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视阈下国家治理的三种状态研究
吴文武
[摘要] 基于对国家治理常态的系统考量,构建“正常”、突出“超常”、警惕“异常”,构成“三常”治理的内在逻辑,既规范个体行为,纠正错误行为,形成社会规范和秩序,实现有序发展、协调发展,解决社会缺序乏力的“通常”问题;又采取超常举措,铸就制胜优势,补齐致命短板,应对致乱突变,实现创新发展、超常发展,解决社会不优不强的“非常”问题;还要警惕异常,居安思危,防控风险,夯实发展基础和后劲,不“死”在“安乐”中,不“输”在守旧中,不“败”在斗争中,实现安全发展、持续发展,解决社会不安不稳的“失常”问题,确保国家游刃有余,实力强,韧性足,既“常安”又“长安”。
[关键词] 国家治理:状态;理论逻辑;制度安排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又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两大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前者是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也是后者的目的和结果;后者是治国安邦之策,也是前者的根本保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抓紧工作 奋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载《人民日报》,2020-08-01。,多极化、全球化面临新挑战,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局部动荡此起彼伏,和平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2)蒋斌:《为世界大同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范担当》,载《光明日报》,2019-12-13。,曲折性、斗争性、不确定性凸显。从国内看,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社会多元化、个性复杂化、利益差异化、产品同质化、需求多样化等现象相伴而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家治理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需要从历史中找答案,更需要在现实中去探索,任务艰巨而繁重。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一系列有效治理方略得以形成,成为治国理政的法宝。一般而言,事物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状态。以是否符合常规而论,可以分为“正常”和“非正常”两类。“正常”状态意味着自然、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包含量变和质变的演化过程,也类似于哈耶克所说的社会的“梯次式”(3)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4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发展过程。“非正常”状态则是发展过程受到特定因素影响而显现出与一般状态不同的非常规的发展特征,大致可分为“超常”和“异常”两种状态。如果将“正常”状态视为渐进式、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超常”状态则是一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在特定领域进行的超越常规的运行状态;“异常”状态则是受到自然或社会中偶发或失律、失范、失灵等因素的影响,所表现出的“非良性”运行状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着眼事物的发展状态和运行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对国家治理进行系统考量和战略谋划,基于“正常、超常、异常”三种不同状态,探索进行针对性治理,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有利于厘清治理思路、分类治理,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目标。
一、构建“正常”:经国序民、协调发展的制度逻辑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个人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个人与社会互为前提、互相依赖。单个的人一旦离开社会,就不能成其为人。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6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进一步看,社会越发达、分工越细,个体的独立性越弱。现代化的过程是个体独立性弱化的过程,也是一种“递弱代偿”的过程。个人是有个性的个体,各人的个性各不相同;社会是有共性的集体,社会具备的特点个人不一定具备,所以个体之间要交换劳动,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正如休谟所言:“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才可以和其他动物势均力敌,甚至对其他动物取得优势。”(6)休谟:《人性论》,下册,5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其基础都是“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改变,人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互动,就要有规则。游戏有规则,才能有效进行;社会有规范,才能有序运行,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效率源于竞争,竞争要有秩序,秩序必须规范。规范是超越“个性与公共性”之争的更为基本的价值。可以说,没有规范,就没有“善治”;没有效率,难称“善治”;没有共享,不是“善治”。个体行为得以规范,社会才有秩序;社会有序运行,个体才有活力;社会充满活力,共建才有动力;共建动力充足,治理才有成果;治理成果丰硕,共享才能实现。构建“正常”,就是规范各类个体行为,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正常状态。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正常与否是一个相对概念,个体正常不等于社会正常,也不一定合情合理合法,不能无视他人利益、只要共享不愿共建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从系统性、公共性、可持续性等多维度审视,用“看得见的手”构建秩序,用“看不见的手”激发活力,构建既有公序良俗又有个人自由,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既共建共治又共享共生,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相处和谐、张弛有度、运转协调的良好社会生态。
(一)法治与德治融合共进
在国家治理中,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都是治国方略,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133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法治讲法,也要讲德,融入德的理念和要求;德治重德,也要重法,融入法的精神和要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8)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求是》,2015(1)。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离不开法律约束。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两手抓、两手硬,营造守法崇德的社会风尚。
1.依法治国,经国序民
“制度是决定因素。”(9)制度兴,国家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10)《邓小平文选》,第2卷,308、1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则,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法而治”,国泰民安。第一,“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解决一些法律规范不协调、不一致、不配套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缺乏法律法规规定等问题,做到有法可依。第二,有法必依,执行制度。加强法治实施能力建设,消除非法干预法规执行行为,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三,监督用权,公开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公权公用,始终为人民服务。
