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化产业语境下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的建构路径
韦秀玉
(湖北美术学院 视觉艺术基础部,湖北 武汉430205)
[摘 要]传统手工艺体验是可以产生心流的沉浸式体验,人们在闲暇时参与文化艺术创造活动,能够获得幸福感。建设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可以为传统手工艺文化与大众生活搭建平台,也可以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助推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建设需要文化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和宣传服务,以及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形成多行业人才合作的机制体制。各地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建造多样化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乡村应充分利用在地性优势,城市可融入现代生活流行元素。设计师需要顺应文化与旅游的发展趋势,设计地域性、生活化、彰显个性的体验式传统手工艺产品,助力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心流;体验式产品;生活美学
一、引言
文化产业在新时代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文化创意赋能可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文化创意驱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学界对文化创意通过IP、创意设计和体验等方式赋能文化产业宏观视角的研究成果丰富,对于文化体验的研究较多关注技术与科技的对接,创造多感官体验的情境,建设线上文旅空间,使大众获得深度的文化体验。然而,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当下的体验活动依然有应用价值,已有研究对文化体验与传统文化活动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不足。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需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由点及面,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一般工薪阶层的休假时间是所有时间的三分之一,加之退休人群,增加了文化及精神消费需求,休闲浪潮即将到来。文化产业是时代体验经济发展的产物,强调文化创意,面向世界市场,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重大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具体举措包括:“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有赖于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随着大众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和体验化发展,分众化、圈层化、垂直化的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新人群、新圈层的文化需求带动产品创新和市场进一步细分,不断释放文化旅游活力。旅游业将从过去的单一景点向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配套设施、自然生态、公共服务、文化体验及传播等全域旅游转变。通过提高服务品质与改善文化体验相结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为大众提供区域内沉浸式旅游服务,可以带动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调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强化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动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全面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术项目是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而流传至今,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现代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传承土壤已然不存,非遗传承出现了一些问题。近年来,为响应国家的战略部署,各地都在努力探索新的传承模式,组织适应文化发展需要的各种活动。许多非遗传承馆和基地在村落、景区、高校和社区中设立,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发挥了积极效用。然而,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一些建设于旅游景区的非遗传承馆,主要针对游客短时间的观摩体验,属于单次、短期、浅层的文化体验,难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二,只适于有时间有兴趣专程前往的特殊人群,普及力度小;其三,非遗传承馆的增设和运营未获有效管理,师资水平良莠不齐,难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非遗传播也就无从谈起;其四,一些传承人将技艺视作私家财产,对习艺者提出苛刻要求,阻碍了非遗的正常传播;其五,文化部门组织的大量非遗进社区、非遗展览活动,由于时间短,传播深度和广度不足。我国十多年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对广大民众而言,因为缺乏常设的体验中心,只能偶尔了解一点,难以融入个人生活。学界有几篇文章研究具体区域传统手工艺或非遗体验中心建设的具体问题,对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建设的必要性、策略等方面的学理研究不足。本项研究旨在探讨建设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的意义、类型、体制机制、框架、体验式传统手工艺产品设计等问题,助推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传统手工艺体验有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内容中强调文化新型业态培育,要完成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和100个数字艺术体验场景[2]。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是当前沉浸式体验的一种重要表征,通过装置、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手段,打造立体的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产生沉浸感。沉浸式是文化市场拓展的动力,但近年的诸多项目中存在“噱头”营销问题,消费者感觉华而不实,投诉甚多。未来的沉浸式体验将继续与科技深度结合,但文化属性应有所加强。
