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创新背景下金融科技2.0 生态体系建设进路研究
曹淼孙
(首都体育学院 管理与传播学院,北京100191)
[摘 要]金融科技2.0模式核心作用是对资产精准定价,从资产端实现高效配置,本质上是通过技术迭代和创新提升金融运作模式效率。但金融科技2.0模式生态体系的创新性使许多适用于传统金融的理论和方法失灵,因此金融科技2.0模式生态体系需从底层做出变革,包括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安排和平台创新等。本文通过借鉴美、日、德金融科技强国发展策略经验,对比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实践,分别从政策、产业融合和监管科技三个视角,提出创新型金融科技2.0生态体系建设路径,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培育利于创业创新环境以及创建金融科技治理长效机制。
[关键词]金融科技;生态建设;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成绩显著,不仅保持了4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帮助9300 万人口实现脱贫,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经济高速发展不能掩盖中国科技创新不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及受到发达国家技术制约等问题。对此,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重要目标。例如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2030 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在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等。然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除了微观技术层面创新,也需要宏观制度创新作为保障,并引领相关体制变革。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产业支持。因此“金融+科技”所组成的复合型业态模式已然成为中国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
二、文献综述
当前,以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的金融科技2.0 模式已经在学术界和商界得到广泛共识,其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包括金融科技模式升级(金融科技2.0)演化路径、对经济影响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第一,中国金融科技2.0模式是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必然趋势,它是在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1.0 模式基础之上而不断演进发展。如果说金融科技1.0 模式是通过互联网网络实现物与物的“连接”,那么金融科技2.0模式就是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资产进行高效定价、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过程。进一步而言,金融科技2.0模式通过内生的创新驱动拓展了传统金融边界和维度,为发展智慧金融和实现普惠金融目标提供了可能[1](p21-25)。中国金融科技2.0模式的产生与快速发展除了中国金融产业的特殊性以外(例如,庞大市场规模具有金融科技放大效应、健全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科技2.0模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等),更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及金融产业的升级需求,二者的融合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金融功能具有匹配性、金融产业的服务性质与新技术可完美融合、外部技术环境变化为金融和科技融合提供新契机[2](p91-106)。此外,风险投资支持、商业银行创新、科技银行发展也为金融科技2.0发展做出重要贡献[3](p24-26)。
第二,从宏观视角出发,金融科技2.0 模式发展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在理论探索方面,金融科技2.0 模式具有资源配置效应,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风控能力等作用。同时,金融科技2.0 具有更强创新效应,加速消费市场变革,所形成的新经济发展范式会不断创造新产品、新市场和新组织,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4](p53-62)。在实践应用方面,金融科技主要对金融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改变底层金融基础设施和宏观支撑,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并开发新兴金融市场,加速普惠金融发展。在金融创新支持下,宏观各经济主体会加速创新和变革,通过良性循环加快经济转型[5](p16-25)。从微观视角来看,金融科技2.0模式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最大,尤其是在信贷评估和融资约束方面。盛天翔等(2020)认为金融科技的资源配置机制会更有效和满足中小企业借贷需求,并控制借贷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新技术具有更广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共享机制,能缓解目前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此外,软件和硬件的升级还可能对信贷技术机制进行改进,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6](p39-44)。黄锐等(2020)从实证检验得出,金融科技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具有相关性和机制路径依赖特征。其中,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缓解或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条件,二者具有正相关性[7](p25-33)。
第三,金融科技2.0模式不再局限于金融领域及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而是更多的应用在金融监管领域,保证金融创新回归金融本质,切实体现金融产业的服务性质。进一步而言,金融科技在监管领域的应用可创造出新的监管产业,即监管科技。其核心是利用新技术制定针对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解决方案,其目的是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提质增效,并更好地应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规避新型科技金融风险[8](p5-6)。伍丽菊等(2020)的研究结果表明,监管科技在新技术交互下能自动形成稳定生态系统,在闭环的金融科技体系内实现信息反馈和金融功能升级迭代,保证金融科技创新企业主动迎合监管,有助于协同监管机构监管和金融科技企业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回归本源[9](p69-78)。
三、金融科技2.0模式生态及中国发展实践
(一)金融科技2.0模式生态
