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回复: 0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9-9 12: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
郭 威 杨 建 曾新欣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工作,对发展实体经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主要存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创新供给能力与产业需求不平衡以及政策作用发挥不充分,实体经济成本控制不充分,国内需求拉动不充分,国外市场开拓不充分“四个不平衡、四个不充分”问题。对此,我们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降低实体企业综合成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在经济新常态下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重要论述并用于指导实践,不断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关键词]实体经济;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工作,习近平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推动实体经济发展。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在天津视察时强调,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①参见《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人民日报》2019年1月19日。在经济新常态下,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重要论述并用于指导实践,对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就振兴实体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思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科学依据。

(一)理论依据
实体经济是物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生产、流通的经济活动,以满足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目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②参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阐明了实体经济对我国过去经济成就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为独立国家”。[1](p.380)在列宁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①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究其根本,人类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这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视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并且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p.597)这进一步明确了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为社会发展确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基础。

(二)历史依据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砥砺前行,我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体经济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中,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形成了种类齐全、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的现代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在《论十大关系》中,前两个关系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按照当时环境和现实需要,我国主要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拉开了工业化大幕,到20世纪70年代,初步建成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之后工业发展打下了宝贵基础。197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16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15.9倍。②参见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10_1675173.html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2年突破了20万亿大关;工业实现了从产品单一向门类齐全的转变,原煤、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主要消费品行业实现了供应不足向供应充裕的巨大转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作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从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到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再到要求“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振兴实体经济,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明确,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重中之重。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习近平在江苏进行党的十九大后的首次调研时强调,“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2019年9月,习近平在河南视察时进一步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①参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4日;《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这些讲话均鲜明而深刻地指出了实体经济之于经济发展,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科技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些技术已从跟跑发展到领跑,发电、输变电、轨道交通和通信设备产业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截至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6.6万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3.9%和32.9%。②参见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10_1675173.html

(三)现实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局势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层面,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2019年6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贸易和投资争端加剧,全球产业格局和金融稳定受到冲击,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国际投资者信心明显不足。③参见习近平:《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的发言》,http://www.xinhuanet.com/2019-06/28/c_1124684186.htm。可以看出,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加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面临重构,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从国内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来主张“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事实,作出了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习近平强调:“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3](p.116)因此,我们必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以产品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实现经济由“脱实向虚”向“脱虚向实”转化,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而向创造大国转变。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国际国内两个大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对为什么要发展实体经济、怎样发展实体经济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对于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实际工作中更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实体经济发展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①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习近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执政党,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3](p.315)基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要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需要。

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外资源、多个部委办、党政军民和产学研等方方面面,使之形成合力。只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各级党委要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强对本地区经济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结合地方实际,改变单纯抓引资、抓投资、抓项目、抓生产的做法,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干部应善于开展经济工作,自觉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42)习近平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3](p.219)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实体经济发展也需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在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坚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特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②参见原磊:《以实体经济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

(四)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将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4页。实现这一任务,必须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经济发展领域,有必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国际上看,21世纪初,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占主导,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离制造业化”和“离本土化”的产业空心化趋势明显,制造业份额长期下降,金融业利润占全部公司利润的比例已高达40%,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持续失衡,最终在2008年引发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内部的希腊、西班牙等国又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而德国由于长期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没有受到太大冲击。①参见梁云凤,郭迎锋,胡一鸣:《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全球化》2019年第6期。习近平2019年9月在河南视察时强调,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应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牢牢扭住实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3](p.116)

三、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表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3497.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71363亿元,增加了约220倍。②参见黄聪英:《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方向与路径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其中,作为实体经济基础的工业,发展更加迅猛。据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6倍,年均增长11.0%。截至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39个大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装备制造、航天航空、深海探测、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以制造业为例,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此后连续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高达27.0%。并且制造业创新已从跟跑为主,进入跟跑在加快、并跑在增多、领跑在涌现的新阶段。③参见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10_1675173.html。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但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相比,还存在“四个不平衡、四个不充分”的主要问题。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
新时代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解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重大结构性问题。习近平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④参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人民日报》2019年2月24日。很显然,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金融与实体经济能够实现融合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资本论》曾深刻揭示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借贷资本是一种财产资本,只有和产业资本相结合,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另一方面,借贷资本不创造价值,只有转化为生产资本,通过生产过程,才能使自身价值增值。表面而言,金融领域中的货币可以自我增值,但实际上只有和实体经济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