中国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正在逐步建构一种本土特色的生产模式,将文化产品纳入沉浸式框架,增强传统文化属性。民众参与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把体验品和技艺带回家,融入日常生活,即是一种可持续性沉浸式体验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分众化文化需求,助力大众享有更加充实、更高质量的文化艺术生活。美国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做了大量调研,其结果显示:“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3](p67)他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最优体验理论,精确地分析幸福的感觉与心流的联系,认为心流即是幸福的代名词。能够产生心流的体验,不是走马观花的表层感知,需要付诸一定努力,甚至接受一定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才能达到所谓“幸福”的状态。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生活关系密切,属于传统美术类型,具有艺术的创造属性,沉浸其中可以体验幸福,还可以担负艺术疗愈的功能。正如清代刺绣大家丁佩著书《绣谱》,对刺绣与心性修炼的关系有精辟论述:“《诗》之美后妃曰幽娴贞静,娴与静为女子之美德,而刺绣者尤当首及也。故继闲而论静,静则其志专而心无物扰,静则其神定而目无他营。试观瞽者必聪,聋者必明,遂知五官不能并用,必凝注于一而后能运灵明于针与指之间,辨其出入、疏密、浓淡、浅深,庶无毫发之憾。……”[4](p224)刺绣是一种修炼娴静品性的极佳手艺,文化创意者可以根据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研发适于体验的手工艺产品。由此可言,建设多功能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引导民众体味传统技艺的魅力,参与文艺创造,可使大众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体验从浅层升至深层,获取幸福,提升生活品质。
三、建设多样化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其主要任务包括:“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统筹建设利用好国家非遗馆,拟新建20个国家级非遗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地方非遗馆,推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鼓励建设具有民族、地域、行业特色的非遗专题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形成包括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5]当代消费倾向于体验,大众对文化活动的要求呈现出参与性特质,传统手工艺体验可以成为一种新消费方式,让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流行的文化符号相互交织,迸发出新的活力。口传身授是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短期的语音和视频很难记述手工艺人长久积累的经验,建设多样化体验馆,为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提供场所,为研究者和习艺者提供条件,为广大民众提供学习机会,将有效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利用在地性优势建设乡村传统手工艺体验馆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高度重视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在乡村建设高品质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中心,可以为亲子研学、文旅融合和文创产品提供一个持续性交流平台,引领文旅消费新需求,创新消费模式。中国传统村落中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项目资源,合理利用传统建筑建造体验中心,将非遗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相结合,充分利用空间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让外地访客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体味乡村生活。此外,体验中心开展传统手工艺活动,势必需要大量从业人员,也可为年轻一代提供学习机会,这将有效培育和扩大非遗传承人群,促进民俗、村规民约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发挥引领性作用。传统手工艺文化凝结着地方文化记忆,具有融合性、创意性特征,是珍贵的在地性资源,可以融入地域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可以将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建设项目融入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战略,打造乡村传统手工艺体验式产品品牌,升级传统文化沙龙、手工坊和乡村文创空间,设置体验课程,实现从传统手工艺品的物质消费向体验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消费转换,提升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商业价值。
传统手工艺体验消费得以实现的依托是传统手工艺产品,需要融入现代时尚创意,需要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文化部门可以设立多样化传统手工艺项目,大力推进产学研的融合,鼓励国家乡村振兴局与高校合作,研发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缓解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原生态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手工艺文化的特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尤为重要。重视乡村的在地性文化特征,找寻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平衡点,打造承载集体智慧的文化品牌,以优质的口碑开拓市场,以新业态发展乡村传统手工艺,以高品质服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二)建设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
建设完善的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旅游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文化空间起到信息服务、交流互助和文化活动的作用,正如詹一虹、龙婷在论文中所述:“城市文化空间的角色可以归纳为: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体验场所、文化宣传窗口。”[6](p90-99)传统工艺体验中心可以作为城市文化体验场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传统手工艺为文化发展赋能。城市是高校、高知人群、文化生产与消费人群的聚集地,建设传统手工艺体验场所,将有效推进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城市人群生活在工业造物包围的空间中,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高效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感知力在逐渐退化。传统手工艺走进城市生活是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们通过传统而本真的身体活动,使身心在手工劳动中得到修正和补充。借助传统手工艺文化,可以培养大众对传统文化、手工技艺的知觉和感悟能力。如学者赵佳琪所言:“城市是当代多元文化的载体,也将会是未来手工艺存续和发展的空间依托。”[7](p10-12)在城市中建设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培育当代的传承土壤,通过人民群众的参与推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让人民参与保护传承,让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守正创新以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三)打造线上交流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平台
观看原作可以领略传统手工艺作品的神韵,近距离观摩手工艺人的技艺可以体会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线下体验的不可取代性是建设传统手工艺体验馆的客观因素。但是,方便快捷的线上交流可以增加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使大众不费舟车劳顿即可欣赏传统手工艺文化,可以为线下体验做准备,也可以作为线下体验的持续性交流方式。
