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3|回复: 0

20世纪20年代平教运动与现代国民教育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2-20 14: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20世纪20年代平教运动与现代国民教育
——以平民千字课本为中心
郭 双 林
[摘 要]从本质上讲,中国现代平民教育运动是一场国民教育运动。20世纪20年代公民教育运动兴起后,晏阳初等人虽然也曾致力于此,但无论从其思想认识还是从社会实践上看,均不出国民教育的范围。平民教育运动在塑造现代国民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向底层社会播散现代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这从当时编写的平民千字课本中可以看出来。平教运动期间通过平民千字课向底层社会播散现代国家观念与国民意识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平教运动;平民千字课本;国家观念;国民意识
平教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民教育运动。该运动最初以城市平民教育为主,1926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总会从北京迁往河北定县后,工作重心逐渐向乡村转移,后发展为乡村建设运动。平教运动的宗旨曾被概括为“除文盲,作新民”六个字。目前关于平教运动及其主要领导人物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专门讨论平民千字课本的成果尚显不足(1)比较重要的论文有李龙如《湖南平民教育书刊简介》(《图书馆》1994年第4期,第59~61页)、徐秀丽《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第89~120页)、周东华《董景安〈六百字编通俗教育读本〉考》(《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5期,第102~104页)、瞿骏《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常识建构:转型时代“读本”中的国家与世界观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29~137页)等。。本文拟将平教运动置于现代国民教育的潮流中,以平民千字课本为中心,考察其如何向底层社会播散现代国家观念与国民意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平民教育的性质与“真义”
中国现代平教运动,萌芽于五四前后,终结于1950年平教会被取缔,先后存在30多年时间。对平民教育运动的性质,1923年陶行知在北京师范大学平民教育社所作的演讲中就指出:“现在的平民教育运动,是平民读书的运动。目的在使平民一面读一点书,一面得一点做人做国民的精神……说到国民精神之培养,恐怕有些人要联想到国民常识之灌输。但国民之精神确要在此时养成,若枝枝节节的常识,则平日随地可得。我们在这个短少时间内,贵能给一把得常识的钥匙,教他们以后自己去用。故现在只教他们做人做国民的精神,而不教他们琐碎的常识。”(2)陶行知:《长江流域平民教育运动之性质组织及方法》(1922年12月),《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9~570页。这种“国民的精神”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他在此次演讲中没有做进一步展开。
1924年陶行知在谈及编制平民教育的课本时,对“国民的精神”做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平民是民主国的主体,平民智能不发达,民主国的精神也是不能发扬的。所以编制这种课本,一方既要照顾做人的精神,一方又要照顾做国民的精神。”什么是“国民的精神”呢?陶行知认为主要包括“自立”“互助”和“进步”三种精神:对“自立精神”,他指出:“一个国家,好比一间房屋,想求它的坚固,必先把所有柱子都要弄得稳固;一国国民,人人都能自立,那末,一个国家也就强固了……想养成这种精神,又必使得各人有自励心,时时刻刻自己激励自己。”对“互助精神”,陶行知指出:“国家由社会组织而成;社会由个人组织而成。所谓‘组织’,就是人与人互助,社会与社会能互助;推而至于国与国互助,而组织成一个大结合的世界……国家既有了这种互助性、组织力,国家也就自然趋于强固。”对于“进步精神”,陶行知指出:“人类的过程,是一天进步一天的,站在现今时代,尤其不得不谋进步。从前有人说过:‘不进则退。’这句话到现在觉得欠当;因为现在的国家,稍一不自进取,将来必要灭亡了;像脚踏车一样,坐上去若停脚不动,不想前进,那必定就要倒了。所以我说:‘不进则倒。’”(3)陶行知:《平民教育实施法》(1924年3、4月),《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616~617页。
与此同时,晏阳初也指出:“近数年来,‘平民’二字渐为一般人所注意,这也是我国的一种好现象,所以平民程度之高低,关系于国家势力之强弱。先贤所说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是这个意思。吾国男女人民号称四万万,估计起来,至少就有大多数一个大字不识,像这样有眼不会识字的瞎民,怎能算做一健全的国民而监督政府呢?怎会不受一般政客官僚野心家的摧残蹂躏呢?‘本’既不固,‘邦’又何能宁呢?”(4)晏阳初:《平民教育新运动》(1922年12月),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后来晏阳初又曾指出:“所谓‘平民教育’的‘平民’是指一般己过学龄时期而不识字的男女,或一般已识字而缺乏常识的男女。所谓‘平民教育’的‘教育’共分三步:第一步是‘识字教育’,第二步是‘公民教育’,第三步是‘生计教育’。‘平民教育’的最后目的,是在使二百兆失学男女皆具共和国民应有的精神和态度。”(5)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1927年),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113页。看来和陶行知所说,没有根本的区别。
以后晏阳初不止一次指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人?做‘整个的人’。什么叫做‘整个的人’?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德心。”(6)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4月),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122页。“吾辈所以努力于平民教育的目的,正为培养国民的元气,改进国民的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但期望三万万以上失学的同胞,普遍的得到做二十世纪的人最低限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7)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1927年),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117页。意思应该说相当明了。
