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7|回复: 0

附录中的思想遗珠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9-15 12: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附录中的思想遗珠
——解读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
□张岩冰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摘 要]《穆勒评注》是目前学界争议颇多的著作之一,尤以《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系为主要争论点。由对交往异化与劳动异化内在联系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穆勒评注》和《第一手稿》的顺序、地位之争,应立足于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演进过程加以分析和探究,从而对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做出正确的界定。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开始关注现实历史本身,从以往的抽象理论架构转变为立足现实的崭新理论逻辑。从思想和现实双重逻辑出发,马克思逐步将哲学路径和经济学路径统一起来,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研究道路,总体性批判方法至此也开始孕育形成。

[关键词]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人本学;私有制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作为马克思初期接触经济学的著述之一,是《巴黎手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穆勒评注》作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的附录部分,相比较于学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热议,所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推进对《穆勒评注》的文献学考证,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穆勒评注》这一著作本身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理论地位日益凸显。围绕《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先后顺序、《穆勒评注》和《第一手稿》内容高低等方面,国内外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成果。

一、《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
关于目前学界对于《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间关系的研究状况,本文主要从学者们讨论较为激烈的《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著述的先后顺序及两者内容的轻重方面谈起,以求更好地论证文章主旨。

(一)《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著述顺序上的先后之争

《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排序问题,在国内外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总体而言,关于《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一兵教授为代表,主张《穆勒评注》的创作时间早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认为《穆勒评注》所论述的交往异化受到赫斯《论货币的本质》一书的影响,仅仅存在于交换领域,是从主体需要出发对劳动本质进行考察;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转向关注生产领域,从对象化生产的角度考察劳动本质,“与《1844年手稿》第一笔记本中劳动异化的四重逻辑层面相比,这种分析还是十分粗糙和不精确的”[1](p201)。此外,日本学者细见英在拉宾的研究成果问世以前也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上述观点。

第二种观点以苏联早期马克思研究专家拉宾为代表,主张《穆勒评注》的创作时间介于《第一手稿》和《第二手稿》《第三手稿》之间。拉宾依据马克思的写作习惯和《笔记》在《手稿》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论证了《巴黎手稿》的写作存在着两个阶段,《穆勒评注》写作于《第一手稿》之后,《第二手稿》《第三手稿》之前。拉宾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在《穆勒评注》研究方面的困扰,尤以日本学界的积极反响为代表,细见英更是声称放弃自己之前的观点转向论证、补充和完善拉宾的研究结论。清华大学的韩立新教授从孤立人逻辑和主客体逻辑的分析出发,高度肯定了拉宾的观点,在代表作《〈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论述道:“《巴黎手稿》的写作是按照‘《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的顺序进行的。”[2]

第三种观点以MEGA2第一部分第二卷的编者英格·陶伯特为代表,主张《穆勒评注》创作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陶伯特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她认为在《第二手稿》和《第三手稿》中并没有发现马克思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李嘉图、穆勒著作的相关摘录。我国学者姚顺良教授对上述观点表示大致认同,他从对“异化劳动”和“谋生劳动”的区分出发,认为《穆勒评注》是对《第一手稿》中所遗留的“劳动异化根源”的解答,标志着“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范式解构的开始”[3]。

本文基本上赞同第二种观点。一方面,《第一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主客体分离基础上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本身及类本质相异化三个方面,而对基于主体际性的人与人相异化的状况几乎没有进行诠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界猜测颇多,但不能断然否决很可能是因为此时的马克思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局限性而未能进一步展开论述。《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概念的提出,恰好承接了《第一手稿》对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内容结构而言,《穆勒评注》和《第一手稿》也有较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从对文本内容的考察结果来看,《第一手稿》中出现的大多是关于斯密、萨伊的相关论述,而《第二手稿》《第三手稿》均可发现有关李嘉图和穆勒相关研究成果的引用和评论,这同样是上述第二种观点的有力证明。

(二)《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理论观点上的轻重之争

与著述顺序上的先后之争相对应,有关《穆勒评注》和《第一手稿》理论观点上的轻重之争同样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本文主要从较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谈起。

第一种观点提出《穆勒评注》在内容水准上低于《第一手稿》。张一兵教授依据他所主张的创作顺序,认为《穆勒评注》在很大程度上受赫斯《论货币的本质》的影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前期准备,在内容水准上《穆勒评注》远低于《第一手稿》,仍保持在《德法年鉴》时期的水平。上文已提及张一兵教授的主要研究视角即交往异化是低于劳动异化的理论层次。