2019年9月,央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标志着中国金融科技正式从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1.0时代,步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2.0 时代。金融科技产业也从需求发展推动转向为供给发展驱动。与金融科技1.0模式相比,金融科技2.0不再是传统金融业务的升级或再造,而是从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变革,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从底层改变金融运行、管理和发展路径,其生态系统包含四大技术创新子系统,分别为“云计算底层技术”“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具体特征优势见表1。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2.0 生态系统除了表1 中所列举的子系统外,以技术驱动的监管科技模式逐渐兴起,并与金融科技形成螺旋发展形态,即金融科技推动监管科技发展,监管科技规范金融科技发展[10](p1-15)。当前,中国监管科技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传统金融业务系统转型、专业数据服务商提供、以BAT为代表的科技企业衍生而来[11](p81-84)。
(二)中国金融科技2.0模式的发展实践
金融科技2.0模式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融合,其核心是科技创新,它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而金融创新则是加速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二者相互依存。一方面,科技创新是金融科技2.0模式发展的土壤,具有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12](p3-10);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加速科技创新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二者共同推进中国金融科技2.0模式发展[13](p97-101)。因此,中国的金融科技2.0模式实践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以政策为导向,为技术创新提供发展条件,二是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以金融创新为手段促进科技创新稳定、持续发展[14](p1-13)。其中,以北京“中关村”模式最具有代表性。
1.北京“中关村”模式下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政策方面,中央政府给予北京中关村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如科技创新费用补贴、股权激励。重视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多元化,其生态体系切入点包括财政支持、风险管理和投资、债券融资、科技信贷与保险、多层次资本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等。国务院、北京市政府等部门机构先后出台了《关于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结合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支持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招商方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利好政策,初步打造了较为完成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具体实践内容如表2所示。
2.中国金融科技2.0 模式发展不足。第一,金
表1:金融科技2.0模式生态系统构成及特征优势
pagenumber_ebook=72,pagenumber_book=72
表2:北京金融科技实践总结
pagenumber_ebook=72,pagenumber_book=72
融科技的发展仍以政府参与主导为核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持有限[15](p91-103)。首先,虽然全国许多商业银行开设了金融科技支行,但这些金融科技支行的权限有限,不具备独立的审查权限,因此对金融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和扶持能力不足[16](p139-144)。其次,金融科技支行的数量严重不足,服务辐射空间有限,一般只能服务本区域金融科技企业,不能满足分布广泛的中小科技企业需求[17](p37-41)。最后,人才不足、开发产品缺乏针对性。科技支行客户经理相比于传统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要求更高,属于复合型人才[18](p87-96)。同时,科技支行的产品专业性不足,许多产品制定难以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仍然等同于一般金融产品。例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实际中难以对抵押物估值,其贷款本质仍是信用贷款[19](p7-12);第二,金融科技监管力度不足,许多科技企业打着金融创新旗号从事投机行为[20](p43-46)。例如,在比特币发展初期,为防止市场炒作数字货币,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和《关于防范境外ICO 与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提示》两个重要文件,成功防止了2018 年全球数字货币泡沫危机,避免非必要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损失;第三,金融科技市场广阔且激进,但金融科技创新不足。虽然目前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火热,诸如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电商等产业及相关业务模式发展迅猛,但市场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产品较多[21](p44-52)。当一个较好的商业模式产生时,便会产生大量效仿模式,而不是更好的开发和提升模式创新。同时,中国金融科技2.0模式的基础技术研发存在不足缺陷,大部分创新集中在应用环节,底层技术革新支撑力缺乏。
四、国外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及启示
(一)美、日、德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分析
金融科技属于新兴产业,是继互联网产业之后的又一可能创造新经济的发展模式。从世界范围内看,金融科技发展强国大多来自发达国家,其中以美国、日本和德国最具有代表性。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依托于金融基础和技术创新,各国金融科技发展模式是在自身优势基础之上而发展壮大,各具特色[22](p99-103)。例如,美国金融科技发展策略以金融市场为基础,采用市场选择为主;日本金融科技发展策略依托政策导向,以制度创新为驱动力;德国金融科技发展策略立足于强大的全能型商业银行,以协同金融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因此,美、日、德金融科技发展策略具备各自优势,值得中国金融科技2.0 发展及其生态构建进行借鉴。美、日、德三国金融科技发展策略如表3所示。
表3 美、日、德金融科技发展策略
pagenumber_ebook=73,pagenumber_book=73
(二)国外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对中国启示
1.转变金融科技监管理念,通过法律政策制定优化金融科技创新环境。同时,注重政策性金融对金融科技2.0模式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以引导发展为主,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及产业发展的过度依赖[23](p70-93)。美、日、德三国的金融科技发展策略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其中美国以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制为载体、日本以政策推动制度创新为载体、德国以商业银行全能力为载体。因此,中国金融科技2.0模式应当仍以政府主导为发展原则,但政府应当减少行政性干预,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和内容当由市场需求决定[24](p18-32)。具体而言:第一,金融科技发展应以产业园等形式为基本单位,不能因市场规模庞大而肆意扩张,防止过热投机行为而对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创新产生负面影响;第二,设立金融科技2.0模式融资规范,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不可逾越金融监管红线,不能以创新名义从事非法集资等行为;第三,健全金融科技发展制度,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提升政府的监管效能,对于不符合发展规定的技术企业及时清除,但要遵循退出机制,避免对投资人利益造成损失。
