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回复: 0

论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2-2-1 1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论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刘建军,王慧敏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有着科学的理论来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脉络。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生成了把握时代形势和明确时代任务的科学思路,二是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和推进实践发展的有效方案,三是形成了凝聚思想共识和汇聚民心民力的强大力量。坚持问题导向内在地包含以问题为中心、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分析问题为支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意蕴。在实践中坚持这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含承认问题而不能否认问题,发现问题而不能忽视问题,直面问题而不能回避问题,研究问题而不能搁置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放过问题等基本要求。

[关键词]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前,学术界围绕这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行了众多有价值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对其科学内涵的解答还没有形成共识,对其实践要求的剖析还不够系统和完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开展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学理性探讨。

一、坚持问题导向的提出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月20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正式且完整提出来的。他指出,“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明特点,也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1](p13)。在这里,“坚持问题导向”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尽管坚持问题导向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才正式、完整地提出,但是从习近平此前的理论思考和实际工作中,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比如,1988年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上任之初就通过调查、思考和研究,最终把思绪集中到了一个问题上,即闽东这只商品经济“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2](p1),实际上这是闽东地区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习近平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大力推动闽东经济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脱贫攻坚的理论财富和实践财富。再如,习近平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结合实际工作,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每一篇都能体现习近平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有一篇短论的题目是“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他在这篇短论中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3](p235)。由此可见,在十八大之前,“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习近平思想发展和工作实践的鲜明特点和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树立问题意识、保持问题思维的要求。比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p74);关于党的建设,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排除错误思想干扰,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抓下去”[5](p172-173);关于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6](p80)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坚持问题导向”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

坚持问题导向的提出,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科学的理论来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脉络。

其一,坚持问题导向既是坚持矛盾论基本观点和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论成果,又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要求的科学认识。“坚持问题导向”的提出,是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和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结果。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问题和矛盾的关系是什么?毛泽东认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7](p839)他还指出:“所谓问题,就是矛盾,世界是充满了矛盾的。”[8](p175)问题就是矛盾,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矛盾就是问题。矛盾是哲学原理层面的概念,而问题则是更加贴近日常工作和生活实际的表达。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有更为直接的认识,他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9](p86)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无处不在,问题也就无处不在。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就能认识到坚持问题导向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还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要求的科学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无论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是费尔巴哈的唯物论,都因为不理解实践的意义,脱离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维度,从而成为悬空的理论大厦。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p140)人们认识世界要从实践出发,改造世界则需要实践,实践是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的桥梁。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又通过实践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实践基础上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给予的深刻启示。

其二,坚持问题导向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这离不开中国人独特的辩证法思维,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着的问题思维,而忧患意识就是这种问题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文人军士,大多葆有关心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中反复表达了自己的忧患之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种忧患意识根源于社会问题的存在,范仲淹正是看到了北宋社会的积弊,才时常感到忧心忡忡。像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典籍、民间俗语中比比皆是,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除了这些名言警句中所体现的问题思维以外,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在问题思维指导下“变法革新”的实践汗牛充栋,比如商鞅变法、汉武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这说明,问题思维以及与之相关的忧患意识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为一种传统智慧和民族性格,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思维方式。

其三,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征程的优良传统。近代百年以来,党之所以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在磨难面前百折不挠,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心怀问题意识,始终坚持从问题出发,把解决中国问题的责任重担扛在肩上。1921年前后,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才能够在信仰争论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继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此后,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总是能够抓住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围绕解决主要矛盾开展工作,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向前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准备吃亏”时列举了17条困难,同时针对这17条困难又列出了8个方面的“一定胜利”[11](p387-393)。毛泽东在看到光明前途的同时,注意到了当时阶段已经出现的或者潜在的问题,在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的同时又给出了解决方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改革开放后,面对新环境和新要求,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12](p267)风险就是问题,研究问题继而提出合理对策就是对风险最好的防范。实践证明,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始终保持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开拓事业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p7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问题思维,要求党员干部坚持问题导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为党的事业开新局,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二、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意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促进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工作实践的进步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观察现象、认识世界、研究事物,还能指导人们抓住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从而在实践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时代形势、推进实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生成了把握时代形势和明确时代任务的科学思路。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时代发展的形势,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发展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前提。因错误判断国内外、党内外形势而造成重大失误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严重损失,这是我们党曾经有过的沉痛教训。改革开放后,党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带领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推动实践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形势。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文化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科学研判新起点、准确把握新形势,成为党亟需解决的一项紧迫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精准地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p11)这一事实,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准确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在科学认识时代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3](p10)。这是党科学运用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分析时代特征,把握时代形势的具体表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任务,坚持问题导向为党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发展任务提供了科学思路。时代任务不是对历史进行随意编排,它有自身的现实依据,其依据就在于时代发展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了时代发展过程中显性的或者潜在的问题时,也就基本能够明确时代发展的任务。但是时代任务不是单一的,这就是说我们既有贯穿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根本任务,又有某一阶段发展的阶段性任务;既有统领全局的总任务,又有各个领域中的具体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3](p1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任务,即“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3](p11-12)。这就明确了新时代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同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不同发展领域中的具体任务。