由上可知,平民教育,不论从其性质上讲,还是从其“真义”中看,说到底是一种国民教育,是对国家不能普及的义务教育的一种不得已的补充。
二 平民教育与公民教育
20世纪20年代随着公民教育的兴起,平民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又摆到了人们面前。1926年晏阳初发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对此予以回答。在他看来,平等是人人所有的天赋权利,但由于大多数民众知识能力较低,无法和少数知识阶级的人享受同等的幸福。因此增进大多数民众的智能,除去不公平的现象,使之同为良好的公民,这是从事教育者的天职。平民教育是要对12岁以上不识字的及识字而缺乏常识的全国男女进行教育,把目前全国的平民都养成为“好国民”。所以平民教育以识字教育为起点,而以公民教育为正鹄。也就是说,“平民”无论好与不好,都是“国民”,而只有“好国民”才是“公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平民教育(亦即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非并列关系,而是种属关系,公民教育与识字教育相并列,二者构成了平民教育的两个阶段。
晏阳初在文章中还专门谈了“‘平民’的公民教育之实施步骤”:第一是对不识字的平民先施以识字教育。他指出:我国人口号称四万万,12岁以上不识字的人占二万万有余。我们要大多数民众都能施行公民的权利,就得给他们一种公民教育。可是人如果根本不识字,连名字都不会写,那么关于公民的种种活动,如选举、参政,将万不可能。所以我们如果要对平民实施公民教育,必须从根本上着手,必须从识字教育着手。第二是对已识字的人施行“平民继续教育”。他指出:“平民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灌输程度较高的公民常识。因此,有两个重要问题必须精思熟虑:(一)什么是“中国的公民”?(二)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他认为应务求所施的公民教育为真正中国的公民教育,而不是由他国模仿来的公民教育。而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非有实地的、彻底的研究不可。最后他表示,“我国人素来缺乏国家概念,可是共和国家实以人民为主。今日不识字的与识字而缺乏常识的男女,二万万有余,如不厉行公民教育,他们就永远不会和国家结成一体,所以我们对近日各种公民教育运动的宗旨都非常赞成。不过我以为举行这样关系重大的运动,不可不先有彻底研究。凡事研究愈彻底,愈可减少失败的危险,愈容易持久”(8)晏阳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1926年4月),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67页。。应该说,晏阳初在这篇文章中对公民教育的理解是正确的,态度也是端正的。
后来晏阳初曾将平民教育的内容概括为“文字教育”(民智)、“生计教育”(民生)和“公民教育”(民德)。不过他在论及“公民教育”的内容时,多少有些将其内涵窄化:“平民教育从文字方面以提高民智,从生产方面以裕民生。即使民智提高,民生充裕,对于国家社会的前途究竟有什么利益?这是平民教育第二重要的问题。试看历来的卖国奴,何一非知识超越、经济富足的人呢?盖其人缺乏公德心,一举一动,只知有自己的祸福利害,不顾国家社会的祸福利害;所有知识、经济,只足以供其为恶之资,所作之恶,常比无知识无能力者高出万倍。倘平民教育处处都是养成这种自私自利的亡国奴,岂是国家之福?所以平民教育于实施文字教育和生计教育外,另有公民教育,希望造成热诚奉公的公民。”(9)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4月),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124页。这样的公民教育,与单纯的道德教育相差无几。
晏阳初对“‘平民’的公民教育”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平教会的公民教育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负责平教会公民教育的陈筑山曾专门拟订一份《平民公民教育之计划》。在他看来,公民教育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训练人对于一切团体为有效率的分子的教育——即普遍的团体教育(亦即社会教育);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特别注重训练人对于政治团体为有效率的分子的教育——即特殊的团体教育。他的这个计划就是要“以广义的公民教育作基础,以狭义的公民教育为中心”(10)陈筑山编:《平民公民教育之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版(出版时间不详),第2页。。而平民的公民教育,则是对知识社会圈以外的民众施行的公民教育。从其所论内容看,虽然也涉及公民教育,但主要是国民教育。
理论上的不清楚也必然反映到实践上。平教会编写的《高级平民学校公民读本》在谈及“公民的意义”时写道:“一个人不但是家庭的一分子,并且是各种社会的一分子,尤其是国家的一分子,同时又是世界的一分子,所以一个人,不但应当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对国家和世界,也应当负责任。能尽这样责任的人,就叫做公民。”(11)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公民教育科编:《高级平民学校公民课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0年再版,第1、2页。在谈到“公民教育的意义”时,又写道:“公民教育是教我们自觉公民的责任,培养公民的道德,发达公民的知识,增进公民的技能,受了这种教育,完成一个好公民,便是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里的一分子了。”(1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公民教育科编:《高级平民学校公民课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0年再版,第1、2页。通观该书五章内容,所论均为公民的道德与责任,丝毫未曾提及公民的权利及其使用方法。我们知道,对于国家公民而言,权利和义务本应是对等的,但平教会的公民教育只强调公民的道德与责任,并不曾涉及权利。对权利教育的缺失,也是当时公民教育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1931年察哈尔省教育厅组团到河北定县参观期间,公民教育部的工作就是由陈筑山介绍的。在介绍过程中,陈筑山承认:“公民教育的意义很难说清。究竟我们所做的是什么?简单说来:公民便是国民,公民教育便是训练人民营政治生活。我们看,这种‘公’的意义,不过是从政治方面说来而已。其实,各方面都有公,并不只限于政治方面,即如经济、社会等方面也都有公,所以我们所谓‘公’乃是广义的公,并非狭义的讲法。现在就讲一讲公民教育的公字。公民教育之所谓公,是无论从那一方面讲,都要自我至一家,至一乡,至全世界,而至于整个的宇宙。”(13)姜书阁编述:《定县平民教育视察记》,察哈尔教育厅编译处1932年印行,第94页。这段话之不通,或许与记录者有关,但“公民便是国民”一句话是清楚的。实际上国民是指一国之民,不论其有无公民权,而公民则是指具有公民权的一国国民。陈筑山对“公”的解释,更是与“公民”的“公”意风马牛不相及。从公民教育部当时在高头村的实际工作看,不论是家庭方面的实验(即家庭会)、经济方面的实验(即合作经济)还是全村公共生活方面的实验(如村治讲学会、开始注意造成基本财产、节会利用、自卫训练、壁报等),都与公民教育相差甚远。
