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收益、经验及启示
张彩云 桑百川 钱佳靖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外资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应得的收益,实现了营收和利润双增长。具体表现为:中国市场是外资企业营收增长的重要来源,各国企业在华营收保持持续增长,中国市场营收占据跨国公司全球重要位置;外商投资在中国获得较高收益率,诸多美欧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高于其全球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在华经营还实现了其战略目标。实践证明,成本寻求型外资在中国获得了低要素成本,市场寻求型外资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创新资产寻求型外资取得在华创新投入产出双增长。
关键词:外资企业 投资收益 成本寻求型外资 市场寻求型外资 创新资产寻求型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经济制度变迁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对而言,针对外商投资在华收益的研究较为少见。从1980年4月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至今,已有超过90万家外资企业先后落地中国。它们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跟随中国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增长,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收益。对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和经验的总结,一方面能够为我国更好地使用外资、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发展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参考借鉴。
一、中国市场是外资企业营收增长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外资企业几乎遍布中国各个地理区域和行业领域。对外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已然成为其快速增长的收入来源之一。
(一)工业外资企业营收稳定增长
改革开放使我国成为最好的投资场所和跨国公司全球布局最优目的地。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外资企业,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最早进入中国,他们抓住了改革开放发展机遇,在中国投资建厂,并通过增资扩股、整体并购等途径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实现了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98年至2018年,工业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5604.60亿元到244478.00亿元,增长了14.7倍,平均每年增长16.5%;工业外资企业数从26442家增长到了47736家,增长了80.5%;平均单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0.59亿元到5.12亿元,增长了7.7倍,年均增长12.5%(见表1)。工业外资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从1999年的78.05元到2008年的130.74元,增长了67.5%。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回落,但总体保持较高水平。2018年是108.97元,较1999年仍高出39.62%,并且始终高于我国全部工业企业的总体水平。得益于我国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工业外资企业单位劳动投入实现的总产出也大幅提升,2018年企业员工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9.56万元/人,较1998年的20.13万元/人增长了5.4倍,年均增长近10%。
(二)服务业外资企业营收快速增长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提升投资软硬件环境、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我国服务业外商投资有了快速的增长。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其营业收入也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以批发业和零售业为例,批发业外资企业数从2000年的114家增长到2018年的5435家,增长了46.7倍;营业收入从2000年的358.4亿元到2017年的76979.3亿元,增长了213.8倍,年均增速43.8%;平均单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3.14亿元增长至14.16亿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0.0%;2018年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95.61万元,是2000年 277.03万元的3.2倍,年均增速8.1%。零售业外资企业营业收入也从2000年的454.9亿元到2018年的14117.6亿元,增长了30.0倍,年均增速达到了24.0%。
表1 1998—2018年工业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三)各国企业在华营收持续增长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中国超过30个省级行政区投资运营。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这些企业年营业额与日俱增,他们不断拓展市场、汇回利润、出口产品,为母国创造了可观的收益。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统计,2017年,美国在华(资产、销售或净收入2500万美元以上)的海外分支机构有1959家,总资产7271亿美元,实现总销售额5438亿美元,实现净收入357亿美元。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到2017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数增长了75.4%,在华投资资产存量增长了120.3%,在华销售增长127.7%,净收入增长了30.0%。据德意志联邦银行数据,2017年德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海外分支机构年营业额约为2063.35亿美元(1858.04亿欧元),占德国跨国公司全球海外分支机构年营业额的7.9%,中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排在第三。另外,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显示,自2010年以来,认为在中国内地总收入增加的企业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加上认为收入持平的企业,占比达到80%以上。即使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19年仍有59%的受访欧洲企业认为总收入会增加。
(四)中国市场营收占跨国公司全球较高比重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9年,《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约490家在华投资,占总体数量的98%,剔除上榜的129家中国企业,已有约360家财富500强外资企业入驻中国。通过梳理部分上市跨国公司的财务年报发现,中国区业务对这些跨国公司全球营收的贡献十分显著。 2018年,美国公司,如高通(67.0%)、美光科技(57.1%)、通用汽车(43.5%)、英特尔(26.6%)、苹果(19.6%)、波音(13.6%)等在华营收占全球营收的比重十分突出;欧洲公司,如德国的戴姆勒(11.8%)、西门子(9.8%)、拜尔(7.4%)、博世(18.4%),英国的英美资源(23.0%),法国的施耐德电气(14.3%),瑞士的泰科电子(19.6%)和雀巢(7.7%)等在华营收占比也有较好表现;亚洲公司,如韩国的三星(17.7%),日本的丰田通商(14.5%)、日立(10.7%)、爱信精机(9.7%)、住友电工(16.9%)在华业务在全球业务中也有较高占比。横向比较2014—2018年数据可见,外资企业在华营收占全球营收比重总体较为平稳,部分稳中有升(见表2)。
二、外商投资在中国获得较高收益率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外资企业借助中国的比较优势,布局生产和销售网络,成功赚得较高利润。
