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帮助中心知识拓展客服QQ 515224986
查看: 639|回复: 0

福师《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 第七...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17-2-24 15: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福师《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 第七—十节
第七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所得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收入增长、生活改善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大发展、劳动生产率大提高的基础上实现。
第一,是工人自己为了维护切身利益而进行了各种经济斗争。战后西方各国的工人阶级在工会组织的带动下围绕工资问题、工时间题、就业和职工保障问题同资方进行了激烈的讨价还价。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劳动者需要受较高的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为此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范围、数量比一个以前的简单体力劳动者要多得多,因此产生的需要自然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工人们自己要求在工资上得到补偿,理由是正当的。但是要使对方承认这个现实是要经过艰苦谈判的。另外,工会还提出缩短工作时间、实行职业保障的问题,确保大部分工人避免因工厂自动化、机器化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但实现目标还需作多方面的艰苦努力和斗争。
第二是资本家阶级的让步政策。战后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西方各国流行。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危机的根源。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开明的资本家也认同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生活并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反而是对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大有稗益的事情。再从现代化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生产中技术因素在增长,产业结构在实现高级化,劳动力的再生产也必须升级,及时供应具有更高文化水平,更多科技知识,更娴熟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资本家也懂得他们必须在培训工人、更新知识等方面必须舍得下本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在企业和社会生产的管理方式方法方面以及在处理他们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方面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他们在实践上采取了诸如 “工资自治”、“共决制”和“参股制”等形式,缓和劳资冲突,减少罢工事件,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生产的持续增长。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第三是国家对初次分配所实行的干预政策。大危机后政府为提高社会购买力,缓和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初次分配进行了直接干预。美国1938年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建立了全国最低劳动工资标准。196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妇女同工同酬立法,其原则是在资历相同的条件下,要求付给妇女以同工种男子的相同报酬。在法案中还有一条明确规定即实现工资均等化的目标只能是把妇女的低工资提高到与男子相同的水平,不允许把男子的工资降低到妇女的工资水平。
由此可见,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资的提高,不是偶然的,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是资本家变得慷慨大度慈悲为怀了,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进行妥协的结果。
二、简述资本占有量、财富占有量、收入占有量和生活资料占有量的差别递减的原因。
首先,在美国统计中,财富式资产是一个比资本更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资本资产而且包括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所需的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储蓄存款等金融资产。由于在美国拥有住房的家庭已占到60%以上,所以就把财富集中的程度减弱了。
其次,因为收入是流量,财富是存量;收入是当年创造的,财富是多年积累的。财富的积存量要比一年创造的收入大得多。由于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财富是不断集中的,而个人收入则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双重调节,所以造成了收入差别比财富差别小的现状。
再次,由于生产力发展了,生活资料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单靠资本家享用不可能把它们消费掉,解决生产过剩必须提高人民大众的购买力,使公众也有可能享用它们。这样生产过剩的问题解决了,资本家的利润实现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劳资冲突缓和了,可谓一举数得。因此,为了提高大众消费水平,缩小生活差距,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各国资本家积极运用金融杠杆,通过消费信贷等措施,促使人们超前消费,以扩大市场容量。
通过上面四种差别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战后西方分配体制的变革并没有触动这个制度的根基--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和资本家占有制。战后西方分配体制的改革是一种既维护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又使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缓解,生产得以继续扩张的改良主义措施。
三、简述税收对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调节功能。
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趋势是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扩大税收对国民收入的调节有三种功能。第一是缓解周期波动的功能;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把税收当作反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工具,通过减税或增税来对付经济波动。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提高税率,通过增税来压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则降低税率,通过减税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
税收的第二种功能是调节各阶级收入。通过税收政策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和各种社会矛盾。最常见的是累进所得税制度。因此,一般来讲,高收入阶层应比低收入阶层承担更重的税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税收的第三种功能是实行政策倾斜。在美国有多种税收优惠用于体现政策,一种是课税扣除,另一种是课税减免。
四、简述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险制度有两种不同的原则。一种是社会保险,另一种是社会援助。
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指导原则是承认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既要作贡献也有权索取。社会援助的原则是社会集体应该为少数丧失收入的社会成员提供援助。
社会保险制度一方面征收社会保险税,另一方面又发放社会保险金,有收有支。征收社会保险的标准是依投保人的收入水平而定。而社会援助制度则无需事先交纳社会保险税,经费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发放的标准在于确定是否有此需要和能否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标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上由医疗保险、老年保险、家庭补贴和失业保险4种内容构成。社会援助制度以为低收入者解决困难为目的,项目繁多。但在发放社会援助之前,一般要对发放对象的经济来源、目前收入状况和社会需要进行调查核实,然后按照统一的最低生活费用标准,提供补助金。资金来源靠财政拨款,由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管理。目前,这种制度在发达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中已退居次要地位。
五、简述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的原因和产生的矛盾。
