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回复: 0

16—17世纪的犹太商人与东亚海上贸易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9-7 09: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16—17世纪的犹太商人与东亚海上贸易
——基于犹太后裔“新基督徒”的考察
李 庆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 南京 210023)

摘 要:在15至16世纪的反犹浪潮中,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大批犹太人被迫改宗天主教。随后,这些被称为“新基督徒”的犹太后裔,由于愈演愈烈的宗教迫害和相继成立的宗教裁判所,不得不迁徙至世界各地避难,并在16世纪中期辗转抵达中国澳门、日本以及西属菲律宾等地。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与内在的族群、血缘联系,以及16世纪80年代的世界格局变动,散落于上述各地的犹太人逐步渗透和掌控了东亚海域的主要航线,在世界市场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聚居于中国澳门的大量犹太人,他们竭力摆脱王室和宗教裁判所的控制,在远离母国的东方创建起相对安全的居留环境与庞大的商业网络。

关键词:犹太人; 新基督徒; 东亚海域; 世界市场; 澳门

1605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对开封犹太人的发现,开启了欧洲传教士对犹太人与中国历史关系的探索。之后,学界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使得“开封犹太人”几近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代名词。实际上,大约在利玛窦抵达中国的30余年前,已经有一批犹太后裔匿身于远洋大帆船,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澳门和日本等地,逐渐对东亚的海上贸易和澳门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16—17世纪犹太民族散居全球的历史研究,绝大部分仍集中于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等地区,对东亚海域犹太人的研究严重不足。犹太商人在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等区域的贸易史,可谓犹太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者和相关著述较多,难以一一列举(1)代表性著述可参见Lois C. Dubin,The Port Jews of Habsburg Trieste: Absolutist Politics and Enlightenment Culture,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David Sorkin “The Port Jew: Notes Toward a Social Type, ”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50(1), 1999, pp.87-97; Paolo Bernardini and Norman Fiering eds.,The Jews and the Expansion of Europe to the West, 1450-1800,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01;艾仁贵:《港口犹太人对近代早期跨大西洋贸易的参与》,《世界历史》2017年第4期;张倩红、艾仁贵:《港口犹太人贸易网络与犹太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与之相比,关于犹太商人与东亚历史关系的研究,则尤为稀少。詹姆斯·柏亚金(James C. Boyajian)和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Sanjay Subrahmanyam)虽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所论及,然而两者皆偏重从哈布斯王朝的整体历史考察新基督徒商人的历史角色,东亚地区仅占据不太重要的一角,并未进一步展开。近几年,米格尔·罗德里格斯·洛伦索(Miguel Rodrigues Lourenço)和苏禄修(Lúcio de Sousa)是关注这一问题的主要学者,前者偏重从宗教史的角度分析宗教裁判所与澳门的历史,后者则主要以个案探析犹太人在东亚的迁徙史。总体而言,早期的研究难以脱离欧洲中心论的窠臼,东亚偏居一隅;近年来的研究则仍处于初步梳理阶段。(2)参见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Baltimore &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Sanjay Subrahmanyam,The Portuguese Empire in Asia, 1500-1700,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History,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2012; Miguel Rodrigues Lourenço,A Articulação da Periferia, Macau e A Inquisição de Goa(c. 1582-c. 1650),Macau: Centro Científico e Cultural de Macau, I. P., 2016; Lúcio de Sousa,The Early European Presence in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east Asia, 1550-1590, The Life of Bartolomeu Landeiro,Macau: Fundação Macau, 2010; Lúcio de Sousa,The Jewish Diaspora and the Perez Family Case in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Americas(16th Century),Macau: Fundação Macau, 2015; Lúcio de Sousa, “The Jewish Presence i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Manuel Perez Garcia, Lúcio de Sousa,Global History and New Polycentric Approaches, 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s in a World Network System,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8.本文拟从东亚海域犹太人的身份、远赴东亚的历史原因,其融入地区海贸网、整合全球贸易网络的作用以及他们的生存境况等多个方面作进一步考察。

一、犹太人前往东亚海域的历史背景
约在公元70年后,以“商业民族”著称的犹太人已流散至伊比利亚半岛。其后,或因中世纪的长途贸易,以及各国宗教政策等多种因素,半岛上发展出大量犹太社区。在“光复运动”(Reconquista, 711—1492年)的前中期,半岛上的犹太人(亦称为Sephardim,中文译作“塞法尔迪”)业已历经数次迫害。(3)Yitzhak Baer,A History of the Jews in Christian Spain, vol.1: From the Age of Reconquest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61, pp.45-54.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伊比利亚犹太人再度遭受迫害之时,由于同时期开启的地理大发现,犹太人的流散已不再局限于旧大陆,而是开始扩散到“新发现”的世界。

新的迫害首先在西班牙境内爆发。1391年4月,由多明我会会士和其他狂热僧侣发动的反犹运动席卷塞维利亚,随后一路向北,蔓延至巴塞罗那,不计其数的犹太人死于此次暴乱。至该年底,西班牙社会中的大量犹太人不得已改宗天主教,由此产生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首批“改宗者”(converso)。为区别于其他非犹太血统的天主教徒,这类犹太人也被称为“新基督徒”(cristiano nuevo)。(4)António José Saraiva,Inquisição e Cristãos-Novos,Porto: Tipografia Gráficos Reunidos, LDA, 1969, pp.18-19; António José Saraiva,The Marrano Factory: the Portuguese Inquisition and Its New Christians, 1536-1765,Boston: Brill, 2001, introduction, ⅩⅩⅪ。有关犹太人不同群体的称谓较多,且易混淆,有必要先略作说明。本文在使用“犹太人”(Jew)一词时,广义上指拥有犹太血统的族群,即我们日常概念中的一个统称;狭义上指1497年前,伊比利亚半岛上未改宗的犹太人,也称为“塞法尔迪” (Sephardim)。在使用“新基督徒”(西班牙文“Cristiano Nuevo”、葡文“Cristão-Novo”、英文“New Christian”)一词时,专指伊比利亚半岛上改宗天主教后的犹太人及其散落世界的后裔。所谓的“秘密犹太人”(Crypto-Jew)或“马拉诺”(Marrano)则指新基督徒中仍然秘密信仰犹太教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新基督徒仍暗行犹太礼仪。

即便如此,首批新基督徒及其后裔仍活跃于教会和世俗政权中,在西班牙的中、上层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直到15世纪中叶后,“旧基督徒”及其他反犹势力才对新基督徒群体形成实际遏制。1449年第一部强调“血统纯净”(limpieza de sangre)的法律颁布,意在阻绝拥有犹太血统的天主教徒担任宫廷要职、获得骑士团荣誉和加入宗教修会,新基督徒的社会地位随之日渐式微。1478年,西班牙建立宗教裁判所,进一步压制新基督徒和未改宗的犹太人。最终,1492年3月31日官方签署法令,完全驱逐未改宗的犹太人,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迫变卖资产、散居外国,半数迁徙至法兰西、纳瓦拉(Navarre)、非洲、意大利、埃及乃至奥斯曼帝国,另外半数则进入宗教氛围相对宽容的邻国葡萄牙。(5)James Finn,Sephardim; Or, The History of the Jews in Spain and Portugal,London: Printed for J. G. F. & J. Rivington, 1841, pp.402-407; Lúcio de Sousa,The Jewish Diaspora and the Perez Family Case in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Americas(16th Century),p.26.

