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回复: 0

知识共同体视域下经典阅读服务的新形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8-12 13: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知识共同体视域下经典阅读服务的新形态
——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马拉松”为例
□汪聪*

摘要 在充分了解当前图书馆经典阅读活动特征的基础上,将经典阅读服务置于知识共同体视域下审视,探寻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服务新路径,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阅读马拉松”活动为例,展示图书馆如何通过知识共同体模式推进经典阅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知识共同体 经典阅读 阅读服务 北京大学图书馆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综合性保障体系,兼具教育职能、信息职能和文化职能,促进阅读文化建设和社会知识交流是其主题之一。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文化活动以经典阅读为主,呈现出由书目推荐等单一活动方式向复合创新式活动转变的趋势,走向立体化、多元化[1]。2016年初,教育部印发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在第六章“服务”中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文化要求,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2]。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担负起更多责任,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高度,在校园全环境育人概念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具体到阅读服务而言,就是要结合自身资源和服务优势,紧跟阅读行为变迁,为读者提供具有整体性、引领性、复合性的文化活动,设计立体化的阅读服务框架,创新经典阅读服务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养成健康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加强阅读交流及协作,形成知识共同体,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达到自主阅读效果。鉴于此,本文将促进经典阅读置于知识共同体视域下审视,探寻阅读服务新路径。

2 经典阅读活动呈现的特征
2.1 阅读活动的“立体化”趋势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经历了“针对读者到馆的传统纸质阅读—网络用户的数字化阅读—手持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用户的微平台互动体验—面向新时代读者的多元化立体阅读”五个演化阶段[3],立体阅读代表了当前图书馆阅读文化的发展态势。2007年同济大学图书馆举办“同济人著作展”,采用立体展示的活动思路,总结经验,提出“立体阅读”概念,即“图书馆利用设施和人才综合优势, 举办展览、讲座、演出, 集读者阅读、馆员互动等各种形式为一体, 围绕一个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系列活动”[4]。立体阅读强调特定主题下阅读活动的形式多元化,载体多样化能够衍生出更多阅读可能性,“立体化”已逐渐成为阅读活动的主流特征和经典阅读促进的组合套装。

立体阅读模式又可分为偏向于服务主体执行和侧重于服务对象体验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如辽宁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中华传统经典立体阅读之旅”[5]、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奉天烽火·盛京记忆”以及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立体阅读&读者服务月”[6],服务主体(图书馆)结合传统阅读、信息技术、新兴媒介载体,多角度、多形式开展系列关联活动,整合资源、整体宣传并推送给图书馆用户。另一种类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交图·行阅”、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读行山水”[7]、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I-Share暑期游学阅读”[8],要求服务对象(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走出去,亲身游历书中内容,再通过交流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等加深理解,是一种体验式阅读模式。

2.2 领读模式下的“交互性”趋势
阅读活动虽然转向立体,囊括展览、讲座、征文、知识竞赛、讨论会、读书报告等一系列形式,但仍缺少联系主体与对象的纽带,读者间交互不够深入,部分图书馆在讲座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领读者”模式,以经典文本领读及现场即时交流互动,实现文化传承与阅读素养提升的双重内涵。2017年佛山市图书馆推出“佛山领读者”服务项目,从本馆已购电子资源中评出普及率高的书籍作为阅读书目,邀请社会各领域有影响力的读书人担任“领读者”,每位“领读者”分享观点与阅读感受,下发阅读任务并发起讨论,利用名人粉丝效应构成宣传影响力,形成阅读社群,建立阅读生态圈[9]。