社会福利制度在战后发展这么快,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首先是由于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国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这是物质基础;其次,是由于财政政策的需要,资产阶级政府企图通过社会福利的支出来增加消费,以缓和商品滞销的经济危机;再次,由于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另外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他们害怕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会使工人运动进一步高涨,于是被迫有所让步,不得不为缓和阶级矛盾而增加社会福利。
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可以给劳动人民带来一些好处,它使低收入的家庭增加了实际收入,使最困难的家庭得到某些救济。但是,它决不能使劳动人民普遍富裕起来。
同时,社会福利制度的迅速发展,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主要是:(1)社会福利的开支太大,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的困难。1985年美国因社会福利支出急剧增长,造成政府190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1995年法国社会保障收支赤字达640亿法朗。(2)税收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3)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使原来提高工作效率的那种机制受到了限制。



第八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
一、简述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经理阶层的特征。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经理阶层是由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而结成的一个阶层。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1)他们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不断崛起的一支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的专家队伍,他们在企业中属于主导地位,具有高知识结构和企业领导才能。(2)他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他们是企业的领导者,掌握着企业的领导权,能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影响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特征使经理们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从经济利益看,在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各个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理们的利益与所在企业及整个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间的联系必然把各个企业的经理联系起来,在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阶层。从政治利益来看,由于经理们都处于相同的地位,他们都要求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法令;要求有政治代言人以保护自己的利益,要求有稳定的外部政治环境等等,共同的政治利益也使得经理人员结成一个阶层。总之,经理阶层的形成,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简述经理阶层的形成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新变化。
经理阶层的形成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局部变化,尤其是传统的劳资对立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首先,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直接控制大为削弱。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份公司内部留下来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这必然使传统的劳资关系发生变化,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从直接生产过程转移到了生产过程以外,从表面上看,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控制大为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对立关系。
其次,在企业内部或直接生产过程中,经理阶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职业受雇者,他们必须承担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这种职能是由分工协作引起的,与一般工人、技术人员的劳动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作为资本家的代理人,他们又必须执行“监督劳动”,力求以最小的资本耗费,从雇佣劳动者身上榨取到最大限度剩余价值的职能,尽管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工人劳动的监督已经由原始管理阶段所使用的“皮鞭”、“解雇”转变为技术和产品质量监督,经理阶层不是完全站在与职工相对立的角度,而是争取在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增加利润。所以,经理阶层形成使企业内部的劳资对立关系大为缓和,他们对资本的增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的理阶层,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劳资对立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企业中,垄断资本对公司或经理阶层的控制没有改变,只是实现这种控制的形式的改变,经理们的权利范围通常只限于日常的行政管理,没有最后决定权。垄断资本家通过决定董事长、董事和经理等人事安排,来控制经营管理方针和财务方针,公司经理一旦不合他们的心意就被解雇。所以,垄断资本家并没削弱对工人的控制,只是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由直接剥削变为幕后操纵。因此,在当代资本主义企业里,劳资之间的对立关系更为隐蔽。
三、举例简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
⑴美国的“职工代表咨询会议制”。职工代表咨询会议的代表由企业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咨询会议的全体会议由总经理担任主席,每月定期举行两次会议。职工可以通过会议把有关企业的争论问题转达给最高管理人员,也可以询问公司的政策,或提出改进企业管理的意见。
⑵日本的“劳资协议会议制”。这是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民主管理”形式。协议会由董事长、事业部长、营业部长等企业管理部门的代表和工会执委会双方组成。其任务是商讨企业管理、生产计划、劳动条件等问题,但决定权掌握在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手里。
⑶由前西德创造的“共同决定制”。它在欧美各国特别是在西欧各国企业中影响较大。所谓“共同决定制”,就是根据有关法律,在有关企业的社会、人事和经济问题上,职工有共同决定权。实现“共同决定制”,一是职工派代表参加企业的监事会和董事会,即让职工按一定人数比例参加企业的监事会和董事会。监事会是企业最高监督机构,负责对企业的经济和政治权力进行监督,控制企业预算,负责任免企业董事会的人选,它实际上就是西方企业董事会。二是在企业委员会,它是职工为了自身利益在企业内成立的一个不同于工会的组织,其成员一半是职工代表,一半是股东代表,由职工选举产生。企业委员会的职权可分为“施加影响”和“参与决定”两部分。

第九节 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
一、简述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职能形式。
由于产业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循环过程中,仍然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因此,产业资本国际化实际上就是货币资本国际化,生产资本国际化和商品资本国际化的统称。
⑴ 货币资本国际化
货币资本国际化,是指货币资本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借贷活动。货币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借贷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有两种具体形式:一种是贷款,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企业或个人把货币资本借给外国的政府、企业或个人;另一种是证券投资,即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企业或个人购买外国政府或企业发行的债券或股票等有价证券。
⑵ 生产资本国际化
生产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超出国界,在国际范围内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以生产或实现价值或剩余价值的过程。生产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开办工厂、矿山、银行等企业。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在国外的延伸和扩展。生产资本国际化,表明资本的运动已经从流通过程的国际化发展为直接生产过程的国际化。