1933年平教会曾出版一本《公民教育工作介绍》,根据该书介绍,平教会公民教育部的工作主要包括国族精神、农村自治、公民教育材料、公民活动指导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丝毫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而从正史归纳出的14个国族精神的研究目标令人瞠目,这14个目标是:国家重于生命;法纪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廉耻重于生命;仁义重于生命;忠信重于生命;孝慈重于生命;节操重于生命;志向重于生命;风化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成人之美重于生命;名誉重于生命(14)《公民教育工作介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第5~6页。现存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所藏国际乡村建设学院(IIRR)档案。。儒家传统提倡舍生取义,但也不至于如此无视生命吧!这样的教育与其说是公民教育,无宁说是法西斯主义教育。也正因此,1934年平教会通过的定县实验区组织大纲将公民教育部“暂缓设置”(15)《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区组织大纲》(1934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54页。,实质上是予以取消。
总而言之,由于20年代公民教育运动的兴起,晏阳初等人虽然表面上重视“平民的公民教育”,甚至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委员会内部设立了公民教育部,制订了《平民公民教育之计划》,编写了《公民课本》,但因平民教育从本质上讲属于国民教育,因此从当时的文献中看,虽不乏公民教育的论述,但实际上他们所从事的仍主要是国民教育。
三 平民千字课本编写与使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平民教育运动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平教教材,目前知道的有:曹典琦编写的《成人读本》4册(长沙文化书局1921年版)、《新千字课》4册(长沙贡院西街野村印刷局1924年版),李六如编写的《平民读本》4册(长沙广文书局1922年版),晏阳初、傅若愚编写的《平民千字课》4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1922年版),朱经农、陶行知编写的《平民千字课》(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黎锦晖、刘传厚、陆费逵、戴克敏编写的《平民课本》4册(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版),魏水心、董文、戴渭清、曹芝清编写的《千字课本》4册(上海世界书局1925年版),卓恺泽编写的《青年平民读本》4册(中国青年社1926年版),邹业鸿编写的《平民教育课本》第3、4册(1926年醴陵县劝学所印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写的《市民千字课》《农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各4册(前两种由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于1927年出版,后一种于1928年出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文学科编写的《高级平民学校识字课本》2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7年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文学部编写的《市民高级文艺课本》2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9年版)、《农民高级文艺课本》2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2年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公民教育部编写的《高级平民学校公民课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0年版)等。大多教材配有教师用书或自修课本。此外,各地政府和各地军阀也曾组织编写一些供当地平民或士兵使用的千字课本。
在这些平教教材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晏阳初和傅若愚编写的《平民千字课》、陶行知和朱经农编写的《平民千字课》和平教总会编辑出版的《农民千字课》《市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据平教会1926年冬对河北省南部各县102所男女平民学校的问卷调查,以晏阳初等人编写的《平民千字课》为教材的有81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79.4%(16)傅葆琛:《一点儿旧的调查统计材料与中国北部乡村平民教育概况的推断》(1930年10月),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陶行知和朱经农编写的《平民千字课》1923年9月出版后,到次年3月已印出41版。至于平教总会编写的《农民千字课》《市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也使用范围极广,其中《农民千字课》曾先后5次修订。到1934年,该会所编的各种教材销售已达一千万部(17)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工作报告》(1934年10月),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319页。。
中国自古即有蒙学读物。清末新政以来,又出现一些识字课本,如民国初年董景安编写的《通俗六百字识字课本》,欧战期间傅葆琛为赴法华工编写的《通俗六百字韵言》等(18)傅葆琛:《普通教育识字声中几个先决问题(节选)》(1930年9月),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145页。。平教运动兴起后,首先用“千字课”来命名平教教材的,是晏阳初等人编写的《平民千字课》。不过,当时的这些教材虽然叫“千字课”,实际上使用的汉字并非正好一千字。如晏阳初等人编写的《平民千字课》使用了998个汉字,朱经农和陶行知编写的《平民千字课》使用了1262个,黎锦晖等人编写的《平民课本》使用了1332个,魏冰心等人编写的《千字课本》使用了1027个。与以往所编教材不同的是,晏阳初等人和朱经农、陶行知在编写《平民千字课》时,吸收了当时东南大学陈鹤琴教授的最新字汇研究成果——《语体文应用字汇》(19)1920年,陈鹤琴吸收欧美等西方教育界字汇研究的经验,运用汉字“永”字八法,组织人员用两年多的时间,将收集到的儿童用书、报纸、杂志、小学生课外著作、古今小说、杂类等6种语体文材料使用的554498个字进行分类统计,合并为4261个单字,然后按照使用的次数进行排列,从中发现其规律性。此项研究成果于1922年在《新教育》杂志第5卷第5期发表,并于1928年6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陈鹤琴研究字汇的方法是统计学方法,应该说是科学的,但因统计的对象系人为决定,有时就难免会带有某种随意性。1924年,平教会在修订《平民千字课》时,决定重新选字,最后从搜集到的114种资料中的504 609字中,选出使用次数最多的1300字,供编辑平民书报使用。