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所形成的阅读社群以学生为主,因而高校图书馆以领读模式举办立体化的经典阅读活动,所邀请的“领读人”一般都为学术明星,如校内知名学者、校外特定领域知名专家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读书讲座”活动,邀请哲学家周国平,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范晔、龙协涛,图书馆学者王波,作家李银河、杨廷玉、梁晓声等诸多领域的名家导师解读经典、分享阅读、畅谈创作、对话交流[10];中山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中大学人论著沙龙”,邀请本校学者,携其专著或学术作品,从专业视角分享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思维、方法及故事,并设置互动交流与访谈环节[11];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经典十日谈”,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为学生推荐10部经典名著,通过10场沙龙带领学生精读作品[12]。毫无疑问,以学术明星为中心开展相应的沙龙活动,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能够以较高水准引导学生形成阅读观,交流质量也能够得到保证。

2.3 媒介融合中的“复合性”趋势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思想雏形由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其创建的MIT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也传达了“传播与资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的愿景,“媒介融合”的学理概念则是由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1983年在《自由的技术》一书中正式提出,即“各种媒体呈现多功能、一体化趋势”[13]。随着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媒介融合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阅读方式呈现出多渠道、全方位、精准化等特征,经典阅读服务也呈现复合性趋势,即媒介复合、行为复合、价值复合[14]。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开拓阅读活动新方向,展开对电影艺术的深度阅读,通过“播放文化电影+导演、主创、电影学者对谈+电影艺术分析讲座”,以影视欣赏带动书籍阅读。纽约市布什维克图书俱乐部(Bushwick Book Club)将阅读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以一本书为主题,集结词曲作者、艺术家、厨师等,创作出一首新歌(或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小吃等),通过艺术创作、现场表演、片段朗读、影像插播、书籍交流、线上论坛交流等形式向观众演绎经典文学作品,用阅读激发创作,又藉由创作丰富阅读体验[15]。深圳图书馆通过技术完善线上渠道,集成线上微平台、官网、深圳文献港APP等;拓展线下渠道,打通总分馆、成员馆、城市自助图书馆、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共享,线上和线下渠道相得益彰,帮助读者在更丰富的阅读场景下收获交流价值、娱乐价值等复合价值[16]。

3 融合阅读活动发展趋势的共同体模式
3.1 概念与发展
共同体(Community)是指人/团体在某种共同条件或共同利益下结成的集体组织[17],有三个基本要素:共同目标、身份认同与归属感[18]。在经典阅读领域,技术变革使得阅读环境转向多元和复杂,很多专家学者不断探索知识在新环境下的行动路径,“共同体”概念也慢慢清晰。李桂华认为深阅读本质上可解析为三个维度:行为上的高度参与,阅读文本、阅读态度和阅读环境的相互关联,良好阅读预期、积极阅读行为动力的促进和发展。因此,新型阅读推广工作推进应遵循三条路径:创造相遇、丰富体验、回归对话[19]。该理念体现出了“共同体”的内涵,即服务主体(如图书馆)创造服务对象(读者)之间的相遇,使群体置于共同目标环境,丰富阅读体验,从而使读者产生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并通过专家引领回归对话。张泸月提出将有相同阅读特征或目标的读者,借助虚拟化工具,围绕特定阅读任务建立起“阅读共同体”,通过深度协作关系和协同阅读,加强阅读的归属感,激发阅读行为,促进阅读习惯养成,实现阅读价值[20]。朱原谅等认为经典阅读推广包括书目推荐、阅读交流、阅读推广项目、阅读共同体四种模式,指出阅读共同体是由专家引领、阅读推广人组织、读者参与并相互影响,具有强烈协作关系和激励措施并构建共同体文化的模式,其目的是在多元阅读空间中提升读者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获取知识、实现价值,并以实验方法证明阅读共同体是经典阅读服务最理想的模式[21]。郑清文在研究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支持方式除了资源与支架保障,还需要动态培育生成一个支持性的实践共同体,从而推动新知识产生[22]。邵魁德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要构建“知识学习共同体”,为读者提供多元知识资源储备和人文环境,促进读者协作与交互,实现服务转型[23]。吴琦磊等指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下一代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培养并建立一种“参与、分享、学习”的“知识交流共同体”[24]。

