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作品《山河图》的编创
——中国古典舞向“书画同源”的传统书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初步探讨
[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舞(以下简称“舞”)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美学源流,自魏晋以来,“书画一体”的山水画(以下简称“画”)在各门类的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让舞在画中溯源,符合中国艺术崇尚“古为今用”的传统。“身韵”是舞独有的规范化风格韵律语言,它强调的“形神兼备”“虚实相生”都能在传统画论中找到原型。本研究从法度严谨的宋院体青绿山水(代表作《千里江山图》)入手获取灵感,创作出舞蹈作品《山河图》,以古典舞的形式展现山水画长卷的内容,探讨以古典舞身韵表现书画笔法的方法。
[关 键 词]中国山水画;笔法;古典舞;身韵
一、以古典舞肢体语汇再现山水画图元素的理论基础
(一) 中国古典舞有在传统文化中溯源的需求
中国古典舞于20世纪50年代脱胎于京昆戏曲舞台表演和武术,但唐满城认为,(戏曲)“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流,而不是源”。古典舞工作者一直在传统文化体系内不懈地为古典舞向上溯源,试图展现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性。譬如“汉唐舞”参考了出土文物中的“塌腰蹶臀”舞蹈形象和古代舞姿的文献记载,把静态的形象和间接的文字激活为《踏歌》等经典作品中标志性的肢体动作和情趣意境;“敦煌舞”经典作品《丝路花雨》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舞蹈形象。然而,传世的中国古代视觉艺术实物中,类似的舞蹈形象非常有限并且断代模糊。相反,中国书画、金石艺术自晋代至今,形成了完备的谱系传承。特别是“书画一体”的山水画[1],以传世的各时代代表性名家真迹为基点,衍生出后世书画家大量的“复古”摹作,广泛收藏于世界各大知名艺术博物馆,是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中源流最长、影响力最广、断代也最明确的门类。让舞蹈语汇在中国传统书画中进行溯源,符合中国文学、艺术崇尚“古为今用”的传统,也更容易凭借传统书画的全球影响力,彰显古典舞的中华文化特征。中国各种艺术形式殊途同归地走向“天人合一”,即“中国艺术的‘独一无二性'体系,主要归功于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总是自觉地融入对宇宙和天地万物的哲思”[2]。
(二) 古典舞和山水书画具有共通的审美取向
80年代“身韵”的成型,为古典舞提供了独有的风格韵律语言及重要的美学支撑。“身韵”,即 “身”——外部的技法范畴,和“韵”——艺术的内涵神采,通过如下方式有机结合,才符合中国式的艺术审美。
1.形神兼备
“韵”“神”“神韵”“气韵”,都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在中国文艺评论中,谈诗词歌赋、论书画、评乐舞,都离不开韵。画论中“气韵”一词源自南齐谢赫(活动于479—502年)《古画品录》的“六法论”第一法——“气韵生动”。唐代张彦远曾称赞晋顾恺之的游丝描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3]。而古典舞表演者的动作要领是“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两种艺术形式在“形”“意”相融方面呈现惊人的类似。而且无论书画或舞蹈,“韵”都是可以体悟而不能言表的。画家郭若虚曾言:“气韵必在生知……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4]
2.虚实相生
古典舞通过实景和虚境的结合与观众产生共鸣,“实”即观者看到的舞台上呈现的舞姿和听到的配乐,“虚”则是由场景和舞姿引发的联想。舞蹈的“虚”和“实”也可分别称为意境和意象。其中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类似的典型艺术元素在传统书画中被称为“图载”。南朝宋人颜延之(384—456)总结“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二曰图识,三曰图形。图以载道,图理即图式的基本原理和观念构成,其次才是图式的识别特征和结构方法。晋代顾恺之所谓“以形写意”,“形”和“意”即是书画中的“实”和“虚”。根据中国艺术理论,凭“图载”寄意(让观者体会出“旨趣”),重要的不是“状物”图像,而是画家(寄意人)如何处理线性“图载”,即是“表意本体”[5]。到宋代苏轼首倡“写意”,曾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6],把古人的模拟自然画法,转化为书法性抽象用笔。随后以赵孟(1254—1322)为代表的元代文人舍弃状物的描摹绘样,追求表意的书法用笔,一套崭新的“视觉符号”随之应运而生。如上分析发现,古典舞的意象和传统书画的“图载”,都是这两种艺术形式中的典型“视觉符号”,目的是为“寄情表意”,从而让观者体会其中意境。两者之间的高度统一,为古典舞再现传统书画图形语汇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编创方法:舞蹈《山河图》如何再现青绿设色山水画