与西班牙不同,葡萄牙在1496年之前几乎未曾出现过一件值得着墨的反犹事件。犹太人在葡萄牙国内的活动不但得到官方认可,而且受到法律保护。早在勃艮第王朝(The House of Burgundy,1143—1383年)时期,王室的财政官员、银行家和税款包收人,基本上都由犹太人担任。(6)António José Saraiva,Inquisição e Cristãos-Novos,p.29.因而,当1492年被驱逐的西班牙犹太人前往葡国避难时,葡萄牙国王深谙其中经济利益,不仅没有封锁边界,反而从中收取入境费等各项税费,准许犹太人短居或永住。其中,仅600户西班牙犹太家庭为永久居住权支付的金额就高达6万克鲁扎多(cruzados)。(7)Alexandre Herculano,História da Origem e Estabelecimento da Inquisição em Portugal,Tomo Ⅰ, Lisboa: Imprensa Nacional, 1854, p.107.

起初,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1495—1521年在位)对犹太人尚属宽宥。然而在1496—1497年,考虑到要与西班牙王室联姻,葡王颁发《驱逐异教徒法令》(Decreto de Expulsão dos Hereges)等一系列法令,明令犹太人改宗天主教,否则必须在10个月内离境,14岁以下的犹太人则不得离境、必须无条件改宗。(8)Alexandre Herculano,História da Origem e Estabelecimento da Inquisição em Portugal,Tomo Ⅰ, p.116.为进一步达成政治联姻的目的,又不致精英团体流散他地,1497年3月国王将犹太人离开的港口限定在里斯本、波尔图和阿尔加维(Algarve)三地。之后,为了尽量迫使犹太人改宗、留在本国,又将出发港缩小至里斯本一处。到1497年5月底,2万余犹太人聚集于里斯本港口等待离开之时,一批僧侣突然将圣水灌于犹太人头顶,以达到强行施洗的目的。(9)Alexandre Herculano,História da Origem e Estabelecimento da Inquisição em Portugal,Tomo Ⅰ, pp.122-123; Lúcio de Sousa,The Jewish Diaspora and the Perez Family Case in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Americas(16th Century),p.27.由此,葡萄牙的本土“新基督徒”群体开始集中出现。

随后40年间,着眼于经济等其他因素,葡萄牙对新基督徒的政策仍然较为宽容,葡王分别在1507年、1524年颁发法令,禁止其他群体歧视新基督徒。在社会各阶层中,尤其是在商人、手工业者等中层群体间的新、旧基督徒通婚现象尤为普遍,以致到16世纪末期,半数乃至三分之二的葡萄牙人皆有希伯来血统。(10)C. R. Boxer,The Portuguese Seaborne Empire, 1415-1825,London: Hutchinson & Co. Ltd., 1977, p.266.

不过,在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社会中的仇犹情绪再度激化,新基督徒亦不再得到国王庇护。在距离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成立(1478年)近半个世纪之后,葡萄牙王室也在1536年引入宗教裁判所,这等于是宣告新基督徒在伊比利亚半岛已无安身立命之所。因远离宗教裁判所驻地,随地理大发现而开辟出来的“西属西印度”(Indias Occidentales)和“葡属东印度”(Indias Orientales)(11)东、西印度的划分起源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的航海发现,以及两国签订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Tordesillas)、《萨拉戈萨条约》(Saragossa)等一系列条约。参见Frances Gardiner Davenport,European Treaties Bearing o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Dependencies to 1648,Washington :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1917, pp.84-198.成为众多犹太人的宗教避风港。

犹太人远徙海外,并非突发奇想。除拥有商业资本之外,西班牙中层社会的犹太人还继承了阿拉伯人遗留的航海知识。1492年后被西班牙驱逐的犹太人中有大批天文学家和占星家。(12)艾仁贵:《犹太人对地理大发现的贡献和参与》,《世界民族》2017年第6期。譬如,奠定葡萄牙大西洋航行理论基础的亚伯拉罕·萨库托(Abraham Zacuto)就是一名犹太人,1497年达伽马的印度航行以及1500年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Pedro width=14,height=17,dpi=110lvares Cabral)对巴西的“发现”,皆基于萨库托的理论。(13)António José Saraiva,The Marrano Factory: the Portuguese Inquisition and Its New Christians, 1536-1765,pp.4-5.而在西班牙人向大西洋以西的探索发现中,犹太人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很可能是一名新基督徒(14)学界就哥伦布是否有犹太血统尚有争论,参见艾仁贵:《犹太人对地理大发现的贡献与参与》,《世界民族》2017年第6期。;而他首次探险的主要投资人、王室财政大臣路易斯·德·桑坦格尔(Luis de Santángel)也是新基督徒。(15)Eva Alexandra Uchmany, “The Participation of New Christians and Crypto-Jews in the Conquest, Colonization, and Trade of Spanish America, 1521-1660,” Paolo Bernardini and Norman Fiering eds.,The Jews and the Expansion of Europe to the West, 1450-1800,p.187.另外,据称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个欧洲人路易斯·托雷斯(Luis de Torres)也拥有犹太血统(16)Sander L. Gilman, “Jews and Smoking, ”Sander L. Gilman & Zhou Xun eds.,Smoke: A Global History of Smoking,London: Reaktion Books,2004, p.278;艾仁贵:《港口犹太人对近代早期跨大西洋贸易的参与》,《世界历史》2017年第4期。;而巴西最早的蔗糖种植,也被认为是由新基督徒从马德拉群岛引入的(17)Arnold Wiznitzer, “The Jews in Sugar Industry of Colonial Brazil, ”Jewish Social Studies,18(3), 1956;艾仁贵:《港口犹太人对近代早期跨大西洋贸易的参与》,《世界历史》2017年第4期。。

伴随新航线的东拓与西进,越来越多的新基督徒涌入并扎根东、西印度的诸多港口。葡属印度科钦城生活着大批犹太人,还建有众多犹太教堂,是西、葡新基督徒重操犹太礼仪的重要场所。(18)António José Saraiva,The Marrano Factory: the Portuguese Inquisition and Its New Christians, 1536-1765,p.348. 1543年1月6日,代理主教米格尔·瓦斯(Miguel Vaz)于科钦致信国王,称当地已经有大量新基督徒。(19)António da Silva Rego,Documentação para a História das Missões do Padroado Português do Oriente, width=8,height=17,dpi=110ndia, vol.2 (1523-1543),Lisboa: Divisão de Publicações e Biblioteca, 1949, p.338.1546年5月16日耶稣会士沙勿略(Francis Xavier)在写给葡萄牙国王若奥三世(João Ⅲ)的信中提议,为确保葡属东印度信徒的虔诚,应当在那里成立宗教裁判所,“因为有众多信徒竟遵行摩西律或摩尔人的信条,对天主毫无敬意,安然生活于可耻的世俗生活之中。而这些人的数量众多,散布于(葡属印度)所有要塞”。(20)Joseph Wicki S.J.,Epistolae S. Francisci Xaverii Aliaque eius Scripta,vol.1, 1535-1548, Romae: Institut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 1944, pp.346-347. 西属印度的美洲地区面临同样的问题,犹太人成为西班牙人征服和殖民墨西哥的重要力量。为防事态失控,西班牙国王先后在1501年、1518年下达禁令,禁止新基督徒前往西属印度。(21)Eva Alexandra Uchmany, “The Participation of New Christians and Crypto-Jews in the Conquest, Colonization, and Trade of Spanish America, 1521-1660,”The Jews and the Expansion of Europe to the West,pp.187-188; Archivo General de Indias, Indiferent, 420, L.8, fls. 92v-93r.

