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真实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
宋萌荣
[摘要]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和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和最重要的理论精髓。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崛起进入新时代,标志中国已经进入独具特色富有活力、堪称世界奇迹的21世纪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超越资本主义、振兴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指向,代表人类进步的新希望。展望未来,我们更有信心期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沿着科学社会主义轨道再创21世纪社会主义的新辉煌。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和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0余年来,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为全球所瞩目。然而,尽管今日中国的增长奇迹举世公认,但在国内外特别是在西方,却仍然存在疑惑、怀疑甚至是否定中国道路性质和走向的声音。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不断强化翻新;在国内,在涉及新中国70余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探索中出现新矛盾新问题、改革开放前后的性质和评价等方面,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也因各种复杂因素而存在不小差异。
近年来有的内外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甚至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是“人为制造的偶然性”。正因此,在回顾新中国70余年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之际,很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性质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关系做一番梳理。
一、中国社会主义之路与科学社会主义逻辑之要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始于新中国成立,源于20世纪上半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中国成立最初30年的宝贵经验(特别是曲折和教训)、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为奠基,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现在进入发展的新时代。
这条道路,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自觉意识的实践过程,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7)马克思的名言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70余年的成就、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理解和创造性实践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与新时代走向也与之密不可分。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实践逻辑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伟大实践及其意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何谓“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它的理论逻辑的核心要义可高度简化、凝练,集中概括为“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内在统一。换言之,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与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和最重要的理论精髓。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逻辑”,就是要求人们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看待”,科学的基本要求是将人类社会视为同自然界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研究对象,把社会主义作为客体,去研究、发现、揭示它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根据头脑想象、主观臆测和任意孤行地改造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解最重要之点,也是贯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科学逻辑的题中应有之义,还包含它内在具有的历史逻辑和开放性、实践性要求,从现实而不是原则出发,理论的发展、“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p.248)这一点也极端重要。
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逻辑”,就是在于它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追求,是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利益和解放及替代资本主义,实现更加美好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归宿及本质体现,也是贯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本逻辑的核心。应当说,价值逻辑本质上就是立场问题,站在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以工人和农民为代表的劳动者的立场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逻辑。
对科学社会主义而言,科学逻辑是其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根本方法论,价值逻辑则是其归宿和目的。无论是理论还是运动乃至制度探索,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归宿离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遵循,就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同样,离开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理想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最终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也就不能再称为社会主义,当然也更谈不上是科学社会主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和“价值”两者缺一不可,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与已产生五百多年的社会主义思潮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价值层面,而“社会主义”以“科学”二字冠名,却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和独有特性,也是当代中国实践的伟大创举和21世纪社会主义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之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和理想,如果从16世纪英国莫尔的“乌托邦”算起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但真正不再仅从理性道义和愿望出发,则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标志。科学社会主义同以往和当今世界上其他种种社会主义不同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不是从观念和抽象的“公平正义”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学说和运动。对于“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发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主义的目标、归宿和运动一旦与这一科学逻辑相结合,其内容、性质和命运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真正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变革的世界力量。这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由一国走向多国的历史进程,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尽管还很不成熟、相对弱小,但仍极大改变了世界,使我们这个星球出现了初创的社会主义与成熟的资本主义斗争共处、长期并存的“一球两制”的局面。
一百多年来,这种科学精神与价值诉求的内在、动态的结合与统一贯穿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自20世纪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制度实践的一百多年来,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到今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这种结合的轨迹并非直线型,而是曲线型并时时伴有断裂或偏离,但只要从历史长过程的视角看,人们就会发现,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和“价值”结合的主线确实始终存在。在20至21世纪社会主义成功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种或隐或显、却又左右影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活动长时段发展趋向的基本逻辑真实存在。当然,在这世界社会主义一百多年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两者结合的具体实现形态是随当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由低向高演进,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二、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理论与历史逻辑