(一) 题材:山水画中的青绿设色
中国绘画本名“丹青”,先有设色,后有水墨。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7]设色山水采用青绿为主色,乃是从魏晋、六朝佛教以及佛画传入中国开始,至唐宋与本土哲学、画论融合而达到鼎盛;之后,在元明清文人水墨山水逐步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的情势下,历经从勾勒重彩的“大青绿”向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的“小青绿”演变。
谢赫六法有云,“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受“理学”的“格物致知”理论影响,宋代青绿山水所用的石青、石绿色绝非是对自然界青山绿水真实颜色的“科学写实”,而是通过师法造化,对自然山水加以体悟(格致),对经归纳概括所得的“物”和“类”进行的程式性再现(象形、赋彩),借此引发观者对山水原物的联想,并读出“图”所承载的“道”。身韵作为古典舞独有的风格语汇,同样具有非常严格的程式。作为以古典舞身韵再现中国书画研究的初探,本研究从法度严谨的宋院体青绿山水(代表作《千里江山图》)入手,而非选择更加侧重传达个人心绪的文人水墨淡彩山水。
清人王翚曾言:“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8]舞台以浅淡有层次的墨染暗色为宜,营造画面“罩色”的效果。演员服装款式上装贴身,肢端逐步放宽。按照大青绿山水传统用色,底缘采用赭石色上接深暗的苦绿,下身和侧背采用柔和的植物性花青色,前胸和肩部采用明亮鲜艳的石青、石绿色。各种不同颜色的过渡采用渐变的方式,符合“晕染”的效果(见图1)。
(二) 呈现笔法的动作元素
图1-3 舞蹈《山河图》剧照 编导:张荪、叶波 摄影:付晓
中国绘画最讲究用笔。正如诺尔曼·布莱松(Norman Bryson)所指出的,“(中国画)专注于笔迹组成清晰与完备的造型”[9]。而古典舞蹈同样是身体线条的艺术。以唐代张彦远对东晋顾恺之游丝描勾线的赞誉——“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如果把其中的“笔”换成“体”,把“画”换成“舞”,便完全适用于一段精彩的古典舞。而中国向来有“书画同体”的传统,国画的用笔笔法与书法异曲同工,而书画家的用笔必经身、心、手、眼互相配合。书法一艺既状物又表意,图像意趣不在图像本身,而在书家个人肢体动作的表现[10]。
书画笔法按用途分为勾线、皴擦和晕染等。长线勾勒在大青绿山水笔法中比重最大,笔法由下笔、行笔和收笔构成,要求运锋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与古典舞动作语汇起势、运行和收势形成了绝佳的对照关系。《山河图》男演员的动作模仿山石,遵循楷书笔法,肢体动作符合身韵“从反面做起”的原则:起势藏头,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运行则以悬腕运笔之势,中锋匀速一笔而下,遇有中途变向,无论纵向的提、顿或者横向的挫、绞,都有交代清楚收势回锋或出锋交替。动作给人以含蓄沉着、圆满遒劲之感,偶尔穿插末尾爆发的散锋动作,如同书法中的“飞白”(注:一种书法字体,笔式飞举,笔画中有空白无墨之处,丝丝露白,有如枯笔写成的样子,见图2)。女演员的动作特点则以“子午相”模仿屈曲的树木,遵循行书笔法,顺锋起势,出锋收尾,途中以中锋、侧锋交替,变速运行,符合身韵“画圆”的原则,省去回、顿、驻等转折动作(见图3)。无论男女都以腰部发力,以肩髋为轴逐步带动远程关节,动作首尾完善、气势流畅,摹仿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征,正如赵孟在《秀石疏林图》题跋中对书法性用笔的高度概括——石如飞白木如籀。
(三) 符合中国山水画“多点平行透视法”的舞者队列