四 平民千字课本对现代国家观念的介绍
平民教育在性质上属于国民教育,它的目的是要培养平民的国民意识,塑造现代国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广泛宣传现代国家观念。平教运动中对现代国家观念宣传的手段很多,此处主要围绕平民千字课展开讨论。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对国家的定义,主要集中在领土、人民和主权三个方面。对此,平教会总会所编的《市民千字课》所设《国家》一课就以对话的形式写道:“宋诚叔说:‘我们做国民的,应当知道什么是国家。’蓝孝恒说:‘什么叫国家?’宋说:‘你若要知道国家,先应当知道领土人民和主权。’蓝说:‘领土人民我尚懂得,惟有什么叫主权,我却不懂。’宋说:‘主权就是自己作主,不受旁人干涉的权力。’蓝说:‘主权大概我也懂了,还不懂甚么叫国家?’宋说:‘国家就是人民共同生活的团体,有一定的领土和主权。’”(20)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纂:《市民千字课》第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40版,第21页。现存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所藏国际乡村建设学院(IIRR)档案。
邹业鸿所编《平民教育课本》还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指出:“上古时候,草木榛榛,鹿豕狉狉,既没有婚姻、家族,当然没有国家。以后,渐渐进化,才由渔猎、游牧,进而为部落时代。所谓部落,不过由一些人集合拢来,居处某块一定地方,相生相养,拥戴一人为酋长。到了中古时候,文化日进,觉得没有一种具体制度,没有一个系统组织不好,于是乎一切文物制度,逐渐产生。其中之贤明而且强有力者,就被举为皇帝,这是国家起源的大概情形。自此以后,有了国家,那些皇帝,就父子相传,视国家为己有,野蛮专制,无所不为。因此近代各国,大起革命,改君主为民主了。由此看来,国家原是由多数个人、家庭、社会,集合而成的一个大团体。有此大团体,自然要组织各项机关(官署),订立各项规则(法律),施行各项政治,替全体人民谋幸福,这就是组织国家的作用。但是,照国法学上说起来,组织国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曰土地,二曰人民,三曰主权,名叫立国三要素。否则,就不能叫做国家,这也是不可不知道的。”(21)邹业鸿:《平民教育课本》第3册,湖南醴陵:醴陵县劝学所1926年印行,第18页。
该书还介绍了三权分立原则,指出:“从前君主专制,无论何国,一切政权,都是操在皇帝一人手里的,既没有什么立法机关,也无所谓司法机关。自法国学者孟德斯鸠大唱‘三权分立’,于是各立宪国家,先后仿行,与专制时代的政治,就大不相同了。”(22)邹业鸿:《平民教育课本》第4册,第3~4页。这里所说的“三权”,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对此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专门对西方各国的议会和法庭作了介绍,指出:“议会是代表人民的机关,人民是组织国家的根本。所以国家最重要的机关,第一是会议。欧美的立宪国家,无不看重议会的地位。至于民主国家,更不用说了。”(23)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纂:《市民千字课》第4册,第35页。“国家最重要的机关,还有法庭。法庭主要的职务,在按照法律,审判诉讼。法律的效力,恃法庭来维持,人民的权利,尤恃法庭来保护。所以人民不可能不看重法庭。”书中还对英美等国实行的“陪审制度”做了介绍,并强调:“这种制度的产生,由于人民注重法庭审判的公道。”(24)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纂:《市民千字课》第4册,第37页。
朱经农和陶行知所编《平民千字课》用4课的篇幅对民国初年的中央政治制度做了介绍。课文写道,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分为三大部:(一)立法机关,即国会,专管制订法律。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众议院议员由人民选举。参议院的议员由各省省议会及国会选举法中所规定的各团体选举。(二)行政机关,由大总统、国务员和中央政府所任命的官吏组织而成。一切政事,都由他们执行。国务员由大总统取得国会同意加以任命,合组国务院。其余行政官吏,或由大总统任命,或由各国务员委任。(三)司法机关,就是大理院、各级审判厅和各级检察厅,他们专管打官司和办罪的事体。大理院院长由大总统特任,其余法官或由大总统任命,或由司法总长荐任(25)朱经农、陶行知:《平民千字课》(1924年),《陶行知全集》第5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62~163页。。大总统执行国会所议决的法律,任命官吏,发布命令,都要有国务总理副署,才能发生效力。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来的公使和专使,并且统领全国海陆军,他可以宣告特赦或减刑。大总统任期五年,可以连任一次;如果任期未满,中途出缺,就由副总统代理。参议院议员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院议员任期三年,每三年全体改选一次。国会所做的事体很多,最要紧是通过预算。预算的意思,就是每年政府应该用多少钱,要预先计算好,做成议案,在两院通过,政府就照国会所通过的预算用钱,不准用过。一切法律,都要国会通过,再经总统公布,方才有效。国会有监督行政官的责任。行政官所做的事,国会可以责问,或者投票表示不信任他们。司法官是一种终身职务。除非做错事,或者自己不愿意再做,才可以免去他的职务。因为要使司法独立,不受政治的牵制,所以不准政府随便免他们的职。只有这样,司法官才能铁面无私,很公平、很严正地判断案。