王室对新基督徒海外移民的关注与担忧或许来自于两个层面,除了怀疑奉行犹太礼仪的“秘密犹太人”会影响天主教在当地的传播之外,他们还担心大量位居社会中层、掌握雄厚资金的新基督徒商人的外逃,将影响本土经济的发展。为此,1567年6月30日,葡萄牙国王规定:若无国王许可,任何“希伯来人”(pessoa da nação hebrêa)皆不得去往葡属印度,或者他们可以缴纳不少于500克鲁扎多的押金,并在一年内回国;若未返回,这笔押金不予退还。(22)Academia Real das Sciencias de Lisboa,Documentos Remettidos da India ou Livros das Monções,Tomo Ⅱ, Lisboa: Typographia da Academia Real das Sciencias, 1884, pp.215-216.次年3月20日,国王再度下令:若无国王签署的许可文书,任何新基督徒(christão novo)不得前往印度,若违抗必将其囚禁,没收全部财物。(23)Academia Real das Sciencias de Lisboa,Documentos Remettidos da India ou Livros das Monções,Tomo Ⅲ, Lisboa: Typographia da Academia Real das Sciencias, 1885, pp.510-512.

继1510年占领印度果阿之后,葡萄牙人又在次年占领通向东亚海域的要塞马六甲。葡商从此活跃于马六甲以东海域,遂有16世纪20年代的中葡官方交往,以及40年代葡萄牙人对日本的“发现”。而犹太商人亦混迹其中,开始融入并主导东亚的海上贸易。

面对日趋严峻的宗教迫害与经济管控,犹太人只得继续寻找相对安全的地区。除去小部分新基督徒为积极开发“新市场”主动离开果阿、墨西哥等地之外,更多的新基督徒则是为了躲避宗教制裁,不得不跟随“地理大发现”的脚步继续向东、西印度的边缘地区行进,最终抵达马六甲以东、菲律宾以西的东亚海域。

二、犹太商人的东亚海贸网络与世界市场
尚不清楚兰代罗是否真的被日本人如此推崇,但东亚海域的另一条重要航线,即“澳门—马尼拉”航线的开通,的确与兰代罗等新基督徒商人密切相关。在西班牙人占据马尼拉(1571年)后,该港口迅速成为美洲白银与中国丝、绸、瓷以及东南亚香料交易的重要中转港。当1582年桑切斯将西葡合并的消息带至澳门,并要求澳门当局效忠新王之后,澳门的新基督徒和耶稣会士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巨大商机。宣誓效忠后不久,远东耶稣会最高领导人范礼安就与兰代罗商议,决定由他派船将桑切斯送回马尼拉。在随船带给菲律宾总督的书信中,范礼安高度赞赏兰代罗,期望总督给予相关协助,同时还意味深长地暗示,兰代罗此后可以“指挥更大型的船只,多次前往马尼拉”。(35)Carta de Alejandro Valegno a Gonzalo Ronquillo de Pewidth=11,height=11,dpi=110alosa, Archivo General de Indias, Patronato 24, R.57.

因史料缺乏,我们很难查知在这数十年内的诸多事件中新基督徒的参与度究竟有多高。不过,考虑到沙勿略在1546年的抱怨之词,个别新基督徒已出现在东亚的海港是确有可能的。而十余年后的1557年,广东官方对葡萄牙人居留澳门的默许,又为葡人以及犹太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聚集提供了便利条件。

经由20余年的发展,聚居于澳门的新基督徒数量已经相当可观。1579年11月15日,果阿耶稣会士费尔南多·德·梅内塞斯(Fernando de Meneses) 在给时任耶稣会总会长、“新基督徒反对派”(anti-converso)代表人物埃弗拉德·麦古里(Everard Mercurian)的信中提到:

在中国的一个镇(povoação,即澳门)里,我们拥有600人口。……令人惊奇的是,镇里的葡萄牙人秘密地请求中国官员准许他们建造房子和一处隐秘的处所,以供他们做一些仪式,因为在这里,若没有最高长官海道(Aitao)的授权,无人敢建房。海道已经询问要求建房的人是何许人。但是,我并不因此感到惊奇,因为镇子里的新基督徒超过300名,他们并非真诚的天主教徒,在葡萄牙和印度,每天都要烧死这样的人。(26)Joseph Wicki S.J.,Documenta Indica,vol.11, Romae: Institut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 1970, pp.730-731.

若梅内塞斯所言非虚,那么1579年中国澳门社会中的犹太人数量已超过葡萄牙人口的半数。(27)有学者指出,在澳门建立犹太教堂这类传言或许有夸大之嫌。François Soyer, “Secret Synagogues’: Fact and Fantasy from Portugal to Macau,”Cadernos de Estudos Sefarditas,19(2), 2018.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确定300余名新基督徒中每一位的姓名,但其中仍有数位声名显赫的商人历历可考。例如,多明戈斯·蒙泰罗(Domingos Monteiro)、安东尼奥·加尔塞斯(António Garcês)、巴托洛梅·瓦斯·兰代罗(Bartolomeu Vaz Landeiro),以及兰代罗的两位外甥塞巴斯蒂安·若热(Sebastião Jorge)和文森特·兰代罗(Vicente Landeiro)等人,都是中国澳门以及东亚海贸中的重要人物。

在16世纪中后期的东亚海贸中,“中国澳门—日本”航线的交易量最大、金额最高。英国旅行家拉非·费奇(Ralph Fitch)曾记述“葡萄牙人从澳门运送大量白丝、黄金、麝香和瓷器到日本,之后只从那里运走白银……赚取60万克鲁扎多”。(28)John Pinkerton,A General Collection of the Best and Most Interesting Voyages and Travels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vol.9, London: Printed for Longman, Hurst, Rees, Orme, and Brown, Paternoster-Row; and Cadell and Davies, in the Strand, 1811, p.422.为掌控获利巨大的海上贸易,王室和果阿当局通常会任命独占“中国澳门—日本”航线航行权和贸易权的船队首领。这些被称为“加必丹末”(capitão-mor)的商人或贵族不仅负责管理途经港口的行政事务,而且还是葡萄牙与中、日两国交往的官方代表。(29)也译作“甲比单末”“加必丹”等名,本文取《明史》所载“加必丹末”一名。参见张廷玉等:《外国传六·佛郎机》,《明史》卷三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430页;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页;金国平:《西方澳门史料选萃(15-16世纪)》,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3-244页。如此重要的职位,其担任者在1576至1578年以及1586年中是犹太后裔蒙泰罗;1582年的加必丹末是早在1571年就已居留澳门的加尔塞斯。(30)Lista dos Annos, Viagens, e Capitães Mores do Trato de Japão(1549-1639), Biblioteca da Ajuda, Jesuítas na width=14,height=17,dpi=110sia, Cód. Ms. 49-IV-66, fls. 41v-42r.; 谟区查:《葡萄牙贵族在远东——澳门历史中的事实与逸闻(1550-1770)》,澳门:澳门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第184页。加尔塞斯早在1571年前就已居住在澳门,直到1625年时仍生活在澳门的圣安东尼堂区。Arrezoado Sobre a Resposta da Cidade ao Protesto da Companhia Acerca da Jlha Verde, para se Declarar o Dereito que os Portuguezes Tem na Cidade de Macao, Biblioteca da Ajuda, Jesuítas na width=14,height=17,dpi=110sia, Cód. Ms. 49-V-4. fl.11r; Elsa Penalva, Miguel Rodrigues Lourenço, eds.,Fontes para a História de Macau no Século ⅩⅤⅡ,Lisboa: CCCM, I.P., 2009, p.178.而在1581年从中国澳门驶往日本的两艘大帆船中,有一艘大型中式帆船的船长就是巴托洛梅·兰代罗。(31)Alessandro Valignano,Sumario de las Cosas de Japon (1583),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1954, p.336.兰代罗及其族人于1557年抵达东印度,或因躲避宗教裁判所的调查于1570年左右开始居留澳门。次年(1582年)从中国澳门驶往日本的两艘船只也均为兰代罗个人所有。(32)C. R. 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1988, p.41.