2.以德治国,凝心聚力
道德是国家的“软实力”,德治兴国。有道德力量调节,市场运行就更有序,政府调节就更有效。第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人引领人,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扩大同心圆,增强向心力,获得“最大公约数”,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第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德治体系,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引导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第三,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明德修身、崇德向善,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良好道德观念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深入人们心里,养成好思想、好品德,言行举止文明。
3.促进公平与效率良性互动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难题。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党的十三大以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经历了从“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的动态演进过程,其根本目标就是将效率和公平原则贯穿于收入分配各环节,实现初次分配效率原则的公平性与再分配公平原则的效率性辩证统一,朝着共富共享方向稳步前进。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公共资源,构建社会有序流动机制,解决社会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11)马峰:《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载《中国发展观察》,2018(5)。等问题,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实现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以公平促进效率的提升。
(二)秩序与活力和谐共生
“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13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秩序代表社会的有序、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理性的表现;活力则蕴含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是社会各个体潜力、创造力的竞相迸发。“有秩序才能前进。”(13)《邓小平文选》,第2卷,2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社会稳定有序,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有效发挥,社会就有活力,发展就有动力;反之,社会就会僵化,死气沉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建立健全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运行机制,摆脱“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走出一条“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路子。
1.规范秩序,形成规矩
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必须是有序的。用法律、制度、道德等规范社会各主体的行为,形成规矩和习惯,规范有序,依规而行。树立定位意识,各就各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也不盲目攀比。树立规则意识,按章办事,正当竞争,有序运行,有效运转,不投机取巧,不打擦边球。树立合作意识,重合作、守诚信,不坑蒙拐骗、不损人利己。重点规范诚信缺失、有法不依、资源无序开发、食品药品以劣充优等行为,促进社会有序运行、协调发展。
2.激发活力,增强动力
立足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热情和动力,构建现代激励体系和动力机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奋斗,让一切积极因素都得到重视和调动,一切有益努力和成效都得到认可和鼓励,一切合法权益和利益都得到维护和保障。一方面,完善绩效评估评价、重大贡献奖励等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鼓励每个社会成员担起该担的责任、享有该享的权利、尽到该尽的义务,让聪明才智不断彰显、潜力活力不断涌现,为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强劲动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完善利益均衡机制,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促进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
秩序与活力此消彼长,多处于非均衡状态。改革开放前,社会管理中施行单位制、人民公社制、户籍制、阶级分类制等,社会生产生活循序运行,但社会僵化、失去活力,也掩盖了自主性和权益意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人口大规模流动,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活力不断增强,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营商环境欠佳等问题突出。进入新时代,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公共性、社会性、法治性、创新性等建设,促进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发展。
(三)“共建共治共享”,同舟共济
社会是社会各方的命运共同体。“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安定有序。”(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14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应当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命运与共、相向而行、协同发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属于人民。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家治理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各项治理实践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进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把党的理论、政策、制度等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
