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回复: 0

史家究竟该如何提振民族精神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8-20 13: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史家究竟该如何提振民族精神
——《陈其泰史学粹编》评议
张 雷

[摘 要] 《陈其泰史学粹编》对史家究竟该如何提振民族精神这一时代之问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史家应有强烈的使命意识,把关注时代、关切民族精神视为己任;史家应有理论自觉,既要深刻理解民族精神内涵与功能,又能准确运用唯物史观;史家应坚持文化视角,着力提振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 史学家;使命意识;民族精神;唯物史观;文化视角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创造力及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史学研究来提振民族精神、激发民族创造力与爱国热情是史家之责、时代之需。

《陈其泰史学粹编》(下称《粹编》)系北京师范大学陈其泰教授三十余年学术菁华,全书共九卷,300余万字,由《学术史沉思录》《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梁启超评传》《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组成。

学界认为该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贡献:一是用文化视角研究史学;二是贯通“经”“史”,拓展史学史研究范围;三是阐发传统史学近代转型路径及意义;四是在历史编纂学领域的突出成就。此外,著者在诸多理论方面的卓识,对回应史家如何提振民族精神问题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值得关注。

一 史家应关切时代与民族精神
史学发展并非仅孤立地在学科内部演变,而是与时代思潮、政治转型、民族意识及社会变迁休戚相关。史学回应时代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史家关切社会问题,聚焦史学发展重大问题,产出学术精品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职责。发掘民族精神也为当代诸多有识史家的必然追求。于此,著者作出了表率。

1.关切时代是史家立身之本
《粹编》通篇体现了著者关切时代的特色。书中明确指出,“时代风会是学科建设获得可喜进展的又一根本性原因”(1)《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395、397、396页。,史学研究自然应回应与关切时代,与时代思潮、文化走向密切联系,重视做大背景动态考察,把握时代条件对学术的制约与影响。

为了凸显史学研究必须关切时代的重要性,书中多处对此进行阐发。如在《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中说,“我们研究祖国文化的源流发展,主要的目的是要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并且获得今天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借鉴”(2)《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395、397、396页。。言下之意,史学研究应增强民族自信与关切民族新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熔进我们时代的风采,力图通过剖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写出我对于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珍品的挚爱,写出我对于实现振兴中华宏伟目标的渴求”(3)《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395、397、396页。。同样表达了史学研究服务社会现实的治学旨趣。又如在《历史编纂学与民族精神》中所讲,“九种著作的相继撰成和全书汇集出版,论其根源都应得力于时代之赐!这也正如我在最近完成的《历史学新视野——展现民族文化非凡创造力》一书后记中所言:‘置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才有真情、有毅力为深入发掘和理性对待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接连写出这些论著,并且充满乐观和深情地展望我们民族的未来’”(4)《历史编纂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413~414页。。此处表明,唯有深切关注时代的史学成果才有可能更具顽强的有生命力,才能更有动力探讨历史深处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2.关注民族精神是史学所需
为了回应“史学无用论”“史学与现实无关”等荒谬观点,著者创造性提出史学与民族精神紧密联系的观点。由于中国历史记载的连续性验证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高潮迭起的史学演进大势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天下为己任”已然成为史家的优良传统,爱国与探索民族救亡成为近代史学的主流特征,有力证明内涵丰富的史学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书中指出:“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久远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对于全人类文化作出杰出的贡献,不仅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并且显示出民族的优秀精神”(5)《史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对“史学无用论”做出了有力回击。为进一步批判“史学与现实无关”论,著者特别强调,“进入新时期以来,丰富而广泛的学术实践,特别是关于文化问题持久而深入的讨论,为史学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我认为,其中最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启迪,是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阐发史学传统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同实现现代化大业有密切联系。中国优秀史学遗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发掘和总结其中包含的不断加强的民族凝聚力,在不同时代奋发进取、建树出色业绩的伟大创造力,在任何情况下视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强烈责任感,和勇于反抗侵略、不屈不挠争取光明前途的精神,以这些生动教材教育群众,将是学术界对振兴中华所作的贡献”(6)《史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至此,史学价值不言而喻,“史学与现实无关”论不攻自破。

鉴于民族精神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族精神有助于史学功能发挥,史家自觉关切民族精神,史学主动反映民族精神,这是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上述理论认知的指导下,强烈的使命意识成为著者的显著治学特色。正如其在《学术史沉思录》跋语所讲:“三十几个寒暑,三百万字篇章,抒写我对祖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挚爱,对新世纪学术灿烂前景的渴望。”(7)《学术史沉思录》,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419页。其一生倾力史学研究,本身就体现了一代史家强烈的使命意识。

二 史家应用科学理论指导民族精神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史家要想完成提振民族精神之重任,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著者对此同样做出卓越贡献。

1.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民族精神根植于历史传统、风土人情之中,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史家担负着提振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如连民族精神的内涵都不能理解,怎堪时代赋予我们的大任?