(一)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利润可观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98年到2018年,工业外资企业的营业利润额从418.61亿元到16775.50亿元,增长了40.1倍,平均年增长19.5%;平均单个企业利润额从200万元到3500万元,增长了16.5倍,平均年增长19.3%;企业利润率从2.68%增长至6.86%,增长了1.6倍(见表3)。近年来,与我国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工业外资企业利润率最高,2018年是6.86%,之后是国有控股企业,约为6.53%,私营企业的利润率约为5.49%。服务业中以批发和零售为例,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00年至2018年,批发业外资企业的利润额从16.69亿元到8692.90亿元,增长了519.8倍,平均每年增长55.9%;平均单个企业利润额从1500万元到1.6亿元,增长了9.7倍,年均增速23.7%;利润率从4.7%增长到11.3%,年均利润率达到10.7%。零售业外资企业的利润额从2000年的27.3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735.50亿元,增长了99.1倍,平均每年增长38.3%;利润率从6.0%增长到19.4%,年均利润率达到13.2%(见表4)。
图1 1999—2018年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表2 2014—2018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收占全球比重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各公司2014—2018年财报计算。
(二)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高于其全球平均水平
《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显示,2017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收入7000亿美元,利润超过500亿美元。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显示,自2000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首超其全球投资收益率以来,差距不断拉大。2014年在华投资收益率达到16.5%,高出其全球投资收益率5.5个百分点。即使在全球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2018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仍达到11.2%,较全球8.9%的投资收益率高出2.2个百分点(见图2)。中国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独具优势,是企业收入增长的动力来源。绝大多数美国企业表示其中国业务盈利,且中国业务利润率高于总体业务利润率。美国商会2019白皮书,尽管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多、中国经济放缓,但2018年仍有69%的受访企业表示盈利,另有21%的受访企业收支平衡。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19年会员调查显示,有46%的企业报告2019年在中国的利润率高于总体业务利润率,成为继2011年之后的新高;有97%的美国企业表示2019年其中国业务盈利。华南美国商会《2019中国营商白皮书》显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中国市场仍在持续增长阶段,因而大部分美国企业均能在华实现盈利,且对市场抱有信心。
(三)四成欧洲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高于其全球平均水平
据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2018年,在整体收入增长趋势放缓之下,仍有40%的欧洲企业表示在华经营的盈利水平高于其全球业务的平均线,这一比例也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点;在华欧洲企业75%以上能够盈利(见图3)。自2008年以来,表示在华收益率为正的欧洲企业基本保持在60%以上,且比例逐年提高,在2018年达到了75%,另有16%调查企业表示收支平衡。资本跟着利润走,中国市场有丰厚的利润和广阔的前景,自然吸引欧洲企业相继来华投资。调查显示,自2010年以来,表示将中国作为新投资目的地前三名的欧洲企业占比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3年一度达到86%的峰值,到2018年仍保持在61%的高比例。自2008年以来,表示考虑扩大在华业务的企业占比基本保持在40%以上,2013年最高达到65%,2018年仍保持在55%的较高比例。
表3 1998—2018年工业外资企业利润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图2 1995—2018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收益率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数据计算而得。
图3 2008—2018年欧洲在华企业盈利情况调查
注:2008年和2009年中国欧盟商会“将中国作为新投资目的地前三名的企业比例”数据不全,所以图中缺少这两年的图柱。
数据来源: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9》。
表4 2000—2018年批发零售业外资企业利润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四)大部分在华日资企业实现盈利
根据中国日本商会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9年白皮书》,一方面,越来越多日资企业在华投资收益为正。2006年以来,预测营业利润“盈利”的在华日资企业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且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继2017年以来连续两年超过70%,到2018年,预期盈利的日资企业比例达71.7%(见图4)。另一方面,企业创立的时间越长,“盈利”占比就越高。1990年以前成立的企业中回答“盈利”的比例为83.3%,2011年以后成立的企业中这一比例为43.9%。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成为日资企业持续在华投资的动力。白皮书显示,关于今后1~2年事业发展方向的调查,回答“扩大”的企业比例为48.7%,较上一年增长0.4个百分点,回答“维持现状”的企业比例为44.8%,两者总数超过参与调查问卷企业总数的九成。拟扩大的业务类型中,“销售”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排前两位。
图4 2006—2018年日本在华企业盈利预期情况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日本商会《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9年白皮书》。
三、外商投资的类型及实践经验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收益不仅体现为利润额和投资收益率,对不同类型的外资企业来说,还体现为是否实现了公司的战略目标,如降低成本、占领市场和研发产出等。
(一)成本寻求型外资:获取较低要素成本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沿海地区建立出口加工区,对外资企业给予财税、资金、土地优惠的 “超国民待遇”。同时,国内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能源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大量外资企业把低附加值、低利润的装配加工环节布局在中国,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
加工贸易是典型的成本寻求型外资的发展形态。早期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产品以出口为主,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50%以上都是外资企业生产的。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657.7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2%;出口额972.27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例达70.6%。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在中国赚取利润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加工贸易中,中国只获取较少的加工费,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企业赚得。以最典型的苹果手机全球价值链为例,根据美国学者研究报告《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苹果公司每卖出一部iPhone便独享其中60%的份额,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仅获得其中1.8%的份额。