在前述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站起来;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起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我们今天也正处于这第三阶段的关键时期。循着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克服和纠正使社会主义偏离其“科学”与“价值”结合的错误倾向和失误,勇于自我革新纠错,努力从现实世情国情及其变化的条件出发大胆改革创新,尽管探索中间经历许多曲折错误甚至重大错误,但70余年发展进程的诸多重要阶段节点,仍总体体现了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结合。在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三大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创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振兴和世界现代史罕见的发展奇迹,不断向世人展示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崛起进入新时代,标志中国已经进入独具特色富有活力、堪称世界奇迹的21世纪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第一,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真正实现站起来,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20世纪世界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结合的结果。
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交相迭起,中国则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身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俄国处境类似: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是内外矛盾聚焦的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和中国的基本环境下,经过前人不屈的探索和比较,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在当时落后的帝国主义俄国进行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还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新中国,都是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矛盾在20世纪时空的特殊展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和“价值”逻辑与特定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崛起,特别是新中国的诞生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尝试,绝对不应被说成仅是革命暴力外加的产物而看不到其背后隐蔽的经济因素的内在力量。“大量事实证明,世界社会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历史作为自然史的基本性质”,“它们的产生、作用和演变,其实仍然是受到隐藏在背后的现实历史条件的支配的”。[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开创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规律,而且依然是以这一规律的世界性展现(特殊形式)为前提的。历史也证明了社会主义曾风靡世界,在20世纪的大半时间内在多国得以实践,对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贡献巨大,不仅短时间内使俄国那样落后的国家实现西方发达国家用百年才实现的工业化,建立起面向全体人民的福利制度,甚至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动经济和社会制度改良(市场经济引入计划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推进)。直到20世纪80年代,尽管传统苏联模式已近僵化、弊病突显,但既往历史成就仍然可见,“社会主义各国工业产值约占世界的2/5,国民收入约占世界的3/5”。①转引自程美东:《从现代视野看新中国70年》,《北京日报》2019年9月16日。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特殊国情条件下的毛泽东时代,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绩,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推进工业化,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开启了从农业国迈向现代化工业国家转变的关键一步(到1975年工业产值占国生产总值由1953年的17.6%增加至44.1%);[4]一个千疮百孔、分裂割据、列强欺凌、饥寒交迫的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变为一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初步解决了七亿人口吃饭问题的社会主义新兴大国,中国经济文化包括水利建设和人民健康卫生教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两弹一星”一扫百年中国“积贫积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成真。仅从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变化的综合反映看,1949年至1978年中国人均寿命就从35岁提高到65.86岁。②转引自李稻葵:《从70年看百年难遇:中国经济回顾与展望》,《参考消息》2019年9月30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在资本主义边缘开始的突破旧社会形态的最初尝试,是举世无双的成功壮举。(历史客观地评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笔者已有专文,不再赘述)
第二,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新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将科学精神与价值诉求相统一的理论逻辑,更是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过程的“魂”。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转折开始到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人靠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再认识、再深化和自觉能动创新实践,彻底纠正了党一度偏离科学社会主义要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误区,坚决否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做法、过时的体制和政策,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义无反顾地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创新的新篇章。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甚至有人宣称“社会主义已历史性终结”之时,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新的巨大活力和生机,显得格外耀眼夺目。
回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可清楚看到,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实现重大转折的动因,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逻辑密不可分。邓小平经过深层的理论思考,提出“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就是聚焦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通过再认识和再出发以及创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主义既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没有改变,又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言“未来社会”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生存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历史空间定位与历史任务存在重大差异。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度里,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生产、社会关系和人的发展等基础上的社会形态,而是在前资本主义因素广泛存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现代化尚未实现、与发达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较大差距的国家中,以社会主义为方向和以绝大多数人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利用而不是取消市场,建构混合经济模式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学习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国际环境和世界普遍的经济交往条件存在重大差异。马克思主义认为,新社会成长的必要条件是生产力极大发展和世界交往普遍化,为此,马克思曾提出过“社会主义共同胜利论”。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此完全不同,这个社会主义(20世纪的多国社会主义实践也是如此)不存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互依存的条件,而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汪洋大海”中存在与发展,它可以与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相呼应,但更多是要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求生存求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处并存在竞争、矛盾、斗争。三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阶段的独特性长期性及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关系的判断。这个社会主义,不是在短期内、在世界范围内替代资本主义,而是长期与不断调整变革的资本主义体系并存,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壮大,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及人类文明新进步新成果相互汲取、兼容并蓄中逐步走向成熟的社会主义。