习近平基于借贷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辩证关系,深刻指出了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现象。长期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利润率远低于虚拟经济,资本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导致绝大部分年度的实体经济增速低于同期的虚拟经济增速,“脱实向虚”现象明显。一是工业平均利润率在6%左右,2015年甚至为-2.3%,远低于金融业15%的利润率。2015—2017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年度GDP的比重为8%左右,超过美国的7%。银行利润总额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润额的50%以上。二是部分地方政府长期过度倚重房地产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加之近年来宽松的信贷政策和畸高的行业利润,诱导资本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形成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虹吸效应”,严重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3](p.114)

(二)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习近平指出,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5](p.153)近年来,我国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发展虽快,但是绝对量仍然较小。数据显示,我国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仍是工业经济的主体。从制造业自身层面看,我国制造业本身存在结构不平衡、高级化程度不够、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6]如我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高端钢铁产品却需要进口,2017年我国进口了1330万吨钢材,90%新型铝材也依赖进口。从制造业企业层面看,我国很多传统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高技能人才短缺,需要通过改造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如2017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我国仅有华为、联想2个企业入围。[7]加之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根据统计局数据,从投资看,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比总投资增速低2.9个百分点。①参见《国新办:2019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http://www.12371.cn/2019/12/06/ARTI1575568258230287.shtml。中高端制造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传统制造业向“成本洼地”东南亚、印度等地区转移,部分形成替代效应,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性不平衡。

(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把大量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从实际来看,当代发达国家近20多年来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8]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和专业分工细化趋势,大部分制造企业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售后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需要专业机构承担,客观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西方整体而言,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50%左右,其依靠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全球生产网络、资源配置和产品价值链,获取巨额经济利益。就企业个体而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制造企业在主导产业上愈加专业和深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而且降低了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例如美国通用电气、IBM等少数大型制造企业已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赶超发展战略的内生要求抑制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1978年,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9]然而,截至目前,我国产业仍然偏重于生产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我国大部分领域仍处于中低端,发展较好的上海市2018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也只有41.94%,②参见《“两个60%”带来怎样的改变?上海这个产业正向国际追赶》,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54068。③参见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仍不平衡。

(四)创新供给能力与产业需求不平衡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习近平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③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迅速,2018年,PCT专利申请量、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均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8年的58.5%,科技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由2012年的34位提升到2019年的14位。①参见《全国科技工作会议: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1-09/doc-ihqhqcis 4644005.shtml。但是,我国只有少数领域处于全球领跑的位置,大部分领域还是处于跟跑或并跑的位置,制造业在高端芯片、动力系统、高精度加工设备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甚至存在明显短板,一些行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被其他国家掌握,成为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做强的制约因素。与此同时,不少实体经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旧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产业需求结构逐步升级。有限的创新供给能力与升级的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极大影响了我国的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中,国外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控制着我国产业高端需求。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我国面对巨大的沉没成本投入、进入门槛及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之缺乏一定的技术认可和竞争力,难以实现全球价值链跃升。[10]

(五)政策作用发挥不充分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密切协作,才能形成政策合力,使政策效应和资金效率最大化。习近平指出,由于一些原因,这些政策的配套措施还不是很实,政策落地效果还不是很好。②参见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3月9日。横向层面而言,部门间政策合力不足,仍存在各自为政现象,难以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近年来各部门积极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政策分散导致资金使用分散,统筹存有难度。如2014年以来,浙江财政对各部门专项资金进行大力度整合,实现一个部门一个专项,采用因素法和竞争性分配资金,资金由市县根据本地实际统筹使用。但受原有利益格局制约,专项资金只是按部门进行了整合,或者只是形式上整合,仍存在按业务口条块分割使用管理问题。[11]纵向层面而言,上下联动力度不够、联动速度有待改进。大部分省级出台了振兴实体经济财政激励政策,但部分市县政府仍未出台振兴实体经济的配套政策,财政、金融、土地、科技等要素资源有待进一步统筹整合。

(六)实体经济成本控制不充分
习近平指出,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加上社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实体经济边际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下滑。[5](p.241)就国内来看,随着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支撑我国实体经济40余年来快速发展的传统要素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实体企业面临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重以及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综合成本不断提高等难题。数据显示,整体综合考虑,我国只有人力成本比美国略便宜,天然气价格是美国的5倍,剩下的土地、物流、各项税费等方面的投入都比美国贵很多。尤其在我国人工成本逐渐增加、其他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实体经济企业的竞争优势正逐渐丧失。[12]就国际来看,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的商品出口关税提高,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201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1—7月减税13492亿元,其中制造业减税1776亿元,创新机构减税2794亿元,预计全年2万亿元左右。③参见《实打实硬碰硬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访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http://www.chinatax.gov.cn/china ... 137652/content.html。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34元,同比增加0.24元,④参见《2019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1%》,http://www.xinhuanet.com/finance/2019-10/27/c_1125157790.htm。降低实体企业成本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七)国内需求拉动不充分
习近平指出,我国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5](p.199)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我国内需仍显疲软。一是消费需求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一方面,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较低,2015年世界平均的居民消费率为58%,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60%、51%、66%,但同期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7%。①参见邹蕴涵:《我国消费率究竟有多大提升空间》,《上海证券报》2017年6月30日。另一方面,随着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不断增加,我国消费需求处于动态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中,现有供给不能充分满足消费需求。二是有效投资有待进一步扩大。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乏力,加之早期以房地产为主体的资产价格连续上升挤占了社会资源等,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企业的国内投资需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人口结构等都将发生较大变化,扩大内需还有巨大空间。