3.2 经典阅读服务情境下的知识共同体模式
知识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y)概念发端于“共同体”一词,是其在新语境下的重构,由约翰·拉吉 (John Gerard Ruggie) 在1972年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中,知识共同体即由某一知识领域相互关联的行为体组成的整体[25]。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知识共同体用来联系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对待复杂关系的认知共同体。知识共同体并不等同于“知识社群”或“知识社区”,其更强调共同目标,成员关系更加紧密,具有更强的自发性,知识背景和行为动机也更多元化[26]。

适用于图书馆经典阅读服务的共同体,应当具备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的各要素,随着阅读环境走向多元化。本文认为,相比于“阅读共同体”,“知识共同体”概念更全面、更包容,能够准确地表达复杂环境下的阅读行为,也能够体现出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知识共同体模式的阅读服务并不是一种推翻重建,而是综合了共同体“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归属感”三大基本要素和当前阅读活动“立体化、交互性、复合性”特征的一种融合性发展。

因此,图书馆及其经典阅读服务应当围绕提供知识的服务与促进读者知识的吸收来构建共同体。如图1所示,图书馆提供与知识资源有关的服务,读者有获取知识的诉求,领读者有传播知识的方法,通过搭建立体化的阅读平台,将三者置于同一目标情境,读者在社区中获得一种身份认同,再由名师专家领读,分享其高屋建瓴的感悟,读者有置身于金字塔尖的归属感,这样构成一种完整的知识共同体。共同体内成员在特定主题和共同阅读情境之中,参与到阅读活动各个环节,在领读导师合理引导下,成员之间产生真实有效的互动,在交流与感悟中加深对于文字的认识,获取其中所蕴含的隐性知识,使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习支持与知识资源的延伸服务,承担新时代图书馆的使命。

width=303,height=201,dpi=110
图1 经典阅读服务情境下的知识共同体

4 知识共同体模式在高校经典阅读服务中的应用
4.1 活动简介
面对互联网时代阅读快餐化、碎片化的现实,北京大学图书馆整合资源、打通渠道,联合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政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网教办)、校友企业北京云舒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舒写),举办了以“悦读悦青春”为主题的“阅读马拉松”活动,该活动邀请学校不同学科领域的名师领读经典著作,掀起新一轮校园深阅读热。活动统筹线上线下,以线上为入口,拆解学习任务,量化学习内容;以线下为支撑,名师答疑解惑,深化学习效果;打通线上线下流程,引导“持久性”和“接力式”的阅读,让阅读更便捷更科技,以达到读者独立自主且怀着兴趣阅读的效果。2017年11月—2020年5月,活动共推出17本书,举办线下沙龙/讲座17期,具体如表1所示。

4.2 活动设计
4.2.1 读者视角

(1)进入阅读环境,获取阅读资源。读者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了解活动后,可经由二维码/链接从宣传页面进入报名页面。报名后,登入阅读平台,查看活动说明并获取电子书,加入相应班级,参与阅读交流、阅读打卡等任务。

(2)参与线下沙龙/讲座和线上答疑。阅读一段时间后,读者可报名参加线下的沙龙/讲座,和领读导师共同探讨阅读文本,活动视频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平台可供回顾;线下活动结束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报名参加助教组织的线上答疑和讨论。

表1 “阅读马拉松”各期主题及领读书目

width=381,height=533,dpi=110
(3)形成阅读习惯,得到阅读奖励。读完一本书后,读者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阅读报告,并阅读下一本书,阅读积分靠前的同学还有机会参评奖学金。从活动参与流程来看(见图2),各个步骤清晰且具有连贯性,读者只需按照活动指示拆解任务,循序渐进地完成阅读计划即可。参与者在虚拟班级中,可打卡积分,可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也能回答别人的读书困惑,还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和荣誉证书,成就感大大提升。