⑶ 商品资本国际化
商品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以实现其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商品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国际贸易,既包括有形贸易,又包括无形贸易。有形贸易,是指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无形贸易,是指劳务、技术或其他非实物形态的商品进出口贸易。
二、简述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的新特点。
⑴资本输出的规模迅速扩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过剩”资本剧增,使资本输出的规模迅速扩大。
⑵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二次大战以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绝大部分都是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很小。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非常迅速。
⑶国家资本输出占有重要地位。二次大战以前,国家资本输出在资本输出总额中所占比重很小,美国则全部是私人资本输出。二次大战以后,国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对外“援助”,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另一种是为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国际关系的需要而出现的国家借贷资本输出,包括双边政府信贷和多边政府信贷两种形式。
⑷资本输出的流向发生重大变化。二次大战以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的主要流向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殖民地附属国。战后,垄断资本的投资重点已转向发达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之间互相输出资本为主要输出流向。资本输出在发达国家之间双向对流,这是二战后的新特点。
三、简述战后资本输出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为了争夺市场。战后以来,亚、非、拉广大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缩小了资本主义国家投资的地区范围,国际市场的争夺战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占领对方的国内市场。
第二,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投资环境比较完全,投资条件比较完善,一般都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完善的金融市场、熟练的劳动力、相当高的消费水平,具有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吸收巨额资本的能力,便于进行大规模投资,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三,为了发挥各国的相对优势。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各有优势和劣势。为了寻找对方的弱点,扬长避短,发挥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优势,必须使资本在各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对流、相互渗透。
第四,为了获取先进技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外国资本之所以大量涌入美国,是与战后美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的。西欧、日本等各国垄断组织认为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能更快、更有效地把美国的先进科技和先进经验学到后,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五,与政府措施有关。战后以来,发在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许多比较开放的、能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
四、简述产业资本国际化对资本输出国的社会经济影响。
⑴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对资本输出国的有利影响
第一,冲破国内限制,促进经济发展。战后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都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国内消费规模的限制,二是国内资源规模的限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迅猛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客观上要求冲破国内市场、国内资源等各种限制走向国际市场,使生产力各种构成要素能在比国内市场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利用。而这种客观要求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只有通过产业资本国际化这个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第二,获取巨额利润。据统计,从1966-1981年的16年内,美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总额高达2770亿美元,而同期投资总额却只有540亿美元。 即使从利润总额中减去利润再投资部分的1181亿美元,净流回美国的投资收入仍为1049亿美元。这对于弥补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占领国外市场。由于在国外投资建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大部分机器设备和一部分工业原料都是来自资本输出国,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必然带动资本输出国出口商品的增加。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外国提供贷款,往往规定借款国要用贷款的全部或部分购买贷款国的商品。因此,西方国家通过不断扩大资本输出,既能扩大国外的投资场所,又能占领国外市场。
第四,获得各种特权。例如,通过经济“援助”,迫使受“授”国对外资提供各种方便和优惠条件,使发达国家取得对某些矿产资源和石油的开采权;通过军事“援助”,迫使受“援”国承担军事义务,使帝国主义国家取得驻军或建立军事基地等特权。
第五,为科学技术的传播、利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战后以来,产业资本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推动了国 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广泛发展,打破了因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各种要素分布不均衡所造成的种种限制,为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广泛发展,不仅提高了科学技术利用率,而且扩大了科学技术转移和传播的范围,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总之,产业资本国际化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或者对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⑵产业资本国际化对资本输出国的不利影响
首先,产业资本国际化使资本输出国获得巨额利润,并大量流回国内,必然使食利者阶层不断扩大,从而使资本输出国变成“食利国”,加深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趋势。
其次,国外投资的利润率高于国内,垄断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把大量资本投到国外去,必然使国内投资大量减少,不利国内的经济增长。有些地区或部门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去,必然使国内的失业工人不断增加。这一切都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的国内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再次,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不仅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国际化,而且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体系的国际化,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和掠夺的不断加强。这必然会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最后,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各跨国公司之间对投资场所、原材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使它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总之,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必然对资本输出国的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深刻的不利影响。