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为依据,对早期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加以变革和相当大程度的超越。它与20世纪大多数时间内存在、其理论形态以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代表、体制上较长时期以传统苏联模式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义,虽有相承之脉,但有许多不同之点,更多反映了在20世纪末世界巨大变化下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
因此,测试化妆品防晒指数(SPF值)时首先需要确定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MED),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确定MED。
毋庸讳言,在这一阶段,全党重点关注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实践中“重置现实”“重归科学”,重点在于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效率增强经济活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问题——重视“科学”而忽视“价值”,改革过程中一度出现了伤“民生”现象和某些改革政策失误。如在国企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如何处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重建维护健全保障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制度机制;在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使百年社会主义奋斗历程中人民争得的社会权利在新体制中得到坚持与完善,区别处理好市场化与非市场化改革的范围,保障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何在新旧体制转型过渡期防止改革过程中权力与资本结合;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社会道德建设的关系,防止“金钱至上”成为社会价值主导和经济活动主导等方面,都有程度不等的教训,也积压了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贫富分化势头加大、腐败高发、环境恶化、教育医疗过度市场化等带来的社会不公、社会道德迷失等问题。进入21世纪,在这些问题突显后,我们党从理论上开始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任总书记期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相关主张),此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突出了科学发展和更强调以人为本(胡锦涛任总书记期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开始推进一系列加强民生建设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在各个领域深化改革,特别注重在教育、卫生、就业、住房、惠及城乡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推进等方面,调整及重构体制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段改革中的政策失误(包括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缓解了一些较突出的矛盾和弥补了一些较明显的缺陷。
第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国际形势和国家的安全形势都开始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治党强军问题、发展成果惠民和消除贫困问题等,给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新矛盾和突出问题,将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至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是更加全面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使理论与实践创新既坚持科学认知并立足“现实基础”、坚持改革开放大方向,又特别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底线”和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守住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想。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5](p.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同时,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严治党治军、重拳反腐,重筑国魂强军力、实施国家总体安全观、前所未有强化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法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规模精准“扶贫”,同时在对外关系和国际社会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举措,适应了时代和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充分显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风貌,将中国发展提升至让社会主义更加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新境界。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彰显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特色和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主义,而且是科学社会主义——这在今天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已显现的主要特色和成果中,这个事实的指向更加鲜明突出。从现实条件出发,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有现实基础的现阶段的理想目标和实现理想的现实道路;努力使过程特别是阶段性目标和结果较好体现理想与现实、科学与价值的结合与统一;既正视自己的相对落后、敞开胸怀拥抱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并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又能把握世界文明发展大势在现实基础上创新超越,在开放中保持独立自主,将社会主义价值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国情相结合,创造出了充满活力的中国道路和影响世界的带有21世纪社会主义显著标记的中国方案。
至少在下述四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超越资本主义、振兴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指向,代表人类进步的新希望。
第一,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创新取得巨大成功。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经过40余年的努力探索,我们国家已基本形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模式,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正逐步完善。在近几十年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累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面临种种危机和变局,而中国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在将计划与市场结合层面创造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在当代世界新变化中已显比较优势的新样本,在当代世界初步展现了其比较优势。中国道路将社会主义的计划优势成功融入市场经济,这点已在国际社会的有识之士中得到普遍认同,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指出,中国经济奇迹实现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目标都着眼长远,一般都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并不断根据形势调整和修改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和措施”。①转引自《保障改革社会成果人民共享》,《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日。