在16世纪的东亚海上贸易中,兰代罗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是东亚海域诸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和主导者。西方人首次踏足台湾岛,正是乘坐他的船只;1580年,他又协助明政府围剿海盗林道乾。(33)《督抚疏议》《万历武功录》记其为“船主啰鸣冲呅呧呶”。George Bryan Souza,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Cambri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36; 汤开建、周孝雷:《澳门开埠之初(1564-1580)葡萄牙人对三次中国海盗活动的应对与处理》,《海交史研究》 2017年第2期。曾在1582年由西属菲律宾访问中国、与兰代罗交往甚密的西班牙籍耶稣会士阿隆索·桑切斯(Alonso Sanchez)在事后留下的报告中称,兰代罗是当时澳门极为富有和重要的商人,而且与加必丹末加尔塞斯私交甚好。桑切斯还告诉我们:“兰代罗的船上有许多日本人,这些人称他为葡萄牙人的国王(el Rey de los portugueses)。日本的大名也的确这样接待他。”(34)Francisco Colin,Labor Evangelica: Ministerios Apostolicos de los Compawidth=11,height=11,dpi=110ia de Iesvs, Fvndacion, y Progressos de Su Provincia en las Islas Filipinas,vol.1, Barcelona: Impreta y Litografia de Henrich y Compawidth=11,height=11,dpi=110ía, 1900, pp.287,301.

为进一步处理犹太人问题,从属于葡、西两国的果阿和墨西哥也分别于1560年和1571年成立宗教裁判所。据不完全统计,仅1561年至1623年,果阿宗教裁判所处理的案子就达到3 800例,其中犹太人案例数为342例,占比9%。(24)António José Saraiva,The Marrano Factory: the Portuguese Inquisition and Its New Christians, 1536-1765,p.346.1571—1700年间被墨西哥宗教裁判所起诉的犹太人约为324人,占所有被起诉案例的比重约6.8%。(25)John F. Chuchiak Ⅳ,The Inquisition in New Spain, 1536-1820: A Documentary History,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347-348.

1583年2月13日,因病不能远行的兰代罗指派他的外甥巴斯蒂安·若热率船前往菲律宾,若热于3月27日抵达马尼拉,(36)Lúcio de Sousa,The Early European Presence in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east Asia, 1550-1590, The Life of Bartolomeu Landeiro,p.58.完成了澳门与马尼拉之间的首次官方航行。此次交易使葡萄牙商人在获得不菲利润的同时又满足了菲律宾的货物需求,从而马尼拉当局希望葡人每年都向菲律宾运输货物,(37)桑切斯称:“葡萄牙人满意地离开,决定每年都带着马尼拉急需的货物来贸易。……因为虽然每年都有不少中国船只到来,但是所带货物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与葡萄牙人从广州带过来的相比。而且中国人发现自己处于垄断地位,只想交换黄金。”Relación del Viaje del Jesuíta Alonso Swidth=8,height=11,dpi=110nchez a la China, 1583, Archivo General de Indias, Filipinas 79, N.10; P. Pablo Pastelles, S. J.,Labor Evangelica, Ministerios Apostolicos de los Compawidth=11,height=11,dpi=110ia de Iesvs, Fvndacion, y Progressos de Su Provincia en las Islas Filipinas,vol.1, p.301. 澳马贸易关系就此得以正式确立。次年(1584年),兰代罗又亲自率领船只,应约赴马尼拉贸易,(38)Lúcio de Sousa,The Early European Presence in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east Asia, 1550-1590, The Life of Bartolomeu Landeiro,p.101.从而巩固了美洲白银流入明代中国的又一关键渠道。

或许是为了将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及其跨太平洋航线纳入犹太商人构建的贸易网络,初抵马尼拉的巴斯蒂安·若热还向西班牙当局出示过一份兰代罗在其他地区的贸易“代理人”(procuradores)名单。除已有论及的新基督徒加尔塞斯、巴斯蒂安·若热之外,名单另列有9位贸易代理人。(39)Lúcio de Sousa,The Early European Presence in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east Asia, 1550-1590, The Life of Bartolomeu Landeiro,p.59.有研究指出,当时在以兰代罗为核心的贸易网络中,除日本、中国澳门、马尼拉以外,还包括暹罗、真腊、帝汶、第多列(Tidore)、特尔纳特(Ternate)等国家和地区。(40)Lúcio de Sousa,The Portuguese Slave Trade in Early Modern Japan: Merchants, Jesuits and Japanese, Chinese, and Korean Slaves,Leiden & Boston: Brill, 2018, p.50; Lúcio de Sousa, “Judaeo-Converso Merchants in the Private Trade between Macao and Manila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Revista de Historia Económica, Journal of Iberian and Latin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18(October),2019, pp.12-13.如果说加尔塞斯是兰代罗从事中国澳门与日本贸易的合伙人,巴斯蒂安·若热是澳马贸易方面的代理人,那么名单上的其他人就很可能负责东南亚区域的贸易事务。由此看来,早在16世纪80年代,犹太商人以族群关系为纽带、以商品和市场为核心的区域性贸易网络,已经涵括了马六甲以东海域的绝大部分商业港口。

16世纪80年代注定要成为早期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节点。1581年的西葡合并,在改变欧洲政局的同时也影响到东方,促使原本就互有往来的东、西印度进一步消除了各自为政的政治隔阂,商品与人员的流动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东亚海域的区域性贸易也在犹太商人的参与和引导下,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另一位葡籍犹太后裔迪奥戈·费尔南德斯·维托里亚(Diogo Fernandes Vitória)构建的贸易网络极具代表性。维托里亚出身于波尔图一个声名显赫的犹太家族,族中有不少长辈受到过宗教裁判所的惩罚。因此,16岁的维托里亚离乡前往果阿,后为继续躲避宗教裁判所惩罚,他又经马六甲于1580年抵达马尼拉。不久,维托里亚与菲律宾的“旧基督徒”家族联姻,顺利融入马尼拉寡头政治集团,涉足大帆船贸易。(41)Eva Alexandra Uchmany,“Encounters between New Spain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Eva Alexandra Uchamany,India-Mexico Similarities and Encounters Throught History,New Delhi: Macmillan India, 2003,pp.94-95.