第二种观点提出《穆勒评注》在内容水准上高于《第一手稿》。韩立新教授在自己撰写的多篇文章中坚定地支持这一观点,他指出《第一手稿》所集中阐述的异化劳动是基于孤立人逻辑基础之上的,未能摆脱抽象的先验人本主义从而对市民社会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相较之下,《穆勒评注》的核心概念交往异化则着力研究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人与社会的本质,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姚顺良教授亦撰文论证,《穆勒评注》进一步提出的谋生劳动是作为对《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根源问题的回答,从不同的理论思路出发赞同了韩立新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采取了折中的态度,认为在《穆勒评注》和《第一手稿》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理论差异。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唐正东教授认为判定马克思思想是否发生转变主要应以其理论方法而非关注对象的改变为主,《穆勒评注》之所以不再关注劳资之间的对立转而强调个人之间交换关系的主要原因在于此时马克思所摘录的内容只限于交换。他进一步指出,这两个文本所蕴含的基本观点是相似的,都是站在“自由自觉的劳动的角度来建构其理论思路的”[4]。

总而言之,著述顺序上的先后之争和理论观点上的轻重之争都显示了学界对于《穆勒评注》的广泛关注。通过对《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互关系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文献和思想价值方面《穆勒评注》丝毫不逊色于《第一手稿》。这一时期的马克思逐步突破之前的抽象理论架构开始关注现实历史进程。“《穆勒评注》是《巴黎笔记》中的一次重大认识飞跃,其实质就是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确立。马克思在这里实现了一种话语的转换,即从经济学学习的跟读语境转换到哲学话语的统摄性运作。”[1](p189)由此也可看出,《穆勒评注》尚未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抽象人本主义思想的残余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新历史观的理论架构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内涵的文本阐释
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但这一本质的实现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同他人交往所形成的社会联系中,人不仅证明了自己,也实现了自身的补充和完善,为人本质的实现创造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应属于人本身,然而私有财产的存在使得交往自身同人相对立,产生了交往异化。《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将商业和贸易作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异化现象。交往异化的现实存在,表明异化理论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亦是异化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主要从《穆勒评注》这一文本出发解读交往异化的丰富内涵。

(一)货币:人本质的双重异化
马克思认为无论货币主义还是国民经济学家对货币的认识都仍停留在抽象性的水平上,而没能揭示其本质,对它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穆勒评注》指出:“货币的本质,首先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5](p164-165)穆勒将货币称为交换的中介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现实的运动中这一中介却超越自身本职成为统治一切的“上帝”。本来意义上而言,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货币作为交换的中介只有在代表物的状况下才有意义和价值,而现实却是只有在物能够带来货币时物本身才有价值。货币同人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对立的,人向货币俯首称臣。这种荒谬的现象何以产生?马克思认为对这一现象的批判还应回归到对货币本质的探讨中。透过现象的迷雾,《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得出了货币是人本质的双重异化的结论。双重异化的第一重异化体现为人的关系异化为物的关系。劳动产品是人劳动的产物,是人个性、特点等外化的对象物,是人本质的体现。但是,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劳动本身的异化引起了劳动产品的异化,人随之转变为以私利为目的的私有者,“当人一旦变成私有者,人同人的关系就变成私有者同私有者的关系,交往将发生异化。”[6]私有财产的产生使得人进行生产的目的转变为对物的渴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双重异化的第二重异化体现为物的关系异化为货币的自主运动。货币作为交换的中介,其职能仅在于使得交换关系得以顺利实现,物物交换关系的本质在于这种关系本身。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出于对物的渴望无可避免地从本来意义上的交往发展到交换,而为了保证交换的正义性又必然地发展到价值,货币作为价值的价值由此诞生。从此以后,货币便成了支配那个以物的形式展现人本质的东西的真正权力,它抽象掉了私有财产的一切特性并与之相对立。由此可知,货币实质上是人本质的双重异化,是人极度奴役化的体现。

(二)信贷制度:道德人格的完全丧失
《穆勒评注》中马克思还通过对私有制条件下信贷制度的分析,对交往异化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资本主义信用业及信贷制度的产生和完善造成了这样一种假象即好似物的统治已被消灭,人与物的对立也得以解决,交往得以重新回复到人与人的交往。圣西门主义者便因此将有组织的银行业视为最终追求的理想。而在马克思看来信贷制度不仅不是交往异化的扬弃,反倒是交往异化更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信贷是对一个人的道德作出的国民经济学的判断。”[5](p169)在信贷制度下,个人的人格、道德乃至生命本身都是交换的手段,货币并没有被人取消,而是同人合为一体,人就是货币本身。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主要在于其是否占有货币。我对你的信任实质上而言仅仅是对你所占有的货币的信任。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银行家所创办的银行在国家中统治的确立,标志着货币的最终完成。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世界市场中,对国家的信任均采取了信贷的方式。国家丧失了其成员对它那份神圣性的忠诚,到处充满了谎言和欺骗;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互不信任,利己主义和假仁假义充分暴露。信贷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便利了交往,但这一进步却以人的彻底牺牲为代价,表面的进步其实是一种根本的倒退。人格作为目的在文明社会是绝对禁止买卖和转让的。而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事实上热衷于追逐利益的“夏洛克”,道德之类人格全面异化和丧失,成了获取信贷的手段和工具。

