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内容提要]西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中国电影之林,与其在电影中塑造的一个个经典人物形象是分不开的。所以,分析西部电影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对于理解西部电影颇有裨益。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上对“英雄主义”的阐释,使得分析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更具有了现实意义。首先,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有很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次,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是借助特殊的历史背景来塑造的。第三,共和国的英雄形象在西部电影中也有生动的体现。最后,中国西部电影中,还有一种“英雄”,她并非以实在的人物形象存在。
[关 键 词]西部电影;“英雄”形象
谈起西部电影,大多数人可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吴天明、陈凯歌、张艺谋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及《人生》《黄土地》《老井》《可可西里》《横空出世》等一系列经典的作品,又或提及中国电影的重要阵地西安电影制片厂(下称“西影厂”)。一定意义上来讲,西影厂就是中国西部电影的母体。诚然,中国西部电影并不像好莱坞“西部片”一样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影片类型,它更可以被视作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但是,中国的西部电影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视听风格和文化内涵。可以说,当代中国电影离不开西部电影,大而化之,对于“文革”之后的当代中国文化反思,西部电影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黄土地》《老井》到《可可西里》《无人区》,其思想内涵已经超越了影片本身所表达的现实内容,上升到了对于民族文化与人生人性的价值拷问。
当然,西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中国电影之林,与其在电影中塑造的一个个经典人物形象是分不开的。所以,分析西部电影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对于理解西部电影颇有裨益。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上对“英雄主义”的阐释,使得我们分析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更具有了现实意义。
几十年来,中国的西部电影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本身我们对“电影”的理解在数媒语境下业已悄悄发生变化。曾几何时,“微电影”横空出世,如今“网络大电影”又方兴未艾。遑论3D技术、高清数字影片的慢慢普及。可以说从观念到技术,我们对电影正在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重新来审视我们的西部电影,重新审视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对于今后的西部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的创作都颇具意义。
一、 何谓中国的“西部电影”
我们现在讲中国西部电影,其理论源头大约可以追溯到1984年春天。当时的西影厂召开了一次艺术创作研讨会,内容是讨论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在这次会议上,著名电影美学家钟惦先生作了题为《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的发言,首次提出了“西部电影”这一概念。从那时起,西影厂陆续推出了《黄土地》《老井》《双旗镇刀客》《秦颂》《天地英雄》《美丽的大脚》等“面向大西北”,展现西北历史、文化、人物及现实的优秀作品。当然还有不乏像《可可西里》《无人区》等一批非“西影厂”出品却聚焦大西北的优秀影片,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电影的宏大版图。中国西部电影的概念相对宽泛,至今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我认为大约可以理解为能够展现大西北人文风貌、挖掘大西北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电影皆可称之为中国的西部电影,正如钟老所讲的“先从银幕上开发大西北人的精神世界”[1]。从这个意义上讲,展现中国西部风物与人文精神的影片由来已久,比如《冰山上的来客》《农奴》等,但这些电影并未形成一个“西部电影”清晰的美学概念,又囿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们且以钟老提出“西部电影”概念以来的电影作为分析对象。
(一)中国西部电影与美国西部片之比较
中国西部电影和美国的西部片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西部电影萌生于20世纪80年代,充满了浓浓的“黄土气息”,这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中国人而言,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而美国西部片主要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展现的主要是拓荒精神和英雄传奇,显然,它也正是“美国精神”之代表。
(二)数媒语境下的西部电影发展的新趋势
21世纪以来,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传统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电影发展不过百年,但是依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时代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多而繁杂,人们接受信息往往浅而浮躁。于是,即时查询代替了深入研究。网络微电影、网络大电影和短视频的盛行也使很多年轻人不愿再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走进电影院,这是时代语境所决定的。但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西部电影”不仅没有消亡,反而以更多的渠道进行着创作和传播。比如微电影《擦枪走火》《最后的香格里拉》《快感》等,都是近年来涌现的比较出色的西部电影。
二、中国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及其解析
高尔基认为“一切文学皆人学”,而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表达人的感情和思想,电影也是如此。一部电影能够成功,必然要塑造一个或几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中所讲的那样,文艺工作者“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2]。
何谓中华民族的“英雄”?其实,大众意义上的“英雄”形象,在西部这块土地和展现这块土地精神的电影中随处可见。广袤的戈壁荒滩,连绵的昆仑雪山,沧桑的丝绸古道,澎湃的各族人民,之所谓英雄,自古以来,层出不穷。
首先,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有很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八百里秦川滋养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帝国秦王朝,在两千年前的那个蓬勃的时代,此地涌现了无数英雄,电影《秦颂》即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形象。始皇帝气吞万里如虎,灭六国而御天下,是英雄自不必说。而电影中的另一个形象葛优扮演的高渐离是不是英雄呢?诚然,在政治和军事上,高渐离是弱者,但六国既灭,国之一统,在上万人性命的胁迫下,高渐离作出了荡气回肠的《秦颂》,这正是“英雄”所为。
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彪炳千古功业的始皇帝是英雄,忍辱救万民于荼毒的高渐离是英雄,一心追求真爱的栎阳公主也算得是女中英雄。这些都是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作为展现这一历史时期的恢弘巨制《秦颂》,不管从哪个侧面,我们都从中看到了英雄的所在。