根据一份1586年自马尼拉发往美洲的货物清单,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发现维托里亚发往美洲的货物以黄金、生丝、布匹和蜡为主。在清单所列的193条记录中,归属他名下的货物占28条。(42)Relación de Mercaderías de Filipinas: Galeón “San Martín”, Archivo General de Indias, Patronato 25, R.29.单论货物数量而言,维托里亚已可称为马尼拉的大商人。厥后,在宗教裁判所调查维托里亚期间,马尼拉当局于1598年发现维托里亚投资于马尼拉和墨西哥一线的贸易金额高达45万克鲁扎多。(43)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78.如柏亚金指出的,假若维托里亚的情况反映了新基督徒在马六甲以东海域的贸易情况,那么新基督徒在16世纪90年代几乎控制了中国澳门与菲律宾贸易的半数份额,以及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份额的三分之一。(44)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78.

另据柏亚金整理得出的信息,该时期维托里亚构建的贸易网并不局限于西属印度的马尼拉和墨西哥等地,他的贸易货物主要包括生丝、绸缎、棉布、丁香、奴隶、肉桂、钻石、红宝石、珍珠、毛毯、麝香和黄金等;他直接投资的市场也已经与之相应地涵括了东非的莫桑比克、蒙巴萨岛,南亚的科罗曼德尔、锡兰、马拉巴尔、古吉拉特、坎贝(Cambay)、信德(Sindh)、孟加拉、奥利萨(Orissa),东南亚的勃固(Pegu)、暹罗、马六甲、摩鹿加群岛,以及中国和日本等地。(45)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79.由此看来,在其前辈兰代罗的基础上,维托里亚已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新基督徒商人的贸易网络,将东亚海域与西边的印度洋海域、非洲地区,以及东边的美洲地区连接并整合在一起。(46)另外,从深度上而言,犹太商人的资金已经进入中国内地。根据宗教裁判所的调查结果,维托里亚在1597年曾向Quingo,Tunchuan和Siuquy等数位中国商人(sangley)预付大笔白银,用于在中国采购货物。譬如,裁判所在1598年7月察知维托里亚支付Quingo 4 693比索(peso)6多幦(tomín)的白银用于在广东采购华货。Archivo General de la Nacíon, Inquisición, vol.162, fl.938; 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77.

除上述生丝、香料等畅销商品之外,犹太商人间的商业与家族联系也是推动早期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譬如,在前述1586年马尼拉货物清单中,维托里亚在美洲的货物接收人约有14名,除了他的表兄弟、同为新基督徒商人的加农·弗兰西斯科·德·帕斯(Canon Francisco de Paz)之外,还有主要从事大西洋“黑三角贸易”的商人安东尼奥·努内斯·卡尔德拉(Antonio Nuwidth=11,height=11,dpi=110ez Caldera)和墨西哥的大商人巴托洛梅·加农(Bartolomé Cano)。(47)E. E. Rich, “Colonial Settlement and Its Labour Problems,”E. E. Rich and C. H. Wilson 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from the 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 Volume 4, The Economy of Expanding Europe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p.330; José Luis Gasch-Tomás,The Atlantic World and the Manila Galleons: Circulation, Market, and Consumption of Asian Goods in the Spanish Empire, 1565-1650,Leiden:Brill, 2018, p.96.根据1598年的相关文献,宗教裁判所还发现墨西哥新基督徒商人阿尔瓦罗·罗德里格斯·阿泽维多(width=14,height=17,dpi=110lvaro Rodrigues d’Azevedo)、 阿丰索·马丁斯(Afonso Martins)和弗兰西斯科·帕乔(Francisco Pacho)也是维托里亚的贸易合伙人。(48)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76.更重要的是,阿泽维多与塞维利亚的新基督徒瑞·费尔南德斯·佩雷拉(Ruy Fernandes Pereira)多有通信和贸易往来。除了美洲贩奴大商人的身份之外,这位佩雷拉还是新基督徒大家族蒂诺科(Tinoco)家族的核心成员。该家族的成员广布塞维利亚、里斯本、波尔图、阿姆斯特丹、汉堡等欧洲大型贸易港口。(49)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256.

又如,维托里亚与东印度的新基督商人亦有诸多往来。曾在1582年担任中日航线加必丹末的加尔塞斯,是维托里亚从事中国澳门、果阿一线贸易的合作人,负责从果阿购买钻石、黑奴、棉布、毯子等货物销往菲律宾。(50)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81.另外,与维托里亚通信与贸易的马六甲商人还有若奥·奥利维拉(João d’Oliveira)、迪奥戈·迪亚斯(Diogo Dias)和迪奥戈·若热(Diogo Jorge)等人。(51)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80.他们可能正是维托里亚在科罗曼德尔、锡兰、马拉巴尔、古吉拉特等地贸易的主要合作商。因而,印度学者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在分析新基督徒的大西洋、印度洋等网络之后,称“1580—1630年的半个世纪里兴起的新基督徒贸易网和国家财力,包围了全球”(52)Sanjay Subrahmanyam,The Portuguese Empire in Asia, 1500-1700,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History,pp.124-130. 。

犹太人的这种全球性商业联系,并非只是当下全球史研究者乐道的话题,事实上,在当时就已经被王室察知和利用。进入17世纪,全球各地的宗教迫害促使各地区新基督徒联合起来向教宗寻求庇护,之后他们赢得了1604年的“宗教大赦”(o perdão geral)。(53)关于宗教大赦的研究,参见António Augusto Marques de Almeida, “O Perdão Geral de 1605,”Primeiras Jornadas de História Modern,vol. 2, Lisboa: Centro de História Moderna, 1986, pp.885-898.然而,由于罗马教廷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教宗的大赦令若无世俗政权的认同,将毫无意义。兼任西、葡两国国王的菲利普三世不忘乘机从中赚取巨额“赎金”,以总价170万克鲁扎多的价格,向犹太人出售赦免书,赦免期为10年(1605年3月至1615年5月)。

需注意的是,这笔巨额赎金最后分摊到全球各地的新基督徒社团:里斯本商人社团负责支付其中的718 377克鲁扎多,葡萄牙其他地区的新基督商人负责736 053克鲁扎多,西班牙社群负责200 000克鲁扎多,新西班牙和巴西共同承担87 035克鲁扎多,葡属印度和远东地区共同承担75 000克鲁扎多。(54)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p.92-93.尚不清楚犹太商人们如何高效地组织并调动全球各地的新基督徒社团,最终使赎金收缴额达到计划额度的91%,但可以确定,正是由于全球犹太族群的密切联系,才使得这一摊派方案几乎达到锱铢必较的精细程度。

还必须补充的是,未能收缴的赎金总计达150 775克鲁扎多,其中西班牙地区的社团欠款74 225克鲁扎多,葡属印度和远东地区的新基督徒商人则干脆拒绝。尤其是中国澳门的犹太社团为了拒绝缴纳,甚至不惜发动暴乱。(55)Lúcio de Sousa, “The Jewish Presence i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Manuel Perez Garcia, Lúcio de Sousa, eds.,Global History and New Polycentric Approaches, 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s in a World Network System,pp.194-196.