(三)物质财富追求:社会交往的最终目的
原初意义上的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复杂且多元的物质和精神交往,然而私有制条件下的交往却异化为单纯的商品交换,交往的目的也由人本质的实现异化为对物质财富的无尽追求。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一切劳动都具有功利和利己的性质,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生产。你的愿望、需求和意志是无力和苍白的,它们是你必须依赖于我的纽带,是使你受制于我的工具。我们每个人关心的只是对方手中的物品,而并非对方劳动价值的实现,人成了单纯的生产工具和手段,“我们彼此的价值就是我们彼此拥有的物品的价值。因此,在我们看来,一个人本身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某种没有价值的东西。”[5](p183)我们相互欺骗、相互掠夺以确保自己的私利超过他人的私利。由此可见,现实中的交换活动是一种剥夺了人本质权利的活动,是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是人的社会联系的对立形式。此外,马克思还揭露了这种现象更为可怕的一面即合乎人本质的语言已经成了无效语言,现实中我们所了解的相互进行交流的唯一语言是我们相互发生关系的对象物。当我使用人的语言进行交流时,在我自己看来这是一种请求和哀诉从而带着羞耻感,在对方看来则是一种未加思索或神经错乱的表现从而表示鄙夷并加以驳斥。面对上述种种异化的现实,《穆勒评注》在其最后部分设想了作为人应该有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状况。在真正属于人的生产状况中,我的生产和我的产品其实是一种双向的肯定和证明。我通过自身劳动所获得的产品,一方面是我的本质的对象化,体现了我的个性和特点;另一方面满足了你的需求,使你自身的本质得到补充。当这一产品被消费时,它既意味着生产一方的劳动被他人和社会所承认,也意味着消费一方的类本质需求得以实现。生产本身就具有社会性,通过这种生产人不仅创造了自身的社会联系而且积极实现了人的本质,因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真正的社会联系。

三、对劳动异化向交往异化递进关系的考察
对《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相关内容的总结归纳,是为了进一步探讨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之间的关系。有关《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争论,最终都归结为对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二者关系的理解。立足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体性,通过对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了逻辑性考察,便可得出劳动异化向交往异化递进的结论。

莱茵报时期,面对理论在解决现实利益问题方面的无能,马克思的关注重心开始转向现实问题。德法年鉴时期,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批判,马克思论证了市民社会的基础性决定地位,对市民社会本身的考察随之提上研究日程。对理论未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彻底失望,对现存市民社会进行剖析的迫切需要,再加之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启了一条新的经济学批判道路。《巴黎手稿》是这一理论转向的初步成果。然而,若从思想成熟度上来看,此时的马克思还显得较为稚嫩,完整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尚未形成,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便带有较深的费尔巴哈抽象人本学印记。综上,可基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以及私有制的认识过程这一双重视角展开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探讨,对异化劳动和交往异化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界定和说明。

(一)视角一:人本质的认识过程
对人本质的思考,贯穿马克思一生理论研究的始终,当然也是《巴黎手稿》的重点内容。从人本学视角出发,通过对人本质认识过程的探讨,可以深化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受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理论全面论述了人的异化现象,具体体现为劳动产品、劳动自身、类本质均不归属于人并与之相对立,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同样处于一种异化对立状态。劳动产品作为劳动活动的产物,理应归属于生产者本人所有,而现实却体现为两者的分离,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他本人却越发贫穷。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顽强地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者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操控。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劳动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劳动活动是人展现自身个性、追求自我实现的方式,但在异化情形下的劳动更多地体现为对人的摧残和破坏,劳动者认为劳动是不幸和苦难并选择逃避这一活动本身。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异化现象导致了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体现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一方面依赖于自然,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活动改变自然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但异化劳动使得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类生活异化为一种单纯维持人肉体生存的手段。相较于对前三个异化的充分论述,异化劳动理论对人与人相异化的现象并未做深入细致的考察。