国民教育不能满足于介绍一般的国家学说,最终还得落实到本国的实际上。领土、人民和主权是国家构成的三大要素,各种平民教科书对此都有比较系统的介绍。对中国的地理状况,朱经农和陶行知所编《平民千字课》以《中华民国疆域歌》为题,用3课(第93-95课)的篇幅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则以《中国地理》为题,用4课(第21-24课)的篇幅作了系统介绍。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族人民生于斯,长于斯。平教会平民文学部所编《市民高级文艺课本》专门介绍了中华民族的由来及其优美的民族精神,指出:中华民族开化最早,最初以汉族为中心,后来逐渐发展,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的力量,造成了今日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有三种优美的精神:第一是爱和平,第二是尚中庸,第三是重人伦。“中国有这样长久的历史,中国民族又有这样优美的精神,如果继续努力,发扬光大,对于人类,必定有无穷的贡献。”(2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文学部编:《市民高级文艺课本》第1册,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9年版,第3页。朱经农和陶行知所编《平民千字课》也设有《五族共和》一课,其中写道:“我们晓得中华民国是个五族共和国。五族就是汉人,满洲人,蒙古人,回回人,西藏人。共和就是大家和和气气尽忠报国的意思。五族的人民同心合力的管理国家的事体就叫做五族共和国。我们五族好比是五个兄弟。大家都要相知,相敬,相爱。大家都要一心一意的爱护中华民国。不管怎样,我们五族的人,只可有一条心,不可有五条心。若是各人有各人的心,就免不了你抵制我,我抵制你,国家必定要乱了……我们五族的人,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我们若是原谅彼此的短处,看重彼此的长处,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亲兄弟一样了。所以要想中国一天好似一天,我们五个弟兄都要同心合力的来担负中华民国的责任。”(27)朱经农、陶行知:《平民千字课》(1924年),《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48~149、172~173、174~175页。
朱经农和陶行知所编《平民千字课》还介绍了民国的由来:清朝末年的时候,孙文提倡民族革命,党人都有杀身成仁百折不回的精神;到了民国前一年,全国人心里都布满了革命的种子。那年十月十日,武昌军队首先起义,设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全国国民希望革命成功,如同大旱求雨一样,所以四方响应,势如破竹。民国元年元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设临时政府。公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28)朱经农、陶行知:《平民千字课》(1924年),《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48~149、172~173、174~175页。。课文还指出:中华民国既是民意造成的,不是个人的私意所能摇动的。所以无论是袁世凯的洪宪帝制,还是张勋复辟,因为违背了民意,最后都不得不以失败告终(29)朱经农、陶行知:《平民千字课》(1924年),《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48~149、172~173、174~175页。。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朱经农和陶行知所编《平民识字课本》还特别强调要依法治国,指出:中国上古就有了依法治国的观念。但从前的法律由政府定,人民没有参与权。因此法律的基础不稳固。民国成立后,我们有了国会。国会里的议员都是人民举出来的代表。所有的法律,都应当由他们议决,再请政府公布施行。无论政府、人民都要受法律的拘束,都要得法律的保护。这就叫作法治。我们要维持这制度,必须人人具有法治的精神(30)朱经农、陶行知:《平民千字课》(1924年),《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84~185、144~145、158~159页。。
国旗是国家的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当时的一些平民教科书对此也作了介绍。如晏阳初和傅若愚所编《平民千字课》设有《国旗》一课:“国旗是国家的代表,所以凡是国家,都有国旗。但是国旗的样式,各有不同。我们中华民国的国旗,是红黄蓝白黑五色平行的,取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意思。这五色旗既是代表民国,所以我们做国民的,不可不敬爱他。”(31)晏阳初、傅若愚编:《平民千字课》第3册,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26年重订7版,第8~9页。朱经农和陶行知所编《平民千字课》也设有《国旗歌》一课,课文写道:“中华五族同疆域,东亚之东称大国。国旗飞扬呈五色,看取红黄蓝白黑……故国自来六千年,共和民国新建设。国旗到处扬光辉,爱国儿女心正热。但愿中华万万岁,全球万国称第一。”(32)朱经农、陶行知:《平民千字课》(1924年),《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84~185、144~145、158~159页。
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和国家记忆。平教会总会在所编《市民千字课》中有《中国历史》一课,课文写道:“中国民族建国最早,从黄帝时代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了四千六百多年。”课文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世四个时期:上古从黄帝征服四方起,经过唐虞二世、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约二千五百年。中古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起,经过楚汉、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到隋唐,约一千一百五十年。近古从五代起,经过宋、元、明到前清,约一千年。现世从民国成立起,到20世纪20年代。在该书所附练习中,还特别强调:“唐虞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帝政统一的时代。”(33)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纂:《市民千字课》第4册,第29、47页。
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如孔子、孟子、墨子、班超、苏武、诸葛亮、王安石、岳飞、文天祥、郑和、顾亭林、林则徐等,各种教材都有介绍。如晏阳初和傅若愚所编《平民千字课》设有《文天祥》一课,课文介绍了文天祥起兵抗元失败被杀的经过,并且写道:“他死的时候,衣带中留着几句话,是我们后人所当纪念的。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像这样的人,真可算是爱国的大丈夫。”(34)晏阳初、傅若愚编:《平民千字课》第4册,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25年重订5版,第26~27页。朱经农和陶行知所编《平民千字课》也设有一课,介绍顾亭林及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35)朱经农、陶行知:《平民千字课》(1924年),《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84~185、144~145、158~159页。。对林则徐,平教会总会在所编的《市民千字课》中也专门介绍了他到广东禁烟的事迹,并指出:“他这种不畏强梁,为民拒毒的决心,真是令人佩服。”(3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纂:《市民千字课》第4册,第29、47页。
