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回复: 0

城市韧性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参与城市危机应对的探索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9-18 13: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城市韧性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参与城市危机应对的探索
詹一虹,龙 婷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城市韧性是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所拥有的应对未来各种挑战、冲击的能力。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传播、城市信息传递、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抓手,是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空间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主要扮演着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体验场所以及文化宣传窗口三种重要角色。信息服务中心在危机的多个阶段,主要扮演面向个人、社区和城市提供信息服务,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的角色;文化体验场所主要扮演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强化个人、社区和城市的危机应对能力,并培育社区和城市归属感的角色;文化宣传窗口主要扮演文化宣传,助力城市文化的凝聚和城市形象打造的角色。这些多元角色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并不断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韧性城市;信息韧性;社区韧性;文化韧性

·本期主持人:詹一虹

一、引言
2015年联合国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将其作为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内容。这些目标致力于通过协同行动来消除贫困,保护地球并确保人类享有和平与繁荣,其中第11个目标就明确提出“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近些年,随着城市脆弱性增加、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以及城市居民的风险意识提高,打造“韧性城市”成为新时期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及其应对,也给城市韧性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狭义地看,韧性城市指一个城市能够评估、计划并采取行动以准备或应对突发性的城市危机,如地震、海啸、飓风等[3]。广义地看,这类危机不限于突发性,也有缓发性的危机,例如气候变化、人口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4]。

为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潜在的危机和风险,全球许多城市的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韧性城市规划方案,将灾难的预警、准备、应对能力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进行加强。例如,美国纽约2013年在《一个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纽约》报告中提出,要投资183亿用于重建受桑迪飓风影响的社区,并加强全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韧性[5]。又如新西兰惠灵顿于2017年7月启动了一项社区基础设施韧性(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CIR)计划,拟定耗资825万美元,增加其城市用水系统的安全性,以确保未来面对地震、海平面上升,以及飓风等灾难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6]。我国于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开始以“一案三制”为框架建立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即制订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旨在解决卫生防疫基础薄弱、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7]。

韧性城市的建设也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包括地理学、生态学、工程学等,但是这些学科的相关研究侧重于硬件层面,软件层面上的研究仍然较少。打造一个韧性城市不仅仅需要硬件设施方面的设计、规划、建设与管理,也需要城市居民个体韧性素养的提升、韧性社区的营造以及韧性文化的培育。城市文化空间作为面向人民群众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在提升城市居民韧性素养、建设韧性社区、塑造城市韧性文化等方面具有相当的潜力。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塑造韧性城市中扮演的角色。

二、韧性城市及城市文化空间的相关研究
(一)韧性理论及韧性城市建设研究
韧性(Resilience)一词起源于物理学、机械学、生态学等学科,后来被拓展到城市规划中。目前,韧性的定义有很多种,大多数定义都强调了韧性是遇到干扰、压力或者逆境时能够成功适应的能力。这些定义有两个共识[8](p127-150):一是韧性应被理解为一种能力或者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二是韧性应被理解为一种适应性而不是稳定性。有些情况下,一个系统的过于稳定恰恰暗示该系统适应性的缺失。换言之,一个系统的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能否在外部环境变化或者内容结构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改变以适应这些新变化。这种适应性有很多形式,例如在物理或工程学里,韧性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外部压力之后恢复到原先状态的能力;而在生态学系统或社会学里,韧性指与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能力。城市韧性代表了城市面对不可预测、不确定的冲击时的预警、准备、应对能力,以及冲击之后恢复的能力。总的来说,韧性可以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正向属性,标志着城市在危机来临时不仅能够维持基本功能的运转,还能在危机之后得以改善并带来繁荣[9](p38-49)。