2.完善共建共治共享体制机制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树立合作治理理念,明确各主体的定位和功能,依法参与治理。完善共建机制,各尽所能。共同参与建设,人人尽到力量。共建的关键是“干”,要团结奋斗、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干出成效。完善共治机制,各尽其责。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完善政府负责制,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治理渠道,打造开放有序、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形成治理合力,提高治理效能。完善共享机制,各得其所。共同享有治理成果,优先解决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让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统筹推进改革和开放
改革和开放的关系如同车之双轮,同频共振、相辅相成。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与发展要素的聚集程度成正比。“思想吸引力和域素聚合力,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6)金碚:《思想流动、域观常态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要立足参与制定世界规则和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市场精神,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有利因素,集聚世界范围内的人、财、物、思想、信息、技术等发展要素,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突出“超常”: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类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中前进。人具有能动性,为了更好地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等,总是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提出新的观点、观念、思想或理论,改造主观、客观世界。在“改变世界”中,一般而言,解决平常问题,使用常规办法。现实中的绝大多数问题,人们处于平常态、有平常心,进行平常思维就可以解决。而解决关乎核心利益或生死存亡的非常问题,就需要采取“超常举措”(17)习近平:《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 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载《人民日报》,2015-05-29。,聚力、争先而为之。超常是自然的,规律使然:弯道超车,后来居上;聚力是必然的,斗争使然:“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18)田晓娜主编:《四库全书精编》,子部,711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争先是应然的,使命使然:不进则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容消极懈怠或盲目自满,必须奋力抢先占先领先。
实质上,发展是硬道理。没有超常举措,难有超常发展。事实上,超常发展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特质。革命战争年代的为民奋战和重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的系列重大工程和建设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蛟龙”入海、“嫦娥”登月、“天眼”望远、“北斗”导航、高铁穿梭,等等,无不是超常思维、超常决策、超常奋斗的结果。突出“超常”,就是树立超常思维,彻底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思路,周密谋局布势,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打造制胜优势,补齐致命短板,应对致乱突变,解决事关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创新发展和超常发展。
(一)构筑优势要超常
竞争是普遍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是必要的,激发动力,促进进步;竞争又是残酷的,弱肉强食,成王败寇。历史和现实表明,要赢得竞争,唯有做大、做强自己,形成制胜优势,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19)孙武:《孙子兵法》,第1卷,40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优势就是实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一个国家应该有自己的优势,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优势。就国家而言,创造优势、形成优势、拥有优势,是应对竞争、斗争甚至战争的需要。一个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对内,可以赢得先机,更加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更好更快发展;对外,可以掌握主动权,引领发展、影响世界。要牢固树立优势意识,不断增强优势意识,既巩固和发扬既成优势,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等,又不断打造、形成更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优势。
1.强化制度优势
能否经受住重大风险挑战考验,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20)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0-09-09。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巩固根本制度,完善和发展基本制度以及其他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1)《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22)《邓小平文选》,第2卷,3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让制度优势更加巩固、更加持久,运用制度力量促进创新发展和应对风险挑战。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彰显了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也为国外抗疫提供了有效借鉴。
2.打造先发优势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到“十五”规划提出“发挥后发优势”,再到“十三五”规划提出“发挥先发优势”,我国已经进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的新阶段。先发优势的实质是创新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先发优势。在各种创新中,当下最紧迫最紧要的是科技创新,要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先发优势。第一,创新先发优势。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一方面,抢占核心技术新高地,瞄准世界尖端技术最前沿,培育市场化创新机制,研究解决涉及命门、命脉、命根子方面的技术问题,实现“后发先至”,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另一方面,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切实给予长期稳定的政策、资金、人员支持,加强基础性研究,鼓励原创性思想理论,解决核心科学问题,不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第二,坚持好、发展好先发优势。行业领先企业要更好地坚持量质并重、内外兼修,不断推出新标准、新技术、新产品。第三,把先发优势转化为领先优势。“只有把科技的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的‘胜势’,才能形成国家之间竞争的战略势差。”(23)王志刚:《我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新阶段》,载《学习时报》,2018-06-29。“两弹一星”是打造先发优势的成功典范,有力保障了国家安全。