有关山水画的透视法,《林泉高致·山水训》载郭熙“山有三远”之说:“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11]在构图方面,中国画采用的是多点平行透视法(parallel perspective),有别于传统西方绘画“科学写实”地采取单一混合视点的笛卡尔透视体系。如谢赫六法所谓的“经营位置”:中国古代画家构图位置中的自然要素都是叠加的,采用全景的视野、动态的移动焦点,超越了画框的具体限制。如《千里江山图》长卷由六部分以山水为主的场景组成,各段既相对独立,又通过桥或流水的连接而浑然一体,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而舞蹈,恰好就是在舞台上采用移动焦点的动态视觉艺术。十名男女演员队列不断变换,但又始终保持着近、中、远三个层次的景深,在“平远”“高远”和“深远”中再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间断横向或纵向逐次采用类似水袖的技法,造成青绿颜色逐层“渲染”的视效(见图1)。
三、现阶段成果及价值意义
舞蹈作品《山河图》通过大青绿山水作品《千里江山图》得到灵感而创作,从实践成果中体现并论证了中国古典舞向“书画同源”的传统书画艺术进行借鉴初探的初步可行性。现阶段主要成果体现在:荣获2018年第九届华北五省市(区)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并已获批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该项目为中国古典舞在中华传统书画中的溯源提供了依据,进一步佐证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美学基础的民族文化独特性,系统化证实了以古典舞身韵动作语汇再现中国传统书画书法性用笔的可行性和审美价值。鉴于自晋代以来至近现代,各时代皆有标志性的名家书画作品传世,与“汉唐舞”“敦煌舞”所借鉴的出土文物舞者形象及古代舞蹈文献记载相比,存量远超后者,且谱系风格清晰。经《山河图》抛砖引玉,以身韵动作元素映射传统书画的抽象性用笔,成功再现青绿山水,历代书画传世名作中种类繁多、风格鲜明的用笔将会给后续的古典舞编创提供不可胜数的参照和灵感。
结语
中国古典舞和中国传统书画在审美标准方面都追求“气韵生动”,书画的传世佳作通过笔迹来承载和表达书画家的旨趣和创作中的体态活动,古典舞和书画创作中都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加之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叠加式图像要素、全景的视野、动态的移动焦点,非常适合以舞蹈这种动态的舞台艺术进行还原。作品《山河图》在以身韵身法表现书画笔法(尤其是长线勾勒)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注释: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 朱和平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6:2.
[2]方闻.中国艺术史九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23.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 朱和平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6:53.
[4]于安澜. 画史丛书[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8.
[5]方闻.中国艺术史九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33.
[6]〔宋〕苏轼.东坡题跋[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64.
设V。如果d(v)=2,由R1得c*(v)=-2+1×2=0;如果d(v)=3,则c*(v)=c(v)=0;如果d(v)=4,则v至多给它相关联的面所以由R2得如果d(v)=5,假设f3(v)=4,则假设f3(v)=3,则假设f3(v)=2,则假设f3(v)=1,则假设f3(v)=0,则如果d(v)=6,假设f3(v)=4,则假设f3(v)=3,则c*(v)=6-假设
[8]左亮.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J].紫禁城,2017(9):126-141.
[9]Norman Bryson. Vision and Painting: The logic of the Gaz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89.
[10]方闻.中国艺术史九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51-53.
[11]〔宋〕郭熙.林泉高致[M]. 梁燕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1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