从城市建设层面而言,韧性城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社会、经济韧性等方式来预防、应对潜在危机。随着自然灾害、经济危机、重大疫情等危机的频繁发生,增强城市韧性成了诸多城市长期发展的策略选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来推动韧性城市的建设[10]:(1)经济,包括多样多元的行业,促进增长的有活力的经济体、促进创新的条件以及人们能够获得就业、教育、服务和技术培训;(2)治理,包括清晰的领导和管理、领导者采取战略性和综合性的方法、公共部门拥有合适的技能以及政府公开透明;(3)社会,包括社会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社区居民网络活跃、社区安全以及居民享有健康生活;(4)环境,包括生态系统健全多样、基础设施满足基本需求、自然资源充足以及土地使用政策一致。美国纽约在城市战略发展规划——《纽约2050:一个强大而公正的城市》[11]中强调了韧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例如强调了基础设施韧性,即加强基础设施系统的现代化,提升物理基础设施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的韧性。同时,也强调了社区韧性,即加强社区建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以及社区组织能力的提升。有研究人员从城市系统角度来分析,将城市系统韧性建设分为四大子系统[9]:(1)治理网络,即各类决策者的决定塑造了城市系统,包括来自政府机构、企业或非政府机构的决策;(2)物资和能源网络,即城市系统生产或消耗的物资或能源,例如水、能量、食物或废水处理等,也被称为“城市的新陈代谢”;(3)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即包括建筑、交通网络、能源、水网(公用事业)以及城市绿地和公园等已建成的各类基础设施所构成的网络;(4)社会经济动态,如货币资本、人口统计以及正义和公平等。这四个子系统在时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例如社会经济动态将极大地决定了其他子系统的塑造,以及影响城市居民的生计。一个韧性城市的建设,需要对这四个子系统及其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基于中国国情,肖文涛等[12](p123-128))认为城市韧性可以划分为社会层面具备协同性(社会韧性)、环境层面具备适应力(环境韧性)、技术层面具备智慧性(技术韧性)、工程层面具备冗余性(工程韧性)、组织层面具备自组织力(组织韧性)、制度层面具备学习力(制度韧性)六个方面。

随着相关研究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已经从以往的危机后重建逐步拓展到前瞻布局、危机应对等多个环节,从以往的限定于某些特定危机(如飓风、海啸、洪水等)的城市规划拓宽到一般意义上的不可预测、不确定危机的韧性建设。既包括各类自然危机,也包括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等。换言之,从时间维度上看,在以往灾后重建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逐步发展到危机前预警、危机中应对以及危机后恢复的全过程韧性建设。从危机的类别和范围来看,城市韧性建设既包括特定韧性,也包括一般韧性的建设。特定韧性针对特定的、突发性的、具体的危机;一般韧性指广义上应对所有意外事件或不确定性的能力[13]。特定韧性侧重短期的风险,而一般韧性侧重中长期的风险,相关应对策略或措施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可能,因而两者之间有必要达到一种平衡和统一。

韧性城市建设,在国际上只有十多年的历史,我国对此的关注也仅在最近几年,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综上,关于城市韧性的研究,从建设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硬性层面和软性层面两大类。硬性层面主要从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物质资源等角度考虑,而软性层面主要从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社会及文化等角度来考虑。相比较于硬性层面的研究,关于软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从文化层面上探索韧性城市的研究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从时间维度上看,侧重危机后恢复重建的研究较多,而基于危机前准备、危机中应对、危机后恢复的全过程韧性建设的探索并不多。从危机的类别和范围来看,针对特定自然灾害的韧性研究较多,而针对一般性韧性的研究较少。

(二)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韧性建设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之中,文化空间被用来描述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14]。城市范围内的文化空间受到来自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目前,城市文化空间已经发展成了跨学科的复杂概念。广义地看,城市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城市居民各类文化生活实践的空间载体[15](p1080-1086)。具象地看,这类空间包括城市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展览馆、音乐厅等)[16](p58-61),以及文化经营场所(如书店、文化产业园区等)。城市文化空间作为人们信息传播以及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在城市韧性文化方面的建设上具有极大的潜力。首先,城市文化空间的覆盖面较广。例如,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2325个县(市、区)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494 747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4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1711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17]。其次,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重要的信息服务中心,能够通过在线服务、远程支持等各类服务提升居民的韧性素养,帮助居民抵御风险并克服困难。再次,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便于社区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以强化社区韧性,培育居民社区归属感,提升社区应急能力。最后,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利于展示居民韧性文化生态,彰显城市韧性和文化张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培养居民城市认同感。