其次,西部电影中有些“英雄”形象多是借助特殊的历史背景虚构的。
秦始皇、高渐离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我们经过艺术加工来或讴歌或审视他们。但是也有些历史中的英雄形象是虚构的。比如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这是一部由美国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制作、华谊和西安电影联合出品的影片。《天地英雄》,片名已然壮阔,整部影片就是讴歌顶天立地的英雄戍边校尉李某的。一位唐朝的军官,为了异族人的性命,宁愿发动兵变而被通缉。且不管影片在结构和结尾上的瑕疵,但主人公“只要凭勇气毅力坚持到最后奇迹就会出现”的精神不正是英雄所为吗?历史上的大唐王朝可能没有戍边校尉李某这个个体的人,但一定会有像他一样,心怀悲悯、勇于坚守本心、凭勇气和毅力坚持到最后的一众将士!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看过电影,我们在戍边校尉李身上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戍边将士,茫茫戈壁,烽燧狼烟,他们凭勇气和毅力为祖国立疆守土,马革裹尸!这是何等悲壮的英雄之举。
两千年来,由于早期中国的地缘政治中心一直在西安附近,加之古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西北地区一直以来都留存着大量的历史素材,成为今天电影人取之不竭的创作宝库。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一去不返。我们无法将历史重写,但是历史中形形色色不同人的爱恨情仇却代代相传,甚至不断重现。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做历史题材的电影,对于创作者和观众本身来讲,重要的就不单单是具象的历史事件本身了,而是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关于人的情感与当下电影人自己的生命体验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当硝烟过去,纷飞的战火走向了沉寂,历史璀璨星空中,唯有英雄的风采,成为了一代代人茶前饭余谈论的话题。古有之,今亦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形象在西部电影中也有光辉的体现
1999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拍摄的影片《横空出世》,诚如影片的名字的解释一样,一出现就影响巨大。而影片展现的并不是哪个具体的“英雄”形象,而是描绘那个时代的奉献者们。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部整个时代的英雄礼赞。
横空出世出自毛泽东的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词带着一种气魄,影片也是如此,曾有网友戏言称《横空出世》就像《指环王》横扫奥斯卡那样横扫了金鸡华表。这的的确确是因为其中的挚情,和演员精湛的表演所展现出的英雄群象。的确,影片把共和国艰难的创业史和无名英雄的奋斗史,纳入了创作的视野。众多无名英雄在建设时期的奋斗,与自然困难的斗争,更能体现出民族高扬的不屈精神,如果战争是被动的接受,而建设则是主动的拼搏,更加容易让出生在和平时期的当代人捕捉到某种身份的认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面对种种困难,特殊历史时期,又逢三年自然灾害,苏联背信弃义撤回专家……而我们的“英雄”们毫不退缩,凭着顽强的精神和毅力,克难攻坚,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原子弹。原子弹的爆炸,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是那个年代国家最为响亮的凯歌。
《横空出世》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英雄电影,但却是一部充满民族自信与家国情怀的电影。
四、并不是所有作品都用宏大的叙事
其实,更多的西部电影中所展现的还是普通的人,比如《可可西里》《美丽的大脚》等。《可可西里》是一部基于现实题材改编的歌颂坚守在一线的普通巡山队员的电影。如果说这部讲述普通巡山员生活的影片还有深深的英雄情结和悲壮色彩的话,《美丽的大脚》就是彻头彻尾描绘“普通”农村妇女形象的影片了。可能极少人会把主人公张美丽的形象与“英雄”二字相连。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结合当下社会的现实情况再来分析,那么张美丽就是纯粹的英雄,她的身上带有我们现在社会普遍缺失的英雄道德和英雄情怀。
习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当下社会文艺创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由于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的特殊历史时期,导致“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3]。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很严重的问题。《美丽的大脚》通过普通山村教师张美丽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人性之美。电影用视听语言着力刻画出张美丽忘情投身于祖国落后贫穷地区教育事业的无私品质。
若社会诸士,衣衫革履者,皆能像农妇张美丽一样,讲对错,明是非,知美丑,辨香臭,则“社会病根”何所不除,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张美丽是英雄,名至所归。可能有人会说,张美丽也有她的人生和挣扎。其实,我们无需求全之毁,因为人民二字不是抽象化的符号,相反,人民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构成的,是人就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有内心的挣扎。
最后,中国西部电影中还有一种“英雄”,她并非以实在的人物形象存在,却是所有西部乃至中国“英雄”的精神本源。这就是西部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它们“大都有一种朴拙与沉实,醇厚与凝重的美,他们在给人以感官上的审美愉悦之外,更给予人的心灵,以一种强大的文化浸染和哲理意趣”[4]。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孕育中华民族的滔滔大河、庄严圣洁的雪域高原、历经沧桑的戈壁古城……有人说西部电影展现的是西部的景色西部的情怀,殊不知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雪域昆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移情于山川景物、沧桑人文之间,备感崇高,英雄情怀油然而生。大部分西部电影如《红河谷》《双旗镇刀客》《可可西里》《黄河谣》《无人区》等影片无不体现出这种情怀。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陈凯歌的《黄土地》。
作为中国西部电影经典的《黄土地》,三十年来影评众多,内容已经不需多说了。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或者说我们观影时在心底所埋藏的“英雄”形象,就是“黄土地”本身,她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她用电影的形式践行和阐释了习总书记在全国第十次文代会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认为,我们的文艺作品,不管西部还是东部,遑论电影或者其他,都应该创作出更多的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或是人,或是物,或是历史枭雄,或是现实黎民……无论是什么,这个“英雄”形象应该具有其现实意义,能够对现实社会给予观照,或启迪,或歌颂,或鞭笞,或警示。也只有如此,我们创造的怀有这个英雄情结的电影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人民的评价和市场的检验。最终,能够在浩瀚的电影星空中,熠熠生辉。
注释:
[1]钟惦棐.面向大西北, 开拓新型的“西部片”[J].电影新时代, 1984 (5) .
[2]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的讲话。
[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5.
[4]张阿利.中国西部电影的美学特征[J].电影艺术,2005(06).
|
|