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8|回复: 0

郭店简《老子》“埶大象”解为“权势威力盛大的样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19-11-18 14: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读史札记·
郭店简《老子》“埶大象”解为“权势威力盛大的样子”不可取

郭店竹简本《老子》是目前所见《老子》最古的抄本。从内容看,简本《老子》虽然字数不多,但与传世本比较有不少差异,这带来重新认识老子思想的新机遇,不少学者据此提出早期老子思想与传世本不太一样的新认识,连带用字问题也有不少新说法。这里对尹振环教授提出“埶大象”即“势大象”问题做些讨论,希望同人给予指正。
尹振环著有《楚简老子辨析——楚简与帛书〈老子〉的比较研究》一书,初步提出简本“埶大象”即“势大象”,意为控制了盛大的权势声势(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楚简与帛书〈老子〉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页)。其观点受到聂中庆批评,认为不可取(聂中庆:《王弼本〈老子〉讹误之“典型案例”献疑》,《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第90~91页)。但是接着出版《郭店楚简老子释读》的邓各泉,反驳聂中庆的意见,认为“势大象”说没有问题,可从(邓各泉:《郭店楚简老子释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8~350页)。或者是尹先生觉得自己的意见过去没有系统阐发,以故引起争议,因而再作文章详为阐述,这就是2006年发表的《从“势大天下从”到“执柄以处势”》(尹振环:《从“势大天下从”到“执柄以处势”》,《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第158~162页)。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节的题目是“非威不立,非势不行”,从刘向《战国策叙录》“匹夫无势”出发开始,讨论郭店简《老子》“埶大象”之“埶”不是传世本所说的“执大象”之“执”,“埶大象,天下往”一段的意思就是“权势威力盛大的形态,能使天下人归往,归往之后不会受伤害,于是天地和平安泰”,并罗列了出土文献中“埶”字的多种字形,说明“埶”即“势”。第二节的题目是“由《孙子兵法》的‘任势’、‘造势’到《韩非子》的‘执柄以处势’”,从《孙子兵法》到慎子、《韩非子》、《管子》等各种讨论“势”的文本中选取了说明势力强大重要性的不少语句,尤其是法家《韩非子》对于当权者掌握势之重要性的八个方面的讨论,最后回到“埶大象”,说:“这里势大是真理;不伤害归附的人民,也是真理,只有如此,才能国泰民安。势虽尊于道,但违道之势,是不可能长命的。所以老子不能不感叹‘道’的吸引力太差了,哪里像美妙的音乐与美味的食物呢!”即用孙武、韩非子等人的势论证明了《老子》文本这一句必当是“势大象”。
总体来看,文章讨论的思路是:作者先有观点,正文第一句话就说:“老子说:势大就能使天下归从”,披头摆明自己的新见。接着指出简本“埶”字只能是势力强盛的“势”,至于是否可以是执字、设字的借字或讹字,没有讨论,似乎也不需要讨论。随后大量引述孙武、慎到、韩非子、管子等关于“势”的各种论述,说明大家都认为势力强大的重要性。最后归结到简本老子“埶大象”就是“权势威力盛大的形态(样子)”。至于这些学者的思想与老子文本或思想的关系,都没有讨论,似乎也不需要讨论,韩非子等人的观点可以直接说明《老子》文本的问题。
郭店简《老子》丙组“埶大象”文,整理者彭浩直接释为“执”,裘锡圭按语则有不同看法,说:“实为‘埶’,当读为‘设’,各本作‘执’恐误,别有说。”(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122页)裘先生在专门讨论郭店简《老子》的文章中明确指出《老子》原本作“埶大象”还是“执大象”,一时难断,作“埶大象”也可读得通,出土文献自甲骨文、马王堆帛书、武威汉简等都有以“埶”为“设”的用例,“设大象”之“设”,与《易·系辞》“设卦观象”之“设”等相近(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第53页)。而在另一文中,他又说“今本的‘执’应是‘埶’的形近误字”(裘锡圭:《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的考释》,载艾兰、魏克彬原编,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见出裘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思考之执着。我们认为,“设大象”与“执大象”虽不同,意思也不相远,“执大象”需要已有“大象”或者设定了“大象”才可以“执”。所以说为“设”为“执”,对于文本理解影响不是很大,为“执”可能更惬语意。彭浩后来从裘锡圭作“设”,但解释“大象”时仍说:“大道,河上公注:‘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彭浩校编:《郭店简〈老子〉校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除了整理者释为“执”外,其他校释者亦多如此。如崔仁义、侯才、陈鼓应、李耳重、韩禄伯等。尤其是李零,提出郭店五十六号墓简31“逃人不得,无闻执,罔得”之“执”字,就写作“埶”(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为本字释为“执”找到了例证。这两个字,古文字形很是接近,加上读音也不相远,确实容易写混。个别学者还有释为“艺”、为“臬”的,响应者少,不再细述。《说文解字》段注云:“《说文》无‘势’字,盖古用‘埶’为之。”(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这在出土文献中已经得到证实,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这个“埶”字在先秦时期是否只能是“势力”的“势”,而不可以还是别的什么字,如“执”?先秦出土文献,假字、别字的情况甚为常见,无书不有,仅是竹书《老子》中就多得不胜其数。所以大家多认为“埶”为“执”字的别写。尹先生没有说明“埶”字只能为“势”的理由,但在此基础上大谈“势大”问题,不知何以如此?既然引起学界争议,说明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通观尹文的基本思路,综合学界对于老子文本与思想的主流意见,我们认为,说“埶”必为“势”,势大就是威势强大的说法不仅十分牵强,并且在以下五个重要方面与《老子》文本与思想都相违背。因此不可取。
第一,说“埶”必为势力强大之“势”,与老子一向强调“柔弱”、反对“强梁”的思想相矛盾。《老子》一书对于强弱的看法,主旨就是“柔弱胜刚强”(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7页。以下凡引传世本《老子》,都出于此书,并且只在文中夹注章数)。这方面的论述随处可见。如“弱者道之用”(40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赘。仅“柔弱”一词《老子》书就出现5次,“柔”字出现11次,“弱”字出现10次,都是强调与刚强相对而且可以胜刚强的。正因为如此,他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0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所以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28章)。反对轻易用兵,“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31章)。是以,他讨论大国与小国的关系也认为,大国不应欺负、征服小国,而是“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61章)。所以他特别反对“强梁”,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42章),如何还能宣传势力强大的好处?