实际上,我国众多的文化相关机构或多或少已经参与到了城市韧性的建设。例如,2019年底至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国家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提供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资源专题服务[18],通过疫情宣传、防疫科普以及心理健康服务等极大提升了人们对于新冠肺炎的认识和防护。然而,这些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从韧性理论角度的思考还很少。近些年来,已经有一些文化机构学者已经开始呼吁重视有关城市文化空间在城市韧性建设中的重要角色理论思考。例如,Andreas Vårheim[4][19]呼吁从多个层次来探讨公共图书馆在打造韧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将正在发展着的实践概括分析并深入浅出地表述为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新理念,明确城市文化空间在城市韧性建设中的作用,探究我国城市文化空间在城市韧性建设方面存在的机遇,以指导城市文化空间的未来实践与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文从时间和层级两个维度来探讨城市文化空间在打造韧性城市方面的角色。时间维度指危机前准备、危机中应急、危机后恢复的三个阶段。层级维度包含微观个人、中观社区、宏观城市的三个层级。

在时间维度上,本文侧重于厘清危机应对流程,从危机前准备、危机中应急、危机后恢复三个流程阶段依次推进,分段施策。具体而言,危机前做好前瞻规划和准备,以应对潜在的危机。例如针对突发性自然灾害,通过防灾演练或防控宣传来强化居民的忧患意识,普及安全知识,以及培育安全文化。危机中除了硬件方面的应急管理之外,做好软件方面的组织与管理。例如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健康卫生信息服务和居民的心理疏导服务,提升城市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又如针对缓发性的危机,比如城市环境污染,可举办各类环境保护活动,宣扬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危机后做好恢复重建。例如,危机中破坏的文化遗产可以在这一阶段进行修复;危机中涌现出的各种正能量可以在这一阶段进行凝练和弘扬。

具体而言,本文沿用Andreas Vårheim教授[4][19]所提出的三个层级来探讨城市文化空间在韧性城市建设上的角色,包括:第一,微观个人指城市居民的个人韧性素养,个人在多样性变化或危机中能够解决干扰或不确定性的能力[20](p14-19)。韧性素养高的人具有以下特点:(1)拥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对环境变化中潜在的危机有足够的敏感度,能时刻保持足够的警惕;(2)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外部变化能够灵活应对;(3)拥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例如通过一定的信息搜索和信息甄别技能来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4)拥有乐观开放的心态,面对危机或风险不恐慌、不悲观,富有正能量。第二,中观社区是城市韧性社区,指社区成员以共同行动为基础,能够利用内外资源来准备、抵御危机,并从危机中恢复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社区[4][8](p127-150)。韧性社区具有较强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拥有具备领导力和影响力的组织者,社区成员具有较强的社区归属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第三,宏观城市指城市韧性文化,指整个城市在准备、应对危机,以及恢复过程中所塑造的精神内核和城市文化基因。

(二)资料来源
为了探索城市文化空间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本文采用探索性的多案例研究方法。为了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选择应基于实质性而非统计学规律[21](p73-85)。因此,本文将研究背景锚定在明确提出或实践了韧性文化发展的城市或机构。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公开发布的各类信息,包括论文、新闻、报告等。检索工具包括Google和百度搜索引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个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包括city resilience,urban resilience,cultural space,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public library,韧性城市,文化空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最终,经过对可获取的信息以及有关韧性城市内容丰富程度的比较,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是希腊雅典2030城市韧性战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图书馆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四、案例分析
(一)希腊雅典城市韧性战略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和该国最大的城市。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引起的社会经济危机使得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压力剧增。2017年,雅典发布了《2030年韧性战略》[22],重点关注城市韧性,以期提供新的思路来应对未来可能遇见的突发性或缓发性危机。该战略由四个支柱组成,包括65项行动和53项支持行动,其中有16项行动或支持行动与艺术和文化有关。文化在城市韧性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2018年《雅典城市文化韧性报告》[23]建议雅典市政厅应聚焦城市韧性文化,通过文化和创意发展有力应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挑战。构建雅典城市韧性文化具体包括:建立一个城市文化参照群体,以各类文化专家为知识支撑,来监督城市韧性中文化部分的发展,并帮助确定优先行动,以及能够执行这些行动的部门或机构;发展文化技能,确定一系列关键技能和潜在培训机构(如大学、艺术院校、文化协会等)来促进雅典文化部门的技能发展;制定公共空间和文化场所建设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来满足当地社区的文化和艺术活动的需求等。相关举措则主要有:(1)通过教育来提升艺术或文化,即在教育环境中运用基于艺术或文化的方式来丰富个人学习经历。如“希腊世界之声”(World Voice Greece)项目将歌曲作为教育工具,来促进难民儿童融入希腊社会,并提升社区凝聚力;(2)互联互通,即鼓励各类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合作。如“雅典文化转型”(Culture Shift Athens)项目,会聚了谷歌、Snook和未来图书馆多个公司或机构,举办了一场“黑客马拉松”,收集希腊文化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2017年对该项目的评估中,呼吁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关系,并寻求投资来创建孵化器,以孵化极具潜力的系统原型;(3)创建新的融资模式和伙伴关系。如希腊“转型未来博物馆”(Transforming Future Museums in Greece)项目与斯塔弗洛斯尼阿科斯基金会(Stavros Niarchos Foundation)合作,提供一系列的培训和支持,旨在使得文化遗产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球环境中变得更具韧性。这些培训和支持包括在线课程、数字工具包、英国游学、博物馆结对项目以及国家博物馆网络等。

