌的有效路径,家校沟通顺畅是家校合作的关键,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会,搭建家长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建立家校联系群帮助家长和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家校合作,线下主要通过向家长发放反欺凌手册等学习材料,线上通过在校园网站上为家长提供一对一的线上辅导与答疑等方法向家长普及与反欺凌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是否身陷校园欺凌事件之中。校园欺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巨大的隐患,如不及时对欺凌行为进行矫正,欺凌者会遭到同伴的冷落与疏远,出现社会化障碍,恶化的人际交往关系又会加强他们的暴力倾向,危害他人及社会;而受欺凌者则极易降低自尊、自信,形成消极人格,长此以往负面情绪积压会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致使学业适应困难,如不及时对受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则会导致其行为失调产生暴力倾向,最终成为欺凌者。因此,家校合作能够帮助家长将第一时间获取的儿童心理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最大化地降低校园欺凌对学生的伤害。
参考文献:
[1]Salmivalli, C., Kärnä, A. & Poskiparta, 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diffusion of a national anti-bullying program, KiVa. In B. Doll, W. Pfohl, & J. Yoon (Eds.) [J]. Handbook of youth preven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0a
[2][5] Anne Williford, Effects of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 on Cyberbullying and Cybervictimization Frequency Among Finnish Youth [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42(6), 820-833, 2013
[3]Anna Laura Nocentini.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 in Italy: 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 in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J]. Prevention Science, November 2016, Volume 17, Issue8:1012-1023
[4]冯建仓.芬兰预防犯罪实践简述[J]. 中国司法,2014,(11):94.
[6]Christina Salmivalli, Elisa Poskiparta. Making bullying prevention a priority in Finnish schools: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J].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2012.3
[7]Salmivalli, C., Lagerspetz, K., Björkqvist, K., Österman, K., & Kaukiainen, A.. Bullying as a group process: Participant rol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ocial status within the group. [J]. Aggressive Behavior,1996, (22):1-15.
[8]Caravita, S. C. S., Di Blasio, P., & Salmivalli, Unique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empathy and social status on involvement in bullying. Social Development, 2009(18):140-163. doi: 10.1111=j.1467- 9507.2008.00465.x.
[9]Antti Ka rna,Marinus Voeten, Todd D. LittleElisa Poskiparta, Anne Kaljonen, &Christina Salmivalli, A Large-Scale Evaluation of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 Grades 4-6. [J]Child Development, January/February 2011, Volume 82, Number 1, Pages 311-330.
[10]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2.
[11]Suzy Clarkson. Effectiveness and microcosting of the KiVa school-based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me in Wales: study protocol for a pragmatic definitive parallel group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arkson et al. BMC Public Health, 2016(16):104.
[1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2,(05):18-22.
[13]Annarilla Ahtola, Anne Haataja, Elisa Poskiparta, &Christina Salmivalli, For children only? Effects of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 on teacher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Volume 28, Issue 6, August 2012, Pages 851-859.
[14]申美红.中小学教师公正美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13.
[15]Schwartz D, Dodge K A, Pettit G S&Bates J E.,Friendship as a Moderating Factor in the Pathway Between Early Harsh Home Environment and Later Victimization in the Peer Group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36): 646-662.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14:40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