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可以在线上平台提供网络课程,演示制作步骤,讲解技艺要领,利用科技手段促进手工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大众闲暇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借助线上交流平台,可以将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融入日常生活,这是活态传承的良好形式。另外,在线交流可以实现个性化体验的定制服务,使科技与创意相结合,根据用户需要,设计出符合不同阶层、年龄审美趣味的产品,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性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吸引大众的重要品质,但线下模式生产的产品形制过于单一,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顺应多元化文化发展趋势,加入年轻人的设计元素,支持“私人定制”式消费体验,让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手工艺,参与手工艺的生产与消费,推动手工艺文化产业的年轻化发展[8](p101-104)。
四、完善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的体制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完善非遗展览展示场所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非遗展览展示场所备案和评估定级制度,支持制定、实施非遗展览展示相关标准。”[5]传统手工艺展览馆建设需要合理的规划,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与发展等问题,需要不同行业及人才形成合力。这要求文化及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借鉴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体制机制。
位于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村的中国民间艺术体验馆,是国内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项目的体验馆,接待了国内外大批的文化爱好者,是国际文化交流与体验的重要场所,面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馆内将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相结合的文创产品集实用性、工艺性和当代文化符号于一体,给人新颖、精致的美感,受到顾客青睐。中国民间艺术体验馆陈列了300多件民间艺术精品,邀请了40多位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担任教师,长期设有20多个易于操作的传统手工艺项目,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根据项目要求收取一些材料费。此馆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是文化建设中较为成功的范例。
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官民合作方式。“由于人力、财力等现实问题,对于一场周期长、规模大、影响力大的活动来说,只有地方自治的民间组织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日本政府积极配合与帮助各类民间组织团体。如许多保护会召开例会的场所和其他公共设施由政府免费提供,这为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基础条件,提高了组织者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官民合作文化传播体系。同时,政府与警察局、观光协会等其他政府组织有着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在活动举办期间,做好游客的安全措施,是活动顺利举行的重要保障。”[9](p955)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大力发展和传播,与政府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有直接关系。日本旅游业一直处于迅猛发展的态势,早期是购买式旅游,如今逐渐演化成体验式旅游模式,“体验日本传统文化和服务所带来的异国新鲜感已经成为日本旅游的一大特色”[9](p955)。每年在非物质文化活动举办时各大媒体都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活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另外,“通过推广日本传统饮食、体验日本传统文化、参与日本传统节庆、学习日本歌舞等形式,吸引外国游客,扩大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9](p956)。2020年,日本东京计划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振兴计划。其中包括保护和继承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地区和产业发展在内的政策措施,十分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并给予大量的财政支持。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振兴法》第1条明确表示,要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以此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早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养是徒弟式传授模式,近年是接受教育后成为新一代传承人。师徒传授模式开放度不高,传授教育过程极少与外界交流,这种师徒传承模式很难吸引德才兼备的贤人志士参与其中,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高质量发展。为此,韩国出台了《韩国传统文化学校设置法》,建立传授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在特定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9](p970-971)。
通过分析国内外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完善传统手工艺体验馆的体制机制建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政府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放宽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国有和民营资本准入门槛,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加强财税扶持,根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的资质和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情况,制定不同标准,优化文化传承和营商环境。三是优化管理服务,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创新、人才评聘、项目建设、资源分配等具体环节的指导[10](p6-10)。四是创新人才培育及聘用机制,建设手艺精、能策划、会经营管理的不同学历、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从业者队伍,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形成人才合力,以人才驱动完善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的建设。
五、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的建设框架