国庆是国家记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时各种平民教材对“双十节”都有介绍。晏阳初和傅若愚所编的《平民千字课》就设有《国庆日》一课:“阳历十月十日,是中华民国的国庆日,我们又叫他双十节。从前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不到三个月,设临时政府于南京,举孙文为大总统,中华民国就产生了。所以民国永定每年十月十日,为开国纪念日。这个纪念日,就是我们先烈拿生命去换来的,所以到了这个节期,我们应当有种种庆祝举动,来表显爱国的意思。”(37)晏阳初、傅若愚编:《平民千字课》第4册,第30~31页。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和《农民千字课》也都设有《双十节》一课:“每年十月十日,是中华民国的国庆纪念。因为民国是在那天成立的,全国的人民都要庆祝纪念。又因为是十月十日,就叫做双十节。到双十节那天,大家都休息庆祝,唱国歌,对国旗行礼。”(38)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文学部编:《农民千字课》(第三次改正)第2册,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1年版,第49页。课后练习中还专门对此做了强化训练:“双十节,是中华民国出生的纪念日,全国都开会庆祝。就是在国外的中国人,到了那天,也要开会,热闹得很。在外国的中国人,看不见中国,他们看见国旗,就如同看见中国。到开会的时候,向国旗恭敬行礼。”(39)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文学部编:《农民千字课》(第三次改正)第2册,第61页。
国家记忆不仅是国庆,也包括国耻。晏阳初和傅若愚所编《平民千字课》设有《国耻》一课:“五月九日,就是从前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强迫我国签字的日子。那时,欧战正是打得厉害,我国有人要做皇帝,政府昏迷不悟,就随便的答应了。这种奇耻大辱,国民是不承认的,所以年年到了这天,我们总要有点纪念。但是,说到国耻,何止五月九日这一天,我国自从和外国有交涉以来,割地赔款,都是国耻。若是二十一条,应该纪念,那末其余的国耻,也是应该不忘的。”(40)晏阳初、傅若愚编:《平民千字课》第4册,第42~43页。平教会总会所编《士兵千字课》也设有《国耻》一课:“中国国民,富有雪耻心,所以听着越王卧薪尝胆报吴雪耻的故事,大家都眉飞色舞起来。可是中国近数十年来,割地、赔款、丧权,种种辱国的事,不知较越王当年所受的耻辱大了多少倍?我们做国民的,应该怎么样?”(41)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士兵千字课》第2册,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8年版,第53页。答案不言自明。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平民千字课本对现代国家观念的介绍,几乎无所脱漏,区区千字课,竟演绎出如此丰富的国家想象,不能不令人称奇。
五 平民千字课本对现代国民内涵的诠释
有国家就有国民,什么是国民呢?平教会总会在所编《市民千字课》设有《国民》一课,课文写道:“国民是什么?国民是国家的主人。主人怎么做?尽爱国的责任。责任怎样尽?先公益,后私情,有公战,无私争。”(4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1册,第47、57、55、37、39页。
与国民相关的是华侨。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设有《华侨》一课,其中写道:“凡我中华同胞,侨居在国外的,都称做华侨。华侨人数大约有八百多万,以侨居在南洋印度美国澳洲等处的为最多……他们虽然在外,可是很爱祖国。对于政治的改革,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公益,同胞的灾难,都热心捐助。这是在国内的同胞所应当知道的。”(43)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4册,第17页。
华侨爱国,国民更应爱国。平教会总会在所编辑《市民千字课》所附“练习四”中强调:“国民应当爱国,爱国要有公共心和责任心。”(44)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1册,第47、57、55、37、39页。朱经农和陶行知所编《平民千字课》专门谱有《爱国歌》和《尽力中华》两首歌曲。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和《士兵千字课》均设有《爱国(歌)》一课,其中写道:“可爱我中华,立国亚细亚。人民四万万,亲爱如一家。物产丰富河山美,五千年前早开化。如今共和作新民,努力治国平天下。”(45)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1册,第47、57、55、37、39页。
爱国并非单纯唱歌、呼口号,而是靠真本领。长本领首先要读书:“中国不识字的人太多,中国不强。中国如果要强,这些不识字的人应当都进学堂读书,明白国家的事,做个好国民。”(4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乡村教育部编:《农民千字课》第1册,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乡村教育部1927年版,第68页。
除了读书外,还要自立,要合群。“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我自己的事,应当自己干。依赖人的人,不算是好汉。”(47)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1册,第47、57、55、37、39页。陶行知的这首《自立歌》,曾被编入各种平教教材,广泛传颂。当时各种平教教材也都设有《合群》一课,如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相关课文写道:“为人贵自立,又贵合群。各人的事各人去管,大家的事大家来干。大家的能力无穷,一人的能力有限。只要大家同心,什么事都能办。”(48)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1册,第47、57、55、37、39页。该会所编《农民千字课》则借李汉生写春联这一故事,提出“合群强祖国,努力作新民”(49)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文学部编:《农民千字课》(第三次改正)第2册,第9页。的主张。邹业鸿所编《平民教育课本》进一步写道:“所谓合群,就是团结一些人拢来,能力合作的意思。因为一个人,或少数人,力量有限,无论兴办一桩什么事业,抵抗一种什么强权,改革一种什么制度,都非合策群力不行,况人类社会,必要有些种田的,做工的,以及其他务各项职业的人,合起拢来,才可以构成一个社会,才能够共同生活,所以我们人类,不单只要合群,而且要爱群。”(50)邹业鸿:《平民教育课本》第3册,第17页。
使用国货也是爱国的表现之一。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设有《国货》一课,课文写道:“中国人应当用中国货,若不用中国货,中国货就不容易销行。中国货应当改良,若不改良,就难受人的欢迎。”(51)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1册,第53页。既提倡国货,同时也对商家提出要求。