这是社会主义百年探索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当代理论实践的重大贡献和创新。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起飞,取得了西方几百年工业化现代化的成果,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许多领域已进入世界前列,如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已开始反超西方发达国家。这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使“文明”在社会主义新体制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优越性。2018年以来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美国最怕的正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同时,又保持社会国家发展的宏观控制、国家现代化的中长期计划、集中投入直至其目标实现的能力,特别担忧“中国制造2025”,从另一角度也显示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相对发展优势。对此,一些国外学者的评论可作为客观佐证,有的指出中国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全面投入全球化体系,保持社会和经济的开放,同时有强大的公权力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运作,利用国企优势使中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高铁系统、高速公路网络等巨型基础设施”。一位美国学者在美国《时代周刊》刊文,称“虽然在GDP方面目前美国的经济仍比中国大40%”,但“中国政府对经济的管控及其国有企业能更好的驾驭经济力量,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无法企及的”,“中国的经济计划也不能小觑”,“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甚至比二战后主导国际秩序的美国更加完备,更加可持续”。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19年8月27日一次内部演讲中指出,当前西方的市场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当前市场经济过于依赖金融,导致不平等,这“正在动摇我们的政治秩序”,他在呼吁建立新的全球经济秩序同时,也惊呼中国体制相比西方市场经济正显出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巨大优势,“中国已经让7亿人口脱贫,未来还将有更多人摆脱贫困,但在法国,市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了收入不平等现象”。①邱立本:《香港社会撕裂反映中本模式碰撞》,《联合早报网》2019年10月6日;《震撼!美国〈时代周刊〉最新封面只有四个字:“中国赢了”!》,参见https://dy.163.com/article/D2M7RP1O0519AFJG.html;《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警告:我们正经历西方霸权的终结》,参见https://mil.news.sina.com.cn/chi ... ytcitn2505311.shtml。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确保整个社会在调控资本与劳动关系方面总体上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党的自我革命与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有机结合,确保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民主体导向。中国已融入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必须从根本上保障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和人民的基本利益不受资本利益侵蚀,从政治制度上保障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极其必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通过从严治党、治理腐败、党的自我革命的常态化制度化,与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体制的结合,对防止外部敌对力量的强大渗透,防止资本统治卷土重来,防止利益集团左右国家发展和社会财富分配,提供了根本保障。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坚持社会主义两者密不可分,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也被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所证明。
其次,经济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又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与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并行)。这就保证金融和有关国计民生领域的国家公权控制,防止资本主义金融寡头控制和掠夺中国财富和人民财富,确保在全面开放条件下的人民福祉、中国的独立自主和经济安全。有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党和国家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构筑起抵挡贪婪、恣意横行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屏障。今天中国正在创造举世无双的扶贫实绩,“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下降到2018年的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将社会创造的财富用于公共基础建设如高铁,提高惠及大众民生的教育、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今日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2018年人均寿命达到77岁,远高于世界平均寿命72岁,②转引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019年9月)》,参见https://news.gmw.cn/2019-09/28/content_33195541.htm。实现了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总调控,在人均GDP水平仍不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的条件下实现了尽可能的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着实现社会主义人民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奋斗方向。这与近二三十年金融垄断资本和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西方发达国家财富增长而劳动者保障和境遇下滑的趋势,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
第三,推进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站在时代前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改革开放最初若干年只注重发展而忽视环境的教训,汲取当代人类文明发展新观念、新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把美丽中国建设和对全球环境生态保护的大国责任担当相结合,越来越展示出社会主义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逐利的本性是造成世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且无法逆转的主要根源,因而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和特征,就是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开创人类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新文明。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2017年宣布将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时,人们不难体会马克思主义对生态问题根源本质的深刻揭示。与美国形成鲜明对照,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坚定支持并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在国内发展问题上响亮地提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国际上做出郑重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耗能大、规模体量超大、排放总量还很大,但肯下大力气大投入持续降排,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上远低于美、澳。①2018年美人均15吨,澳大利亚17吨,中国6.5吨,参见《中国气候措施已远超澳美》,《参考消息》2019年9月27日。中国近些年加大环保立法执法力度,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投入加强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和产业改造和新能源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自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下降,中国已成为全球太阳能板的最大生产国,2018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生产,太阳能发电、可再生能源利用、地热等生物质发电工程等层面上都超美国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太阳能发电量超美国近一倍,已在世界居领先地位。②转引自王其文:《数字中国——基于大数据的国际比较》,参见http://www.doc88.com/p-3178741950864.html。中国人民近年来已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幸福感明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开辟一条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这无疑已经超越了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和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制度机制及经济发展方式,不至于陷入严重的生态危机无以自拔。