三、犹太商人与澳门社会的权力结构
犹太商人在东亚海贸中的非凡建树有许多原因,除了商业天赋、族群联系以及东亚海域的特殊环境外,还离不开他们在居留地的自治权力构建。

由于伊比利亚半岛宗主国的力量所限,王室管辖海外属地的强弱程度几乎与它们之间的距离近远成正比。正是由于葡属印度的果阿、科钦等地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高度自治权,大批的犹太后裔才敢迁徙至此。而随着东印度属地的向东扩展,原本就算不上强势的帝国势力更趋薄弱,这一现实不仅使得孟加拉湾地区的犹太商人敢于暴动,迫使果阿宗教裁判所妥协(56)1597年当地新基督徒发起暴乱,果阿宗教裁判所不得已妥协,颁发赦免法令,提出新基督徒商人只要重新回到葡属印度,就不再追究其信仰问题。António Baião,A Inquisição de Goa, Correspondência dos Inquisidores da width=8,height=17,dpi=110ndia (1569-1630),Lisboa: Academia das Ciências, 1930, p.292.,也导致位于东方尽头的中国澳门在宗教和世俗等层面具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在分析16世纪欧洲人在东亚海域的利益角逐时,学者们总会论及在宗教和世俗事务上极具影响力的天主教修会,尤其是负责东亚传教事务的耶稣会士。但必须指出的是,创立之初的耶稣会是当时唯一接纳新基督徒入会的宗教团体,所谓的“血统纯净”律条并未得到耶稣会认可,耶稣会第二任总会长迪奥戈·莱内斯(Diego Laínez)本人也是一名新基督徒。在当时的情境中,加入这个修会不仅可以标榜信仰纯正,而且还能够躲避宗教裁判所的调查。正因为如此,波兰学者马里克斯(Robert Aleksander Maryks)才在他的专著中称,该时期的耶稣会是新基督徒的天堂。(57)Robert Aleksander Maryks,The Jesuit Order as A Synagogue of Jews, Jesuits of Jewish Ancestry and Purity-of-Blood Laws in the Early Society of Jesus,Leiden, Boston: Brill, 2010,pp.90-115.

另据相关研究,1565年葡属印度耶稣会士中有20名新基督徒,占比约10%;被视察员范礼安委以重任的耶稣会日本丰后(Bungo)上长西班牙人佩德罗·戈麦斯(Pedro Gómez)、耶稣会中国澳门圣保禄学院的院长葡萄牙人孟三德(Duart de Sande)都是新基督徒。(58)Marc Raston, S. J., “From Windfall to Fall: The Conversos in the Society of Jesus,” Thomas Michel S.J.,Friends on the Way: Jesuits Encounter Contemporary Judaism,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7, p.16; Joseph Wicki S.J.,Documenta Indica,vol.9, Romae: Institut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 1966, p.220; Joseph Wicki S.J.,Documenta Indica,vol.11, p.735. 1572年第三任总会长西班牙人博尔吉亚(Francisco de Borja)去世之后,耶稣会内部新基督徒反对派的势力开始抬头。在选举第三任总会长之时,反对派从教宗处获得支持,阻止了西班牙籍会士当选,故而其后两任总会长皆反对新基督徒。从这一角度推测,利玛窦等人对开封犹太人的关注似乎还别有深意。而且,利玛窦本人对新基督徒并无好感,他在果阿时(1581年11月25日)曾向同样属于“反对派”的总会长意大利人阿奎维瓦(Claudio Acquaviva)指控教省的负责人曾任命有犹太血统的耶稣会士为修道院院长。Robert Aleksander Maryks,The Jesuit Order as a Synagogue of Jews, Jesuits of Jewish Ancestry and Purity-of-Blood Laws in the Early Society of Jesus,pp.117,122; Pietro Tacchi Venturi S. J.,Opere Storiche del P. Matteo Ricci S.I., vol.2, Le Lettere dalla Cina,Macerata: Premiato Stabilimento Tipografico, 1913, pp.19-20. 因此,当时的耶稣会士与新基督徒之间有着不便公开言说的关系。(59)为避免直接使用“改宗者”(converso)等敏感词汇,耶稣会内部甚至采用了某些暗语,如用“la gente verriac”“ viscayno”等指代新基督徒。Marc Raston, S. J., “From Windfall to Fall: The Conversos in the Society of Jesus,”Thomas Michel S.J.,Friends on the Way: Jesuits Encounter Contemporary Judaism,p.15.

在加入日本耶稣会的犹太商人中,葡萄牙人路易斯·德·阿尔梅达(Luís de Almeida)最为知名。阿尔梅达,1525年生于葡萄牙,1548年3月前往葡属印度从事贸易,1552年首次访问日本,1556年在日本加入耶稣会,随后以其擅长的医学知识为耶稣会的传教事业服务,被后人视为将西方医术传入日本的第一人。(60)阿尔梅达在日本加入耶稣会并非孤例。据考证,生于1528年的葡萄牙人艾雷斯·桑切斯(Aires Sanches)同样是新基督徒商人和医师,他于1561年左右抵达日本平户,1562年加入耶稣会,后又于1579-1580年间晋铎。Joseph Wicki S.J., “Die ‘Cristão-Novos’ in der Indishcen Provinz der Gesellschaft Jesu von Ignatius bis Acquaviva,”Archiv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92)1977, p.349; Maria Antónia Espadinha,Missionação e Missionários na História de Macau,Macau: Universidade de Macau, 2005, pp.364-365.阿尔梅达的犹太血统并非机密,在1559年11月25日写给耶稣会总会长的报告中,曾担任日本教区最高上长的弗兰西斯科·卡布拉尔(Francisco Cabral)就毫不隐讳地指出阿尔梅达的新基督徒身份。(61)Juan Ruiz-de-Medina S. J.,Documentos del Japón 1558-1562,Roma: Instituto Histórico de la Campawidth=11,height=11,dpi=110ía de Jesús, 1995, p.251.

阿尔梅达加入耶稣会的原因很多,除了宗教信仰之外,还可能与教会的经费长期不足有关。除了澳门葡商的不断捐赠,阿尔梅达入会时也捐赠了四五千杜卡特,用于修会的商业经营。(62)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1-334页。卡布拉尔在多年后(1571年)的回忆中坦承,正是这笔资金,开启了耶稣会在“日本和中国间的罪恶商业活动”。(63)高濑弘一郎:《基督教时代的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77年,第582-583页。

关于这笔资金的运作,范礼安在1598年说,“阿尔梅达指示……这4 000杜卡特可经由与耶稣会神父交往深厚的其他葡萄牙商人之手,在中国购买生丝,由他们转运至日本出售,这样神父就不会卷入其中,而只是从葡萄牙商人手中接过收益。这一运作方式进行了若干年……”(64)Alessandro Valignano,Apologia de la Compawidth=11,height=11,dpi=110ia de Jesus de Japón y China (1598),Osaka: Eikodo, 1998, p.189.范礼安未明言阿尔梅达建议或指定的委托人,然而考虑到阿尔梅达的犹太后裔身份,以及前述犹太族裔在“中国澳门—日本”航线上的重要地位,将生丝买卖委托给新基督徒是合乎情理的。

