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0|回复: 0

基于信息技术的当代音乐教育变革思考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19-12-20 16: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基于信息技术的当代音乐教育变革思考
——北大博雅音乐课堂述评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北大博雅音乐课堂的教学改革实验,重点关注了当代音乐教育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新的途径以促进音乐教育机会均衡化,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在文化生活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关 键 词]音乐教育;信息技术;变革
2018年6月28日,笔者前往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裁缝小学参加北大博雅音乐课堂的线下音乐课程,裁缝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在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金曼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歌声与微笑》的课堂学习,线下课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为期三年的北大博雅音乐课堂线上线下课程实验完成闭环测试。北大博雅音乐课堂采取人—物—人的教学模式,利用同步视频技术构建沉浸式远程实时空中课堂,实现了音乐师资资源的远程投放。博雅空中课堂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音乐教育改革方案,所解决的主要是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学校音乐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博雅音乐课堂闭环测试的完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变革提供了新思维,笔者将从变革方向、变革内容、变革方式等三方面对其进行述评。
一、教育机会均衡化是当代音乐教育变革的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代音乐教育变革的方向,就是要在音乐教育领域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衡化,实现音乐教育的普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文化生活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
在人类音乐生活的早期,物资资源的占有状态不仅在物质条件上影响着个体参与音乐生活,也从培养目标和教育体制上影响着个体参与音乐生活。具体而言,人的物质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早期音乐生活及音乐教育机会的差异。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对于音乐生活的控制力在逐渐减弱。录音技术获得全面推广以后,音乐生活的模式由人—人转换为人—物—人,由于物质媒介的介入,人们获取音乐生活的条件及其所需的成本开始降低;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物质媒介更加便利化、全面化,人们参与音乐生活由此更加普遍,人类整体已经进入“音乐社会”。现代科技深刻地改变了音乐生活的整体面貌,虽然个体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差异,但是科技的介入使得个体获取音乐生活条件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少。然而在音乐教育领域,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都还不是很充分,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还没有获得系统性的更新;博雅音乐课堂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当代音乐教育变革方案,是科学技术介入音乐教育的原创创新,大幅度降低了音乐能力培育的教育成本,从而普惠到已进入“音乐社会”的音乐生活参与者;它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普及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推进音乐教育机会均衡化、满足人民在音乐生活方面日益增长的能力需求、实现音乐生活能力与音乐生活协调发展,是博雅音乐课堂的价值追求,也代表着当代音乐教育变革的方向。
教育的问题往往不仅是教育自身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在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一部分,博雅音乐课堂应用信息技术去实现音乐教育机会的再平衡,本质上也实现了生产力发展红利的再平衡。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已与人的现实音乐生活发展脱节,博雅音乐课堂所倡导的音乐教育变革,就是要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音乐生活的发展相适应,它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重构了音乐教学空间和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使人在音乐教育机会均衡的背景下获得音乐生活的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它旨在通过提高人的音乐素养使人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丰富人的发展内涵。
二、信息技术应用是当代音乐教育变革的关键内容
音乐生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音乐生活在人的生活中处于比生存阶段更高的阶段,人的生活必然先满足生存阶段的条件,才能发展到音乐生活的阶段;因此音乐生活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或接近达到超越生存需要的水平,人才能从整体上具备进入音乐生活的条件。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介入人的音乐生活,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整体的人的音乐生活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帮助人跨越个体生产力的差异达到共同进入音乐生活的目标。事实上,新技术介入音乐生活是当代中国整体进入“音乐社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总体上首先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具备自身从极少人垄断至普遍拥有的发展过程,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与音乐生活相关,但与生产力发展的关联是根本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虽然总体方向与音乐生活一致,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不一致的阶段,目前就是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不一致的阶段,主要表现在目前音乐教育既不能满足当代中国所有成员的普遍音乐教育需求,也不能响应音乐生活对于音乐能力全面的需求。如果说决定音乐教育发展和音乐生活发展的根本因素都是社会生产力,那么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下,为什么音乐教育的发展会滞后于音乐生活的发展呢?笔者认为,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介入程度是音乐教育发展与音乐生活发展不相适应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新技术深度介入了音乐生活,个体间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对于音乐生活的影响日见其微,音乐生活得以跨越生产力差异实现整体发展。反观音乐教育领域,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仍然在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而造成的城乡音乐教育机会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广泛存在。鉴于新技术的介入会促使音乐生活的发展,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技术介入音乐教育将同样有助于音乐教育跨越生产力差异实现整体发展。博雅音乐课堂的关键内容就是应用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育,从降低音乐教育获取成本入手,突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限制,促进城乡音乐教育机会均衡化,全面响应人民为满足音乐生活需要而提出的音乐教育需求。
三、信息技术发展与当代音乐教育变革方式
过去我们常常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希望通过信息技术营造支持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一阶段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对教育的“单向融合”,而非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学校管理体系重构还很少发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2011年教育部为深入落实《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内容的部署,组织编制并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下称《规划》),《规划》中放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传统观念与做法,而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且“深度融合”在《规划》中出现了十余次,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何克抗教授也曾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规划》为‘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提出的一种全新途径与方法”[1], 以解决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始终未能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这一重大问题。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更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它将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要引擎。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完成“起步”与“应用”阶段,即将进入“融合”和“创新”的新阶段,时代的发展则推动教育工作者将培养和提升学习者核心素养和胜任力作为未来的重点,如果说在知识教学时代信息技术还是“备选项”的话,素养和能力教学时代信息技术就是“必选项”了。相较于知识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教学过程更为复杂,而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不借助信息技术,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素养和能力教学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未来学习技术应用将会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借助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可以实现学习内容可视化、学习环境虚拟化、学习体验真实化,基于动作的计算、情感计算、可穿戴设备、虚拟助手等技术的发展也为更为自然的操作新形式提供了可能,在物联网技术和各类感知技术的支持下,教育者可以覆盖更加广泛的社区,将学习者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时产生的全阶段成长数据,发生在家、博物馆、科技馆、生活社区甚至交通工具上产生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数据,统一汇入云端教育数据流,形成流通、共享、开放的教育大数据。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会进一步激发教学活力、开放教学边界、重构教育流程,泛在、智能的学习环境将学习、信息、技术、设备、人力等相关因素纳入到一个整体进行组织,可以对所有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跨界的师资、开放的资源、开放的评估系统,可以让许多教育创新实践“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2]。博雅音乐课堂的建成,正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虚拟教育空间的构建,它不仅为农村音乐教育开放了最急需的教育资源,也带来了全新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它为当代音乐教育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思维。
北大博雅音乐课堂实验依托自主开发的软件和工具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实验既改变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形式,又扩大了音乐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对音乐教育的普及有着重要意义。实验提出并验证了当代音乐教育变革必须依托、利用、借鉴现代信息技术,才有可能突破原有音乐教育模式的变革方案。通过软硬件研发的过程以及截止到目前的教育实践,博雅音乐课堂实验已经证明了这种方式优于传统音乐教育的方式,它的普及性、广泛性,得到了学校、学生、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致肯定。
注释: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实现方法[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2):17-20.
[2]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 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13:57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