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由于PPP项目强调以顾客、结果和竞争为导向,而PPP 项目的本质是政府采用市场的方式寻求合作伙伴,并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政府需要在建立规则体系、维护公民和私人部门利益、营造长期互信关系等方面履行职责,需要进一步突出市场的作用,因而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是政府职能转型的重点。民营企业在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依托于政府职能转型来建立共赢合作关系,并借助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来获得竞争优势。传统产业组织理论SCP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没有考虑企业资源因素和政府因素。事实上,企业技术经验和机会识别等资源因素和政府政策法规、政府观念、承诺缺失、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对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尝试引入企业资源因素和政府因素,将传统SCP 范式进行拓展,构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企业—政府—市场 (EGM),如图3所示。EGM 从企业、政府和市场三个层面剖析了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主要因素,各层级的因素相互影响并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其中,处在第1层的两个因素分别为投资回报率和运营效率,归为市场主导型因素,是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直接影响因素,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动力的强弱。这与笔者的访谈结果高度一致。在访谈过程中,WM 的XGM 明确表示他们期望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6%~8%,如果低于6%,公司将不会参与投标。与国有企业相比,运营效率一直是民营企业的优势。如果运营效率太低,变相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当超出承受能力时,民营企业就会选择放弃参与。中间层统计达到七个因素,它们分别是政府承诺缺失、公平竞争、政策法规、风险分配、政企关系、政府观念和风险承担能力。这些因素有一个共同特征:政府主导型。其中又可以分为显性因素(在实践中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在合同中确定的因素)和隐性因素。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但是通过作用于投资回报率和运营效率而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最底层的2个因素是技术经验和企业家机会识别,皆属于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可表征为企业主导型因素,是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必要条件之一,间接影响民营企业参与意愿。
根据EGM 分析框架,民营企业拥有的资源,如企业技术经验和机会识别,会影响政府观念的改变、政策法规的制定、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信守承诺以及风险分配等。此外,对于城市公用事业而言,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巨额投资,政府在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策法规、风险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市场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可见,投资回报率(市场需求)和运营效率(市场竞争)是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主要动力,政府更多是规范市场的价格形成环境、市场的竞争环境以及市场的供需环境,而企业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则形成重要的技术基石。
上述结构模型的三个层面分别可以基于“理性人假设、企业环境理论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进行阐释。首先,根据 “理性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微观经济学将企业看作是等价于“理性人”的组织。在市场化运作环境下,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出发点和归宿皆是为了追逐合理利润,只有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企业才可以持续发展。因此,投资回报率(市场需求)和运营效率(市场竞争)是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主要动力。
其次,根据企业环境理论,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敌对性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决策行为。政府主导的政策法规、政府承诺、公平竞争、政府观念和风险分配等皆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这些因素会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另外,民营企业对政企关系具有依赖性。这是因为,政府对企业提供制度和资源,而资源是在政府所设计的制度安排下得以配置的。政府控制的资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资源如政府财政和金融,隐性资源如一些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总是试图通过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来获得一些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因此,政企关系是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根据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拥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将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所以民营企业一旦拥有相关技术和经验优势,同时认为参与城市公用事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那么,它们将更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
综上所述,从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要素数量上来看,企业依附政府的整体格局并没有本质改变,但政府与市场间的互补逻辑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政府主导逐渐向市场主导转变。市场是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并进行要素配置的主要力量,而政府的职责更多是建立、维护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因此,构建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的影响因素框架,其战略意义在于区分企业、政府和市场的管理边界,设计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长效机制与辅助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和动态调整是关键。
五、结论与建议
在中央政府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有参与意愿,但参与率偏低。由于遇到来自政府、市场和企业自身的种种约束,整个参与过程可谓“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本文通过多案例分析提取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的影响因素,对其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最终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层次结构模型,对其中各因素间的关联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影响因素表现出层级分布,并且呈现出企业—政府—市场的逻辑架构。其一,不同的案例由于行业、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上述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着力的时间节点可能存在差异。但是整体说来,依然呈现企业—政府—市场的逻辑结构。比如WM 与XA,虽同属上市公司,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同行业里都比较突出。但是,二者在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主要影响因素却存在差别。这是因为,一是参与行业不同。XA 紧跟国家生产要素改革步伐,参与燃气行业,更容易引起政府的重视。而WM参与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行业,这是近几年政府才开始关注的热点。二是参与时间不同。XA 参与燃气行业时间比WM 早了9 年,上市时间早了14年,社会影响力存在差别,在政府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不同。三是企业资源禀赋不同。XA 和WM两位民营企业家都拥有发现机会的能力,但是相比之下,XA 无论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是在管理经验方面,都更胜一筹。从而在参与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影响因素也会不同。即便如此,所有影响因素都呈现出企业—政府—市场的逻辑架构。其二,随着项目的推进,各个因素之间的强弱关联呈现出动态演变,企业和政府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调整。笔者罗列的11个因素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强关系,一种是弱关系。尽管图中表达出来的仅仅是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强关系),但是,依然存在大量的隐性的、间接的关系。这就可能导致在PPP 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图3所示的直接关联会发生一些改变。