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增加,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有企业表示毛利率已从20多年前的10%下降到不足3%,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关闭在东南沿海的外贸加工工厂,或迁至内地,或迁出境外,即使留下的生产企业,也往往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据海关总署统计,随着中国加工贸易传统优势的逐步弱化,外资企业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在缓慢下降,已由1994年的88.1%下降到2018年的不足63.2%,下降了约25个百分点。
(二)市场寻求型外资: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
“占领市场”是市场寻求型外资的战略目标。这一类的外资在中国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着中国市场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各国外资主要瞄准中国市场。中国美国商会年度白皮书《2019美国企业在中国》显示,与过去几年一样,“国内消费的增长/日益庞大和富裕的中产阶层的崛起”仍然是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最大机遇。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71%的欧盟在华企业表示继续留在中国的目的是“在华为华”。韩国中国商会调研显示,2018年新增在华投资中80%的韩国企业直接针对中国市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调查显示,中期看,中国业务发展潜力第一,关于中国富有潜力的理由,“当地市场未来的成长性”排在第一。
随着外商投资的增长,一些领域的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电子、汽车、机械、仪表等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汽车零部件市场,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50%,企业数量少但市场份额大。在手机CPU市场,高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在打印机市场,惠普几乎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基本占据了国内大中城市的饮料市场。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8年在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行业依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52%),汽车制造业(47%),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4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33%),仪器仪表制造业(31%),通用设备制造业(3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0%),食品制造业(28%),纺织服装服饰类(2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5%),医药制造业(2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3%)。
除此之外,外商投资企业内销比重持续提升。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工业外商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出口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36%下降为2017年的23%。这也意味着,在外商投资企业新产品的销售中,内销比例日益提升。
(三)创新资产寻求型外资:创新投入产出双增长
在全球化经济中,外资企业将寻求创新资产作为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创新资产寻求型外资扩大在华投资或进入中国市场,实现了创新投资产出的快速增长。
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在华研发投入。从研发机构看,1998年工业外资企业在中国仅有573家研发机构,到2009年工业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研发机构已达到3300家,是1998年的5.8倍。到2017年,工业外资企业的研发机构数量达到了14466家,是1998年的25.2倍,是2009年的4.4倍。从研发人员投入看,外资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工业外资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已经达到1998年的10.3倍。从研发经费投入看,外资企业研发经费逐年攀升,从2006年的444.4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682.78亿元,增长了5.0倍,年均增长18.9%。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0.45%提高到2018年的1.10%,增长了1.4倍。
外资企业在华有效专利迅猛增长。2018年,工业外资企业申请专利数137723个,是2006年的20.6倍,是2010年的2.4倍;获得有效发明专利186344个,是2010年的5.9倍。从出售专利的预期收入看,外资企业预期收入相对较高。2016年,100万元以上收入中,内资企业占比22.2%,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分别为 27.3%和28.2%。从国别来看,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最多,分列前四,其中截至2014年来自日本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量达到200736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外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据科技部统计,工业外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自1998年以来逐步增加。1998年,工业外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223.56亿元,到2018年达到53276.28亿元,是1998年的43.5倍。2018年,工业外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1.8%,较1998年的7.8%高出14个百分点。
四、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切实可见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实现了其全球战略部署,其中具有共性和普遍意义的经验,对中国更好使用外资和中国企业跨国投资都具有参考价值。
第一,保持中国市场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未来中国市场仍将是跨国公司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和长期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全球经济疲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贸易摩擦导致部分外资企业利润下滑。来自内外部的压力不同程度影响了外资企业的商业预期,产业转移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应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稳定投资者信心;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扩大中国市场规模;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第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中国综合要素成本依然具有国际竞争力。虽然由于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部分外商投资感受到很大压力,但从长远来说,我国要素成本仍有很大回旋余地。尤其是很多领域的深化改革,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进一步降低要素成本价格。如中国正在大幅度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并努力完成社会保障制度,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劳动力费用支出。在全球范围内来说,中国的很多要素成本依然具有长期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成本寻求型的跨国公司投资依然可以在中国找到自己的投资价值。
