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回复: 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战略布局的理论和实践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9-9 12: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战略布局的理论和实践
石仲泉

[摘要]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收官”阶段,将其在理论上提升、在实践上创新: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科学内涵、不断提高和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征程“两步走”战略安排,解决了“谁来扶”“怎么扶”“扶持谁”“如何退”等问题。当前,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应提高政治意识,增强决胜自信;坚持群众路线,增强决胜本领;发挥制度优势,增强决胜力量。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创建近百年,经过前仆后继的流血牺牲和艰苦卓绝的探寻求索,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收官”阶段,将其在理论上提升、在实践上创新,对进行决战决胜的攻坚战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我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都在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数千年来,古代中国劳苦大众企盼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美好愿望,即将在新时代全面变成现实。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构筑
新中国成立不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并进行了艰辛探索。但是,究竟走什么道路,怎样实现这个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明确和丰富起来的。它经历了目标蓝图化、要求明晰化、思想精湛化的理论构筑过程。

首先是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将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在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提出。这是一个“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社会。[1](p.161)随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的最初“三步走”发展战略。在20世纪末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p.1369)这就是要使“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在21世纪头20年发展成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p.1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后,①这个新目标最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对外更加开放和更具亲和力、国内生产总值由总量翻两番提高到人均翻两番、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中等收入者占全社会的多数、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生态环境良好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一直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这些年来,习近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论述,不断丰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思想观点,并进行了理论提升。

(一)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科学内涵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对“全面小康”内涵做了规范性界定。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首先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即惠及全体人民包括广大农村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次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尽管不可能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但要不断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这三个“全面”,深刻揭示了“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二)不断提高和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也“水涨船高”。党的十八大对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提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并将某些要求纳入制度建设。总的新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建设方面,主动把握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从国情出发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在文化建设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在社会建设方面,不断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改善民生设施,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必将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不断迈进。

(三)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在党的十八大庄严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先后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这两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定。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考察,进一步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极富远见的重大创新。如果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两年间提出的。它蕴含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积聚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三大战略举措是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实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4](p.1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牵”住了纷繁复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牛鼻子”,更加明确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习近平高度评价其意义,指出:“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5]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它的作用有更具体的定位,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6](p.1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核心思想。

(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新征程“两步走”战略安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特质还在于,它既是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终点,又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这在中华民族现代史上是独有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头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个战略安排的伟大意义在于,将党的十八大前讲得较多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前了15年。这是一次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两个全面建成”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更不可能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石”!

什么是理论,理论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初始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的科学界定和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无不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概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构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重要提升。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创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地与贫穷作斗争,对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我们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按现行标准测算的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从1978年的77039万人到减少到2012年的9899万人,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也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经济社会不均衡发展带来区域差别,越往后减贫难度越大,许多深度贫困地区成为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实际上,一个时期出现了贫困人口减到一定程度就减不动,戴贫困县帽子越扶越多的现象。到2015年,有7000多万人没有脱贫。习近平指出:“如果按过去三十多年年均减贫六百多万人的速度计算,七千多万人脱贫需要约十一年,即到二〇二五年才能实现目标。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地干,难以按期完成任务。”[7](p.211)“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部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底线。它要求比常规提前5年实现,任务异常艰巨。

形势逼人,这就要求实践创新。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一系列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新举措,推进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脱贫。

(一)解决好“扶持谁”: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理念
2013年11月初,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此后,他不断阐发这一理念,强调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举措。首先,明确“精准扶贫”内涵。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扶贫地区”。[8]其次,明确“精准扶贫”要求。习近平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9](p.720)再次,明确“精准扶贫”关键。他通过多地调查研究了解到,“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他说:扶贫必先识贫。过去多年来,我们贫困人口总数是国家统计局在抽样调查基础上推算出来的,没有具体落实到人头上。要问谁是贫困户,则大多是说不准。现在我们一定要摸清人口底数,建档立卡,“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10](p.39)还有,明确“精准扶贫”施策,这是最重要的。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扶贫要找‘贫根’。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0](p.39)

(二)解决好“谁来扶”:坚持中国制度优势,凝聚各方力量
脱贫致富不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大力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是新时代以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创新的重要特点。第一,狠抓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机制,落实层层责任制的治理格局。这是解决好“谁来扶”的领导问题。习近平指出,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10](p.39)第二,组织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形成定点扶贫机制,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创新帮扶举措,激发出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力量,提高扶贫成效。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不仅要帮钱帮物,更要推动产业层面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地区间实现共赢。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自愿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第三,干部下沉到基层,不脱贫摘帽不离开。选派得力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实现全覆盖。到2019年底,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的还有91.8万。①参见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没有脱贫摘帽的贫困县的党政干部正职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稳定。这些新举措实实在在加大了扶贫力度,使“谁来扶”的问题有了“硬核性”强力保证。

(三)解决好“怎么扶”:脱贫帮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习近平说:“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10](p.39)这“五个一批”: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有耕地或其他资源的,因地制宜发展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创业,劳务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建立对接机制,解决困难问题。这是短期内实现增收最直接见效的办法。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安置点,尽量搬迁到县城和交通便利的乡镇及中心村,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可以转为市民的就转为市民。保证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同当地群众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生态脱贫。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之类改革,可以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获得保护生态的劳动报酬。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扶贫先扶智,“智”“志”双扶。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落实。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大城市优质学校同贫困地区学校结对等帮扶政策。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探索建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我国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有二千多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难免还有这样的贫困人口。这要由社会保障部门来兜底。要按照国家扶贫标准综合确定各地农村低保的最低指导标准,逐步实现两个标准线合一,发挥低保线兜底作用。同时,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衔接。解决好“怎么扶”,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上述“五个一批”无疑是核心工程,有助于加快推进精准脱贫进程。

