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航《钢结构设计原理》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20道,总分:80分】
1.双轴对称焊接组合工字型截面偏心受压柱,偏心荷载作用在腹板平面内。若两个方向支撑情况相同,可能发生的失稳形式为( )。 (满分:4)
A. 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弯曲失稳
B. 在弯矩作用平面外的弯扭失稳
C. 在弯矩作用平面外的弯曲失稳
D. 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弯曲失稳或在弯矩作用平面外的弯扭失稳
2.材的标准应力-应变曲线是通过下列哪项试验得到的( )。 (满分:4)
A. 冷弯试验
B. 单向拉伸试验
C. 冲击韧性试验
D. 疲劳试验
3.单轴对称截面的压弯构件,应使弯矩( )。 (满分:4)
A. 绕非对称轴作用
B. 绕对称轴作用
C. 绕任意主轴作用
D. 视情况绕对称轴或非对称轴作用
4.在下列各化学元素中,( )的存在可提高钢材的强度和抗锈蚀能力,但却会严重地降低钢材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特别是在温度较低时促使钢材变脆(冷脆)。 (满分:4)
A. 硅
B. 铝
C. 硫
D. 磷
5.钢材的标准应力-应变曲线是通过下列哪项试验得到的( )。 (满分:4)
A. 冷弯试验
B. 单向拉伸试验
C. 冲击韧性试验
D. 疲劳试验
6.钢材的伸长率用来反映材料的( )。 (满分:4)
A. 承载能力
B. 弹性变形能力
C. 塑性变形能力
D. 抗冲击荷载能力
7.当缀条采用单角钢时,按轴心受压杆验算其承载能力,但必须将设计强度按《钢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乘以折减系数,原因是( )。 (满分:4)
A. 格构式柱所给的剪力值是近似的
B. 缀条很重要,应提高其安全性
C. 缀条破坏将引起绕虚轴的整体失稳
D. 单角钢缀条实际为偏心受压构件
8.下列因素中( )与钢构件发生脆性破坏无直接关系。 (满分:4)
A. 钢材屈服点的大小
B. 钢材的含碳量
C. 负温环境
D. 应力集中
9.单向受弯梁失去整体稳定时是( )形式的失稳。 (满分:4)
A. 弯曲
B. 扭转
C. 弯扭
D. 双向弯曲
10.钢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容许长细比可以大于150的受压构件为( )。 (满分:4)
A. 实腹柱
B. 格构柱的缀条
C. 桁架弦杆
D. 屋架支撑杆件
11.压弯构件工字形截面腹板的局部稳定与腹板边缘的应力梯度有关,腹板稳定承载力最大时的α0值是( )。 (满分:4)
A. 0
B. 1
C. 1.6
D. 2
12.下列哪个状态为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 )。 (满分:4)
A. 轴心受压构件发生整体失稳
B. 构件材料发生疲劳破坏
C. 雨蓬发生倾覆
D. 构件裂缝宽度超过使用容许值
13.提高轴心受压构件局部稳定常用的合理方法是( )。 (满分:4)
A. 增加板件宽厚比
B. 增加板件厚度
C. 增加板件宽度
D. 设置纵向加劲肱
14.对有孔眼等削弱的轴心拉杆承载力,《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准则为净截面( )。 (满分:4)
A. 最大应力达到钢材屈服点
B. 平均应力达到钢材屈服点
C. 最大应力达到钢材抗拉强度
D. 平均应力达到钢材抗拉强度
15.下列轴心受拉构件,可不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为( )。 (满分:4)
A. 屋架下弦
B. 托架受拉腹杆
C. 受拉支撑杆
D. 预应力拉杆
16.普通钢屋架上弦杆在桁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系数为( )。 (满分:4)
A. 0.8
B. 0.9
C. 1
D. 2
17.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钢结构时,应考虑( ) (满分:4)
A. 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B. 荷载效应标准的组合
C. 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必要时尚应考虑荷载效应的偶然组合
D. 荷载效应的频遇组合
18.大跨度结构常采用钢结构的主要原因是钢结构( ) (满分:4)
A. 密封性好
B. 自重轻
C. 制造工厂化
D. 便于拆装
19.轴心受压格构式构件在验算其绕虚轴的整体稳定时采用换算长细比,是因为( )。 (满分:4)
A. 格构构件的整体稳定承载力高于同截面的实腹构件
B. 考虑强度降低的影响
C. 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
D. 考虑单支失稳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
20.钢材经冷作硬化后屈服点( ),塑性降低了。 (满分:4)
A. 降低
B. 不变
C. 提高
D. 变为零
二、判断题:【5道,总分:20分】
1.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抗剪连接以连接板件间的摩擦力刚被克服作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2.缀条的实际受力状态难以确定,与构件受力压缩、初弯曲、偏心受力、失稳翘曲等有关。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3.轴心受压构件的长细比越大,稳定系数值越高。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4.温度升高时,在200度以内钢材性能没有很大变化。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5.在柱的横截面上穿过肢件腹板的轴称为实轴,穿过两肢之间缀材面的轴称为虚轴。 (满分:4)
A. 错误
B. 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