4.2.2 图书馆视角

(1)活动准备阶段。每学年初,图书馆、北京大学网教办、云舒写三方的组织者都会详细研讨活动相关事宜,做好准备工作。其中,图书馆是活动组织主体,网教办是活动协作主体,云舒写则提供阅读平台的技术支持以及“好读书”奖学金的资金支持。图3展示了图书馆的活动组织情况,在邀请专家并确定书籍后,通过微信、微博、图书馆主页、线下海报等渠道进行总体宣传和活动预热,将图书数字化后上传至北京大学教参电子书平台,同步购置纸质图书作为现场积极交流者的激励,并准备好阅读任务、活动流程等信息嵌入到阅读平台。

(2)活动实施阶段。图书馆统筹组织活动宣传、班级管理、线下沙龙/讲座、讲座录制并上传馆藏平台、线上答疑讨论、活动总结等步骤,保障活动的正常运转。

(3)活动延伸阶段。通过主题书单、展览、读书报告等形式打造立体化的阅读体验,并开展“好读书”奖学金评选,引导和鼓励多读书、读好书的风气。活动组织统筹线上线下,延伸阅读空间,还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教参电子书平台、多媒体资源平台等,将活动内容嵌入其中,提升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效率,进一步推介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加强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width=713,height=293,dpi=110
图2 读者参与活动流程

width=346,height=270,dpi=110
图3 图书馆活动组织

4.3 阅读平台功能分析
线上交流、打卡、提交作品等步骤都在阅读平台内进行,因此平台的功能设定至关重要,平台有两个关键功能——任务功能和交流功能,图4展示了平台的功能页面。

width=303,height=186,dpi=110
图4 阅读平台功能页面

任务功能主要包括:阅读目标和流程展示、阅读任务分解、阅读打卡以及阅读报告提交。在任务功能设计上,平台将每本书单独设置页面并列表化,放置于“我的课程”菜单中,进入课程详情页,有“说明、计划、名师、资料”四个模块(图4左侧部分)。其中,“说明”模块(图4中间部分)包含导读安排、电子书获取路径、用户名修改、打卡说明,“计划”模块将阅读任务分解成“开始阅读—讲座—讨论—书评”多个步骤;“名师”模块详细介绍领读导师;“资料”模块则放置延伸资料。

交流功能主要包括:班级内自主交流和助教组织的答疑探讨。在交流功能设计上,平台引入班级群模式,参与者加入班级后可在群内自由讨论交流,在班级群内报名后则可进入答疑页面。答疑页面设置了主交流区和围观区(图4右侧部分),已报名人员在主交流区即时交流探讨,未报名的围观人员则在页面右侧以半透明化弹幕显示(可设置关闭弹幕),助教可以选取围观区的精华讨论或共性问题在主交流区展示和探讨。

4.4 共同体模式的体现
“阅读马拉松”活动中的知识共同体由读者、协助者(包括图书馆员、领读教师、助教等)共同构成,成员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充分沟通、交流产生阅读兴趣,并通过共享传播观点、创造新知识,共同完成阅读目标,形成交互促进的人际网络和知识流。

阅读平台传达了“共同阅读目标”,在活动之初就明确阅读任务,包括阅读时间、阅读思考、阅读交流、阅读报告等,以任务分解促成目标实现;以班级和社区的形式构建起“身份认同”;通过线上交流答疑,线下名师指路、共同探讨的方式加深阅读对参与者产生深层次的吸引力,提升阅读黏性,从而建立起“归属感”。同时,活动注重“立体化”的阅读设计,通过讲座、沙龙、展览等方式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以各领域明星教师作为领读者,线上同好作为交流和分享者,提升阅读的“交互性”。活动也注重“媒介复合”“行为复合”以及“价值复合”,充分利用移动端APP、图书馆教参平台(电子书)、多媒体资源平台(视频)等媒介促进阅读,利用微信、微博、图书馆主页、学校官网、实体海报、学生宿舍电子屏、短信等渠道促进活动传播,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推动共同体之间的对话和联结,推动阅读的多样性,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质量,实现阅读的复合价值。