可以看到,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党把握新时代的发展形势和明确新时代的发展任务提供了科学思路。当然,对时代形势的判断并非一劳永逸,时代任务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问题的逐步解决而有所变化。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就能够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和推进实践发展的有效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聚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抗疫战疫等一系列实践成就,办成了许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中的问题相互交织、风险叠加呈现,解决时代问题、化解发展风险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紧急要务。

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党带领人民解决时代问题和推进实践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案。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有助于党解决思想理论引领的问题。思想方法是人们观察现象、认识世界、研究事物的规则和方式,它解决的是人进行思考的出发点、立场和观点的问题。一个人的思想方法怎样,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世界观。陈云曾经在谈及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时说:“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为思想方法不对头,所以经验提不高”[14](p46)。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其要义在于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也就是从问题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直面挑战、灵活应对风险,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成功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引领问题。

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为党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实践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案。坚持问题导向是一种正确的工作方法,用这一方法指导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循着问题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就避免了工作中的“盲人摸象”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坚持问题导向”能够让我们抓住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这在党的工作中有着多方面的具体表现。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的工作,抓住了“消除贫困”这个重要方面,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实施“精准脱贫”各项战略措施,最终取得了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铸就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p74)坚持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这是党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向前进的重要法宝。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了凝聚思想共识和汇聚民心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新的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群众能否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进。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三个方面形成了凝聚思想共识和汇聚民心民力的强大力量,实际上是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其一,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造力和理论阐释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理论信心。思想是时代的火花,也是时代的引领,要推动实践的发展,必须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本身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持和发展,它不仅具有科学性,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造力。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已经运用了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马克思就曾毫不讳言地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15](p203)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如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开展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也都十分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的概念。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它的提出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论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坚持问题导向彰显的是我们党敢于承认问题的勇气和坚持解决问题的担当,这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发展信心。人民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力量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百年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5](p37)在新时代,党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复杂严峻,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认识和把握人民不断变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把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作为各方面工作的出发点,始终坚持为人民办实事、解难题。坚持问题导向彰显了党敢于承认问题和坚持解决问题的勇气担当,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不断为人民解决问题的领导者,因而对解决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其三,坚持问题导向在思想工作和实践工作中的运用,有利于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实践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旦我们运用问题思维审视社会的发展,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经济方面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的问题,政治方面如何深入实现各个方面体制改革的问题,文化方面如何进一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和话语权的问题等。有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再多的难题也无须畏惧。因为问题就是拼搏的动力,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将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攻坚克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破除一切障碍。