第十节 跨国公司与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国际化中的作用
一、简述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⑴垄断资本的统治进一步加强,资本“过剩”日益增多。战后,垄断资本的统治进一步加强,积聚了巨额资本,更形成了少数大企业的垄断统治。这些大企业拥有巨额资本和先进技术,在垄断国内市场之后,迫切要求到国外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这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使各生产部门日益自动化、专业化。这一切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大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材料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使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更加密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大大加强,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电子计算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邮电通讯设备先后投入使用,为跨国公司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生产、销售、财务活动等进行及时指导、协调和控制提供了物质保证。
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支持。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日益加强对国内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而且为了争夺国际市场,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支持、鼓励跨国公司向国外扩张。
⑷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需要。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帝国主义旧的殖民体系崩溃了。但是,帝国主义者为了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权力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把赤裸裸的军事征服、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改变为比较隐蔽的经济渗透和间接控制。因此,西方各国把跨国公司作为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继续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工具。
二、简述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者对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具有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⑴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战后以来,跨国公司通过组织跨国界的生产线,把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散到许多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去完成,从而把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生产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提高。这又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资本双向对流,更使整个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局面。
⑵促进了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跨国公司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地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剧增。技术贸易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⑶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首先,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这种贸易是指由跨国公司直接控制的、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者在于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的贸易。美国的进口额中约有46%是跨国公司厂商之间的内部贸易,而出口额则有50%是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进行的。其次,中间产品贸易广泛发展。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生产设备和零部件,造成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者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各种零部件、半成品以及制成品贸易的广泛发展。据统计,跨国公司控制了三分之二的世界贸易。
⑷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其一,跨国公司使生产社会化达到国际化的高度,但是,生产资料仍是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的私人占有制,并且从国内垄断扩展到了国际垄断,这就必然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个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其二,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使西方各国之间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材料产地的斗争更加激烈,从而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其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但它们对东道国进行剥削和掠夺,又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危机,这必然会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矛盾。
⑸导致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跨国公司不仅拥有巨额资金,而且在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经常发生大量的资金转移。这种资金转移,完全是由总公司根据它的全球利益进行统一安排的各国政府无法加以控制,所以这种资金转移会直接影响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和汇价水平的高低。最近几年,许多跨国公司利用汇率和利率的变动以及各国货币管制措施不一致,大搞货币金融投机活动,造成货币制度动荡,从而导致资本主义金融体系不稳定。

三、简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直接推进出口的措施。
⑴所谓“援助”方式带动大量商品出口,是国家资助与推进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名义向外国提供“援助”,通常附有援款必须购买援助国商品的条件,特别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通过各种渠道向许多国家提供“美援”,对推销美国商品起着巨大作用。美国国内企业在“援助”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总额所占比重在 20世纪60年代曾达20%左右, 以后有所下降,但至今仍占有相当的比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援助”项目下提供的。
⑵提供国家出口信贷及对私人出口信贷实行国家担保,是推动商品出口的有力措施。以美国为例,政府提供了出口长期信贷的大部分,并为私人银行提供的长期出口信贷承担全部风险。英国政府除了给出口商以利息补贴、延长担保期限等支持出口信贷外,还采取其他鼓励出口信贷的措施,如由政府出口保证署向提供出口信贷的银行直接提供还清贷款的保证。由于政府采取了上述政策措施,出口商能比较容易取得公私贷款,而私人银行又把风险转移给国家,结果,推进了商品出口,又扩大私人银行的信贷业务。
⑶政府给出口商提供津贴支持。由国家机构根据出口商品的数量,按比例向出口商提供出口奖励基金,这是直接津的主要形式。奖励基金的数额,一般为该商品的国内生产成本与国际市场价格间的差额,这样,可帮助生产成本高的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此外,政府还为出口商提供变相的津贴,以提高出口竞争能力,如对出口商品铁路运费提供折扣,对造船提供国家津贴,以降低出口物资运费等。政府还经常向经营出口商的垄断组织提供各种税收优惠,这也是变相津贴。
⑷各国政府除采取以上措施推进本国商品出口外,还利用其他一切可能的手段与方式,努力为出口商打开销路。如通过外交使团、领事馆、以及其他驻外机构,了解国外市场情况,研究国外市场要求,搜集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和行政管理制度等情报;帮助组织、资助和支持本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常设中心,开展国外广告业务;通过政府机构的代表,如商务参赞等,或派遣专门的贸易代表团,为出口商物色国外贸易客户,安排本国出口商与当地公司直接接触等等。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05:46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