4.5 活动运行及成效
(1)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17本不同领域的书,主题涵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从多个角度对图书增进认识、促进交流,增强了阅读体验。

(2)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参与活动的学生覆盖全校大部分院系,线上APP已开设30多个阅读班,班内阅读累计17000余人,线下开展沙龙/讲座17期,参与人数1800余人,讲座视频播放量6500余人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近30万。

(3)参与度高,效果显著。相关活动得到积极响应和参与,线上踊跃发言,并通过写读书报告等形式分享阅读见解。以第一本书《科学作为天职》为例,有77人在班级内分享读书感悟、激发阅读探讨,在助教组织的答疑中,发言数达1115条,提交读书报告共31份。线下也有不少同学反馈,跟随计划读完了大部分书,在交流互动中重构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论和阅读习惯,对“持久性”阅读的兴趣被重新点燃。

5 小结
5.1 经验与启示
(1)阅读服务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子形成健康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新媒体时代青年的学习提出要求,“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27]。高校图书馆作为精准采集、揭示、组织、利用、传承人类知识和世界文明的机构,既为学校使命服务,又为文化繁荣服务[28]。“阅读马拉松”活动的开展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也正是由于它针对网络时代普遍存在、师生共感的快餐式、碎片化阅读问题,将经典阅读作为永恒的主题,以名师引路,以同好携手,引导青年学子学习经典阅读方法,循序渐进深入阅读,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以阅读育人。

(2)做好顶层设计和主题规划,提高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性。在活动开展之初,图书馆和网教办就探讨制定了长期的活动计划,并就活动流程及系统功能等进行详细探讨和设计,每年组织者还会齐聚一堂,总结经验并推进新学年阅读工作。“阅读马拉松”活动从201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连续开展3年,并将继续延续下去。“马拉松式”的阅读是精神文化之旅,而阅读活动的开展也需要有马拉松之精神,以长远、系统的规划使阅读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

(3)积极推动知识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交流和合作。知识共同体的交流和分享能够提升阅读体验,图书馆应该结合自身资源和服务优势,搭建平台,通过名师引路,多话题、开放式讨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发挥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联合阅读服务力量,加强和学校、院系、社会的合作,构建校园阅读的多元服务链,共同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4)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探索新技术、新形式、新方法。随着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阅读的内核并没有发生变化,作为阅读促进者的图书馆,不应当被技术工具绑架,而应该拥抱变化,成为主动者,从容面对融合型阅读的新生态,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工具的便利性作用,创造融入读者生活方式的阅读体验,为阅读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新的可能。

5.2 改进构想
(1)促进共同体间的紧密协作,形成团队合力。“阅读马拉松”活动通过共同体模式,推动了知识传播和流动,但参加活动的仍是少数群体,线上同好分享交流也具有实践上的松散性特征,比如参与人员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或动机中途放弃,完全靠自主可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可以考虑在知识共同体内部根据学习风格实行异质化分组,实现共同体的分组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加强共同体的紧密性,促进跨学科的交流。

(2)重视知识创造功能,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阅读马拉松”活动中闪现出很多思维碰撞和知识互动,包括线上和线下探讨、读书报告等,但这些知识传播范围却还很窄,比如同学们的读书报告仅仅是小范围内部分享,名师讲座的内容没有实现文字化,成果的固化还很不足。在后续活动中可以考虑积极推进读书报告的分享,比如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展示;加强活动文献成果整理,比如将线下讲座转录成文字等。