2.以服务科技企业为核心,拓展金融科技融资渠道,创建金融科技市场良好有序竞争环境。美国、日本和德国的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核心是为科技企业提供各种融资贷款形式,通过创新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产品,或以政府信用保证等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保证科技企业的资本要素充足[25](p85-90)。对于中国金融科技2.0 模式发展而言,要继续发挥商业银行的社会融资作用,重视金融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发挥政府治理能力作用,完善金融科技产业征信系统建设,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撑。具体而言:第一,开发针对中小型金融科技企业的融资产品,且要具有可执行性。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及担保机构的合作,通过各自业务优势协同开发相关金融产品;第二,构建行业大数据系统,由国务院或银保监会牵头成立行业协会,确定各项标准,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征信数据;第三,创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中小型金融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发挥股票、债券市场的投融资作用[26](p85-89)。
3.注重制度创新与变革,打造具有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金融科技模式较传统金融而言,重点和难点在于创新,其核心是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如何将二者协调发展。但从制度角度而言,金融和技术创新均是来自于制度创新。当前,制约区块链金融、大数据金融等金融科技2.0模式的发展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如何制定相关的权利和责任问题,因此属于制度问题。对此,以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制度改革创新才是推动金融科技2.0模式发展的关键。因此,对于有关金融科技2.0 模式发展的标准、规则、法律和理念的制定和研究尤为重要,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五、加速构建创新型金融科技2.0生态体系的政策建议
在传统金融生态体系内,金融行为与非金融行为都可以通过监管政策引导以及通过技术手段预测金融风险,使得传统金融生态系统可以在金融监管部门的可控范围内发展。但金融科技2.0模式生态体系的创新性,会使许多适用于传统金融的理论和方法失灵。因此,金融科技2.0模式生态体系需从底层做出变革,包括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安排和平台创新等。
(一)创新金融科技发展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实践表明,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及政策导向。因此,对于急需产业转型、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中国经济而言,更需要抓住历史机遇,为金融科技2.0 模式发展提供更多利好政策,并体现出政策的前瞻性、包容性、系统性及创新型。具体而言:第一,在保持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下,回归金融本质,注重金融科技的绿色发展、普惠发展、公益发展和共享发展。绿色性指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不能只注重短期利益,要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普惠性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并为其提供多样化选择[27](p3-14)。公益性体现金融科技发展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带来更多福祉。共享性指高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浪费建设和过度开发,也体现其创新特征;第二,完善金融科技2.0 模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法律、征信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制定金融科技2.0模式的准入门槛及退出机制,根据不同业态模式制定差异化行业标准和法律规范。在立法方面采取适度原则,既不能过度放纵,防止P2P 模式发展悲剧,也不能管得过严,阻碍其创新发展。但要设定基本底线,绝不能非法集资。在征信方面努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建立行业信用共享机制,增强科技企业的信用广度与深度,降低信用风险[28](p69-91)。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与第三方征信企业合作,丰富征信产品,提升征信服务水平[29](p31-42)。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5G 建设,加强高端服务器和云计算及大数据的应用,丰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科技能力,切实提升金融科技监管水平。
(二)加快金融科技与其他产业融合,培育利于创业创新环境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各行各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金融科技2.0模式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变传统金融产业运营方式、流程及业务模式,而是更广泛地应用到其他产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互联网化和智能化产业发展。第一,打造以金融科技2.0模式为核心的创新金融产业链,以协同共赢、共生共融理念共同创造经济价值。对于金融产业链,可采用金融超市模式,将市场中存在的相似产品集中到统一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对于零售业而言,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缩短产业链条。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优势或与担保机构合作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于制造业而言,金融科技可为更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制造企业更专注自身核心优势,有利于加深分工精细化并提升制造业专业化程度[30](p33-39);第二,针对金融科技2.0模式特征,建立相应人才培训机制和培养体系。金融科技模式属于复合型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有别于传统金融,尤其是在与传统产业结合过程中,复合型人才更是不同产业之间联系的润滑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150 万人、网络安全人才缺口140 万人、人工智能人才缺口500万人,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艰巨挑战[31](p164-174)。对此,建议尽快成立金融科技研究机构,专门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快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针对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法律制定及相关技术开展理论研究及编写相关高等教材。此外,还应当发挥社会培训机构作用,设计针对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职业技能,以尽快弥补国内人才缺口需求。