现代国民不仅要爱国、自立、合群,还要明了世界大势,具有世界意识。对此,各种平教教材均有介绍,其中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第4册以《环游世界》为题,用两课的篇幅,采取歌谣的形式简要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情况(5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4册,第53、55页。。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爱国是国民的义务,权利则为宪法所赋予。邹业鸿所编《平民教育课本》指出:“大凡一个国家,无论君主民主,没有一定人民,便不能成为国家;所以有‘民为邦本’‘主权在民’那些话。现在文明各国,都要把‘人民之权利’,规定在宪法中间,也就是重视人民的意思,所谓权利两字,照法律解释,原有公权私权之分:如像选举权,被选举权,为文武官吏之权,等等,名为公权;如像私人住所不得侵犯,书信秘密不得擅开,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权利,名为私权。凡公权、私权,既经法律保障,就不许政府随随便便,或借故侵害的。但是,我们中国,就却不然,虽宪法上也是如此规定,实则住所辄被侵占,书信辄被检查,什么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那些事,尤其不能自由。这种人民应有的重大权利,应有的法律自由,非根据宪法竭力争回不可呀!”(53)邹业鸿:《平民教育课本》第3册,第8、6~7页。在当时编写平教教材中,如此详细介绍人民权利的情况并不多见。
在民主制度下,自由、平等是一项基本原则。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设有《自由》一课,课文写道:“人类有好自由的天性,所以见着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就发生一种快感,羡慕鸟和鱼的自由。人类有自私的弱点,只图自己的自由,不顾他人的自由,结果互相侵害,大家都不自由。人类又有自觉的聪明,受了互相侵害的苦恼,觉悟自己的真自由,在不侵害他人的自由。”(54)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3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34年第10版,第5页。现存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所藏国际乡村建设学院(IIRR)档案。很明显,这是一种健康的自由观。
该书同时也专门设有《平等》一课,课文写道:“平等有三种重要的意思,是人人应当知道的:第一,不问男女老少,不分士农工商,人格是同等的尊贵,这是人格平等。第二,不问天资的智愚,不分境遇的好坏,都有发展的机会,这是机会平等。第三,不问宗教种族,不分贫富贵贱,都受法律的同样保护,这是法律平等。”(55)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3册,第3、21页。
邹业鸿所编《平民教育课本》也设有《平等》一课,指出:“我们人类,颅同圆,趾同方,原来是一样的,不应该分什么阶级。其所以有富贵贫贱之分,就是由于中古时候,设官分爵,财产私有,以致把一切政权,落在那些官阀绅士手里,把一切财权,落在那些资本家地主手里,有的游手好闲,可以华衣美食,有的手胼足胝,反倒口腹不饱,这是人类一桩很不平的事。现在,世界日进于文明,一般人民,也渐渐有了觉悟,故无论法律方面,舆论方面,都是主张打破阶级,一律平等。不过表面上虽是这么样说,要想达到实际上真正平等,没有一点牺牲代价,恐怕还是不行。”(56)邹业鸿:《平民教育课本》第3册,第8、6~7页。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人们把平等放在了自由的前面,由此可以反映编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看法。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国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此,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设有《选举》一课,其中写道:“国民运用选举权,应当十分慎重。若是随便乱用,对于国家和自己,都有很很大的害处。譬如当着选举的时候,有些人放弃选举的责任,有些人拿选举去做人情。又有些人拿选举票去卖钱。结果选出来的代表,都是些无道德、无品格、无知识的人,无形中把国家的事情办坏了,国民自己的身家,也因此受了无穷的痛苦。这岂不是自作自受吗?”(57)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3册,第3、21页。
朱经农和陶行知所编《平民千字课》中甚至用三课的篇幅,通过具体事例详细说明了如何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问题。故事讲了为人正直、品德高尚的主人公黄中正在省议员选举中拒绝金钱诱惑后来不仅当选了议员而且还做了总统的事例;主人公黄中正为人极清高,家道虽苦,却很快乐。所以人家说他是个“贫而乐”的君子。一次黄中正所在省要选举省议员,他是一个有选举权的人。他对于本省政治,本来是关心的;每次选举的时候,他要在百忙中偷空去投一票。这次同乡杨越和谢兴两个人,为了要做议员,竞争的很厉害。杨越本来是个政客,这次就用金钱运动。谢兴本来是很好的,看了杨越这样运动,怕自己要失败,也就用金钱来运动了。谢兴夜里跑到黄中正处说:“这次我很想你举我。如果你投我的票,我要送你四百块洋钱。”黄中正想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就叹了一口气对谢兴说:“因为你向来很好,这次本来想投你一张票,但是你自己弄坏了。我的票不是钱能买的。不要说四百块钱,就是把全世界的金银财宝给了我,也不能买我的票。这一张票代表我的人格。只有高尚的人格,能得我这一张票。你下回要改改才好。”谢兴受了他的感化,再不用金钱运动了。也就是说黄中正是真正的中正,不仅自己不贿选,而动影响了企图贿选的谢兴。在民主的社会里,像黄中正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埋没,没过多久,用不着运动,他就自然而然的被选为省议员,后来还做了总统,而且一任就是两届(58)朱经农、陶行知:《平民千字课》(1924年),《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30~147页。。故事虽然简单,但作者毕竟通过这三个故事把理想中的国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尽管北洋时期的选举绝没编的故事那么理想。
集会是宪法赋予国民的又一项权利,对此邹业鸿所编《平民教育课本》对此作了介绍:“关于重要问题,无论公益私益,都可以如今群众,开会讨论。其开会的好处,一则可以集思广益,二则可以成为公论,故凡经会场表决的案,很不容易推翻。何为表决呢?譬如某地方要举办一个小学校,就由少数人发起,召集本地多数人,开会公议。到了开会的时候,把一个登坛报告事由,即公举一人当主席,然后开始议事,由众人发言讨论,讨论终结,即由主席按照众人所说的,提付表决。其表决方法,或起立,或举手,或投标,都无不可,如果赞成者多数,谓之可决,反对者多数,谓之否决。”(59)邹业鸿:《平民教育课本》第3册,第9页。