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是集收藏、美育、市场、交流与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可将传统手工艺与地域文化的信息相融为题命名。系统介绍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源流、技艺特色和传承谱系,展示制作技艺,提供产品销售和技艺体验服务。灵活使用文字、图像、材料、用具、视频等元素,营造一个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功能呼应、形式多样、布局合理的文化交流和体验空间(如表1所示)。
中心根据不同功能分设馆区,不同馆区的内容交叠呼应。陈列厅的展品可以是商品,标有价格,可以在销售中心购买;游客在销售服务厅购买体验式手工艺品后,可以到习艺体验厅学习技艺,也可以在手艺人的持续指导下(或线上课程)居家制作手工艺品。
手工艺展示厅向大众展示传统手工技艺,现场制作作品。身着传统服饰的手艺人凝神聚气于指尖,创作或华美,或朴实,或装饰,或写真的作品,构成一道道岁月静好的优雅风景,吸引观众参与,体味指尖艺术的魅力。也可设置学术报告厅,举办学术讲座,为社会持续性教育提供课程资源。
表1: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设计框架
pagenumber_ebook=95,pagenumber_book=95
习艺体验厅有工艺美术师传授技艺,指导顾客制作作品。还可以策划一些有纪念意义的项目,放置工具材料供游客免费体验,设置一定的主题内容,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比如,为游客提供一幅刺绣长卷大绷子,参与者按照主题绣上个人思考的文字、图像或符号,从大众合作的作品中可以观察人们对丝线材料的体会和刺绣文化的理解。
此外,定期开设传统手工艺体验课程,开展传统手工艺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学术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实践,激发大众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兴趣,培养更多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宣讲员和传承人,为大众提供可持续性传统手工艺支持和产品服务。
销售区展示的传统手工艺产品,是面向市场需求,将传统手工艺品礼品化、商务化、艺术化的成果,可以是原创性传统手工艺品,也可以是针对大众消费体验的衍生品。为了避免手工艺产品的同质化趋向,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生产需要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和持久性。
建设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的文化及精神需求,助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流行,因此,不同馆区皆以交流体验为目的,利用高新技术打造一个多感官体验的持续性交流平台,帮助传统手工艺文化走近观众,融入生活。此外,在传统节日举办体验活动,利用节庆氛围的加持,减弱由历史、地域、政治等因素形成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人们的疏离感。
六、设计地域特色浓郁的体验式传统手工艺产品
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陈列的手工艺原创作品和文创产品都应讲求独特性,从原创作品、技艺展示至衍生品都应强调在地性特质,推进可持续性发展,使不同地区的手工艺体验中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地域性传统手工技艺特色、艺术图像和符号是手工艺产品的灵魂,是避免同质化的法宝。
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需要丰富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做支撑,提供文化体验和消费服务,也可借此推进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新生。各地体验中心可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当地的文化、景观、地理、民俗等因素,结合地域传统手工艺特色,打造传统手工艺精品。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年龄层的审美需求设计衍生品,合理利用时代和技术赋能,提供数字化体验服务和技术支持。通过将新技术和理念与深邃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年轻人的新颖视角去演绎古朴文化,设计出一眼千年,富含浓郁文化意涵的体验式传统手工艺产品。将传统手工艺产品定位于大众化、生活化而推进其流行化,使陈列在博物馆、典籍里的宝藏和政策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回归大众视野。此外,将不同种类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置于同一场域,可以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创新。这也符合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语境,如可以快速制作的剪纸,既可以张贴于生活环境中烘托节庆气氛,也可以做布贴和刺绣的绣样(花样)。多样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文化集于一馆,为大众带来新奇而饱满的体验。此外,传统手工艺体验产品也是检验传统手工艺文化活化传承可行性的有效途径,根据大众和市场的反馈信息,不断打磨和完善新形式,促进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迭代发展。设计适于大众体验的手工艺产品,使传统手工艺从偏远小众的制作变为大众参与的体验消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0—14岁人口为2.53亿,占总人数的17.95%。由此预计,将来以家庭为中心的亲子文化体验及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可以结合度假、游学等因素,共同推进未来亲子游市场新模式。公众号“新旅界”推出的由李彬、王倩文执笔的《中国旅游企业创新创业信心指数报告2021》指出,专家认为2021年文旅双创的业态与产品模式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类(63%),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46%),亲子与研学旅游(44%)、定制游类(39%),文创产品类(39%),文旅融合类(39%),这些领域将是未来文旅双创发展的热门领域[11]。2021年6月,DT财经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起的“2021年轻人消费行为大调查”显示了前三大趋向:一是“生活中需要”和“性价比”是最重要的决策要素;二是如果能提升自己的体验,愿意接受商品溢价;三是“彰显个性”的消费需求仍旧存在,但可能不全是为了炫耀[12]。因此,在设计面向年轻消费者的体验式传统手工艺品时,需要考虑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设计生活中需要的产品,性价比高;强调体验性品质,提供相应服务,帮助消费者参与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设置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使消费者在能够掌握技艺的同时彰显个性。这些品质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倡导的心流理论相似,让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后,获得最优体验。另外,同一门类体验式衍生品设计有不同功能、规模和难易程度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可持续性体验式产品。同时,体验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具有相同爱好的陌生人之间达成相互认同,在社群、线下活动、线上平台等各个场合分享知识经验,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既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也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汉绣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总结她近年来的衍生品设计经验时说:“汉绣衍生品,以原创作品的元素符号、纹饰、造型为基础,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既发挥实用功能,又传达文化属性,使汉绣文化得以延续发展。