(三)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创建金融科技治理长效机制
金融科技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型金融,兼具传统金融风险和科技创新风险,即金融科技2.0 模式发展会面对双重风险挑战。因此,规范金融科技发展,保证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创建金融科技治理长效机制势在必行。但金融科技2.0 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监管体系是一项复杂系统性工程,不能仅依靠金融监管机构,还要发挥社会舆论监管作用,共建多元共享式治理模式。第一,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能力,转变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在监管理念方面,提升“法治”作用,减少“人治”行为,保证监管公共有序[32](p57-70)。在监管手段方面,由家长式监管转向科技监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度。在监管内容方面,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明确不同监管主体职责,其中金融部分按照金融法规监管,科技部分按照行业标准执行;第二,提升非金融监管部门地位,共建共享多元化治理体系。加快金融科技行业协会体系建设,以省市为单位,建立多层级管理机制,便于产业发展管理。同时,发挥行业协会治理作用,通过“软约束”方式规范金融科技市场,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坚决取缔违规企业。建立第三方评级机构及金融审查员机制,协助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同时,为提升社会监管组织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第三方监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伟,张健,梁国忠.金融科技——重构未来金融生态[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2]李广子.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含义、动因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20(3).
[3]连平,周坤平.科技金融:驱动国家创新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4]薛莹,胡坚.金融科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0(3).
[5]皮天雷,刘垚森,吴鸿燕.金融科技:内涵、逻辑与风险监管[J].财经科学,2018(9).
[6]盛天翔,范从来.金融科技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述评:机制、实践与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20(6).
[7]黄锐,赖晓冰,唐松.金融科技如何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动态效应、异质性特征与宏微观机制检验[J].国际金融研究,2020(6).
[8]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监管科技课题组.新技术、新业态——进化中的监管科技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9]伍丽菊,魏琳.构筑监管科技生态体系、破解金融机构合规难题[J].当代财经,2020(6).
[10]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11).
[11]钟慧安.金融科技发展与风险防范[J].金融发展研究,2018(3).
[12]姚梅洁,张宗益.互联网科技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双重影响[J].西南金融,2017(9).
[13]杨艳鹏.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14]李文红,蒋则沈.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与监管:一个监管者的视角[J].金融监管研究,2017(3).
[15]粟勤,魏星.金融科技的金融包容效应与创新驱动路径[J].理论探索,2017(5).
[16]申嫦娥,魏荣桓.基于国际经验的金融科技监管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8(5).
[17]陈泽鹏,肖杰,李成青.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思考[J].国际金融,2018(2).
[18]李继尊.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6(7).
[19]陆岷峰,葛和平.金融科技创新与金融科技监管的适度平衡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7(9).
[20]庄雷,王烨.金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9(2).
[21]李杨,程斌琪.金融科技发展驱动中国经济增长:度量与作用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2018(3).
[22]巴曙松,白海峰.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应用场景探索[J].清华金融评论,2016(11).
[23]沈伟.金融科技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的规制逻辑及分析维度[J].现代发学,2018(5).
[24]朱太辉,陈璐.Fintech 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应对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7).
[25]姜增明,陈剑锋,陈超.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转型[J].当代经济管理,2019(1).
[26]边卫红,单文.Fintech 发展与“监管沙箱”:基于主要国家的比较分析[J].金融监管研究,2017(7).
[27]杨松,张永亮.金融科技监管的路径转换与中国选择[J].法学,2017(8).
[28]杨东.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维度构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8(5).
[29]张明喜,魏世杰,朱欣乐.科技金融:从概念到理论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8(4).
[30]郑志来.强监管背景下金融创新路径选择与体系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19(1).
[31]李俊霞,温小霓.中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影响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1).
[32]赵鹞.Fintch 的特征、兴起、功能及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9).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0.08.008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0)08-0070-07
作者简介:曹淼孙(1975—),男,江西九江人,管理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梅瑞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