3.夯实人才优势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24)《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载《人民日报》,2014-08-19。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应首先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进而把人才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的素质优势,形成高端人才优势,建成人才强国。“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25)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04-26。,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科学家、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高素质人才促进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第一资源”作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26)任理轩:《坚持创新发展》,载《人民日报》,2015-12-18。,构建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同时,解决以SCI论人才、人才评价“帽子化”、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项目过度与利益挂钩等功利主义问题。要建设“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人才梯队。一代人应当有一代人的担当。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构建长期稳定地在某个领域或方向深耕的科研机制,培养接班人,传递接力棒,铸牢研发攻关链,日日做工、久久为功。
(二)补短板要超常
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木桶原理告诉人们,短板影响整体功能、制约优势发挥,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要加高短板的高度。现实中,任何个人、组织或区域、国家都有各自的短板。短板有新旧、显潜、虚实等之分。短板不补,必然吃苦。要及时发现短板,正视显短板,挖出潜短板,以超常之举补足旧短板、防止新短板,实现追赶发展、超越发展。
补短板,应谋划在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补什么,需精心论证,分轻重缓急;补到什么标准,需统筹平衡,把握好度;怎么补,需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要在虑长远中扬长补短,辩证分析短板和长板,全面梳理,深挖细找,既着力找出短板,集中力量,以超常的信心、思维和举措,补齐紧要或关键短板,又着眼于整体长远发展,突出长板作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切勿急功近利、舍短用长、为眼前牺牲长远,或削长补短、为短板牺牲长板。补短板,有“三忌”:
一忌“求全”。“求全”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追求万全,争取圆满,如“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27)孙武:《孙子兵法》,第3卷,189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故能自保而全胜”(28)孙武:《孙子兵法》,第1卷,40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等。但是,受认知能力的局限等因素影响,很难有真正的万全之策。应把握“求全”与“取偏”的平衡,处理好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争取谋划上“求全”与操作上“取偏”的高度统一,不可为“求全”而面面俱到,也不可为“全胜”而错失“战胜”良机。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谋求“取偏”的实效,正如孙武强调的“以正合,以奇胜”(29)孙武:《孙子兵法》,第2卷,71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短板一个接一个补齐,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二忌“乏力”。短板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成因复杂,涉及面广。补短板,平常、平均用力难以见效,超常的力度力道是关键。要有超常的定力,坚定信心、瞄准目标,不断矫正轨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而非如何在现有的轨道上跑得更快,不仅要“做正确的事”,也要“把事做正确”;有超常的政策供给力,创新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有超常的执行力,创新方式方法,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政策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有超常的资源整合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形成补短板的强大合力。
三忌“速成”。不少短板是多年形成的“老大难”问题,补短板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思想、制度基础,又需要形成长效机制。摆脱“速度情结”和“短板焦虑”,既认识到补短板、促协调是规律、是大势,又以战略的平常心,稳步、扎实补短板,善做善成。在“脱贫攻坚”战中,举国同心,群策群力,持续发力,补上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贫困短板,也创新了世界反贫困斗争史,取得举世公认的史无前例的成就。
(三)应对突变要超常
世界处于运动中。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当稳定态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转化为非稳定态,发生质变。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缓慢变化如物种转化,又有剧烈变化如企业倒闭等。凡是由量变过渡到质变都可以称为飞跃,正如黑格尔指出的“过渡就是一个飞跃”(30)黑格尔:《逻辑学》,上卷,40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恩格斯指出:“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突变理论把突变和渐变结合起来考察,认为系统内部状态的整体性“突跃”就是突变(32)参见雷内·托姆:《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突变理论的“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突变论使人类有了战胜愚昧无知的珍奇武器,获得了一种观察宇宙万物的深奥见解。 ,如水沸腾、地震、瘟疫、经济危机、社会动乱等。突变是自然界或社会中非连续性的突然变化现象,是爆发式飞跃、质变。突变伴随人类,突如其来,防不胜防。
应对灾难性突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33)《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4-09。。要研究各种重要的系统变化和系统中断问题,把握事物从一种稳定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态的规律,弄清突变过程中事物形态、自变量、因变量、控制条件、临界点等各自的作用机理,分析突变的方向与幅度,极力预测、控制突变,避免失控失序失稳。突变发生前,要强化预案制定、模拟演练、动态监测,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备无患。一旦发生重大灾难性突变,局部或全国进入非常时期,情况紧急危急,必须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依法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同时,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善于从突变中捕捉和创造机会,在“挑战—应战”中创新发展。
1.建立决策指挥机制
坚持全党全国一盘棋,成立分级负责、各方联动、协同高效的应对突变决策指挥组织。迅速采信、迅速研判、迅速决策,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决策及时果断、指挥坚强有力、部署迅速周密、调度靠前到位,形成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整合相关应急指挥平台、资源和力量,打造决策指挥链,形成人员全面动员、工作全面部署、处置全面响应的良好局面。