……要避免刺绣作品或衍生品的同质化,在于凸显其图式的原创性和形式的独特性。”[13]设计新颖的体验式传统手工艺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适于大众体验的传统手工技艺,利用当地典型性传统手工技艺,创造性应用于产品设计中,针对产品的功能和消费群体选择适宜的材料和形式。比如婚礼服饰用品、年俗礼品、生日礼物等,既可烘托喜庆气氛,又可增强仪式感。二是传递地域文化精神的图像与符号。体验式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手工技艺和文化内涵两个层面,可以通过图像和符号体现地域艺术精神。目前市场上的手工艺品同质化严重,主要表现为主题和图像的相似度太高,因为传统手工技艺大通大同,如果图像再相似就难以体现其独特性。因此,可以发掘地方的图像和符号作为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构成元素,合理融入,增强产品的文化属性。同时,根据消费者的年轻化趋向,可以采用抽象化艺术语言,赋予视觉图像诗性美感,将传统工艺和图像、符号进行现代性转换。将极简之道(简洁而不简单)[14](p6)融入传统手工艺体验品设计中,使人们在较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体验过程,既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性审美逻辑。三是创意设计体验式传统手工艺半成品。通过现场指导或线上教学视频,让消费者参与制作过程,使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比如,一块净色围巾或一件素色旗袍,配上可供选择的丝线和图案,让顾客亲手完成作品的绣制,馈赠亲友或自用都别有风味。也可将顾客喜爱的图像喷印于基底上,或提取经典作品的元素设计体验式半成品,让一些没有绘画基础的顾客根据教学视频制作手工艺品,获得深度的艺术体验。当然,也可以出售原材料,支持顾客自行设计方案,制作个性化手工艺品。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悦笛所言:“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民俗节庆到民艺之美,皆是如此。”[15](p2)我们可以设计生活日用品或民俗庆典用品的半成品,让消费者参与制作过程,体味中华古典生活审美传统,提升生活品质,拓宽生命维度。夏布绣传承人吴婉菁曾说:“不同层面的创新产品因为具有不同的附加值,都拥有不同的消费受众,都具有一定的市场抓力。”[16](p17-21)体验式传统手工艺品将助力人们成为“生活艺术家”,把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将艺术向生活延展,把生活向上提升。
七、结语
文化产业涉及多个学科,如探讨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的建构路径涉及心理学、艺术学、人类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通过深度的学术研究,可以为稳步推进新时代“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做铺垫。在文化产业语境下,建设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应立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强调文化体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持续性交流平台。将知识传播、艺术展示和沉浸式体验相融合,使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与大众生活深度交融,既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建设既要文化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政策扶持、财税支持及宣传服务,又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推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交叠呼应的馆区,包括作品陈列、才艺展示、习艺体验、销售服务等内容,以流线活动形式呈现传统手工艺文化,将观众从“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历史及传承谱系,体验传统手工技艺的内蕴与魅力,点亮生活,修炼心性。传统手工艺产品是体验中心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需要从材料、技艺、形式、图像符号和生活美学的角度创新设计,结合现代技术生产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手工艺品,既要生活化、体验化,又要个性化,激发年轻消费者的兴趣。
如今,美学与艺术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与生活相结合,传统手工艺可以借此回归生活。传统手工艺体验可以成为美育的重要活动,既可以培养美的感觉,又可以践行美的大道,调整性情,增进感情,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设多样化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为传统手工艺文化与民众生活搭建交流平台,对于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
[2]“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EB/OL].(2020-05-06)[2021-06-07].http://zwgk.mct.gov.cn/zfxxgkml/ ... 210607_925033.html.
[3][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4]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17·二集第七辑[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5]“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EB/OL].(2021-05-25)[2021-06-09].http://zwgk.mct.gov.cn/zfxxgkml/ ... 210609_925092.html.
[6]詹一虹,龙婷.城市韧性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危机应对的探索[J].理论月刊,2020(7).
[7]赵佳琪.超越单向度——手工艺在当代城市发展的几条路径[J].美术观察,2018(2).
[8]张伟,杨波,闫怡函.基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创新与应用[J].大舞台,2019(3).
[9]曹德明.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0]范周,祁吟墨.深度融合,守正创新:助推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2019(9).
[11]李彬,王倩文.中国旅游企业创新创业信心指数报告2021[EB/OL].(2021-02-08)[2021-06-30].https://mp.weixin.qq.com/s/NAYCfMeaFwIUJPgk-SCYtEg.
[12]2021青年消费调查报告:我们总结了7个趋势[EB/OL].(2021-06-29)[2021-06-30].https://mp.weixin.qq.com/s/_dtHj21LWaFFfdVEOP5SFA.
[13]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外交部全球推介汉绣代言人)口述[Z].笔者采集于王子怡家,2020-07-29.
[14]广村正彰.日本的平面设计[M]//SendPoints善本(编著).极简之道:日本平面设计美学.上海:文汇出版社,2020.
[15]刘悦笛.东方生活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6]袁园.“夏布绣”技艺发展中的坚守、共生与合作——非遗二代传承人吴婉菁的传承创新思考[J].装饰,201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