通过深入探讨,著者得出了三个结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质的集中的体现,是推动民族创造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着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而得以形成与提升;民族精神应当是中国民族普遍认同并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为了避免部分史家宣传消极及落后的文化内容,他又区分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性”两个概念。把“民族精神”内涵限定在民族团结奋斗、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勇于创造等范畴,至于那些妨碍民族发展的消极因素则被排除在了“民族精神”内涵之外。

需要提及的是,著者并非严禁史家关注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内容,而是建议通过培育与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来警惕与克服消极内容。

2.正确理解民族精神的功能
阐发民族精神功能有利于增强民众对史学的社会价值认同,著者用大量篇幅对民族精神的功能进行分析。

他认为,民族精神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支柱功能。即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缺少了民族精神,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史之所以从未中断,靠的就是以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勤劳勇敢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来激励与促动;二是凝聚力量功能。民族精神可以促使文化认同,增加归属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中华民族在面临外侮与抵抗侵略时,往往都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主要靠的就是民族精神推动;三是教育激励功能。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对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有极大帮助。尤其当国家遭受重大灾难,民族精神会对华夏儿女产生出无可比拟的感召与鼓舞,激励千百万民众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活动之中。

3.准确运用唯物史观
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是著者的另一项重要学术贡献,鉴于篇幅所限,《粹编》并未将全部成果纳入,但其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探索及准确运用在《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等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著者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助在复杂散乱的史料中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在各种主张纷至沓来之际保持清醒的头脑。针对唯物史观与史学研究的关系,著者又创造性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是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通”以及唯物史观是科学方法等观点。

著者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为例,对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的科学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其对《中国通史简编》的评价中,足见他对唯物史观的推崇。如说,“它是一部以正确观点作指导、脉络清晰,内容充实、上下贯通的成功之作”。又说,“范文澜在延安时期困难条件下,以一年多的时间著成具有如此多方面成就的通史著作,即从整部近代文化史来说,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对于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素养,唯物史观的指导和根据地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迫切需要的推动,以及历史学家献身学术、忘我工作的崇高精神,综合了这些条件才能结出如此丰硕的果实”(8)《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395页。。不难看出,著者不仅把唯物史观的运用视为科学的研究手段,更把唯物史观视为衡量史家与史学的重要指标,凸显其对唯物史观的重视。在著者看来,范文澜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相贯通的典范。

三 史家要采文化视角阐释民族精神
学术视角的转化,有助在习见的史料中发现新意,进而提高认识。著者创造性地提出的运用“文化视角”研究史学,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门径,意义深远。著者指出,“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等于向丰富的史学遗产投射去新的光束,能使我们探寻到更多的宝藏。即令对一些早已熟知的名著,我们转换一下视角,结合文化走向、社会思潮来观察,也能发现以往尚被掩盖的真价值”(9)《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第6页。。这一理论认识,对总结发现、提振民族精神意义非凡。

1.文化视角有助推动民族文化认同
以文化视角考察民族精神问题可以发现,所有的民族都处在不断融合的状态。当处文化劣势时,会被发达文化所吸引与感召,进而主动向其靠拢与借鉴,最终被其融合;当处于文化优势时,又不可避免对文化落后地区产生影响,直至对其进行合并。如此看来,所有民族都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吸收其他文化因素或影响其他民族,形成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民族间相互融合促动的结果,必然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发轫及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受民族文化认同思想的影响或促动,各单一民族又把自己视为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一分子。在民族分裂之际,为了自身利益,所有民族都会试图说服别人相信自己才是正统继承者,最有资格成为这一民族共同体的主人,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表面的矛盾冲突背后其实反映出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民族危亡之际,各民族又能摒弃前嫌,携手共进,保持空前团结,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民族文化认同会比以前更加高涨。

上述观点完全能够在历史中验证,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社会动荡最终都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从社会发展大势来看,受民族文化认同思想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大势从未中断,并将持续。

2.文化视角可促进民族凝聚力提升
传统观点多以种族划分民族之别,根本无法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用文化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在提高民众认识民族问题能力的同时,更为化解民族矛盾提供了新门径。

著者以儒家思想中的“夷夏可变”论为例,指出各民族之间的差别仅在于文化水平的高低,而这种文化差别也仅仅是暂时的,可变的。这一解释视角对于促进民族间的友好交流和共同进步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因为种族论下的“夷夏”关系,有着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华夏”对所谓“夷狄”的压迫与歧视根本无法解决,“天生”命贱的“夷狄”因无法改变悲惨命运而自暴自弃,与“华夏”关系只能永远处于对立,民族关系的和好困难重重。而运用文化视角分析“夷夏”之别可以发现,“夷”、“夏”的差别仅在于暂时的文化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夷”“夏”身份甚至可以互换。这种视角改变给“夷狄”通过奋发有为改变命运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华夏”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旦不积极作为与进取,便会沦落为“夷狄”。文化视角一定程度上给“夷”“夏”赋予了平等的机会与身份,“诸夏一体”可期,给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平共处与国家统一提供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视野赋予各民族的“平等”,无疑会大大提升民族凝聚力。

好的研究视角还需好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提振民族精神,著者又对史书编纂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实录精神、体裁体例、史学研究重点、史学语言等问题上均提出不少创见,同样极具启发意义。

总之,《粹编》的成功,恰恰是作者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扎实的理论修养以及采用文化视角的结果,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此外,著者以三十年坚守去关切时代与深入思考史学发展的治学精神,同样不可或缺。

当然,由于《粹编》是著者多年学术菁华的结集,极少部分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因研究视角不同及出版需要,此类问题在所难免。瑕不掩瑜,相信《粹编》所饱含的诸多卓见定会为史学发展及提振民族精神提供有力助益。

How Should Historians Boost the National Spirit:An Appraisal of Chen Qitai’s Historiographical Essences
Zhang lei

Abstract:Chen Qitai’s historiographical Essences is of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question that how historians should boost the national spirit. Historians should have a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and regar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imes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as an important task. Historians should hav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They should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s and functions of the national spirit, but also be able to skillfully us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academic research. The historical study should use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improv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cohesion.

Keywords:Historian;Mission Consciousness;National Spirit;Historical Materialism;Cultural Perspective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8 23:20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