三、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
所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各种途径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并且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一个很简洁的表述,我们在生活中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从学理上考究就会发现,它包含的意蕴十分丰富。进一步剖析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其更好地加以运用。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是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并逐渐解决的活动过程,而“问题”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问题”既是一个有着丰富学理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概念。从学理上来说,问题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范畴,它是实践基础上的未知之域、未达之域。从生活的角度来说,问题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疑问。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6](p289-290)从马克思对“问题”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到,问题与时代发展大局有着密切关联,它不是时代发展的全部内容,却能够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发挥着中心的作用。“问题”所表现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一个时代的问题有多少,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时代内容,展现的就是这个时代的真切样态。它不是表面的浮华或惨淡光景,而是浮华或惨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问题以实践为基础,连接了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理论和实际,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领域的大门,而每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能推动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重大飞跃。坚持问题导向,离不开“问题”这个中心。我们运用各种方法对实际情况进行抽丝剥茧,费尽心力所要寻找的是问题;找到问题之后,我们要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更离不开对问题本身的进一步分析。可以说,“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灵魂,问题是思想工作和实践工作的核心和推进指南。找到时代发展的关键问题,也就找到了推进时代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坚持问题导向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或者说构成这个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内在地包含着发现问题这个起点和逻辑前提。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就谈不上研究问题,更谈不上进一步解决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就是我们对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开始,任何领域中每一问题的发现都是对现实工作的重要启示。从事物发展的前进过程来看,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是因为“发现问题”实践起来不容易。“问题”一般隐藏于表象之下,不能通过眼、耳、口、鼻等感官直接进行认识,通常还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加工才能发现它。如果我们发现不了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的其他方面就无法顺利开展。二是因为“发现问题”所体现的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它是创新力的萌芽,科技要发展,理论要创新,都必须从发现问题开始。找到了问题,才能找到推进理论创新和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三是因为关键问题的发现意味着掌握了影响事物发展的核心要素,发现了关键问题也就牵住了“牛鼻子”,这将大幅度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甚至可以说能够预测解决问题的局面。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以分析问题为支撑。分析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内核之一,它是发现问题的延续,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它在推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毛泽东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8](p277)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只有全面、透彻、精准地分析问题,才能判断和掌握好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确定问题的性质,这是最终找到解决办法的基础。分析问题所使用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的方法。在分析问题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越透彻,我们的实际工作就越有针对性。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解决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内在目标,这一目标统领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向。问题本身是具有价值的,当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它就对我们的工作具有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但这种启示作用仍然属于精神领域中的价值,只有当问题得到顺利解决,问题的价值才能逐步转化到物质领域中来。因此,尽管问题自身有价值,但是问题本身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无论是千方百计发现问题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分析问题,最终所指向的都是解决问题。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通常第一反应是“麻烦来了”“困难来了”“挑战来了”,往往忽略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17](p70)的科学道理。因此,我们很容易在问题面前产生畏难情绪。一旦产生畏难情绪,就很有可能停留在发现问题的层面,无法前进到解决问题的终点。实际上,问题一旦出现,往往意味着已经具备了解决它的条件。只不过首先摆在我们眼前的是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手段还在另一个角落里等待我们去寻找。坚持问题导向内在地包含着解决问题的目标,这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奔着解决问题而去的。

四、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识层面,而是要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包含着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求。

第一,承认问题而不能否认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的首要实践要求是承认问题,这是我们在从事实践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承认问题,就是要本着“有问题”的前提去思考,这是“问题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有”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否认问题或主观地取消问题,不仅解决不了客观存在的问题,反而会丧失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进而严重阻碍解决问题的步伐。当前,有些人认为承认问题有损自信和他信,不利于党的权威性的塑造;还有些人认为问题不好解决还不如不看,所以只顾看成绩不看问题,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这些认识和行为都是不承认问题的表现。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坚决反对过“不承认主义”。他指出:“困难是事实,有多少就得承认多少,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18](p1163)困难也是问题的一种形式,承认困难就是承认问题的表现。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坚决反对“不承认主义”。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要坚决反对“承认主义”。“承认主义”是把承认问题作为教条,明明没有问题却凭空捏造一个问题,并且随意附和一些有根本性错误的问题,或者把那个方面的问题强行扣在这个方面的工作上,这些都不是正确承认问题的表现。承认问题,归根结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保持问题意识,用“有问题”的眼光看待实践,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就承认什么问题,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与此同时,面对那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误解、误读,我们不仅不能承认,还要进一步挖掘和思考隐藏在这些误解、误读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不能忽略它们的“问题性”。

第二,发现问题而不能忽视问题。如果说承认问题还属于心理层面的内容,那么发现问题则进入具体操作层面了。强调这一实践要求,是因为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有很多问题隐藏得比较深,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可能就被忽视了。然而,有些被忽视的问题往往很关键,其中有的甚至是影响工作的全局的问题。对问题尤其是关键性问题的忽视,不但会导致工作难以展开,还会引发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善于发现问题。但是想要发现问题并不简单,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手段。一方面,发现问题需要练就深邃的理论眼光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尤其是思想舆论领域中的问题,最开始的时候问题往往非常不明显,有时候这些问题甚至还披着一层合理性的外衣,有的更是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蒙混过关。如果我们反应迟滞,一些错误的思想舆论就会传播开来,在社会中产生很多负面效应。在其他工作方面同样如此,只有敏锐地感触社会现实,及时地发现问题苗头,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我们要拓宽发现问题的具体路径。一是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包括对现实情况与既定情况的比较、对现实情况与历史成就的比较、对自身工作与先进典型的比较、对本国工作与外国工作的比较等。二是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包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上级领导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等。我们要善于聆听外部声音,寻找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拓展经济工作的新思路。三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找问题。当前,网络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认识思想舆论领域的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撑。