耶稣会士与犹太商人间的合作互利关系,还可以从兰代罗的经历中找到佐证。根据前引桑切斯神父的报告,这位“葡萄牙国王”是一位慷慨之人,曾不惜代价,试图以世俗的贸易利益换取日本领主的传教许可。桑切斯记录道:“他不愿自己的商船进入那些不接纳或不公正对待耶稣会神父的日本港口。曾有一次,兰代罗因为这个原因放弃某港口而停靠至另一港口,造成他损失3万杜卡特。”(65)Francisco Colin,Labor Evangelica, Ministerios Apostolicos de los Compawidth=11,height=11,dpi=110ia de Iesvs, Fvndacion, y Progressos de Su Provincia en las Islas Filipinas,vol.1, 1900, pp.287.类似的换港事件也曾发生在1565年,身为加必丹末的佩雷拉(João Pereira)出于同样的原因,将即将抵达平户港的商船转而驶向对传教士更为友好的大村纯忠的福田港,并不惜因此与松浦隆信的军士激烈交火,参见弗洛伊斯:《日本史》第3册,东京:平凡社,1978年,第136-140页。关于佩雷拉的身份,一时还难以考定。但可以确信,早在中国澳门与日本贸易的初始阶段,世俗的商品贸易就与宗教的福音传播捆绑在一起,因此,当日本幕府将传教士驱逐出境后,中国澳门与日本间长达近百年的贸易也很快随之中断。

鉴于新基督徒商人与耶稣会士在经济贸易上的密切合作,双方在澳门内部事务上的相互支持也是不难想象的。由于西班牙国王在1581年兼葡萄牙国王,澳门权贵和教会不得不在1582年底宣誓效忠新王。仅仅数月之后,从未建立过行政机构的澳门居民便迅速选举产生了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重要机构“议事会”(O Senado)。

在葡萄牙的市政体制中,议事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66)谟区查:《葡萄牙贵族在远东——澳门历史中的事实与逸闻(1550-1770)》,第5-6页。澳门议事会成立的时间点很值得玩味。澳门居民的这一举动很可能是为了应对欧洲政局变迁导致的权力重组,以抵制菲律宾和果阿的双重干预,保护本地商人的既得利益。然而,既然当时澳门居民中的半数是犹太裔的新基督徒,那么此举或许还潜含着他们在世俗和宗教方面的考虑和预先防范。

澳门新基督徒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虽然果阿当局不便公开反对选举产生的议事会,但果阿宗教裁判所审判官瑞·索布里尼奥·梅斯基塔(Rui Sodrinho de Mesquita)在澳门议事会成立后不久的1584年和1585年,两度试图派遣裁判所专员巡察马六甲、中国澳门等地。(67)Lúcio de Sousa,The Jewish Diaspora and the Perez Family Case in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Americas(16th Century),p.69.然而两次尝试皆未成功,以致他在1585年12月24日致信里斯本宗教裁判所最高委员会,抱怨道:

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从中国(澳门)和马六甲押来犯人。众所周知,这些地方有大量新基督徒,然而那么多年来都没有什么人被告发。我不知道是否该说,若为了更好地服务天主、有助灵魂,不该授权那些地方的主教管辖宗教裁判所理应管理的事务,至少不应该授权中国(澳门)的主教。相反,应当限制他们的权力,这些邪恶的地方才能得到拯救。如果阁下要派某位审判官巡察这些地区,如有选择的余地,也应派一位可靠且忠实的。(68)António Baião,A Inquisição de Goa, Correspondência dos Inquisidores da width=8,height=17,dpi=110ndia(1569-1630),p.102.

可能是有所顾忌,梅斯基塔没有在信中说出这位“中国(澳门)的主教”姓名,但他指的应是1581年抵达澳门、在1584至1585年出任这一职务的本笃会修士唐·莱昂纳多·德·萨(Dom Leonardo de Sá)。(69)Manuel Teixeira,Vultos Marcantes em Macau,Macau: Imprensa Nacional, 1982, p.25.由于缺少本地修会的支持,萨主教和其他主教一样,无法真正履行主教职权,并最终沦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70)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第467-562页。虽然萨主教被认为是组建澳门议事会的发起人,但虑及他抵达澳门的时间较短以及实际处境,创建议事会的提议或许来自于幕后当权者的暗中授意。也许正因为如此,萨主教才不敢冒着与势力强大的犹太裔族群发生正面冲突的风险,去执行宗教裁判所下达的任务。

继任审判官一职的托马斯·平托(Tomás Pinto)为此提供了旁证。平托在1587年12月2日写给里斯本总审判官阿尔贝托(Cardinal Alberto)的信中,无可奈何地写道:“犹太人处于多么安宁的环境中,因为他们很可能散居于葡属印度的澳门、马六甲、科钦和其他北方的要塞。已经有诸多迹象表明,他们在这些地区从事犹太礼仪,当地人却不敢告发。”(71)António Baião,A Inquisição de Goa, Correspondência dos Inquisidores da width=8,height=17,dpi=110ndia(1569-1630),p.119.

然而,议事会的成立引起了王室的担忧,最终成为王室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的契机。早在1580年,王室就以完善澳门行政制度的名义,开始在澳门任命“王室大法官”(ouvidor)。国王在1586年承认澳门议事会的成立,授予澳门荣耀的城市地位后(72)在葡萄牙,“城市”(cidade)一词是一种具有荣耀属性的称谓。澳门原来与葡萄牙埃武拉市拥有同样的“特权、自由、荣誉和显著”,但澳门居民并不满足,恳请王室授予与波尔图市同等特权。然而1595年、1596年和1709年的王室敕令没有同意澳门居民的请求,只是重申1586年葡印总督允许的特权。谟区查:《葡萄牙贵族在远东——澳门历史中的事实与逸闻(1550-1770)》,第5-6页。,很快又在次年2月颁发《澳门城王室大法官章程》。该章程意在强化王室大法官的管治权力(73)所有章程内容,参见汤开建:《明清时期澳门王室大法官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其终结》,《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其中第22条明确将王室大法官的司法权从加必丹末的职权范围内分离出来,并严禁加必丹末干涉或控制前者行使相关职权。

从章程的内容看,王室已经不再完全信任澳门的加必丹末。在议事会成立之前,王室任命的加必丹末在名义上拥有对澳门市政的管辖权,但由于加必丹末不仅与澳门新基督徒利益捆绑,而且许多年份的加比丹末本身就是新基督徒,所以他们不但未能以国王的名义管理市政,反而经常收受贿赂,充当新基督徒的保护伞。(74)关于这一点,日本主教马丁斯(Dom Pedro Martins)亦在1596年1月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信件中愤慨地指责说,“中国航线的加必丹末们负有将新基督徒和其他有害人群驱逐出澳门的职责”,然而他们却因“收受贿赂,没有完成这项任务”。J. H. da Cunha Rivara,Archivo Portuguez-Oriental, fascículo 3,Nova Goa: Imprensa Nacional, 1861, pp.861-862.

如果说国王没有明示颁布这份章程的意图,那么他在1589年2月6日写给葡印总督的书信中,则直言不讳:

如你们写信告诉我的,现在澳门镇有了城市之名,那么就可以趁此机会,用尽一切方法让他们接受管治。为此,通过去年的大船,我派遣学士弗兰西斯科·马查度·巴波沙(Francisco Machado Barbosa)出任澳门的王室大法官,以此安定澳门镇的人,并避免滋生“帮派”(bandos)。你上次来信提到那里存在这样的现象。 (75)Artur Basílio de Sá,Documentação para a História das Missões do Padroado Português do Oriente,vol.5, Lisboa: Agência Geral do Ultramar, Divisao de Publicacoes e Biblioteca, 1958, pp.132-133.