(3)增强阅读的现场感,丰富阅读的内涵。在“阅读马拉松”第三期沙龙“到底什么是艺术史”的现场讨论中,领读者朱青生老师构想了未来的建筑空间,他以课堂阅读空间举例,认为未来的空间更具包容性、更自由,是可以随着知识流动而充分被调动、使用和改变的。“阅读马拉松”活动虽然拓宽了线上空间,但仍然是以文字为本位,无法给读者带来太多想象性和现场感。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期待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视觉技术,打造更智慧、更具现场感的阅读空间。而当下图书馆阅读空间的打造或改造中,也应当在基本阅读需求之上,考虑阅读的流动性和人文性,塑造有温度、有趣、有共鸣的线上或线下阅读空间。在阅读活动中,部分书籍阅读时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目前立体阅读中比较成熟的“游学”等方式带领读者在课堂中感受“有字之书”,在实践中感受“无字之书”,实现阅读现实呈现与理论价值内容之间的有效融合,使图书馆成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 周英. 国内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综述[J]. 新世纪图书馆, 2019 (4):93-99.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OL]. [2020-05-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 ... 160120_228487.html.

3 李倩, 韩晋雅. 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演化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8(22):5-14.

4 郭骧, 章回波. 立体阅读——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式[J]. 图书馆杂志, 2010 (4):38-39.

5 尹博. 基于传统经典阅读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华传统经典立体阅读之旅”为例[J]. 兰台世界, 2016 (10):36-37.

6 同济大学图书馆. 立体阅读[EB/OL]. [2020-05-04]. https://www.lib.tongji.edu.cn/index.php?classid=12051.

7 王一真.“读行阅读”:图书馆体验阅读模式再构建——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读行山水”活动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9(4):71-74.

8 付瑶,杜洋.“游学阅读”: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模式再造——以沈阳师范大学“I-Share暑期游学阅读”活动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6):21-25.

9 蔡畯.社交阅读语境下的公共图书馆资源营销实践——以“佛山领读者”项目为例[J].贵图学苑,2019(2):45-47.

10 肖珑,刘雅琼,张春红,等.“浅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深阅读”服务——以“北大读书讲座”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6):119-125.

11 姚玲杰.粉丝社群对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启示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9(4):41-46.

12 赵锦辉,刘偲偲.“立体阅读”:多元融合的阅读推广新模式探析——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6-20.

13 罗幸.媒介融合背景下类型化广播发展趋势探究[J].传媒,2017(21):42-44.

14 李桂华.复合阅读行为:全媒体时代的阅读行为新形态[J].图书情报知识,2019(3):17-24.

15 The Bushwick Book Club. About [EB/OL].[2020-05-08].https://www.bushwickbookclub.com/origin-story.

16 林思妍,李桂华.面向复合阅读的服务渠道融合:基于深圳图书馆的案例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9(3):34-42.

17 王公龙,韩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维度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 (3):96-104.

18 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

19 李桂华. 深阅读:概念构建与路径探索[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7(6):52-64.

20 张泸月.智慧阅读推广:智慧阅读时代的新常态[J].图书馆建设,2018(7):72-79.

21 朱原谅, 陈幼华. 大学经典阅读推广模式效果的实验对比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9(18) :40-45.

22 郑清文.构成要素、互动机制与支持方式:一种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分析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4):46-53.

23 邵魁德.高校图书馆“知识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J].情报探索,2018(8):88-91.

24 吴琦磊,江凌,张静.知识交流共同体——下一代高校图书馆功能设计与空间布局研究[J].情报探索,2018(2):51-54.

25 曹云华,周玉渊.知识共同体方法及其局限性[J].河南社会科学,2009(2):123-126.

26 王雎.知识共同体:基于巨群知识创新的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8.

27 新华网.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5-04].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28 陈建龙.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力推善的阅读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5):10-11.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

New Forms of Classic Reading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ic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Reading Marathon” in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Cong Chen Liren Hu Xiqin Zhang Haijian Bie Liqi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ts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classic reading service in the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pistemic community, explores the new path of reading activities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and takes the “Reading Marathon” activity hosted by the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e reading promo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rough the mode of epistemic community.

Keywords: Epistemic Community; Classic Reading; Reading Service;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5 08:31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