第二,企业、政府、市场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会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其一,企业主导型因素通过影响政府主导型因素,进而影响市场主导型因素,最终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拿首家公交民营企业来说,当企业家敢闯敢拼,其行为响应了国家的政策,需要树立一个好的典型形象的时候,它更容易拥有良好政企关系,从而运营效率也会高。反之亦然。其二,政府主导型因素、企业主导型因素和市场主导型因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本文所提炼的11个影响因素将会随着制度环境、企业自身资源条件、市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一些改变。比如随着PPP 立法的出台,隐性因素政府观念可能会消失,政府承诺缺失也可能会不存在。当然,仍然会涌现出一些新的影响因素,未来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影响因素可能呈现出新的变化和规律。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在维系PPP 模式的健康发展过程中,政府依然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出台和优化相应的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发现机会和技术管理能力。鉴于此,相关建议如下:
首先,对于政府层面。第一,突破非制度性壁垒,推进民营企业参与PPP 项目的立法,推动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比如,浙江省政府和温州市政府已做出重要示范。在杭绍台铁路PPP 项目中,由浙江复星商业牵头组成的民营联合体占股51%。这是民营资本首次在中国铁路投资领域实现控股地位。另外,杭温铁路成为继复星等民企控股高铁项目之后,国内第二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铁。这些案例对鼓励浙江省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效应。另外,地方政府要打造优良法制环境,推进民营企业参与PPP 项目立法,保护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相关权益。严厉打击违反市场秩序的种种行为,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对于任何侵犯民营企业产权的行为坚决打击,让企业家安心放心。第二,基于民营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构建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落实国家减税降负各项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管网建设,真正降低企业各项成本,让民营企业感受到政策获得感,提高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以企业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作为主要指标,构建一个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作为政府挑选优质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依据,淘汰一些没有实力通过非正当程序浑水摸鱼参与进来的民营企业。比如对于一些轻资产但是专业团队技术水平很高、发展后劲很足的民营企业,虽然有可能不具备社会资本投资人的身份,但是有可能非常适合为PPP 项目提供专业化的运营服务保障,政府可以借助评价指标体系给予是否参与PPP 项目的机会。从而进一步调动民营企业参与PPP 项目的积极性。也可以作为金融部门提供精准服务,切实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保障民营企业应有的投资回报率。第三,构建亲清政企关系,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活力。以契约精神和法制精神为根本,一方面,政府官员需要与民营企业坦诚交往、多引导,真心实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也需要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沟通交流,洁身自好,满腔热情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地方政府要全面落实国家对民营企业投资准入行业的新政策,让民营企业享受平等待遇。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社会地位,大力宣传企业家精神,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作用,构建健康良好的政企关系,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活力。
其次,对于企业层面。第一,围绕技术指标和管理体系,进行企业自我诊断,提升企业资质,对接准入标准。城市公用事业具有民生必需性、网络性,产品或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地域性、供给的连续性和消费的非均衡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并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都适合参与。只有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有责任、有担当的民营企业才适合参与。因此,民营企业不能跟风,而应该根据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和外部可动员的资源,并参照准入标准,来决定是否参与。对于有意愿参与但是资质暂时还不够的民营企业,一是可以联合其他企业的力量,优势互补,共同参与;二是提升企业资质,待符合准入标准后再参与。第二,拥有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实现由冒险型企业家精神向创新型企业家精神的转变。如前所述,政企关系是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重要因素,对于首家民营公交企业而言,从进入—成长—退出,自始至终都与政企关系息息相关。可见,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讲,一定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时势造企业。在中国特定国情背景下,民营企业想要长盛不衰,及时关注中央的政策走向,并对政策变化做出积极反应,是民营企业家必须拥有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另外,虽然中国的改革一直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的方式呈现,但是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的过程,而民营企业家在这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增长模式以要素投入驱动为特征,市场不均衡带来巨大的需求和机会,为了快速实现企业发展,企业家们充分展现了冒险精神,总是承担着改革的政策风险,是原有体制的突破者甚至违规者,敢为天下先,对市场机会嗅觉灵敏,高度重视成本节约,缺乏大规模创新投入。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逐渐转向创新驱动为特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等新技术形态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市场机会中,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国内研究多针对民营企业参与PPP 项目的影响因素,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的影响因素研究非常少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ISM 模型演绎的方法,探讨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影响因素,丰富了民营企业参与PPP的理论研究。