在此,国王没有谈及滋事“帮派”的具体成员,但同年澳门就发生了反对新任加必丹末迪奥戈·塞古拉多(Diogo Segurado)的动乱,带头人是曾担任过加必丹末的新基督徒蒙特罗。(76)Manuel Teixeira,Os Militares em Macau,Macau: Imprensa Nacional, 1984, pp.61-62.由此看来,国王口中的澳门“帮派”已经不言自明。

实际上,澳门新基督徒为抵制王室干预而拉帮结派、发动暴乱,已成为他们的惯用手段,果阿和里斯本当局亦对此无可奈何。1587年《澳门城王室大法官章程》颁布以后,延伸到澳门的王室司法管理权始终未能正常运作,有些王室大法官未能上任,勉强到任者的任期也绝少超过一两年,以致国王菲利普二世在写给葡印总督的书信中时常抱怨澳门居民“疯狂而恶劣”。(77)汤开建:《明清时期澳门王室大法官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其终结》,《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到了16世纪末期,澳门新基督徒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即便王室在1597年3月17日专门颁布完全驱逐澳门新基督徒的法令,但由于果阿当局深知完全驱逐新基督徒商人将意味着澳门海上贸易的终结,所以法令从未得到执行。(78)James C. Boyajian,Portuguese Trade in Asia under the Habsburgs, 1580-1640,p.80.在此之前,王室曾多次禁止没有许可证的新基督徒前往东印度,尚未直接针对澳门。例如,1585年3月16日,菲利普二世专门致信葡属印度副王,要求他禁止那些没有获得许可而前往印度的新基督徒登岸;1588年1月24日,菲利普二世在一封长信中再度强调了这点。J. H. da Cunha Rivara,Archivo Portuguez-Oriental, fascículo 3,pp.54,121-122.

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力不断膨胀的新基督徒干脆从幕后走到台前,公开展示他们在澳门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1605年,王室新任命的加必丹末唐·迪奥戈·德·瓦斯康塞洛斯(Dom Diogo de Vasconcellos)在抵达澳门时惊讶地发现,为抵制“宗教大赦”摊派的4 000克鲁扎多“犹太人人头税”(a finta dos da nação),当地犹太人竟然已经公开发动暴乱。关于此事,亲历者的记录似乎未能留存下来,我们仅能从数年后的文献中了解一二。

1612年3月26日,作为西班牙国王的代理人、负责葡萄牙事务的唐·佩德罗(Dom Pedro)主教在写给印度副王的信件中回忆道:“我得知,在犹太人人头税的事务上,澳门市民内部分歧巨大,帮派势力甚嚣尘上。……我还得知在澳门有一些异见分子、反叛人士和帮派头领(cabeças de bandos)。”(79)Torre do Tombo, Livros das Monções, Livro 5, fls. 95r-96r.佩德罗主教就此事下达两条明确指示:第一,因澳门王室大法官为犹太人拒绝缴纳人头税寻找借口,未能尽职,要求惩办王室大法官;第二,在征收人头税之前,必须首先调查清楚澳门犹太人的情况。尽管王室这一次看似想彻查澳门的犹太人问题,但是不知为何,结果还是一如从前。澳门的犹太人此后并未遭到调查,果阿和里斯本当局也未再就此事展开任何行动。(80)Lúcio de Sousa, “The Jewish Presence i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Manuel Perez Garcia, Lúcio de Sousa, eds.,Global History and New Polycentric Approaches, 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s in a World Network System,p.196.

因此,看似自16世纪80年代后澳门社会陷入了不断的动乱和派系斗争之中,在这表象之下却是以犹太商人为主力的澳门权贵以发动暴乱的形式抵抗了来自印度和欧洲的排犹势力,为澳门的犹太人社团赢得更大自主权,进而在东亚海域营造出相对安全的经商环境。这一点也得到了相关数据的支持。从1561年到1623年的半个多世纪里,为果阿宗教裁判所制裁的324名新基督徒中,澳门新基督徒仅有6人。(81)Miguel Rodrigues Lourenço,A Articulação da Periferia, Macau e A Inquisição de Goa(c.1582-c.1650),pp.130,155-156.而直到1637年英国人访问澳门港之时,英国商人还发现澳门城重要官职“理事官”(procurator)的在任者是一名犹太后裔。(82)R. C. Temple,The Travels of Peter Mundy, 1608-1667,vol.3, London: Hakluyt Society, 1919, p.168. 另外,1635年身为果阿档案馆馆长的新基督徒官员安东尼奥·博卡罗(António Bocarro)在概述葡属东印度各大城市、要塞时指出:澳门城生活着大批单身汉,个别单身汉所拥有的资金达到5万余希拉非(xerafins),由于违背法纪,或不忠于印度副王,他们决意不再返回果阿,以躲避制裁,另外,还有大量已婚商人因同样的原因居住在中国澳门。António Bocarro,O Livro das Platas de todas as Fortalezas, Cidades e Povoações do Estado da width=8,height=17,dpi=110ndia Oriental,Lisboa: Imprensa Nacional-Casa da Moeda, 1991, p.261.

结 语
15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换、人口流动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从而拉开了早期全球化的历史大幕。在此期间,拥有上千年长距离迁徙经验的犹太族群,或因追逐利益的冒险精神,或因日趋严峻的宗教迫害,又踏上了探索新世界的未知之旅,在这场革命性巨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欧美学者通常只注意到犹太商人在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印度洋贸易中的作用,而较少留意他们在东亚海域中的存在与活动。然而,出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中国澳门及东亚各地的犹太族裔一直对海外贸易充满激情并富有冒险精神。在16世纪80年代左右,抵达东亚的犹太商人已经站稳脚跟,融入东亚、东南亚的传统贸易网;同时他们又凭借着血脉相通的族群联系和与生俱来的经商天赋,将传统的东亚海贸体系与新兴的全球市场整合在一起,逐步建立起庞大的贸易网络。因而,在早期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以往研究中所重视的诸如生丝、瓷器和香料等畅销品固然重要,犹太族群的全球迁徙与联络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学者在谈及犹太人与中国的早期历史时,多将目光局限于陆地,关注利玛窦等人在开封发现的犹太人及其历史渊源。但结合全球史和区域史研究的视野,可以发现,16世纪中前期,犹太商人和拥有犹太血统的耶稣会士已经抵达中国沿海,到16世纪末,居留中国澳门的犹太后裔已达数百之多。这批犹太后裔与葡萄牙当局和天主教修会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且错综复杂。他们对16世纪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以及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这方面仍有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空间。此外,犹太人与中国的早期历史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宗教传播问题。晚明白银流入中国的两大渠道——“中国澳门—日本”航线和“中国澳门—菲律宾马尼拉”航线,也深受犹太商人的影响。

最后,以往对西方人在东方的殖民史、扩张史研究中,西方人的面孔多以“国籍”“修会”等单位呈现。经由考察早期澳门社会中的犹太社团,除了可以察知构建全球经济网的犹太商人在东亚的生存境况之外,还可以借由“民族”“族群”的研究视角察知拓殖者内部的多个面相,发现犹太人在澳门城市治理和权力机构建立等众多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8 22:56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