2.建立执行联动机制
强化现场指挥协调,“周密制定方案、紧急调配力量、层层传导压力,把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一竿子插到基层、落到一线”(34)周昭成:《制度优势是我们必定战胜疫情的法宝》,载《红旗文稿》,2020(4)。,确保指挥体系、执行体系和保障体系依法、有序、高效运行,全面落实各项应对突变措施。强化一线处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技力,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遵循规律,精准施策,突出应对突变的针对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全力消除灾害、隐患。强化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35)同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载《红旗文稿》,2020(4)。,形成共克时艰、应对突变的磅礴力量。
3.建立舆情管控机制
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当下,世界上任何角落,一旦发生突变,都会飞速传遍世界,有的会造成巨大伤害,甚至使相关方一夜之间消亡,给人类带来重大挑战。要加强舆论引导,本着公开、透明、负责的态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的措施成效,凝聚正能量。正视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防止谣言产生、传播。
三、警惕“异常”:居安思危、安全发展的历史自觉
异常时有发生,多具有隐蔽性、渐进性、破坏性。异常的形成机理不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从外力看,多是蓄谋已久、“暗箭伤人”:有的“慢火加温”,形成致命伤害,如“温水煮青蛙”;有的恩威并重,诱逼兼施,如“被逼上贼船”;有的击中“命门”,防不胜防,如“中兴事件”等。从自身看,有的明知故犯或饮鸩止渴,自食苦果,如过度开发生态资源;有的放任自流,导致连锁损害,如“破窗效应”;有的麻痹大意,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如堤坝毁于蚁穴,等等。从发生时的表现程度看,有的微不足道,但破坏力极大,如“魔鬼在细节”(36)陈鸿桥:《魔鬼在细节》,载《经理人》,2003(5)。;有的源头很小,却可能长成恶魔,如“蝴蝶效应”等。当然,也有自然变化发生的异常,如各种渐变性自然灾害等。要高度警惕各种异常,防控化解风险,保障安全发展。
警惕和防范异常,可采取“中医疗法”,既治已病,对症下药,又治未病,增强免疫力,滋养“元气”,标本兼治,强身健体,力图百毒不侵、百病不生。从社会转型看,“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37)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4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现代化的速度越快,产生不稳定因素的可能性越大;社会越活跃,出现异常的概率越高。就国际而言,经常有斗争,迟早有较量,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互利共赢原则,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防范各种异常,争取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就国内而言,异常常出现,自身是关键。应抓好“第一要务”,同时牢固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完善防控体系,提升防控能力,不“死”在“安乐”中,不“输”在守旧中,不“败”在斗争中。
(一)警惕“温水煮青蛙”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阐释了事物在“慢慢烧火加温”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结果,寓意深刻,值得警醒。古往今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反腐败领域,从对公权力的“围猎”看,权力周围布满“陷阱”,有金钱、美女诱惑,有“小节”侵蚀,也有“感情”拉拢,潜移默化,逐步渗透,最终把守不住底线的官员“拖下水”。在科学技术方面,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免费午餐”,要警惕“致命诱惑”,如Wintel(微软与英特尔的合作联盟)对Windows的垄断,让人最担心的问题是突然不让使用;或者其他软件,对方完全可以用廉价的、免费赠送的版本麻痹你、引诱你,关键时刻打击你。在国家间的争斗中,北宋的“靖康之耻”,就是历史上最经典的国家被“温水煮青蛙”案例。
应当看到,那些逐步受伤或丧命者,其演变过程与“温水煮青蛙”效应如出一辙,由于对事物、环境等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生理上的条件反射逐渐丧失,心理上的警惕逐渐钝化,行动上的盲目性逐渐扩张,待到察觉时早已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失去努力而堕落,失去戒备而招灾。更应当看到,安逸容易使人懈怠和堕落,忧患才更能激发人的潜能和斗志,对组织或国家亦然。应心存敬畏、时常警惕,“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不沦为被煮的“青蛙”。
1.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斗争精神
忧患意识须臾不可或缺、不可放松,否则,不用战,败已成定局。没有忧患意识是最大的忧患,找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朝乾夕惕,忧患系心。应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善于从偶然中看到必然,警钟长鸣,敢于斗争,避免产生盲目自满、不思进取心态,不能让胜利冲昏头脑、让太平消磨斗志。应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和大局观念、公心胸怀,忧国忧民忧天下。值得注意的是,忧患意识不能停留在认识上,也不能停留在口头,天天讲而不见行动,等到问题发生、付出代价时才后悔,或者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段时间后又重蹈覆辙。
2.防微杜渐,严控风险
应对异常,重在预防。应建设强大的风险防控体系,防早、防小、防细节,警惕和防范老问题复发、新问题萌芽、小问题变大。“能勤小物,故无大患。”(38)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卷,3页,长沙,岳麓书社,2019。首先,确保社会平稳运行。有敏锐洞察力,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研机析理,找准症结,善于发现制度运行、重大事件、本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其次,警惕社会运行变形走样。内防消极颓废,外防腐蚀拉拢。警惕和防范社会进入“缺乏欲望”或“无欲望”状态: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或胸无斗志、无所事事;警惕和防范社会进入“缺乏公共价值追求”或“无公共价值追求”状态:个人利益至上,各自为政,一盘散沙;警惕和防范社会进入“缺乏民族自豪感”或“无民族自豪感”状态: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尊和气节,等等。再次,注重源头防范。强化源头治理,激发人们的进取动力,匡正动机,引导预期,增强明辨是非能力。同时,运用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力量,提高精准预测预警预防的能力和水平。
3.统筹发展与安全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要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维护安全能力;安全是发展的保障,要强化安全意识,守住安全底线。应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用发展的办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完善国家安全体系,提高国家安全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条件,塑造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国家安全环境,更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牢牢掌握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警惕路径依赖