其次,本文通过多案例分析来提取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影响因子,选取的案例涉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交通、管道燃气等涉及国计民生的PPP 项目,所得结论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再次,本文通过ISM 方法,采用专家意见征询和德尔菲法获取数据资料,构建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影响因素的解释模型,剖析了各因素间的层次关系,构建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 项目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EGM),为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提出了完整的思路。本文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在于,未能深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影响程度,缺乏丰富的数据支撑。另外,选取的案例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并不是每个案例企业都是知名度特别高的企业,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未来可以针对各影响因素和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大样本来探究其影响程度,同时,通过多案例提取出来的影响因子,也可以通过数据做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陈琤、李丹,2017:《PPP政策变迁与政策学习模式:1980至2015年PPP中央政策文本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2期。
程涛,2015:《财政政策对我国民营企业投资影响的研究》,《商》第40期。
马慧,2018:《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影响因素研究》,《现代商贸工业》第8期。
仇保兴、王俊豪,2009:《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制与激励性监管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俊豪、朱晓玲、陈海彬,2017:《民营企业参与PPP的非正式制度壁垒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财经论丛》第6期。
卫志民、孙 杨,2016:《民营企业参与 “PPP项目”的制约因素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许宪春、王宝滨、徐雄飞,2013:《中国的投资增长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关系》,《管理世界》第6期。
张文君,2015:《积极的财政政策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吗?》,《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10期。
郑传斌等,2018:《PPP关键成功因素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付费类型和关系态度为调节变量》,《软科学》第4期。
Albalate,D.,G.Bel,and R.Geddes,2013,“Recovery Risk and Labor Costs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Contractual Choice in the US Water Industry”,Local Government Studies,39 (3):332351.
Cheng,Z.,Y.Ke,J.Lin,Z.Yang,and J.Cai,2016,“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34 (7):12421251.
Decorla-Souza,P.,J.Mayer,A.Jette,and J.Buxbaum,2013,“Key Considerations for States Seeking to Implemen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New Highway Capacity Transportation”,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346 (1):2331.
Hammami,M.,J.F.Ruhashyankiko,and E.B.Yehoue,2006,“Determinants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in Lnfranstructure”,IMF Working Paper,No.016959781451908930.
Jasiukevicius,L.,and A.Vasiliauskaite,2012,“Formation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7 (4):12751281.
Liu,S.,and L.Wang,2016,“Influence of Managerial Control on Performance in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s:The Moder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eam Ris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34 (1):102116.
Roumboutsos,A.,T.Liu,and S.Wilkinson,2013,“Can the Pilo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roject Be Applied in Future Urban Rai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Metro Line 4 project”,Built Environment Project and Asset Management,3 (2):250263.
Sharma,D.K.,Q.Cui,L.Chen,and J.K.Lindly,2010,“Balancing Private and Public Interests i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Contracts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Equity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151 (1):6066.
Yuan,J.,M.J.Skibniewski,Q.Li,and J.Shan,2010,“The Driving Factors of China's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 in Metropolitian Transportation Systems:Public Sector's Viewpoint”,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16 (1):518.
ON THE FACTORS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 INVOLVEMENT IN URBAN PUBLIC UTILITIE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
GONG Jun-jiao ZHANG Min
(Business School of Wenzhou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study analyzed 5 cases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 to participate in PPP projects and extracted 11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it as follows:returns on investment(ROI),operational efficiency,policies and regulations,lack of government commitment,fair competition,risk distribution,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government concept,risk bearing capacity,entrepreneur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technical management experience.Based on ISM (interpretation of structural model method),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EGM)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privat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PPP projects is constructed.We have concluded the thre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market-led factors,government-led factors and enterprise-led factors.In addition,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level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Key words:private enterprise;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Urban public utilities;influence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