总体来讲,雅典城市韧性战略的文化部分侧重于宏观层面的韧性建设,旨在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前瞻布局,即通过顶层规划、培训教育、合作互助等措施,有效组织各类文化机构或设施,整合城市各类文化资源,建立人才队伍,最终通过文化建设来提升城市韧性,应对未来潜在危机。《雅典城市文化韧性报告》给出的建议和意见中,明确了文化相关机构或设施的重要性。这些机构或设施与城市文化空间有所重叠,例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文化网络平台等。概括地看,这些机构和设施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在前瞻布局中可以扮演以下角色:(1)针对个人,提供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一是向从业人员提供培训,以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二是向城市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以提升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居民个人韧性素养的提升;(2)针对社区,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为当地居民或社区举办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空间,以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文化认同感;(3)针对整个城市,提供文化宣传窗口,一是形成城市精神内核,以提升本地居民的城市归属感。二是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吸引外地游客,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以提升经济韧性。

(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图书馆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遭受灾难性天气的概率较高,为应对各种灾难性天气,路易斯安那州图书馆与其他救灾机构或组织以及全州其他图书馆协作,专门创建了灾难准备计划(Disaster Preparedness Planning),并发布在其官网上①网址:https://slol.libguides.com/c.php?g=602885&p=4175602.。该计划内容主要包括:(1)各类灾害(如飓风、洪水和地震)的介绍(如发生周期)、生存指南、救助联系方式;(2)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防灾计划,例如向馆员们提供灾难中的应急准备工具和资源、灾难后的恢复计划和联邦资助;(3)面向城市居民的防灾计划,如应急指南、家庭应急计划以及紧急应急物资包的准备等。同时,面向老年人或残疾人提供专门的服务指南;(4)面向企业的防灾计划,主要是协助企业制定备灾计划;(5)保护动物的计划,包括针对牲畜、宠物等的应急管理;(6)疏散信息,实时更新避难所的位置和开放信息。

灾难期间,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城市居民。一是作为临时的避难所供居民避难,这是因为图书馆建筑比较安全,同时馆员会向居民提供帮助[24](p40-53)。二是作为信息发布中心,为城市居民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同时,为确保灾害期间图书馆网站的正常运转,保证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该图书馆建立有专门的备灾计划,以确保发生诸如水灾、飓风、火灾等自然灾害时,信息服务不会停止。

此外,路易斯安那州图书馆与其他救灾机构或组织也在灾后恢复方面进行合作。该图书馆提供灾后恢复指南,包括:(1)灾后72小时内的恢复指南,如食物的发放、救济组织、卫生保健、失踪人口登记等;(2)长期恢复指南,如慈善捐助、商业灾难援助、灾后住房援助、心理健康服务、老年人服务等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作为一州之地文化空间代表的路易斯安那州图书馆在自然灾害前准备、灾害中应对以及灾害后恢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该文化空间应对城市频发灾难的全过程。灾难前,通过详细的备灾计划,一是面向个人和社区做好灾难的科普教育和防控宣传,提升防灾意识;二是提供防灾指南,提升居民或社区的应急能力;三是公布疏散信息。灾难中,图书馆既可以作为临时庇护所,供居民临时避难;也可以作为防灾信息中心,实时更新灾况、提供最新的防灾指南、发布卫生健康信息、提供网络服务以及提供其他各类应急管理的支撑服务等。灾后,图书馆主要提供灾后恢复指南以及多方面的援助信息服务。短期来看,路易斯安那州图书馆在城市文化空间参与城市危机应对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诸如各类防控信息以及救灾支持等。长期来看,该图书馆对于所在城市的韧性提升也有重要意义,譬如向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主要围绕建筑、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当地进行灾后恢复性重建提供指南等。