交往异化理论是接着异化劳动理论讲的,它通过对以货币为中介的交往活动的分析,对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考察。货币的产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为物与物之间的交往,交往异化为交换。信贷制度的产生更是消解了人的存在,人本身成了货币,从而使得交往异化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与人之间本来意义上的社会联系是基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追求人类本质的过程中而自然发生的。但交往异化条件下,人们生产的目的不在于人类本质的实现,任何为了人本身的生产都是假象,生产的真正目的在于占有更多的货币。更甚的是,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竟异化成了物的语言,我们唯一理解的语言是彼此手里的物,滑稽之至。《穆勒评注》将上述异化现象统归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异化。交往异化是对劳动异化第四个方面的补充和完善,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连贯性。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论题本就是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关于其建立在孤立人逻辑基础上的观点也就不攻自破。《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理论同异化劳动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异化劳动理论更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最终所归。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视为人类解放的最终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真正的社会联系才得以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的解放,是人的社会解放,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7](p185)。上文所述劳动异化、交往异化批判的立足点和取向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异化的扬弃,而异化的扬弃又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因而需要从劳动异化递进到交往异化,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异化劳动理论更多探讨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交往异化理论则更倾向于研究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就对人本质的探讨深度而言,异化劳动理论略逊于交往异化理论,因为后者将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联系从而既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又将人与人区分开来。人的本质从现实存在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马克思开始从社会存在性的高度对人本身进行研究,这也是之后将要出场的唯物史观的研究重点,甚至可以说贯穿了马克思一生的研究。

(二)视角二:私有制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国民经济学将劳动视为价值的源泉,可现实却体现为付出艰辛劳动的劳动者一无所有,相反不劳而获的资本家却占有了一切。要解释这一怪象,就需要透过表面的各种对立现象对私有制本身进行批判,挖掘它的起源和形成过程。马克思异化理论是完成私有制批判的有力武器。通过对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两种反常现象的探讨分析,马克思相对准确和完整地概括了私有制的形成发展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初着眼于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异化劳动。他对异化劳动的剖析过程,同时也是对私有制形成过程的阐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将劳动界定为人的本质,这里的劳动是指自由自觉的活动。然而现实的劳动发生了异化,人的本质也由此丧失。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不再作为人而存在,在私有者眼里他们只是私有财产的生产工具。工人的劳动所得,作为异己的、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存在,同劳动相对立。事实上,工人的劳动所得仅限于自身肉体生存所必需的那一部分。工人的产品如若不归他自身所有,那到底属于谁呢?马克思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工人的劳动产品既不归于神也不归于自然界,而仍归人所有只不过是站在生产之外同工人相对立的人所有,这个人就是资本家。此外,马克思还从非工人方面对私有财产进行了考察,指出它是人的活动、生命异化的必然产物。最开始的时候,异化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基础,但私有财产形成后二者便发展成为相互作用的关系。综上可知,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考察一开始就不是单纯地从孤立的个人层面进行分析而是同时将它理解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确定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之后,《穆勒评注》紧接着就对私有财产条件下的交换关系进行了考察,更为深入地对私有制本身进行探究。私有制条件下的交换是异化了的交往关系,体现为以货币为中介的逐利活动。人自身本质的实现和满足,在这里销声匿迹。人们孜孜以求、心向往之的是所谓万能的货币。无论人们能做到的还是不能做到的,货币都可以做到。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颠倒,人单纯地是物的生产手段。交往异化导致私有财产本身也发生了异化。货币抽象掉了私有财产的一切特性,是其外化的体现。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每个人都力图制造出一种支配其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一种以新的牺牲为代价的新的需要,以便从中得到自己本身的利己需要的满足”[8](p251)。交往之所以发生异化是由于私有财产的存在,私有财产的存在使人不成其为人,导致了一个彻底颠倒的世界。

既然私有财产及与其相伴随的异化现象导致了如此恶劣的后果,将人本身加以吞噬,那么找寻扬弃私有财产,实现人解放的方式自然就成了马克思理论探究的主题。此时马克思所找到的消灭私有财产和异化现象,对整个颠倒世界进行拯救的方法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实现了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使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得以从长期的禁锢中释放出来,重新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异化现象的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对立的不复存在,使人与社会实现了新的统一。通过前文对马克思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相关论述的梳理,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雏形大体上得以呈现。立足于人的现实需要,对现存的生产及交往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再次落脚于人自身。马克思因循自己的理论进路自然而然地从劳动异化谈到交往异化,构成了异化理论的整体内容。因此,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归属异化的两个方面,既相区别又存在一种从前者到后者的内在递进关系。

四、结语
马克思流寓巴黎时期的理论成果,在整个马克思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思想具有指导意义。这一时期,马克思将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以人为本,立足社会现实,开始探寻一条自己独有的研究道路。对异化劳动和交往异化两种反常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思想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巴黎手稿》涉及马克思世界观、历史观的许多重要问题,如生产劳动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私有制的产生与存在及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的问题等。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总体性批判方法逐步显露并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科学的历史观才得以创建。因而,《巴黎手稿》在一定意义上称得上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地。

参考文献:

[1]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韩立新.《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3]姚顺良.从“异化劳动”到“谋生劳动”: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范式解构的开始——兼与张一兵教授的“穆勒笔记”解读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7).

[4]唐正东.《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J].现代哲学,2008(4).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J].现代哲学,2007(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0.01.001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0)01-0005-07

作者简介:张岩冰(1991—),女,河南焦作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生。

责任编辑 罗雨泽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3 00:25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