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满分:5)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满分:5)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满分:5)
A. 唯物主义决定论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 相对主义诡辩论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 (满分:5)
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满分:5)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满分:5)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满分:5)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8.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满分:5)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 )的理论 (满分:5)
A. 唯物主义
B. 二元论
C. 唯心主义
D. 怀疑论
10.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 (满分:5)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1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满分:5)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满分:5)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满分:5)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满分:5)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满分:5)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满分:5)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17.实践的中介是( ) (满分:5)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 (满分:5)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满分:5)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20.实践的客体是( ) (满分:5)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