道格拉斯width=11,height=11,dpi=110诺思提出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在社会变迁中,某项制度一旦形成,惯性的力量会使其不断自我强化,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并影响其后的选择,难以改弦易辙。产生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学上讲的“沉没成本”和利益考量。“路径依赖”有良性、恶性之分,前者是某种初始制度形成后,对组织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促进组织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并导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制度变迁,产生正面效应;后者则相反,某种制度演变的轨迹形成后,对组织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初始制度的效率降低,开始阻碍发展,甚至使组织处于无效率状态而导致停滞,产生负面效应。
避免产生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需要在初始时找准正确方向,选准制度安排,否则,后面的发展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3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12-19。,提高制度变迁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以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实现国家发展和治理目标。
1.深化改革,不走老路邪路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0)《邓小平文选》,第3卷,1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1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要坚定走改革开放的新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准确把握改革发展要求、时代趋势和治理规律,系统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善于“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42)《邓小平文选》,第2卷,3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坚决革除陈规陋习、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铲除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智慧和深化改革的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全面创新,跨越“陷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3)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10-22。“我们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2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要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推动各领域、各方面、各地各部门全面创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能,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靠制度优势、治理能力、国家实力跨越各种“陷阱”,形成生动活泼、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新局面。
3.解决“失灵”问题
国外治理实践表明,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各有利弊,各自“失灵”问题交错出现、弊端不断显现。在我国,政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打造现代治理文化,创新治理规范,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调控性作用,又要敢于自我革命、转变职能,向市场、社会适度放权,明确各自职责边界,各归其所、各守其序、各司其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社会在资源配置中的协同性作用,形成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良好治理机制和治理生态。
(三)警惕“受制于人”
争取主动,减少被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掌握主动权,就能“致人而不致于人”(45)孙武:《孙子兵法》,第2卷,95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反之,就被动,就会挨打,就会受制于人。进入新世纪,单边主义抬头、霸凌现象猖獗、“制裁”大棒随意挥舞,无由头非理性、不讲规矩没有底线、突破常理常规的言论行为愈演愈烈,个别国家放弃原则、唯利是图,给国际秩序和各国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建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完整的生产链条、完全的产品门类,做到供给充足、需求旺盛,交易有序、服务高效,结构优化、发展升级。应加强战略谋划,着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系统研判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资源能源供给、制度标准体系、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漏洞、弱项或可能受制于人的领域或环节,提升自立能力、自主能力和反制能力,争取战略主动。“中兴事件”,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没有核心技术的无奈与任人讹诈的屈辱,也让我们彻底惊醒:科学技术能被政治化,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没有核心技术,必然受制于人;没有核心竞争力,必然被人“薅羊毛”。
1.丢掉幻想,自力更生
在竞争既激烈又残酷的现实中,不要心存侥幸或麻痹大意,简单地以为全球生产是一个大的产业链,世界是一个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世界。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很少有机会人家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你。如果习惯于别人的拿来用、没有的花钱买、利少的不用干,那么企业做得再大,大而不优、大而不强,人家一句话、一翻脸,你就不得不任人敲诈盘剥。要彻底领悟、永远牢记“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 (46)张占斌、杜庆昊:《关于核心技术突破,习总书记如何布局》,载《人民论坛》,2018(5)上。的深刻道理。应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牢固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意识,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树立大国形象。