(三)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尔巴鄂是西班牙北部海港城市。该城市的阿万多(Abando)区曾是一个重工业地区,但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造船厂和冶金行业遭遇危机,该地区成了一个被抛弃的、退化的污染区域,失去了人口和活力。为重建该地区,市政府对这一地区实施一系列改造。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是改造项目的重要部分,旨在发展该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促进经济多样化,从而增加就业。

古根海姆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并于1997年竣工。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博得举世瞩目,至今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艺术爱好者、建筑爱好者和好奇的游客来到这座博物馆和所在城市。该博物馆在建成后三年,便开始盈利。根据《古根海姆博物馆2018年年度报告》[25],该馆全年参观人数多达126万,其中国外游客占比71%。古根海姆博物馆不仅成了该地区的地标性建筑,还带动了当地旅馆、饭店、商店等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了当地经济的重启器。另外,古根海姆博物馆也使得毕尔巴鄂城市成了国际艺术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促进了全球互联互通。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复兴被称为“古根海姆效应”(Guggenheim Effect)或者“毕尔巴鄂效应”(Bilbao Effect)。世界上有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复制古根海姆效应,但是成功案例仍然较少。这是因为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它的建筑和馆藏,还与古根海姆品牌、当地巴斯克文化、毕尔巴鄂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遗产都有紧密的关系[26](p79-92)。它的成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新型建筑带来的文化、经济影响,而应该是一个区域内各类文化因素与新型建筑的有效整合。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从韧性城市的角度来看,它符合危机之后城市的重建,通过创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空间,来促进文化和艺术产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产业多样性,刺激经济发展,最终提升城市的韧性。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成功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仍需谨慎。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复制“古根海姆效应”还须考虑国情、地方情况、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遗产等因素。

三个案例呈现出城市文化空间之于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梳理每一个案例的特征,本文根据Meerow S等提出的韧性城市的5W模型[27](p309-329),对希腊雅典2030城市韧性战略(文化部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图书馆以及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三个案例进行了归纳,见表1。

五、讨论
本文通过三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城市文化空间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所能扮演的角色(见表2),并据此探讨这些角色对我国韧性建设的作用和启示。

(一)危机之前,城市文化空间角色定位
1.面向个人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从特定韧性角度来看,一是通过提供防灾专题信息(如专题网站等),来科普各类灾害、宣传防控,以提升居民的防控意识。尤其是在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通过文化空间有针对性对当地自然灾害进行科普,有必要常态化。二是通过提供防灾指南来帮助居民制定个人防灾计划。例如雅安韧性城市创新项目中开发的《家庭减灾计划指南》和《家具固定及应急用品指南》可通过城市文化空间在更广范围内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为其他城市相关机构或组织创建个人层面的防灾指南提供借鉴。三是提供疏散信息,提前告知公众灾害来临时能够避难的庇护所。例如协同其他救灾机构或组织共同制定并发布《城市风险地图》。从一般韧性角度来看,通过提供文化教育或技能培训服务,来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和文化技能,强化个人韧性精神,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

表1 :基于5W模型的案例分析结果

pagenumber_ebook=96,pagenumber_book=96
表2 :城市文化空间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

pagenumber_ebook=96,pagenumber_book=96
2.面向社区提供信息服务和活动场所。从特定韧性角度出发,一是发布社区层面的防灾指南,例如雅安韧性城市创新项目中的《社区风险地图及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社区应急演练指南》《第一响应人(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建设指南》,以指导社区制定防灾计划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二是为社区举办志愿者培训、防灾演练等活动提供必要场所,来强化社区危机应急能力。从一般韧性角度出发,主要是提供活动场所,这些活动并不局限于防灾演练。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增加社区成员互信,并形成社区凝聚力,为未来潜在危机中的社会动员打下良好基础。

