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2017年的《国际统计年鉴》。
说明:部分数据根据2017年的《国际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注:①2014年数据;②2013年数据;③2009年数据。
六、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第一,从需求端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史实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需求收入弹性不是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最重要原因。一般认为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之间的差异、价格变化的差异以及统计口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化的三个动因,其中又认为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差异所导致的产业结构演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然而,目前的产业结构分析都是从供给端进行的。本文为与需求收入弹性实质为需求端的角度保持一致,通过构建需求端产业结构核算方法,并对美国产业结构演化的史实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当年价和不变价两种方式计算均得出需求端反映的美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幅度小于按传统供给端方式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按照需求端核算方法反映的美国三次产业结构在40余年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需求收入弹性不是美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中美两国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变化与进出口状况密切相关,外贸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对中美两国供给端和需求端产业结构进行核算,发现若一产业的净进口为正值,则会使按照传统供给端方式计算的该产业比值小于按照需求端方式计算的比值;若净进口为负值,则会使按照传统供给端方式计算的该产业比值高于按照需求端方式计算的比值。深入探究,本文发现外贸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美国第三产业比例上升、第二产业比例下降则是基于三个原因。一是第二产业的投资转移,实质是提供第二产业产品的工厂从美国境内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使得第二产业的净进口包含了两个效应:减少了第二产业的产出,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产出。二是美国第三产业及第一产业净出口能够平衡一部分第二产业的逆差。三是美国经常项目缺口中的剩余部分可以由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来平衡。因此,美国可以凭借以上方式发展服务业。
第三,就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国家实力来看,还无法学习美国的产业升级方式。其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决定了中国还没有条件像美国一样大规模地把产业转移到海外,大规模地进行经常项目的逆差。其二,中国农业贸易和服务业贸易的发展状况也决定了中国目前还无法成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净出口国。其三,中国的“双顺差”格局使得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之和为逆差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无法实现,中国目前的国家实力和人均财富水平也很难获得世界各国对其偿债能力的认可。因此,中国不能像美国那样通过经常项目的逆差、对外投资和货币国际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演化和推进。
(二)启示与建议
美国的产业升级方式不适用于中国,因此,中国仍要探索、坚持符合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选择来看,聚焦工业和制造业、做强实体经济成为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撑,也应继续成为推进中国产业结构演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工业目前仍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亟须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全面推动实体经济由大变强,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是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在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领域,加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大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创新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实验室等载体建设,释放智力资源创新发展活力,培育更多“隐形冠军”和创新型“独角兽”企业,提升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力。
二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等与企业生产工艺、管理流程的深入融合,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加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转型,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鼓励协同制造、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创新重塑生产流程,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是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筑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和跨领域价值链横向拓展,形成产业链有机衔接、跨区域合理分工的链条型产业组织模式。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布局,选择在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广、创新能力强、特色优势鲜明的地区,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陈继勇,1996:《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郭利红,2004:《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碚、刘戒骄,2009:《美国“再工业化”的动向》,《中国经贸导刊》第22期。
江小涓,2011:《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经济研究》第4期。
刘佳,2012:《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关系研究》,昆明: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钢、廖建辉、向奕霓,2011:《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过高了吗》,《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刘振亚、肖祖廷,2000:《美国外贸逆差与产业空心化》,《河南社会科学》第1期。
潘未名,1994:《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对母国“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第12期。
乔晓楠、张欣,2012:《美国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反思配第-克拉克定律》,《高校理论战线》第12期。
[美]罗纳德·麦金农,2005:《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王信、何为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美]西蒙·库兹涅茨,1999:《各国经济增长》(常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薛敬孝,1997:《趋势性日元升值和日本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张平、余宇新,2012:《出口贸易影响了中国服务业占比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4期。
张青龙、王舒婷,2011:《国际收支结构研究: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第5期。
Acemoglu,D.,and V.Guerrier,2008,“Capital Deepening and Nonbalance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6(3):467-498.
Balassa,B.,1964,“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octrine:A Reappraisa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2(6):584-596.
Baumol,W.J.,1967,“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3):415-426.
Cowling,K.,and P.R.Tomlinson,2001,“The Problem of Regional‘Hollowing out’in Japan:Lessons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Policy”,University of Warwick Working Paper.
Rowthorn,R.,and R.Ramaswamy,1999,“Growth,Trade,and Deindustrialization”,IMF Staff Papers,46.(1):18-41.
Samuelson,P.A.,1964,“Theoretical Notes on Trade Problem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46(2):145-154.
Williams,K.,Williams,J.,and C.Haslam,1990,“The Hollowing out of British Manufactu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Economy and Society,19 (4):456-490.
CHANGES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IN US DEMAND SIDE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CHINA
LI Gang1 WANG Qian2
(1.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2.China Center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Abstract:Researc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s calculated from the supply side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This paper constructed industrial structure calculated from the demand side and based on which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US demand side empirically.Studies showed that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calculated at current prices in US demand side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supply side.Nearly 40% difference variation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of US could be explained by foreign trade since 1970.Furtherly,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US by constant price.Studies showed that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US demand side calculated by constant prices substantially unchanged since 1970,and 31% raise proportion in US tertiary industry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price factor of different industries,44%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Only 25% sh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changes of income elasticities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Therefore,the income elasticity was not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of the percentage of US tertiary industry.US maintain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makes the tertiary industrial as the power industry,which attributed to the hegemony position of dollars.In comparison,China has been in a state of “double surplus” i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 are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large-scale output RMB as a reserve currency of other countries.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real economy
* 李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邮箱:lggui@sina.com;王茜(通讯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邮政编码:100846,邮箱:wangqian1007@126.com。
本文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产业升级与环境管制提升路径互动研究”(14AJY015)的资助。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责任编辑:付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