第四,高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霸凌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关系中代表了与西方资本主义称霸世界迥然不同的文明进步方向和力量。
中国的发展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对外和国际关系上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绝不走“强国必霸”的路子,同时坚持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发展多边主义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而不懈努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不仅代表着多极化力量,也代表着更有利于世界人民、更为公平的世界秩序和格局及治理体系的变革力量。对此,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米尔·阿明2018年曾谈道:“中国也在批评当前的全球化系统,它认为这个系统方方面面都服从于大国,特别是美国的‘霸权’。这个看法的言下之意是,全球化的经济层面,也和在真实世界中运作的政治的、和地缘战略的权力有关。这个联系,的确也辨认出一个经常为经济学教授所忽视的重要现实。中国为‘另一种模式的全球化’——‘非霸权的’全球化——而斗争。”③萨米尔·阿明:《金融全球化,中国应该加入吗?》,参见https://www.guancha.cn/SaMiEr-AMing。另一位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也曾指出,尽管在世界市场上社会主义国家仍然要遵守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不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独立的体系,但就未来发展而言,它却有着加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灭亡的作用。
当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充满变数、极具挑战。这既是一个在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继往开来开拓人类新文明的伟大事业,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和环境,也需要面对瞬息万变的风险、困难和挑战。日本共产党前中央委员会议长不破哲三曾说,“中国开辟的这条道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国的国民都未曾走过的”,也正因为这样,在今后还会遇到很多必须解决的问题,“21世纪的100年将是考验资本主义体制继续生存的资格及能力的世纪。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对于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来说,这个世纪也是考验社会主义是否真正有资格和能力承担人类未来的世纪”。他曾建议中国更需要以这种角度来看待中国道路,为此需要回答:“在经济政策上如何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最优先解决的位置上?”“在国际事务上如何确立制衡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横行的国际秩序?”“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如何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在全球变暖及废除核武器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我期待贵党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凭借社会主义的精神与睿智跨越障碍奋勇前进。”①《日本共产党党员不破哲三:中国道路任何国家都未曾走过》,《参考消息》2011年6月23日。今天看来,对于这些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做出了许多成功的回答,一些问题的解答仍在实践创新的路上,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又不断在解决过程中。面对世界进步力量的期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内外压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创新、负重前行:继续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在融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加速实现现代化,同时解决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寻隙发展”和保持独立自主与国家安全的结合难题;探索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深层难题,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完善定型目标前进;将利用资本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与坚持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物”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导向有机结合,探索建构在现实国情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发展与多数人共享成果结合的政策和制度;超越资本主义和传统发展模式弊端,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跨越并进中寻求经济可持续、代际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之路;在全社会逐步确立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制度文明;加强党的领导使之始终成为新文明的自觉力量和领导力量,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塑造与迅速崛起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形象,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顺势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如此等等。
概言之,历史和现实已经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5](p.26)展望未来,我们更有信心期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沿着科学社会主义轨道再创21世纪社会主义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光明.把对民主的期望由“空想”转向“科学”——《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导言[J].社会科学,2013,(12).
[4]蔡昉.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成就、经验与展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8).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The True Express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China: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ngMeng-ro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value orientation is the core essence and the theoretical soul of scientific socialism.Over the past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PCmembers have continued to organically combine the basic logic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with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In particular,the rapid rise intoa new eraon the road to socialism markes China’sentry in the 21st century into a new realm of socialism that is unique,dynamic and world widemiraclou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shows new direction that transcends capitalism,highlights the revitalised nature of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socialism,and represents a new hope for human progress.Looking ahead,we can confidently expect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will follow the track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o create anew glory of socialism in the 21stcentury.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20)10-0001-10
作者:宋萌荣,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澄 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