2.早谋划、早动手,下好先手棋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47)金缨:《格言联璧》,张齐明注评,109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先发制人,超前谋划部署,集中资源投入攻关,推进尖端技术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形成、增多占绝对优势的技术和领域。推动集成电路、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力争在“根”技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战略性技术、前沿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核心技术,实现领跑领先。现阶段,“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4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04-26。我们必须攻克芯片等核心元器件研制技术,抓紧解决数据采集能力薄弱、工业网络协议和高端工业软件被国外厂商垄断等问题,消除“刀架脖子”的威胁,保障网络安全、国家安全。
3.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
创新无止境,核心科技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非一日之功。完善支持和鼓励“一干到底”的机制。营造自由研究、利于发挥才能潜能和产生创新灵感的科研环境,鼓励科研人员树立科学精神,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十年磨一剑”。遵循研发规律,提供优良研发条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加强人文关怀和生活保障,奖励成功、宽容失败,形成吸引力强的正确的研发导向。构建以“国家队”和企业为主体的攻关方阵。整合研发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各扬所长、发挥主体作用、攻克科技难题,同时加强研发国际合作。
五、结语
国家治理千头万绪,需要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注重系统谋划、战略部署和统筹推进。从治理战略看,需要树立新时代治理思维,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既坚持新发展理念,用好“第一资源”,提升“第一动力”,促进“第一要务”,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办好自己的事情,又有世界眼光,找准战略定位,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从治理主体看,一核多元,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公众等多元参与,形成共同治理的整体合力。从治理对象看,涉及治事、治人、治权等方面。治事,就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事务开展治理,促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治人,就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治权,就是对公权力的管控和对私权利的规范,防止公权私用、私权乱为,“平衡个人利益、增进公共利益”(49)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5)。,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治理方式看,需要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网治等相结合,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既治标又治本,增强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等等。
我们基于事物发展状态,从系统、战略和实践的角度,以现代化视阈下国家治理的状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国家治理的“正常、超常、异常”三种状态,并提出了构建“正常”、突出“超常”、警惕“异常”的内在治理逻辑,扩展了对治理理论和治理体系的理解视野,深化了对治理常态的认识。遵循“三常”治理理论框架,我们对治理对象和治理方略进行系统梳理,并分别对正常、超常、异常状态进行治理理论、应用分析,旨在把复杂问题简约化、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理论问题实践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三种不同状态下的突出问题、对策进行思考,提出若干政策举措,基本涵盖国家治理的重点领域、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形成国家治理“组合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概念界定、理论贯通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有关构建发展新格局、促进平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的治理新理念、新理论、新模式,需要以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Study on the Three Status of State Governance from the Modernization Perspective
WU Wenwu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rmal status of state governance,we might find that building up the normality,highlighting the supernormality and staying alert to the abnormality constitute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three-normal”governance,namely,to build a“normal”society by guiding and regulating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nd correcting their mistakes or blunders in order to form social norms and order,and achieve the orderl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thus solving the“common”social problem of lacking social order and vigour;to highlight the“supernormal”development by taking extraordinary measures for the sake of forging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the winning weapons for competition,making up for the fatal short board and handling effectively the chaos-caused mutations,thus solving the“uncommon”social problem of not being good or strong;and to watch out for the“abnormal”conditions by remaining vigilant in peace time,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risks,an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o as not to“die”in“comfortability”,or“lose”due to fogyism,or“be defeated”in the struggle,thus achieving the saf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lving the“aberrative”problem of social unsafety and instability.The above three-normal governance could ensure a highly competent country with both strength and tenacity,which enjoys daily peace and enduring peace as well.
Key words: State governance;Status;Theoretical logic;Systematic arrangeme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