3.面向城市,各类城市文化空间应在城市顶层设计下参与危机前的计划和准备工作。从特定韧性来看,城市文化空间一是要做好自身的防灾计划,保护好各类文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馆藏资源备灾计划。二是积极与其他救灾组织合作,开发并发布城市层面的防灾计划,并与个人层面和社区层面的防灾指南形成体系,在全城市范围内普及。从一般韧性来看,在城市中长期韧性发展规划下,与其他机构和组织合作互助,规划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并提出具体的文化发展举措,以提升文化产业多样性,最终实现城市文化产业韧性能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的长期发展。

(二)危机来临时,城市文化空间角色定位
1.面向城市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和避难场所。针对特定的灾害,及时发布灾况信息、应急指南、卫生保健信息等。例如,新冠肺炎期间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资源专题服务。同时,城市文化空间还可以作为临时的庇护所,如飓风、洪水等灾害,那些地理位置安全、建筑牢固的文化空间可提供临时的避难,并纳入《城市/社区风险地图及应急预案》中。针对缓发性的危机,文化空间主要扮演信息和文化服务中心的角色,满足特定时期内居民的信息和文化需求。例如经济危机中,面向居民提供公益的技能培养或文化服务。

2.面向社区,城市文化空间起到信息服务中心、互助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针对突发的自然灾害,首先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官方公告能通过文化空间及时传达到社区及居民,同时社区和居民的一些反馈也能传达到官方。其次,可以依托诸如社区图书室、街道文化站等基层文化空间,组建志愿者队伍,使得社区在危机时期能够有效动员社区力量,发展社区内部及外部的互帮互助。再次,文化空间在灾害期间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社区活动来舒缓由灾害所引发的负面情绪。针对缓发性的危机,主要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正能量,来促进居民的互信互助,强化社区动员力量。

3.面向城市,从特定韧性角度来看,城市文化空间主要扮演辅助协调的角色,例如整合各类信息,为城市救灾、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从一般韧性来看,可以扮演文化激励的角色,通过塑造和宣扬正面的、积极的城市文化符号,来引导和激励城市居民积极、乐观地应对危机。

(三)危机之后,城市文化空间角色定位
1.面向城市居民提供恢复指南。针对特定的灾害,短期的恢复指南包括救济物资的发放、失踪人口登记等信息。长期指南包括个人房屋重建、灾后援助、心理健康辅导等信息。在我国灾害频发的地区,可以通过文化空间,整合救灾相关机构或组织的各类信息,通过线下(如海报)和线上(如网站、手机App)等方式面向个人提供灾后恢复的信息导航,以确保居民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而针对一般性质的危机,文化空间一是提供针对危机的有关资助和培训的信息服务,以帮助居民从危机中恢复。二是通过文化服务引导居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重建和恢复工作。

2.面向社区提供社区恢复指南。短期看,可以协同救灾机构或组织发布72小时恢复指南,依托文化空间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来提升居民的恢复技能,促进社区重建。长远看,在城市长期恢复指南的框架下,通过举办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来促进社会重建,以及提升社区归属感。

3.面向城市,文化空间对内可以将危机中涌现的正能量事迹整合到城市精神内核中,形成城市文化凝聚力,最终提升居民的城市归属感。对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创新文化产品、宣传城市文化形象,来吸引游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概括而论,城市文化空间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是重要的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体验场所、文化宣传的窗口。通过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来帮助个体、社区、城市做好危机前的准备和计划,确保危机中的信息畅通,以及危机后的恢复指南;通过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助力各类互助活动或文化活动的组织和举办,来强化个体、社区、城市的应急能力,培养社区归属感;通过文化宣传,助力本地文化的凝聚和城市形象的打造,以强化居民的归属感,以及助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危机类别的不同、城市文化空间种类的不同,具体到实施举措方面,各个城市文化空间的具体实践还应视情况而定,因地制宜。例如与图书馆相比较,文化产业园区更适合文化体验场所和文化宣传窗口的角色。