(八)国外市场开拓不充分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贸易大幅下降。习近平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有效需求下降,再工业化、产业回流本土的进口替代效应增强,直接导致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放缓。[5](p.248)数据显示,2008—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由前10年的年均4.13%下降为2.85%,全球贸易增速由年均11%大幅下降为-0.21%。②参见费洪平:《新时代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切实筑牢发展根基》,《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此外,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与压力加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货物出口124803亿元,增长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90913亿元,同比增长2.4%。③《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2%》,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19_10_18_521800_s.shtml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当前,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当前,我们应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发挥好中央财经委员会作用,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发挥“党是领导一切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化解部门分歧,消除条块梗阻,从财税、土地、规划、金融、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共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机制,建立落实情况报告、通报、“回头看”等制度,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结合各自实际,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

(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④参见《听取关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报告 研究推动落实经济领域重点工作》,《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我们应做大做强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品牌战略意识,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传统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合,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产品质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推行绿色制造,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去除无效低效产能;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三)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耦合共生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能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⑤参见《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日报》2019年9月9日。我们应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检验检测、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推进“互联网+服务业”,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紧密结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顺应居民收入水平、人口结构和消费升级等发展趋势,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扩大服务消费需求,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条件。②参见原磊:《以实体经济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

(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13](p.13)我们应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突破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优势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降低实体企业综合成本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③参见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节选)》,《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我们应加快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实好现有减税降费政策,出台针对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实体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清理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制定简明易行的细则,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增强企业获得感。

(六)积极对外拓展实体经济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强调,实体经济振兴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3](p.116)我们应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办好经贸、产业合作园区,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有效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七)深挖国内需求潜能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④参见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FNIc。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2018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08.6%,其中最终消费贡献率达76.2%。我们应充分挖掘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带来的市场优势,统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围绕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芯片、数字机床、关键零部件和高精尖产品、优质名牌产品等,加强技术攻关,以技术创新带动制造业升级,满足市场需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形成消费新动力。

(八)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习近平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5](p.279)我们应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金融的天职、宗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双创”支撑就业等的金融支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九)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2019年11月,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①参见习近平:《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11/05/c_1125194453.htm。我们应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打造服务型政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宽外资市场准入,继续缩减负面清单,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信息报告等制度;建立集体诉讼制度,改善消费环境,倒逼供给质量提高;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推动垄断行业有序开放,打破行政性垄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论我国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固本培元的根本性作用。只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我们就一定能始终保持经济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黄群慧.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J].中国工业经济,2018,(9).

[6]李中建,魏雪莹.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基于企业、产业、经济三个层面的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7]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关键问题与理论创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3).

[8]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9]孙晓华,李传杰.有效需求规模、双重需求结构与产业创新能力——来自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证据[J].科研管理,2010,(1).

[10]浙江省财政厅政研室课题组.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科学,2019,(4).

[11]吴永立,杨娱,丁妥.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路径研究——基于政企协同视角[J].会计之友,2019,(10).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Scientific Guideline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Entity Economic Development:Studying Presid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Real Economy:

(Guo Wei,Yang Jian,and Zeng Xin-xin)

Since the Party’s 18th National Congress,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expositions.The present phas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nesse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virtual economy,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ve services,between innovation supply capacity and industrial demand,the inadequate role of policy,the inadequate control of costs in the real economy,the inadequate promotion of domestic demand,and the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markets,namely“four problems of imbalance and inadequacy”.In this regard,we should adhere to and strengthen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ies,reduce the comprehensive costs of real enterprises,and create a good business environment,etc.We should also seriously study and implement presid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real economy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use them to guide practice,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to build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20)04-0016-1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约束视阈下的我国工业增长绩效、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问题研究”[15CJY042]、重大国际和地区金融危机发生机理、预警机制和防范政策研究[18VFH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郭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财政金融室副主任,副教授;杨建,天津市政府办公厅九处处长;曾新欣,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图 图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 22:24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