第三,正视问题而不能回避问题。一旦我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就会意识到问题有很多,而且有些问题解决起来还比较困难。因此,有的人在发现问题以后,不愿意直面问题,而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什么也看不见。鸵鸟式地回避问题,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让矛盾积累发酵、问题积重难返,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窗口期”,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问题,就是说要在发现问题之后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我们要葆有解决问题的信心。一旦有了信心之后,无论面对多大的问题我们都不会后退。具体来说,就是保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关键点在于对中国共产党有信心。自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光辉的100年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经历了风雨的党,一个带领人民创造了伟大成就的党,一个善于自我革命的党,能够带领我们继续解决民族复兴征程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其次,我们要有斗争精神。面对问题,我们不仅要有能够解决它的信心,同时还要有在实践中解决它的高昂斗志。我们要以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面对问题,保持定力,不退缩,不逃避。无论是理论工作中的问题还是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即使再困难,我们相信终究有解决的那一天,而我们必须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再次,正视问题还要求我们具备底线思维。这就是说光有拼命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因为解决问题不仅需要主观上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物质条件。而有些问题确实很复杂,解决起来很困难,不仅需要充足的时间,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这时候,我们就要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用良好心态应对最坏可能性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把问题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第四,研究问题而不能搁置问题。能够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能不能正确地研究和分析问题,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有的人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好不容易发现了问题,但是感到一时难以解决就把问题搁置了。搁置问题,容易错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好时机。有的时候搁置久了,大家甚至就把问题给忘记了。所以,当我们发现问题尤其是那些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之后,就要及时地去研究它。研究问题的目的是洞悉问题,从而看清问题的表象和本质。这既是对我们的理论功力的考验,又是对我们过往工作经验的检视。具体来说,研究问题可以遵循“望、闻、问、切”四个步骤。研究问题的第一步是“望”,就是观望问题,仔细观察问题的表征,分析问题存在的形势。毛泽东指出,“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19](p139),这一论述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这一出发点就是实际。摸清问题的实际,是深入研究问题的基础。第二步是“闻”,就是聆听有关问题的一切声音。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牵扯的往往不只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工作环节。因此,我们研究问题时需要通盘考虑各方的观点和意见,在听“声音”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我们新的灵感。第三步是“问”,就是询问与问题有关的情况。一个问题,既有它的“今生”,也有它的“前世”,不断地向自己提问、向他人请教,从而积累对问题的认识。第四步是“切”,就是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诊断问题。通过“望”“闻”“问”收集材料之后,就到了研究问题的关键一步,即判断问题。我们要弄清楚,哪些是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涉及意识形态斗争的政治原则问题;哪些是影响工作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哪些是各个环节上的具体性问题;哪些是已经具备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还需要加强研究并等待时机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等。只有准确地判断问题,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五,解决问题而不能放过问题。我们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光说不练假把式,嘴上日行千里轻而易举,脚上走实一步却十分困难。坚持问题导向重态度、重思想,但是更要见行动、见成果。现实中有的人遇到了问题,因为解决起来要花费很多工夫,或者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就想投机取巧放过问题。实际上,放过的不是问题,而是隐患、是危机。被放过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总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爆发,从而产生严重后果。因此,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坚持解决而不能放过。要想顺利解决问题,必须增强自身本领。当前,改革发展速度、环境变化速度都如此之快,不断更新本领是我们解决实践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的基础条件。我们要保持永远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中既提升理论本领,又提升专业本领。解决问题需要汇集众志,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走好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发现问题,又汇集民智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还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因为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很多问题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但是问题的解决往往一环扣着一环,我们需要耐心和恒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最后,不能忘记的是,我们要及时检视问题的解决效果。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总结新鲜经验的同时,把那些还没有能够及时解决或者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进一步加以研究,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4 11:48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