(四)解决好“如何退”:建立达到脱贫标准的退出机制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精准扶贫花了大力气,脱贫摘帽实现小康,要群众认可,让社会点赞。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10](p.44)这里最重要的有四点:一是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贫困县摘帽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对表,每年退出多少要心中有数,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二是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摘帽不摘政策。贫困县摘帽后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有个过程,需要“扶上马送一程”,使其摘帽后各方面扶持政策能够继续执行一段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发生的返贫现象。三是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首先要严格脱贫验收办法,明确摘帽标准和程序,确保摘帽结果经得起检验。同时,要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的社会监督,可以让当地群众自己来评价,也可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以增强脱贫工作绩效的可信度。四是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脱贫了逐户销号,返贫了重新录入,有进有出,保证各级脱贫任务和建档立卡数据对得上,扶贫政策及时调整,扶贫力量进一步聚焦。对贫困户实施帮扶措施,即使销了号也可以再保留一段时间,做到不稳定脱贫就不彻底脱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呕心沥血。2015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召开7个专题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多个文件。习近平不断到贫困地区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召集相关省份负责同志进行工作部署。这样,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①参见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三、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最后一公里”
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大考之年。一是要决战决胜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二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是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数月艰苦卓绝的奋战,疫情防控形势不断积极向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防控斗争,对决战决胜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会带来不小影响。正因如此,党中央在2020年3月上旬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排除一切困难打赢脱贫攻坚战,对目前还有的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最后一公里”的冲锋号。怎样确保取得“最后一公里”的胜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决定性因素。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上上下下必须把工作抓得很紧。

就加强和改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而言,尤其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提高政治意识,增强决胜自信
要充分认识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最后的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无论对中国还是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是大局意识。对决战决胜“最后一公里”这场硬仗要提到这样的政治站位来认识,越到最后越要绷紧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应当承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更会增加打赢决战决胜“最后一公里”这场硬仗的困难。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定要有辩证思维。我们还是应根据毛泽东讲的,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既增强决战决胜的自信,又努力找到决战决胜的办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非常突然和猛烈,没有任何特效药,但是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被困难吓倒,试验各种方法,西药中药一起上,老方新方纷纷试,最后控制了疫情,不断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这给打好决战决胜“最后一公里”攻坚战以重要启示:在困难面前首先要有坚强的信心,有了信心就会生出办法。因此,一定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气概,越是困难越显英雄本色的壮志豪情。

(二)坚持群众路线,增强决胜本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没有办法就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这是共产党人的群众观。中国有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中间,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11](p.933)习近平按照毛泽东的教导严格要求自己。从一个不满16岁的知识青年到陕北当农民开始,他就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对我国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多了解,立志要让农民的生活能好一些。他后来在县、市、省、中央工作中也经常考察贫困地区,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州地市县乡。考察时,他到乡亲们家中聊天,与基层干部座谈,因而对农村贫困状况了如指掌,频频推出解决贫困问题的“金点子”。2015年以来,他就打赢脱贫攻坚战连续召开座谈会。每次座谈会前,他都先到贫困地区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听听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召集相关省份负责同志进行工作部署。2015年夏,他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时,推荐了在贵州省考察时了解到的“四看法”例子。这是威宁县迤那镇干部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谓“四看法”,就是:一看房(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二看粮(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三看劳动力强不强(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他指出:这个“四看法”实际效果好,“在实践管用,是一个创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摸清扶贫对象的基础上,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12](p.59)在决战“最后一公里”阶段,我们也需要坚持群众路线,问计于民,求策于群,不断增强决胜本领。如习近平在2020年3月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所说,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①参见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

(三)发挥制度优势,增强决胜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打赢整个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都要发挥这个优势。开打扶贫攻坚战之始,我国已发挥这一特有优势,凝聚各方力量,解决了“谁来扶”问题。现在决战“最后一公里”,还需要发挥制度优势,增强决胜力量,解决“扶到底”问题。习近平指出:“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当前,最突出的任务是帮助中西部地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在劳务协作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长远看,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②参见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就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来说,在完善省际结对关系的基础上,帮扶双方还可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组织辖区内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同对口帮扶省份贫困县结对帮扶,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在没发现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可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组织好产销对接,解决好贫困地区农畜产品难卖等问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增强决胜力量的一个重要举措,该任务完成得好,有助于贫困地区克服疫情影响,夺取决战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役即将“收官”。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伟业,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5]习近平.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时的谈话[N].人民日报,2015-03-30.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J].中国扶贫,2015,(2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Building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 Important Strategic Layout

(Shi Zhong-quan)

In 2020,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PC,we are about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This grows out of the united efforts of generations of the CPC members and all nationalities in China;it must also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at its core,has,in the“final”stage of achieving this strategic goal,upgraded it in theory and innovated it in practice,giving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to the criteria for“building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in all its aspects”,continuously improving and enriching the criteria,forming a grand strategy of“four comprehensives”,proposing a strategic arrangement of“two steps”for the new journey,and solving such problems as“who to support”,“how to support”,“whom to support”and“how to withdraw”.At present,in the“last kilometer”of the decisive battle against poverty,we should raise our political awareness to enhance our confidence in victory,adhere to the mass route to enhance our ability to win,and give full play to our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to enhance our power to win.We are convinced that under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at its core,we will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on schedule.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20)04-0001-07

作者:石仲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澄 宇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5 02:48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