第三,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具备竞争优势后再跨国投资。来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累计数量已经达到90多万家,过程中有进有出,有成功也有失败。能够长久生存,并保持盈利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已经具备了较强实力,包括有保障的资本来源,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调研发现,除世界500强,来华投资成功案例中有许多被称为 “隐形冠军”的百年家族企业,他们在行业或者技术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专注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技术的更新,在形成绝对优势,做好充分准备后,才会谨慎选择海外投资。
第四,用发展的眼光,选择局势稳定、增长潜力大的国家投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成熟的劳动力和配套的产业链,市场体系也不完善。但诸多外资企业仍然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根本原因是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中国第一批跨国投资项目,如北京航空食品、天津奥的斯电梯、上海大众汽车、北京吉普汽车、泰国正大集团等,在华投资初期都曾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后都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增长潜力不断释放,市场空间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并因此获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经验证明,一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是众多要素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五,企业发展策略要契合东道国的国家战略。做投资选择时,对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和宏观趋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敏感性,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成功与找准和我国的战略契合点有着紧密联系。例如,随着中国引资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转变,外资企业逐步完成由以加工制造为主到以中高端制造和服务业投资为主,从对外出口为主到对内销售为主的转变;随着中国区域战略的实施,外资企业投资路线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扩展到中西部地区;随着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华外资企业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发力,不断加大技研发投入、增加科研合作,或者保障了技术领先优势和行业引领地位,或者在全新领域找到了未来发展方向。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对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梳理,从中找出契合点,是在走出去之前必须做足的功课。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世界经济结构变迁中的外商撤资与风险控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2]中国美国商会.2019美国企业在中国[R].北京:中国美国商会,2019.
[3]中国日本商会.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9年白皮书[R].北京:中国日本商会,2019.
[4]中国欧盟商会. 商业信心调查2019[R].北京:中国欧盟商会,2019.
Returns,Practice and Inspiration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in China
ZHANG Caiyun①② SANG Baichuan① QIAN Jiajing③
(①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② Chines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③ College of Mathematics,Sichuan University)
Abstract: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has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country absorbing foreign capital in the world. While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eign capital has also earned its due by achieving both revenue and profit growth. Specifically, Chinese mark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revenue growth for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the revenue of enterprise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in China have grown continuously; the revenue from Chinese market has taken a significant position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he profit margin of many American and European enterpris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ts global average. In the meantime,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have also achieved their strategic objectives by operating in China. Practice has proven that cost-seeking foreign capital has sought out cheap production factors in China, market-seeking foreign capital grows with Chinese market, and innovative asset-seeking foreign capital has realized rapid growth on innovation input and output in China.
Keywords: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 returns on investment; cost-seeking foreign capital; market-seeking foreign capital; innovative asset-seeking foreign capital
[课题信息]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17AZD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与谈判策略研究”(19ZDA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张彩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桑百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钱佳靖,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本科生。
通讯作者:桑百川,电子邮箱:sangbaichuan@126.com。
JEL Classification:F21,F23,F43
(责任编辑:王勇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