六、结论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文化方面的建设仍须在韧性城市顶层设计下与硬件层面的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组织管理统一协调。城市文化空间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件,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极具潜力,也理应作出贡献。本文作为探索性研究,试图回答城市文化空间的角色问题。概括来讲,城市文化空间的角色可以归纳为: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体验场所、文化宣传窗口。

然而,本研究作为探索性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首先,虽然选取的三个案例代表性较强,但难免存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侧重硬件建设,有关文化韧性建设研究和实践很少;随着未来关于城市文化韧性的案例增加,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和深入。其次,本研究提出的城市文化空间的三大角色仍需进行实证研究。尤其应立足于国情,针对我国各地城市危机多样,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等特点,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危机而制宜地确定各地城市文化空间所应扮演的角色。最后,未来的研究应格外关注科技的快速发展,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来强化城市文化空间在信息服务、场所服务以及宣传服务中的作用。总而言之,城市文化空间助力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文化产业的研究人员,首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总结已有实践,加强韧性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理论探讨;最后,立足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立足各个城市的现实发展水平以及城市文化空间建设水平,再来检验所提出的理论,进而实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推动韧性城市的理论建设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UnitedNations.SustainableDevelopmentKnowledge Platform[EB/OL].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2020-03-26.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5/c_1125195786.htm,2020-03-28.

[3]Urban Resilience Hub[EB/OL].https://urbanresiliencehub.org/what-is-urban-resilience/,2020-03-26.

[4]Vårheim A.A Note on Resilience Perspectives in Public Library Research:Paths Towards Research Agendas[J].Proceedingsfromthe Document Academy,2016,3(2).

[5]Report-SIRR[EB/OL].https://www1.nyc.gov/site/sirr/report/report.page,2020-03-27.

[6]Community InfrastructureResilience-100Resilient Cities[EB/OL].http://www.100resilientcities.or ... ructure-resilience/,2020-03-27.

[7]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18/c_1125590673.htm,2020-04-02.

[8]Norris F H,Stevens SP,Pfefferbaum B,et al.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theory,set of capacities,an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adi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8,41(1-2).

[9]Meerow S,Newell JP,Stults M.Defining urban resilience:A review[J].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2016(147).

[10]OECD.Resilient Cities[EB/OL].https://www.oecd.org/cfe/regional-policy/resilient-cities.htm,2020-04-17.

[11]New York City.OneNYC 2050:Builiding a strong and fair city[R].2019(1).

[12]肖文涛,王鹭.韧性视角下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防控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0(2).

[13]Folke C,Carpenter SR,Walker B,et al.Resilience Thinking:Integrating 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J].Ecology and Society,2010,15(4).

[14]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EB/OL].http://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5719,2020-04-27.

[15]张烈琴,陈长瑶.国内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综述及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8).

[16]马树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17]文化和旅游部介绍2019年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和产业发展情况[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2/25/content_5463975.htm,2020-04-27.

[18]服务不打烊战“疫”进行时——国家图书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资源专题[EB/OL].http://www.nlc.cn/dsb_zt/xzzt/gtxgfy/,2020-04-17.

[19]Vårheim A.Programs and Strategies for Community Resilience in a Metropolitan Area Public Library:A Case Study[J].Proceedings fromthe Document Academy,2019,6(1).

[20]吴建中.市民素养与韧性社会——公共图书馆参与社会转型的一个新课题[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

[21]Greene D,David J L.A research design for generalizing from multiple case studies[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1984,7(1).

[22]City of Athens.Redefining the city:Athens Resilience Strategy for 2030[R].2017.

[23]Palmer R.Athens City Resilience Through Culture[R].2018(April).

[24]Hamilton R.The state library of Louisiana and public libraries’response to Hurricanes:Issues,strategies,and lessons[J].Public Library Quarterly,2011,30(1).

[25]Guggenheim Museum Bilbao.Annual Activity Report 2018[R].2018,31(June).

[26]Franklin A.Journeys to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Towards a revised Bilbao Effec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6(59).

[27]Meerow S,Newell J P.Urban resilience for whom,what,when,where,and why?[J].Urban Geography,2019,40(3).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0.07.011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0)07-0090-10

基金项目:湖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湖北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2017ADC008);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资助项目(2018YBZZ010)。

作者简介:詹一虹(1962—),男,浙江东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婷(1990—),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生。

责任编辑 申 华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5 01:02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