人民不仅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结社、集会等权利,也有反抗政府的权利。平教会总会所编《市民千字课》指出:“执行国家职务的机关,总名叫做政府。在中央的叫做中央政府,在地方的叫地方政府。政府的好坏,与国家的治乱,和人民的祸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人民对于好政府,有服从和拥护的义务。对于坏政府,有反抗和改革的权利。”(60)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4册,第23、29页。在该书所附练习中,再次写道:“人民能拥护政府,也能反抗政府。无论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应当努力革新政治,不当只是干涉人民的自由。”(61)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市民千字课》第4册,第23、29页。人民有反抗政府的权利,这在西方国家的宪法中也不多见。
反对封建臣民意识,也是平教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平教会曾编写过一本《晏婴死国不死君》的读物,其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晏婴不死君的事迹,而且将其谱成歌曲,让人们传唱。歌词写道:“崔杼杀齐君,从臣多尽节。晏婴不死君,生命属于国。不为利所诱,不为威所迫。正义严冰霜,光明耀日月。从容登车回,崔杼也心折。”(6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印:《晏婴死国不死君》(历史图记),出版时间不详。现存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所藏国际乡村建设学院(IIRR)档案。晏子不死君出自《左传》,说的是春秋时齐国的故事,平教会借此来反对臣民意识,颇能做到古为今用。
六 结 语
平民教育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它的主观愿望是“除文盲,作新民”。平教运动期间也曾提倡公民教育。因此,从逻辑上讲,平教运动应该具有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双重性质。但从实际上看,平教会的“平民之公民教育”在主观上存在很大偏颇,在实践上成效也非常有限。换一句话说,平民教育运动从根本上讲不是一场公民教育运动,而是一场国民教育运动。平民教育所塑造的,主要不是现代国家公民,而是现代国家国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公民教育还是国民教育,强调个人对团体之义务、无视个人应享之权利,是整个平教运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塑造现代国民方面,平民教育运动的主要贡献是向底层社会播散现代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方面,可以说起到了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平民千字课本的编写、使用,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建设现代国家离不开对现代国民的塑造。可以说,没有现代国民,不可能真正建设成现代国家。平教运动虽然已成往事,但塑造现代国民的任务却是长期的、复杂的。平教运动期间通过平民千字课向底层社会播散现代国家观念与国民意识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The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and the Modern 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1920s:Centering on the Textbook of One Thousand Chinese Characters for Civilians
Guo Shuanglin
Abstract:The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was essentially a kind of national education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After the rise of the Civic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1920s,James Yen and others had been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ovement.But 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r from the angle of their social practices,their civic education movement was undoubtedly within the scope of national education.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on shaping the modern nationals was to disseminate the concept of modern state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o the lower level of the society,which could be seen from the compilation of the textbook of one thousand Chinese characters for civilians at that time.Even today,the Mass Education Movement’s act of disseminating the concept of modern state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o the lower level of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textbook of one thousand Chinese characters for civilians still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Mass Education Movement;Textbook of One Thousand Chinese Characters for Civilians;State Concept;National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K261;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38-0214(2020)01-0067-11
收稿日期 2018-08-10
作者郭双林,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责任编校 翁有为】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1 20:35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