通观全书,老子从来没有推崇、认可势力强大者,反而是“势大”的坚决反对者:“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老子》一书讲到“强”的有20多处,一部分为勉强意,一部分以“不敢以兵强”发问,一部分讲柔弱胜刚强,一部分讲强弱对比,一部分讲“强梁”,还有一部分是对于如何之“强”的说明。而以“曰强”“者强”谓之的有三处:“自胜者强”(33章),“心使气曰强”(55章),“守柔曰强”(52章)。从没有称赞势力强大的语句。
第二,《老子》中还有一处“大象”,这就是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大象”。此“大象”竹简本又作“天象”,天、大古相通,“天象”为“大象”之别写,所以学者多直接定为“大象”。大象无形,意即大道无有形质,没有人解释为盛大之气象的。简本“埶大象”若读为势大与象,明显与此“大象”的通常解释相矛盾。第67章开头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意思即“天下人都对我说:你的道广大无际,但不像任何具体的物体。正因为其广大,所以才不似任何具体的物体,如果像的话,早就渺小了。因此,老子用“朴”、用“非常道”、用“大道”、用“有物混成”、用“大”、用“天下母”、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用“万物之奥”,等等,来表示道、描述道。此“大象”即“无象之象”,天地间最大的象,也明显是老子描摹其“道”的一个称谓。
第三,“埶大象”释读为威势强盛的样子,与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追求根本对立。老子推崇朴实自然,反对狡诈,强调慈俭、上德、上仁,反对战争兼并,认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58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这种思想导致老子走向对于朴实本真之原始氏族公社的向往,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势力威强的社会或国家都是扩张的结果,而小国寡民的社会完全是势力威权强盛社会的对立面。实际上在老子看来,势大的都会走向衰亡,不会出现安泰的情况。前已言之,还有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9章),“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5章),所以,“埶大象”解为势力强盛的样子,与此明显不符。
第四,再从本段文字看,老子首先提出“埶大象,天下往”,因为无害,可以达到“安平泰”。接着通过比较音乐美食可以让人驻足喜乐,但是大道无味,平淡无奇,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使用起来可以永远用之不尽。道就在这种比较中彰显了其平淡无奇然而绵力无穷的特质,进一步说明执守大道何以能“天下往”的道理。所以,将“埶大象”定为“执大象”,文从字顺,前后意思主旨分明,层层递进,后面的语句进一步说明了前面“往而无害,安平泰”是因为大道用之不尽。如若分为“势大”与“象”两读,解为势力强盛的样子,与后面讲“道”平淡无味但绵力无穷尽,就不能一致了。
第五,传世本《老子》中讲到“势”的只有一处,就是51章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里的“势”,高亨早就指出“‘物形之、势成之’二句,义不可通,文必有误”(高亨:《老子正诂》,《高亨著作集林》第五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后来发现的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果然都是“物形之而器成之”(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4、39页)。稍晚的北大汉简本《老子》这个字写作“熱”即“热”字[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这个事实说明这个“势”字是后来不断传写产生的误字。如此,则《老子》一书原本可能就没有使用过势力之“势”字。势字,从力埶(熱)声,本义为权力、权势,引申意有大势、形势、趋势,是力量引导出的形势,显然与老子肯定柔弱是不相符合的。老子对于现实与未来很悲观,所以推崇原始氏族公社的“小国寡民”社会。亦因此,老子自己最后要去归隐了。可以看出,由势力引导的未来趋势之意,也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不相符合。
由以上五点,再加上“执”字写为“埶”字的例证,说“埶大象”即“执大象”,虽不可以说是铁板钉钉,起古人于地下而不易,但与《老子》文本、思想、用字取向等各个方面都相一致,也是比较而言最为文从字顺的释字。而将“势大象”释为“威势强大的样子”,就是只顾一端不计其余的强为之解了,不符合稽古创新要综合考虑的一般原则。是以与老子思想格格不入。有些学者认为尹说“势大象”的释文使人们解脱了传统解释的束缚,从而可以提出对于老子的新诠释,而“执大象”的释文制约了文本的新解读(邓各泉:《郭店楚简老子释读》,第350页),显然忽视了解读文本需要尊重作者主要思想与一贯主张的这一起码的原则。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70章)今日看来还不是虚言。我们释读出土文献,必须尊重文本的一惯性,尊重作者的思想主旨,不可以为创新而创新。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11:30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